道理很简单,因为只要你不买房,实际上获得商品的成本在下降。
知乎戾气上这么重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在”北上深难留住“or”留住了但很痛苦“的状态,
理解...吧。
推荐一本书吧,特别好:
推荐回答:
匿名回答:
匿名回答:
@小明(小明 - 知乎 (zhihu.com))
匿名回答
匿名回答
所有回答工地,外卖,家政,清洁工等等的人
我希望你们真的能去干一干再说话。
我可以很明确告诉你,夫妻两开个早餐店,一年纯挣个三十万到五十万一点问题没有。
然后你可以试试你去开个早餐店能亏到什么程度。你晓得一个普普通通,油油腻腻的早餐店,里面有多少门道,多少艰辛吗?
(我说早餐店是想表达,别说十分之一,真正长久开下去的能赚钱的百里挑一,有些人却拿这个例举例。不是说开个店就能几十万,而是说赚几十万的店因素太多包括运气,请看清楚再来评论里喷。)
同样的 我见过一个力工,一天1500,活还很多,但是他这样干下去能活五年都是问题 小腿上静脉全部外突像青色绳索一样缠着
同样的,工地上你们羡慕的几百一天的水电泥瓦木,一年能赚十二三万是有不少的,但一年赚七八万,五六万的也野了去了,无病无保,旱涝不保收。而且还要面对强大的赌博,色情诈骗氛围。
还有卡车司机,你可以问问长途卡车司机路上有几个爹,有多少运费纠纷,有多少糟心事。纯雇佣的电动卡运快递一个月6000要几点爬起来,要不要装卸货,至于土方那种渣土车,没什么好说的了。
奥,还有外卖,你可以去送送试试你能坚持几个月,拿几个钱,外卖站里是什么江湖。
当然比如月嫂,住家保姆这种伺候人的活你觉得你也能干,很轻松,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可能你觉得雇这些人的全是杭州大火那种傻子家庭是吧。。。
这些行业无一例外的不是流动率极高就是年龄老龄化,学历,行业经验门槛几乎没有。
那问题来了, 年轻人,大学生全是睿智,他们不去卷这些行业,拼命去卷公务员 ,计算机,金融,教培。
全世界就你们聪明,所有人都是傻子。你们看透世间一切。
城市化到高度发达程度,人力服务本来就会如同欧美一样达到很高的标准,那问题是 我们达到高度发达程度了吗?工地上狂干快干三天并一天你看不到,外卖超速逆行抢道你看不到,无数的纠纷潜规则你看不到,你只看到一天几百块
什么时候这些行业开始讲月薪,开始讲一个月保险怎么交,再来讲他们越来越好
因为你在钓鱼。现在房价收入比比10年前还高。
去 杠 杆
您快到主席台前面来
增速是变好的速度,“经济增速慢了”对应的是“变好的速度变慢”。
但只要增速大于0,就是在“变好”。
是吗?
我是2002年搬的家,那时候门口有一排底商,包括一家超市和网吧,小区外二楼是一家饭馆,有做的超级好吃的宫保鸡丁。
大约是12年左右,宫保鸡丁饭馆完蛋了,之后那个位置一直是饭馆轮替,我见过新疆菜,见过重庆火锅,见过创意烧烤,特色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一家活过1年。
在饭馆完蛋的同时,底商也开始洗牌,除了超市和网吧还有理发店,其他的店面不断易主,美容院,鲜奶店等等,也是基本没有活过一年的。
哦对了,除了新开的房地产销售处。
时间继续推进,到了差不多19年左右。
二楼终于稳定下来了,但可惜已经不是饭馆,而是变成了……幼教。
与此同时,底商区也不再百花齐放。
在原来超市的不到20m的距离上,出现了一家新的超市。然后再过半年,原来的超市受到分流打击,分出了大部分店面…新变出一家生鲜超市。
超市,超市,还是tmd超市。
时间来到20年疫情。
开了二十年的网吧嗝屁了,又变成了一家超市。
大概是天底下的生意只有超市还能活下去了罢。
但真的如此吗?
