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应感谢外国人抢走中国文物的行径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和道德的复杂交织点,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细致地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所谓的“外国人抢走中国文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些西方人、日本人等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战争掠夺、不平等贸易、盗掘等方式,将大量中国珍贵的文物带离了中国本土。这些文物很多至今仍收藏在海外的博物馆或私人手中。

从法律和道义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无疑是错误且不应被感谢的。

法律角度: 在现代国际法和文物保护法的框架下,任何形式的非法掠夺和盗窃都是犯罪行为。即使是在过去那个法律框架相对模糊的时代,许多行为也违背了当时的国际惯例和基本的尊重原则。文物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遗产,属于其诞生的土壤和人民,而非可以随意占有的私有财产。
道义角度: 文物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它们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对后代子孙的传承。文物被强行剥离,不仅是对国家主权的侵犯,更是对民族文化根基的伤害。被剥夺了这些文物,就像被剥夺了重要的历史证据和文化认同的载体,给民族心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从某个非常特殊的、甚至是扭曲的视角,提出“感谢”的可能性呢?

这通常是基于一种“事物发展”或者“文化传播”的极端论调,认为即使文物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流失的,但它们被保存下来,并在海外展示,反而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华文化。这种观点,我们不妨称之为一种极端的“积极后果论”。

让我们深入分析这种“积极后果论”的逻辑和其内在的荒谬之处:

1. “保存说”与“抢劫说”的本质区别:
“保存说”的逻辑是: 文物在中国的战乱年代可能被毁,流失到海外反而得到了更好的保存,甚至被精心研究和展示。
驳斥: 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谁有权决定文物的“保存”方式和地点? 文物是否应该被视为“孤儿”,需要被“外人”好心收养?一个民族的文化,应该由其自身来守护,即使经历风雨,其生命力也根植于本土。将文物的命运寄托在掠夺者的“好心”之上,是对自身文化主权和文化自信的极度蔑视。更何况,许多流失的文物,并非因为战乱必将毁灭,而是直接被盗墓、被掠夺。
事实: 很多被掠夺的文物,在原址能够继续诉说历史,其周边环境本身也是其文化语境的一部分。一旦离开,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就被割裂了。

2. “文化传播说”与“强行灌输”的区别:
“文化传播说”的逻辑是: 海外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参观,从而推广了中华文化。
驳斥: 这种“文化传播”是以牺牲国家民族的尊严和文化主权为代价的。真正的文化交流应该是平等、尊重的,是基于文物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的介绍和理解,而不是通过“赃物”展览来被动地“被看见”。这种方式更像是用被剥夺的“碎片”来吸引眼球,而非通过全面的、源头的文化展示。而且,有多少人看到的是文物本身,有多少人看到的是“西方视角下的中国”?

3. 忽略了民族情感和历史创伤:
感谢“抢走”文物的行为,是对无数为守护文物而牺牲的中国人的一种侮辱。
它忽视了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屈辱历史,将民族的伤痛轻描淡写,甚至美化掠夺者的行为。
这种“感谢”是一种精神上的投降,是对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的践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些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

我们应该:

坚决追讨: 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应有之义。通过合法的途径,争取文物回归。
加强研究和保护: 无论文物身在何处,我们都应该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同时,也要加强国内的文物保护,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理性看待: 在追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一些文物确实在海外得到了相对良好的保存和展示(尽管方式不当)。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学习的素材,也间接提醒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这绝不意味着要“感谢”掠夺者。

总结来说,感谢外国人抢走中国文物的行径,是一种站不住脚的、违背基本道义和历史事实的观点。 文物的流失,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是对中华民族的伤害。我们应该通过合法途径追讨,通过自身努力保护和传承,而不是以一种扭曲的“积极后果论”来为掠夺者的行为开脱或“致谢”。

