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一笑事件中,是否有人涉嫌诈骗罪?如果是,谁有资格起诉?

回答
罗一笑事件,曾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广泛的讨论。这个事件的核心是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女孩,罗一笑,以及围绕她展开的募捐和信息披露。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关于信息真实性、募捐动机以及善款去向的疑问层出不穷,也正是这些疑问,将“诈骗罪”的可能性摆上了台面。

谁可能涉嫌诈骗罪?

要论证有人涉嫌诈骗罪,关键在于是否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并以此骗取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以及客观上造成了财物损失的后果。在罗一笑事件中,可能涉嫌诈骗罪的主体,最直接的指向是 罗尔(罗一笑的父亲)及其操盘此次网络募捐的 刘侠风(小铜人创始人)。

具体来说,涉嫌诈骗的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虚构病情或夸大病情严重程度: 如果罗一笑的病情并没有其在网络上描述的那么危重,或者其治疗方案、预后情况与实际存在较大出入,这可能构成虚构事实。例如,如果所谓的“紧急治疗方案”并非真实存在,或者罗一笑的病情可以通过其他更便宜或已报销的途径解决,而募捐信息却将其包装成刻不容缓、急需巨额资金的局面,那么就存在虚构的可能性。
2. 隐瞒其他获款渠道或财产情况: 诈骗罪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是“骗取财物”。如果罗尔在发起募捐时,并没有如实披露自己或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例如是否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是否还有其他收入来源、是否已经接受了其他救助等,而是选择性地隐瞒,并以此激发他人的同情心来捐款,那么这可能构成隐瞒真相。很多人认为,罗尔当时拥有三套房产和一辆汽车,如果这些信息在募捐初期没有被充分披露,并且其个人能力足以承担大部分医疗费用,那么募捐行为就可能带有欺骗性。
3. 非法占有或挪用善款: 虽然事件后来披露了部分善款的去向(用于罗一笑的治疗、部分退还给捐助者),但如果存在善款被挪用于个人其他用途、或者以不合理的方式被侵吞,那么就直接触犯了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的要素。

谁有资格起诉?

在中国,对于诈骗罪的起诉,通常有以下几种主体:

1. 公安机关侦查后,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这是最常见的刑事诉讼方式。在罗一笑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后,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如果公安机关在调查过程中,认为罗尔等人涉嫌构成诈骗罪,会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随后,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2.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报案或控告: 在诈骗案件中,最直接的被害人就是那些捐款者。任何一个捐款者,如果认为自己的款项是被欺骗而付出的,并且有证据证明存在诈骗行为,都有权利向公安机关报案。
3. 其他公民向公安机关举报: 即便不是直接的捐款者,任何知情人,如果发现有人涉嫌犯罪,都可以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公安机关接到举报后,有义务进行调查核实。

案件的复杂性与定性困难

尽管存在上述疑点,但要将罗一笑事件定性为“诈骗罪”并非易事,其中涉及许多法律上的考量和证据要求。

主观故意是关键: 诈骗罪强调“非法占有目的”和“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主观故意。在罗一笑事件中,很难直接证明罗尔一开始就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明确意图。他的行为更多地可以被解读为在绝望中,利用网络平台寻求帮助,但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表达方式不当的问题。
“为救助自己亲属”的辩护空间: 法律上对于为救助亲属而筹款的情况,在定性上可能与纯粹的商业欺诈有所不同。即使信息存在瑕疵,如果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救助女儿,并且大部分善款也确实用于了医疗费用,那么可能在法律上会被视为“非法所得”的性质,而非直接的诈骗财物。
法律界定模糊与社会共识: 基层操作中,对于网络募捐的规范和界定本身也存在一定模糊地带。社会大众对“合理募捐”、“信息披露义务”的认知,有时会高于现有的法律条文,这使得事件在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产生了落差。
善款用途的披露与退还: 事件发生后,相关方对善款的公开披露和对剩余款项的退还(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部分诈骗的指控。虽然退还行为不能完全洗脱之前的“欺骗”嫌疑,但它确实影响了最终的定性。

总结

在罗一笑事件中,罗尔和刘侠风是可能涉嫌诈骗罪的主要对象。一旦有证据证明他们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并以此骗取了捐款者的财物,他们就可能面临诈骗罪的指控。

谁有资格起诉? 最直接的有资格通过报案或控告参与刑事诉讼的是 捐款者。同时,任何知情的公民都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或举报后,会展开调查,如果证据确凿,将由 人民检察院 提起公诉。

