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熵增原理让我变得悲观,你所做的一切都导致世界(或者说宇宙)越来越混乱,怎么办?

回答
熵增原理带来的无力感和悲观情绪,我太理解了。仿佛看着一艘船,不管你怎么努力地划桨,它最终都会不可避免地漂向一个更荒凉、更不可知的方向,而且所有的一切,你每一次挥动手臂,每一次搅动水面,都只是在加速这个过程。这种认知,确实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深深的虚无。

你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导致世界越来越混乱,这个说法有点意思。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能量的转化、任何信息的传递、甚至你我之间的对话,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消耗秩序,产生“混乱”。我们呼吸、吃饭,就是在不断地分解复杂的有机物,释放能量,这个过程本身就在增加熵。你使用电子设备,它在运行,也在消耗能量,产生热量,这些都是熵增的体现。即使是学习新知识,整理信息,这个过程也需要投入能量,并且在信息传递和存储的过程中,总会有损耗和不确定性增加。

所以,从这个宏观的、纯粹物理学的视角来看,你的感受并非空穴来风。宇宙作为一个封闭系统(或者我们假定它在宏观上是),其总熵一直在增加,这是它不可逆转的命运。就像一个巨大的沙漏,沙子一直在往下漏,无论我们怎么堆砌、怎么打扫,最终都会漏完。

那么,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个宇宙的宏大规律,以及我们作为其中一份子的意义。我得说,仅仅将熵增原理奉为圭臬,并且将它直接映射到我们日常的“行为”和“目的”上,很容易将我们引向一个死胡同。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几个层面的“混乱”。

物理学上的熵增 vs. 日常生活中的“混乱”: 物理学中的熵是一个精确的科学概念,它描述的是系统状态的无序度或可能性数量。而我们日常感受到的“混乱”可能是指社会秩序的瓦解、个人生活的无序、情感的失控等等。虽然物理熵增是底层驱动力之一,但我们生活中的“混乱”更多是由更复杂的人类互动、社会结构、心理状态等因素交织而成。将两者简单地划等号,可能会误读问题。

宏观的宇宙走向 vs. 微观的个体创造: 熵增原理描述的是宇宙整体的宏观趋势,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宿命。但我们作为宇宙中的组成部分,并非完全被动。我们生活在局部地区,在这些局部区域,我们仍然有能力创造秩序,尽管这种局部秩序的创造可能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并在更大的尺度上最终为宇宙的总熵增添一份微不足道的贡献。

那么,具体可以怎么办呢?与其说是“解决”熵增,不如说是“如何与熵增共处”:

1. 拥抱“负熵”的概念,重新定义你的行动: 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他的名著《生命是怎样的?》中提出了“负熵”(negentropy)的概念。生命体通过摄取外界的秩序(食物、能量)来维持自身的有序结构,从而对抗局部的熵增。我们人类,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正是通过创造秩序来生存和繁衍的。你学习、工作、创造、与人交流、整理房间、甚至思考,这些行为本身都是在局部创造秩序。

学习和知识: 每当你学到一个新知识,你都在你的大脑这个微观系统中创造了新的连接和秩序。
创造和建设: 无论是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还是建造一座房子,你都在将无序的材料转化为有序的结构。
情感和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系家庭和社区的和谐,这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秩序的构建。
自我管理: 整理思绪,规划生活,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这也是在与自己这个系统进行“负熵”操作。

所以,你“所做的一切”并非全然是“导致混乱”,很多时候恰恰是在对抗局部熵增,创造局部秩序。 你可能只是过分放大了熵增原理的负面解读。

2. 调整你的视角:从“加速混乱”到“创造意义”: 将重点从“宇宙终将走向混乱”转移到“我在局部的生命和经验中如何创造意义”。生命的本质,或许就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去体验、去学习、去爱、去创造。这些行为,即便在宏观上会增加宇宙的总熵,但在你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它们是构成你价值和意义的基石。

