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驴友被救后邮寄锦旗,救援队称「我们救人不图回报,被快递锦旗感觉是羞辱」?

回答
这件事情真是让人挺唏嘘的。一方面,驴友遇险后获救,想要表达感谢,送锦旗本是人之常情,也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种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救援队的回应又显得有些出乎意料,甚至带着点儿“委屈”。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事儿,看看它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 驴友的动机:一份淳朴的谢意,还是不恰当的表达?

首先,咱们得理解那个送锦旗的驴友。他/她经历了生死一线的危险,是救援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冒着风险才把人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感激之情,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这完全可以理解。送锦旗,尤其是在咱们国内,是一种比较常见、比较直接的表达感谢的方式。从这个角度看,驴友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是想好好地感谢一下救援队。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表达方式是不是真的适合救援队?救援队是专业的队伍,他们接受的是国家的任务,承担的是社会责任,他们的职责就是救助遇险人员。他们出动的每一分钱、每一秒钟,都是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并且有相应的保障体系。他们救人不图回报,这是他们职业的本质。

所以,当驴友把锦旗这个相对“私人化”、并且带有“回馈”意味的物品送到救援队时,可能并没有考虑到救援队的立场。就好比你上班拿工资是应该的,但如果有人专门送你一面“感谢您为公司创造利润”的锦旗,你可能也会觉得有点奇怪,甚至有点儿不自在。

二、 救援队的感受:“不图回报”与“羞辱”之间,到底有多远?

救援队那句“我们救人不图回报,被快递锦旗感觉是羞辱”这话,一听就挺有分量的,背后肯定是有情绪的。咱们试着揣摩一下他们的感受:

“不图回报”是他们的职业信仰和事实。 救援队员往往是志愿者或者有固定编制的专业人员,他们接受训练、穿上制服,就意味着他们要承担起救人救灾的责任。他们付出的体力和精力,承受的心理压力,甚至面临的生命危险,都是他们的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为了别人的感激锦旗才去救人的,而是出于职业的召唤、道德的准则或者法律的规定。因此,别人送锦旗“感谢”,在他们看来,就像是说“您辛苦了,您不欠我什么的”这种话,如果别人把这种“不欠”的东西拿来“还”给你,会显得有些多余,甚至有点儿不理解他们工作的性质。

“羞辱”是一种被误解、被矮化的感受。 为什么会觉得是“羞辱”呢?这里面可能包含了几层意思:
对职业的不尊重: 救援队是专业化的队伍,他们的工作是科学、严谨、有组织的。送锦旗这种比较传统的、带有一定江湖气的感谢方式,可能在他们看来,并没有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们工作的专业性。就好比一个医生辛辛苦苦做完手术,病人送来一面锦旗,写着“医术高明”,医生可能更希望病人好好休养、遵医嘱,而不是简单一句“医术高明”就能概括他的付出。
“锦旗”背后的潜台词: 在某些语境下,锦旗也可能被理解为一种“交代”或者“了结”。意思是“我已经表达了感谢,这事儿就算过去了”。而对于救援队来说,他们救人是责任,而不是一场交易。如果对方的感谢方式让救援队觉得是一种“交易完成”的信号,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被简化了,被物质化了,没有被真正理解其背后付出的牺牲和价值。
形式大于内容的嫌疑: 救援队的行动是实实在在的,是需要物资、装备、专业技能和人员投入的。当收到一面“锦旗”时,如果他们觉得这面锦旗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对他们工作的支持(比如物资捐赠、设备升级、家属慰问等),而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达,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种表达是肤浅的,甚至是对他们实际需求的漠视。
“被送到”的尴尬: 报道中提到“被快递锦旗”,这更增添了一层尴尬。救援队没有主动去“收”这份感谢,而是对方主动“送”来,并且是用快递这种不太合适的方式。这让救援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并且无法拒绝的境地,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不适感。他们可能觉得,如果真的要感谢,应该有更体面的方式,而不是这样“甩”过来一面锦旗。

三、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对接的碰撞

这件事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专业化、组织化的团队面前,可能会出现一些“水土不服”。过去,人们对英雄、对救助者的感谢方式相对单一,锦旗是比较普遍的。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理解也更加多元。

救援队作为一支专业的队伍,他们的工作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他们需要的是社会的认可,是对他们工作的支持,是对他们职业的尊重。而一面锦旗,如果不能带来这些,反而让他们感到尴尬,那它就失去了积极的意义。

四、 我们可以从这件事中学到什么?