生鲜超市疫情刚起来时大家出不去,卖得火爆,但疫情少一好转,它又变得冷清,后来也不干了,店面空了下来,到现在也没人接盘。
开了20年的老超市,苟延残喘了一阵,今年也关门了。
我不知道题主是否足够细心去观察身边的变化,但纵观我家门口店面20年的发展历程,实体经济到底变得多困难我想不用我过多赘述。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高涨的地价摧毁了商业多样性,以至于只有高流量的超市和高利润的教育行业才能负担得起。
我再说个恐怖的事。
今天我去上英语课,大家都是博士,在同学互相介绍中,所有人的愿望都是make more money/become college teacher。
没人关心science/humanity。
-------------------------------------
其实很多人都表示了认同。国家这些年一直都在提高基层底层的底线,其实很多人也都明白比如各种基层保障(如果你体会不到说明你不是底层基层)。但是吧,最苦恼的肯定是中产,因为中产基本都是主要受影响的群体,中产永远有着向上的积极,这是优点也是缺点,缺点就是中产也是最难被填满欲望的一群人。这不怪中产,中产所处的位置,没办法让他们有安全感。
国家想实现共同富裕,肯定是要提升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相比较中产其实很多中产的生活水平已经很不低了很多都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标准。国家这个时候不可能再去提高中产生活水平,因为没法提升,总不能把中产提升成权贵吧?想多了。而且中产人数远没有底层多,国家要是想实现目标,肯定首先要照顾底层。
很多话不好直说,但是你们都能明白。
很多人不要抬杠,多半是的意思应该能懂?哪个群体都有特例
看这个问题中产很受刺激,那就说说中产?刺激到你们纯属故意
U1S1,中产这个群体从开始就很奇怪。这个世界只有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资产阶级),这又出现了中产阶级
属于资产阶级?显然不属于啊,人家是掌握生产资料所有的,大部分中产就是打工人。极少部分自己创业的中产属于资产阶级?其实也不属于,你所谓的资产和资本家来说,不值一提,资本家要是想真的搞你你毫无反抗之力。
属于无产阶级?很多中产内心,是特别怕归类为无产阶级和基层的,这几个字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无法接受的“侮辱性词汇”,你特么才是无产,你全家都是无产。中产眼里的自己是属于有产的,好歹也是社会有身份的人,怎么能和底层无产阶级相提并论?
但是实际上呢?中产也是标准的无产阶级,只不过稍微富裕了的无产阶级。举个简单的例子,都是打工人,底层员工和中层领导是老板?显然不是只不过一个帮着老板行使部分管理底层的权力罢了。只有老板才是资产阶级。而中层是最精神资本家的,明明是打工人,但是思维和处身都向着资本家。
很多人又说了,很正常啊毕竟是老板养活中层啊。
这又是典型的回到了老套路,明明是无数基层养活了上层,反成了上层养活了基层。
真正的底层人民和上层都很容易阶层内团结,中产是内耗最严重的。不光社会就是大家朝夕相处的公司也是,基层员工大部分很团结,上层更团结,内耗内斗最严重的就是中层领导。中产最大的作用就是,无产的身子,资产的思想,帮着资产破坏底层无产的团结。
那么中产阶级这个词是谁发明的呢?很显然是资本家为了分化无产阶级阵营发明的,而且这个分化发明非常有水平。
再补充点就是,其实很多道理都很简单,资本家真的特别擅长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转移主要矛盾。
具体例子有很多,比如殖民者和原国民的矛盾,转化成买办和国民的矛盾(比如曾经的英国殖民者和香港底层的矛盾,转化成地产商买办和底层的矛盾,甚至还能再一次转化成人民跟港府的矛盾)
比如公司顶层和基层的矛盾,转译成中层领导和基层的矛盾,顶层摆出一副和善可亲的面目(打工人应该都深有体会吧?)