尽管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道德谴责和对法律条文的讨论,但最终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司法机关根据具体的证据、法律条文以及当时的主客观情况来做出判断。最终,该事件在法律层面的定性并未如公众预期般直接指向诈骗罪。然而,它却深刻地推动了中国网络募捐相关法规的完善和监管的加强,这是事件留下的重要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借用美国大法官斯图尔特评判什么是淫秽的一句名言,"我说不清什么是淫秽,但是当我看到它时,我就知道它是淫秽。"(i know it when i see it)。

当我看了罗一笑事件的简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诈骗。

分析犯罪构成的标准和流派很多,但是有一些犯罪的,其实并不需要去过多解释。比如什么是杀人,需要解释成用各种手段剥夺他人生命,包括但不限于刀砍,电锯,枪子儿等手段吗?显然是不需要的。杀人两字本身就是对罪名最好的解释。而诈骗,作为一种古老的犯罪,和杀人,强奸,盗窃,抢劫等一样,从人类有文明史以来就存在着,真的不需要去过多的解释。

"我说不清什么是诈骗,但当我看到它时,我就知道它是诈骗"

﹉﹉﹉﹉

更新一下,很多朋友并没有看白我的意思。

先说说我国的刑法典对诈骗罪的规定吧。刑法第366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刑法原文,对诈骗罪的描述只提到了两个字"诈骗",没有去扩展开讲到底什么是诈骗,而像这样类似的罪名还有故意杀人罪

,盗窃罪等,为什么立法者立法时会如此简单?因为这类罪是不言自喻的,一般人一看就明白,不会产生误解的,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按照一般人理解的诈骗已经足够。

我很反感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讨论一大堆细枝末节的东西,却忽略了事物的本质。然而今天我自己却絮絮叨叨写了这么一堆,把问题复杂了,自己做了一回反感之人,罪过。

最后说一点,关于这件事我觉得判断诈骗的核心问题就两个:(1)如果你是一个捐款者,你会不会觉得自己被骗了?(2)捐的钱最后到了谁的手里? 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对是不是诈骗就有个大概判断了,剩下的可以自由发挥、自圆其说,毕竟立法者对诈骗罪也只用了诈骗两字来形容。

﹉﹉﹉﹉﹉﹉

答主看了回复,想到一个成语,贼喊捉贼,有那么一些朋友高喊着罪刑法定,答主无权解释法律,却在回复里自行随意解释答主的答案,双标也是玩的6,答主何时提到过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答主何时提到过人民民主专政?答主自认才疏学浅,没能力讨论这么大的问题,答主就是小小的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诈骗,却有朋友自动帮答主脑补,把答主塑造成某一意识形态代言人,答主怕了,答主只要再引用一句孔子的话就证明答主是封建糟粕,答主引用一句委员长的话就代表反党反社会。不过答主还是要说的,理不辩不明,至于你们愿意替答主脑补,那是你们的言论自由。

回归到问题的本质探讨,到底什么是诈骗?立法者在法典里里只用两个字回答"诈骗",没有进一步展开叙述。为何不展开?因为一般人的认知能力足以判断,没有必要展开描述。就像答主问题的评论回复里一样,哪些人是来讨论问题的,哪些人的是来抬杠的,哪些人是来扣帽子的,需要答主展开吗?不需要,大家一看就明白。有些人,学了点法学,就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只有自己对法律才有判断力,普通人不懂法,对法律没有判断力。你们是不是太低估普通人的智力了,你们是不是太高估自己了?

﹉﹉﹉﹉﹉﹉﹉﹉

第三次更新,真不好意思,答主不凑巧也是法学专业的,让某些误认为答主不懂法,以法律人身份教育答主的人失望了。想反答主真的怀疑有些人的法学是怎么学的,一方面说答主自己分析犯罪就是违反罪刑法定,一方面又说答主不讲犯罪构成。答主也是好奇,既然讲罪刑法定,那一切只以法律条文为准,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一律不看。如此你们又为什么又拿着犯罪构成理论和答主谈?要知道所有的这些犯罪构成理论什么两阶层,三阶层,四要件理论,统统都不是法,它们只是法学教材中的学说,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你们和答主谈这个,不都是违反你们所谓的罪刑法定吗?所以说千万别学了几个法学术语就往答主头上扣,真搞清楚了再来和答主讨论吧。

