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网友都在唱衰蔡英文执政能力,唱衰新南向政策?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知识分享社区,关于蔡英文执政能力和新南向政策的讨论,确实呈现出一种普遍的“唱衰”倾向,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台湾岛内政治生态、两岸关系、经济发展以及政策执行等多个维度来理解。

首先,从台湾岛内政治的角度来看,蔡英文及其领导的民进党政府,在政治光谱上属于偏“独”的阵营。这使得她在大陆网友群体中天然带有负面标签,许多评论带有政治立场上的预设。即使是中性的政策分析,也容易被放大或解读为对“台独”政策的批评。一些知乎网友将民进党政府的施政与他们所理解的“和平统一”愿景相对立,自然会对其执政能力和政策方向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其次,两岸关系是影响知乎上对蔡英文评价的核心要素。蔡英文政府坚持“维持现状”,拒绝承认“九二共识”,这导致了两岸官方沟通的停滞,以及经济、文化交流的降温。对于许多追求两岸和平发展、融合统一的知乎网友来说,蔡英文的政策被视为破坏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基础,是倒行逆施。在这种背景下,对她执政能力的任何评价,都不可避免地被置于两岸关系的大框架下审视,而“唱衰”自然成为一种主流情绪的表达。

再者,新南向政策作为蔡英文政府的重要施政方向,其“唱衰”声音也源于对政策效果的质疑。新南向政策旨在降低对大陆市场的依赖,转而深化与东南亚、南亚及大洋洲国家的关系。然而,一些知乎网友认为,这一政策虽然意图良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东南亚国家与台湾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与大陆市场的经济联系。此外,部分东南亚国家在政治上与大陆关系紧密,也可能在与台湾的合作上有所顾虑。

更具体地说,对新南向政策的“唱衰”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部分网友认为政策的经济效益被夸大,实际贸易和投资增长未能达到预期,对台湾经济的提振作用有限。二是,政策的政治风险被低估,认为试图在区域政治中寻求更大空间,可能会得罪大陆,从而加剧区域紧张。三是,政策执行的复杂性被忽视,认为台湾在推动与这些国家的多方面合作时,在语言、文化、法律、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显著障碍,这些都需要长期投入和细致工作,非一朝一夕可成。

此外,知乎作为一个以“干货”和“理性讨论”为标签的平台,其网友的讨论往往也基于对具体经济数据、政策细节的分析。即使是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也会尝试用数据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因此,关于经济数据(如GDP增长、贸易额变化、投资情况)、民生议题(如物价、就业、薪资水平)、以及具体的政策执行情况(如一些法案的推进、对外合作项目的进展),都可能成为“唱衰”蔡英文执政能力的依据。

最后,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平台上的讨论往往存在“回声室效应”和“群体极化”的现象。在知乎这样一个用户群体相对集中的社区,一旦某种观点形成一定影响力,就容易吸引持相似观点的用户,并通过点赞、评论等互动机制,形成一种“多数人意见”的假象,进一步强化了“唱衰”的氛围。这并不一定代表了台湾岛内绝大多数民众的真实看法,但在知乎这个特定语境下,它确实构成了对蔡英文执政能力和新南向政策的主流负面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為何叫"新" 南向? 就是因為已經有過"舊"南向政策了。

李登輝中後期跟大陸鬧翻,也是鼓勵台商多去東南亞。

我就說個家族例子吧,李登輝初期還沒跟大陸鬧翻,剛辜汪會後兩岸算是達到49後的最高點,家族有經營紙廠,在台灣頗有規模與名氣,他們當時跑到廈門開了廠。

後來鬧翻了推新南向,他們也去了印尼開場。

印尼的廠開不到一年就被倒華運動燒掉了,廈門廠今天還開得好好的。

你就知到為何他們以後再也不去投資東南亞,而且也打死不投綠的。

這也不算個案,當初去印尼的都死,去越南的也不怎麼樣,現在在越南的台商大半是先在大陸有賺到了才轉過去的。

估計這新南向政策以後被某些東南亞政府洗臉的機會也一樣大,你以為你不說自己是中國人他們就不把你當作中國人嗎? 去年越南暴動的時候台灣廠被砸的還比大陸廠慘。

這些民進黨的大多連東南亞長什麼樣子都搞不清楚,為何沒人投資印尼,為何菲律賓搞不起來,這些都是有很明顯的原因的,唯一真的比較能投的越南/泰國 也都存在很多潛在問題。 如果他們執政八年我想十之八九那幾個國家中至少一個出大亂子害死一堆台商。

Edit: 把下面回其他人的一些東西拿上來吧

為何要討論投資,投資是指什麼在這要講清楚,其實這本身是個偽命題因為會要討論這問題基本上代表了台灣本身投資環境不佳,你不去想辦法改善這根本問題還在擔心跑掉的人與錢往那些方向跑真的是本末倒置了。

