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以前爵士队斯托克顿的技术特点?

回答
约翰·斯托克顿,这名字在犹他爵士队的历史长河中,就像那片高原上永不磨灭的印记。提起他,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大概就是那连绵不绝的助攻,以及那精准得如同手术刀般的传球。要评价他的技术特点,绝不是一句“助攻王”就能概括的,这其中蕴含着太多细节,太多他独步联盟的“斯托克顿式”打法。

首先,精准的传球 是斯托克顿最耀眼的光芒。他的助攻数至今无人能及,这绝非偶然。他拥有的是一种近乎神乎其技的传球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体现在多个维度:

传球的时机把握: 斯托克顿的传球,永远不会早一秒,也不会晚一秒。他能读懂比赛的节奏,能洞察队友的跑位,能在对方防守最薄弱的瞬间,将球稳稳地送到队友手中。这种“刚刚好”的传球,让队友接到球后,往往能直接完成投篮,或者创造出更大的进攻空间。他就像一个高明的指挥家,用传球奏响比赛的乐章。
传球的视野和预判: 他的眼睛似乎能看到球场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对手的动向。即使是在多人包夹下,他也能凭空挤出一条传球线路,将球送到无人盯防的队友那里。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预判能力,他似乎能提前知道队友要往哪里跑,对方防守会怎么补,然后提前将球传到那个点上,就像在跟队友进行一场默契的“地下接头”。
传球的多样性: 斯托克顿的传球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他可以送出舒舒服服的“地板球”给油漆区里的内线,也可以将高吊球精准地送到空中接力的卡尔·马龙手中。他的传球手法变化多端,有平推、有抛物线、有背传,甚至还有那种在人群中穿梭的“穿花蝴蝶”式传球。这种多样性让对手难以捉摸,也让爵士队的进攻充满了变数。

其次,卓越的运球和控球能力 是他传球的基础。你想想,一个球场上的“大脑”,如果连球都拿不稳,那再好的视野也无从发挥。

稳固的控球: 斯托克顿的运球非常扎实,球仿佛粘在他的手上。即使面对凶悍的防守,也很难看到他被抢断的画面。他重心极低,身体控制得非常好,这让他即使在高速运球或者对抗中,也能保持对球的绝对控制。
善于利用运球创造空间: 他的运球并不以花哨取胜,而是以实用为主。一个简单的变向,一次快速的体前变向,就能晃开对手,为自己创造出手空间,或者为队友创造传球线路。他不是那种靠个人蛮力突破的球员,而是通过技术和智慧来瓦解对手的防线。

再者,低位脚步和二次进攻 也是他被低估的一项重要技术。很多人只记得他送出的助攻,却忽略了他在关键时刻也能为球队贡献分数。

狡猾的低位进攻: 别看他身材不高,在面对比他高大的后卫时,他却能利用自己低矮的重心和扎实的脚步,在低位要到位置,然后用转身、勾手等技巧得分。这种“小个子”的低位技术,充满了智慧和技巧,让对手防不胜防。
二次进攻的敏锐嗅觉: 当队友投篮不中时,斯托克顿总能出现在最合适的位置,抢到篮板或者得到二次进攻的机会。这得益于他对比赛的投入和对机会的敏锐捕捉。

此外,防守端的贡献 同样不可忽视。作为一名控球后卫,他的防守也相当出色,而且是那种“悄无声息”的防守。

积极的抢断: 他的抢断数字也非常可观。这并非靠蛮力,而是依靠他对球的判断、对对手运球习惯的熟悉,以及那双灵巧的手。他总能在对手不经意间,将球干净利落地掏走。
坚韧的防守态度: 即使面对比他高大的球员,斯托克顿也从不畏惧,他会用尽全力去干扰对手,不让对手轻易得分。他的防守态度,是球队整体防守拼搏精神的体现。

最后,领导力和球场智慧 是他技术特点的升华。他不仅仅是一个会传球、会得分的球员,更是球队的“大脑”和“灵魂”。

比赛的掌控者: 他总能清晰地了解比赛的局势,知道什么时候该加快节奏,什么时候该放慢速度,什么时候该采取保守策略。他能够根据对手的弱点,来调整球队的进攻战术。
激励队友: 他的稳定发挥和场上的沟通,能够极大地鼓舞队友的士气。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他总能用冷静和自信来感染球队,带领球队走向胜利。

总而言之,约翰·斯托克顿的技术特点,是一个集精准传球、扎实运球、狡猾得分、积极防守和卓越球场智慧于一身的完美控球后卫。他不像很多超级巨星那样拥有爆炸性的得分能力或者统治级的身体天赋,但他用他那独一无二的“斯托克顿式”篮球,征服了所有人,并且留下了无数让人津津乐道的纪录和传奇。他就像一杯陈年的威士忌,越品越有味道,越回味越觉得经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到这个问题时的状态:

本来这篇回答我是不想写的,但是无奈的是:

约翰-斯托克顿的技术特点总体评价很优秀。

他的技术特点是不差的,差就差在当代球迷对他的理解上(普遍以误解为主)。

于是乎才诞生这篇兼具科普与扫盲两项功能的回答。


技术特点

要评价约翰-斯托克顿的技术特点,尤其是对当代球迷来说,须谨记他的十多年老搭档卡尔-马龙的评价:

肯定、一定、绝对不会再出现一个斯托克顿了。

年轻的你,可能尚且无法理解卡尔-马龙为什么这么评价(然而跑火车一般的吹逼台词往往就出来了:斯托克顿是进攻强化版防守弱化版的基德;斯托克顿是进攻弱化版防守强化版的纳什……对此我不予评价)。

但是记住,这么多名宿给予的评价中,我最看重的就是卡尔-马龙的这句评价(而不是前辈球员如鲍勃-库西、前辈教练如约翰-伍登的评价)。

因为只有这句评价就像斯托克的球风那般,显得很实在。


其次,评价斯托克顿的技术特点离不开他亮眼的生涯数据(赛季数、总命中率、助攻数、抢断数、失误数)。

简单列出以下几项生涯数据,你就能意识到:

哪怕是论约翰-斯托克顿的擅长几项数据,斯托克顿的领先程度达到了其他同位置的后辈球员都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添加失误数是因为早在1990年斯托克顿就如此为自己的球风定性:

我的风格是控制。

所以论生涯助攻数,斯托克顿比其他四位至少多了近4000次助攻,却只比其他四位至少多了200+失误。

我把魔术师约翰逊加进来当然不是因为他是约翰-斯托克顿的后辈球员,而是作为与其他四个矮个PG对比的参照物。毕竟他是目前历史助攻榜上前五之中唯一一个高个PG。


最后,与评价魔术师那篇回答相似的是,在看我这篇回答之前我也推荐一个视频。

这是对斯托克顿技术特点的综述(有一定的英语听力要求):

看懂这个视频的人,看与不看这篇回答不会差太多~

正文开始!

