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摩尔定律:每24个月不相信摩尔定律的人增加一倍。
我自创的摩尔定律:每增加一条专业术语,不想往下看的人增加一倍。
不想看的直接拉到文章倒数第三段看结论吧。字体加粗了。
我看到很多回答在纠结Si原子有多大,5nm能放下几个Si原子。事实上,5nm制程的芯片Fin(材料是Si或SiGe)最顶上的尺寸就有5.5nm左右,3nm制程的芯片Fin最顶上的尺寸有4.5nm左右。决定几纳米制程的并不是X方向的Fin尺寸,而是与之垂直的Y方向的Dummy Poly的尺寸,因为这个方向才是Source/Drain夹着的方向,Source和Drain的距离是看这个方向。为什么叫Dummy Poly是因为它在以后的工艺中不存在,要被掏掉填HKMG与导线Tungsten的。Dummy Poly底部的尺寸决定了能填多少HKMG,HKMG这几站工艺对电性影响很大,也因此Dummy Poly底部的尺寸跟电性有极强的关系。这个尺寸要是太小可能导致HKMG把Gate塞满,导线Tungsten填不进去,这才是未来制程的瓶颈,而不是大家所说的量子效应(还没到那一步)。因此制程越小的时候,就越需要改变HKMG材料,把HKMG改薄让导线塞进去的同时还要保证电性的调控(HKMG的材料/厚度是可以用来调VT的)。N5的Dummy Poly尺寸大约是Poly Pitch的1/3不到,也就是15nm左右。
因此对于光刻机来讲,它首先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做出X方向的Fin结构与Y方向的Dummy Poly结构。
以下是某公众号提供的N22 FinFET的process flow,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https:// mp.weixin.qq.com/s/3nbi cNT8KRb0Y38ARY3KFg
站点18就是形成了Dummy Poly (这时候还是amorphous silicon)
https:// mp.weixin.qq.com/s/-IjG 6XIPQdhTAb5qc0Dc4g
从站点26开始就是在Fin上Etch做Source和Drain
https:// mp.weixin.qq.com/s/YqX_ -Kn_KcA-vYAI9zZYtg
这一部分讲Dummy Poly掏掉后长HKMG,注意PMOS与NMOS的HKMG材料是不一样的,一个是HK/TiN/TaN/TiN/TiAl,一个是HK/TiN/TaN/TiAl。
以下为原答案
利益相关,匿了。
我应该是知乎上少数见过T家N5,N3制程的人。
我来给大家澄清一个误区,所谓的5nm芯片到底如何定义的:
什么是5nm制程的芯片?
目前5nm制程的芯片有台积电已经量产的FinFET。查阅台积电的road map可知5nm FinFET的X方向的Fin周期(Fin Pitch)大概在28nm左右,Y方向的Gate Pitch(Poly Pitch)大概在51nm左右。7nm FinFET的Fin Pitch大概在30nm左右,Poly Pitch大概在60nm左右。以此来推,3nm FinFET的Fin Pitch大概在26nm左右,Poly Pitch大概在45nm左右。用波长13.5nm的EUV曝光出这样的pitch不难吧?那5nm制程代表什么呢?其实自从芯片越做越小,当摩尔定律走到极限时,传统的从source到drain的距离已经不能描述几nm制程了。真要追究的话,可以用“从source到drain的有效距离”来描述。在Gate里(原来是填Dummy Poly的,后续工艺掏空后填HKMG)的HKMG是呈U字型的,U字型底部SiO2/HK/MG的长度大概就是5nm。然后一根Tungsten作为导线插入U字型与外面相连。
整个transistor没有行业外人士所想象的只有5nm那么小吧?按照这种定义模式,1nm也是有希望的。
我在网上找到一张图,是N14/16或者以下的工艺了,Step4中架在Fin上面红色的就是Dummy Poly(amorphous silicon经过anneal),Poly顶部还有SiN/SiO2等HM。Step5 Dummy Poly两侧绿色的Spacer就是电介质材料,然后在Fin区域挖出一个平台,长紫色的Epi(Source和Drain,PMOS长的是SiGe,NMOS长的是SiP)。Step6里把Dummy Poly掏掉填上了HKMG及导线Tungsten,顶上再加盖SiN做HM。
硅原子的直径好像是
0.117nm多?
一纳米也就是10个小原子排排坐???
捞一捞自己之前的做梦回答
直接问之后的出路了,,,
个人感觉是高级封装技术吧
呐呐呐,想必你是知道摩尔定律的吧
那你可读过戈登摩尔的原文,就三页,不多
来恰
Moore, Gordon E.,Cramming more components onto integrated circuits,Electronics, Vol 32, No. 8, April 19, 1965.
