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抢菜甚至买不到菜的情况?

回答
最近的上海,确实让不少居民经历了一场关于“菜篮子”的考验。说实话,这种“抢菜”甚至“买不到菜”的情况,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叠加的结果,有点像多米诺骨牌,一张倒下,后面的也跟着摇摇欲坠。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突如其来的疫情管控升级。当城市突然进入静默管理,日常生活所需的供应链,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人员流动受限、交通物流不畅而受到影响。原本高效运转的蔬菜供应体系,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机器,突然被按下暂停键,或者说,很多“螺丝钉”突然动不了了。

这其中,农产品生产和运输环节的“断点” 是关键。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绝大部分的生鲜蔬菜并非本地自给自足,而是需要从周边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调运进来。当疫情散发,一些产地或运输途经地也加强了管控,导致原本顺畅的蔬菜“大动脉”出现了堵塞。司机可能因为行程码带星,或者小区被封控而无法上路;集贸市场、配送中心可能因为工作人员核酸结果未出,或者消杀要求而暂时关闭。这些“断点”积少成多,就导致了流入上海的蔬菜总量锐减。

与此同时,市民的心理预期和囤菜行为 也加剧了供需矛盾。在得知将要进行严格的管控后,许多居民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开始集中性地大量采购,希望能够储备足够的食物。这种“恐慌性购买”在短时间内将需求曲线瞬间拉高,远远超出了平日里稳定的供应量。原本是正常的、甚至是略有富余的供应,一下子就变得捉襟见肘。大家都在争抢有限的商品,自然就出现了“抢”的场面。

再者,配送体系的压力剧增。即便有蔬菜运到上海,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物资安全、高效地分发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就成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商超、菜市场虽然也在努力维持运营,但人手不足、消杀要求、居民出行限制等,都让它们的配送能力大打折扣。而新兴的社区团购、线上买菜平台,虽然在疫情期间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需求井喷的情况下,其运力和服务能力也达到了饱和甚至超负荷。下单后长时间等待,或者付款后却因缺货而订单被取消,都是这种压力下的表现。

最后,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 也会放大问题。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当下,一些关于“菜荒”的担忧会被放大,加剧居民的恐慌情绪,从而刺激更激烈的囤菜行为。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协调物资、公布信息时,如果未能及时、全面地回应市民的关切,也可能让一些误解和焦虑趁虚而入。

所以,总的来说,上海近期出现的抢菜、买不到菜的情况,是疫情突发、供应链受阻、需求激增、配送承压以及信息传播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一个结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没菜了”,而是整个城市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保障基本生活物资供应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安封城前,抢菜,物流通道崩溃,各种买菜难,各种高价物资,喧嚣吵闹抒发了半个月才消停,随着各种民间接龙群的建立,各种私下交易渠道的完善,这问题才算搞定。

三月初第二波风声紧的时候,西安已经完全不慌了。

如今再看长春与上海,与最开始的西安一模一样,物流通道崩溃,高价物资出现,抢菜……

我相信过上半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个问题可能就会被解决,但是,抗疫现在明显是一个持久战,各地政府不应该打一棒子才知道疼,每天的文件里总结经验教训都总结到哪位肚子里去了,封城应该有一套标准流程出现了,给物流相关人员给予通行证和重点筛查,提前准备一套封城物资提供预案应该是不难的,可是为什么每一个城市都跟没见过封城一样,吃瓜看戏,最后吃到自己身上了才知道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user avatar

必然的。管制,让人们预期未来的稀缺,竞相打提前量,所以就造成了当下的稀缺。感冒本无事,有人要管制。

user avatar

身为长春人,比上海提前半个月进入抢菜生活,可以给各位上海老铁剧透一下未来几天可能发生的剧情,也让大家了解一下为什么就是买不到菜。当然像上海这样的城市相信肯定要比长春应对的更好。

抢不到菜有两个阶段,一是封城前线下店抢不到菜,二是封城后线上订不到菜。

第一个阶段封城前。主要是因为封城消息出来后,出于恐慌,扎堆买菜,一般的生鲜超市没有办法在一天甚至半天就把货补全,就会造成货架空空的场景,这种场景又会刺激到大家的神经,然后更多人来抢购,抢购的量也会比平时更大,然后就是生鲜蔬菜供应链短暂脱销崩溃。