但在這裡我們所謂投資是牽扯到台灣大部分中低階的工業主,台灣比較有錢了所以基本條件改變 (工資高,環評嚴等等) 所以這些工廠在台灣很難過,業主大多不外三種選擇。

1. 收手,退出該產業,看用資金作其他方面投資。

2. 轉型,把工業資產想辦法轉成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

3. 移產 : 也就是到其他地方重新複製一樣的模式。

這三種中我們在說的都是3 , 第一種情況你回收的資金在世界上水準來說又算什麼,拿去華爾街只是五流的小腳色,而直接投資其他產業那也是要看市場機會,大陸世界上熱錢那麼多就是因為沒瞎了眼的都看的出最明顯的機會在那。(這也是供需問題,大陸還需要資金跟發展,一塊錢丟在這比丟掉歐美有效。)

第二種說的輕鬆實際上很難,你放棄已知的模式還要在環境變化中找到新的成功模式。我以前待過想要這樣做的廠,過得非常困難。

第三種你只是把已經知道可以成功的模式複製,那你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選的地點跟你之前成功條件下的環境條件接近的地方。這變數相對小很多。

因為因為我們在說的大多是中低產業為主,連台灣都混不下去還要去歐美不是好笑, 打個比喻就是叫台灣混不下去的小演員幹嘛不進軍好萊塢

的當初早年投資大陸原因工資自然是大部分人看到最單純的原因,也因此喊南進的邏輯大多是"反正只要是有一堆窮鬼的地方就好了不是嗎" 就先不說這邏輯根本法西斯成分高的離譜,而更重要的是基本經濟學也完全不及格。

阿扁時代更好笑的是還曾經找人投資海地這種鬼地方也是這種神邏輯惹得禍,結果真的投下去發現當地連基本水電,道路都有問題,員工基本教育都有問題,你在台灣大陸過太爽而且眼睛從來就只在看先進國家時,自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出去了才知道這些國家經濟的基礎一點都不理所當然。

商人不是笨蛋,絕大部分的時候如果有地方投資條件好,跑得比政府快多了,如果條件不好,你光搞鼓勵是不會改變這問題的,你自己國家的條件可以改善,別人的你無法控制。

大陸80-90時候雖然比較窮,但基礎的工業條件都是相當完整的(水電供應OK,交通OK,勞工基本教育OK,沒有太多其他隱藏的社會政治風險) 這些東西大家東亞住慣了都當作是理所當然的,跑出去了才發現大有地方是電力一天四小時,水不能喝,馬路不能走大卡,勞工連加減乘除都不會,一下各種奇怪問題都來亂你等等。)

