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快速救援是国家应做的,公民无需感谢国家」的观点?

回答
“快速救援是国家应做的,公民无需感谢国家”这个观点,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和评价。这是一个涉及到国家责任、公民权利、社会契约以及情感回报的复杂议题。

一、 支持观点的论据:国家责任与公民权利的视角

国家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救援是基本职责:
社会契约理论: 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看,公民为了获得安全保障、秩序维护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将一部分个人权利让渡给国家。国家存在的根本意义之一就是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快速救援,特别是针对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救援,正是国家履行这一基本职责的体现。公民缴纳税赋,实际上是对国家提供这些公共服务的一种“支付”。因此,国家提供救援服务是其应尽的义务,是履行契约的表现,而非“恩赐”。
公共产品属性: 安全和生命保障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意味着,即使你不直接受益于某次救援行动,你仍然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而你的安全并不影响他人获得安全。国家作为公共产品的唯一或主要提供者,其职责就是确保所有公民都能获得这种基本保障。
资源的集中与调动能力: 国家拥有比个体公民或任何民间组织更强的资源调动能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专业技术以及指挥协调能力。面对大规模的灾难或紧急情况,只有国家才能高效地组织起大规模的救援力量,进行统一协调和部署。因此,国家去做这件事是其能力所决定的必然选择。

公民无需“感谢”的含义:
不是情感绑架: “无需感谢”并非否定公民情感上的慰藉或共情,而是强调不应将国家履行职责视为需要公民额外付出情感回报的行为。公民的纳税和遵守法律是履行公民义务,而国家提供救援是履行国家义务。双方的互动是基于规则和责任,而非单方面的施舍和感恩。
避免公权力的“表演化”: 如果将国家履行职责的行为过度渲染为“恩情”,可能会导致公权力部门试图通过展示救援来博取民众的“感谢”,从而将本应严肃的公共服务“表演化”或政治化,模糊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责任界限。
关注更深层次的问题: 过度的“感谢”情绪有时会掩盖对国家救援能力、反应速度、资源分配公平性等更深层问题的反思。如果民众只沉浸于感谢,可能会削弱监督和问责的动力,不利于公共服务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 反对或补充观点的论据:情感回报与社会凝聚的视角

感谢是一种正常的人类情感表达:
情感的社会功能: 感谢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表达,它能够建立和巩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当个人或群体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帮助,尤其是生命攸关的帮助时,产生感激之情是自然且健康的心理反应。
肯定救援人员的付出: 快速救援的背后,是无数一线救援人员的辛勤付出、专业技能和冒着生命危险的努力。他们的奉献值得被肯定和感谢。虽然他们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但他们的个人努力和牺牲是具体的,公民对这些具体个体的感谢,是源于对人性光辉的认可。
积极的社会互动: 公民对国家救援的感谢,可以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互动循环。民众的感谢可以激励救援人员,也可以促进社会对救援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例如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

“无需感谢”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淡化人情味与同情心: 如果过度强调“无需感谢”,可能会让社会变得过于冷漠和功利,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温情和同情。在灾难面前,除了理性层面的责任,人性的温暖和互助也是重要的精神力量。
削弱对个体救援者的尊重: 救援工作并非完全由冰冷的机器和制度完成,而是由许多鲜活的个体组成的。将这些个体的工作简单归结为“国家应做的”,可能会让他们感觉自己的付出被漠视,削弱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可能导致公民对国家责任的过度简化: 如果公民完全不抱有任何感谢心理,可能会认为国家提供任何服务都是理所当然、毫无成本的。这不利于公民理解国家运作的复杂性,以及公共服务的稀缺性和珍贵性。

感谢不等于“额外回报”:
区分概念: 感谢并非要求公民额外提供金钱或物质回报,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肯定和尊重。这种感谢可以是口头的赞扬、媒体的报道、社会舆论的支持,甚至是一些象征性的纪念活动。这些表达方式并不会削弱国家责任的本质。
感谢是“锦上添花”: 感谢是一种对国家履行职责行为的积极评价和情感反馈,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国家履行职责是基础,民众的感谢是对其努力的一种积极社会认可。

