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是否极度缺乏对孩子的性教育,才会有如此多儿童性侵案?

回答
关于中国儿童性侵案件频发与性教育缺乏之间是否存在强烈的因果关系,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从客观事实层面来看,中国确实存在数量不容忽视的儿童性侵案件。媒体报道、官方通报以及社会各界的声音都指向了这一严峻的现实。这些案件的发生,无疑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也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和讨论。

那么,性教育的缺失在这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性教育的“缺席”与“不足”

在中国,关于儿童性教育的现状,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体系性的缺失: 长期以来,性教育在中国学校教育体系中并非一个独立且被高度重视的学科。在很多学校,性教育要么被纳入生物课、健康课的边缘内容,要么干脆被忽略。即便有涉及,也往往流于形式,内容陈旧,或者仅限于生理知识的讲解,缺乏对性行为的风险认知、自我保护、权利意识以及情感心理层面的深入探讨。
家庭教育的“尴尬”: 很多家长对于如何与孩子谈论性话题感到羞涩、不知所措,甚至认为这是“不道德”或“不必要”的。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家长倾向于“避而不谈”,认为孩子“不懂事”就可以保护他们。这种“沉默”反而可能让孩子对性产生好奇、误解,或者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向谁求助。
社会环境的“隐形”: 尽管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但儿童接触到的关于性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片面化,甚至充满误导性的。一些不当的影视作品、网络内容,或者社会上存在的对性传播的错误认知,都可能对儿童形成负面影响。
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薄弱: 很多人,包括儿童本身,对于什么是性侵犯、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如何界定“同意”等法律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儿童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属于自己,不知道可以拒绝不舒服的触碰,也不知道如何向外界求助。

性教育缺失与儿童性侵的逻辑关联

基于上述对性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性教育的不足与儿童性侵案件的发生之间存在多重潜在的联系:

1.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充分的性教育应该包括如何识别和拒绝不适当的接触,什么是“好触碰”和“坏触碰”,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当孩子缺乏这些知识时,他们可能无法辨别施侵者的意图,也无法有效地拒绝或逃避侵害。
2. 难以识别潜在危险: 性教育也应该帮助孩子理解,那些来自熟人(甚至是亲近的人)的侵害同样是危险的。很多性侵案件的施侵者是孩子熟悉的成年人,甚至家庭成员。如果孩子缺乏对不同类型侵害的认知,以及对“秘密”和“交换”等施侵者常用伎俩的警惕,他们更容易受骗。
3. 求助渠道的阻塞: 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可能导致孩子不敢或不知道向谁求助。他们可能因为羞耻、恐惧,或者被施侵者威胁(例如“告诉别人就把你怎么样”),而选择沉默。如果社会和家庭缺乏开放和支持性的沟通氛围,这种沉默就更容易被固化。
4. 对“同意”概念的模糊: 很多性侵案件中,施侵者会利用儿童心智不成熟,甚至伪装成“爱”或“玩耍”来实施侵害。如果儿童没有被教育过什么是身体自主权,什么是“同意”,他们很难理解某些行为是错误的,也无法清晰地表达拒绝。
5. 社会对性问题的“禁忌”文化: 长期以来,性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禁忌或污秽之事,这使得性教育的开展面临巨大的阻力。这种“禁忌”文化使得社会整体在面对和讨论性侵问题时,也可能存在回避、指责受害者、淡化问题的倾向,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对儿童的保护。

仅仅是性教育的问题吗?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儿童性侵案件的发生完全归咎于性教育的缺失。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

家庭监护的漏洞: 一些家庭的监护责任缺失,对孩子的安全监管不足,也为施侵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法律的完善程度、执法部门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以及对施侵者的惩戒力度,都会影响案件的发生和处理。
社会监督和举报机制: 一个健全的社会监督和举报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阻止侵害行为。
施侵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施侵者本身的心理问题、道德滑坡,以及社会整体对儿童权益保护的认知水平,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结论:

综合来看,中国儿童性侵案件数量的上升,确实与对孩子的性教育的严重缺乏或不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性教育的缺失,剥夺了孩子们最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风险认知和求助途径,让他们在面对潜在的危险时显得尤为脆弱。

