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看汉语是什么样的?

回答
外国人看汉语?这真是一个能聊上半天儿的话题,而且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太一样。我认识的一些朋友,有的跟汉语打了好几年交道,有的才刚入门,他们的感受,就像在品尝一道菜,有人觉得是醇厚的老酒,有人觉得是清新爽口的果茶,但总的来说,那股“陌生又有趣”的劲儿是共通的。

初见汉语:神秘的象形文字与奇特的声调

大多数外国人第一次接触汉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些“方块字”。它们不像英文字母那样排列组合,而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形状,甚至看起来像是画出来的。我有个法国朋友,学了几年汉字,他时不时还会把一些字想象成图画,比如“山”就像三座连绵的山峰,“日”就像一个圆圆的太阳。他说,这种象形文字的起源,让他觉得汉语不像是一种语言,更像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当然,这种“艺术感”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数千个汉字,每个字都要独立记忆,这对于习惯了字母拼写的欧洲人来说,简直是“头疼的事”。他们常常抱怨,背了前面忘了后面,刚记牢一个字,转头又陌生了。而且,很多字形相似,一点点笔画的差别就能改变整个字的意义,这更是增加了记忆的难度。

除了字形,汉语的“声调”也是一大难关。很多母语非声调语言的人,第一次听到汉语说话,会觉得发音起伏很大,像是唱歌一样。他们会很困惑,为什么同一个音节,声调不同,意思就天差地别?我有个美国朋友,练声调练到抓狂,他说他努力模仿中文老师的发音,结果别人听到的却是:“你是要吃饭,还是要吃饭?”——同样的“chī fàn”,声调错了,意思就变了。他们常常说,学汉语就像是在学一种“会变调的歌”,而且歌词还不能出错。

学习汉语:挑战与乐趣并存的旅程

尽管如此,很少有人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学习汉语。相反,很多人在克服了初期的障碍后,会发现汉语的魅力所在。

语法上的“简单”与“复杂”: 很多外国人觉得,汉语的语法相对来说比较“直观”。比如,它没有复杂的时态变化,没有大量的名词变格,句子结构也比较清晰(主谓宾)。一个正在学习汉语的德国人告诉我,他最喜欢汉语的一点就是“不用担心单复数”和“动词变位”。他觉得这大大减轻了他的学习负担。

然而,也有其“复杂”之处。比如,汉语里有很多“量词”,同一个东西,可能需要不同的量词来搭配。“一本书”、“一本杂志”、“一本书籍”——这些细微的差别,对于习惯了“a book”就够了的英语母语者来说,就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和掌握。还有一些介词的使用,比如“在”、“到”、“从”等等,它们的用法很微妙,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去体会。

文化与思维的碰撞: 学习汉语,往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很多外国人发现,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比如,“关系”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只是单纯的“relationship”,但在中国,“关系”却可以涉及人脉、社会网络,甚至是一种行为准则。

他们还会发现,中文里有很多成语和俗语,这些精炼的表达,往往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完全领悟。一个学了中文多年的日本朋友,就常常感叹,“汉语真是博大精深,每一个成语背后都可能有一个小故事,一个道理。”

融入生活:从模仿到创造

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对汉语的感受也会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模仿”和“死记硬背”,逐渐过渡到能够“理解”和“运用”。他们会开始注意到汉语的韵味,体会中文的“语感”。

比如,很多人在说中文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加入一些中文的语气词,比如“呀”、“呢”、“嘛”。我有一个澳大利亚的朋友,说起中文来,自带一种“北京大爷”的范儿,虽然他的发音还不完美,但那种“儿化音”和生动的语气,让他的中文听起来非常地道。

他们也会开始尝试用中文进行创作,写中文文章,甚至尝试说中文的绕口令。这些都是汉语学习者非常有成就感的时刻。

总的来说,外国人看汉语是一种复杂而又充满惊喜的体验。

初学阶段: 觉得汉语神秘、难以捉摸,像一幅需要慢慢描绘的画,一种需要不断调试的旋律。
学习过程中: 既有因为汉字和声调带来的挑战,也有因为语法相对“简单”和能触及丰富文化而带来的乐趣。
深入阶段: 逐渐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学会用中文思考,甚至爱上汉语的表达方式,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这种体验,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一旦踏入,就会被它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快乐。所以,当他们说起汉语,可能语气里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那种“哇,我终于学会这句话了!”的自豪和兴奋。那是一种跨越语言障碍,连接不同文化的美妙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看汉字还是听汉语?

