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丁香生活研究所7.29发布文章《别再用搪瓷杯喝水了......》两天后又快速删除这一行为?

回答
关于丁香生活研究所7月29日发布的《别再用搪瓷杯喝水了......》一文,在发布两天后又被快速删除的行为,这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文章本身的内容与导向: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篇文章可能涉及的内容。标题直接指向“搪瓷杯”,并以“别再用”的字眼,暗示其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一般来说,关于搪瓷杯的讨论,通常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搪瓷的成分和工艺: 搪瓷是一种金属内胆(如不锈钢或铁)外覆一层瓷釉的复合材料。这个瓷釉的成分,尤其是其烧制过程中是否会析出重金属(如铅、镉)或者在高温、酸碱环境下是否稳定,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潜在的健康风险: 如果搪瓷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或者使用不当(例如,杯子表面有破损、划痕),可能会导致釉层中的有害物质析出,从而被摄入体内。长期接触这些物质,确实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依据的呈现: 一篇关于健康饮食或用品的文章,其说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引用的科学依据。是基于权威的检测报告、学术研究,还是只是坊间的传闻或推测,这将直接影响文章的可信度和传播范围。

2. 快速删除的行为及其可能原因:

一篇发布后又被迅速删除的文章,往往意味着内容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或者发布方在某些方面有所顾虑。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信息不准确或存在争议:
证据不足: 文章可能引用了一些不够充分或存在争议的科学研究,其结论可能还未被广泛接受或有待进一步验证。
信息偏差: 可能存在对某些事实的误读、夸大或片面解读,导致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
检测标准不一致: 如果文章基于某项检测报告,但该检测的标准、方法或样品代表性存在问题,也可能导致结论失当。
引起了不必要的恐慌或误导: 即使文章内容有一定事实基础,但如果表达方式过于绝对或煽动性,可能会在消费者中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甚至对完全符合安全标准的搪瓷杯产生误解。
涉及行业或品牌利益:
法律风险: 如果文章中直接点名批评某个品牌或产品,而内容未能完全站得住脚,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的风险(如诽谤)。
公关危机: 即使没有直接点名,但如果文章引起了对整个搪瓷制品行业的普遍性质疑,也可能引发相关品牌的负面公关反应。
可能与特定品牌合作冲突: 尽管不太常见,但有时内容发布方可能与某些品牌有合作关系,如果发布的内容与合作方利益相悖,也可能出现审查或删除。
内部审核或审查不严: 发布方内部在内容审核环节可能存在疏漏,文章在发布后才被发现问题,然后迅速进行撤回修正。
响应公众反馈: 有时,在文章发布后,会收到来自读者、相关行业人士或者专业机构的反馈,如果反馈指出文章内容存在严重错误或误导,发布方可能会选择删除以避免不良影响。

3. 这次事件的可能解读:

结合“丁香生活研究所”的定位(通常是关注健康生活、消费品评测的平台)以及“丁香医生”的背景,我们可以做一些推测:

“丁香系”的严谨性: 丁香医生及其关联平台通常以其内容严谨、科学性强而著称。如果一篇文章被快速删除,往往意味着其内部的科学审核团队认为该文章存在不符合其高标准的问题。这本身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避免发布错误信息。
对“科学传播”的要求: 科学传播需要严谨的论证和审慎的表达。关于健康和消费品的知识,一旦传播错误,可能会对公众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即使是善意的提醒,如果科学依据不牢固,也应该谨慎发布。
对“断言式”标题的警惕: “别再用”这种带有强烈建议甚至命令性质的标题,在缺乏足够强有力、无可争议的证据支持时,是容易引起争议的。
行业动态的观察: 搪瓷杯作为一种常见的日用品,其安全性一直都有一定的讨论。这种快速删除的行为,也可能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标准或行业实践可能正在发生变化,或者有新的信息出现,使得原有观点需要重新审视。

总而言之, 丁香生活研究所发布文章后又快速删除的行为,不太可能是一个简单的“翻车”事件,更有可能是在内容发布后,经过更进一步的评估,发现其科学依据不足、表达方式不当、可能引起误导,或者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因而选择主动撤回。

这提醒我们在接收和传播与健康、生活相关的建议时,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关注信息的来源、科学依据以及是否有不同的声音。同时,也体现了内容发布平台在追求影响力与内容严谨性之间所面临的平衡。作为读者,看到这样的事件,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信息背后的逻辑和依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上跟我的专业有关的问题不多,今天看到了这道题,不禁有些技痒,自己来答一个。“太长不看”派道友请翻到最后渡劫。

