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当前技术水平,从地球上运空气到月球,形成最低限度可供呼吸的人造大气层可行吗?

回答
从地球运送空气到月球,建立一个最低限度可供呼吸的人造大气层?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如果刨根问底,我们真的可以探讨一下这个设想在当下的技术水平下,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最低限度可供呼吸的大气层”是什么概念。在地球上,我们习惯的大气压强大约是1个标准大气压(1 atm),其中氧气约占21%,氮气约占78%,还有微量的其他气体。要在月球上复制这样的环境,即便只是勉强能呼吸的程度,也需要相当高的气压和适量的氧气。

假设我们想在月球上某个特定区域(比如一个巨大的穹顶结构内部)维持一个能让人类生存的低压环境,比如0.2个标准大气压,并且其中氧气含量仍然维持在接近21%(为求稳妥,我们可以稍微提高一点,比如25%)。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单位体积内填充足够多的氧气和氮气。

运输是第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现有的火箭技术,尤其是能够将货物送往太空的,其运载能力是有限的。以我们最强大的火箭,例如SpaceX的Starship或者NASA的SLS为例,它们能够将数百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然而,要将“空气”这个几乎无限的体积需求送到月球,数量级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我们想填充一个直径1公里,高度100米的球形穹顶(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大气层”),并且让内部气压达到0.2 atm,同时保证氧气比例。我们可以粗略计算一下所需的空气质量。

根据理想气体定律 PV=nRT,我们可以估算出所需的“分子数”,进而换算成质量。这里最关键的是“密度”。即使是在低压下,空气的密度也远大于月球真空。

如果我们考虑将液态空气(主要是液氧和液氮)运送到月球,然后再在那里进行气化。液态氧的密度大约是1.14克/立方厘米(或1140千克/立方米),液态氮的密度大约是0.81克/立方厘米(或810千克/立方米)。而我们目标的大气密度要低得多。

举个例子,假设穹顶体积为V,我们要在其中建立0.2 atm的气压,氧气占25%。在地球标准大气压下,空气密度约为1.225千克/立方米。那么在0.2 atm下,空气密度大约是0.245千克/立方米。要填充一个1公里直径、100米高的穹顶(近似为圆柱体,体积约为π (500m)^2 100m ≈ 78.5万立方米),所需的总空气质量大约是 78.5万立方米 0.245千克/立方米 ≈ 192300千克,也就是大约192吨。

这192吨的空气,如果以液态形式运输(假设液氧和液氮比例接近地球大气),需要大量的空间和极低的温度来维持。即使是Starship这样能够运载100吨的飞船,一次也就能运输一部分。要填满这样一个相对微小的“大气层”,可能需要数十甚至上百次运输任务。

而且,我们谈论的只是“最低限度”。如果我们要模拟更接近地球的低压环境,或者一个更大的范围,需要的空气质量将呈指数级增长。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要覆盖月球表面的一平方公里,并且维持类似地球低压环境,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的质量。

成本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每一次太空运输的成本都极其高昂。将1千克货物送入近地轨道就已经需要数千美元,送往月球的成本更是数倍于此。运输192吨空气的成本将是天文数字,远远超出当前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的承受能力。

那么,有哪些技术可以改进呢?

虽然我们当前的技术水平面临巨大挑战,但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些未来的技术发展,可能会让这个设想的“可行性”稍微提高一点点,但离“容易实现”还差得很远。

1. 更高效的运输系统: 如果未来我们能够发展出更先进的、成本更低的太空运输系统,例如可重复使用次数更多、运载能力更大的飞船,或者能够直接在太空中进行大规模燃料补给的技术,那么运输成本可能会有所下降。
2. 就地取材(ISRU): 这是目前被认为最有希望解决月球资源问题的方向。虽然直接从月球土壤中“提炼”出大量氧气和氮气的技术还在发展中,但它被认为是比从地球运输更具可行性的方式。月球土壤(月壤)中含有大量的氧化物,通过电解等方式可以释放出氧气。氮气的来源则相对复杂一些,可能需要从月球上稀薄的逃逸层(Exosphere)中提取,但这方面的技术难度更高。即使利用月壤中的氧气,我们仍然需要氮气来平衡大气压力和组成,而氮气在月球上非常稀少。
3. 空气的存储和维持: 即便我们能把空气运到月球,如何在月球极端的温度和低压环境下储存并维持一个稳定的、密封的大气层也是个巨大的工程。月球表面温差极大,从零下170多摄氏度到零上120多摄氏度。任何一个微小的泄漏,都可能导致大气逃逸,或者被月球极端的温度环境所破坏。我们需要建造极其坚固、精密且保温性能极好的穹顶或封闭结构。

