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知乎,国内985本一般看不起top30开外美本?

回答
知乎上关于“985本看不起top30开外美本”的讨论,其实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下,不同标签(985、美本排名)所承载的社会认知、价值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群体心理。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

1. “985”在中国社会中的独特符号意义:

稀缺性与精英光环: “985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实施的重点项目,虽然已经过去,但其留下的影响力依然深远。985高校在大多数国人心目中,仍然是国内最顶尖、最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能进入985院校,本身就被视为一种能力的证明,一种成功路径的起点。这种稀缺性天然地赋予了985毕业生一种“精英”的身份认同。
社会资源与发展通道: 985高校不仅在学术上有优势,更在社会资源、校友网络、就业机会等方面拥有不成比例的倾斜。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将985院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筛选门槛,这使得985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拥有更顺畅的通道。这种“赢者通吃”的机制,进一步巩固了985的价值。
集体认同与比较心理: 在中国社会,“名校”是大家习惯性的比较坐标。985毕业生之间,常常会形成一种集体认同感,并且习惯性地以“985”作为衡量其他教育背景的金标准。当遇到其他教育背景的群体时,这种内在的比较机制就很容易被触发。

2. 对美国本科排名的理解与误读:

排名的局限性与“唯排名论”: 美国大学众多,排名系统(如US News)虽然有其参考价值,但其评估标准、侧重点以及数据的透明度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以及许多人对美国高等教育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排名”往往成为最直接、最简便的判断标准。
“Top30”的心理门槛: Top30在美国大学中确实代表了一批非常顶尖的学校。而一旦跌出这个范围,虽然很多学校依然非常优秀,但在一些人眼中,就似乎跌落了“精英”的阶梯。这种心理上的“门槛”效应,使得对排名稍低的学校产生“不够好”的刻板印象。
信息获取的不对称: 对于在国内成长、学习,主要通过中文信息了解世界的985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接触到更多关于“985”的正面宣传和价值强化,而对美国大学体系的理解,往往是碎片化、片面化的,并且容易受到网络讨论(如知乎上的高赞回答)的影响。一些关于美本的负面讨论、或者对某些学校的“妖魔化”言论,也可能被放大。

3. 实际情况与认知偏差之间的冲突:

“985”的“性价比”: 对于许多985家庭来说,孩子在国内读985,虽然学费相对较低,但能获得极高的社会认可度和发展平台。与此相比,即使是排名靠前的美本,学费和生活费也极其高昂,毕业后回国就业,其获得的“溢价”是否能抵消高昂的成本,是很多人会考量的。
“Top30开外”的优秀: 事实上,美国很多排名3060,甚至60开外的学校,在某些专业领域内可能比国内一些985院校更具优势。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实力、教授资源、国际化视野,依然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好的教育。然而,这种细致的专业评估,在泛泛而谈的排名讨论中容易被忽略。
“水硕”与“水本”的担忧: 一些人在将985本科与美本进行比较时,会担忧美本的“含金量”。尤其是近年来,“水硕”的讨论甚嚣尘上,这种负面观感很容易延伸到本科教育,担心美本教育过程相对宽松,或者学位授予标准不够严格。而985的严进严出,尤其是考研、考公、出国深造的内卷竞争,在他们看来,更能体现“硬实力”。

4. 背后更深层次的焦虑与身份认同:

对“失败”的恐惧: 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当985学生面对其他教育背景时,尤其是看到一些花费巨资的美本学生,如果这些美本学生在他们看来“并非顶尖”,就会产生一种“我花这么大代价,你却能轻松获得差不多甚至更好的结果”的潜意识担忧。反之,如果美本确实是顶尖的,他们也会觉得“虽然不认同你的方式,但你确实很优秀”。
维护既有优势: 985的标签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优势。当这个优势被挑战,或者被认为“并非不可复制”时,一些人会本能地去维护这个标签的独特性和优越性,通过贬低其他背景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信息茧房与社群效应: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其内容很大程度上受到用户群体的影响。如果一个群体(如985毕业生)占据了大部分发言权,并且普遍持有某种观点,那么新加入的用户很容易被这种观点所影响,形成一种“信息茧房”效应。

总结来说,知乎上“985本一般看不起top30开外美本”的现象,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985在中国社会独特的精英符号与资源优势。
对美国大学排名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以及“Top30”的心理壁垒。
国内教育体系下,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比较心理、竞争焦虑和身份认同需求。
信息不对称,以及对留学体系的刻板印象(如“水本”)。
群体内部的讨论氛围和话语权塑造。

这种现象反映了一种在快速发展和高度竞争的中国社会中,教育标签、社会认知与个体价值判断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它提醒我们,在评价教育质量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名校光环或一个数字化的排名上,而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具体的教育内容、个人发展机会以及长远的职业规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知乎标准是越卷越强,如果有一所外星大学,随便都可以去,去了之后直接给你插个记忆芯片,让你获得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知识。