比如网购买假货,其实是用户和平台的矛盾,被转化成用户和商户的矛盾。
例子太多了谁都能随便举很多,只是很多人过了几天好日子就忘了立场。而且买办/中层/商户这些,因为被短暂的利益收买,就已经忘了初心忘了它们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炮灰。
我就讲一个我的感受。
从我参加工作到现在10多年里,
哦,我是金融工作。
我的客户群体,
从最初的实业为主,
到现在,几乎没什么做实业的了。
我所认识的开工厂的老板,要么破产跑路了,
要么都转行去做其他生意了。
比如:房地产、开酒店、搞教育、搞市场等等。
细想一下原因,
因为工厂真的开不下去了。
那些有土地厂房的,
发现,自己开工厂,赚的钱还不如把厂房租出去,一开始,出租可能没自己开厂赚得多,
可现在,原来的厂房,不但有开工厂的来租,
还有开饭店的来租,
开培训机构的来租,
甚至还有开商场的来组。
租金出的远比那些开工厂的给的高。
那些没厂房土地的,
租金压力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而价格却被贸易商压得越来越低。
他们搬了一次又一次地址,只为寻找更廉价的厂房,
直到实在做不下去了。
更直观一点,
我家楼下一条街的商铺,
10家里面5家房产中介,
剩下1家超市,
1家宠物店,
1家水果店,
1家几乎几年换一次主人的理发店。
还有1家牛肉面。
你看,这正常么。
实体经济已经被打压到濒临崩溃的边缘了。
高利润的行业在不断崛起。
渗透与沉淀
其实是这样的,我们慢慢老了,首先那些出去吃吃喝喝耍耍的活动渐渐少了;然后瞌睡也开始少了,早上有时间自己做饭了,晚上也有时间做饭了,不用谈恋爱了,每一样都让我们开销变小,闲钱变多了,日子感觉上就好过了。
我看了这个题目想骂人,题主啥意思?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谁帮我把那张图找出来?)(鸣谢@寒霜隆冬)
经济增速是慢下来的,但还是在增是吧?
日子固然是越来越好,但是代价呢?10年前上班并没有那么肝吧?!
我家在市中心有套老破小租给一个卖烧烤的(里弄房:72家房客+两家合用卫生间),自04年开始没涨价,一直是300(我妈好人)。
19年换租客,中介说可以租3000了。合
说生活好也没错,房东收入肯定是增加了,租金在这里放着说明自然有人租得起。
前几天跟同学聊天,都说辛苦,虽然他们收入也算不错,不过不敢停。房贷,鸡娃*2,老婆的香奈尔哪个不是钱。其中有外贸从业者,都说去年忙死,比往年好点,但不算太挣钱。今年危机重重,销售看涨,利润看跌。欧美客户明确表示未来非中国市场销售的货不在从中国采购,疫情关系时间表未定,希望供应商尽早准备,真要切换也就半年切换期。
表面繁荣,深层次危机四浮。这玩意有个术语叫中等收入陷阱。
以德国某商人私下里的沟通为例:德国的产品是高档工业品。以前中国是巨大市场,不仅巨大,还是增量市场,高增长市场。之所以是最好的市场,因为不仅是市场,还是生产地。所谓大众汽车先要卖给大众的工人。想要开上德国车,得老百姓有钱,得国家花钱搞基建。想要用上德国的机器人,得国家有工业,有产业工人,而且工人工资还不能太低(太低没有自动化需求)。所以实际上一个贫穷的非洲或者东南亚并非德国人的客户。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市场进入存量市场,德国除了做好中国的存量市场,还要开发新的增量市场。那么,加大对新市场的投资,支持新市场的政府搞基建,让新市场也有产业工人,也有消费者,这才是正确的策略。当然烂泥能不能扶上墙是两说,赔钱也常有,但这个事情必须干。所以即使把中国的产能扩大到覆盖全球,也不一定是德国企业的最优解。
好了,德国这样的,那么日本呢?日本早就深耕发展中国家了。
疫情给中国制造业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不是说挑战以后不存在了。
等到他们群体免疫,人口结构更新,再互相联通,我们的经济增长引擎在哪?上有科技封锁,下有其它国家奋起直追,难不?