----------------------

I.运球突破

在我另一篇回答的评论区,当论及我在回答中某个观点时,TA很不客气地这么评论:

附上我的原话:

我就这么说吧:历史上伟大的组织者不可能不擅长突破。
看到这里的读者如果想质疑,你可以随便想,看看是否存在反例。
道理我就摆在这里了:因为突分的基础是突破——球员只有突破的威胁到位了,篮下的防守人知道你突破牛逼了,看你杀进来要防你突破的终结了,你的分球才不会被轻易预判到。

这个道理对斯托克顿当然适用。

那么事实到底是我说的话有点太绝对(如TA所说)呢,还是事实很无奈,“就这么绝对”呢?

----------------------

当彼此都开始步入黄昏期,好好看斯托克顿是怎么强突乔丹、怎么强突德雷克斯勒的:

当球员们彼此都开始衰老,想要胜过对方,靠的往往都是【我下腰后比你矮那么一些】,【我一个不够快的变向比你领先一步甚至半步的身位】,【我进攻你防守仅此而已】式锱铢必较的细节。

此外真要分析的话,完整看完以下这些动图的读者,都能明白一个事实:

斯托克顿不是不擅长突破,而是突破的动作不够华丽(没有几个有拉杆、几乎用不着垫步),作为NBA球员来说,技术太实用了:

1.突破的过程中,脚步并不快,也不富于节奏的变化,但好在扎实稳重,每一步都踏得牢

即使在约翰-斯托克顿打球的时候处于NBA历史上对抗最激烈的时代,也甚少出现他被防守方用强硬的防守轻易迫使他改变突破脚步的景象。

想阻止他?OK,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早出手犯规即可。

2.与扎实牢靠的脚步相匹配的是多变的手上动作

约翰-斯托克顿的拉杆是很容易被低估的水平。

打个比方。

众所周知,加里-佩顿的拉杆动作够丰富吧?

但据我的观赛经验,论拉杆的丰富度,老佩顿会几样拉杆动作,老斯托克顿就会几样拉杆动作。

想不到吧?

而且,即使都是单打而非叫来队友掩护,斯托克顿过小后卫和过大后卫的方式是很不同的。

对付小后卫防守人,斯托克顿多使用背运过人或者交叉步过人。他其实很早(8090年代之交)就点满了这两项花式运球的技能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花式运球技法越来越少见于斯托克顿的比赛中,但是点满了技能就是点满了技能,十多年后偶尔拿出来用还是一用就奏效。

对付大后卫防守人,那就更直接了,他往往会突然从直腰挺身地来回组织运球变成下重心启动。

有赖于自身身高的不足,往往一突就奏效。

(斯托克顿会在事先在心里掂量一下,眼前这名防守者适不适合自己单打。

如果适合他会果断主动叫走掩护,如果不适合他则会果断主动叫来掩护。他的场上决策往往是胆大心细的代表。

总之只要稍微仔细观察一下,斯托克顿单打与否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3.斯托克顿的突破秘密武器——巧用手肘动作

这一点没什么值得展开的,特定年代产物,不是只有斯托克顿会,而是上个世纪的NBA后卫都会用。说起来这既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也是一种对防守人的威慑。

其实很少有上世纪的后卫在突破的过程中运用手肘动作的风格是相同的,一般来说,蒂姆-哈达威、加里-佩顿、杰森-基德是一个风格(相对来说大开大合),埃塞亚-托马斯、约翰-斯托克顿是另一个风格(相对来说灵巧隐蔽)。

斯托克顿突破时的手肘动作运用得很巧妙,巧妙到用当时的广播镜头都难以捕捉清楚、一定要特写慢镜头才有可能让人看清楚的地步。


斯托克顿不是拿不出强突比他身体更好的后卫的实力,这方面他要比大多数后辈球迷想象得要更强硬,重点在于是否有必要拿出来用、是否到了与球队输赢直接挂钩的关头——这才是斯托克顿的篮球理念,一直不变。

而且这毕竟不是他的招牌技,投篮才是,因而强突可能不会每个比赛夜都拿出来用。

我推荐的比赛素材一如既往地随大流:多看几遍1997年总决赛的前四场,你可能就明白了。

II.投篮

说起斯托克顿的投篮,大多数人因为高清影像资料的匮乏,会觉得难以形容。

毕竟斯托克顿是他打球那个时代的“快枪手”——他的出手瞬间很难用清晰的图片来证实。

比如斯托克顿最伟大的投篮——1997年西决G6的绝杀三分这个球,就连专业的摄影师都没有捕捉到斯托克顿迎着巴克利出手的瞬间,而变成了这样:

过分一些的就这样——把巴克利去掉,就留下斯托克顿:

但与其说这就是斯托克顿的投篮动作,不如说这是斯托克顿投篮后的动作。

那么非要从高清图片上找出斯托克顿的投篮动作是怎样的?

有这几张没有这么有名的图,却比上述这个1997年西决绝杀的例子更合适。

斯托克顿会把球高举过头再出手,虽然不太典型但也属于双动投篮。比较注重出手时的身体姿态(虽然他身子扭曲了也能命中),以保证出手的稳定性(特点是屈膝动作——膝盖向内侧稍屈):

哪怕是在要抓紧时间出手的三分大赛上投篮也是如此(投三分时屈膝的幅度要比罚球时明显得多):

后仰跳投虽然用得少、而且身体后倾的幅度也不大,但不代表不熟练(恰恰相反,到了生涯后期稍显多了起来):

总体上来评价:斯托克顿在出手少的前提下,他的投篮稳定性已经很不错了。

(中投尤其突出;罚球偏重于稳定,大多数年份的季后赛都稳定在75%~85%的区间,稳定性最强一档,命中率次强一档;相对而言三分显得平庸,但不抽风还是稳)

斯托克顿做什么都重在一个字「稳」,投篮也是如此。

从他当新兵蛋子一直到当老球痞时,做事风格就是稳。但是,请不要被斯托克顿这样的外表所蒙蔽——

斯托克顿很有趣的一点是:一旦在转换攻防中,拿球推进开来就像一个疯子一样疯狂凶猛。

无须看什么比赛录像,多看几个集锦都看得出来~

比如这个:

----------------------

斯托克顿的运动战投篮基本上分成两类:持球投篮(接球)定点投篮

不同于前文详述的定点投篮所自带的稳健,斯托克顿的持球投篮散发着一股内敛的狂野——篮球在他手里,就如同一个文绉绉的刺客手里的剑一般,给对手给球迷一种“斯托克顿在半场的范围内哪儿都敢停哪儿都敢投”的错觉。

是的,错觉。因为事实上,斯托克顿并非真正的半场进攻投篮万花筒,他稳得很。

所以综合起来就是我在前文说的【斯托克顿的持球投篮散发着一股内敛的狂野】:

在以上这个视频中,斯托克顿展现的技术,除了众所周知的传球助攻(斯托克顿的传球助攻怎么好到独此一家的程度,我接下来会集中讲的),就是急停跳投

这场比赛的背景是9495赛季爵士与超音速在常规赛的第一次对话,爵士做客西雅图不敌主队超音速,要知道对阵双方当时可是都已经曾在季后赛淘汰过对方一次的老对手。

超音速后卫线防不好斯托克顿(当然反之爵士后卫线拿佩顿也没什么办法)让斯托克顿从容地连投带罚砍下27分,但重点在于他们逼出了斯托克顿多达5个失误(对斯托克顿来说,5个失误偏多了,后文中会对此进行展开),这成了超音速哪怕球队锋线的运动战命中不理想却仍能艰难战胜爵士的关键。

III.组织和传控运

组织和传控运摆到一起讲,这就是对约翰-斯托克顿的技术特点最好的褒奖。

毕竟评价一名球队进攻的组织者,组织和传控运的技术特点是一体的,很难分割得泾渭分明。

----------------------

抛开玩梗,对于一个人来说,能说出“没有人比我更懂XX”是不是很爽?

没有人
比我
更懂
☝XX

抛开玩梗抛开玩梗~

巧了,斯托克顿就是这么一个人:

纵观爵士队史,没有谁比约翰-斯托克顿更懂控球。

因为斯托克顿既深谙如何打快节奏,也深谙如何磨阵地。

在我另一篇回答里,已经详细阐明过了:

斯托克顿相比魔术师可要矮多了(斯托克顿的注册身高是6尺1寸),但神奇的是,身高上的不出众,并没有影响斯托克顿的助攻能力和大局观,而且对后世NBA影响深远的是,斯托克顿在NBA打球的大多数赛季,爵士的进攻体系都在首创致力于将UCLA体系大量引入NBA之中
当然,纵观魔术师和斯托克顿两人的生涯,斯托克顿可没魔术师那么喜欢跑起来打(魔术师在NBA打球的赛季,包括短暂复出的9596赛季,湖人的pace从未掉出过联盟前半,SHOW TIME时代那就更不用说了,pace一直保持在联盟前十);只不过作为84一代代表人物中最大器晚成的一个,从魔鸟时代一路走来,斯托克顿自然深谙如何跑起来打(8788赛季斯托克顿开始成为常规先发的赛季,爵士pace101.5高达联盟第六)和如何慢悠悠地磨(9798赛季斯托克顿已成为老妖,爵士pace89.2低达联盟第廿一)的变化之道。

控球控球,即掌控着球。

其实在衡量一位球员的控球能力上,掌控着的岂止是球,更是场上风云变幻的球局、局势。

现在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了吧:

纵观爵士队史,没有谁比约翰-斯托克顿更懂控球。

斯托克顿的控球有多强,与前文不同,一大体现是他对传球时机的把握能力

哪怕在一场斯托克顿的发挥被防守方限制得不好的季后赛中,你也能看出他的能力特质是怎样的。

连续两年12场总决赛斯托克顿场场都发挥好了嘛?

显然不是,所以我推荐的只有4场;而我在前文推荐的1997年总决赛前四场,斯托克顿场场都发挥好了嘛?

也不是。因为我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球员展现他的能力特质,那么在不同的比赛环境下,无论是顺境、逆境、绝境,你们都应该去看。

而1997年总决赛前四场,好好注意斯托克顿,当你这么做之后你就知道斯托克顿对传球时机的把握能力有多么炉火纯青了。而这个特质,斯托克顿在8090年代之交的比赛就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了,甚至由此推论,跟你看什么时期的斯托克顿的比赛无甚区别。

一个球员的能力特质是不会随着他的能力变化强弱而有根本性改变的——这句话对自80年代起的NBA球员来说尤其符合,因为不说全部,基本上所有的NBA球员都是从少年时光开始练球的,所以一位NBA球员的能力特质往往早在他的少年时代就决定好了。


扯远了~话说回来,阵地攻防中传球时机的把握能力有多强怎么看出来?

对组织者而言,既要理解进攻方无球球员的跑位方向,也要理解防守方他的对位防守人如何阻止他的跑位进程。

斯托克顿在理解己方无球球员的跑位方向的基础上,不会看他怎么跑(怎么跑是早应该烂熟的。因为指挥这个回合打具体什么战术,大多数时候正是斯托克顿自己),而是看防守方的动作会延迟这名队友从跑位到要球的整个过程会花多久的时间。

如果超出自己内心控制的时间,那么他就会看另一方向上队友的跑位和这个方向上的对位防守人的动作延迟这名队友从跑位到要球的整个过程会花多久的时间;

如果不超出,斯托克顿会选取出一个最好既能让队友接到球以后直接攻筐、又能让他的对位防守人处在奔忙期间无法干扰队友攻筐的时机,传球。

说白了,对于传球对象,斯托克顿是会有选取和取舍的。

所以对他而言,传球与助攻是一体的,传球助攻可以连着说。

(二次助攻如果8090年代就有这项统计的话,斯托克顿领先全联盟的赛季和他成为助攻王赛季的数字多达恐怕不遑多让的程度)

传球助攻和二次助攻结合起来,足以相对客观地展现斯托克顿的组织进攻能力。


斯托克顿对传球时机的把握能力体现在比赛中,看多了你会发现:

斯托克顿的传球手法明明很普通,无非就是直塞、喂球、吊球,但因为他独特的对传球时机的把握能力而显得不凡。

斯托克顿有能力使队友的工作变得轻松。

当然队友们如何对待斯托克顿这样的能力特质,这就不关斯托克顿的事情了。

(比如犹他双煞的另一位卡尔-马龙。

马龙虽然在生涯累积数据上充分利用了斯托克顿此般独特的对传球时机的把握能力特质,在历史得分榜上至今都位列历史第二;