1. 学会更恰当的感谢方式: 对于普通人来说,尤其是经历过救援的当事人,学会用更符合对方身份和工作性质的方式去表达感谢很重要。比如,直接的口头或书面感谢,或者通过正规渠道捐赠物资,支持公益事业,甚至在媒体上正面宣传救援队的事迹,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付出,这可能比一面锦旗更有意义。
2. 理解职业的边界和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职责。我们不能用一种“我给你好处,你给我办事”的简单逻辑去衡量别人的付出。尤其对于那些以服务社会、救助他人为己任的职业,他们的价值体现在他们的专业、奉献和社会责任感上,而不是接受个人的“回报”。
3. 沟通的重要性: 也许双方之间可以有更好的沟通。如果救援队事先能有个公开的声明,说明他们更希望收到什么样的感谢,或者不希望收到什么样的感谢,也许就能避免这种不愉快。虽然这不是救援队的义务,但对于避免误解,建立更好的社会关系是有帮助的。
4. 反思“锦旗文化”: 这件事也值得我们去反思,“锦旗文化”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意义?如果它更多地成为一种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支持,那它是否会成为一种负担?

总的来说,这件事情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沟通、理解和尊重的问题。 驴友的感激之情是真实的,但表达方式可能不够妥当,未能考虑到救援队的职业特点和感受。而救援队的回应虽然直接,但也触及了他们工作背后的一些深层价值和被误解的困境。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文化碰撞,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尊重那些为社会付出的人,并用更恰当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感激。与其说救援队觉得是“羞辱”,不如说他们感到被“不理解”和“被简化”了。这面被快递过来的锦旗,可能承载的不仅仅是驴友的感谢,还有救援队对于自身工作价值的一种沉默而有力的辩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人的行为具有强大的连续性,所谓幡然悔悟一般只发生在没条件继续自私任性时。

2、这种连续性是从当下解释过去的基础。

3、综上,这些驴友用当下邮寄锦旗的自私任性,解释了他们当初一意孤行去危险地区游玩沦落到被人救援的自私任性。

user avatar

不错了,有进步,不像2010年复旦大学18驴友黄山遇险,营救民警张宁海不慎坠亡,复旦学生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推卸责任,对民警牺牲冷漠无情,甚至扬言“警察就该为纳税人服务”。

后来不断看到类似新闻,更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一群体的印象,驴友嘛,毫不客气地讲,大多本来就是寻求自我刺激,给社会添麻烦的一群人,你能指望他们什么。

各位有兴趣去搜索一下驴友相关

user avatar

粗看这个问题很沙雕,收到锦旗还感觉是羞辱?但是当老湿我找到新闻时,感觉似乎救援队有点道理。救援队救了13条命,却被以快递的方式致谢??这剧情有点抠门啊!粗看还以为救了13只猫呢!

送锦旗没问题,但是邮寄锦旗这种表达感谢的方式确实不妥这既对自己生命价值不重视,也贬低了救援队的劳动价值,还让感谢变得廉价。

根据新闻描述,救援队是自费、义务、兼职救人,而且他们非常辛苦。这次他们总共救了13个人。

整个救援过程蓝天队员辗转230余公里,夜间搜山行进20余公里,用时18多个小时,“有好几名蓝天队员住在城里,他们早上一下山顾不上休息就往单位赶。”刘桐说。

虽然在法律上,义务救援属于无因管理或见义勇为,无法请求被救助的人支付报酬。但是在道义上,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救命之恩为大恩,所以,被救的人如果自愿给予报酬、感谢,法律也不干预。