三、 综合分析与结论

“快速救援是国家应做的,公民无需感谢国家”这句话,在强调国家责任和公共服务本质上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它提醒我们,公共服务是国家存在的基石,公民的权利不应被视为恩赐。

然而,从人性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完全否定公民表达感谢的必要性,可能过于绝对和冷漠。

理想状态与现实考量: 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契约框架下,国家履行职责是义务,公民接受服务并纳税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似乎不需要额外的“感谢”。但现实社会是复杂的,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更恰当的表述可能更接近: 或许更恰当的理解是,公民不应该将国家快速救援视为一种需要“感恩戴德”的施舍,但对救援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国家在关键时刻所展现的组织能力,表达感谢和敬意是正常且有益的社会现象。

总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看待这个观点:

1. 肯定其核心逻辑: 国家提供快速救援是其基本职责,是履行社会契约的表现,公民作为纳税人和社会成员,享有获得安全保障的权利。
2. 警惕其潜在风险: 过分强调“无需感谢”可能导致社会情感的淡漠,忽视了对个体救援者付出的认可,甚至可能影响社会对国家履行职责的监督。
3. 寻求平衡点: 理性看待国家责任的同时,也允许并鼓励公民表达对救援人员的敬意和对国家能力的肯定。感谢不应成为一种义务,但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反馈,它有助于构建更和谐、更有活力的社会关系。

最终,如何在履行国家责任和表达公民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一个健康的社会,既要有清晰的责任界限,也要有人文关怀的温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将国家作为一个对象来感谢是具有潜在的风险,因为这意味着将国家的一切简单粗暴地「封装」(encapsulate)为一个统一的符号来供人评判。

说得更直白点,当我们合理化以国家作为对象的感谢时,我们同时也合理化了一系列以国家作为对象的仇恨。这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我们说中国如何如何值得被感谢时,也就同时为那些中国如何如何值得被仇恨的言论提供了逻辑上的依据。我们再也无法反驳说后者是片面面,反驳说「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国家因此不应该以偏概全」之类的话,因为我们已经在我们对中国的感谢中把中国片面化,简单化了。当我们明知道这个国家所承载的各种复杂,却仍然不顾一切将其封装为一个符号来感谢时,就无法在逻辑上阻止别人同样忽视这个国家的复杂,将这个国家封装为一个符号来仇恨了。

有鉴于此,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其将国家封装为符号来感谢,而是去感谢具体的人,具体的组织,具体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在快速救援中感谢前来救援的部队,前来救援的官兵,前来救援的慈善组织和前来救援的普通民众。他们前来救援这件事本身,背后就是一个国家制度积极且有效的一面,我们感谢他们,也就是在同时感谢这种积极性和有效性。我们真的无需把这种感谢拔高到体制和国家的高度,因为我们需要承认任何体制,任何国家都不是完美的,我们自己肆意拔高的风险就是合理化了别人的肆意贬低。

当然,我们也可以一边肆意拔高,一边在肆意贬低出现时转换逻辑来批判,如同我们在很多场合下正在做的那样。但是这种生硬且刻意转换会让一个国家在外人眼里丧失其道德上的合理性,进而丧失其公信力和权威。中国作为一个非移民国家,也许可以暂时免疫这种转换背后的代价,但随着中国逐渐融入甚至开始尝试着领导世界,这种代价只会越来越高,并最终封堵住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user avatar

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注:这句话可能不是林语堂说的,是谣言

但下面这句话总是鲁迅说的吧?

“一个活人,当然是总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的奴隶,也还在打熬着要活下去。

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于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

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也许这就是鲁迅被搬出教课书的原因吧,鲁大师锋利如刀的文笔着实让不少人破防了。那些抨击题主言论的人,八成就是这种人吧。满脑子都是宏观叙事,都是集体主义。

user avatar

比如一个警察英雄抓贼,我们可以一同感谢警察背后的国家的话。

那么那么一个警察贪污,一个警察不作为。我们是否也可以一同厌恶仇恨背后的国家?