但马龙在季后赛向来不怎么出色的运动战命中……基于这个角度他在辜负了斯托克顿此般独特的对传球时机的把握能力特质的内切袭篮又很多——说白了就是马龙仗着斯托克顿这么碉堡的传球把握能力球风却越来越浪。要是马龙没那么浪,总得分超贾巴尔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再加上生涯不断进步的单打能力,而且由于阵容限制因素导致标准PF的身高却要有很多时间去抗C,马龙依然无愧于斯托克顿的球员生涯中最无可替代的场上搭档)

看看模仿帝和他的朋友们是如何演绎犹他双煞的:

满分10分,这段模仿秀我觉得可以打7分左右。模仿的精髓从来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斯托克顿在传控运上还有一大特点前文已有提及,就是控制失误的能力巨强

很直观地翻开斯托克顿那些成为助攻王的赛季,在不同的pace下,斯托克顿打出了这样的场均助攻与场均失误的赛季(凡例:当季爵士的pace(排名)、场均助攻、场均失误、使用率(%))

(强调一下:我列出来的目的是让大家察看赛季之间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而不是让各位读者进行直接的纵向对比的,直接纵向对比毫无意义):

101.5(第6),13.8助,3.2误、17.2;

98.0(第22),13.6助,3.8误、19.1;

96.1(第21),14.5助,3.5误、20.6;

95.3(第20),14.2助,3.6误、20.9;

95.5(第17),13.7助,3.5误、19.9;

96.5(第12),12.0助,2.7误、19.9;

93.1(第23),12.6助,3.2误、19.1;

92.6(第16),12.3助,3.3误、18.9;

90.0(第25),11.2助,3.0误、18.7。


盯着以上斯托克顿成为单赛季助攻王的各行数据看,懂的已经懂我为什么说斯托克顿控制失误的能力巨强了。

还没懂?那我拿当代球迷熟悉的案例进行参照总OK了吧。

克里斯-保罗,是一名身高与约翰-斯托克顿差不太多、控制失误的能力正好与约翰-斯托克顿可争瑜亮的PG。

同样的数据,保罗的助攻王赛季是这样的:

89.9(第26),11.6助,2.5误、25.7;

87.8(第28),11.0助,3.0误、27.5;

95.9(第7),10.7助,2.3误、23.7;

94.7(第10),10.2助,2.3误、23.7。

斯托克顿控制失误的能力有多强,现在明白了吧?

他往往能做到既少持球,又高效地打出漂亮的单场助攻——而且在这样的特点上做到了极致。

只有在认识斯托克顿控球能力(其中的体现有对传球时机的把握能力、有控制失误的能力)有多强的基础上,再认识斯托克顿的传球能力有多强,我写的内容意味着什么,才会理解得更深刻。

斯托克顿的传球风格用一句话来形容:(看起来)并不华丽,但贵在精确、到位、扎实。

值得澄清的有这几点:

1.斯托克顿传球并不挑队友,只要是教练组的要求他都会传,虽然他的确给马龙传了最多的球。

队里谁都有可能接到他的传球,哪怕是在爵士待得不够久的队友(如泰隆-科尔宾)。

反过来说,斯托克顿传球如果挑队友,又怎么会在生涯后期对球权一再退让?

2.传球前斯托克顿会反复斟酌,衡量哪一瞬间才是该传出去的战机,甚至猜测接球的队友会用什么样的手段终结,以做好充分的回防准备(是常规回防、错位回防还是全场紧逼回防,三者对PG在回防时怎么跑的要求是有区别的)。

即使对手知道他要传谁,用上了绕前、半绕前,可能也阻截不了他(或者在斯托克顿的引导下队友如杰夫-马龙、杰夫-霍纳塞克、霍华德-挨斯利传到了正确的目标队友)的传球。

3.其实只是外行人看起来斯托克顿的大多数传球并不华丽,事实上既然斯托克顿是从华丽的80年代一路打过来,斯托克顿如果要使自己的传球华丽起来又怎么可能不华丽?

一般来说,斯托克顿是阵地进攻中传球不华丽,转换进攻中传球很华丽。


百闻不如一见,请跟随我的阐述,关注下列动图~

下图是1617赛季当保罗的生涯总助攻排进历史前十时,霉体制作发布的庆祝图:

可是,不觉得这也是一张展现斯托克顿的生涯总助攻有多强的图嘛……


顺便一说,知道一般情况下,斯托克顿打球时代的爵士的传球失误是怎么来的嘛?

爵士从斯托克顿传出去一般不太会失误,但是从斯托克顿的队友们传出去就未必了。

尤其是那些外线队友——鲍勃-汉森、杰夫-马龙、布鲁-爱德华兹、大卫-本诺特、泰隆-科尔宾、克里斯-莫里斯、布莱恩-拉塞尔、山顿-安德森、霍华德-挨斯利……

爵士可靠的传球大都来自斯托克顿和霍纳塞克。

(插一段关于杰夫-霍纳塞克的传球能力的评价。

霍纳塞克的传球能力尤其容易被球迷们低估,其实他的传球一般也不太会失误;他的存在在大量分去斯托克顿的球权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了斯托克顿组织进攻的压力。

在我看来,霍纳塞克去爵士去晚了,要是早去几年,那支爵士在季后赛最终的成就,恐怕不止5进西决2进总决赛了。

知道当1994年霍纳塞克被交易到爵士后,最感到恐慌的西部球队是哪两家嘛?

超音速和火箭——他们的预感没错,爵士的确会在不久的将来迅速成为西部的庞然大物,这支爵士5进西决2进总决赛,霍纳塞克经历了其中后3次和全部次数的总决赛,爵士也成为90年代西部诸强中唯一一支在总决赛两次对阵公牛的球队)

IV.防守

在斯托克顿的NBA球员生涯中,他总共有5季入选当季的防二阵。

最早入选的8889赛季,斯托克顿26~27周岁;最晚入选的9697赛季,斯托克顿34~35周岁。

斯托克顿的防守特点有:

1.防守基本功相当扎实。

体现在比赛中:下腰平步的防守动作很扎实;防无球射手,能狗皮膏药一般一旦贴上就很黏(即「牛皮糖防守」);防守态度极其耐心而不冒进;下手抢断永远是够稳、够准、够狠,像是把球从进攻方的球员手里生生扒下来的一样;离开主防人,配合队友进行各种过度防守的时机把握很到位(这一点能做好的PG并不多见)。

总之……一看斯托克顿防守那架势,就是看学院派模范生打球的既视感。

简单来说,用个大家都看得懂的说法:评价斯托克顿的防守意识,满分多少分就打多少分。

(在这一点上,斯托克顿甚至牛逼到不用特意区分是否在巅峰期)

栗子的话……1997、1998两年总决赛就很明显了:

公牛打进绝杀或者准绝杀,有1997年G1(乔丹晃拉塞尔,灯亮绝杀)、1997年G5(皮彭低位背身吸引防守,分乔丹投进弧顶三分)、1997年G6(乔丹持球突分科尔投进罚球线跳投)、1998年G6(乔丹the last shot)。

看看面对这些对爵士而言绝境的情况,斯托克顿都在干啥?