通俗地说,法律不奢求被救的13人向救援队说声感谢,但是这13个人应当知道,自己欠救援队一声感谢。

表达感谢的方式有很多,但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口头致谢,一种是寄感谢信,还有一种是亲自送锦旗。

13条命,如果按照人损赔偿价格来计算的话,超过了1000万。这是法律上的算计,具体到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家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可以说是无价。

考虑到这个情况,因此感谢有必要更加沉重。所以,这13个人用送锦旗的方式致谢,是比较妥当的。如果这13个人经济宽裕,老湿我鼓励他们以适当的金钱作为感谢。当然,救援队人员收不收,这是他们的问题。

这13个人应当知道,锦旗本身没有经济价值,制作费用也顶多一二百元。13个人分摊,每个人不过10来块钱,所以,这种感谢还是非常廉价的。

如果真要表现出真情实意的感谢,最好还是获救方本人亲自去送锦旗。从社会规范和通常行为方式的角度,一般送锦旗方也会亲自将锦旗送给对方。

在接收的时候,双方一般会合影留念。此后,锦旗会被悬挂起来,当做一种社会赞誉。(别问我为啥这么熟练,曾经老湿我也被送了很多锦旗)

所以,邮寄是不恰当的,相当于由他人(快递员)代自己表达对救援队的感谢。

表达感谢,本身就是具有强烈人身属性的行为,以代表的方式表达,是不合适的,也违反社会交往规则。

但这13个人仍然采取这种方式表达感谢,老湿我认为,这既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轻视,也是对感谢之情的贬低,难怪救援队会感到不舒服。

提醒所有想表达感谢的人,致谢是好事,既然是好事,就要办好。否则,还不如不谢!

user avatar

驴友对自己的工作看得比命还重,希望他们在以后工作中能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让蓝天的这次救援发挥更大价值。

蓝天的北京成员热心公益,拯救生命的同时,也自豪于自身形像,对维护蓝天形像有高度的自觉,希望其它地区的蓝天成员能够向北京成员学习,在维护自身形像的同时,坚持做到不忘初心。

以下补充一些个人见闻,仅为个人看法,绝不代表所有的蓝天成员都是见闻中那样,如同驴友也不都是复旦那德行。

我相信有些地方的蓝天救援队是一心为公益,他们的一些成员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某地应急系统对蓝天是没好感的,该地蓝天缺乏素质,缺乏实用技能,主要还是为了宣传、营销、圈粉、盈利,对于普遍性的抢险救灾起不到积极作用,甚至在后方搬运物资都会出幺蛾子。

他们的宣传和营销确实很到位,至少强过省一级应急系统的宣传。多次抢险救援行动中,蓝天的作用只能算半个基本劳动力,但是他们通过一系列宣传和包装手段,几乎成功抹灭了应急、消防、武警和民兵的功劳,这是值得警惕的一个因素。

某地曾配合央视,报道一次军地协同演习,参与方有省军区、武警总队,还有省应急和消防,以及各地应急部门、经信委和红会、三大运营商等。

蓝天也参与了,他们试图贿赂央视,多给他们镜头,还想让央视对他们省一级负责人做采访,被拒绝后,他们继续公关地级部门,也被拒绝,最后他们想出一招:央视记者在现场直播出镜时,他们的人在记者背后反复走过来、走过去,但是央视的出镜信号被后方切成备播的出镜版本了,这招没得逞。

指挥部在综合各方意见后,接下来的演练没有让他们继续掺和。

事实上,他们只是作为一个基本劳动力出现在演练中,却总是试图把自己塑造成起主要作用的存在,但真正起作用的是部队和应急自己的救援力量。

某地应急吐槽蓝天:假设发生了自然灾害,应急、消防、武警、民兵都是首当其冲,各级党员干部自然责无旁贷,那么蓝天干什么呢?到现场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拍照,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发出去,会干活也会救援,但是干活基本是为拍照摆POSE,而且挑轻的干。

