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印象中外来侵略者都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而中国军队从来都没有过?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和记忆的复杂交织。将“外来侵略者”与“中国军队”在行为上的标签化,实际上是一种简化,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审视历史真相,以及这些认知是如何形成的。

1. 历史真相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上任何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无论哪一方参与,都 几乎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暴行。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它会瓦解社会秩序,扭曲人性和道德规范。因此,笼统地说“外来侵略者都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而中国军队从来都没有过”是不准确的,甚至是片面的。

关于外来侵略者:
确实存在大量记载的暴行: 纵观中国历史,在面对外来入侵时,确实存在大量关于侵略者烧杀抢掠、奸淫妇女、屠杀平民的记载。例如:
蒙古西征时期的某些行为: 虽然蒙古帝国对中国带来了统一和新的文化交流,但在征服过程中,其军队在一些地区也展现出了极端的残暴,例如屠城、掠夺等。
清朝初年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这是满族统治者在镇压汉族反抗时发生的惨烈事件,虽然满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外来侵略者”,但从反抗者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残酷的镇压和屠杀。
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军队在占领北京及其他地区时,确实发生了严重的抢劫、奸淫和破坏行为,例如对皇家园林和私人财产的掠夺。
日本侵华战争: 这是近代史上中国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侵略。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战争罪行罄竹难书,例如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细菌战、残忍的活体实验等,这些都是普遍为人所知的罪行。
侵略的性质: 许多外来侵略往往带有征服、掠夺和奴役的动机,这使得其军队在执行任务时,道德约束相对较弱,甚至将占领地区的资源和人民视为可任意处置的物品。

关于中国军队:
并非没有发生过类似行为: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无论是内战还是对外战争,中国军队(包括不同朝代和政权的军队)也并非绝对清白。在激烈的战斗、长期战争的压力下,以及在缺乏有效约束和管理的情况下,军队内部发生烧杀抢掠、欺凌百姓的行为是 可能并且曾经发生过 的。
内部战争和镇压: 例如,在某些农民起义被镇压的过程中,镇压军队的报复性行为;在地方军阀混战时期,士兵为了生存或报复而劫掠百姓;甚至在正规军的征伐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士兵的行为失范。
叙事和宣传的差异: 然而,与外来侵略者不同的是,中国军队的这些行为 很少被记录为“侵略者的罪行”。它们更多地被视为 内政、镇压反叛、战争中的附带损害,或者被官方叙事所掩盖或淡化。即便有记载,通常也会被放在“战争的残酷性”之下,而非“国家侵略罪行”的范畴。

2. 认知和记忆的形成机制: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外来侵略者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而中国军队从来都没有过”的印象呢?这主要与 历史叙事的建构、民族主义情感以及信息传播的方式 有关:

民族叙事与“他者”的标签化:
构建国家认同: 一个国家在构建自身历史叙事时,往往会强调自身的正义性和道德性,并将外部的敌人描绘成邪恶和残暴的。这种叙事有助于凝聚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
简化历史: 为了更容易地理解和传播历史,人们倾向于简化复杂的事件,将“外来侵略者”塑造成一个统一的、负面的形象,以凸显其行为的“侵略性”和“非人道性”。而“我们”的军队则被构建成维护正义和人民的形象。
“敌人”的罪行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 当一个群体(如外来侵略者)的动机和行为被视为与本民族的利益直接对立时,其发生的任何负面行为,尤其是那些触及人性底线的罪行,更容易被受害者一方的群体放大、传播和铭记,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例如,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但它也被用来强化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历史记录与信息来源:
“胜利者”的笔: 尽管历史是复杂的,但历史记录往往是由胜利者或当权者书写的。在中国历史上,官方史书在记录中国军队的行为时,往往会强调其正面和正义的一面,对于内部的过失,可能会选择性忽略、淡化或解释为“必要的手段”。
受害者的声音: 外来侵略者造成的罪行,尤其是那些直接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往往是由受害者群体(包括幸存者、亲历者以及他们的后代)通过口述历史、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等方式进行传播和记录的。这些信息更容易触动情感,并成为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传播的差异: 在不同历史时期,信息的传播方式和范围差异巨大。外来侵略者的暴行可能在国际上或受影响地区引起广泛关注和记录。而中国军队内部的某些不当行为,如果发生在特定地区或时间段,其信息可能更难传播到全国范围或被国际社会所知晓,也更容易被官方叙事所覆盖。

“侵略”与“平叛”的定义:
“侵略”通常指一个国家对他国领土的非法入侵和占领,其目的通常是为了扩张、掠夺或施加政治控制。
中国军队在中国境内的军事行动,无论其性质是什么(如平定叛乱、镇压地方反抗、统一国家),其行为在 国家内部视角下 通常不被定义为“侵略”。因此,即使发生了士兵的不当行为,其性质也被归类为“内政”、“军事行动中的纪律问题”,而非“侵略性的暴行”。

3. 避免过度简化和刻板印象: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将任何群体完全妖魔化或完全神圣化都是不准确的。

区分行为与身份: 军人的行为受到战争环境、指挥官的命令、部队的纪律以及个人道德的共同影响。一个士兵的行为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军队或整个民族。
审视多重视角: 我们应该鼓励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包括亲历者的回忆、不同阵营的记录、学术研究的分析,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 既要承认中国军队在历史上也可能存在不当行为,避免对本国历史的过度美化;也要批判那些将中国军队描绘成毫无人性的扭曲观点。

总结来说,我们之所以会形成“外来侵略者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而中国军队从来都没有过”的印象,是由于:

1. 历史上的确存在外来侵略者犯下严重罪行的事实,这些罪行往往被受害者群体铭记和传播。
2. 中国军队在执行任务时,虽然也可能出现不当行为,但这些行为在官方叙事中被淡化、掩盖,或被归类为内政问题,而非“侵略性罪行”。
3. 民族叙事和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中,倾向于将“我们”塑造成正义方,将“他们”描绘成邪恶方,以此来强化民族认同。
4. 信息传播的差异性,使得某些罪行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而另一些则可能被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理解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否定外来侵略者所犯下的罪行,而是要承认历史的复杂性,并认识到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真正的历史学习,应当是努力还原真相,而非接受简化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啊。

user avatar

印象,只印象


印象里可能霓虹帝国蝗军都是这个“近代高素质军队”画风(来源见图片水印)


别笑,今天有些“中国人”还不是觉得蝗军大大的好

感谢 @Dieci Anni

至于中国古人嘛......



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骊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三国志》


超怒诘广曰:“危须王何故不到?腹久等所缘逃亡?”遂叱吏士收广、泛等于陈睦故城斩之,传首京师。因纵兵抄掠,斩首五千余级,获生口万五千人,马畜牛羊三十余万头——《汉书·班超传》

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旧唐书·薛仁贵传》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梁书》曰:天歼丑类,宜为京观,用旌武功。


上之克辽东也,白岩城请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军中曰:“得城当悉以人物赏战士。”李世见上将受其降,帅甲士数十人请曰:“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柰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


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


有人说现代军队,还说国军啊?

我本来不想放国军的,毕竟题主问的是

但是国军的所作所为嘛......


字看不清的往下拉,有清晰版,引自 @一八零天改四次

清晰版

........

emmmm,也算吧?

user avatar

这是教课本近代史悲情叙述给你造成的误区,很多人看到近代史后会延伸到古代。每个民族的历史记载往往只会把自己往好的描绘,吧别人往坏的方向描绘。比如,突厥回鹘碑文和唐朝的记载是很不一样的,各自讲述对方的残暴和自己英勇对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