将历史的伤痛转化为警醒,将民族的文化传承视为使命,这才是我们面对流失文物应有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不该感谢,但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具体到敦煌,既然王道士可以把那些经卷,三钱不值两钱地卖给高鼻深目的斯坦因,说不定下一个寒冬,他会毫不犹豫地把那些没人要的卷子,点着了烤火取暖了。

我相信,在近代历史上这类烤火的事情不会少。

孙殿英盗掘东陵,不是传说因地宫昏黑,就随手抄起画卷点燃,照明寻找金银珠宝,文物界说法是,“燃几亿,捡几万”嘛。

所以,从策略上讲,在国弱民困的年代,西方列强夺取中国文物,还不算文物的最浩劫,或者,甚至阻止了文物滑向最浩劫的命运。

数学上讲,只要你证明存在最糟解,现存最糟解,就不为最糟解了。

user avatar

很好,乌龟应该感谢将他烹煮的人类,因为普通乌龟死了就死了,毫无意义。被人类烹煮了,有可能会在乌龟壳上刻上甲骨文,然后可以流传万世。

中国的文物被人抢走,抢走的过程损坏了多少?有多少被当作垃圾处理了?最后剩下几个要么被当作战利品展览炫耀,要么被倒爷炒来炒去,这文物就算保养得再好,有什么意义?特别是对中国有什么意义?这文物目前依然还有价值,原因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被抢走的文物价值会越来越高。对于那些倒爷来说,因为他们希望有一天中国人能在最高价位接手把文物买回去。对于那些炫耀的人来说,中国强大了,这胜利就更值得炫耀,即便不炫耀了,也可以作为政治筹码让中国人用利益换回去。