至于救援,别添乱就好了,多数蓝天成员缺乏专业经验,容易出现“葫芦娃救爷爷”的情况,轻则贻误战机,重则丢掉性命。例如,人是消防和民兵救出来的,但是蓝天只要在现场抬担架或者跟着,那么你放心,其他部门会被无视掉,蓝天宣发就是这么能干。

某地人武吐槽蓝天:近年来,他们组织民兵训练基本不让蓝天参与,因为蓝天有一个要求,参加民兵训练和演习,不穿迷彩服,只穿他们的队服。很多地方的人武部和军分区为了应付而应付,总是在这方面妥协。

但是,民兵作为国防力量,不穿军服却去穿蓝天队服,这是底线问题。

某地蓝天更出格,在防疫间直接被取缔了。之前因其表现,当地基本不对本地蓝天进行宣传,属于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结果当地蓝天不甘寂寞,在防疫期间自己作死:

在物资紧张时,搞假募捐,把得来的物资大部揣兜里,民政给它们的救援装备被倒卖,换成N手破烂,少部分给了医疗机构,这些物资有的经非市场渠道流入市场。在大型消杀现场各种摆拍添乱、在各处私自设卡制造紧张空气、给媒体红包发不实稿。

结果当地一声令下,把它们取缔了。政府采购也不会给它们了,但它们还一直折腾想转正,对外自称是政府的辅助力量,取缔之后还不消停。

某次救灾,冲在最前的是某部工兵分队、武警部队和本地民兵,还有各党员突击队,蓝天由于已经被取缔的缘故,还想借这次机会在当地一些网站和自媒体发声,说政府阻挠它们救灾,这些负面信息自然被咔嚓了。如果它们的所谓队长和督导官还想蹦一下,公安很乐意收拾它们。

有些应急部门对他们也不感冒,起不了作用瞎添乱的占多数,尤其是消防转制后,这帮人终于可以在救火以外的地方和消防争功劳了。

蓝天的宣发很到位,某地蓝天给省级记者的信封是2000起,地级是500起,他们自称公益,那么钱哪来的?而且不止一个省的蓝天救援队有自己的“新闻中心”,蓝天在各个层面建立了自己的新闻中心、宣传部、发言人。

一支自称公益的救援队真的需要这各规模的宣传系统吗?

蓝天关于宣传工具的运用,似乎超出了普通的救援队伍,总之他们对宣传工具的重视和运用有些不正常。几乎隔段时间就有他们的新闻,有的是一眼假,有的就是玩文字游戏,把别人为主的事情弄到他们头上了。

他们花了钱做这方面的公关,有的则是选题好,没办法,只能用蓝天的。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宣发能力,的确影响不少人。但是这个组织的盈利方式和盈利性又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普通城市的蓝天救援队,队长一年不找个几十万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但他们营造给广大受众的形像是:自己是专业的救援力量,别人都是跟着我们混事儿的,以及,政府不断的打压我们云云。

他们是社会组织,缺乏监管,并且一些地方的蓝天玩舆论炉火纯青,还有各地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且,他们所谓的全国总队和很多省市蓝天救援队没有直接关系,我更倾向于他们是一个品牌性的以公益救援为噱头的敛财机构。

他们想做蓝天品牌,但是实际无奈,因为这种加盟制度本身就代表着良莠不齐。

人的直觉是受宣传影响的,宣传作品花钱越多,效果就越好,就能募集更多的捐款。所以,很多公益机构,花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钱用来宣传,剩下的钱再留一部分管理费,拿来做事的钱比例就很低了。特蕾莎修女靠个人形象拿了大笔捐款,但并不给病人买麻醉药,理由是上帝让你们承受痛苦。有买药的钱,她宁可拿给宗教机构修教堂,因为捐款人听不到病人的惨叫,看得到大教堂,修漂亮的教堂对慈善机构是有利的。

当然,这并不违反商业道德,因为捐款人的需求是花钱买满足感,慈善机构制作最好的宣传片,推销最萌的受助人,迎合捐款人的需求,制造最多的仪式感和满足感,这是物有所值。只是对社会意义不大而已。

user avatar

邮寄锦旗的感谢方式充分利用了现代社会物流的便捷性,蓝天救援队应当虚心学习,下次这十三位驴友之中再有人需要救援的时候,救援队用电话远程指导即可。

user avatar

什么叫尊重呢?