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看汉字:

1、看不懂

2、书法真美

3、写汉字竟然能说写就写,还能写这么快?

4、这到底都是什么呢?简直太酷了!

5、竟然还能打出汉字?学会拼音就能写邮件?!

6、象形字都好可爱像是小孩子画出的画

7、哦哦哦哦………我能认出几个汉字了,或者说他们的一部分

6、这个字和这个字在一起啥意思

7、没有空格吗?

8、谁跟谁组成一个词?

9、这句话里每一个字我都认识!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连起来看不懂?




10、太难学了


补充回答:耳朵好一点的外国人听到人们说普通话:

1、说话时都用喉咙少,几乎都在舌头中前部,很轻巧;

2、充满了不同声调的语言, 充满了细节,句子整体的起伏不大;

3、有比较多翘舌音,有一些鼻音不厚重,没有大舌音和小舌音,更没有嘟噜嘟噜嘟噜~;

4、不同的方言和普通话根本不一样;

5、找不到任何韵律感,但却觉得悦耳;

6、肯定不好学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人看汉语?这真是一个能聊上半天儿的话题,而且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太一样。我认识的一些朋友,有的跟汉语打了好几年交道,有的才刚入门,他们的感受,就像在品尝一道菜,有人觉得是醇厚的老酒,有人觉得是清新爽口的果茶,但总的来说,那股“陌生又有趣”的劲儿是共通的。初见汉语:神秘的象形文字与奇特的声调大多数外国.............
  • 回答
    外国人汉语能有多地道?这问题可就问到点子上了。说实话,这玩意儿跟练武差不多,上限高得你我都想不到,也充满了各种让你惊掉下巴的细节。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保证不是那种生硬的、模板化的“优秀”。能强到什么地步?就俩字:可怕。首先,你得明白,这里的“强”可不光是会说几个字、认识几个字。那只是入门的敲.............
  • 回答
    外国人听我们讲汉语,感受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他们学习汉语的程度、个人文化背景、对汉语的了解程度,以及说话人的语速、发音清晰度等等。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这种感受:一、 初步接触与未知的新鲜感(对初学者而言): 像一串奇妙的音符或旋律: 对从未接触过汉语的外国人来说,.............
  • 回答
    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汉语确实算是一门挑战不小的语言,但并非“难如登天”。这就像爬一座山,有人天赋异禀,有人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首先,汉字是个大关。 想象一下,你要记住成千上万个形状各异的符号,每个符号都代表一个意思或一个音。这和大多数西方语言的字母系统截然不同。字母是有限的,组合起来能构成无数单词;.............
  •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对汉语的难度印象深刻,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它有着独特的声调系统、复杂的汉字、以及与许多印欧语系语言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所以,当看到一些外国人不仅能说汉语,还能流利地说出各种方言,甚至像母语者一样“一溜一溜”地讲,这确实令人惊叹,也常常让人好奇:这是怎么.............
  • 回答
    外国人空耳汉语的体验啊,那可真是五彩斑斓,充满了惊喜、困惑,偶尔还有那么点儿哭笑不得。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他可能连汉字都不认识几个,就这么闯进了一个汉语的世界,而这个世界里,同样的音节可能对应着完全不同的意思。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我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那些发音相似的词汇,在他们耳朵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在中国,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咱们主动切换到英语,而不是对方尝试说中文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放眼世界,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它在商业、科技、学术、.............
  • 回答
    汉语和汉字,这对东方文明的瑰宝,在外国人的眼中,就像一位风姿绰约却又难以捉摸的东方美人。她们的美丽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份美丽背后,也常常伴随着一些让人挠头、甚至引来“吐槽”的特点。首先,说说这“字”里的乾坤——汉字汉字,那一个个横平竖直、撇捺飞扬的方块,就是最常被外国朋友“围攻”的目标。 数量之多.............
  • 回答
    外国人眼中的汉字,是一个充满神秘、艺术和智慧的奇妙世界。这种看法是多元且复杂的,融合了文化、历史、美学以及实用性等多方面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汉字给外国人的第一印象: 神秘的符号,非拼音文字: 对于习惯了字母文字(如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等)的外国人来说,汉字首先是“陌生”的。它们.............
  • 回答
