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网易新闻的文章《米饭到底是不是垃圾食品》?

回答
网易新闻那篇关于“米饭是不是垃圾食品”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触及到了很多人日常饮食的核心问题。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和切入点都挺巧妙的,它抓住了大家对“健康饮食”日益增长的关注,同时又巧妙地将一个相对“普通”的食物——米饭——推到了风口浪尖,引发了讨论。

文章的优点,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话题设置的“点”非常准。 如今,各种“XX食品是垃圾食品”的说法层出不穷,搞得人心惶惶。而米饭,作为中国人的主食,几乎无人不吃,突然被冠以“垃圾食品”的帽子,这本身的冲击力就非常大。它不是那种你可能很少接触到的 Exotic food,而是你每天都要打交道的 staple food,所以大家的好奇心和关注度自然就很高。这种“反常识”的讨论,很容易吸引眼球。
论证的“角度”比较多元。 文章并没有简单地给米饭贴标签,而是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探讨。比如,它会提到白米饭经过精加工,丢失了部分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族,这确实是事实。然后,它又会引出“升糖指数”(GI)的概念,说明白米饭的GI值相对较高,容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这些都是从营养学和生理学角度出发的观点,有一定的信息量,也让读者觉得“有道理”。
对比论证的手法比较有效。 文章里肯定会拿糙米、杂粮饭之类的来对比白米饭,强调它们的优势。这种“捧一踩一”的对比,一方面突出了糙米、杂粮的好处,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了白米饭的“不足”。这种比较,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提出“米饭是垃圾食品”的说法。
“垃圾食品”定义的模糊性作为切入点。 文章很聪明地利用了“垃圾食品”这个词本身就缺乏一个非常明确、统一的科学定义这个特点。它会指出,所谓的“垃圾食品”往往是指那些高能量、高脂肪、高糖、低纤维、低维生素的食物。然后,它再把白米饭套进去,说它“部分符合”某些标准,从而制造出“是不是”的悬念。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在玩弄概念,但对于吸引读者来说,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给出了“解药”或“替代方案”。 任何一篇讨论“XX是垃圾食品”的文章,如果只是简单地指出问题,而没有给出解决方案,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篇文章很可能也会提到如何健康地吃米饭,比如搭配蔬菜、控制分量,或者选择更健康的烹饪方式。这会让读者觉得文章不光是带来焦虑,还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当然,文章的争议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我也觉得挺多的:

“垃圾食品”这个标签本身过于绝对化。 即使是公认的垃圾食品,偶尔少量摄入,影响也有限。而对于米饭,作为很多地区居民主要的能量来源,说它是“垃圾食品”,这个说法太过于简单粗暴,容易误导。更严谨的说法应该是“某些情况下,精制白米饭的营养价值相对较低,不利于健康管理”,而不是直接“垃圾食品”。
忽略了米饭的“主食”属性和文化意义。 米饭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不仅仅是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它还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文章可能过于侧重于其营养成分的“好坏”,而忽略了它作为一种基础食物,在提供饱腹感、搭配菜肴中的重要作用。
对“升糖指数”的解读可能存在片面性。 虽然高GI食物不利于血糖控制,但很多时候,食物的GI值还受到烹饪方式、搭配食物等因素的影响。文章可能没有充分展开讨论,比如如何通过搭配低GI食物来降低整体餐食的GI值。
潜在的“贩卖焦虑”嫌疑。 这种文章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什么都不能吃”的恐慌感,尤其是那些本来饮食就比较简单、以米饭为主食的人。它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和饮食习惯,而是用一种“一刀切”的方式来评价。
科学严谨性可能不足。 毕竟是新闻类文章,为了吸引眼球,在引述科学概念时,可能存在过度简化,甚至是为了论点而选择性引用。比如,可能没有充分解释为什么其他国家的主食(如面包)也会面临类似的争议。