有一部人,可以借着这一波机会出去成为人上人,一如当年来华的德国高管。
更多的人,要习惯一个一眼望到头的人生。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过好每一天。
(鸣谢 @EvilShady
宁可留白,也不接受反革命的小管家无数次建议修改
可能因为你再也不能看到新一期的谭谈交通了。
说回正题,十几年前感觉手里有一百万是很多钱了,可以买套房,买辆车,每天下馆子,当时的人均收入貌似一千多,我小时候我爷爷教导我要好好学习,就是说一个叔叔读书出来当一个外企的大区经理,一个月有一万多块钱工资。
放到现在,感觉一百万根本不够用,付个首付都吃力,街上堵得不行,下馆子以前二三十吃得饱饱的,现在点一个菜就要二三十。一上网感觉除了自己,到处都是月入百万的人。到处充斥着“中国城市居民家庭净资产均值三百万”之类的文,仔细一下,噢,原来是外来务工人员以及8亿农村人口,都没被统计进去。
突然想起之前看谭谈交通,采访到的大部分都是底层老百姓,到底是底层的人更容易违反交通规则被抓,还是底层人才是多数,随便抓一个大概率是底层的呢?现在上个网感觉别人全是月入百万,大城市几套房收租的,到底是有钱人太多,还是网上报道穷人的文章再也传播不了了呢?
虽然说题主半真心半钓鱼,但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回答的。
日子觉得越来越好,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政府一直在努力提供公共品服务。近几年的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虽然放缓,但依然相当强势。危改方面,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和老旧小区就地重建带来的红利也是难以想象的。同时值得一提的还有街道办事员年轻化,带来的是老小区环境肉眼可见的提升。
第二,是执政党在疯狂清理内部。遍地是蛀虫也好,查一个准一个也好,政府确实把高压的态势一直维持到了现在,官员和公务员已经被PUA得有了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现在的乡村振兴、城市服务改革乃至重要部门的运转,基本上都还是靠人力去填,这几年的高压态势带来的就是公务员的形象逐渐在变化,从过去手揽大权的形象到现在适合躺平的形象。由此带来的执政手段的强化,也惠及了相当一部分人。
第三,自然就是宣传营造出的比烂氛围。美国这几年确实是烂透了,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屡次暴露,尽管还影响不到普通人生活(谁说的?),但未来确实一片暗淡。但这其实并不意味着西方整体在衰落,事实上不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国家比如比利时、爱尔兰、奥地利、匈牙利、捷克的生活水平都在进步,挪威反不反华不说,日子是正经的越过越好。但宣传比较聪明,知道这些年谋求政治权力的人言必称美国,所以盯住美国就行。其结果是吹了有钱拿、有人愿意吹、大多数人真的会去的美国一次次打吹了它的人的脸,那结果可想而知了。
需要说的是,这种生活变好的感觉不会无限的持续下去。中国受疫情冲击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而且也是第一次经历城市年轻人普遍失业的社会,和那些在年轻人失业里挣扎了许多年的社会不同,处理社会问题的手段相当稚嫩。年轻人没工作,社会舆论不会好看,慢慢就会感觉生活很差,即使这种情况下其实你的生活可能还不错。
另外,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恢复明显不如预期。现在上层的紧缩整顿派感觉已经压倒了通胀扩张派,整体上在搞一个负帕累托改进,所有人拿到的东西都是暂时减少的,尤其是在提振经济的关键时期拿各种垄断行业天之骄子开刀,对经济学家来说匪夷所思。不过,这确实是在解决贫富差距太大这个本质性问题,除了只需要发钱的年轻人,大多数人都能继续从公共品质量提升当中获得实惠。但未来几年恐怕比较难。
考虑到对社会的整体判断,短期看空,长期看好。之所以知道这个问题可能是给看乐子的无业青年准备的还是来答,就是要说明现实状态。
另外,军费、国家安全经费和警察经费一直在涨,也说明对维护国家安全,政策层是很认真的。往后看五年,你会觉得生活突然变得非常差;再往后看五年,你会发现生活又好起来了。
很简单啊,你的生活质量跟总量有关,跟增速没什么关系,至少是关系不大。
比如说你家的房子越来越大了,这话什么意思啊?你们家的房子从?80平方涨到100平方的时候增速是多少?而你们家从没房子住,进一个30平米的房子的时候增速又是多少?所谓的越来越好,跟总量有关系。衡量地区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时候,大家也是用总量,比如人均GDP是多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而不会看人均GDP的涨幅是多少,如果你看涨幅的话,那越南印度啥的涨幅可比我们快多了美国每年增长可比我们慢多了因为人家技基数大呀,因为人家基数大呀。
这就是看观察者网之后的后遗症。
我单位楼下有家螺蛳粉馆,每天下午店里有稀稀拉拉三四个人客人,到了下班的点,也就多个五六个人。
厨师每天就是在大堂看看电视,然后端着茶缸子从厨房走出来,到大街上看看来回的车水马龙。
店很破,里面充斥着酸笋的味道。但是螺蛳粉很正宗,粉细细滑滑的,不是米线店里那种塑料棍子。码子从叉烧到酸笋大概有十多种。配的辣椒酱是南派的蒜蓉辣酱。
老板每天过得日子就是就是坐在门前的柜台上,用点菜机滴滴答答的点菜,然后看会电视,打个哈欠,再用老家土话和厨师调笑两句。
但是疫情一来,这家店关门了。
老板原来的生活从这戛然而止,他们要重新找门店,重新装修,重新考虑菜品,更重要的是,他要背负停工期间这几个月的债务。
对他来说,生活更好了吗?