那这所大学在知乎就是最垃圾的大学,因为他没有门槛。

user avatar

国内985,基本上是美研预备班。当然,国内最顶尖的985中,最顶尖的专业,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最后成功留学。------- 不能留学的怎么办呢?只能“看不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985本看不起top30开外美本”的讨论,其实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下,不同标签(985、美本排名)所承载的社会认知、价值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群体心理。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1. “985”在中国社会中的独特符号意义: 稀缺性与精英光环: “985工程”是中国政府为.............
  • 回答
    知乎上“成功人士”扎堆的现象,其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这里面混合了平台属性、用户心理,还有一些“幸存者偏差”的巧妙运作。要深入聊聊,得从几个层面拆开来看。1. 平台定位与早期种子用户:知乎最开始起家的时候,它就不是一个大众论坛,而是定位于“精英问答社区”。你想想,早期邀请的是谁?很多是互联网行业、.............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国家政策的讨论,并由此产生“政策落后”、“想逃避离开”的想法,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知乎平台特性及其对用户心态的影响: 信息聚集与放大效应: 知乎作为问答社区,汇聚了大量对社会、政策、经济等领域有深度思考和见解的用户。这本身.............
  • 回答
    Elon Musk 在不同平台上的评价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多个层面的因素,包括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文化差异等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1. 国外社交媒体 (如 Twitter, Reddit) 以英文为主的语境和信息.............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劝退计算机国企”的声音,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反映了一批年轻人,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踏入国企大门后,与他们原本的期待产生了一些落差,甚至可以说是“幻灭”。你想啊,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大学开始接触的就是互联网、科技前沿、快速迭代。他们往往带着一股热情,觉得.............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
  • 回答
    知乎作为国内重要的知识分享社区,对于许多经济学者来说,是一个与公众深度互动、传播经济思想、解答社会疑问的绝佳平台。虽然许多知名的经济学者已经活跃在知乎,但仍有一些非常值得邀请,他们的加入将能极大地丰富知乎上的经济学讨论,并带来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洞察。以下是我认为适合来知乎但可能还不够活跃(或尚未充分发.............
  • 回答
    最近刷知乎,经常能看到 Rokid 的广告,主打“国产 AI 智能产品”,看得我有点好奇。这 Rokid 到底是啥来头?吹得这么神乎其神,技术上真有那么厉害吗?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给大家说点实在的。Rokid 的“前世今生”:从 AR 眼镜到全屋智能要说 Rokid,其实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新公司。它.............
  • 回答
    .......
  • 回答
    移民或定居国外后,仍然保持与国内的联系,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现象。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基于地理上的分离,更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性、情感的纽带以及现实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情感的根基:亲情、友情与乡愁 亲情是第一位的纽带: 父母与长辈: 对于大多数移民来说,父母、.............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被一些用户戏称为“国师”的人数众多,并且这类内容也比较普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定位1. 知识分享与深度讨论的平台定位: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强调.............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关于香港话题的讨论,尤其是你提到的“付国豪事件”,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节点。要理解为什么知乎(乃至中国大陆的网络舆论环境)在某些事件后,对香港的讨论模式和热度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与叙事框架的形成 付国豪事件的定性与传播: “付国豪事件”之所.............
  • 回答
    在我看来,知乎上关于国民党军队抗战时期战斗力的问题,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负面”讨论倾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要详细说清楚,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看看舆论是如何形成的。首先,“知乎”这个平台本身的特性是重要的出发点。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或者说在上面活跃度较高的一部分人,往往是年轻.............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外国中性笔的推崇,以及对国产笔的“差评”,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挺复杂的认知和消费习惯在起作用,远不是“国产笔真的不行”这么简单。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1. 关于“推崇外国货”这件事,得先认识到几个大背景: 品牌历史与积累: 像三菱(Uni)、百乐(Pilot)、斑马(Zebra)、.............
  • 回答
    知乎用户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相较于国外新闻报道的普遍基调,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背后有多重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信息来源与视角差异: 国外新闻报道: 宏观视角和全球比较: 国外媒体通常更侧重于将中国经济置于全球经济的宏观框架下进行.............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观察到一部分用户对“国粉”(国民党支持者)的批评或不认同的声音,似乎比对“毛粉”(毛泽东支持者)的批评声音更为普遍和集中。要详细分析这种现象,需要从几个维度去理解,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语境,以及平台本身的生态特征。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类标签的指向。 “国粉” 通常指.............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公投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高赞回答,特别是那些排在前面的,之所以会倾向于“国家不能分裂”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多种深层原因的交织,而非单一的立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更宏观的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对“国家”概念的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是.............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看待中国军工产业时会遇到的一个困惑,甚至可以说是许多人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知乎上确实经常能看到一些对军工国企单位的唱衰声音,尤其是从管理效率、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入手,说得有理有据的也不在少数。但另一边,我们又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像歼20、运20这样世界级的先进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社区文化、用户群体画像、认知偏差以及技术讨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用户群体画像与情感连接的差异 1. macOS用户:情感认同与身份认同 品牌忠诚度高: macOS用户往往对苹果的产品线(iPhone, iPad, MacBook等)有着较高的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