这两者是一样的。为什么老说那么多恨国党?如果不是拿了钱,那么必然是生活中遭受到了来自这方面的委屈。


一次一次救灾成功,你感谢整个国家。那么一次就在失败,所有的难民也可以理所当然的仇恨,讨厌整个国家。

按这种按这种逻辑。恨国党就会越来越多。

user avatar

举个栗子,我在食堂打饭的时候,每次都会习惯性的跟打饭阿姨说声谢谢,还餐具的时候也会和餐具收集处的大叔说声谢谢,至少会微笑点头致意。

因为即使对方提供的服务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他们的本职工作也切实帮助到了你,对他们恰当地表达感谢是现代人应有的礼貌。

当然了,你让我打饭的时候感谢食堂就有点过分矫情了……

user avatar

我会感谢救援人员,国家作为一个机器确实没什么好感谢的

user avatar

我想起之前汉奸宣传马桶水,只为一个人车站和麻雀电线的故事时。

经常出现感动中国人物,救火牺牲什么的,他们马上刷一句这不应该做的么,矮化英雄。

所以所有说出这句话的全都是汉奸,侮辱英烈,罪不容诛。

user avatar

这个观点三观很正。

他们都是纳税人养活的,救援是本职工作,忙的时候辛苦,不忙的时候过的就很悠闲,享受人们带来的福利,自然要服务精神。

关于生命危险,干什么没有突发事件,没有危险呢?也正因为伴有风险,一年工资都是20+月,福利待遇特好。

老实说,如果他们不想干了,可以说出来,很多人会很乐意去干的。

不要动不动就感谢,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农民和工人,这才是基础。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是不是我们奴性太久了,大腿弯了?站不起来了,非的要像物业一样,收着业主的钱,还要把业主当狍子才算正常吗?

站起来吧,兄弟们,不要再单纯了,我们还有什么?

我可以说,90%的人还不如环卫工,你们觉得他们可怜?

那就笑话了,为什么现在的环卫工总抱怨别人丢垃圾?环卫工的本质工作就是打扫垃圾,如果没有垃圾,要环卫工干什么呢!

而大部分环卫工,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边边角角的关系,比如我们那里的老村支书就是环卫工,或者是某街道委员会的三姑妈女婿家的四大爷。

真正辛苦的,不是扫地的,也不是开车的,真正辛苦的还得是垃圾场请的那些工人,要做垃圾分类,要焚烧垃圾,她们才是环卫工背后最辛苦的人。

真正辛苦的是我们这群打工农人。

别动不动就要感谢谁谁谁!

我们汽车的油钱,里面就有我们的纳税钱,我们每年交通被罚的几千块,同样是纳税钱,哪怕你吃了一包土坑泡菜面,都是有纳税的。

不感谢,但如何你们不想干说出来,大家会顶上。

user avatar

一帮被中央集权宠坏了的傻孩子,自以为自己享受的权利是和自己交的税是对等的。

真正高度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完全资本化的国家,连消防、公共治安这种在中国看来理所应当由政府提供的服务,都 TM 是资本化的。

资本化,和税收,完全是 TM 两个概念。

视频号里高华口口声声说美国并不是国内人叭叭的枪战每一天,人家买的是好社区的房,警察非常负责,消防非常负责,治安非常好,基础设施非常完善,连花园不打理都会有人上门提醒,简直就是天堂。

不废话吗?有本事晒保险账单出来看看?

这些我们认为是国家应该做到的,在没多少钱可交的美国街区,美国政府做到多少?

有个笑话,美国消防救火第一要务是别让这家的火连累旁边保险公司的客户,人命?他们买保险了吗就人命?

美国人脑子里哪 TM 有人民这个概念,人家有的是客户概念,客户才是上帝,穷 13 也配享受这些服务?人民?人民是什么东西?为了能从穷 13 身上掘出钱人家可以把拉美打烂了打到只能贩毒给他们吸,真 TM 好一个民选!民选可以不分正义邪恶,不分善恶,不分好坏!

最 TM 牛逼的是,美国人一生逃不过两件事,一是死亡,二是交税,中国存在海量的民间交易不是走正规渠道的,都是不交税的,比如自己种菜养殖卖的,摆摊的,村里请包工队盖房盖大棚的,哪有什么收据合同,全是不可统计的口头约定。但是在美国,任何收入都是要交税的,而且人家税务部门可是会带枪上门催税的,连 TM 贩毒都要交税,就离 TM 个大谱。

美国收税那么积极,公共服务提供了多少?消防?治安?基建?

