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听我们讲汉语是一种什么感受?

回答
外国人听我们讲汉语,感受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他们学习汉语的程度、个人文化背景、对汉语的了解程度,以及说话人的语速、发音清晰度等等。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这种感受:

一、 初步接触与未知的新鲜感(对初学者而言):

像一串奇妙的音符或旋律: 对从未接触过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汉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声音”本身。由于汉语的声调系统,汉语听起来不像许多印欧语系语言那样有明显的重音和语调起伏,而是更像一串有高低变化的音节连接在一起。他们可能会觉得汉语的声音很有“音乐感”,或者像某种神秘的语言,充满了异域风情。
“咿咿呀呀”的朦胧感: 刚开始接触时,由于听不懂,所有发音听起来可能都相似,无法区分词语和意义。这种时候,汉语可能会被形容为“咿咿呀呀”的声音,难以分辨单个的词语,就像听一段背景音乐,虽然有声音但不知其含义。
声调的独特魅力或困扰: 声调是汉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一些外国人会觉得声调很有趣,认为这是汉语的“灵魂”,能给语言增加很多表现力。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声调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会让他们感到困惑,不知道哪个声调是正确的,或者听别人说的时候分辨不出声调的细微差别,导致理解障碍。
汉字的神秘感(即便听的是口语): 很多外国人对汉字有着深刻的印象,即使他们听到的是汉语口语,也会将这种对汉字的认知联想到声音上。他们可能会想象这些声音背后是如何对应那些复杂的方块字,觉得很神奇。

二、 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对不同程度的学习者):

语速的挑战: 对于刚开始学习的外国人,即使是母语者放慢语速、清晰发音,他们也可能觉得汉语语速很快。汉语的许多词汇是单音节或双音节,组合起来非常紧凑,不像一些西方语言那样有较长的词汇或明显的连接词。
发音的难度: 汉语的某些发音,如舌尖音(zh, ch, sh, r)、送气音(p, t, k vs. b, d, g)以及一些鼻音,对很多外国人来说是很难掌握的。当他们听到母语者标准的发音时,会觉得非常纯正和清晰,而当他们自己尝试时,可能会因为发音不准而感到沮丧,甚至担心自己的发音会让对方听不懂。
词汇和语法的理解:
量词的奇妙: 汉语中的量词(个、只、条、本等)是很多外国人学习汉语时感到新奇且有挑战的部分。他们可能会觉得,为什么不同的东西要用不同的量词,这在他们的母语中可能没有这么细致的区分。
没有时态和复数变化: 对习惯了动词时态和名词复数变化的外国人来说,汉语没有这些语法标记,而是通过语境、副词(昨天、明天)或助词(了)来表达时间概念,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新奇,也需要重新适应。
语序的重要性: 由于缺乏形态变化,汉语的语序变得非常重要。外国人会特别留意语序的正确性,因为错误的语序可能导致意思的完全颠倒。
成语和俗语的文化味: 当听到中国人使用成语、俗语或歇后语时,外国人可能会觉得非常“地道”和有趣,但也可能因为不了解文化背景而感到困惑,需要事后解释。

语气的丰富: 汉语中有很多语气助词(啊、呀、吧、呢等)和表达情绪的副词,这些能让汉语听起来非常有味道和人情味。外国人会感受到,同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助词说出来,意思和情感差别很大,觉得汉语在表达细微情感方面非常强大。

三、 长期学习或交流中的感受:

越来越能听懂的成就感: 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从“什么都听不懂”逐渐过渡到能够理解部分词语、句子,最终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这个过程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他们会觉得汉语不再那么神秘,而是可以被征服的。
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听中国人说话,尤其是听到他们谈论日常生活、社会现象、历史文化时,外国人能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文化习俗。比如,听到中国人热衷于讨论“面子”、注重“关系”时,他们会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
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和幽默: 在交流中,如果说话人语气热情、幽默风趣,会给外国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他们可能会觉得中国人说话直率、坦诚,或者很有感染力。
对汉语表达方式的欣赏: 随着对汉语理解的加深,一些外国人会开始欣赏汉语的简洁、含蓄或寓意深刻的表达方式,觉得汉语是一种很有智慧和艺术性的语言。