总结来说, 网易新闻的这篇文章,无疑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话题制造者”。它抓住了公众对健康饮食的热情,以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视角切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的优点在于话题设置巧妙、论证角度多、对比明显,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但与此同时,它也存在着标签化过于绝对、忽略食物的整体属性和文化意义、解读可能片面以及潜在的贩卖焦虑等问题。这篇文章更像是在一个“引爆点”上,抛出了一个观点,然后让大家去讨论,而不是给出绝对的科学定论。

如果你问我这篇文章“好不好”,我会说,它在吸引眼球、制造话题方面是“好”的。但如果从严谨的科学传播和帮助公众建立正确饮食观的角度来看,它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它更像是一个“引子”,而不是一个“结论”。读完之后,我个人的感受是,它让我对米饭的营养有了更细致的思考,但也提醒我,任何食物都不是绝对的“好”或“坏”,关键在于如何吃、吃多少,以及整体的饮食结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商业转载请取得我的许可,知乎日报除外。

太长不看版总结:现代食品工业的精加工米面可能不够完美,但借机鼓吹不吃碳水化合物的都是非蠢即坏。谢谢。

最近看到网易浪潮工作室的神作《米饭到底是不是垃圾食品》,从头到尾充满了无知和谬误,到目前为止却能骗得三千多无辜群众手抖谬赞。不得不说,就我不短不长的三四年科普经历里,这种对自己还不知道什么都一点b数也没有的作者真的是越来越少见了。看来互联网还真是伟大,毕竟只要有一把键盘,连猪都飘得以为自己有医学学位了,huh?

作为一个后备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者,我把浪潮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读完,看到的无数逻辑错误之经典,以及从行文中可以看出的他们对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是多么无知,我就真的是觉得不来吊打一下实在是手痒。

在这篇文章里呢,我首先会给你们剖析一下这篇文章有多智障而不自知,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们的米饭乃至碳水化合物摄入。


浪潮的错误一: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在浪潮这篇文章里,有这么一段叙述:

大概意思就是说,从淀粉主食普及的时候开始,中国也走上了心脏病高发的路上,所以淀粉主食是心脏病的元凶。

那好,根据他们的逻辑,我也来编一段话:

浪潮的小编A出生于1990年,1990年时心脏病在中国人死因中排第7位。随着浪潮的小编A年纪越来越大,中国心脏病和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开始了爆发式增长,2001年因心脏病住院的平均每十万人中有3.7人,到2010年就飙升至15.8人。结论:小编的出生导致了中国心脏病和糖尿病患者数量爆发,小编的成长引起了这些病人数量的进一步增加。

按照浪潮这篇文章的逻辑,既然小编的成长和中国人的心脏病糖尿病发生率这么紧密相关,那么为了中国人的健康,不如我们就把小编献祭了吧?

事实上,在这里,他们展示的一系列关系仅仅是相关性,而相关性完全不等于因果性,这就和冰淇淋消费量和游泳淹死的人数一个道理。

没有人会相信吃冰淇淋会导致人淹死,是个人都知道是因为夏天淹死的人多是因为夏天游泳的多,夏天游泳的多是因为夏天热,夏天热同时导致了冰淇淋消费量增加。

因此,夏天热同时控制淹死的人和冰淇淋消费两个变量,自然它们两者变化高度一致,但没哪个白痴会相信这两个变量有因果关系。

同样的逻辑,怎么放在公共健康这上面就看不出来是错的了呢??

哎,就你们这智商,自己老婆换身衣服估计就不认识了吧。


浪潮的错误二:医学常识极其贫乏

浪潮的文章里有这两段话:

  • 首先,糖尿病发病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是很长的时间。

“引爆”,“分水岭”,他们这么说,就好像觉得糖尿病跟感冒似的,早上着凉晚上就得。事实上,糖尿病通常是长期生活方式不合理所导致的,没有人生下来过几天就能得上2型糖尿病。其实,临床上如果遇到二十多岁的糖尿病人,都要感叹一下真的太年轻了。

人从生下来一般要连着吃错起码三四十年才能吃出来的病,你用十五年就一下子见效整整7倍,你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把锅全扣膳食指南上太过分了吗?