人家孩子一出生就在好社区,没有枪击案,警察天天巡逻,治安非常良好,黑人呢?拉美裔呢?他们的孩子一出生有这待遇吗?看见世界的第一眼,大街上就飞叶子,从早到晚飘一股子猫尿味,可真 TM 空气香甜的天堂!

所以这种观点的前提就错了,这个世界,“快速救援是国家应该做的”才是稀奇事,更大的可能是谁出钱谁享受服务,出多少钱享受多少服务,没钱?排队候着,心情好了再说,你能有人家客户重要?你配钥匙?

中国好多人对国外总有那么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政府提供的服务类型大家都一样,比如其实地球上大多数人都信教,不信教的才是少数,但是他们不知道。

连在中国看来理所应当由政府提供的服务,都 TM 可以资本化,想不到吧?

user avatar

有什么可看待的

这就是国家最基本的责任

有什么问题么

感谢?

为什么要感谢?!

表示你懂礼貌么?

user avatar

假设一个月入千元的孕妇和马云在同一个空间里,此时周围燃起大火,消防队来了应该先救谁?

——按照某些人“纳税即购买国家服务”,当然应该先救马云,因为马云交的税肯定比一个月入一千的孕妇多得多;既然马云花了更多的钱,他就应该享受优先的、更多的国家救援服务。

如果我们把这个逻辑推广一下,那么接下来每次发生各种灾害,消防、武警等部门应该先从国家税务总局那里获取纳税信息,然后按纳税多少排序开展救援,纳税多的先救、纳税少的后救,没纳税的只能自求多福。

——然而现实却是,国家提供的紧急救援服务是基本无差别的,就算你一分钱税没交甚至涉嫌偷税漏税,只要你处在危急关头,国家救援力量都会不遗余力地救你。

SO,“我缴税了所以理所当然享受国家救援”的说法,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是典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逻辑。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就应该感谢那些大企业家大明星、穷人就得感恩有钱人,因为是他们交了税才让我们获得了救援服务;

好在现实是,国家通过税收等手段,强制让大企业家大明星(有钱人)拿出钱来,请专业人员为普罗大众提供紧急救援服务。这种服务提供得不好当然应该批评,做得好也应该表扬,毕竟国家行政体系也是靠一个个人来运营的。也就是说,那些制定税收政策、收税、组织救援力量的人未必上了一线,但不等于他们没有做贡献。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一句感谢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表扬,这也有利于让他们做得更好。

以上。

user avatar

确实。

但是真心希望大家心里有数:绝大多数国家是根本做不到一个国家应该做的。

你在大清朝晚期,你跟我说国家应该抵御外敌,让老百姓免于屠戮;国家应该发展科技,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应该整顿吏治,实现公平。

你说得都对,但是屁用都没。

大清作为一个古代封建王朝,腐朽黑暗无能至此,竟然仍然能在灭亡前二十年平定新疆叛乱,能在灭亡前一年扑灭东北的瘟疫。100年后的“皿煮”的乌克兰颜色革命“民选”政府,居然政府军打不过民兵。缅甸军政府打不过民地武。全世界除了中国古巴朝鲜几个国家,竟然反复被一个“大号流感”血洗。

连墨册里乌黑的大清都瞬间伟光正起来。

你说得都对。但就好像人应该脱离低级趣味一样言之无物。更让我好奇的是,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微操到这样救命的事都无需感谢,那你这样的公民配得上这样的国家吗?