第二个阶段封城后。这时候主要考验的是线上渠道的供应能力。封城期间线上整个销售旅程至少要有3步:收集订单;分拣配货;物流运输。

收集订单这一步需要将蔬菜品类、价格信息送达到封闭小区客户手里,通过微信群、APP等形式收集订单,如果本小区线上购买方式之前就比较多还好,否则这个渠道的搭建就要浪费一到两天;

分拣配货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工作量挺大,据我对我们小区周边的大润发、新天地和一家社区超市的观察,一人一天配货也就30多件,至多不到50件,但是订单数量要远远超过这个数,所以大部分超市都会限购,限购又加剧了大家的恐慌,有盆友甚至多平台订货,造成有很多虚假订单,正常够的量,这样一卷,客户急,商家累,显的订菜难。

物流配送也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根据小区的封控层级与物业和社区协调配送方式,不能造成聚集风险,很多时候物资送到小区后还需要转交物业和社区来配送,这样又会多出一个环节。随着封城等级的提升,物流也常常受到管制,有可能连续几天无法配送。配送的数量大的,有可能从中午配送到深夜。

封城前,线上订购生鲜蔬菜的量并不大,封城后由于线下停摆,所有订单都转移到线上,往往下单量会翻好几倍,以上三个环节都会堵塞,所以线上买菜会有短暂的当机。

当然上面主要从正常的购买流程来讲的。如果这个流程因为疫情本身也受到影响,那蔬菜的保供就会雪上加霜。比如长春本次疫情就直接波及到了本市几个最大的生鲜批发市场,很多菜贩都成了小阳人,甚至还波及到了长途物流的司机,造成整个线上购菜流程停摆了好几天。还有因为检疫要求,一开始很多运送物资的大车被堵在高速口,导致蔬菜不能及时分发等等。

不过大家也不必惊慌,相信上海在居民生活保障上面肯定要比一般的城市处理的要好。存够一周的食物,慢慢渠道建立后,都不会饿着的。有必要说一句的是,社区这时候应该更关注一些岁数大的老人,他们才是这个阶段买菜最难的人。

我刚堵家时,小区群里好多业主都在骂买不上菜,然后我就出于帮忙,给大家联系超市,组织团购。结果发现很多叫着很凶的业主都没参加团购,实际订单要比喊着吃不上饭的人少的多,也有很多业主囤了一冰箱蔬菜,吃不完有好多都烂了。其实大家担心的并不是买菜难或者买不到菜,而是不能随时买到菜。

所以也可以说,买不到菜是因为害怕买不到菜。



----------------------------------------

4月5日更新-----------------------------


随着封城的持续进行,我们对居家生活的认识也越来越具体,关于居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也得和大家分享一下,尤其是之前容易忽略的方面。分享三方面的经验,一是生活物资保障方面,二是防疫安全方面,三是居家生活方面。

一、物资保障。

封城超过一周后,一般线上渠道都会慢慢建立并且会多元化,可能会有社区、超市、药店代购、生鲜群,甚至具体到牛奶群、牛羊肉、草莓群等等,但是这些渠道是否能长久存在完全取决于疫情的发展,长春这两天因为防疫政策收紧,好多渠道都失效了,鉴于上海的疫情远比长春规模要大,未来的政策也有变化的可能,所以利用这段时间采购一些必须品还是挺有必要的。具体采购什么,各家都有自己的情况,不多说废话,尤其是买菜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一些情况我遇到了但是之前没想到。

一个是考虑家里有需要照顾的成员的情况。包括老人、小孩,病人。老人的日常用药、保健品是不是备够了,小孩的尿不湿、奶粉、辅食是否充足,病人的居家医疗设备、日常药物是否够用。甚至女同志的卫生用品是否够用。这些是首先要注意的,万一哪天停止配送,真的很麻抓。