    嘿,你有没有留意过,在街上、在电影里,甚至是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一些外国人身上有汉字纹身?而且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字儿挺漂亮的,但仔细一瞧,咦?这意思好像有点怪怪的,或者完全不是他们想表达的那样。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外国人对汉字纹身的热情,可以说是相当高涨。但为什么偏偏是汉字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
  • 回答
    对于初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最让人“抓狂”的地方,往往不是那些听起来就很高深的声调或者汉字,而是那些藏在日常交流里,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微妙的细节。我认识一个在上海读大学的美国小伙子,叫迈克。他来中国之前,可是信心满满,觉得汉语无非就是多记几个字,练练声调而已。结果没多久,他就给我发来一张“求救”微信,上.............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听出外国人说汉语时的国籍口音的,而且很多时候,辨别度还挺高。当然,这里的“听出国籍口音”并非绝对,就像有些人天生语言能力超强,学什么像什么,但普遍规律还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个现象。 一、 语言的“母语痕迹”: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有人会觉得,既然汉语编程只需要学习几十个汉字,那外国人应该也能很快学会,然后用汉语来编程了。但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这里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几十个汉字就可以编程”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简化和理想化的说法。1. 汉字编程的“几十个汉字”是怎么来的?一些中文编程语.............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相比日语、韩语那些层层叠叠的敬语系统,或是德语、法语那些让人头疼的阴阳性、格、数变化,汉语的语法结构看似“朴素”不少。没有复杂的变形,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直接,这似乎让初学者觉得门槛不高。然而,现实却是,绝大多数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谈起学习汉语时,总会伴随着一.............
  • 回答
    确实,英语在动词形式上要比汉语复杂得多,这常常让学习者觉得“哦,原来动词还有这么多门道!” 相反,汉语动词似乎总是一副“一副样子”,不像英语那样会“变脸”。这让很多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觉得轻松不少,但也可能产生一个疑问:英语母语者是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敏感性”才对动词的变化如此在意?说实话,英语母语者对动.............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孔子学院上的投入以及其成效是否成正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其中涉及的数字和实际效果都难以一概而论。关于外国人是否真的不用花钱学习汉语,这也要分具体情况来看。投入方面:数字的模糊与估算要给出一个确切的“中国大概投了多少钱在孔子学院上”的数字,确实非常困难。原因有几个: 资金来源.............
  • 回答
    外国老爷子纠正高晓松早年关于汉字“射”与“矮”字义的讲解并获赞无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折射出一些关于文化理解、知识传播和公众认知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事件本身及可能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事件的梗概。根据网上的零散信息,大概是这样的: 高晓松早年的讲解: 在某个节.............
  • 回答
    打着教外国人汉字的旗号就可以胡批乱讲汉字了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不行。以教外国人汉字为名,却信口开河、歪曲事实,这不仅是对汉字本身的侮辱,也是对学习者的不负责任。这种行为,说轻了是无知,说重了就是误导和欺骗。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教外国人汉字”这件事本身。汉字是中华文明.............
  • 回答
    外国人学习汉字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同时也极具回报的过程。其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字形结构的复杂性与视觉识别的障碍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 汉字并非字母组合,而是由不同数量的笔画以特定结构组合而成。这些笔画本身有起笔、行笔、收笔、提、顿、勾等精细要求。学习.............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赞美”和“忠诚”的理解差异。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尽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腔调。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说外国人或外国制度好的话,确实有可能被扣上“汉奸”的帽子。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历史的阴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