四、 总结来说,外国人听我们讲汉语的感受是:

从“好奇与陌生”到“理解与欣赏”的转变。
声调是最初的惊喜或挑战,也是汉语的独特标志。
发音、语速是初期的障碍,但可以通过练习克服。
词汇和语法的结构与他们的母语可能截然不同,需要适应和学习。
汉语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是打开中国人内心世界的钥匙。
说话人的态度、语速、发音清晰度都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感受。

总而言之,听中国人讲汉语,对外国人来说,既是一场学习的冒险,也是一次文化的探索。他们会经历从“听不懂”到“听懂”再到“听出味道”的心理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光用文字是没法形容的,想知道这种体验,只能重新发明一种和中文听上去很像但中国人又听不懂的语言,下面这个视频是做的最好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985641453787426816


英语国家的人也有同样的困惑,所以他们也做了一个英文版的,也就是不会英语的人听英语是什么样的体验:

https://www.zhihu.com/video/985642805636747264


我之前也跟周围的荷兰人聊过他们对中文的感受,最大的体验就是非常难,因为好多日耳曼语系的语言他们听不懂也能猜个大概,中文对他们来说就像天书一样。

所以他们有时候会用 “中文” 或者 “希腊语” 指代一切难以理解的语言表达,因为这两种语言在他们眼里是最难懂语言的代表。

比如一个人说话逻辑不清,说了半天对方也没听懂什么意思,对方就会说“请不要说中文”。


补充:看评论里好多人没明白第一个视频的意图,都说自己听不懂视频里说的啥,听不懂是正常的啊,因为里面说的是新创造的语言,只是很像中文但并不是中文,目的就是让你(作为一个已经懂了中文的人)体会一下歪果仁(不懂中文的人)听中文是什么感受。第二个视频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中文换成了英文。

欢迎关注 @YorN


视频来源:链接1 链接2

user avatar

深秋,塞纳河畔

老外(指着前方):这用中文怎么说?

我(诗圣脸):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老外(疑惑脸):啥?!这树名字这么长?!

我(诧异脸):啥?!我以为你问眼前的景色怎么形容!