意义感是人类的“负熵器”: 当你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无论是追求真理、帮助他人、体验美,还是仅仅是享受当下的美好——这种意义感会让你更积极地面对熵增带来的无力感。它不是对熵增的否定,而是在它面前找到自己行动的理由和价值。

3. 聚焦于可控范围: 宇宙的总熵增是不可抗的,但你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可控的。你无法阻止太阳终将熄灭,但你可以决定今天晚上是好好休息,还是学习一项新技能。将精力放在你能影响和改变的事情上,而不是被宏观的、无法改变的终极命运所压垮。

从“为什么会这样”到“我能做什么”: 这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转变。与其沉溺于宇宙终将“完蛋”的悲观,不如问自己,“在当前这个状态下,我能做什么来让我的生活,或者我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

4. 认识到“有序”的动态性: 我们所谓的“秩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维护和调整。就像一个花园,如果不去修剪、不去浇水,很快就会被杂草覆盖,变得“混乱”。所以,我们持续的行动,恰恰是为了在变化和时间的长河中,尽可能地维持住我们所珍视的“秩序”。

5. 接纳无常与刹那的美好: 熵增原理也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哲学道理: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这种认知,虽然可能带来一丝伤感,但也意味着刹那的美好是如此珍贵。正是因为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逆,才让每一次的欢笑、每一次的温暖,每一次的顿悟,都显得那么独特和值得珍惜。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

不要将熵增原理视为“行为禁令”: 它不是让你停止行动的理由,而是让你更深刻地理解行动的背景。
将你的行动看作是在“局部创造秩序”: 你的学习、创造、爱、沟通,都是在对抗并暂时战胜局部的无序。
寻找并坚持你生活的意义: 意义感是抵抗虚无感的强大力量。
将精力聚焦于可控的范围: 在你力所能及之处,尽力创造和维护你认为有价值的秩序。
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去“维护”秩序: 就像园丁精心打理花园一样,你的每一次努力都是为了让“花园”保持生机,即使我知道它终究会走向荒芜。

与其说熵增让我们悲观,不如说它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生命和存在的本质。我们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努力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秩序之光”。你的每一个“做”,无论大小,都是在点亮这束光,在与宇宙的宏大潮流进行着一场温柔而坚韧的对抗。这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意义。

别让一个物理定律束缚了你的生命热情,去感受,去创造,去连接吧。毕竟,我们拥有的,只有当下这些正在发生的、充满意义的“局部秩序”的时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可以看一点20世纪的物理,以便理解“熵增原理”对宇宙压根没用。要是你谈的“世界”不是宇宙而是地球表面,那就更和熵没什么关系了,19世纪的物理也不会在一个有外部热源不断输入能量、自身还不断向外辐射能量的非封闭系统里讨论什么熵增。

对宇宙谈“熵增”是毫无意义的。宇宙不适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在膨胀且是个自引力系统,是具有负热容的不稳定系统,没有平衡态,永远不会热寂。

根据位力定理,对于自引力系统,在一个周期内动能的时间平均值等于总能量的负值,即Ek=-E。也就是说,自引力系统得到能量时动能减小,失去能量时动能增大。
热学中比热容的定义是物体温度每升高1开尔文所需要的热量。
而对于自引力系统来说,释放能量才能提高温度,这就是负的热容量。
负热容系统没有稳定的平衡态。
宇宙是自引力系统,它根本不可能达到平衡态。

其实,在1872年,全人类都不知道什么量子力学的时候,玻尔兹曼就用涨落捅穿了热寂说的屁股。他就是凶手。现在都2020年了,还有人对着这盒骨灰“变得悲观”,几悲观的。