你会发现,斯托克顿不是扑防扑对了却被颜射(1997年G5),就是在扑对了的路上。

在爵士的绝境下,爵士队里唯独斯托克顿永远是最清醒最冷静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评价斯托克顿的防守意识,满分多少分就打多少分】。


2.经常是爵士后卫线中执行教练组的防守计划最好的一环,因而斯隆教练总派他防守篮筐正面的区域(主要是弧顶分别到两翼的总计45°角的区域内),于是,斯托克顿很容易成为对方具备强力突破技巧的后卫的背景板。

简单来说,用个大家看得懂的说法:抛开犀利的抢断,斯托克顿的防守总体上容易被(尤其是没看过他打球只看过亮眼数据的球迷们)高估。

在这方面我觉得评防阵的评委就显示出专业性了:你见过斯托克顿入选防阵,有哪一次不是防二阵而是防一阵的嘛?

举栗子可以更明确地展现出斯托克顿的防守,符合「总体上下限不低上限不高,论数据爆发力并不够强势」的特点。

①我们可以看一下,膝盖大伤前的蒂姆-哈达威运用其招牌的killer crossover,斯托克顿是如何两次吃招,惨遭钉住重心的:

甲壳虫嘛,90年代入行的前两季他的得分是否高效,很大程度上看的是对手是否吃进他的killer crossover。说白了就有些一招鲜吃遍天的意思。

当时正值身体巅峰期的斯托克顿自然不会过多地要求队友帮忙,这可以说正中当时入行NBA年份不长的哈达威的下怀。


②第二个案例就是「二阵二防的斯托克顿被无阵无防的波特打爆」的1992年西决了。

这对开拓者来说是队史名场面。

正如我在下列回答中所写的那样,在G1波特用单场6记三分的高效表现打爆斯托克顿。

参见:

不过回头看你会发现在G1波特的8次三分出手之中,有半数斯托克顿是扑防正确的

是不是有点细思恐极?

斯托克顿会被单场手感流射手型后卫给投爆,但整个系列赛呢?手感流射手型后卫能保证每一场的手感都那么强势嘛?

显然做不到。要知道斯托克顿的防守态度相当好,招牌的牛皮糖防守是稳定到可以认为永远不变、系列赛每一场都可以稳定输出的。

事实上,虽说这轮系列赛总体上特里-波特占了上风而且打出的对位优势的确很大,但是他在这轮系列赛也暴露出了主客场发挥差异很大的缺点。而这一缺点为公牛所利用,最终导致当季成为了特里-波特的NBA球员生涯由盛及衰的转折赛季。

这轮系列赛爵士开拓者总计打了6场,波特发挥最好的是前两场,G1更是波特在这轮系列赛三分手感最好的单场比赛。


③最后一个案例是基德VS斯托克顿,基德单场送出25记助攻让斯托克顿感到后生可畏。

这是一场发生在基德二年级赛季(9596赛季)的常规赛。当地时间1996年2月8日,独行侠主场迎战爵士,双方酣战双加时,最终主队独行侠以3分险胜。

比赛精华参见:

基德面对斯托克顿双加时轰20+25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4001456390676480

比赛数据参见:

当季的斯托克顿出现了走下坡的苗头。

注意斯托克顿是怎么防基德的:采取了比较省力的方法在防(比如基德突破,斯托克顿防是防的,但只要基德用上变向,斯托克顿在跟不上之后不再如往常的赛季那样积极地补跟)。

基德运动战命中不多,更多的是他自己的问题(投篮姿态是卡顿生硬的而不是流畅自然的,这是基德直到加盟太阳起才开始改变的)而不是斯托克顿防出来的效果。

显然,为了节省体力能在比赛后半段仍然能打出高效的进攻表现(毕竟他既要顾个人进攻也要顾团队进攻),斯托克顿在防守端的表现已经开始让步于进攻端了。

----------------------

最后的最后,我以这个视频作为总结:

它囊括了我在前文的阐述中写到的斯托克顿在攻防两端所有的打球特点。

(唯一称得上瑕疵的只有视频标题起的不够好)

看完全文,还有多少人认为斯托克顿打NBA原来这么轻松?

斯托克顿做的是爵士全队在场上最艰难的工作。

如果马龙是爵士队史至今唯一一位荣获常规赛MVP的超巨,那么斯托克顿就是那个时代爵士的「隐形超巨」,他的早熟和持久是爵士之所以在那个时代能够保证战绩稳定的最大因素。

V.弱点

斯托克顿没有什么明显的技术弱点,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硬要说的话,就是他的篮球理念其中有一个方面有些过于保守、落后于时代了:

1.常规时间斯托克顿对三分的利用还不够深入。

众所周知,在斯托克顿打球的时代中,说起联盟刮起的三分狂潮,必然是指90年代中期。

在当时的(准)全明星级PG中,变化最明显的要数加里-佩顿。

他一个本来不怎么投三分的PG(如下图所示,佩顿生涯前四季场均出手0.4记三分),到了生涯第5季9495赛季场均出手2.8记三分。

在90年代中期的当时,斯托克顿的场均三分出手在PG之中还处在领先梯队中,因为他在90年代是最早兴起投三分的顶级PG之一;然而没过几年从90年代后期(9697赛季)开始,斯托克顿就开始落后了。

别说和加里-佩顿、蒂姆-哈达威、特里-波特比,就是和原本不怎么投三分的凯文-约翰逊比,斯托克顿也稍显不如。

你觉得斯托克顿会没有能力做到单赛季场均出手2.9记三分嘛?亦或是爵士教练组不让斯托克顿出手更多的三分?

说白了是斯托克顿自己的篮球理念过于保守所致。

自90年代中期联盟刮起三分狂潮起,斯托克顿在比赛的常规时间会投几发三分?