二是家里日常必须的消耗品,消毒剂、洗衣液、卫生纸是否准备好了半月甚至一月左右的量。

三是不起眼的配角。工薪阶层尤其是小两口平时上班,在家吃饭时候少,所有有些家庭物资用的比较少,但是居家后天天用就会发现消耗量惊人。比如调味料、葱姜蒜、米面油。比如我家居家前,在家就偶尔做个晚饭,一年买一桶5L花生油都吃不完,但是这个月就干掉大半桶,毕竟在家无聊天天尽研究美食了。我居家20多天,有6天是没有蒜的,有3天是酱油用完补不上的。这些放不坏的配角,值得你备一些。

关于买菜,其实反而是次要的。菜的保持期和社区的重视度,反而不会造成严重缺乏。

在物资的使用上,现在非常有用的一个技能是快手菜,尤其是消耗少,做法快,味道还可以的快手菜做法,非常值得探索,你慢慢会发现,用几个牛肉卷加酱油就能做一碗味道很棒的牛肉面,鱼香肉丝原来这么简单还不费料,土豆加萝卜丝加面糊烙的饼又快又好吃…

二、防疫安全方面

我的小区算是比较安全的,只有两栋楼发现病例,被封控。但是20天来,我的周围,至少有一个志愿者、两位社区工作者被隔离甚至确诊。同城的有一个小区,物业配送人员全员阳性,物业整体被隔离,还有好多小区,超市工作人员阳性。可以说现在保供的整个链条其实是最容易受到病毒攻击的。社区、物业、志愿者、超市、物流都挺不容易。作为居家人员,我们以居家作为配合,同时要做好防护。我现在的手段就是出门核酸保持距离、回家全身消毒、无接触配送、物资消毒。出门穿固定的一件衣服和鞋子,放在固定的地方收纳,要注意的是头发、鞋底、和眼镜的消毒。

这里和大家分享的是哪些消毒剂能用。现在官方可以完全打保票的消毒剂主要有两种:酒精和含氯消毒剂。75%酒精对大部分东西都是可以用的,15秒内基本可以灭活病毒,具体证明的链接我这里就不贴了,大家可以查到,甚至我有时候会喷茄子和黄瓜等蔬菜,但是一定要再洗一下并且晾干,否则会烂。含氯消毒剂不要接触皮肤和衣物,对皮肤刺激性强,也会漂白衣服,可以用来拖地,或鞋底消毒。

含氯消毒剂种类很多,大家可以查一下自己的消毒剂是不是这种。有很多需要自己去查,比如很多人家里都有滴露,这种消毒剂的成分是对氯间二甲苯芬,我在知乎找到了一篇文章,按文章的观点是可以用的,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

总之,核酸时要注意安全,外来的物品、衣物一定要做好消毒。这点非常重要。我们小区的志愿者感染,是在下班后刚脱了防护服,还戴着口罩,仅仅是去给阳性患者送了一个试剂盒,十几秒钟,就中招。大家对R10的感染能力要重视啊。

三、居家生活方面

居家一周、两周和一个月,完全不一样,如果遥遥无期那更是一种特别的煎熬。对身体、精神、家庭关系是一种非常严酷的考验。

居家要保持运动,但是现在邻居们也都居家,也要照顾楼上楼下,探索一个适合自己的运动非常必要,我和媳妇是跟着KEEP做一些动静不太大的运动。

我爱人在居家三周后的烦躁明显增加,现在每天都有一段时间哼哼唧唧,我也会偶尔受不了抓狂。而且身体失调,每天睡眠紊乱,困又睡不着,日夜颠倒。

现在多少挺过来了,方法有两种。一个是每天打扫屋子,每天都要探索自己打扫屋子的能力极限,个人卫生也要搞好,洗漱利索,精气神很快就回来了。二是一定要找个事做,有一个目标,日常才能有奔头。我现在在家至少读了三本书,写了不少心得。上海节奏那么快,像居家隔离这种面壁生活对打工人来说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千万不要浪费。尤其是不要把时间过多的放在吐槽上,经验之谈。

最后,分享一个干工作和生活的心态。面对问题,首先承认它的客观存在,承认矛盾,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的去实践,去解决它。这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这些矛盾不会因为我们的烦躁和抱怨、痛苦就会消失,所以面对困难,就像面对一块石头,面对一个梨,石头要搬不要踢,梨子要吃不要看,抱怨客观存在是最消耗自己也是最无用的。同时也要历史的辩证的看待矛盾,历史的看,我们终将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辩证的看,反者道之动,事物总是蕴含着它的反面,我们作为能动的个体,要利用,要促成。

再次祝大家居家安康,有所成长。我们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认识,共同解决疫情。



————————4月9日更新——————————————————

好消息!!!