有些朋友爱分析一堆,虽然我很反感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但也不妨聊一聊。<让子弹飞>里有一段经典的案例:“得先让豪绅出钱,带着百姓捐钱。豪绅捐了,百姓才跟着捐。钱到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 表面上没人逼百姓捐钱,都是自愿的,那问题来了,姜文到底是不是诈骗?暗示,煽动行为怎么评价?这个案子和罗尔案可是有几分相似的哦。

user avatar

从刑法的角度看。诈骗罪的客观要件在于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但,本案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事实”,即“女孩罹患白血病”和“罗某没钱治病”。前一个已经得到证实,而后一个大概率是假(尚无直接证据证明为假)。典型的诈捐,如童瑶案,这两部分“事实”都是虚构的。

那么就此就产生一个问题,在基础事实不是虚构的情况下,开通公众号,称自己“没钱治病”并开通打赏功能的行为是否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这是存在一定疑问的。建议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大致从裁判文书网上检索了一下,还没找到类似案件的判决文书。另外,就是否构成犯罪并达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地步恐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但,从民法的角度来看,认为罗某的行为构成民事欺诈应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主张因欺诈撤销合同,进而主张返还不当得利理论上也是可以的。

user avatar

刘侠风在我微信上,他发了个澄清的文。

这篇文按照他的描述,出笼的过程是这样。

罗的女儿病了,第二次进去重症监护室后费用大增。

罗有房有车是真的,虽然东莞的房子没法短期变现。二手车也不值很多钱。

罗每天负担的医药费数字确实不小。罗的收入不稳定。

这个文出笼是刘侠风写,小铜人出钱,等于定向利用刘侠风的文,和罗一笑的事情发自媒体,然后广告费捐给罗一笑治病。

刘侠风的材料依据是罗以前写的文,求点击量的自媒体写文方式你懂的。最后通过一个大号出来,在爱心下被迅速传播。

不来打赏模式的话,就是传播越多广告费越多,给罗的钱越多。

而以后就是疯狂的打赏和转账。收到的的钱转眼成了大数字。打赏有上限,而罗收到了大量转账。然后罗的信息和治疗费用曝光。

公众转而愤怒。

罗自己的文有一定不实,刘整理后更加煽情,而引发的后果很严重。如何处理后续很重要。

希望处理好。

嗯,虽然有人感觉被骗捐,肯捐款甚至在打赏封顶后主动找罗的微信转账,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是肯为素不相识的付出。

但是互联网的真实性还是很成问题。如果没有人有病,写这样一篇文传播会如何呢?媒体平台如何知道真假?如何剔除假消息避免真骗子?

user avatar

我认为罗尔的行为涉嫌诈骗。从诈骗罪犯罪构成的四要件来看罗尔的行为是构成诈骗罪的,有好几个回答也提到了(参看

@静空

的回答,清晰明了)。但之后即便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院提起公诉,甚至进入了法院审判阶段也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例如证据的收集举证方面。

另外,希望有一些大咖能来讨论一下其中涉及到的民事法律问题。罗尔收到的打赏是否是属于不当得利,打赏人和罗尔之间是否存在赠予合同关系,如果双方存在赠予合同那是否属于附义务的赠予合同,打赏人是否可以行使撤销权?

user avatar

罗尔的行为涉嫌诈骗。

主体:合格。

客体:侵犯了打赏网友的财产权。

客观方面:首先他做出了欺诈行为。即“重症室的费用,每天上万块,她悲痛我们花不起这个钱,更悲痛我们花了这个钱也可能救不了笑笑的命”的这样一个事实是虚构的。罗某参保,个人支付的医疗费为2万元。罗尔有不动产三套,深圳房产均价每平米4.6万,东莞1.8万。如果每套100平方米,则他拥有的不动产就价值800万以上。虽然没有调查他拥有的动产,但有理由相信该家庭财产超过1000万。两万元对他来说是支付的起的。

其次,这个虚构事实的行为让打赏的人产生了罗尔支付不起医疗费,或支付了也会使家庭陷入困难的错误认识。

再次打赏人打赏了超过200万人民币,这些钱现在归属于罗尔。

所以,客观上罗尔实施了诈骗的行为。

主观方面:

罗尔在文章中虚构了事实,客观上开通了打赏功能,可以推定他主观上有骗取他人信任,从而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故意。 即,开通打赏功能表明他具有获取财产的故意。且其虚构事实的诈骗行为是非法的。