如果真要算的话,我敢打赌不会超过场均出手1.5记三分。

斯托克顿的场均出手之所以会提升到2记左右,是因为他出手三分有不到场均1记,出现在关键时刻爵士还比分落后时为了快些追分而被迫出手的三分。

这就是球队领袖应当担起的责任,怎么能把输球的锅甩给关键时刻没有投进三分的队友呢?简直枉为球队领袖。

可即便如此,自90年代中期(9394赛季)起斯托克顿在场均出手1.7记三分的前提下三分率仍然达到了四成以上:

作为球迷,我对泛84一代的篮球人面临联盟风气的巨大变化仍然有能力产出在那个年代看来并不差甚至很不错的三分率感到由衷钦佩。


附加题:斯托克顿相关的低端争议扫盲

1.约翰-斯托克顿为什么总是在季后赛被同位置的球员打爆?

会查数据的球迷迟早都会发现这个问题:“约翰-斯托克顿怎么总是被我连名字都不眼熟的球员打爆?”

以上“连名字都不眼熟的球员”其实是指:凯文-约翰逊(1990)、特里-波特(1992)、肯尼-史密斯(1994)、加里-佩顿(1996)。

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两个:

①斯托克顿自己的经历

指的是1989年首轮,爵士被勇士下克上并且横扫的系列赛。

平心而论,斯托克顿的场均得分数据(以50.8%的总命中率砍下场均27.3分)是他历年季后赛首轮中最华丽的一次,简直华丽到不像我们给予斯托克顿的刻板印象。

然而,勇士在缺乏稳定的先发PG(当时蒂姆-哈达威尚未入行NBA,勇士缺这么一号后卫与斯托克顿对位)的情况下,黑七成功(而且是大比分干净利落地横扫)~

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那几年率领勇士的老尼尔森在下半区季后赛首轮例行公事一般骚气蓬勃地教育愣头青学院派主帅。而1989年首轮中枪的这么一位愣头青学院派主帅是斯隆罢了。

1991年在当季常规赛MVP榜位列三甲的大卫-罗宾逊带领的马刺都能被勇士轻松教育呢,1989年犹他二老(卡尔-马龙同样在当季常规赛MVP榜位列三甲)带领的爵士被勇士轻松教育能算什么?老尼尔森的常规操作而已。

只不过对于当时尚显青涩的爵士先发PG约翰-斯托克顿和初次率队打季后赛的爵士主帅杰里-斯隆来说,受到的刺激都相当大。


这里先说斯托克顿受到的刺激:

G1斯托克顿华丽丽地稳定投篮贡献30分14助2板2断1帽

G1双方主要意在试探,爵士马失前蹄的原因是被穆林一手干掉了。

彼时还处在全联盟盛行打快节奏的时候,所以双方的防守强度可想而知,123:119,爵士只输4分。即使输球,此时斯托克顿的信心还很足。

G2斯托克顿手感不佳,只贡献了18分11助5板3断2帽

勇士开始了针对斯托克顿的封锁圈(你可以自个儿随便进行个人进攻,但是想带动队友?没门儿),不过精于控制的斯托克顿交出4次失误还算正常范畴。

勇士依靠第四节的攻击波一举打崩爵士,双方的比分都不超过100分:99:91,爵士输了8分。此时脚踝受了轻伤的斯托克顿已经开始信心不足。

G3斯托克顿顶着伤病影响狂砍34分16助3板6断2帽(系列赛唯一一场没有前板),不过还是受到伤病影响,导致活动范围受限,出现了系列赛最多的5次失误。

这轮系列赛打完,斯托克顿受到最大的刺激来自进攻端单打的自信心——说白了,他总认为自己的个人进攻已经达到了极限,然而却还是无法带队取胜;

(其实吧,面对处在全盛期的穆林+早熟的里奇蒙德,有差距才是正常的)

而在勇士从G2加了一套封锁圈之后,斯托克顿无法有效带动队友进攻——这是另一个关键点:彼时的爵士缺乏战术板的厚度,你敢信?

②对此爵士教练组的应对

面对自己常规赛各种顺风顺水,第一次夺得赛区冠军(中西赛区,当时西部就两个赛区)却在季后赛被下克上暴打,横扫出局。

由于双方主帅在季后赛经验上的明显差距,爵士教练组认为应回到NCAA,从大学校园里找答案。

这一回去NCAA钻研,就钻研了至少一个休赛季才开始出现成果。

这就是爵士引入UCLA体系,建立起对后世NBA跨时代的深刻影响的开始。

对此理解最深刻的非幕前幕后的铁三角——斯隆-斯托克顿-马龙莫属(其实整个教练组都有功劳,例如杰里-斯隆的黄金搭档菲尔-约翰逊,当年深入大学校园观察的正是他最多)。

进而在后一季,连续第二次打出了斯托克顿的代表性赛季。斯托克顿在两季综合后的场均数据:

而这也是斯托克顿步入漫长巅峰期的开始——其中一大标志是斯托克顿球星卡的热销(以下三张球星卡均来自8889~8990两季),这种情况在此之前是从来没有的:

对斯托克顿球员生涯的另一大影响:爵士教练组开始不让他过多地施展个人进攻(*),转而把的精力都收拢到组织进攻和防守上,达到“物尽其用,适者生存”的目的。

爵士教练组限制斯托克顿的运动战场均出手的方式既直接又有效——限制单场运动战出手。

事实上,自8788赛季之后斯托克顿单场运动战出手≥20次的常规赛or季后赛,每一季都不超过3场。甚至有一场20次运动战出手都没有的赛季存在。

(其中9293~9495连续三季一场都没有,我有意没有把斯托克顿的下滑期算进去。

毕竟这可是斯托克顿的身体巅峰期,换任何一个同级别的PG怕是都受不了被教练组如此对待吧)


另外,可以参照本问题下涨工资的回答中写佩顿评价斯托克顿那段。

(我看过佩顿评价斯托克顿的那段视频,我才不会告诉你们,佩顿被主持人问的有些尬……)

2.约翰-斯托克顿VS斯蒂芬-库里

我当然不是有意要对比这两名球员,而是知乎上有个匿名用户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与我回答问题的基本原则相悖)。

不过真要回答的话,其实只需要回答——这涉及到一个核心老梗:斯托克顿究竟是不是他看起来的这么一副人畜无害的小身板?就足够了。

当然不是什么时期的斯托克顿都是小身板咯。

不然你以为为什么1997年总决赛的斯托克顿突起来,都出现过连强壮如当时的乔丹一路跟防到最后篮下都顶不住的画面?