我一个朋友,开酒店的。
疫情之前每次喝酒都拍着我肩膀半开玩笑的说兄弟,你要开房跟我说,我那给你准备地方。
疫情来了之后我问他最近干满呢,他打个哈欠苦笑了一声说在前台打了一个多月的游戏。外地的不敢来,高危地区的不让来,本地的更没什么住宾馆的需求了,冷清了好一阵。
今天上午跟他聊天,他说他有转行的打算了。毕竟还有老婆孩子要养。
对他来说,生活更好了吗?
朋友圈里有个创业的伙计,疫情之前,每天晚上不是在陪客户吃饭,就是去某个行业峰会,一发朋友圈,定位不是国贸三期的顶楼就是某地的大礼堂门口,一说行业里的某位大咖也是并肩拍照,觥筹交错的亲密挚友。
这几天他咨询我,催债都是个什么流程。说再拿不到钱,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我问他催谁?他念了几个名字,我说这些人不是跟你关系不错么?
他嗨了一声,说谁说不是呢。一闹疫情,大家都没钱了。
过了几天,他问我,小额贷是怎么玩的。
你现在感觉他过得很好吗?
你现在之所以觉得日子过得还好,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有人在上面帮你撑着一片天。
二是水还没淹到脚面子上。
一切都是比较而言。
客观上,外边的各个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在疫情下经常破相,尤其是被某些人曾经吹成人间灯塔的阿妹你看。
但是主观上,一批媒体刻意夸大外国的不足以及盲目吹捧国内的优势,通过贩卖民族情绪和爱国主义掩盖社会矛盾,比如3000$<2000¥,农民工盒饭吃的比美国人好,更有部分媒体例如xx者网,留xxx报,在他们的宣传下仿佛我们已经人均GDP赶英超美实现共产主义了,你能看到数不清的德国软了英国裂了美国废了法国投了日本跪了,营造出一种赢麻了的盲目气氛。
至于经济增速慢了还能觉得好日子,我觉得你要么是家里几套房吃喝不愁收租过日子,要么就是中学生还没参与社会实践,毕竟就我在一个四线城市观察来看,不下十几家我曾经常去的小商铺已经干不下去倒闭了。新冠疫情对我们影响也不能说不大。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国是有两类人的,
一类是这样的,
另一类是这样的。
后一种感觉日子越来越好很正常。
实际上题主描述的国人,更接近于后一种。
(以下删除)
不用先问是不是,就是。说不是的都没了。
隔了不久,朱自冶便镇静自若了,因为我们取缔妓女,禁鸦片,反霸,镇反,一直到三反五反都没有擦到他的皮。他不抽鸦片不赌钱,对妓女更无兴趣,除掉好吃之外什么事儿也没有干过。镇反挨不上他,他不开工厂不开店,谈不上五毒俱全和偷税漏税。所以他经常竖起大拇指对我说:“共产党好,如今没有强盗没有小偷,没有赌场没有烟铺,地痞、流氓、妓女都没有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定,好得很!”他说的可能是真话,可我把他上下打量,心里想,你为什么不说没有赌吃嫖遥呢?赌和嫖你沾不上,吃和遥你是少不了的。等着吧,现在是新民主主义!
