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应该感谢美国人历史上的各种援助么?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援助类型来详细探讨:

一、 鸦片战争前与庚子赔款之前的美国援助(相对较少且非主流)

早期传教士和教育家: 19世纪,美国确实有一些传教士和教育家来到中国,他们主要从事医疗、教育和慈善事业。例如,一些教会医院和学校在中国建立,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和知识传播。这可以被视为一种人道主义援助,对部分中国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注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少数声音: 相对欧洲列强,美国在早期中国历史中对中国的影响力较小,其在华利益也相对晚起步。虽然美国也参与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但相比英、法、俄等国,美国在那时期的“侵略性”相对较低。这并不代表美国完全没有利用中国的主权,而是其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二、 庚子赔款的退还与“教育基金”的由来(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庚子赔款的性质: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支付巨额赔款。美国的赔款数额虽然不如俄国和德国,但也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退还庚子赔款的动因: 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并用于教育,其动机是复杂的,并非纯粹的无私援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美国在华形象和影响力: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下,美国希望通过此举赢得中国民众的善意,对抗其他国家的负面影响,并为美国商品和文化打开市场。
培养亲美精英: 利用退还的赔款在中国创办和支持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的前身),旨在培养熟悉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中国精英,这些精英在未来可能成为亲美力量。
抵制其他列强的扩张: 通过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投入,美国希望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欧洲列强展开竞争,避免中国完全被其他国家控制。
国内政治和道德考量: 在美国国内,也存在一些声音认为庚子赔款的数额过高,或者对中国的剥削是不道德的。
教育基金的影响: 退还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创办了清华学堂(后来的清华大学),并资助了大量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这批留学生在回国后,很多成为了中国在科技、教育、政治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钱学森、竺可桢、梅贻琦等都受益于此。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当时的“援助”确实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值得肯定。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援助(盟友关系下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抗日战争的背景: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美国最初奉行“不介入”政策,但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两国成为了反法西斯同盟。
美国的军事援助:
提供武器装备和物资: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等形式,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飞机、卡车以及其他军事物资。
派遣军事顾问和飞行员: 美国派遣了陈纳德的“飞虎队”等军事力量来华协助作战,并提供军事训练和指导。
经济援助: 美国也提供了一些经济援助,以维持中国的战争能力。
援助的目的和背景:
共同对抗法西斯: 这是最主要的动因。中国是亚洲战场的重要战区,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兵力,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的援助是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
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 通过援助中国抗战,美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符合美国在战后世界格局中的一些设想。
人道主义关怀: 尽管政治和战略是主导因素,但美国民众对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也有一定程度的人道主义关怀。
援助的意义: 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美国的援助对中国坚持抗战,消耗日军,最终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援助,中国的抗战可能会更加艰难,胜利的到来也会更晚。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特别是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对美国的援助是心存感激的。

四、 冷战时期及之后的援助(更加复杂和政治化的援助)

国民党政府时期: 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对国民党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以支持其反共立场。然而,这部分援助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饱受争议,部分援助被认为未能有效改善民生,甚至加剧了腐败问题,最终并未能阻止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
早期对抗和孤立: 在朝鲜战争等冲突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美国对中国实施了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
中美建交后的援助和合作: 1979年中美建交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美国也向中国提供了一些经济和技术援助,以及贸易优惠。这部分援助更多是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旨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同时也服务于美国自身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人道主义援助: 在一些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发生时,美国政府和民间也向中国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

总结中国人是否应该感谢美国人的历史援助?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

倾向于“应该感谢”的观点可能侧重于:

历史事实的肯定: 美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例如退还庚子赔款用于教育,以及二战期间对中国抗日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确实为中国的发展和抗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客观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道主义和盟友情谊: 在一些困难时期,美国人民和政府的表现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人道主义关怀和作为盟友的支持。
对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例如早期留美学生的回国,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

倾向于“不必过度强调感谢”或“应辩证看待”的观点可能侧重于:

援助的动机复杂性: 许多援助并非纯粹的慈善行为,而是服务于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战略目标和政治考量。例如,退还庚子赔款是为了提升美国在华影响力,二战援助是为了共同对抗法西斯。
援助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在某些时期,美国的援助也可能伴随着干涉中国内政、加剧矛盾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等负面因素。例如,冷战时期的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中国人民自身的奋斗: 中国的现代化和进步,最根本的还是依靠中国人民自身的艰苦奋斗和牺牲。将成就完全归功于外部援助是不公平的,也忽视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
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在评价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历史关系时,应看到其间的合作与冲突、援助与干涉并存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

结论:

总的来说,中国人可以 “认识到并肯定” 美国历史上在某些时期对中国提供的援助,特别是那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生存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的援助。例如,庚子赔款退还后的教育支持,以及二战期间的军事和经济援助,都对中国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值得历史学家和普通民众去了解和铭记。