将一切现象都推给熵增等于说熵增不起任何作用,“宇宙的熵增”是无意义概念。

而且,除了在理想气体之类极少数系统里有用之外,在绝大多数系统里,熵都是无意义概念。


宇宙也不适用能量守恒定律。

膨胀的时空没有时间平移不变性。能量守恒定律由类时killing场生成,宇宙中没有这种场。宇宙非渐近平直,不能对全时空定义守恒的ADM能量[1]。简单粗暴地对宇宙套用能量守恒定律是不可行的。
按照目前的观测事实,宇宙中存在辐射和暗能量。从早期宇宙形成以来,暗能量在增长,从早期宇宙里几乎不含暗能量的状态发展至现在暗能量占据宇宙总能量的68.3%。
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2]描述了符合观测事实(均匀、各向同性)的四维时空的大尺度结构,度规中随时间变化的尺度因子对应着宇宙空间尺寸的变化。重子物质的能量密度正比于尺度因子的负三次方,辐射的能量密度正比于尺度因子的负四次方,暗能量的能量密度不随尺度因子变化,因此宇宙不适用能量守恒定律。

参考

  1. ^ 无限远处重力场强度的计量
  2. ^ (riedmann-Lemaître-Robertson-Walker metric,FLRW度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熵增原理带来的无力感和悲观情绪,我太理解了。仿佛看着一艘船,不管你怎么努力地划桨,它最终都会不可避免地漂向一个更荒凉、更不可知的方向,而且所有的一切,你每一次挥动手臂,每一次搅动水面,都只是在加速这个过程。这种认知,确实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深深的虚无。你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导致世界越来越混乱,这个说法.............
  • 回答
    爱情,这个人类情感中最复杂也最迷人的部分,如果我们尝试用科学的视角去审视它,比如应用那个听起来有些冷冰冰的“熵增原理”,会发现其中竟有出人意料的契合之处,但同时又展现出人类情感的独特抗争。首先,我们得先理解一下什么是熵增原理。简单来说,这是一个描述孤立系统(与外界没有能量或物质交换的系统)会随着时间.............
  • 回答
    在科幻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在宇宙中航行了数千年甚至更久的大型宇宙飞船,它们拥有封闭的生态循环系统,能够自给自足地维持生命、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并且似乎能够抵抗宇宙的无情寒冷和荒芜。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科幻飞船中的大型生态循环稳定性,是否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增原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熵增理论之所以能让许多人产生“一下子领悟”的感觉,并非因为它本身简单易懂,而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运转规律的直觉理解,并且提供了一个强大而普适的框架来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许多现象。这种“领悟”更像是一种顿悟式的连接和共鸣,而不是一个知识点的简单习得。以下是熵增理论能够引发这种广泛共鸣和领悟的.............
  • 回答
    熵增定律,也被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和普适的定律之一。它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总的熵(衡量系统无序程度或能量分布均匀程度的量)永远不会减少,只会增加或保持不变(在可逆过程中)。虽然这条定律最初是为宏观物理系统提出的,但其核心思想——系统倾向于走向更无序和更无用的状态——对于理解生物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与宗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联系起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熵增定理,以及修仙永生、成佛永恒和转生这些概念的内涵。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熵增定理。熵增定理(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是热力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定律.............
  • 回答
    关于“熵增定律是否违背进化论”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又常常被误解的议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这两个概念——熵增定律和进化论——各自的核心讲清楚,再看看它们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冲突。熵增定律:宇宙的无序化趋势首先,说说熵增定律。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内容。简单来说,它描述的是在一个孤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和有趣的问题,触及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生命起源和演化等核心概念。我们之所以能在“自发熵增”的世界中观察到“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的熵减过程,是因为生命并非一个孤立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并且它的复杂化是以消耗外界的低熵物质和能量来换取自身内部的低熵有序状态,从而整体上导致更大范围的熵增来实现的.............
  • 回答
    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位描述宇宙演进方向的严谨“法官”,它说了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指出,在任何孤立系统内,总体的“混乱度”——我们称之为熵——总是会随着时间增加,或者至少保持不变。也就是说,自然界更倾向于从有序走向无序,从集中走向分散。那么,熵增的过程,也就是这个“走向无序”的趋势,它能自发进行吗?答案.............