更何况,生活中照着膳食指南吃的人在还没得病的健康人当中比例有多低,就算我们搞营养的一般没脸提,你还真打算装不知道?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 其次,一直说高碳水化合物摄入,“高”的定义是什么?

再来:高碳水化合物,多高才算高?供能比高到70%还是80%?事实上,1992年的美国指南推荐的是50%-55%,这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只能算是刚合适或者还偏低了一些,因为目前的膳食指南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应当在50%-65%之间。

而浪潮为了论证碳水化合物不好,在后面还引用了PURE研究的结果:

在我之前的文章《柳叶刀这篇研究,打的还真不是营养学的脸》当中,我已经说过了,那篇研究里死亡率上升的高碳水化合物摄入者,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高达70%以上。而我们现在呢?才50%左右。请问这叫哪门子高碳水化合物摄入?

以你们的思维,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飘到70%以上出现死亡率上升,就要不吃碳水化合物,那反正体重太重也不好,你们就把体重变成0,干干脆脆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呗?


浪潮的错误三:对中国人的膳食健康状况一无所知

我觉得,写科普,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比如浪潮这作者吧,自己睁着眼睛写瞎话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有证据把自己的脸上每一根汗毛都打得服服帖帖,这可多尴尬啊。

先甩一张图:

这是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做的中国人从1991年到2011年三年的膳食能量摄入营养素来源的变化趋势。浪潮的作者们,请睁大你们的瞎眼,看一眼A部分第二个百分比,% energy from carbohydrates,也就是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并且大声念出三个数字:1991年66%,2000年59.8%,2011年54.3%,而且在调查中涉及的三个大城市里只有47.2%了。

过去三十年里,中国人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一直在下降!

噢我想你们还打算反驳我说,供能比减少,但总能量摄入有可能增加,于是碳水化合物总摄入还是可以增加的……哈哈,然而对不起,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过去三十年里中国人的总能量摄入也在降~

也就是说,过去三十年里,中国人吃碳水化合物,无论是相对的供能占比,还是绝对摄入量,实际上已经是在越吃越少了!

然而,遗憾的是,和这个在减少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相对应的是,心脏病和糖尿病的爆发增长趋势是真的存在的。

那现在我就请问了,疾病确实在爆发式增长,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事实上却一直在降,现在这口锅你们打算怎么强行往碳水化合物头上扣?帮你们在线等,一点都不着急,嘻嘻。


浪潮的错误四:英文太差,引用文献自打脸而不自知

翻浪潮的引用文献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引用:

这篇文章,看标题好像第一眼感觉是作者也在说低碳水就是好啊!哇一看还是2018年的,赶紧放进引用列表装个逼。

然而点开这篇文章,还没看正文,光看了摘要,就尴尬了……

“我们的结果指示:长期低碳水化合物高脂高蛋白饮食与2型糖尿病发病增加相关。这可能是由于高动物脂肪和动物蛋白摄入的同时出现了低水果、纤维摄入引起的能量摄入过量造成的。”

尬不尬?

前面文章呼吁了那么多不要吃碳水化合物,后面引用第一篇就是告诉你随自己性子瞎吃动物肉容易能量摄入过量,而且反而增加糖尿病风险。自己居然还不知道,把它直接列在第一位。这个审稿确实是不严啊。你们这塑料英语,怕不是在高小琴的山水庄园里学的吧?


到底应当如何对待米饭

好了,把屁都不懂还要强行装逼的浪潮吊打完了,还是要给大家简要解决一下米饭到底应该怎么对待这个实际问题。

  • 为什么米饭的GI可能很高

首先,米饭也分GI高和GI低的品种。

(GI是什么,请移步此答补课:KellyWeaver:如何评价食物所含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价值?