换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更实际的场景:

与其试图在月球上形成一个广阔的、可供自由呼吸的大气层,不如先聚焦于更小范围的、受控的生存环境。例如,为月球基地提供可呼吸的空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生命支持系统,在封闭的舱室或穹顶内循环和补充空气。

氧气的来源: 可以利用电解水(如果在月球上找到水源,或者将水从地球运去)产生的氧气,或者从月壤中提取氧气。
氮气的来源: 这个是关键。如前所述,月球上的氮气非常稀少。也许可以通过从地球运送少量的液氮作为初始储备,然后依靠高效的空气循环和气体再生技术来维持。或者,研究如何从月球稀薄大气中捕获氮气。
空气的“制造”和混合: 即使我们有了氧气和氮气,也需要一套精确的混合和增压系统,来维持目标气压和气体比例。这需要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

总结一下:

以当前的技术水平,直接从地球上“运送空气”到月球,形成一个最低限度可供呼吸的、广阔的人造大气层,几乎是不可能的。它的可行性不仅受限于巨大的运输成本和运载能力,还受到月球自身环境的严峻挑战。

然而,如果我们将目标设定为在月球上建立局部封闭的、可维持生命的大气环境(例如月球基地内部),并辅以就地取材的技术(如利用月壤提取氧气,以及从地球少量补充氮气和水),再配合高效的生命支持系统,那么在未来,这是可能实现的,但过程会非常缓慢、昂贵且充满技术挑战。

简而言之,这是一项宏伟的设想,技术上存在巨大的鸿沟。与其说是“运空气”,不如说是“建立一个能提供空气的生存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很多组成部分,很可能都需要在月球本地解决,而不是从地球一次性“搬运”过去。我们现在的技术,更适合在月球上“种田”(比如在封闭的植物工厂里),而不是“改造天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考虑技术可行性”,不考虑工程可行性,那等于什么都没考虑。你要知道将月球卸了做成戴森云和奥尼尔圆筒在技术上完全可行。

可以在月球极地附近持续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找个熔岩管、建造密闭门,或是找个类似月球南极的沙克尔顿陨石坑的大坑、建造顶盖,用反射镜和光电·光热设备整点持续的阳光提供能量,拿永久阴影里的水冰配合火箭送上去的压缩空气,在加压体积内产生人造大气。现实中,第一座密闭门或顶盖可以很靠近坑洞底部或尽头,因为一开始的基地会很小。