朱自冶并没有消极地等待,还是十分积极地吃东西,照样坐着阿二的黄包车上面店,上茶楼,照样找到另一个人帮他跑街买吃的。
那时候我的工作很紧张,没有什么上下班的时间,也没有星期天,没早没晚地干,运动紧张的时候便睡在办公室里。可那朱自冶比我还积极,我起床的时候他已经坐着黄包车走了;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才听见他的黄包车到了门前。他每逢到家的时候都要踩一下铃铛。
那铜铃的响声在深夜的小巷里像打锣似的。他有时候也不回家,仲夏之夜吃饱了老酒,干脆就睡在公园的凉亭里,那里风凉,还有一阵阵广玉兰的香气。他渐渐地胖起来了,居然还有个小肚子挺在前面。妈妈对他说:“朱经理,你发福了,人到了四十岁左右都会发胖的。”可他却说:“不对,我这是心宽体胖。现在用不着担心那些强盗和流氓了,别看我有几个钱,从前的日子也是很难过的。生日满月,四时八节,我得给人家送礼,一不小心得罪了人,重则被人家毒打一顿,轻则被人家向黄包车上掷粪便。就说那个上饭店吧,以前也是提心吊胆的。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吃得正高兴,忽然有个人走到我们的房间里来,要我们让座位。我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拌了几句嘴,结果得罪了流氓头子,被他的徒子徒孙们打了一顿,还罚掉了四两黄金的手脚钱!现在好了,那些家伙都看不见了,有的进了司前街(苏州的监狱所在地),有的到反动党团特登记处登了记,一个个都缩在家里。饭店里也清净多了,人少东西多,又便宜,我吃饱了老酒照样可以在公园里打瞌睡,用不着防小偷!”朱自冶拍拍小肚子:“你看,怎么能不发胖呢!”
————陆文夫《美食家》
经济增速和过好日子并不是决定性的关系,而是社会运行是否规范。德国经济增速慢了,日本经济增速慢了,日子也没过得多差,冰岛都破产了,当地人还工作时间变短了,老百姓可不看你什么理论不理论的,只想知道,为啥别人家都经济增长停滞了,甚至破产了,我们动不动就增速,还是那么苦逼?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苦日子,是人为造成的,是管理没有规范导致的。打个比方,你一天加班4小时,实际干活8小时,但是那4小时都是摸鱼装样子,搞一些可有可无的报表,对经济增长没有任何帮助,你那4小时纯粹就是浪费时间,只不过是因为老板觉得不把你的时间榨干就心里不舒服,而且这事情也没人管,所以大家就苦逼啊。
经济增速快的时候,谁的财富增长?极少数人,他们是先富,经济增速带来的效果大多数是增加了贫富差距罢了,也就是说:
假如2019年,经济增速7%,老板收入增加了5000万。那么你加工资500。2020年,经济增速3%,老板收入增加2000万,那么你工资加500。每年用来加工资的支出假设是100万的预算,老板只要赚超过1000万就行,赚5000万也只给你加500,赚2000万也只给你加500,没超出预算就行,社会增加的财富在少数人手上,又不会跑到你手上,所以经济增长跟你没关系。要不为什么说分配要改革?更不用说那些通过炒房的,炒房带动的增速挺可观,但是对普通人来说没用啊。
而经济增速慢的情况下,只要分配做得好一些,就可以让很多人过上好一点的生活。而老百姓手上有闲钱了,又会刺激消费,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达到良性循环。但是国内有钱人的做法是啥呢?赶紧买多点房子收租,年轻人除了交房租就是交房租,大清早一醒来就为房子发愁,经济增长快,增长慢也没用,钱又不到你手上,只是极少部分人赚得多点少点罢了。
你就是姜太公的后人塞翁吗?
