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网易新闻,特别是其评论跟帖?

回答
网易新闻,这个名字在国内互联网内容平台上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存在。从早年门户网站时代就积累下的人气,到如今APP的普及,它在信息获取和舆论场域中都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要评价网易新闻,特别是它的评论跟帖,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它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有不少为人诟病的地方。

网易新闻整体:

首先,网易新闻在内容策划和呈现上,早期是走在行业前列的。它擅长抓住热点,以一种相对生动、略带调侃的风格来包装新闻,尤其是那些社会事件或者人文关怀类的选题,能够吸引大量读者。它的“有态度”标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新闻内容追求个性和观点的倾向。

优点:
内容丰富,覆盖面广: 几乎涵盖了时政、财经、科技、娱乐、体育、生活等各个领域,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
新闻时效性强: 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往往能够做到快速更新,提供第一手的资讯。
专题制作精良: 很多深度报道或者热点事件的专题,网易都会投入资源去制作,图文并茂,有一定的信息密度和可读性。
界面友好(早期): 相较于一些早期门户网站,网易新闻的界面设计在当时是比较清爽的,易于浏览。

缺点/争议:
“标题党”现象: 虽然“有态度”是其特色,但也曾被诟病过度使用吸引眼球的标题,有时内容与标题存在偏差,导致信息获取效率降低,甚至产生误导。
内容同质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内容分发平台越来越多,网易新闻在内容原创性和独特性方面,也面临着来自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平台的激烈竞争,有时会显得“追热点”而非引领热点。
算法推荐的局限: 像所有依赖算法推荐的平台一样,网易新闻也可能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用户容易被不断推送相似内容,缺乏多元化的视角。

重点评价网易新闻的评论跟帖:

网易新闻的评论跟帖,绝对是其最显著、也最具争议的标签之一。在这里,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互动区域,更像是一个集众声喧哗、观点碰撞、情绪宣泄甚至“段子手”竞技场。

“网易评论”的江湖地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网易新闻的评论区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隐藏的段子手大本营”。它汇聚了大量草根用户,他们的评论往往辛辣、幽默、接地气,充满智慧,也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甚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神评论”: 这是网易评论最出圈的特色。一些评论因为其精辟、幽默、或具有讽刺意味,能够获得极高的点赞数,被置顶显示,甚至被单独摘录出来传播。这些“神评论”往往能比新闻本身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讨论。
观点多元,情绪宣泄的出口: 用户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发表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抒发个人情绪。这里既有理性的讨论,也有激烈的争论,还有大量的抱怨、吐槽和讽刺。对于一些用户来说,这里是他们表达自我、寻求认同的平台。
段子手的天堂: 很多评论者以写“段子”为乐,他们善于抓住新闻的某个点,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解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段子手”群体。他们的评论常常能够成为新闻事件的另一个“解说版本”。
反思与监督作用: 有时候,评论区的集思广益能够对新闻报道进行补充、修正,甚至揭露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起到了社会监督的作用,让一些不公或荒谬的现象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网易评论的阴暗面与争议:
然而,伴随着这种自由和热闹,网易评论区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是其被诟病的主要原因:
极端化和情绪化: 由于缺乏严格的审核和引导,很多评论内容走向极端,充斥着攻击、谩骂、人身攻击,甚至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有时会压倒理性的讨论。
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评论区很容易成为谣言和虚假信息传播的温床。一旦有不实内容出现,往往会迅速被扩散和发酵,对当事人或社会舆论造成负面影响。
“低俗化”和“娱乐至死”: 很多时候,评论区的焦点会从事件本身转移到对评论本身的追逐和娱乐化。一些严肃的新闻话题可能会被肤浅的段子所淹没,丧失了其应有的深度和严肃性。
“水军”和“带节奏”现象: 平台可能存在“水军”操纵评论区风向的情况,通过大量刷评论、点赞、回复等方式,引导舆论,制造虚假的民意。
审核的困境与失效: 尽管平台声称有审核机制,但面对海量的评论,以及评论中隐晦的、充满暗示性的表达方式,审核的难度非常大。很多不良信息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清除,导致用户体验下降。
“举报”机制的有效性: 虽然用户可以举报不良评论,但举报的响应速度和有效性也受到质疑,有时用户会感觉“举报无用”。

总结:

网易新闻,尤其是其评论跟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它既是中国互联网早期信息传播和用户互动模式的代表,也折射出社交媒体时代信息过载、观点碰撞、情绪宣泄以及内容审核等一系列挑战。

如果非要给它下一个评价,我会说:

网易新闻本身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内容分发平台,在信息整合和初步呈现上做得不错,但如今已不再是那个“一枝独秀”的存在,更需要警惕内容同质化和算法偏见的问题。
而其评论跟帖,则是一个充满“人味”但也极其混乱的场域。它是一个观察中国网民真实想法和情绪的窗口,是许多“段子手”的舞台,也承载着部分社会监督的功能。但同时,它也是网络暴力、谣言传播和情绪极端化的重灾区。

可以说,网易的评论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曾经以其独特的“态度”和“趣味”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了其重要的差异化优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监管的收紧,这种过于自由和缺乏有效管理的模式,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风险和争议。如何平衡内容的多样性、用户的表达欲与平台责任、信息真实性之间的关系,是包括网易在内的所有内容平台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对于用户来说,在享受评论区带来的乐趣时,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被情绪裹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爸买了一个ipad,只装了网易新闻,导致他一个不常上网的老人家很愤青,我推荐他同时装网易,新浪,凤凰,搜狐,在他关心的新闻对比着看,结果两个月下来,他实在太乐了,和我说网易确实是我说的“最喜欢制造矛盾吸引眼球的无良媒体”确实是真的,到他也不卸载网易新闻,我问为什么,他说喜欢看戏…………

