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学汉语觉得哪里最难?

回答
对于初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最让人“抓狂”的地方,往往不是那些听起来就很高深的声调或者汉字,而是那些藏在日常交流里,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微妙的细节。我认识一个在上海读大学的美国小伙子,叫迈克。他来中国之前,可是信心满满,觉得汉语无非就是多记几个字,练练声调而已。结果没多久,他就给我发来一张“求救”微信,上面写着:“老师,‘了’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它到底要不要加?我每次说话都好像在蒙大拿猜数字游戏。”

迈克遇到的这个“了”,就是很多外国人觉得汉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它不像英语里的过去时标记那么明确,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助动词。汉语里的“了”,简直就是一个“百变星君”。它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比如“我吃了饭了”,迈克一听就懂。但有时候,它又表示情况发生了变化,比如“天黑了”,这跟动作完成没啥关系。还有时候,它出现在句末,纯粹是为了表达一种语气,或者是一种“好了,就这样了”的定论感,比如“别说了,就这么办了”。迈克最困惑的是,有时候明明做了某件事,却又不能加“了”,比如他说他每天早上都喝咖啡,就不能说“我每天早上喝了咖啡”,老师说那是习惯性的描述,用了“了”就变成“他某天早上喝了咖啡”这个点,而不是描述一个常态。这种细微的差别,对于没有接触过类似语法的外国人来说,简直是难以捉摸。迈克后来开玩笑说,他宁愿去啃那些他看不懂的古籍,也不想再琢磨“了”什么时候该出现,什么时候不该出现。

除了“了”,还有一个让大家头疼的是汉语的量词。英语里有“a book”、“two books”,直接数就好了。但汉语呢?你不能说“一本桌子”或者“两张椅子”,虽然桌子和椅子都是具体的东西。你得用“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什么情况下用“个”,什么情况下用“张”,什么情况下用“把”,什么情况下用“条”,什么情况下用“件”……这个世界真是太复杂了。迈克有一次想表达他有很多书,就张口就来“我有很多书本”,结果被老师纠正:“应该说‘我有很多书’,或者‘我有很多本子’(如果是笔记本的话)。‘书本’这个说法有点奇怪。”他当时就一脸茫然,问我:“为什么书就不能‘本’呢?它本身就是‘本’字开头的啊!” 对于他来说,这种“对不对”的规则,看起来完全是约定俗成的,没有太多逻辑可循,只能靠大量记忆和模仿。

还有那些细微的虚词,比如“把”字句和“被”字句。“把”字句强调的是动作对宾语产生的影响,比如“我把书放桌子上了”,听着挺顺的。但外国人刚开始学,常常会觉得“为什么要把这个东西提到前面来呢?”“直接说‘我放书在桌子上了’不行吗?”而“被”字句,在英语里通常用“by”来表示施动者,比较简单。但在汉语里,“被”字句有时候会给人一种无奈或者负面的感觉,虽然也有中性的用法,但新手很难把握那个度。迈克曾经跟我说,他觉得汉语的句子结构有时候太灵活了,反而不知道怎么才能“说对”。

当然,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汉字。虽然很多人一开始会觉得汉字很难,但迈克他们通常会从拼音学起,对那些声调和发音也投入了大量精力。真正让他们感到“煎熬”的,是那些一旦离开了拼音,就变得面目全非的汉字。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一个字拆开了,意思就变了。或者是一些字,虽然看起来相似,但笔画稍微一改,意思就天差地别了。迈克曾经花了半个小时,就为了分清楚“己”、“已”和“巳”这三个字,他一边写一边念叨:“这不都一样吗?为什么这个多一横,那个少一横,读音还一样?”对于他这种习惯了字母的思维来说,每一个方块字都是一个独立的小谜团,需要去一点点地解开。