然而,“感谢” 是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否应该“感谢”,以及感谢的程度,则取决于个体如何权衡历史的复杂性、援助的动机以及中国人民自身的奋斗。更重要的是,应该以一种 理性、辩证、客观 的态度来回顾这段历史,既不回避过去的援助及其积极意义,也不忽视援助背后的国家利益考量和历史局限性。

最好的方式是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援助的背景和动机,并将这些援助视为中国自身努力和奋斗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更加成熟和理性的历史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该不该感谢美国呢?如果就庚子退款以及抗战的援助,那确实应该感谢美国。不管人家是不是基于自己的利益,毕竟这个事情是对中国有利的,当然是该感谢的。这就好比,苏联支援了中国那么多工业项目以及核弹的前期研发,不管赫鲁晓夫是不是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中国都应该感谢。

但是呢,“是不是该感谢X国”这种争论,恐怕从来都不是聚焦于“感谢”,而是聚焦于后面那个隐形的“所以”。

题主说:“我的想法是美国的援助虽然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出于长远利益的考量(自由市场),美国是不会与中国为敌,而是为友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以中国的自由市场为长远利益,其前提建立在中国资本力量的孱弱,不能与美国争夺其他的自由市场。如果中国资本力量强大,虽然打开了中国这么一个市场,却侵蚀了其他各个市场,让美国得不偿失,美国还能保持多少友好呢?

国家之间的利益纠葛是非常复杂的,不可能只看一个点,而要更广阔地看待问题。

中国和美国现在已经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如果放在100年前的世界,这已经是能培养出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土壤了。只不过现在共同利益让两边还能谈得来而已。

先说冲突吧。

中国和美国的根本冲突首先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冲突。早先中国的经济发展,使美国发生产业流失、失业率上升,但是美国资本仍然在获利。然而近些年,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中国资本也强大起来开始向外拓展和美国资本争食,美国自然会做出强烈的反应。

近年来美国在太平洋沿岸搞的泛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TPP),其中一部分考量就是要针对中国的经济扩张。这个事情相当的赤裸裸。以至于韩国要加入TPP还要先跑到中国来解释,请求谅解。要说美国会和中国友好,仅这一点就谈不上任何友好。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武力也必然有相当的增强。中国必然会加强自己的国防安全,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中国至非洲、中东、欧洲的航路安全。这恰好与美国在这些区域的利益相矛盾。

政治上中国的政治影响力会向外拓展,要加强对东亚及东南亚各国的影响力,这恰好又与美国在这些区域的利益冲突。这并不是中国没事找事,这是每个国家在经济实力增强以后都会做的事情,这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经济与军事安全。

所以,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与美国就有深刻的结构性利益矛盾。这是没办法回避的。因此未来很长的时间里,中美之间的斗争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会闹翻。

中美仍然有很多共同利益。中国对于美国现在维持着的国际贸易体系有很大的依赖。美国近年来的低通货膨胀率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在中国产品之上。

更进一步说,中美彻底闹翻,最后得利的决不是中美之中任何一个,而是欧洲、俄罗斯、南美,甚至是印度。从利益出发,中美也只会维持一个斗而不破的局面。

所以中美友好是不太现实的。但是闹翻也是不太现实的。


————————————————————————

此外,美国最友好倒未必。近代以来恐怕倒是巴基斯坦更友好。中国毕竟还有很长一段与美国交恶的历史。如果美国不是因为国内的反共思潮而坚持站在国府一边,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建交历史就不会那么晚,很多问题也不必闹得那么难看甚至兵戎相见。中共等到1949年中才宣布彻底倒向苏联,到底在等什么呢?