以上。

user avatar

我要特别感给蓝天救援队竖个大拇指,都是真的汉子,没有忍气吞声,而是直接指出这13个被就驴友快递锦旗就是羞辱!

救援队志愿救人,有情有义,当得起一声面对面的感谢,结果这13个驴倒好,快递送锦旗,AA制一人十几块就够,显得礼节到了两不相欠吗?真有他们的,爹妈没教过礼义廉耻吗?

别拿什么工作忙、不想露面做借口,情商低就是情商低,没担当就是没担当,巨婴就是巨婴。

这世界上有一万种真心实意表示感激的方式,他们非要选自己付出最小、最自私的方式,佩服佩服。

怎么,说他们自私还不服?

看看之前的新闻,这13个驴怎么被困的——

10月29日下午五时许,蓝天救援队接到报警称有驴友被困灵山,被困者白天进山游玩,没有按照开发的游览线路行进,而是选择攀爬“野山”。下午五时许,一行13人迷路无法返程,加上太阳落山后山中气温低,部分人出现身体不适,带队的是一名男士,只有他自己带了照明设备,其他12人都是女士,为了尽快离开山区,他们选择了求助。

没有按照游览路线前进,追求刺激爬野山,旅游都只想着自己爽,想过救援你们的危险和辛苦吗?这不是自私是什么?

果然是这样的人,做出邮寄送锦旗的事情也不奇怪了。

此外,对各地旅游区志愿救援队的朋友们多说一句,感谢你们的风险,但是,救援工作很危险,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再说救别人的事情,有的人只想邮寄锦旗表示感激,但你还有自己的家人等你回家一起吃饭,保重!

user avatar

太不地道了,13个人,哪怕大家凑个路费,去一个代表当面给锦旗感谢一下也好啊。

user avatar

有些人在选择冒险的时候,获利了,是揣入自己馕中;出事儿了,是别人来承担,甚至全民来承担。

你以为我再说某准上市企业么?

不是,我是在说驴友中大量存在的这种心态。

前几年地理决定论流行的时候,互联网上经常流传这样的说法,中国人就是重土安迁,缺乏探险精神,所以你看守着太平洋都从来没有进入过,发明了指南针也便宜了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最后地理大发现拱手让人。

甚至上升到农耕文化在游牧文化面前的差距。

这样的论调再配合上各种旅游平台和旅游自媒体对穷游的宣传。

把「探险精神」发展成了「冒险精神」,把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包装成了「净化心灵的净土」。

那段时间各种穿越无人区失踪的新闻层出不穷,各种驴友被山洪冲走、掉下山崖的新闻连篇累牍。

出事儿了,怎么办?

没事儿,有人来救。

我还记得很清楚,去年的时候,一个叫冯浩的90后小伙穿越羌塘无人区失联50天,最后和焦急寻找他17天的搜救人员相遇。

获救后被西藏安多县林业局罚款5000元,收到罚款通知的时候,他抗议了。

原因是他觉得自己没有主动报警,也没有申请过救援队,凭什么交钱。

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样的心灵,我觉得再去净化几百遍也没什么作用。

看懂了么?

冒险,但是不承担责任,这和加杠杆,然后等全民来埋单,并没有区别。

驴友冒险成功了,盈利性质的收获了粉丝、收获了关注;非营利性质的收获了朋友圈里面的点赞、收获了「心灵的救赎」「自我的实现」。

出事儿了,在「人道主义」的大旗下,坐等救援就好了。

这次门头沟的事件也是一模一样的,不光有蓝天队员,还有消防、派出所、清水镇政府等救援人员。

这些人是吃公家饭的,说白了就是吃税收的,说直接就是全民养着的。全民支持你们去作死对吧?