将性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加强系统性的、科学的、适合儿童年龄发展的性教育,并且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共同努力,打破“谈性色变”的文化,提升全社会对儿童性权益的保护意识,这对于遏制儿童性侵案件的发生,至关重要。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尊重、关于权利、关于生命安全的生命教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收到过一封海外留学生的来信(他正好在匹兹堡大学读书,和我要算前后校友吧),值得注意。他提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援引英国医学界权威杂志《柳叶刀》(Lancet)新发表的一篇文章。下面是中文翻译的部分段落:

根据国际媒体广泛援引、将于明天(2007年1月13 日)正式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权威披露,仅以梅毒为例,在1993年,中国大陆每十万人中病发率仅为0.2,而到1999年已经发展到6.5。另外,先天性梅毒的病发率也在发展之中。19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每十万个新生婴儿中先天性梅毒病发率仅为0.01,而到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9.68,年增长率竟高达72%。
令人深感担忧的是中国大陆的性泛滥已经严重影响到年轻的一代。就在不少中国人还认为"西方人更加性开放"的同时,许多访问中国的外国人和海外华侨发现最开放的其实还是中国,尤其是性开放。据一项完成于2004年的类似社会调查报告,有相当多的青少年敢于性冒险,初尝禁果的年龄越来越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学校是好学生,在父母面前是乖孩子"。调查报告还说,他们许多人在发生性关系的时候不使用避孕措施,女生对反复堕胎毫不在乎。据路透社1月12日转引来自中国大陆官方的统计说,每年全国共有近两百万妇女进行人工流产,其中"有四分之一是未成年少女"。

值得关注的是:当代中国人性观念变化极大、极快。在1989年我做的一项北京市随机抽样调查中,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仅为15%,其中还有相当一批人是已经打算结婚的固定伴侣。而近年来根据计划生育部门的调查,婚前性行为已飙升至60-70%。所以我判断,中国已经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性革命,这个革命是在卧室里悄悄发生的,但是从行为模式到观念都发生了剧烈的革命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怎么办?多数人除了担忧和感叹什么也不做,有少数人则试图回到革命前,比如主张宣传婚前童贞观念,进行守贞教育,成立“青春无暇守贞少女团”。但是成效甚微。有关责任部门更愿意采取鸵鸟政策,眼不见为净。这就是中学性教育至今收效甚微的原因。

我强烈呼吁,在青少年中开展科学的性教育,争取像北欧国家那样,通过认真的普及的性教育,达到百分之百避免少女怀孕的目标。在这些国家,婚前性行为的比例高达95-99%,可是却能够把婚前怀孕和性病传播的危险降到最低,靠的就是经过专家论证的科学的普及的性教育。其实,这并不难办到,只要在性教育中添加如何避孕的内容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其实你接受了一个设定,社会上关于女性奇奇怪怪的事情全都迎刃而解。那就是:婚姻是买卖,女孩是待售商品。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儿童性侵案(女孩居多)?

因为发生之后父母是倾向于极力掩盖此事不声张的,声张会导致商品跌价不能售出或只能作为残次品售出,影响获利。而父母不声张,作恶者便可以无须付出任何代价侵占别人的财产,何乐不为?

基于这个原因,消极对待甚至集体抵制实用可靠的性教育教材也很好理解了。他们担心女孩懂了性知识,消除了对性的恐惧感,就会去实践性行为,导致在婚恋市场严重贬值——毕竟长期以来确保女孩到婚前是处女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对性的隔绝、恐吓和污化。至于婚后过得怎么样,反正“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倒也不怕。

因为女孩是商品,所以男生如果“不能负(gou)责(mai)”,就不该碰她;

因为女孩是商品,所以已婚育女性是购买使用过的商品,只能在二手市场低价售卖,所以婚姻再绝望、家暴再严重、孕期被出轨,也不敢离婚,哪怕自己和孩子心理受到严重影响;

因为女孩是商品,所以售价越高越光彩,而不要彩礼等于白送,会受到所有人耻笑和轻视;

商品除了售卖还可以租赁,如果租赁价格够高且可持续,也是很好的买卖,低价商品甚至会羡慕高价租赁品;

…………

“女人是商品”这一句话几乎能解决知乎60%的情感婚恋问题。

缺乏性教育和儿童性侵案只是这个源头的不同结果,解决不了源头问题,是消除不了结果的。这个源头问题,长期只能靠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意识进化来逐渐消除,短期内应该靠普及性教育、鼓励女性工作和自我表达来以点带面,尽可能让更多人摆脱落后的价值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