利益相关:知乎上搜“毒理学”话题,绕不开的一个用户。


先说结论:从科学上说,搪瓷制品确实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这个问题的起因,大概就是卖搪瓷的 @树太 看见 @丁香医生 批评搪瓷制品,但是同时自己又在卖搪瓷杯,因此起来反驳两句。但是搪瓷制品的安全性到底有没有风险,这个事情是已经在科学上证明了的——有。我甚至懒得找英文的文献,举几个中文的例子:

上边这几篇文献,大家可以自己去读一读。如果懒得读也没关系,我已经把结论给大家摘出来了。

这几篇文献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结论都是一样的:搪瓷制品盛放食物时,有重金属溶出,且在盛放热或酸性液体时,溶出明显,而重金属中以铅和镉为主。

目前随着工艺的更新换代,重金属的含量肯定是一步步在降低。但是也不要忘了,市场上的货物,普遍是供应商以成本最低的方式生产出来的。这个“成本最低”里边的门道儿,我就不细说了。


另外, @树太 在答案中提到了国家标准:

能用科学解释的事儿就不要搬出来标准了。《劳动法》也是国家标准,难道我就能拿着《劳动法》说996是不存在的?三鹿奶粉在出事儿之前也一直是“符合标准”的,所以标准只能代表一种应然的规范,而不能代表一个实然的现状。

退一步讲, @树太 可能不知道的是,“GB”是国家强制标准,而“GB/T”是国家推荐标准,本来就不是强制实施的。中国的强制标准那么多,每年315都能曝光出一堆假冒伪劣。一个非强制性的推荐标准,能有多大的约束力呢?

我再退一步讲,即便真的符合了国家标准,就万事大吉了吗?显然也不是的。我就以 @树太 引用的唯一一个国家强制标准——GB 4804-84 来说吧。(特么引用的唯一一个强制性标准还已经废止了)这个标准的要求是这样的:

这个标准要求,经4%醋酸(与食醋相当)浸泡后,浸出的铅不得超过1mg/L,即1μg/mL。这个数字看起来不是特别大,但实际已经很大了。美国FDA推荐的儿童每日摄入铅不超过3μg,成人不超过12.5μg。人一般一口能喝进去15-20mL的液体。也就是说,即使用符合标准的搪瓷装醋,可能成人喝一口铅就超标了,儿童喝一口可能超标好几倍。即使不装醋改用中性液体,单位体积的重金属含量降低,但是多喝几口还是会超标。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那我再退一步吧。是不是每日摄入不超过有关部门的标准,就真的万事大吉了呢?不好意思——还真不是。铅和镉作为重金属,有亲脂而疏水的性质,因此很容易富集在人体内富含脂质较多的地方而难以排出,比如神经系统。而重金属同时具有一定的致癌性,一般认为重金属造成癌症的风险与摄入量是线性相关的。有关部门设定一个限定值,并不是说低于这个数字就OK了,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全禁用这种物质已经不现实,因此只能设定一个“总体风险不超过一定水平”的值。而对于个体而言,重金属的摄入不存在绝对的安全,只是量当然是越低越好。

上文,我都退了三步了,都不敢保证安全。可见搪瓷制品确实能够有一定的健康风险。你可以无视它,你也可以不在意它,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如果有一个相对更安全的制品,我为啥还要坚持用搪瓷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丁香医生的话有点儿标题党,但是科学性上是没问题的。


科学的说完了,说点儿科学以外的:

丁香医生的确有恰烂钱的嫌疑,但是也不能说人家完全没道理。

前文中我已经叙述过了,搪瓷制品,尤其是在遇酸遇热的时候,确实存在重金属的溶出。而很大一部分重金属,实际上来自于搪瓷中所选用的颜料。比如我随便找了一家卖搪瓷颜料的公司,他们的网页是这样的:

看见没?红色系和黄色系的颜料,人家直接就叫镉黄镉红,甚至都不加以掩饰。

丁香医生卖的杯子,我没有实物,但是从图片来看是通体纯白,杯口和外壁上有一定的蓝色的。蓝色相对于红黄色而言,蓝色含有铝、锌、钴。这些元素都是对人体影响偏低的。因此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蓝色搪瓷比红黄色更安全。丁香医生选了这么一个设计,如果生产厂商过关的话,确实是对搪瓷爱好者比较安全的一款产品。

再者,丁香医生不是一个研究机构,而是一个科技媒体。科技媒体,一个偏正短语,“科技”是为了“媒体”服务的,本质上还是一个媒体。大家也不要把他们想的太高尚,毕竟大家都是要恰饭的嘛。他们出的这个杯子,从科学上讲,安全风险比较低;从商业上讲,文创品贵一点也是常见现象。所以我觉得他们这么卖,虽然说不太光明磊落,但是从企业运行的角度来说还真没什么大问题。