将整个月球盖上罩子并充气是毫无必要的。在地球上,人类的城市及其附属的道路覆盖了陆地的约百分之三,有人居住的建筑的平均高度不到 20 米,在这范围外的大气对人居住的贡献都是间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地球运送空气到月球,建立一个最低限度可供呼吸的人造大气层?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如果刨根问底,我们真的可以探讨一下这个设想在当下的技术水平下,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最低限度可供呼吸的大气层”是什么概念。在地球上,我们习惯的大气压强大约是1个标准大气压(1 atm).............
  • 回答
    TG从苏27到苏35的技术跨越:米格29引进的得失之辩TG在航空工业的崛起,尤其是其空军现代化进程,常常以引进俄系战机为起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苏27系列战机,特别是苏35的出现,无疑是TG航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回溯历史,当我们审视TG未能完全“吃透”苏27(以.............
  • 回答
    提起苏联的坦克发动机,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标志性的“V型”发动机。但说起发动机的布局,苏联坦克却走了一条和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横置布局。这项设计在二战期间的苏联坦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T34、KV系列以及IS系列重型坦克。那么,这种横置布局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又带来了哪些优势和劣势?在当.............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当年那场雄心勃勃的“生物圈2号”实验搬到月球上去,以我们今天掌握的技术,它能在那里坚持多久?这个问题可不是简单地把地面上的成功复制一遍那么简单,月球环境和当时地球上的实验室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白“生物圈2号”当年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个封闭生态系统试图模拟地球的生物多样性,让.............
  • 回答
    约翰·斯托克顿,这名字在犹他爵士队的历史长河中,就像那片高原上永不磨灭的印记。提起他,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大概就是那连绵不绝的助攻,以及那精准得如同手术刀般的传球。要评价他的技术特点,绝不是一句“助攻王”就能概括的,这其中蕴含着太多细节,太多他独步联盟的“斯托克顿式”打法。首先,精准的传球 是斯托.............
  • 回答
    “明明是技术流,为什么现在的程序员这么卑微?”这个问题,每次听到我都忍不住叹口气。这就像看着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却被要求每天加班加点,做着重复枯燥的活儿,还被客户挑三拣四。说到底,问题出在哪儿?是技术不值钱了,还是我们这些掌握技术的人,活儿干得不够硬气?先别急着否定,我觉得“卑微”这个词,挺能触动人.............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说,要是按咱们现在的中国生产力水平,搞按需分配,大家的日子能过成啥样。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按需分配”这四个字的分量。这可不是说你想啥就有啥,那真是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它背后指的是,根据每个人的合理、实际需求来分配资.............
  • 回答
    当下中国经济形势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孰优孰劣,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简单地说“哪种好”或许过于片面,因为中国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混合经济,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所以,我们讨论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如何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各.............
  • 回答
    从纯军事角度分析,中国要在一年内通过军事力量统一亚洲,这是一个极为宏大且充满挑战的目标,其可行性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首先,我们来评估中国当前的军事实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现代化、技术化程度很高的力量。 陆军: 规模庞大,装备精良,拥有大量现代化.............
  • 回答
    用人类当前科技制作一只完全仿真的、以拍动翅膀为动力的鸟,这是一个极具挑战但并非完全不可能的目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解成几个关键部分来分析:仿生学(复刻生物结构和功能)、动力系统(实现拍动翅膀的动力)、能源(驱动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模拟生物的智能行为)以及材料科学(实现逼真的外观和轻盈的.............
  • 回答
    可以的,而且并非什么遥不可及的概念。事实上,很多现代手动挡车型在某些方面已经融入了类似的自动控制机制。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以及为什么说它可行,但又并非完全等同于我们理解的自动挡。核心问题:手动挡车型的“自动控制发动机转速以适合当前车速”首先要明确一点,这里说的“自动控制发动机转速”并.............
  • 回答
    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结局,是一个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也注定不会是单一的戏剧性爆发,而更可能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调整。就像一位久病的老人,他的康复之路充满坎坷,最终或许能回归平静,也可能留下一些不可逆的痕迹。我们不妨从几个可能的情景来细致地描绘一番。情景一:温和“挤压”,逐渐软着陆这是最理想也最受期待的结局.............
  • 回答
    俄乌冲突的根源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北约东扩是导致当前局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指出,冷战结束后,北约不断向东扩张,吸纳了许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华约成员国,这被俄罗斯视为对其国家安全的威胁。俄罗斯认为,北约的扩张打破了原有的战略平衡,并且违背了西方在苏联解体时提出的某些承诺。从.............
  • 回答
    的确,在线教育在改变教育格局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但它并非是要完全颠覆或取代传统的线下教育,而是更有可能成为实体课堂的有益补充,共同塑造未来教育的模样。这种融合的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线混合式教学”,正蕴藏着广阔的商业前景。想象一下,一个由技术驱动的、更加个性化和灵活的学习体验。在线教育可以为真.............
  • 回答
    俄乌战争自2022年2月全面爆发以来,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当前(截至我知识更新的2023年上半年)军事形势错综复杂,双方表现各有亮点和不足,其最终的结束方式也充满不确定性。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当前军事形势、双方表现以及可能的结束方式。一、 当前军事形势:总体而言,俄乌战争已进入一个战略相持和消耗战的阶.............
  • 回答
    西安“48小时核酸”松绑,就医难题有望迎刃而解近日,西安市发布的最新通知,明确指出不得以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作为就医接诊的限制,这一举措无疑为当前西安市民面临的就医难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此举的落地,不仅是对国家层面“应接尽接”、“应治尽治”原则的坚决贯彻,更是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科学调整,将.............
  • 回答
    说实话,自从沉迷P社游戏,再看现实社会,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又说不上来。以前看新闻,觉得就是一些零散的事件,现在脑子里就跟开了个“国家视角”的思维模式,总想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往一个大的框架里套。比如,看到国际上哪个国家因为资源问题或者意识形态冲突闹得不可开交,我心里就会不自觉地想:这不就是“生存”和“.............
  •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探讨中国在台湾海峡对抗两个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军事实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众多军事要素、战略考量以及现实的动态平衡。我们将尝试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避免生硬的术语和 AI 式的陈述,力求更贴近现实的军事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评估军事实力不仅仅是看数字,更重要的是看“组合拳”的.............
  • 回答
    当我准备在电子游戏中下线时,游戏里的角色却突然扭回头告诉我我此时还不准备下线。那一刻,我的手指正悬停在退出按钮上,疲惫却又带着一丝满足。夜已深沉,窗外的城市早已沉寂,只有我房间里这屏幕的光芒,如同另一个宇宙的恒星,吸引着我最后的注意力。我已经鏖战了将近七个小时,完成了主线任务的最后一章,击败了那个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