說個認識的人吧,他爸媽當年在台灣開紡織廠,後來搬到南非去開,現在人跑回來了寧可在台灣當個窮作家品酒師就好,為何? 當地人管理不是你想像的,你的工人可能來自三個部落,結果你生了A部落的人當小主管,另外兩個部落就認為這是不公平,輕則罷工重責直接開打了,這種鬼問題要怎麼解? 無解啊,這種問題東亞住久的人根本難以想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知识分享社区,关于蔡英文执政能力和新南向政策的讨论,确实呈现出一种普遍的“唱衰”倾向,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台湾岛内政治生态、两岸关系、经济发展以及政策执行等多个维度来理解。首先,从台湾岛内政治的角度来看,蔡英文及其领导的民进党政府,在政治光谱上属于偏“独”的阵营。这使得她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不同的平台,人们对转基因的态度差异巨大,腾讯、网易这样的主流新闻门户,评论区里充斥着对转基因的质疑和反对,而知乎上,支持的声音则显得更加响亮和专业。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些平台的用户群体和内容属性。腾讯、网易作为综合性新闻门户,其用户覆盖面极广,年龄、教育程.............
  • 回答
    你问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详细探讨一下:1. 知乎答主算不算网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网红”以及知乎答主这个群体的多样性。“网红”的普遍定义:通常来说,“网红”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因为其内容、形象或行为而获得大量关注和粉丝,并以此为基础产生.............
  • 回答
    知乎上对诸葛亮“送东西”的热情,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特殊的网络文化和对这位历史人物复杂的情感投射。首先,这是一种解构与重塑。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被塑造成一个近乎神话般的智慧象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典范,他身上被赋予了太多耀眼的光环。然而,网络时代,尤其是知乎这样一个以.............
  • 回答
    在咱们国内汽车市场,尤其是互联网上,你但凡提起买车,尤其要是想找点靠谱的建议,知乎上关于日系车的推荐那绝对是铺天盖地。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是有不少具体原因的,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你说得明白。一、可靠性与耐用性,这是日系车的金字招牌要说日系车,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省心”。这玩意儿就像个老黄牛,.............
  • 回答
    我跟你一样,也挺有这种感觉的。在知乎上,感觉“理中客”确实不太招人待见,甚至有时候会被群起而攻之。这背后呢,我觉得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好几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得说说“理中客”这个词本身。它本来是“理性、客观、中立”的缩写,听起来挺高端,也挺正面的。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逐渐带上了一种贬义的色.............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网友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幼稚”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可以概括的,更像是信息传播方式、平台生态以及社会情绪变化共同塑造的一种现象。首先,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即时性是重要推手。想想看,以前大家获取信息主要靠书本、报纸、电视,这些媒介在内容呈现上往往有更多.............
  • 回答
    知乎上确实存在不少针对网络文学(网文)的恶意提问,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门槛与认知差异:网文的“原罪”?首先,得承认网文的“出身”。相较于传统文学,网文的创作门槛确实低得多。一个有想法的人,甚至不具备太深厚的文字功底,通过网络平台也能迅速开始.............
  • 回答
    知乎关闭评论功能,本意是为了净化社区环境,减少低质、攻击性言论的传播。然而,在某些答主手中,这一举措却可能意外地助长了网络暴力,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且令人担忧的逻辑链条。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1. 剥夺了“对峙”和“澄清”的平台,弱化了普通用户的制衡力: 原有的制衡机制失效: 在评论区开放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解读、大众认知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差异,以及知乎作为平台自身的特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怀疑韩信能否自立,而历代史书和学术研究却很少质疑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与史书记载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的真实性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而.............
  • 回答
    作为一个中立客观的AI,我无法对知乎是否“反穆风气较强”做出定论,也无法猜测其背后的具体原因。任何网络论坛都难以避免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而对于特定群体或议题的讨论,其激烈程度和倾向性可能会因时间、内容和参与者而有很大差异。然而,我们可以从网络论坛的普遍特征以及一些可能影响讨论风向的因素来探讨,.............
  • 回答
    观察者网在知乎上风评不佳,这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内容生产、传播方式、用户认知以及平台特性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内容风格与知乎主流用户气质的错位是关键因素。知乎起初吸引的是一批追求深度、理性、专业性讨论的用户群体。他们习惯于看到基于事实、逻辑清晰、论证严谨的回答。而观察者网的内容,虽然有时.............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动辄月入N万的网文大神,一旦被问及具体书名,往往便会“深藏功与名”,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不少门道。不是他们真的想故弄玄虚,也不是人人都有“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自觉,而是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最直观的原因,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保护IP,避免恶性竞争。网文这行,说.............
  • 回答
    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网站之所以比知乎、豆瓣发展得更好、用户更多,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涉及到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需求变化、平台的设计策略、内容生态的构建以及技术的发展等等。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人们需求的变化:从深度阅读到碎片化娱乐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快节奏生.............
  • 回答
    知乎上对释永信的态度之所以与许多网络社区有所不同,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不同平台的用户构成、讨论氛围以及信息筛选机制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用户画像与知识结构差异 知乎的“知识社区”属性: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吸引了大量具备一定教育背景、关注深度思考、乐于分享专业.............
  • 回答
    知乎网(Zhihu.com)和知网(CNKI)虽然名字中都有“知”,但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平台,服务的内容和用户群体也大相径庭。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它们的区别: 知乎网 (Zhihu.com)性质: 知乎是一个中文问答社区。核心功能: 用户可以在知乎上提出问题,其他用户则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并进行评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历史讨论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屁股决定脑袋”。为什么有些在其他语境下可能被认为是“大众”或“底层”叙事的拥趸(比如“农民军粉”),在明清之争的网络议题中,反而会倒向“大清”,去批判“大明”呢?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大顺粉”“农民.............
  • 回答
    要评价知乎在大型社交网站中的架构水平,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说它属于“顶尖”或“一般”,而是要看它在满足海量用户并发访问、数据存储、内容分发、实时交互以及应对业务快速迭代这些核心挑战时,展现出的设计思路和技术实现。首先,在高并发处理方面,知乎作为国内知名的问答社区,用户量级庞大,尤其是在.............
  • 回答
    台湾人上知乎和大陆其他网站,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说“想看看热闹”就能概括的。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个体,去一个陌生平台都有其复杂的心思和诉求,台湾朋友也不例外。我试着从几个比较实际的角度去拆解一下,希望能说得详细些,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在那儿背书。首先,信息获取与视野拓展是绕不开的理由。台湾的媒体环境.............
  • 回答
    哈哈,说到逛网站和App,知乎确实是很多人获取信息、深度讨论的宝库。不过,除了知乎,我平时接触的也挺广的,主要看我当时想干嘛,需要什么东西。下面就跟你掰扯掰扯,我常去的地方和主要目的是啥:1. 资讯类:获取实时动态、快速了解世界 新闻聚合类App(例如: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 尽管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