不怕被驱逐流放吗?

user avatar

不救援,也是国家应该做的,你们也就别骂国家了。

毕竟美国都没有救援当地美国人,你看美国人都没敢说自己给国家缴税了。。。咋咋咋

这就是现代文明的特点,救你你别谢,不救你你别骂

————

如果是我

我用喇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唱祖国》

主要还是我唱歌不好听。

我就是要感谢祖国,没别的意思,这样会显得我有家教。我不是单亲家庭。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

首先,你应该感谢单个人或某些团体,比如说某个医疗工作者救了你,你自然应该感谢他。甚至于,某个医生为了金钱给你做了手术,那么你也应该感谢他。因为人类的情感纽带,是以个体对个体形成的。

其次,你应该抵制国家的情感宣传。因为个体对个体的感谢是天经地义,是自由。但是一旦国家试图借助于这个温情脉脉的面纱来宣传,里面就渗透着整体的规训,权力就渗透进来了。权力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这种温情脉脉的意识形态面纱,目的在于遮盖救灾无力的事实和福利恩赐的观念。

人类的情感是基于一个血缘共同体建立起来的,在他开始的时候,情感与伦理秩序是吻合,或者说形式与内容是吻合的。但是随着超血缘化,情感纽带和伦理秩序被拆散了,国家主义一个工作就是刻意地用情感纽带为外衣,灌输进入一个超血缘的伦理秩序的权力规训。

我们举个例子,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依恋,这是很自然,你可能对于你一个一辈子都没有去过的城市有依恋吗?不可能的。但是国家主义叙事,会把首都建立起这样的情感纽带(尽管首都对于一般人来说,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其中暗含着权力规训。

而个体是一个具体的形态,而国家只是被创造出来的符号,正因为情感纽带是血缘缔造出来的,而超血缘社会之中,个体被凸显出来的同时,信任感也会大大降低,而怀有疑心。而国家主义,往往缔造出这样的情感纽带,但是这个情感纽带完全是符号性的,是一种幻像。

也就是说,当你感谢国家的时候,你会发现国家作为符号被创造出来。但是你要问责的时候,所有人都试图逃避责任,你找不见真正的问责者,你就会发现,国家原来是一个机器,而不是一个人,这个机器是没有感情地生产出那些具有感情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本身由一个无感情的机器生产出来,这样的反差是很讽刺的。

或者可以这么说,国家救灾是责任,是必然的,所以无需感谢,相反要问责。但是谁来救灾,这里面是偶然,里面存在感谢的可能性

最后,从道理上来说,我们之所以要感谢耶稣,是因为耶稣本来无需被钉在十字架上,但是为了人类,他自愿钉在十字架上。但是我们不能延伸说,既然我们要感谢耶稣,也需要感性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人。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你就是应该感谢国家。

因为就你那点钱,你根本不配享受到这种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前几天不就抗疫猝死一个博导吗?

这些年,不是年年死几百警察,年年几百精准扶贫吗?

还有村通网电水,基建下边陲…这些活都是谁干的?

就是住建委明令禁止60岁不得出门务工的人们

++++

国家帮你压榨,你才能享受

你凭什么不感恩?!