你有1000块钱的时候,增长10%意味着得到了100块。
你有1万块钱的时候,增长5%就有500块。
10500对比1100,自然是变富了,而且变富了很多。
当然了,按照知乎经济学,你的财富增长速度下降了,你变穷了。
再补充一点:
自从土改之后,很多小地主失去了大半土地,生活水平反而变好了。
洋人提问请用外语哈
根据我的观察,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了。十一去青海甘肃自驾旅游,一路上碰到的人都是俊男靓女(或退休大妈大爷),开着20万以上的车,奔驰宝马好多,拿着几万块钱的单反,基本都有无人机,一路上说说笑笑,路上碰到同路旅游的,天南海北居然能聊到一起,有公务员、企业小老板、军工航天、大厂程序员,大家共同感叹中国的地大物博,基础设施的优秀,就连去芒崖这样的城市的道路都修的这么好。但是,只要注意看看当地的人的生活,你会有不真实感,特别是甘肃的几个城市,物价非常高,当地的工资特别低,我真想不到他们日常的生活是怎样的。所以我能理解题主问出这样的问题,你的圈子决定了你觉得生活在前进,但是,如果请不要忘记那句话:走得再远,不要忘记为何出发。
新补充一点:国家严格规定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
现在农民工要工资,只要报警,警察基本上都会管到底,农民工能实实在在拿到钱,也是劳苦大众生活改善的一个点。
这一点我之前以为就是做个样子,这几天工厂包装阿姨的老公过来帮她干活。她老公平时就在附近新楼盘建筑工地干活,聊起来就说到了这点,现在没人敢拖欠他们工资的,偶尔晚个几天确实有,但是一直拖着不给,一旦报警相关部门马上就会来处理。
如果开发商欠了农民工工资30万,欠了材料商30万。那么,一旦有30万资金到账,都是首先划给农民工工资。
----------------------------------------------------------------------------------------------
因为,“底层”体力劳动工资提高了。
不是坐着看机器的那种体力劳动,而是真的费体力的体力劳动。比如:工地、跑腿送外卖、家政等等。
不说十年前,就说我刚毕业那年,2014年。我们公司从工厂装一个集装箱的货送到港口,去劳动市场叫4-5个装卸工人,给400块钱就能做。现在,没有800块钱喊不来了,都是同样的货、同样的人。
临近圣诞,出口的货赶着包装,我们也是去临时工市场喊人来做包装工。14年基本上12块钱一小时,现在没有16块钱一小时,喊不到人了。PS:疫情期间,做口罩的工人,一天做600块钱很普遍。
同样的,临时工市场,现在“搞卫生”的价格,基本上都是300一天。如果是去郊区别墅搞卫生,可以涨到400-500块钱一天。然而,2014年的时候,200已经顶天了。
真正付出体力创造价值的劳动,在经济放缓的年代里,依然经得住海浪的冲击。而那些“小资”的工作,往往都会被潮水冲得面目全非。
生活质量增速最快的不是胡十年吗?
反倒13年之后感觉没多大变化。
十年初我家,肉是 紧着我吃,十年后吃肉怕胖。
十年初,家里没空调没电脑,然后就有了。
我家是城里的感受还不是最大的。
我对象农村出生。十年初,要交巨额的农业税和学费,然后不交学费哪天她特别开心。
知道公知是怎么完蛋的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恶心人了,把很多中间派都恶心到对立面去了。
公知逢洋必舔逢中必骂,很多常识性的东西都让他们改的面目全非,这就让大家对他们越来越恶心,最后只能见了就骂,骂完心里才能舒服一点。
之所以公知从一开始的所谓客观中立,发展到后来的没有底线,其实也是内部太卷导致的。一个表现出客观中立的公知总是会在短时间内被极端公知盖过风头,处心积虑的旁敲侧击还不如一通丧心病狂发泄赚眼球。
于是公知圈子里面就比着丧心病狂,直到全都瞪着眼睛说瞎话。
现在有些其他势力也开始比着没有底线了,这是在挖自己的根基,抢着要步公知的后尘。
所以我都怀疑有些言论就是公知的小号,他们通过给对手制造极端话题企图把人们重新再恶心到公知那边去。
最近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到处都是“感恩”“赢了”。要想消灭一件事,并不一定要反对他,把他推向极端自然就会走向反面。
收入爆表般增长(人均收入数十倍远超经济增速)。
你用什么玩意儿算出来人均收入增长数十倍远超经济增速?身边统计学是吧?
又,总有人还活在十年前:
而大部分老百姓没功夫在网上口嗨长篇大论。
是,我等没那个功夫动辄长篇大论写社评,评论区吐槽不算发表意见,用点赞和点踩按钮做取向筛选不算发表意见,低于四百字你也好意思叫口嗨?
看你们在这说题主叼盘,题主很委屈,我家确实过好了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