如果说冯浩的事情,还算吃相难看,还能引发大众的群嘲,甚至驴友圈内部的讨伐。

这次的邮寄锦旗事件,更让我觉得「文化人耍起流氓来那才叫技术」。

有的东西,是心意到了就好,比如一句真诚的感谢。

但是一较真起来,有些形式还真的很重要,递名片是双手递出还是扔桌子上,都为了达成「递名片」这个效果嘛。

再较真一点,我不太理解给出来的解释:「因为有些驴友工作特殊」。

是涉密工作?还是政府官员?还是知乎大佬?

有人抬出个人隐私,那我抬出一个和个人隐私同样大的政治正确:税款流向的透明性。

我想知道消防、派出所、清水镇政府等救援人员都救了谁?避免过程中出现公共资源的浪费,合理不?

出来走两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情真是让人挺唏嘘的。一方面,驴友遇险后获救,想要表达感谢,送锦旗本是人之常情,也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种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救援队的回应又显得有些出乎意料,甚至带着点儿“委屈”。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事儿,看看它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驴友的动机:一份淳朴的谢意,还是不恰当的表达?首先.............
  • 回答
    杭州友客公寓“暴雷”事件:上千租客房东的噩梦与维权之路杭州友客长租公寓的“暴雷”事件,犹如一颗炸弹在租房市场炸开,瞬间击碎了上千个家庭对美好租住生活的憧憬。近4000万的涉案金额,不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更承载着无数租客和房东的血汗钱和期盼。这起事件再次敲响了长租公寓行业的警钟,也让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们.............
  • 回答
    小米高管王腾的这番表态,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是一种市场策略和品牌宣传的体现。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和消费电子市场,尤其是在小米之家这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渠道,高调宣示“被友商包围”但销量“都是最高的”,无疑是在树立小米的品牌自信和市场领导地位。从用户视角来看,这样的说法可以带来几个方面的感知:.............
  • 回答
    数码闲聊站关于“小米提出的万物互联概念很早,但一直是幕后推进,被友商捷足先登”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是一个颇具洞察力的观点,触及了小米这家公司在物联网(IoT)领域的发展策略和市场表现。为了详细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部分:1. “万物互联概念小米提出的很早”:小米在IoT领域的.............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一边是救人的,冒着生命危险在山上跟天斗、跟地斗,身上可能还带着伤,渴得嗓子冒烟,却面临断水的绝境;另一边呢,是被救下来的,人没事了,安然无恙地下了山,舒舒服服地烧水泡茶,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这画面一对比,真是让人心凉啊。这事儿怎么看?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
  • 回答
    复旦大学近些年来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话题却多围绕着一些负面事件,这确实令人关注。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这些事件,以及它们背后可能反映出的问题。首先,咱们得说说复旦大学18位驴友黄山事件。这件事当时闹得挺大,起因是18名驴友在黄山景区擅自闯入未开放区域,并且在事后态度比较傲慢,引发了公众的普遍.............
  • 回答
    嘿,我跟你说,我那个宿友吧,真是个奇葩中的战斗机。你说他穷吧,也谈不上,但你说他抠门吧,又有点过了。最绝的是,他能把这两点结合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直挠头。就拿吃饭这事儿来说吧。我们几个平时在一块儿,偶尔出去吃个饭,大家都是 AA 制或者轮流请客。但轮到他,那真是能省则省。点菜的时候,别人说“来个红烧.............
  • 回答
    这件事在手机爱好者圈里引起了不少讨论,也确实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就是有用户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让红米K30 Pro这款本来最高支持60Hz的屏幕,跑到了77Hz的刷新率。这事儿怎么看呢?得从几个方面说。首先,这是一种“超频”行为,属于玩家们的探索和玩机范畴。 就像我们玩电脑会给CPU或显卡超频一样,.............
  • 回答
    渡边麻友,这位曾经的AKB48核心成员,人称“麻友友”,她宣布因健康原因从艺能界隐退的消息,对于许多一路看着她成长的粉丝来说,无疑是内心深处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波澜。这不仅仅是一个偶像的退场,更像是一个陪伴了大家无数青春时光的熟悉身影,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更为宁静的路。从万众瞩目的中心,到选择告别舞.............
  • 回答
    《动物森友会》(Animal Crossing: New Horizons, 简称动森)在2020年推出后,确实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社会现象,其中最引人注目便是“跟风购买NS(Nintendo Switch)”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消费行为。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动森本身的魅.............
