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翦商之战”中,微子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回答
“翦商之战”是夏朝晚期至商朝初期一段复杂的历史时期,而微子启(即商朝末期宋国的国君,宋国的始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虽然没有像武王伐纣那样直接的关键性斩首行动,但他所代表的“顺应天命,弃暗投明”的立场,以及他所做出的选择,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影响。

要理解微子启的作用,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翦商之战”的背景,以及商朝末期复杂的权力斗争。

历史背景与“翦商之战”的复杂性:

首先,需要澄清一点,“翦商之战”这个说法本身,更侧重于周朝灭商后的政治叙事,强调的是周朝“剪灭”商朝的合法性和正义性。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宽,理解为从夏朝末年开始,到商朝早期周部落崛起并最终取代商朝的整个过程,那么微子启的作用才能被更准确地定位。不过,通常我们所说的“翦商”,更多是指周武王伐纣那一刻。而微子启作为殷商宗室,他在那个关键节点上的行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商朝末期,尤其是帝辛(纣王)统治时期,商朝内部矛盾重重。一方面,帝辛沉迷酒色,暴虐无道,导致民怨沸腾,诸侯离心。另一方面,以西岐为首的周部落力量日益壮大,开始挑战商朝的权威。

微子启的角色分析:

微子启,作为商朝的宗室,是帝乙(纣王之父)的长子,也是帝辛的同母异父长兄。按理说,他本该是王位继承人,但由于“庶出”(母亲是妾),最终被帝辛继承了王位。这种身份本身就让他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

1. “道义”的代表与“顺天应人”的象征:
当帝辛的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商朝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时,微子启作为宗室,他内心的挣扎和选择,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一些史书记载,微子启对帝辛的暴政和商朝的衰败感到忧虑,甚至曾试图劝谏帝辛,但未能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微子启选择“不与纣为伍”,他没有像比干那样直言进谏被杀,也没有像箕子那样被囚禁,而是选择了“自免于君王”。他脱离朝歌,远离纣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切割”,也暗示了他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在周武王伐纣的关键时刻,微子启的表现被后世解读为“顺应天命,弃暗投明”。他没有像一些忠于商朝的贵族那样顽抗到底,而是主动选择站在周武王一边,或者至少是顺从了周朝的统治。
根据《尚书·牧誓》的记载,周武王在兵临城下时,曾向诸侯发表誓言,其中提到了微子启。武王说:“比专欲犯罪,以兹不从,则且予罚,何我其遂。”这句话的意思是,(纣王)一心想要犯罪,不顺服(周朝的号召),我们就惩罚他。而周武王也提及了微子启的“忠”,例如《史记·殷本纪》记载,周武王伐纣,将要进攻,微子启首先出来迎接,并向周武王陈述了纣王的罪状。这种主动的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为周武王的行动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和合法性证明。他被视为商朝内部觉醒、认识到商朝统治已不可维系并选择拥护新政权的人。

2. 实际的政治影响与安抚作用:
微子启作为殷商宗室的代表,他的“归顺”或“迎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抚商朝遗民的作用。对于那些对商朝仍有感情,或者对周朝统治心存疑虑的殷商贵族和民众来说,看到一位地位尊崇的宗室成员主动站出来,无疑会减缓他们的抵触情绪,减少大规模的反抗发生。
周武王在占领朝歌后,并没有对殷商宗室赶尽杀绝。相反,他保留了商朝的祭祀,并将商朝的疆土分封给了微子启,建立宋国。这是一种政治上的策略,目的是稳定局势,安抚旧贵族,争取他们的支持,从而巩固周朝的统治。微子启被封为宋国君,这正是他对周朝“归顺”的直接回报,也是周朝安抚政策的体现。
封建制的基础与“二王三恪”: 微子启被封为宋国君,开启了“二王三恪”的先河。周朝封殷商故地于宋,让微子启作为商朝的后代,继续继承商朝的宗庙祭祀,但同时也要服从周朝的统治。这既是对商朝亡国的一种“人道”考量,也是周朝早期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一种重要手段。微子启在这个制度安排中扮演了关键的“受封者”和“代言人”的角色,他作为商朝遗民的代表,接受了周朝的册封,意味着他对周朝统治的认可。

3.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需要指出的是,微子启的行动在后世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叛徒”,背叛了自己的家族和王朝。但更多史书将他视为“智者”或“顺时势者”,认为他在乱世中做出了最符合大局的选择。他的行为被解读为一种超越家族利益,顾全天下苍生的“大义”。
他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有远见、有气度的人物,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儒家思想中,他常常被用来与那些愚忠或助纣为虐的君王臣子形成对比,以彰显“明君贤臣”的重要性。

