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一片完全漆黑的环境里人能看见漆黑?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矛盾的思考。“漆黑的环境里人能看见漆黑”,听起来就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黑暗”,这在字面上似乎有点绕口令的意思。但如果我们仔细拆解一下,就会发现它涉及了几个关键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绝对的、物理意义上的“漆黑”——也就是没有任何光子进入眼睛——的情况下,人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 这是因为我们的视觉是基于光线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发生作用,然后将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解析的。如果连一丝光都没有,大脑自然接收不到任何视觉信息,也就无法“看见”。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在黑暗中看到黑暗”的这种感觉呢?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感知上的经验,而非字面意义上的视觉过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预期与过往经验的构建:

我们之所以能“看见漆黑”,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知道“漆黑”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有过无数次在昏暗、光线不足的环境下活动的经历。即使是在最深的夜晚、没有开灯的房间里,我们也会有过这种体验。大脑通过这些过往的经验,对“漆黑”建立了一个模型。当我们身处一个光线极度不足的环境时,大脑会调用这个模型,并将其作为一种“预期”来填充我们当前的感知。

即便没有任何外部的光线输入,大脑仍然在进行着一种“信息处理”。它接收到的“信息”是“无光”或“极低光”。大脑根据以往的经验,将其解释为“漆黑”。这种解释,更像是对周围环境的一种“状态确认”,而不是真的在捕捉并识别某种“视觉景象”。就好比你触摸一个光滑的表面,你知道它是光滑的,即使你闭着眼睛。你的触觉告诉你“光滑”,你的大脑则将这种触觉与你对“光滑”的经验联系起来。在黑暗中“看见漆黑”也是类似的道理,只是主导的感知通道变成了视觉系统(尽管它接收到的信号是微弱的)。

2. 视杆细胞的“背景噪音”与“明度感知”:

人眼的视杆细胞对微弱的光线非常敏感。即使在非常昏暗的环境下,也可能存在极其微弱的光线,比如遥远的星光、灯光反射、甚至是空气中的尘埃对微光的散射。这些微弱的光线会刺激视杆细胞。

当光线非常弱时,视杆细胞的反应会变得非常模糊,没有明确的形状或颜色信息。然而,我们的大脑仍然能感知到这种“光线强度”的水平。这种模糊的感知,会被大脑解释为“暗”或“漆黑”。

更进一步,即使在理论上“完全黑暗”的情况下,视杆细胞也会存在一种生理上的“暗适应噪音”——一种内在的、随机的信号产生。这种随机的信号并非来自外部光线,但它们仍然会被大脑接收到。大脑会将这种持续的、微弱的“噪音”感知为一种“底色”,一种“背景信息”。而当周围环境确实没有任何外部光线时,这种“底色”就成了我们感知到的唯一“视觉信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漆黑”。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在一个绝对安静的房间里,你可能会开始注意到自己身体发出的声音,比如心跳声或血液流动的声音。这些声音一直都在,只是平时被外界的声音盖过了。同样,即使在几乎完全黑暗中,你的视杆细胞也可能在产生微弱的、生理性的“信号噪音”。

3. 对比度的丧失与背景的建立:

在我们日常的视觉经验中,我们“看见”东西是通过光线在不同物体上反射,从而形成亮度差异,产生对比度来实现的。漆黑的环境,就是这种对比度丧失的极端情况。

当没有对比度时,我们的大脑就无法“识别”出任何具体的物体或形状。但它仍然能感知到“缺乏对比度”这个事实。这种“缺乏对比度”的状态,就被大脑解读为“一片没有细节的、统一的黑色”。这是一种对“背景”的感知。就好比你在白纸上写字,你能看到字。但如果你让整张纸都是黑色的,你就看不到字了,因为没有亮度差异来区分字和纸。

在漆黑的环境中,我们并没有“看见”一个物体叫做“漆黑”,而是我们的大脑在处理“没有视觉信息”或“极度模糊的视觉信息”的状态,并将其解释为我们所理解的“漆黑”这种环境状态。

4. 从“看见”到“感知”的转变:

或许,更准确地说,我们并非在“看见”漆黑,而是在“感知”漆黑。我们的视觉系统在极端条件下发生了转变,从识别具体事物转向了感知整体的光线水平或缺乏光线。

当你处于一个明亮的环境中,你的眼睛会进行“亮适应”,聚焦于细节和色彩。而在黑暗中,眼睛会进行“暗适应”,视杆细胞变得更加活跃,准备捕捉任何微弱的光线。在这种暗适应的状态下,即使接收到的是模糊的或随机的信号,大脑也会将其整合,形成一种对整体环境的“感知”。这种感知就是“黑暗”或“漆黑”。

所以,当你闭上眼睛,或者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你可能不会看到任何闪烁的光点或清晰的图像,但你会有一种“感觉”——一种对周围环境缺乏可见光线的“感知”。这种感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见漆黑”。它是一种心理和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大脑根据有限的信号和过往经验构建出的对环境状态的理解。

总而言之,我们之所以会在一片完全漆黑的环境里“看见漆黑”,并非是因为真的有什么“黑色的东西”被我们看到了,而是因为:

大脑根据过往经验构建了“漆黑”的预期和模型。
视杆细胞即使在低光下也会产生生理性的“背景噪音”,大脑将其解读为“暗”。
缺乏对比度使得大脑无法识别物体,转而感知到“缺乏视觉信息”的状态。
这是一个从“看见具体事物”到“感知整体环境状态”的转变。

我们“看见”的,是那个“没有光”或“只有微弱背景信号”的环境状态,并将其用我们最熟悉的词语——“漆黑”——来命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没光嘛。

某年在广州地铁公园前站施工时,我和几位电气工程师下到地下二层,准备进入配电所,突然停电了,眼前一片漆黑。听见远处有一个声音大喊:大家在原地不要动,就地蹲下等待!我们就地蹲下了。

当时真的体会到什么叫做漆黑一片了,我把手放到眼前居然完全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后,眼前能看到地下二层楼梯漏下来的微光,我们几个人就摸索着到达楼梯口,准备上去。就在这时电来了,灯光瞬间把眼睛刺得一片茫然,过了十几秒后才适应。

可见,一片漆黑和一片光明,眼睛都要去适应才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