根据此前的研究(比如我之前介绍过的这篇,只有高GI的米饭会增大人们进入糖尿病前期的风险。

为什么有些米饭的GI会高呢?因为现代食品工业为了更好的口感和更短的烹饪时间,在把稻米、小麦加工成精米、白面粉的过程中,会经过打磨、抛光等工序。在这个过程中,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会大量丢失,而且膳食纤维的减少间接导致了淀粉消化速度的加快,从而使这类米饭的GI升高。

  • 一部分米饭品种GI高,我们就不吃主食、不吃碳水化合物了吗?

绝对不是!

这是因为,碳水化合物不止包括精米白面!

碳水化合物的来源有很多。糙米、高粱、燕麦,土豆、藕、山药等,都是米、面之外可选的替代方案,因为它们在相同饱腹感下提供与米、面接近的碳水化合物,GI也更低。

至于为什么不能直接不吃碳水化合物,原因则正好是网易浪潮拿来说事的这个问题:我国的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率在爆发式增长。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过低,往往是因为这个窟窿被动物蛋白和动物脂肪填上(也即,肉吃得更多),而这正好是被浪潮引用的第一篇研究所证实的可能导致能量超量摄入和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的行为。

也就是说,不吃碳水化合物或者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就往往意味着随心所欲地吃动物肉类。而由于普通大众对“吃多少才不超过能量需要量”完全没有概念,这导致这样的行为非常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量,进而反过来引起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

因此,在没有营养指导、不精确计算总能量摄入的情况下,就直接拒绝米饭、土豆、藕、水果之类的所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米饭乃至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现在的营养学界认为,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quantity)固然重要,但其实更重要的是质量(quality)。因此,提高自己的碳水化合物来源的质量(quality),比如替换为GI、GL更低的种类,或者使之多样化,都会是更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米饭并非完全吃不得,但是考虑到精米白面的高GI、GL属性,如果有条件,我们可以尝试在米饭中掺杂燕麦、高粱或者红豆绿豆等其他质量更优秀的碳水化合物来源,并且使用土豆、藕、山药等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的植物来等量替换掉一部分米饭。

但无论如何,目前并没有证据支持像网易浪潮所说的“减掉米饭、馒头,用肉蛋奶和蔬菜替换”这样的排除粗粮、水果这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极端饮食选择会更有利于健康。

当然,如果浪潮你们这个时候愿意跳出来修改你们的文章,说你们的“蔬菜”不只是指白菜、青菜、茄子、花菜、彩椒之类的大众常规认知的“蔬菜”,而还包括土豆、藕之类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素菜”,那么这个狡辩就算你们勉强成立吧。


总结

最近营养领域智商欠费的文章是越来越多,对医学营养学的力量一无所知的公众号作者也越来越多。每天看着这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不懂的就在那儿瞎嚷嚷,犯了一堆低级到草履虫都能看出来的错误,我实在是感觉尴尬到了极点。

各位非专业公号作者,从此往后,对于医学健康这种自己不了解但很重要的领域,尤请你们出稿子之前,务必怀着对专业性的敬畏之心,走进医科院校,去采访专家,去询问教授,去聆听专业人士的意见。

请记住,医学这个领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如果毫无敬畏,那么,你们造的每一篇谣,以后都会成为害死你们自己的父母的元凶。



参考文献:

Zhai F Y, Du S F, Wang Z H, et al. Dynamics of the Chinese diet and the role of urbanicity, 1991–2011[J]. Obesity Reviews, 2014, 15(S1): 16-26.

张兵, 王惠君, 杜文雯, 等. 1989-2009 年中国九省区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 (二) 18-49 岁成年居民膳食能量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J]. 营养学报, 2011, 33(3): 237-242.

张伋, 张兵, 王惠君, 等. 1991-2009 年中国九省区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 (三) 50~ 79 岁居民膳食能量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J]. 营养学报, 2011, 33(4): 335-339.