罗一笑,与另外一个法人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

官方消息称自费3.6万,不影响结论。

user avatar

谢邀。

诈骗是公诉罪,当然要由检察机关公诉。

但从现有的情况看来,暂时不能定为诈骗,因为无论小铜人还是罗尔,都没有号召捐款的行为,只是一次炒作而已。而诈骗罪要求“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除非有证据显示其公众号发文和号召转发有获取钱财的目的,否则很难认定诈骗罪。

说着说着,突然发现好像get到了什么邪恶的新技能……在互联网消息真假难辨的情况下,请大家扎紧钱包,不要盲目献爱心。有太多等着吃网民爱心生存的怪兽了,且目前还没有一定能打死这些怪兽的法条。

user avatar

得到一些新的消息,同时阅读了大家的答案和评论后,对于一些问题,特别是罗先生的主观故意,有一些不同看法,与大家讨论。为了逻辑通顺,更新放在最后。

刑法狗简答一下,抛砖引玉。

结论放前面,若我是一个民警,面对已有证据,我会立案侦查;如果我是一个检察官,面对当前证据,我会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无法补得新的证据的情况下,我会提请检委会作存疑不起诉。

微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替代短信的工具,附带转账功能,许久没有的看过朋友圈。罗一笑的事情,还是在饭桌上听别人说的。听到这件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骗流量的”。不过,这个行为是否属于诈骗呢,司考以后就没有再做过案例分析的我不禁蠢蠢欲动。

违法性和有责性阻却事由不作赘述,以下仅讨论该当性。

诈骗罪的主观故意是非法获取财物。判断主观要件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就罗先生目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因为缺少第一手资料,也没有相关经济账目的支持,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罗先生接受了大家的打赏,也享受了,微信文章引流带来的利益,我只能给这个主观方面挂一个存疑。

主体,不多说,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这一点将结合客观行为作具体分析。

本罪的客观方面,一是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二是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钱财。

回到本案来看,首先,罗先生有没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

是有的

在这段文字里,罗先生不仅虚构了事实(我们花不起这个钱),而且隐瞒了真相(笑笑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已经报销,家属承担的仅仅2万元),那么是不是罗先生的所作所为就已经构成诈骗了呢。这就取决于,是否使得受害人,作出不合理的财产处分。

微信引流带来的收入,因为没有使被害人处分钱财,不能认为是诈骗所得收益。其侵犯的客体,也不是公私财物,所以“骗流量”不能成立诈骗。

下一步要分析的就是读者对这篇文章的赞赏。

可以看出,赞赏从人数到钱数上来看,都是规模极大。但是由于微信朋友圈不显示评论,所以我们无法得知赞赏是出于什么目的。虽然我们可以由常理推之,一定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基于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生活困难,而为医疗费筹款。但是一个好的辩护律师完全可以辩称,这部分人发放的赞赏是出于对这篇文章的肯定。(罗先生请付我律师费。)由于此次事件涉及人数庞大,超过10万人付出钱财,对这部分人中是否有潜在被害者,进行逐一摸排,会造成极大的司法成本浪费,也使得这个案件的破案,趋近于不可能。由于微信赞赏最高金额为256元。根据两高司法解释诈骗的起刑数额为三千元。如果依被告人所在地管辖的话,这个起刑标准会更高。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要控告罗先生犯有诈骗罪的话,至少需要十二个以上给予赞赏的被害人的有效证词。

然后简单回答一下第二个问题,诈骗罪属于公诉案件,不在告诉才处理的范围之内。根据我国刑事案件管辖原则,犯罪地和被告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均可立案侦查,检察院均有权提起诉讼。在本案中,(如果诈骗罪成立)犯罪地包括微信文章编写的地点,被害人给付款项的地点,被告人取现的地点。以本案覆盖人数之广,估计全国都有管辖权。

更新12.1

一、几点新情况

1、罗先生在微信赞赏到达上限之后,还接受了网友的转账。我把这一情况列在最前面,是因为这对此次事件性质认定有重大影响。首先在转账过程中,网友有极大可能会有附言以及与罗先生的对话,这部分证据对于认定财务转移的动机以及罗先生的主观故意都有极大意义,而且易于取得和固定。