老外(惊愕脸):啥?!眼前景色这么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人听我们讲汉语,感受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他们学习汉语的程度、个人文化背景、对汉语的了解程度,以及说话人的语速、发音清晰度等等。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这种感受:一、 初步接触与未知的新鲜感(对初学者而言): 像一串奇妙的音符或旋律: 对从未接触过汉语的外国人来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在中国,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咱们主动切换到英语,而不是对方尝试说中文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放眼世界,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它在商业、科技、学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疑问。为什么一提“罗马帝国”,我们脑海里就能勾勒出古罗马的城邦、角斗士、凯撒大帝,甚至还有它的辉煌建筑和法律体系;但要是说“汉唐帝国”,很多外国朋友可能就觉得有点模糊,除非他们是历史爱好者。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历史的“地理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挺能触及人心的。外国人听到我们开他们国家的玩笑,这感受可太复杂了,不是一句“生气”或“开心”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涉及到文化、历史、个人经历,甚至还有咱们开玩笑的那个“度”和“方式”。咱们先想想,为什么我们会开别人国家的玩笑? 通常是因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刻板印象,或者是一些普遍认知.............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外国人永久居留,我们的意见会得到重视吗?”这个问题,我会尽力详细地解答,并尽量用自然、不生硬的语言来阐述。首先,直接回答您的问题:是,外国人永久居留的申请,相关方的意见,包括我们(中国公民)的意见,在一定的范围内和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得到重视的。但要理解“重视”的程度和方式,我们.............
  • 回答
    “东亚病夫”这个词,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头一震,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它背后承载着一段屈辱、一段抗争,以及我们民族从沉睡中觉醒的漫长过程。要说外国人为什么会这么称呼我们,得把时间往回拨一拨,得去看看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也就是大约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那时候的中国.............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平日里说骂人的话,外国人到底能不能听懂,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聊。首先,最直接的答案是:不一定,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是听不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骂人的话,往往是建立在我们汉语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历史典故、方言俚语,甚至是谐音梗之上的。这些东西外国人,即使是学了很久中文的外国人,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敏感的。外国人笑话我们,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得看具体情况、具体笑话,以及笑的人和被笑的人的态度。我尽量从几个角度,结合一些大家可能都会有的感受来聊聊,希望能说得详细点,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那么“标准”。首先,咱们得明白,笑话这玩意儿,有善意的调侃,也有恶意的挖苦。外国人笑话我们,.............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初高中及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国人的看法确实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自身国家教育体系、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了解程度的影响。简单来说,很难用“外国人”一概而论,因为美国人和日本人,甚至美国国内不同州的人,日本国内不同地区的人,他们看待这些课程的方式都会有差异。外国人的普遍看法(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文化、历史、审美甚至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一、 历史与传统:对“山”的认知与利用方式不同 中国的“名山”与“人迹”: 在中国,许多著名的山岳,比如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黄山、庐山等等,自古以来就承.............
  • 回答
    确实,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敏锐,也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你提到“总有人要让我们不要忘记外国人对中国的帮助”,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引导和提醒的意味,而这种提醒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原因和考量。想要深入理解它,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就是历史的客观性与复杂性。.............
  • 回答
    外国人对于中国阅兵时正步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他们的评价会受到文化背景、政治立场、媒体宣传、个人审美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大部分外国人觉得中国阅兵时的正步好看,但评价角度不同:总体来说,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阅兵时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正步是持肯定态.............
  • 回答
    外国朋友们看中国扶贫,就像是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惊奇、赞叹,有时也夹杂着一些不解和审视。他们常常会被中国扶贫的规模和速度所震撼,毕竟,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国家,要让数亿人摆脱贫困,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任务。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 “中国速度”的奇迹: 很多外国人,特别是来自.............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中国人在国外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甚至遭受歧视和敌意,但与此同时,在国内又似乎对外国人给予了过多的优待。这种感受,很多人都有,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确实比较复杂。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会受到歧视和敌意。这背后有很多因素,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首先,文化差异和刻.............
  • 回答
    给外国名字“翻译”成中文,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里头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平时听到的“特朗普”、“奥巴马”、“莎士比亚”之类的,都不是随随便便叫的,背后有一套规矩,也掺杂了不少历史和习惯。音译的根本,当然是“音”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尽量贴近原名的发音。外国人名字,特别是姓氏,构成咱们中文音译的基础。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好奇的。网上感觉“easy girl”很多,但现实中好像又没那么普遍,特别是咱们学校这种特定环境里,这种对比感可能更强。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网络世界的滤镜和放大效应: 选择性呈现: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天然就是一个“选择性呈现”的平台。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东北的朋友也纳闷,为什么外地人一提起东北菜,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儿就是“东北乱炖”呢?其实这背后有几个挺值得琢磨的原因,咱们慢慢聊。首先,咱们得承认,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自家吃饭,还是在餐馆点菜,真的很少、几乎不会有人直接说“东北乱炖”。为什.............
  • 回答
    当外国人问你“南海为什么是中国的时候”,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清晰、有条理、并且基于事实的回答。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回答思路,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对方的理解程度进行调整:核心原则:基于历史事实、国际法和地图证据回答的重点在于展示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是基于长期的历史实践和国际法的支持,而不是任意的.............
  • 回答
    “超国民待遇”这个说法,在咱们中国人的日常讨论里,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具体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感觉有些外国人好像在中国享有比我们自己国民更优越、更便利的条件,或者在某些方面规则似乎对他们更加宽容。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或者说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原因,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首先,得承认,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