Xu Y, Wang L, He J, 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 Jama, 2013, 310(9): 948-959.

Nutrition and Type 2 Diabetes: Etiology and Prevention[M]. CRC Press, 2013.

Shan R, Duan W, Liu L, et al. Low-Carbohydrate, High-Protein, High-Fat Diets Rich in Livestock, Poultry and Their Products Predict Impending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Chinese Individuals that Exceed Their Calculated Caloric Requirement[J]. Nutrients, 2018, 10(1): 77.

AlEssa H B, Cohen R, Malik V S, et al. Carbohydrate quality and quantity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US women and me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8, 107(2): 257-267.

Ley S H, Hamdy O, Mohan V, et al.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dietary components and nutritional strategies[J]. The Lancet, 2014, 383(9933): 1999-2007.

Mattei J, Malik V, Wedick N M, et al. Reducing the global burden of type 2 diabetes 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aple foods: The Global Nutrition and 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Initiative[J]. Globalization and health, 2015, 11(1): 2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易新闻那篇关于“米饭是不是垃圾食品”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触及到了很多人日常饮食的核心问题。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和切入点都挺巧妙的,它抓住了大家对“健康饮食”日益增长的关注,同时又巧妙地将一个相对“普通”的食物——米饭——推到了风口浪尖,引发了讨论。文章的优点,我认为主要体.............
  • 回答
    “新四大文化输出”这个说法,最近在网上挺热闹的,特别是在一些国外论坛和社交媒体上。我看到不少外国网友对此进行了评选和讨论,挺有意思的。总的来说,这“新四大”的评选,其实反映了咱们国家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一些新趋势,以及外国朋友们对我们文化认知的变化。以往我们谈文化输出,可能更多想到的是传统文化,比如京剧.............
  • 回答
    网易新闻知乎回答《共享单车的成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失败》:一次犀利的拷问与多维度的解读网易新闻在知乎上发表的这篇题为《共享单车的成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失败》的回答,无疑是一篇极具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文章。它并没有流于表面地赞扬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而是深入剖析了共享单车之所以能“成功”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中.............
  • 回答
    网易新闻给毒贩打马赛克却不给缉毒警察打的行为,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评价的现象,它触及了新闻伦理、信息传播、社会责任以及对一线执法人员的尊重等多个层面。一、 从新闻伦理和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 保护隐私与保障安全: 毒贩: 新闻报道中给犯罪嫌疑人打马赛克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 回答
    美国司法部最近针对伊朗多家新闻网站采取的域名没收行动,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相当大的关注和争议。这次行动的官方理由是这些网站散布“虚假信息”和“违反制裁”,涉及到对伊朗国家媒体及其相关机构的打击。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包括其合法性、动机、潜在影响以及不同方面的解读。官方理由的解读.............
  • 回答
    微信公众号“herstorien”在《女性在网上发声的意义》一文中,对“虚假新闻的支持”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需要明确的是,如果该文真的存在支持“虚假新闻”的言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论点。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虚假新闻”和“女性在网上发声”这两个概念。 .............
  • 回答
    这则新闻,关于“神奇百货”这位18岁女CEO的官网突然停止访问,并且投资人已明确表示放弃,可以说是一场相当引人注目的商业“过山车”。首先,我们得关注到“18岁女CEO”这个标签。在当下这个提倡创新、鼓励年轻人创业的社会氛围下,一个如此年轻的女孩能够凭借自己的想法和努力,获得投资、创立公司,这本身就是.............
  • 回答
    财新网的特稿报道《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是一篇非常具有影响力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调查性新闻报道。要评价这篇报道,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报道的背景和意义: 揭露权力滥用和社会阴暗面: 这篇报道聚焦于一位在商界具有影响力的高管,被指控性侵自己的养女。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严重的指控,涉及到权力、亲密关.............
  • 回答