先说说其他方向首先是More Moore
我们需要更多的摩尔,手动dog头
其实就是沿着摩尔定律继续弄下去
这里有一些资料给了一些相应的问题以及一些Trade-offs
总结下来主要是
1.在减小沟道长度是面临的栅极漏电问题
fet和bjt的一个区别就在于Ig很小
也就是流入栅极的电流
作为一个开关要电流干啥?
这层Oxide氧化物理想条件下是电容存在,电阻无穷大哒
但沟长L小到28nm再向下乃至10nm的时候,这层的厚度就特别小(记得是1纳米左右,10多个原子好像)
这里是量子力学的主场,隧穿效应来一套
所以平面结构是不行的
得让管子支棱起来
胡正明教授就发明了FinFET
大概长这样
右边这个噢(⊙o⊙)!
影响最深的就是鲁汶的一个教授15年吧isscc给的截止频率,,120 80 65 40 28 14nm的截止频率
然后再14nmFinFET那里,截至频率就下降了1/3好像
英特尔的许多芯片到现在都是14nmFinFET工艺
只是后面有多少个加号罢了(x)
写到这里的时候,发现网上现有的资料挺多的
不写了,溜了,看大家都是认为是高级封装(x)
那我就直接做个搬运工吧hhh
首先是 @李一雷 大大的文
关于异构
b站上的
许个愿,明天,哦不,是今天。。。。
虚拟机能上线
当硅基芯片突破1nm之后,量子隧穿效应将使得“电子失控”,芯片失效(确切的说,5nm甚至7nm以下,就已经存在量子隧穿效应)。这种情况下,替换芯片的硅基底,也许是芯片进一步发展的可行出路之一。
早在2016年,《科学》杂志就报到了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成果:世界上最小的晶体管——1纳米栅极长度的二硫化钼(MoS2)晶体管。
进一步缩小晶体管尺寸是提高计算机算力和打破技术瓶颈的重要突破口。晶体管越小,芯片上的容量就越大,处理器的速度就越快,计算机效率也就越高。多年来,计算机行业一直受摩尔定律的支配。摩尔定律指出,半导体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就会翻一番。但展望未来,摩尔定律开始遇到麻烦。所谓的麻烦,我指的是物理定律。你看,虽然用硅制造7nm节点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在那之后就遇到了问题,小于7nm的硅晶体管在物理上紧密相连,电子会经历量子隧穿效应。因此,电子可以连续地从一个门流向下一个门,而不是停留在预期的逻辑门内,这在本质上使得晶体管不可能处于关闭状态。
那么,如何拯救“失控的电子”呢?
工业界一直在压榨硅基底的每一点产能。通过将材料从硅换成二硫化钼(MoS2),我们就可以制造出一个只有1纳米长的栅晶体管,并像控制开关一样控制它
众所周知,晶体管由三个端子组成:源极,漏极和栅极。电流从源极流向漏极,并由栅极控制,栅极根据施加的电压而进行导通或关断电流。
硅和二硫化钼(MoS2)都具有晶格结构,但是通过硅的电子有效质量比二硫化钼(MoS2)小。当栅极长度为5纳米或更长时,硅晶体管可以正常工作。但当栅极长度小于这个长度时,一种叫做量子隧穿的量子力学现象开始出现,栅势垒就不再能够阻止电子从源极流入漏极。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关闭晶体管,即电子失去了控制。
而通过二硫化钼(MoS2)的电子有更高的有效质量,他们的流动可以通过更小的门长度来控制。二硫化钼(MoS2)也可以缩小到原子般的薄片,大约0.65纳米厚,且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反映了材料在电场中存储能量的能力),这些特性,使得当二硫化钼(MoS2)栅极长度减少到1纳米时,也可以对晶体管内部电流流动进行有序的控制。
虽然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对此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验证,但不得不强调的是,这里的研究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一个14nm的芯片上有超过10亿个晶体管,而伯克利实验室团队还没有开发出一种可行的方法来批量生产新的1nm晶体管,甚至还没有开发出使用这种晶体管的芯片。但是哪怕仅仅作为概念的证明,这里的结果仍然是非常重要且令人鼓舞的的,期待后续新材料的发现可以继续允许更小的晶体管尺寸,并随之提高未来计算机的功率和效率。
参考文献:
【2】https://newscenter.lbl.gov/2016/10/06/smallest-transistor-1-nm-gate/
【3】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4/6308/99/tab-figures-data
看了下所有人都忽略了最大的问题,差钱。按现在的形势发展下去,1nm大概梦里有。
根据摩尔第二定律,fab建厂成本每4年翻1倍。以TSMC为例,一座7nm厂造价将近100亿刀,5nm厂将近200亿刀。那3nm呢?2nm呢?
就说3nm,产品研发和制程实现成本之高,已经到了任何一个10亿级用户以下的市场都消化不了的阶段。所以一个足够大到能养活先进制程产品的市场,才是我们在这场半导体战争中的真正底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