  • 回答
    关于天津市天友建筑设计院在2021年11月大规模裁撤应届生这一事件,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并且尽量剥离掉那些过于官方或程式化的表述,还原一些可能存在的现实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是一次“大规模裁撤应届生”。这个“大规模”是关键。通常设计院在年度招.............
  • 回答
    关于吴尊友关于“奥密克戎导致死亡人数超过德尔塔,我国新冠病死率低是因为采取多项措施”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死亡人数超过德尔塔”等同于“奥密克戎致病性更强”。这句话本身需要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审视。 传播速度和感染基数: 奥密克戎变异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 回答
    看到“天津市天友建筑设计院2021年12月工资缓发”这件事,我首先联想到的是打工人最直接的感受——焦虑和不安。工资是大家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的直接回报,是支撑生活、家庭的基本来源。当这份应得的报酬被延迟发放,无论是延迟多久,都会让人心里泛起涟漪。背后的原因,猜测与现实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尝试去理.............
  • 回答
    当嘴上说的和手里做的出现偏差:卢伟冰与天玑芯片的“前后不一”在科技圈,尤其是手机行业,厂商之间的唇枪舌剑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当这些言论出自一位行业高管之口,并且其后续行为似乎与此前的呼吁“打脸”时,便难免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其过往的一些言论,尤其是针.............
  • 回答
    卢伟冰的这句话,在手机行业里引起了不小的涟漪。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他的发言向来是直率且具有话题性的。这次他炮轰“友商”——这里指的通常是与小米在同一市场领域激烈竞争的手机品牌,比如OPPO、vivo,甚至是华为——“备货几十万准备冲榜,Play 大众智商”,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
  • 回答
    关于墨茶吧吧友采访房主以证明墨茶体重接近200斤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和看待:事件本身与动机: 背景: 墨茶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他生前的一些生活细节,特别是关于他的健康状况和家庭情况,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在他去世后,围绕他的网络叙事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采访房主.............
  • 回答
    看待苹果在 iPhone 11 发布会上再次公开对比友商手机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营销策略,背后牵扯到苹果的品牌定位、市场竞争、用户心理以及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一、 苹果对比友商的“传统”与策略首先,需要认识到,在发布会上公开对比友商手机并非 iPhone 11 的“首.............
  • 回答
    北京与布拉格之间友城关系的解除,无疑是一件牵动神经的外交事件,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两个城市之间的互动,更是大国与小国之间、地缘政治与地方外交之间复杂微妙的互动逻辑。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发生的背景、双方的考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溯源而上:友城关系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要讲清楚.............
  • 回答
    卢伟冰的这番“芯片备货大致是友商两倍”的论调,在当下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手机市场,无疑是一记响亮的宣传鼓点,也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番话的分量,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从营销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带有攻击性的市场策略。手机厂商之间,尤其是在发布新产品、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时刻,经常会.............
  • 回答
    这件事嘛,说实话,挺常见的,也挺正常的。社会观念在变,人们对待性和亲密关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了。一个女性没有固定男朋友,但有炮友,这背后其实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也反映了个人不同的需求和生活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性需求是人类的正常生理需求,和吃饭喝水一样。有没有男朋友并不直接等同于有没有性需求。有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