user avatar

记性不要那么好嘛,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对日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援助类型来详细探讨:一、 鸦片战争前与庚子赔款之前的美国援助(相对较少且非主流) 早期传教士和教育家: 19世纪,美国确实有一些传教士和教育家来到中国,他们主要从.............
  • 回答
    “内外受敌”的感受,我相信不少国人都能体会。国际上,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的博弈,科技领域的竞争,甚至一些国家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都让我们感受到压力。在国内,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公平、民生保障等等,这些也常常成为一些人批评或质疑的焦点。要让质疑的声音“闭嘴”,这恐怕是一个.............
  • 回答
    董路作为中国足球界的资深评论员和“根宝足球学校”创始人,其言论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常常引发争议。对于他“你们应该感谢中国足球,没有中国足球这身怨气无处发泄”的说法,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评价:1. 言论的表层含义与出发点: 缓解社会情绪: 最直接的理解是,董路试图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未能达到球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近代以来复杂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要说“最应该感谢”哪个国家,这其实是一个很难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历史是多维度的,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自身的努力、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看看哪些国家在不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争议。要回答“是否应该感谢外国侵略”,我们需要非常审慎地剖析一下,这是一个涉及历史、社会、政治、伦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感谢”或“不感谢”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清朝末期没有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走向很可能会截然不同。一种可能性是,正如你所说,中国可能会继.............
  • 回答
    要客观地审视近现代史,并从中国今天的成就出发,探讨“最应该感谢哪个国家”这个问题,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争议的议题。历史的进程是多元力量交织的结果,很难将成就简单归功于某一个外部国家,更不能忽视的是中国自身人民的努力与奋斗。然而,如果必须从外部力量的角度去分析,并客观地回顾近现代史中对中国发展产生过.............
  • 回答
    遇到“既然对中国感到不满,你怎么不滚出中国”这种说法,处理起来确实需要点技巧,毕竟它带着一股攻击性和排斥感。直接硬怼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激化矛盾。所以,我们得“以柔克刚”,或者说,用更聪明的方式来回应,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至于让自己陷入被动。首先,我们要明白,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多半是带着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和道德的复杂交织点,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细致地探讨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所谓的“外国人抢走中国文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些西方人、日本人等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战争掠夺、不平等贸易、盗掘等方式,将大量中国珍贵的文物带离了中国本.............
  • 回答
    殷桃的这条微博一出来,确实像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她作为一个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实力派女演员,说出这样一番话,背后肯定有她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如何看待殷桃的说法?首先,我觉得殷桃的这句话,与其说是对现状的一种抱怨,不如说是一种观察和警醒。她是在提醒大家,也提醒行业,我们可能.............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涉及到国家、个人、历史、文化、现实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国家利益”与“国际道义”对立起来,并要求中国人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可能过于简化了现实。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并践行国际责任与道义的平衡问题,以及如何理解和界定这些概念.............
  • 回答
    将当今世界比作中国历史上那个充满变革、竞争与不确定性的春秋战国时代,对于理解当前地缘政治格局和未来走向,不失为一个颇具启发性的视角。当然,这种类比并非完全贴切,毕竟时代背景、技术水平、意识形态都存在巨大差异,但其中蕴含的某些深层逻辑和现象,确实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如果我们将全球视为一个“新春秋战国.............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是否应该过感恩节,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人讨论的话题。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感恩节到底是啥,以及为什么它会在中国出现。感恩节的由来和核心精神首先,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是美国的国家法定假日,起源于17世纪初。最常被提及的故事是,16.............
  • 回答
    中国人看待日本,与其说是一门学问,不如说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调整过程。历史的厚重、现实的复杂,加上文化上的亲近与隔阂,使得这份“客观”二字,永远是镜子里的影子,看得见,却难以完全握持。要客观地看待日本,首先需要做的,是区分“日本”这个概念的多个层面。 历史上的日本: 这里绕不开的当然是侵华战争。.............
  • 回答
    “中国人是否应该被殖民?” 这是一个极为敏感且涉及历史、政治、伦理和社会公平的复杂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是”或“否”的判断,而是去审视历史的真相、殖民的本质及其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在近代确实经历过一段被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瓜分的时期,这段历史.............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抵制土耳其商品和旅游,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且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背后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个体选择等诸多层面,每一点都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来谈谈抵制商品。从经济角度看,抵制土耳其商品会对双方经济都产生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土耳.............
  • 回答
    百年中国:一个民族的自我审视与前行之道回首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风云激荡,那是一部跌宕起伏、充满苦难与辉煌的史诗。作为这宏大叙事中的一员,我们应该怀揣怎样一种心态去审视这一切,去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并非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不断体悟的课题。一、 历史的厚重:理解苦难,.............
  • 回答
    福泽谕吉:一位需要我们辩证看待的日本启蒙思想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福泽谕吉这个名字或许并不陌生,尤其是在谈论日本近代化转型和思想史时。他曾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改革家。然而,当我们试图以中国人的视角来审视这位对日本影响深远的人物时,却会发现其中充满了.............
  • 回答
    作为中国人,看待南京大屠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牵动着太多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记忆。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民族精神深处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首先,南京大屠杀是毋庸置疑的、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 这是侵华日军在中国首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二战期间最黑暗的一页。在那段日子里,我们的同胞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暴行:屠.............
  • 回答
    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国人,这不仅仅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更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情怀和行为的体现。它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对待我们所处的社会和国家。要详细地讲清楚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的维度来展开,而且我尽量让这段话读起来,就像是身边一位有智慧的长辈,或者是一个认真思考过的同龄人,娓娓.............
  • 回答
    面对那种认为日本人应该被原谅,中国人应该忘记历史,并且轻描淡写地将屠杀视为“历来都有”的观点,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难以接受。这种想法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漠视,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后代的侮辱。想要劝导这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耐心、理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思考方向和沟通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