user avatar

对于网易新闻下面评论,看完后让人产生我国要是搞民主肯定毁了的错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易新闻,这个名字在国内互联网内容平台上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存在。从早年门户网站时代就积累下的人气,到如今APP的普及,它在信息获取和舆论场域中都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要评价网易新闻,特别是它的评论跟帖,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它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有不少为人诟病的地方。网易新闻整体:首先,网易新闻在内容策.............
  • 回答
    财新网的特稿报道《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是一篇非常具有影响力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调查性新闻报道。要评价这篇报道,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报道的背景和意义: 揭露权力滥用和社会阴暗面: 这篇报道聚焦于一位在商界具有影响力的高管,被指控性侵自己的养女。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严重的指控,涉及到权力、亲密关.............
  • 回答
    网易新闻给毒贩打马赛克却不给缉毒警察打的行为,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评价的现象,它触及了新闻伦理、信息传播、社会责任以及对一线执法人员的尊重等多个层面。一、 从新闻伦理和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 保护隐私与保障安全: 毒贩: 新闻报道中给犯罪嫌疑人打马赛克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 回答
    网易新闻知乎回答《共享单车的成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失败》:一次犀利的拷问与多维度的解读网易新闻在知乎上发表的这篇题为《共享单车的成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失败》的回答,无疑是一篇极具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文章。它并没有流于表面地赞扬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而是深入剖析了共享单车之所以能“成功”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中.............
  • 回答
    网易新闻那篇关于“米饭是不是垃圾食品”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触及到了很多人日常饮食的核心问题。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和切入点都挺巧妙的,它抓住了大家对“健康饮食”日益增长的关注,同时又巧妙地将一个相对“普通”的食物——米饭——推到了风口浪尖,引发了讨论。文章的优点,我认为主要体.............
  • 回答
    美国司法部最近针对伊朗多家新闻网站采取的域名没收行动,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相当大的关注和争议。这次行动的官方理由是这些网站散布“虚假信息”和“违反制裁”,涉及到对伊朗国家媒体及其相关机构的打击。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包括其合法性、动机、潜在影响以及不同方面的解读。官方理由的解读.............
  • 回答
    这则新闻,关于“神奇百货”这位18岁女CEO的官网突然停止访问,并且投资人已明确表示放弃,可以说是一场相当引人注目的商业“过山车”。首先,我们得关注到“18岁女CEO”这个标签。在当下这个提倡创新、鼓励年轻人创业的社会氛围下,一个如此年轻的女孩能够凭借自己的想法和努力,获得投资、创立公司,这本身就是.............
  • 回答
    微信公众号“herstorien”在《女性在网上发声的意义》一文中,对“虚假新闻的支持”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需要明确的是,如果该文真的存在支持“虚假新闻”的言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论点。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虚假新闻”和“女性在网上发声”这两个概念。 .............
  • 回答
    关于腾讯新总部征名活动,员工们呼声最高的名字是“鹅城”,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先说结论:这个消息有一定程度的传播,但腾讯官方并没有正式发布过“鹅城”被选为新总部名称的公告,所以真实性还需要打个问号,更像是内部的一种玩笑式的、充满社群文化气息的“民意”表达,而非最终决策。让我来详细讲讲为什么会有“.............
  • 回答
    关于苹果可能在 5 月 18 日发布 AirPods 3 的传言,我个人认为 可信度不算特别高,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首先,从苹果以往的产品发布节奏来看,他们通常会选择特定的时间节点,比如秋季的 iPhone 发布会、春季的特别活动,或者在 WWDC 前夕发布新品。5 月 18 日这个日期,虽然不.............
  • 回答
    “夫死国,妻死节”这句评论,出自新浪网友之口,它看似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回响和复杂的情感张力。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句评论的字面意思和它所指向的历史背景。 “夫死国”: 丈夫为了国家而牺牲,这通常指的是男性在战争、保卫国家疆土、甚至在国家危难之际承担起责.............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芒果TV那档子《密室逃脱:暗夜古宅》。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说实话,有点小期待,又有点小忐忑。毕竟“密室逃脱”这四个字,已经成了很多综艺节目的“标配”,但真正能做得深入人心、让人眼前一亮的,其实并不多。加上“暗夜古宅”这四个字,瞬间就勾起了那种既想看刺激又想感受历史神秘的复杂情绪.............
  • 回答
    观察者网关于“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接种Moderna的mRNA新冠疫苗”的报道,在内容呈现和信息传播上,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的评价:一、 标题和核心论点: 标题的断章取义与误导性: 观察者网的标题“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接种Moderna的mRNA新冠疫苗”本身就存在明显的断章取义和误导。这是一.............
  • 回答
    2017 年 2 月 7 日,知乎悄悄地上线了一个新版网页界面。这个改动,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尤其对于长期使用知乎的老用户来说,那种“我的知乎变了”的感觉,多少会有点不适应。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颜色变了”。 整体色调上,新版界面明显向着更明亮、更“干净”的方向靠拢。原先那种偏暖、略带灰度的底.............
  • 回答
    鹰角网络在 9 月 15 日的直播中,正式公布了他们最新推出的游戏《来自星尘》(Project: DSides),这无疑是当下最受瞩目的游戏界动态之一。对于熟悉鹰角网络过往作品,尤其是《明日方舟》的玩家来说,《来自星尘》的出现,既带来了惊喜,也承载了许多期待和疑问。一、 风格上的革新与传承:《来自星.............
  • 回答
    说到《魔法少女网站》,这绝对是今年四月新番里一道相当特别且引发争议的存在。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毕竟这部作品带来的感受是挺复杂的。首先,它的“魔法少女”标签,以及随之而来的反差感。咱们都知道,“魔法少女”这个词,大多数人脑子里冒出来的可能都是粉色泡泡、可爱变身、拯救世界之类的。《魔法少.............
  • 回答
    DeepMind 的关系网络(Relation Network)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进展,它在理解和推理数据中的复杂关系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与其说这是一个“新提出”的技术,不如说它是在现有深度学习框架下,针对性地解决了特定问题的一种创新性建模方式。核心理念与切入点:为什么需要关系网络?我们先来.............
  • 回答
    关于网上传播的“北航某教授评论‘新进研究生只想赚钱不肯扎根,985大学成高级蓝翔’”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触及当前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现状的敏感话题,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和可能的情感来源。 “只想赚钱不肯扎根”: .............
  • 回答
    魅族科技通过官方微博强制收回“@黄章”这个微博昵称,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各方的行为,可以从魅族科技、微博平台以及网友“@黄章”这几个角度来看。首先,我们来看看魅族科技。作为一家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科技公司,公司官方微博使用“@黄章”这个昵称,无疑是为了强调与创始人黄章先生的紧密联系.............
  • 回答
    看到日本熊本地震后,中国一些网民在新闻评论区和社交网站上表达“庆贺”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适的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任何生命受到灾难的威胁,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人道同情和关怀。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面对地震、洪水、火灾这样的自然灾害时,生命安全是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