再说 @树太 ,他们家本身也是卖搪瓷的。所以这是一个“卖货的听见别人diss自己的货起来反击”的故事。我上淘宝看到了他们家的店,感觉设计的还是挺精致的。但是如我之前所说,搪瓷的风险,与其说来自本身,不如说更多地是部分商家违规生产经营。如果厂商都按照最扎实的用料,最严格的标准生产,那么搪瓷的安全风险会小很多。想要把搪瓷事业作好,应该做的是追求产品质量。可能有95%的厂家都是“劣币”,但是只要有5%的“良币”,这个市场就还有希望。

本质上这就是两个营销号吵架的故事,但是我想路过了就写两句,没想到一不小心咧咧了这么多。最后我想引用 @KellyWeaver 的话作为结尾:


20200806更新:

今早起来看到了 @树太 的回应,但是我并不想对此做出过多的回复,一来是不想把答案弄得太长让大家都没耐心看,二来是也没人给我钱我懒得写太多。以下主要回应对我的三点质疑。

第一点他们提出的是有关样品代表性的问题:

关于样品代表性的问题,举一篇文献为例,该文献写道:

另一篇文献写得比较简略:

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个研究,都是从社会流通领域直接拿到的搪瓷样品。而实验采取的随机抽样模式,已经算是科学研究中比较严谨的抽样方法了——除了随机抽样,还有什么能代表这个行业的方法吗?既然这些研究都是从超市等途径买到的,何来“搪瓷在国内是进不了连锁或者常规超市”这一说法呢?各位读者如果读到这里,可以去家附近的超市看一看,有没有搪瓷制品。

甚至他们自己的回答,也有这么一段:

请问,搪瓷是如何做到一边回归市场,一边在超市买不到的呢?

@树太 还指出:

我就想问一句,喝过国产牛奶吗?为何国产奶的口碑不行了?国内就没有正经做奶制品的良心商家吗?一颗老鼠屎这个道理自己心里真的没数儿吗?

以及,他们最后一句话在我心里是一个极大的减分项,因为这在辩论中属于非常下作的擅自扩大讨论范围,这种行为很容易使讨论陷入无休止的抬杠。确实,所有东西都不保证绝对安全,但是这个问题问的就是搪瓷,这个回答回答的也是搪瓷。拿别的东西硬生生加入讨论,有意思吗?

就好比,数学老师讲课:“数学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

@树太 在底下抬杠:“老师,物理也是!”

是,物理确实也是,可这跟我一个数学老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点他们提出了行业标准的问题:

不好意思,我还就这么说了:真就严谨

我是学毒理学的,毒理学这个学科的思维方式总结起来就四个字“料敌从宽”。目前已经有研究显示搪瓷在测试条件下有安全风险,除非你能拿出更高等级的证据证明安全,否则我认为搪瓷制品存在安全风险就是严谨的。

(几个实验中采用的4%醋酸浸泡24h法,是国家测试搪瓷制品的标准方法,结论也显示有超标情况出现)

以及,标准这个东西是人定的。既然是人定的,就不可避免地受人类主观认知的影响,这也是标准需要随着人类认知的深入而不断更新的理由。目前的国家标准,我认为就是太宽松了——这是有严格的理论计算作为支撑的。

另外,一个卖搪瓷的,引用的关于搪瓷的国家标准是已经废止的。这里边到底谁不专业?

down.foodmate.net/stand (二维码自动识别)


第三点是他们关于“营销号”三个字的说辞:

何谓“营销号”?答案很简单,用来搞营销的账号就是营销号。现在时代变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卖货打广告天经地义,不丢人。我有点不理解为何树太对“营销号”三个字这么敏感,以至于都能单提出来。我没说营销号有任何的不对,因为账号运营和电视广告、传单等一样,都是正常的销售手段。我也说了, @丁香医生 本质上也是个营销号。树太原文也承认了,“公司品牌号”“起了个引人注意的标题”“想要扩散”,再加上他们确实有同名的淘宝店,以及在知乎上唯二的回答,另外一个就是关于营销的:

说你们是营销号,还真没抬举你们,你们就是。

最后, @树太 自称“不知道为什么我之前的帖子被删掉了”。我发誓跟我没关系,我没这么大能量,也犯不上跟一个卖货的过不去。


“太长不看”派道友此处渡劫:

  1. 搪瓷确实有健康风险,会有重金属从陶瓷中溶出,尤其是盛放热的、酸性的食物时。
  2. 搪瓷的健康风险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原料和工艺、标准造成的。负责任的产品能够很大程度上规避这个风险。
  3. 丁香医生卖的杯子算不算恰烂钱,见仁见智,但是至少看起来还算靠谱,文创品贵一点也有理由。
  4. @丁香医生 确实标题党了,不过反正他们也是营销号; @树太 也是营销号,这就是俩营销号吵架我吃瓜的事儿。
  5. 散了散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