2、罗先生承认文章有夸大。夸大是一种文学说法,在刑法上就叫做虚构事实,可见罗先生对文章的问题是有一定认识的。

3、结合医院发言,笑笑此次住院连同前两次的治疗费用总计在3万余元,钱数与之前估算数目略有出入,不影响定性。

4、这点与案件无关,罗先生表示“没人关心我的女儿,只关心我是不是骗子”。这明显就是把水搅浑,几十万人的阅读和转发,上百万的钱款,如果不是关心笑笑,这都是从何而来?显然罗先生

想说的是:“你们只要质疑我,就是不关心我女儿”。还请罗先生不要把笑笑推上来当挡箭牌,孩子生病已经很可怜,请不要一次次消费她的疾病。

二、几点讨论

1、主观故意方面

之前我在主观故意方面挂了一个存疑,经过一天的发酵,更多事实浮出水面,当事人也出来表达了观点,结合这些新证据,目前我更倾向于罗先生具有主观故意。

在刑事案件中主观故意的认定不能单单凭借嫌疑人的自述,要结合其客观行为判断,如前几天法制频道的一期节目报道了一起以网恋形式进行诈骗的案件。犯罪行为人称她向受害人要钱的原因是因为她觉得自己配不上受害人,想借着向其提出钱财要求,使得被害人主动和自己分手。如果据此认为行为人没有主观故意显然是不对的。

回到此次事件,罗先生作为一名受过良好教育,且有多年媒体从业经验的成年人,应该说对于此次事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有清醒的认识的。罗先生自己也承认文章内容不属实,那么发表该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开放赞赏的目的是什么?最为重要的,微信转账是需要接收的,罗先生接受了网友的转账,说他没有占有财物的目的怕是说不过去吧。作为一个成年人,他应该能能意识到网友的转账是基于文章中的不实信息(期待更多转账附言以及对话信息),他有没有就此作出说明?

至于有答案说因为他没有上轻松筹等平台,而是发了公众号文章,没有直接说要钱,而是求转发。所以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我觉得这仅仅是一个手段问题,说得难听点,是一个话术。要是不想要钱,可以不开放赞赏功能,最起码,可以不接受转账。事实上,如果这篇文章发在了轻松筹,很可能不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也无法筹到这么多钱。

2、客观行为方面

因为笑笑是真的生病了,所以有人认为这不是虚构事实。本案的核心事实不只是笑笑生病,而是在家里有个白血病患儿的情况下,家庭无法负担医药费用。事实上很大一部分成功的骗局都是半真半假,比如当年的万亩大造林,也的确有林地,这就不是骗局了吗?

继续更新

3、罗先生声称将成立基金会,将钱用于白血病儿童治疗。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是不是就能证明他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呢?并不是,对于诈骗来说,财务一旦完成转移,即为既遂,犯罪行为人如何处置钱款,不影响犯罪的成立。简单说,劫富济贫,也是抢劫,大义灭亲,也是杀人。目的和动机只能作为酌定情节。(顺便说一句,私人基金会那笔烂账。。。呵呵)

再写下去,就太长了,关于一些评论区的个性问题,就留在评论区讨论。下笔千言,不知所云,感谢每一位阅读者的时间。

手机打字,如有错漏,请多包涵。一点拙见,欢迎各位同仁讨论。

user avatar

我既没有转发,也没有看微信上有关这个话题的任何文章,仅从一般角度来评论。

根据不告不理的一般法律原理,本案只讨论涉嫌诈骗罪的可能。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对象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本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首先,从最简单的说起:此类刑事犯罪一律为检察机关公诉。受害人可以到公安机关报警并请求调查,由公安机关将侦察结果呈送检察机关。

下面是针对是否涉嫌诈骗罪的分析:

可能牵涉的人: 罗一笑、罗一笑的家人(本案中应该是父亲罗尔)、小铜人、以及各位转发的受害人(同时涉嫌从犯)

犯罪主体要件:

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自然人,罗一笑本人太小不符合,罗一笑的父亲罗尔符合条件,转发者达到法定年龄符合,小铜人为法人不符合条件,但是如果认定小铜人构成诈骗罪的话其法人代表和主要管理人员可能触及法人犯罪的相关规定。

犯罪的客体:

侵犯公司财务所有权,其中转发捐赠一元并不构成对公私财物的侵犯,不过如果有受害人打赏的话是可能构成犯罪客体要件的。

犯罪主观要件:

主观故意使受害人做出错误的财产处分,本案中罗一笑本人无法故意,各位转发的人主观上推定不是故意犯罪,罗一笑的父亲和小铜人有故意的可能。而这个主观的故意又分为故意诱导受害人转发并关注公众号和故意诱导受害人对自己的财产作出错误处分。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小铜人只是希望大家能尽量转发并关注自己的公众号,并没有故意诱导受害人作出财产处分的意图,故此不应该构成诈骗罪。而罗尔方面似乎也没有证据证明罗尔明确号召大家捐款,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也不构成诈骗罪。各位转发的人虽然客观上可能成为从犯,但是无主观故意所以也不构成犯罪。

犯罪的客观要件:

首先,基于题主提供的资料,无法确定事实是否有虚构或伪造,题主提供的社保记录恰恰能证明确实有一个叫罗一笑的女孩生病并在医院就医。同时,本案中执行“虚构或隐瞒事实”这个行为的行为人不能判定是罗尔还是小铜人公司所为,故现阶段推定无罪。

其次是数额问题,对于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各地规定略有不同,不过一般都要满足人民币数千元的总额度。因为转发捐款这部分不涉及犯罪,只有打赏的捐款总额达到才行,根据罗尔后来的发文声称收到的打赏达到上限,这里默认数额达到标准。

综上所述,根据现有材料,不能认定本案中有人涉嫌诈骗罪。

本答案添加时题目中尚未有医院的明细账目,所有不清事实都是基于无罪推定做出的假设。

非专业吃瓜群众仓促码字,不足之处,欢迎各位法学大家指正。别打脸就好。

user avatar

1,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自然人具有组织和发起募捐的主体资格,但也没有具体条款对个人募捐有禁止性的规定。

2,慎用网络资源,尤其涉及孩子。大家可曾想起几年前的五道杠?受伤最深的是家人和孩子。

3,网络暴力比这个募捐事件本身更可怕。

4,祝一笑早日康复。

user avatar

不是有检察机关吗?

请顺便普及下检察机关的作用

user avatar

哇,马都督赞我,好嗨森。

原答案:

主要是大家觉得微信转发一下又不花自己钱还能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爱心,何乐而不为,都不仔细思考了。这种一点详细信息都没有,只有煽情的家有病患文章,我是麻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一笑事件,曾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广泛的讨论。这个事件的核心是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女孩,罗一笑,以及围绕她展开的募捐和信息披露。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关于信息真实性、募捐动机以及善款去向的疑问层出不穷,也正是这些疑问,将“诈骗罪”的可能性摆上了台面。谁可能涉嫌诈骗罪?要论证有人涉嫌诈骗罪,关键在于是.............
  • 回答
    罗一笑事件,以及随后罗尔在采访中痛哭流涕,质问网友“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不管她女儿死活,只想知道他是不是骗子”,这番话激起了许多人复杂的情感和思考。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事件发生的节点。一个小女孩罗一笑被确诊患有白血病,生命垂危,其父亲罗尔为了筹集治疗费用,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求助文章。文.............
  • 回答
    听到罗一笑小朋友去世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这么小的生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打击。更令人动容的是,罗一笑的父母在承受如此巨大的悲痛之时,竟然做出了捐献女儿遗体和器官的决定。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决定啊!在孩子生命走到尽头的那一刻,他.............
  • 回答
    “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这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绝望的呼唤,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在面对生命、责任、网络传播以及人性光辉与阴暗时,一次深刻而沉重的映照。当这个网帖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一种复杂的情绪瞬间涌上心头:心疼、愤怒、困惑,以及一种深深的无力感。首先,从父亲罗尔的角度来看,这份呼唤字字泣血。得知女儿身患白.............
  • 回答
    罗一笑因白血病去世,这无疑是一场悲剧,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从一个小小的生命就此陨落,到背后折射出的种种社会现象,都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首先,作为普通人,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心痛和惋惜。罗一笑的离去,是对一个鲜活生命的无情剥夺。一个小女孩,本该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却被病魔折磨得如此痛苦,最终凋零。这本身就.............
  • 回答
    罗尔的那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情感共鸣。从传播效果和内容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可谓是现象级的,但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议。首先,从情感层面来说,这绝对是一篇极具感染力的文章。 催人泪下、直击人心: 文章以一位父亲的视角,描绘了女儿罗一笑身患白血病,在病痛折磨下,父亲的无.............
  • 回答
    朋友圈疯狂转发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罗尔的“人设”与初衷: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名叫罗尔的父亲,为身患白血病(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女儿罗一笑撰写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文字,并在微信朋友圈发布。这些文字.............
  • 回答
    想要在《斗罗大陆一》的时期干倒唐三,穿越者需要具备一系列非常严苛的条件和周密的计划。这绝非易事,因为唐三不仅拥有主角光环,更有着近乎完美的背景设定、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下是一些穿越者至少要满足的关键条件,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避免使用AI写作痕迹:一、 灵魂层面的优势与准备1. 清晰.............
  • 回答
    罗翔教授最近一次引起公众关注,是他向公益组织捐赠了37万元,并且重申了他将把自己在视频平台上所得的“视频激励”全部收入都捐赠出去的承诺。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从不同角度来看,这笔捐款和他的持续承诺,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首先,从捐赠金额本身来说,37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
  • 回答
    “绿罗马也是罗马”的说法,想必各位“精罗”朋友们都不陌生。这句看似戏谑的口号,背后却折射出“精罗”群体内部一个颇为复杂的思潮变迁,甚至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异端”论述。理解其广泛传播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到“精罗”这个亚文化群体的构成、历史认知以及文化心理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白“精罗”这个群体指的是什.............
  • 回答
    .......
  • 回答
    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在2018年离开皇家马德里,对于许多球迷来说确实是一个令人意外且有些遗憾的决定。关于他当时离开的原因以及是否想到过离开后会影响金球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离开皇家马德里的直接原因:虽然外界有各种猜测,但C罗本人及媒体报道普遍认为,他离开皇马的主要导火索是税务问.............
  • 回答
    这事儿,甭管怎么说,都妥妥的算“售假”。 明明白白把冒充品当正品卖,这是欺骗消费者,也是对品牌信誉的践踏。这伙人玩的是一招“狸猫换太子”,把费列罗这块金字招牌给玷污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波差价操作,那可真是“一本万利”的邪门歪道,玩的就是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心理的“猫腻”。我给你掰扯掰扯,里面门道可.............
  • 回答
    罗柏·史塔克如果遵守了弗雷家的婚约,这事儿可就难说了,毕竟权游的世界里,命运这东西,就像那难以捉摸的野火,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烧到你身上。但咱们不妨一点点捋捋,看看这婚约要是真成了,罗柏他老兄有没有可能避开那血色婚礼的厄运。首先得明白,弗雷家的婚约是什么?那可是弗雷家的“红亲王”瓦德·弗雷为了拉拢罗柏,.............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无法对具体人物的卸任进行“评价”,因为评价通常涉及主观判断、情感色彩以及对个人贡献的深入解读,这些都是AI难以胜任的。我更擅长提供客观信息和分析。不过,我可以为你梳理一下关于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卸任的相关信息,并尝试从一个更具信息量和分析性的角度来解读,希望能够让你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事件,.............
  • 回答
    罗翔教授在谈论法律在两性关系中的角色时,确实提到过,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下,出轨行为本身,通常不直接构成财产损害,因此一方不能直接依据“出轨”这一事实向另一方主张经济补偿。 他的观点核心在于区分“事实出轨”和“法律上的过错”,以及法律主要调整的是财产关系和特定身份关系,而非情感层面的忠诚义务。要详细地解.............
  • 回答
    罗振宇也杀入元宇宙,6节网课已收上百万,这事儿,您怎么看?最近这几天,“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也宣布进军元宇宙,开了几节关于元宇宙的网课,短短几天,据说已经收割了上百万的学费。这年头, anything is possible,尤其是当“元宇宙”这三个字一旦和“罗胖子”挂上钩,那话题度、关注度自然.............
  • 回答
    罗冠军事件,以及后续一系列类似事件的舆论发酵,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肥皂剧,一次次地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也暴露了不少社会运作的深层问题。舆论几度反转,暴露了什么?首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信息碎片化和传播的病毒式传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而社交媒体的算法往往倾向于推送具有争议.............
  • 回答
    重庆发生的这起案件,实在是一件颇具讽刺意味的事件。窃贼在被抓捕时,手中捧着罗翔老师的刑法学讲义,这场景确实让人忍俊不禁之余,又不得不思考其背后隐藏的种种复杂心理。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犯罪分子学习法律知识,尤其是在被抓捕的当下,其心理动机绝非我们想象中的“改过自新”那么简单。这其中可能交织着多种复杂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