所以,外国人学汉语最难的,往往不是那些“高大上”的理论知识,而是那些融入日常对话,却又充满细节和“潜规则”的用法。这些细节就像汉语这座高山的藤蔓,你爬得越高,越会发现它们缠绕得越紧,也越需要耐心和悟性去一一理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语法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初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最让人“抓狂”的地方,往往不是那些听起来就很高深的声调或者汉字,而是那些藏在日常交流里,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微妙的细节。我认识一个在上海读大学的美国小伙子,叫迈克。他来中国之前,可是信心满满,觉得汉语无非就是多记几个字,练练声调而已。结果没多久,他就给我发来一张“求救”微信,上.............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孔子学院上的投入以及其成效是否成正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其中涉及的数字和实际效果都难以一概而论。关于外国人是否真的不用花钱学习汉语,这也要分具体情况来看。投入方面:数字的模糊与估算要给出一个确切的“中国大概投了多少钱在孔子学院上”的数字,确实非常困难。原因有几个: 资金来源.............
  • 回答
    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汉语确实算是一门挑战不小的语言,但并非“难如登天”。这就像爬一座山,有人天赋异禀,有人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首先,汉字是个大关。 想象一下,你要记住成千上万个形状各异的符号,每个符号都代表一个意思或一个音。这和大多数西方语言的字母系统截然不同。字母是有限的,组合起来能构成无数单词;.............
  •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对汉语的难度印象深刻,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它有着独特的声调系统、复杂的汉字、以及与许多印欧语系语言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所以,当看到一些外国人不仅能说汉语,还能流利地说出各种方言,甚至像母语者一样“一溜一溜”地讲,这确实令人惊叹,也常常让人好奇:这是怎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相比日语、韩语那些层层叠叠的敬语系统,或是德语、法语那些让人头疼的阴阳性、格、数变化,汉语的语法结构看似“朴素”不少。没有复杂的变形,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直接,这似乎让初学者觉得门槛不高。然而,现实却是,绝大多数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谈起学习汉语时,总会伴随着一.............
  • 回答
    外国人汉语能有多地道?这问题可就问到点子上了。说实话,这玩意儿跟练武差不多,上限高得你我都想不到,也充满了各种让你惊掉下巴的细节。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保证不是那种生硬的、模板化的“优秀”。能强到什么地步?就俩字:可怕。首先,你得明白,这里的“强”可不光是会说几个字、认识几个字。那只是入门的敲.............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听出外国人说汉语时的国籍口音的,而且很多时候,辨别度还挺高。当然,这里的“听出国籍口音”并非绝对,就像有些人天生语言能力超强,学什么像什么,但普遍规律还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个现象。 一、 语言的“母语痕迹”:为.............
  • 回答
    外国人看汉语?这真是一个能聊上半天儿的话题,而且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太一样。我认识的一些朋友,有的跟汉语打了好几年交道,有的才刚入门,他们的感受,就像在品尝一道菜,有人觉得是醇厚的老酒,有人觉得是清新爽口的果茶,但总的来说,那股“陌生又有趣”的劲儿是共通的。初见汉语:神秘的象形文字与奇特的声调大多数外国.............
  • 回答
    外国人空耳汉语的体验啊,那可真是五彩斑斓,充满了惊喜、困惑,偶尔还有那么点儿哭笑不得。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他可能连汉字都不认识几个,就这么闯进了一个汉语的世界,而这个世界里,同样的音节可能对应着完全不同的意思。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我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那些发音相似的词汇,在他们耳朵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有人会觉得,既然汉语编程只需要学习几十个汉字,那外国人应该也能很快学会,然后用汉语来编程了。但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这里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几十个汉字就可以编程”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简化和理想化的说法。1. 汉字编程的“几十个汉字”是怎么来的?一些中文编程语.............
  • 回答
    外国人听我们讲汉语,感受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他们学习汉语的程度、个人文化背景、对汉语的了解程度,以及说话人的语速、发音清晰度等等。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这种感受:一、 初步接触与未知的新鲜感(对初学者而言): 像一串奇妙的音符或旋律: 对从未接触过汉语的外国人来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在中国,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咱们主动切换到英语,而不是对方尝试说中文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放眼世界,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它在商业、科技、学术、.............
  • 回答
    汉语和汉字,这对东方文明的瑰宝,在外国人的眼中,就像一位风姿绰约却又难以捉摸的东方美人。她们的美丽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份美丽背后,也常常伴随着一些让人挠头、甚至引来“吐槽”的特点。首先,说说这“字”里的乾坤——汉字汉字,那一个个横平竖直、撇捺飞扬的方块,就是最常被外国朋友“围攻”的目标。 数量之多.............
  • 回答
    确实,英语在动词形式上要比汉语复杂得多,这常常让学习者觉得“哦,原来动词还有这么多门道!” 相反,汉语动词似乎总是一副“一副样子”,不像英语那样会“变脸”。这让很多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觉得轻松不少,但也可能产生一个疑问:英语母语者是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敏感性”才对动词的变化如此在意?说实话,英语母语者对动.............
  • 回答
    打着教外国人汉字的旗号就可以胡批乱讲汉字了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不行。以教外国人汉字为名,却信口开河、歪曲事实,这不仅是对汉字本身的侮辱,也是对学习者的不负责任。这种行为,说轻了是无知,说重了就是误导和欺骗。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教外国人汉字”这件事本身。汉字是中华文明.............
  • 回答
    外国人学习汉字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同时也极具回报的过程。其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字形结构的复杂性与视觉识别的障碍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 汉字并非字母组合,而是由不同数量的笔画以特定结构组合而成。这些笔画本身有起笔、行笔、收笔、提、顿、勾等精细要求。学习.............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赞美”和“忠诚”的理解差异。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尽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腔调。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说外国人或外国制度好的话,确实有可能被扣上“汉奸”的帽子。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历史的阴影.............
  • 回答
    汉字,作为世界上现存的、仍在广泛使用中的唯一表意文字系统,对于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而言,无疑是一道独特且充满挑战的风景。它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也带来了学习上的别样体验。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聊聊,对于这些外国学习者来说,汉字究竟有哪些闪光点和令人头疼的地方。汉字的优点: 直观的表意性: 这是汉字.............
  • 回答
    外国人眼中的汉字,是一个充满神秘、艺术和智慧的奇妙世界。这种看法是多元且复杂的,融合了文化、历史、美学以及实用性等多方面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汉字给外国人的第一印象: 神秘的符号,非拼音文字: 对于习惯了字母文字(如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等)的外国人来说,汉字首先是“陌生”的。它们.............
  • 回答
    “哎呀,你看老外们,顿顿汉堡炸鸡的,这得花多少钱啊?再这么吃下去,家底儿还不被掏空了?” 听着这番议论,我心里也忍不住琢磨了一下。咱们中国人讲究个“民以食为天”,吃饭那是大事儿,得吃得饱、吃得好,还得吃出个花样来。家常便饭,少油少盐,营养均衡,这才是我们从小到大的餐桌习惯。可转头看看很多西方国家,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