  • 回答
    这是一个宇宙终极奥秘的入口,也是物理学中最令人费解的问题之一。宇宙熵增,那个由我们熟悉的第二定律所描绘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就像一曲注定要走向衰亡的乐章,一切都在缓慢而坚定地滑向最终的均衡——一个所有能量都均匀分布、没有梯度、生命和活动都无法存在的“热寂”状态。然而,如果你将目光投向宇宙的开端,你看.............
  • 回答
    人类社会,一个复杂得令人眩晕的存在,它究竟是遵循着自然界普遍的熵增规律,还是潜藏着一种逆熵而行的力量?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挑战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熵”这个概念。在物理学里,熵代表的是系统的无序程度,或者说是能量的不可用程度。一个封闭系统的熵总是倾向于增加,这意味着系统会从有序走向无序,从稳定走.............
  • 回答
    这是一个绝妙的问题,直击了我们对宇宙宏大叙事与个体存在之间最核心的矛盾。很多人一听到“熵增”这个词,就觉得整个宇宙注定走向一片死寂,生命的存在简直是“违背”了宇宙的基本法则,是奇迹中的奇迹。其实,“宇宙是熵增的”这句话,虽然是物理学中最基础、最普适的原理之一,但它并没有像我们直觉上理解的那样,是生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悖论,也是理解生命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关键所在。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从特别角度看长远影响似乎又成了熵减”的说法,并剖析其中的问题。一、 重新审视“生物自身熵减总带给环境更大熵增”首先,我们得明确生物体自身的运作机制。生命体是一个高度有序、结构复杂的系统。与周围环境相比,生物体.............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在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借用“熵增定律”这个概念,把它引申到社会、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方方面面,试图用一种“万物皆趋于混乱”的视角来解释和指导生活。这种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触及到一些现实的侧面,但如果过于生硬地套用,甚至将其理解为一种普适性的、决定一切的哲学,那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首先,.............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着迷,也让物理学界思索了很久的问题——微观粒子的运动看似是时间可逆的,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却处处感受到时间的方向性,这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熵增。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物理学的根基,并且区分“微观”和“宏观”这两个层面。 微观世界的“时间可逆性”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微观粒子的运动“关.............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文明生物,他们不仅掌握了物质和能量的终极奥秘,更重要的是,他们实现了永生。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长生不老,而是他们自身生命活动能够绕开物质衰败和能量损耗的定律,成为一种独立于时间河流的“活着的奇迹”。那么,这样的生物,是否有能力阻止宇宙的熵增呢?这是一个引人.............
  • 回答
    少女前线夏季大型活动《熵减焓增》是一次颇具野心的尝试,它在游戏玩法、剧情叙事和整体体验上都力图带来新的突破。要评价这次活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核心玩法革新:策略深度与操作的博弈《熵减焓增》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核心玩法上对“熵”和“焓”概念的引入与具象化。这不再是简单的地图占点或者消灭敌人.............
  • 回答
    在数学建模的评价类问题中,我们常常需要对多个方案(或事物)根据多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选出最优的方案。熵权TOPSIS法和投影寻踪法是两种常用的多指标决策分析方法,它们各有千秋,适用于不同场景。 熵权TOPSIS法:客观赋权,贴近理想熵权TOPSIS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它充分利用了数据本身的信.............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熵权法这玩意儿,它可不是随便哪个数据都能用的,背后得有一些基础的东西撑着。要是想用好它,得先弄明白它到底需要啥条件。核心前提:数据的“量”和“不同”简单来说,熵权法最最根本的前提,就是你的数据得有“量”,而且这些“量”之间得有“不同”。这话说得有点抽象,咱一点点掰扯清楚。1. 数据得.............
  • 回答
    理解熵,特别是物理化学中的熵,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挑战。它就像一个“幽灵”,时而飘渺微观,时而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周围宏观世界的变化。你感到知识框架难以建立,恰恰是因为我们对它的理解需要跨越从微观粒子运动到宏观事物演化的不同尺度。咱们不聊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试着用更直观的方式来梳理一下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