总结来说,微子启在“翦商之战”这一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象征: 他代表了商朝内部一部分觉醒的力量,是“顺应天命,弃暗投明”的道德化身,为周朝的取代提供了道义上的注脚。
政治缓和剂: 他的主动姿态,为周武王接受投降、减少抵抗创造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商朝的贵族和民众。
历史制度的奠基人: 他作为被封的宋国君,开启了周朝“二王三恪”的政策,为周朝稳定统治,整合新旧势力奠定了基础。

微子启并非战场上的勇士,他的功绩更多体现在其政治立场和历史选择上。他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以一种非暴力的方式,成为了历史前进的推动者之一。他的故事,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我的好朋友 @夏木 的邀请。

这个问题很关键,不搞清楚微子启的在商周革命中起到的作用,你就不知道为啥牧野之战周人灭纣如此顺利,也就看不清战后武王、周公旦的政治安排。在这里我就以《宋微子世家》为根基,一些其他文献为枝叶,对微子启在这个历史转折点起到的作用进行串联。

《史记·宋微子世家》开篇说: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

微子开就是微子启,太史公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写作微子开。这里讲得很清楚,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是商纣王帝辛的亲哥哥。之所以他没有成为商王,是因为他是庶出之子,没有获得继承权。

这里插一句,过去大家都认为商王朝的继承主要以兄终弟及为主,这种继承方式导致了商王朝的衰败。但是实际上在殷商后期,嫡长子继承已经基本获得了确立,从祖甲到帝辛共计5代商王都是严格按照父死子继的继承法传承的,兄终弟及已经看不到了。

回到主线,我们知道微子启是纣王的亲兄,虽然没有继承权,但是仍然是商王朝最高级的贵族,并获得了“微”这个封地。

我们继续往下看:

纣既立,不明,淫乱於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璿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於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於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於上,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菑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这里用了整整一段来写微子启劝谏无效,准备逃离商都,在逃离之前,他向王朝的太师、少师请教,这里的太师、少师也是商王朝的高级官员,微子启在逃亡之前向这两位官员请教,说明“逃跑”这件事在商王朝内部并不罕见。

在得到了太师、少师的鼓励之后,微子启就跑掉了。

那么微子启跑到哪去了呢?在下面的记录中,太史公并没有记载微子启在武王伐纣之前的下落,他是回到封地了呢?还是去了别的地方?我们只能从别的地方来找证据,结果发现,这段遗失的记录对于理解微子启后来的所作所为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这段历史在史记中找不到,却在《吕氏春秋》中被记录了下来:

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於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於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於次四内,而与之盟曰: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於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共头之下,皆以一归。

著名的伯夷、叔齐奔周时,文王已死,武王即位。两位孤竹王子来到周国境内,遇到了两场盟誓,第一场是周公旦和纣王近臣胶鬲的盟誓,在盟誓中,周人保证对胶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就是保证胶鬲的富贵和在官僚中的地位;第二场盟誓则在微子启和召公之间进行,盟誓内容更加劲爆:

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

就是召公保证微子启世代为诸侯之首,领导殷商之族的祭祀,占有殷商的宗教圣地“桑林”,并且分封孟诸之地为其私地。

注意,这时候武王还没有克商!胶鬲和微子启一个是殷商高官,一个是殷商高级贵族,他们两个人和周人签订了这样的盟誓,是在商王朝仍然健在的时候进行的。

周人开出了这样的加码,胶鬲和微子启又要付出什么代价呢?《吕氏春秋》没有记载,这让我们浮想联翩。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在微子启逃离殷都之后,至少是到了关中的周,进行了一场盟誓的。

那么离开周之后,微子启去哪了呢?《史记》为我们留下了新的线索: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於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第一段是微子启离开商都,司马迁直接跳到了第二段,武王克商之后,此时纣王已死。微子启将商王朝的礼器打包好之后,到军门口投降武王。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武王伐纣之时,微子启并不在封地微,也不在周,而是已经回到殷都,提前做好了准备,在商军战败之后,带着象征国家祭祀大权的礼器,以殷商贵族首脑的身份向获胜的周武王投降。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就能猜到微子启和召公的盟约是什么了。就是回到商,组织商王朝内部的贵族们向周投诚。