    2017 年 2 月 7 日,知乎悄悄地上线了一个新版网页界面。这个改动,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尤其对于长期使用知乎的老用户来说,那种“我的知乎变了”的感觉,多少会有点不适应。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颜色变了”。 整体色调上,新版界面明显向着更明亮、更“干净”的方向靠拢。原先那种偏暖、略带灰度的底.............
  • 回答
    “夫死国,妻死节”这句评论,出自新浪网友之口,它看似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回响和复杂的情感张力。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句评论的字面意思和它所指向的历史背景。 “夫死国”: 丈夫为了国家而牺牲,这通常指的是男性在战争、保卫国家疆土、甚至在国家危难之际承担起责.............
  • 回答
    观察者网关于“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接种Moderna的mRNA新冠疫苗”的报道,在内容呈现和信息传播上,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的评价:一、 标题和核心论点: 标题的断章取义与误导性: 观察者网的标题“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接种Moderna的mRNA新冠疫苗”本身就存在明显的断章取义和误导。这是一.............
  • 回答
    鹰角网络在 9 月 15 日的直播中,正式公布了他们最新推出的游戏《来自星尘》(Project: DSides),这无疑是当下最受瞩目的游戏界动态之一。对于熟悉鹰角网络过往作品,尤其是《明日方舟》的玩家来说,《来自星尘》的出现,既带来了惊喜,也承载了许多期待和疑问。一、 风格上的革新与传承:《来自星.............
  • 回答
    DeepMind 的关系网络(Relation Network)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进展,它在理解和推理数据中的复杂关系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与其说这是一个“新提出”的技术,不如说它是在现有深度学习框架下,针对性地解决了特定问题的一种创新性建模方式。核心理念与切入点:为什么需要关系网络?我们先来.............
  • 回答
    魅族科技通过官方微博强制收回“@黄章”这个微博昵称,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各方的行为,可以从魅族科技、微博平台以及网友“@黄章”这几个角度来看。首先,我们来看看魅族科技。作为一家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科技公司,公司官方微博使用“@黄章”这个昵称,无疑是为了强调与创始人黄章先生的紧密联系.............
  • 回答
    看到日本熊本地震后,中国一些网民在新闻评论区和社交网站上表达“庆贺”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适的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任何生命受到灾难的威胁,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人道同情和关怀。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面对地震、洪水、火灾这样的自然灾害时,生命安全是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感不安且复杂的新闻事件,并且引发了大量争议性评论。针对产妇分娩七天后捅死丈夫的行为,部分网民表达出理解、同情甚至支持,这背后隐藏着多重社会心理和现实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极端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共情: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产后极度疲惫和激素剧烈波动的状态。.............
  • 回答
    医生被打新闻中,一些网友为打人者叫好,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也折射出社会上一些复杂的情绪和观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下:一、 情绪的宣泄与共情: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叫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感同身受,或者对医疗体系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怨已久。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与看病难、看病贵:.............
  • 回答
    这则新闻一出,“广电总局严控明星子女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不再制作播出”的讨论很快席卷各大社交平台,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评论区里几乎是一边倒的叫好声,这背后反映了当下公众对于娱乐文化消费的深层情绪和价值判断。为什么大家普遍叫好?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1. 对“过度消费儿童”的反感和担忧: 市场扭曲.............
  • 回答
    网易新闻,这个名字在国内互联网内容平台上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存在。从早年门户网站时代就积累下的人气,到如今APP的普及,它在信息获取和舆论场域中都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要评价网易新闻,特别是它的评论跟帖,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它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有不少为人诟病的地方。网易新闻整体:首先,网易新闻在内容策.............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的语境下,将泛自由派、网评员、国家主义派、那兔粉丝、毛左和新左派等群体不加区分地统称为“五毛”,这个现象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实的演变,更有网络生态的放大效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五毛”这个词本身。最初,“五毛”是对在网络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