印第安人遗留的文物,有几个人在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和道德的复杂交织点,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细致地探讨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所谓的“外国人抢走中国文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些西方人、日本人等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战争掠夺、不平等贸易、盗掘等方式,将大量中国珍贵的文物带离了中国本.............
  • 回答
    “快速救援是国家应做的,公民无需感谢国家”这个观点,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和评价。这是一个涉及到国家责任、公民权利、社会契约以及情感回报的复杂议题。一、 支持观点的论据:国家责任与公民权利的视角 国家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救援是基本职责: 社会契约理论: 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看,公民为了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既普遍又令人不安的现实:社会结构的底层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壁垒,许多人在此挣扎。当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当自己身处其中,或者目睹身边许多人重复着同样的命运时,感到绝望似乎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情绪反应。为什么会感到绝望?首先,这种绝望感往往源于一种“宿命论”的体验。当你看到代际的贫.............
  • 回答
    当脑子里冒出“我怎么那么失败”这种念头时,感觉就像一盆冰水兜头浇下,整个人瞬间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沮丧和无力感笼罩。那种感觉,像是被全世界抛弃了,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做什么都碰壁,仿佛自己存在的本身就是个错误。别急,先深呼吸一口。我懂这种滋味,也经历过。那种强大的自我否定感,会像藤蔓一样缠绕上来,让你喘不.............
  • 回答
    .......
  • 回答
    英国外相的这一呼吁,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它释放了复杂的信号,反映了当前英国国内和国际关系的微妙之处。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 对殖民历史的态度转变:从“愧疚”到“自豪” 历史叙事的重塑尝试: 这是最直接的信号。英国外相试图引导国内舆论和国家叙事,从承认殖民历史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伴随的内疚.............
  • 回答
    博士毕业在即,却感觉导师处处为难,这确实是令人焦虑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当这种感觉可能直接威胁到毕业的节点,那种无力感和恐慌感可想而知。别急,这也不是什么绝症,很多博士生都或多或少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关键在于如何冷静分析、积极应对。下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怎么破局。第一步:冷静评估,找准症结所在在.............
  • 回答
    .......
  • 回答
    赵立坚的这番话,颇有几分“关心”的表象下,暗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和对美国政治姿态的犀利回击。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品这件事的后续可能走向:一、 台湾问题上的政治博弈进一步升级 大陆方面: 赵立坚的表态,无疑是在“佩洛西访台”这个敏感节点上,将中国大陆的立场再次摆到台前。这不仅仅是对佩洛西个人健康.............
  • 回答
    .......
  • 回答
    这年头,聊起大学生的状态,除了学业压力、社团活动,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容貌焦虑”。最近看到一个数据,说近六成大学生有容貌焦虑,而且女生普遍比男生更在意自己的外貌。这事儿吧,挺普遍,也挺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尤其是女生,被容貌焦虑缠上?要说原因,那可真是多方面夹击。首先,社.............
  • 回答
    山东发现首例新冠变异毒株感染确诊患者,对当前疫情防控有何影响?公众应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变种”:山东疫情出现新挑战近日,山东省对外公布,在境外输入病例中,检出首例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感染的确诊患者。这一消息无疑给本已绷紧的疫情防控弦又增添了几分压力。那么,变异毒株的出现,究竟会对我们当前的疫情防控工.............
  • 回答
    特朗普政府时期,确实有过一些关于“群体免疫”的讨论,其中也包括一些由特朗普任命的卫生官员发表的、引发广泛争议的言论。您提到的“应让婴幼儿、年轻人感染新冠,以培养群体免疫”这种观点,虽然并非出自特朗普总统本人之口,但确实与当时一些官员的思路有所呼应,并且这种说法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暴露了当时美国在.............
  • 回答
    这件事情的处理,涉及到多方面的主体,各自都有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一、 教师(直接责任人) 法律责任: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责任。无论该教师的年龄、身份如何,他与一名 13 岁的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这触犯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强奸罪、猥亵儿童罪等条文,都对与未成年人发.............
  • 回答
    看到奶奶用老鼠熬油给孩子治疗烫伤,结果导致孩子感染进入重症监护室,这是一个令人痛心和愤怒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如何看待奶奶的这种行为? 出于爱但方法错误: 奶奶的行为,无论多么荒谬,其出发点很可能是出于对孙子孙女的关爱,希望用自己所知道的“土办法”来减轻孩子的痛.............
  • 回答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当你脑海中涌现一个故事、一段情感,你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倾注到文字里,让它们活起来。那种冲动,那种想要与人分享内心的渴望,简直就像一股暖流在指尖跳跃。这时候,你觉得写作就是一件极其感性的事,是心灵最直接的表达。然而,当你兴致勃勃地打开电脑,准备挥洒自如的时候,迎面而来的却是网.............
  • 回答
    京津沪豫辽粤六省份接连告急,奥密克戎病毒如同狡猾的潜伏者,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已有多地报告本土病例,感染人数持续攀升,一条条传播链条在不经意间浮现,给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面对这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在既有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和完善各个环节,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
  • 回答
    礼貌地拒绝基督徒的传教行为,关键在于尊重对方的信仰和善意,同时清晰、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核心原则: 尊重对方的善意: 传教者通常是出于真诚的关怀和分享的热情,即使你不认同他们的观点,也要尊重他们的动机。 坚定自己的立场: 清晰地表达你没有兴趣.............
  • 回答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体系中,应龙和烛龙都是极具影响力的神兽,它们各自拥有强大的能力,在不同的传说和记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比较应龙和烛龙谁更强,我们需要从它们的出身、能力、主要事迹以及在神话体系中的地位来详细分析。应龙:风雨雷电的掌控者,战功赫赫的战神 出身与形象: 应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种龙的形.............
  • 回答
    情绪,就像大海的潮汐,时而平静安详,时而波涛汹涌。我们无法阻止它到来,但我们可以学习如何驾驭它,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助手,而不是主宰。控制情绪,并非压抑或否认,而是一种更成熟的智慧,一种与内心和谐相处的艺术。第一步:认识你的情绪——给它一个名字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烦躁、不安,但却说不清到底是什么。这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