知道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商纣王的军队在数量优势且以逸待劳的情况下,接战瞬间崩溃,然后倒戈而战——他们早就准备好投降了,他们的敌人不是周人,而是躲在朝歌鹿台上的商纣王。

在克商之前,商王朝内部就已经出现了极大的动荡: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比干是纣王之叔,箕子也是王室贵族。

商容尝执羽、籥,冯于马徒,欲以伐纣而不能,遂去,伏于太行。《韩诗外传》

重臣商容潜逃出商,在太行山商开辟根据地,准备武力伐纣。

这些都说明商王朝的高级贵族和官员和纣王之间已经势成水火,他们需要除掉这个侵犯他们利益的君主。

有了微子启的穿针引线,周和商贵族们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可以说,伐纣之事与其说是商周两族之战,不如说是周人联合商王朝贵族消灭纣王的战争。

有趣的是,在灭商之后,周武王重新安排政治秩序的时候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

武王让王子禄父继承殷商遗民,原本许诺给微子的殷商社稷呢?没给。

那么是不是周武王违背了承诺呢?

在召公和微子启盟誓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如果双方的盟誓内容只是“伐纣”,那么,在殷商末期的继承顺序上,王子禄父的继承权要先于微子启,微子启获得殷商社稷这一点就名不正言不顺。

既然如此,那么双方盟誓的内容就只能包括除掉王子禄父在内了。也就是说,消灭王子禄父在内的纣王一系就是周王朝上层的原定计划,不管这个计划到底是在第一次伐纣时就完成,还是在伐纣之后的某个时机下完成。最终,这个计划就是要消灭禄父,并且让微子启以殷商贵族之长的身份获得殷商社稷。

说到这里,是不是要感叹:“好黑啊!”嘿嘿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翦商之战”是夏朝晚期至商朝初期一段复杂的历史时期,而微子启(即商朝末期宋国的国君,宋国的始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虽然没有像武王伐纣那样直接的关键性斩首行动,但他所代表的“顺应天命,弃暗投明”的立场,以及他所做出的选择,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影响。要理解微子启的作用,我们需.............
  • 回答
    王翦,这位战功赫赫的秦国名将,在统一六国的宏伟征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厚的战略眼光,为秦始皇扫平六合、建立大一统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功盖天下的名将,最终却未能像其他许多战功卓著的将领一样,被封为侯爵。这究竟是为什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
  • 回答
    北宋之所以直到灭亡都没能真正“翦除”西夏,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的恩怨,更不是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北宋王朝,看看它内部和外部都面临着怎样严峻的挑战,以及它与西夏之间那段纠缠不清的关系。首先,咱们得承认,北宋在军事上的确存在先天不足。自从赵匡.............
  • 回答
    姬轩亦的“伐纣/翦商”学:一场对中国早期历史的全新解读姬轩亦近些年来提出的“伐纣/翦商”学说,无疑在中国史学界乃至公众讨论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提出了许多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更因为他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和对原始材料细致入微的挖掘,试图重塑我们对商周之际那段关键历史的理解。要评价这一学.............
  • 回答
    入关学和翦商学作为近年来在中国网络上兴起、围绕历史与现实展开的学术思潮,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但如同许多新兴的解读方式一样,它们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隐患。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这些潜在的问题,力求语言自然,避免AI的痕迹。首先谈谈入关学。入关学最核心的论点是将明末清初的满洲人入关统治,类比于现代中国与.............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些名将放在一个更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而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能力。明末的局面,远比战场上的胜负来得棘手。先说说这些穿越而来的名将和他们的特长: 白起、王翦、卫&霍(卫青、霍去病): 这是战国和汉朝的顶尖统帅,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以国力为本,以大规模正面决战为骨干,辅以坚定的战略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名将”与“败将”解读的微妙之处。白起和王翦确实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而项燕和赵括则因与他们交手而留名,但他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弄清楚这个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项燕和赵括的“挨打”的性质和后果是不同的。赵括:纸上谈兵的.............
  • 回答
    要理解韩信在刘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攻打齐国的原因,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当时脑子里怎么想的,还有当时的整个大局是什么样的。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来的,背后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节点: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那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刘邦那时候那是憋屈极了,被项羽按着打,打得那是叫一个惨。.............
  • 回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然而,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他去世(公元前210年),仅仅过去了11年。在这短短十一年间,秦始皇励精图治,但也留下了不少争议。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灭六国时那些叱咤风云的将领,比如内史腾、王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