人血馒头不好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快速救援是国家应做的,公民无需感谢国家”这个观点,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和评价。这是一个涉及到国家责任、公民权利、社会契约以及情感回报的复杂议题。一、 支持观点的论据:国家责任与公民权利的视角 国家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救援是基本职责: 社会契约理论: 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看,公民为了获.............
  • 回答
    这件事情真是让人挺唏嘘的。一方面,驴友遇险后获救,想要表达感谢,送锦旗本是人之常情,也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种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救援队的回应又显得有些出乎意料,甚至带着点儿“委屈”。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事儿,看看它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驴友的动机:一份淳朴的谢意,还是不恰当的表达?首先.............
  • 回答
    这几年“男权”的所谓“崛起”,以及由此引发的与“女权”的激烈论战,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且要注意区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男权”,什么是网络上被标签化的群体,以及双方论战背后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男权”这个词本身,在当前语境下,往往不是指传.............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玩味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社会身份相对较高的人,在执行防疫检查的公共场合,表现出了明显的“特权意识”。他似乎认为自己的身份或某种原因可以让他绕过正常的流程,不接受检查,甚至粗暴地闯关。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公共秩序和防疫规定的漠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每个人的配合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
  • 回答
    中国近年来军备的快速扩张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其背后有着多重动因、深远影响以及各方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扩张的宏观背景与驱动力:首先,不能脱离中国自身的发展大环境来谈论军备扩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国防.............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 回答
    印度对中国制造的快速检测试剂盒精确度提出质疑,称其准确率仅为5%,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观点和分析:一、 事件背景和印度提出的质疑点 时间点和情境: 印度在新冠疫情初期,大量采购中国制造的检测试剂盒,用于迅速扩大检测能力。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 回答
    加拿大的科学家们在距离我们大约 15 亿光年的地方,捕捉到了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在天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大家对宇宙的奥秘又多了几分好奇。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快速射电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宇宙深处发出的一个非常短暂、非常.............
  • 回答
    关于5月19日比特币价格的剧烈下跌,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理解。那一天比特币确实经历了一轮“闪崩”,迅速跌破了3万美元大关,触及了29,000美元附近。这次波动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首先,市场情绪的转变是导火索之一。在下跌之前,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震荡和盘整,尽管中间有过一.............
  • 回答
    在动物保护领域,关于“快速毒杀”和“虐杀”的界定与看法,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讨论空间,尤其是在一些猫狗保护人士的群体中。将两者视为等同,或者至少是划上紧密联系的等号,这种观点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和情感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两个词的含义。虐杀,顾名思义,是指以残.............
  • 回答
    越南发现的这个“空气传播性强”的新变异病毒,着实让大家又捏了一把汗。在全球疫情持续波动,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亚型依然占据主导的情况下,任何新变异的出现都自带一份警惕。我们不妨来仔细剖析一下这个信息,以及它可能对全球疫情走向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确“空气中快速传递”意味着什么。这很可能是指该病毒具有.............
  • 回答
    看到这样的消息,心里真的很难受。萨摩耶是一种非常漂亮的狗狗,但它们确实精力充沛,如果缺乏训练或者主人没能有效控制,是可能发生意外的。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经过: 一名女子的萨摩耶犬在户外(很可能是在公共场所或小区内)突然失控。 狗狗的行为导致一名老人被绊倒。 老人因此身亡。 该女.............
  • 回答
    2020年10月底开始的上海房价全面快速上涨,这背后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次上涨,我们需要剖析当时的市场环境、政策信号以及深层次的经济逻辑。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 “后疫情时代”的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向。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冲击,但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复苏。上海作为中国.............
  • 回答
    过去几年,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那些你我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设备,诸如智能手机、安防摄像头、无人驾驶汽车,它们“看”世界的能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而在这背后,驱动这一切的关键技术之一,便是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也就是我们.............
  • 回答
    关于日本政客“叫嚣7天拿出核武器”的说法,以及日本在核武器制造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首先,关于“7天拿出核武器”的说法:这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的表达,而非一个现实的军事或技术声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尤其是面对地区安全挑战时,一些国家和政治家可能会通过发出强硬言论来传递信号,包括展现决心.............
  • 回答
    如何看待某媒体编辑在2022年将《原神》定义为毫无创造的氪金换皮快速消费品?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观点,将一款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成功的游戏定义为“毫无创造的氪金换皮快速消费品”,无疑是在其核心要素上进行了否定。要全面看待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原神》在2022年的实际情况以.............
  • 回答
    关于丁香生活研究所7月29日发布的《别再用搪瓷杯喝水了......》一文,在发布两天后又被快速删除的行为,这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文章本身的内容与导向: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篇文章可能涉及的内容。标题直接指向“搪瓷杯”,并以“别再用”的字眼,暗示其存.............
  • 回答
    姚鸿泽教授的观点,即在学习分析、几何和拓扑时,初期不应过于纠结于枝节末梢,而应快速触及核心内容,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洞察力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它触及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并且深刻理解了这三个分支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我们不妨将学习过程比作一次探险。分析、几何和拓扑,这三个分支就像三座巍峨的山脉,各.............
  • 回答
    马云先生那句“年轻人接受移动支付是因为穷”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移动支付在中国普及过程中的一些复杂因素。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跳出“穷”这个单一维度,看看它背后可能暗示的几个层面。首先,马云先生可能是在某种语境下,强调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和低门槛。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
  • 回答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在俄罗斯普通民众的日常感知中,留下了复杂而多层次的印记。这并非一个简单“赞扬”或“批评”就能概括的现象,而是夹杂着经济利益、历史记忆、地缘政治以及文化交流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经济上的“救世主”与“潜在竞争者”: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感受,无疑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