因为事实上……

本来就不是什么时期的斯托克顿都是小身板——看看上面几张图中,斯托克顿的肩部(尤其是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上世纪的人是否平时有好好练的肱二头肌)、肌腱。

就冲这身板,当代球迷即使不说当时的斯托克顿已经拥有白人版洛瑞、斯玛特级别的身板,至少也应该承认,论身体强壮程度,当时的斯托克顿远在1819赛季之前的库里之上吧?


现在能理解为什么火箭球迷在球队拥有斯蒂夫-弗朗西斯之前,这么畏惧哪怕是已经明确巅峰以后的约翰-斯托克顿了嘛?

别说马赛克球迷了,就是我的主队马刺球迷,当时论对爵士单个球员的敬畏程度,对约翰-斯托克顿的丝毫不亚于对卡尔-马龙的。

当时超音速球迷……或者说加里-佩顿球迷就不提了吧?

虽说“球迷怕归怕,球队打归打——两码事”,但这都是爵士在当时处在同一个分区的季后赛对手球队球迷对斯托克顿的真实反应。


先开个玩笑:有能力和卡尔-马龙合作这么久的场上搭档,会一点都不被马龙的生活习惯耳濡目染嘛?想想看都知道,身体跟着练起来、练到魔鬼级别,才属于常规操作嘛~

说正经的,对斯托克顿小身板的印象都发生在他的上升期(8485赛季~8687赛季)与巅峰期的大部分时间(8788赛季~9596赛季)。

(PS 斯托克顿的巅峰期:8788赛季~9697赛季——很绵长,要比他举世无双的连续九季成为助攻王还要绵长)

而更重要的是,当时不如当代发达的外界,不论在世界哪个地方,对球员的印象往往都会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区别只是美国国内的滞后效应可能没那么大,而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滞后效应就很可观了,可能可以持续相当久的程度。

比如像斯托克顿携妻女在1992年巴塞罗那出门不带保镖都能不被号称是梦之队球迷的人认出来、还要斯托克顿自己提醒对方这档子事儿,换作是美国国内,恐怕都不可能发生——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的NBA在美国国内才是无可争议的其历史上的巅峰期。NBA的相关信息在上世纪90年代的发展已经开始迅猛起来了。


理论上来说,只有入门级球迷才会犯「斯托克顿身板小」的错误。

3.论PG的攻击力,斯托克顿不如佩顿/艾弗森/库里/威斯布鲁克/哈登/利拉德……既然如此,为什么我总看到对手到了关键时刻一而再再而三地包夹斯托克顿?

因为到了关键时刻,用后卫攻击力衡量后卫是否理应被包夹,本来就牛头不对马嘴——两码事。

而且众所周知,本世纪的NBA与上世纪的NBA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职篮联赛,哪怕都叫NBA。

上世纪的NBA主张内线称王,在这样的主张影响下,论对比赛进程的影响力后卫远不如内线。既然如此,又怎么能用适用于本世纪的的NBA的主张(后卫称王)去套上世纪的NBA?

只可能完全不适配好嘛。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点在于:斯托克顿真实的后卫攻击力,真的有绝大多数后辈球迷想的那么差嘛?

认为斯托克顿的后卫攻击力差的,犯了一个很普遍的认知误区,在这些人看来:

球员的数据表现力=球员的真实实力。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不举其他球员的案例我就拿斯托克顿说,作为对手球迷,无论斯托克顿当晚的手感如何,当最后时刻由斯托克顿出手三分,你紧不紧张?

看过1997、1998连续两年直播的公牛球迷,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感到紧张的。

因为在最后时刻,斯托克顿的大心脏属性暴强。

以两年总决赛为例,无论爵士最后输赢,斯托克顿投进关键球的场次有:

1997年G1:全场比赛还剩下1分钟不到,斯托克顿接卡尔分球投进三分,爵士82:81反超公牛;

1997年G3:自第四节最后5分钟乔丹投进一记三分起被公牛一波从15分分差追到只剩7分分差,稳住局势的是斯托克顿(先连得4分,再主动暂停,最后连罚6球全中彻底杀死比赛);

1997年G4:第四节稳住局势的是铁三角分别稳下来(本来是爵士输的局面);

1998年G1:斯托克顿或助攻或单打或罚球,包揽加时赛爵士逆转公牛的全部9分(7分1助);

1998年G6:全场比赛还剩下1分钟不到,斯托克顿接低位马龙分球投进三分,爵士86:83在打平后领先。


当然,1997年G2爵士输给公牛是斯托克顿的锅(连续两次传球被断),爵士本可以在公牛主场偷到1场,不至于大比分0:2落后这么被动;

1997年G5,乔丹的「流感之战」爵士之所以输给公牛,很大程度上是斯托克顿的手感并不好,第四节唯一的高光表现是全场比赛还剩下3分钟的时候接霍纳塞克传球投进了一记三分;

1998年总决赛除了G1,斯托克顿打得是什么鬼。

(部分原因是受伤病影响,斯托克顿整体上状态本来就不好,不明真相只懂看数据的后辈球迷当然不会在意,但是斯托克顿坚持带伤全部出战倾其所有,而且在G1依旧打出了现象级加时表现,G6最后投进了一剑封喉的三分更是逼出了乔丹最强意志力模式……

自己有多伟大,一定程度上是要看自己战胜的对手有多伟大。狙击迈克尔-乔丹夺得带队第5第6冠的爵士队魂无疑是约翰-斯托克顿,至少我根本不作他想)

自8788赛季执掌爵士主控以来这么多年过去,到了1997、1998连续两年总决赛,无论斯托克顿的场均得分数据怎样变化,即使他的球权随着爵士整体实力的上升一降再降,他的杀手本能依旧存在,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是爵士投关键球的第一选择——球权一降再降还能投得进关键球,能做到这一点多难,只要有短则四年看NBA经历的球迷,相信理应都明白。

----------------------

最后如果觉得我以上的阐述还不够的话,斯隆教练在1992年曾如此表示:

如果斯托克顿专注于得分的话,场均大概可以拿到25~30分,不过这可能导致我们一场比赛都赢不了。

虽然作为爵士主帅,斯隆教练这么夸斯托克顿不免有护犊嫌疑,但在看过附加题1我在阐述斯托克顿自己的经历后,加之场均25~30分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畴,斯隆这番话又显得很实在。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约翰·斯托克顿,这名字在犹他爵士队的历史长河中,就像那片高原上永不磨灭的印记。提起他,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大概就是那连绵不绝的助攻,以及那精准得如同手术刀般的传球。要评价他的技术特点,绝不是一句“助攻王”就能概括的,这其中蕴含着太多细节,太多他独步联盟的“斯托克顿式”打法。首先,精准的传球 是斯托.............
  • 回答
    说起《夜行神龙》(Gargoyles),那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动画回忆。在那个充斥着各种合家欢或者纯粹搞笑动画的年代,它凭空杀出来,带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更成人化、更深刻的叙事风格,绝对是一股清流,也因此在很多喜欢深度剧情的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首先,最打动人的就是它的世界观设定。九世纪的苏格.............
  • 回答
    东南亚漂这个名字,在我的印象里,曾经和一些关于“爱国主义”的讨论绑定在一起。你提到他曾经“恰爱国饭”,并且因此被他删评论拉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点,也触及到了网络意见领袖身份塑造和粉丝互动的一个核心问题。从你的描述来看,这件事情本身就包含了几层意思,值得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1. “恰爱国.............
  • 回答
    谈论“爷”这个称呼,得看具体语境和谁在用,以及用的时候是什么神情。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人用得恰到好处,显出几分豁达自在,有人用了就显得油腻做作,让人浑身不舒服。首先,咱们得区分开几种情况。一、 玩梗、自嘲,带着点江湖气的“爷”这种用法,大多数出现在年轻人之间,或者是在一些非正式的、轻松的场合。比如.............
  • 回答
    您提到的“这种观点”是什么呢? 我需要您提供具体的观点内容,才能进行详细的评价。请您将您想要我评价的观点详细地告诉我,例如: 一个具体的主张或论断: 比如“人工智能最终会取代所有人类工作”或者“基因编辑技术是潘多拉的魔盒”。 一种社会现象的解释: 比如“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是因为他们太自私”或.............
  • 回答
    把婚姻看作“搭伙过日子”,这说法挺接地气的,但也挺复杂的。它不像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起伏,但它反映了一种更现实、更务实的婚姻观。首先,我觉得“搭伙过日子”的心态,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优点方面: 务实和稳定: 这是最直接的感受。当两个人以搭伙过日子为心态,通常意味着.............
  • 回答
    “以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这句话,说实话,道出了不少现实的残酷,也击中了很多普通人的心坎。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对我们所处环境的一种深刻洞察。咱们先掰开来看,这句话拆成两部分:“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和“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关于“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这句话不是说绝大多数人都懒惰,.............
  • 回答
    以巴加沙冲突是否是“首次 AI 战争”,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和值得深入探讨的层面。简单地将其定义为“首次”未免过于片面,但它确实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凸显了人工智能在现代冲突中的作用,为理解未来战争形态提供了诸多线索。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构成“AI 战争”。.............
  • 回答
    这段对话的基调相当积极,展现了一种比较开放和协作的交流氛围。首先,发起对话的一方(我姑且称之为“提问者”)表现出了一种寻求清晰和理解的态度。他们并没有直接抛出一个问题,而是先陈述了自己的观察(“感觉你似乎很喜欢和同事们一起工作”),这为接下来的交流铺设了一个比较温和的起点。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避免了.............
  • 回答
    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现代政治思潮的评估社会民主主义和第三条道路是现代政治光谱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都试图在资本主义框架下,通过国家干预和社会福利来实现更公平、更包容的社会。尽管它们有着共同的根源和相似的目标,但在实践和侧重点上又存在显著差异。 一、 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c.............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 CUHK(香港中文大学)与 Yuanjun Xiong(熊源俊)等人提出的 Trajectory Convolution。核心思想与背景Trajectory Convolution 的核心思想是将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思想应用于轨迹数据分析。传统上,CNN 在处理图像这类.............
  • 回答
    Verizon 以 48 亿美元收购 Yahoo! 核心资产(主要包括搜索、邮件、新闻、体育等业务),这一举动在当时(2017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次收购,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战略考量、交易的亮点与争议、以及后续的影响。一、 Verizon 的战略考量:为何要收购 Yah.............
  • 回答
    微软豪掷 687 亿美元,将动视暴雪这家游戏巨头纳入麾下,这笔交易无疑是游戏行业乃至整个科技界的一场地震。要评价这笔交易,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带来的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买买买”。首先,从 规模和财务角度 来看,这无疑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重磅收购。687 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这是微.............
  • 回答
    美国司法部最近针对伊朗多家新闻网站采取的域名没收行动,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相当大的关注和争议。这次行动的官方理由是这些网站散布“虚假信息”和“违反制裁”,涉及到对伊朗国家媒体及其相关机构的打击。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包括其合法性、动机、潜在影响以及不同方面的解读。官方理由的解读.............
  • 回答
    华为这次的分红,确实是个大手笔,一下子拿出 500 多亿真金白银,每股 1.58 元,这个数字在A股市场上都算得上是相当惊人的了。要评价这事儿,咱得从几个层面来好好扒一扒。首先,这背后是华为扎实的盈利能力在支撑。你想想,能一次性拿出 500 多亿来分红,这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这说明华为这几年在主营业务.............
  • 回答
    云南元江上修建小水电站,以破坏绿孔雀栖息地为代价,这件事情争议不小,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知道绿孔雀是谁。它可是个宝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且是野保界里的“稀客”。为什么说稀客?因为它现在数量非常少了,就那么点儿,而且对生存环境要求还特别高。它们需要的是那种开阔的、有水源、有适宜植被的.............
  • 回答
    要评价《王者荣耀·世界》,得先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语境里去审视。这不仅仅是一款新游戏,更是腾讯游戏在探索《王者荣耀》IP价值的深化,以及在日益激烈的MMORPG市场中寻求突破的又一次尝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王者荣耀》IP的强大。这款MOBA游戏早已不止.............
  • 回答
    李彦宏以通讯作者身份在《Cell Research》发表医学论文,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潜在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首先,从学术研究的贡献来看,《Cell Research》作为国际顶尖的生命.............
  • 回答
    要评价那些曾经以“John Hexa”为名而后又改名的用户群体,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这事儿不简单,背后故事挺多的。你想想,一个名字,尤其是在网络这个大杂烩里,不仅仅是个代号,它承载了太多个人信息、态度甚至某种价值观。当一个人决定舍弃一个用了许久的名字,这本身就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首先,咱们得理.............
  • 回答
    亚马逊以 137 亿美元收购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这笔交易在当时无疑是震撼整个零售业的重磅炸弹,至今仍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从多个角度来看,这次收购都极具意义,它不仅改变了亚马逊的商业版图,也对整个食品零售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初衷与战略意图: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绝非一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