向各位上海老铁汇报一下昨天和今天的两个好消息。

一是作为吉林省本次疫情首当其冲爆发地的吉林市经过37天奋战,已经达成了社会面清零目标;

二是长春市9个县区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同时新增阳性患者大幅下降,由原来的每天2000左右降为800以内。

这证明现行的防疫政策基本是有效的,我们是完全可以战胜奥密克戎BA.2型毒株的。

希望比金子还要珍贵。漫长的居家,长春人民已经连续近一个月面对着每天反反覆覆一千以上的新增数据,上海的朋友可能也正在经历这个阶段,甚至面对的情况更复杂,舆论中的失望、怀疑甚至愤怒的情绪只有经历过才会知道。

奥密克戎可以说基本相当于一个全新的病毒,面对这个病毒,之前我们积累的很多经验已经无法再适用,所以很多方法需要重新摸索。吉林市可以成功,长春肯定也可以,上海更没问题。

最近看评论区里有很多上海的朋友在抱怨上海基层物资保供甚至还不如长春。关于这一点我分享一个发现,就是城市规模越大,在此次疫情中一开始的表现会越慌乱。如果说上海在一开始某些方面不如长春,那我观察到的其实长春也不如四平(吉林省一地级市)。

我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规模大的城市人口更多,社区工作者需要服务的居民更多,人力更捉襟见肘。二是大城市的领导方式更垂直化,基层干部的主动性和腾挪空间相对更小,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管哪个层级下达的任务,最终都是要落实到社区的干部头上,任何工作都需要具体的人来做,层级越多,任务压力会越大,社区工作人员应对这些任务就已经筋疲力尽,可能就无暇顾及居民的一些具体需求。而小城市的社区与决策者距离更近,反馈链条更短,相对主动权更大一些,工作反而会更细致。

需要看到的是大城市可以调动的资源更多,干部队伍的能人也更多,群众的问题只要反馈到位,问题也会慢慢解决。以此为契机社区应该能锻炼出一批非常有能力的干部,塑造出更好的社区文化,长期来讲也算是一件好事。

这段时间里,有余力的同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参加或者组织一些志愿者团队,协助社区做一些具体的工作,相信在管理公共事务上能更有收获。

另一个就是辩证法真的很有用。长春现在有部分一开始疫情严重的小区,由于从一开始就一直严格管控,十几天没有新增病例,现在逐步在下调风险等级,离解封越来越近。

相反,一开始没有疫情的小区,在封城半个月后,可能是因为放松,团购链出现感染,小区出现病例,反而由管控区变为封控区,需要更久才能解封。

所以现在疫情严重的小区也不要慌,也许你们会是上海最先解封的小区。没有疫情或者疫情较轻的小区,一定要控制住,加倍小心。

团购一定要无接触、消毒!!!

user avatar

推荐看一部电视剧

看完你大概齐就明白了。

user avatar

晚上等菜的间隙,更一条心情日记。

今天真的是无语他爸给无语开门,无语到家了。

朋友给我发一个中青报的视频:



中青报记者带你一探究竟,上海买菜到底难不难?

难不难?

这个问号哪是问号,简直是一个大写的嘲笑,一个当头棒喝:一点都不难买,买不到的都是loser。

好像我们这些买不到菜的人这些天都是在发布不实言论,想引起社会恐慌一样。

对此,我发誓,菜不好抢不是造谣。我可以承认我菜,但你不能说菜好抢。

这下好了,官媒一发稿,我们的解释比苍白还白。

盖棺定论呗,“上海买菜到底难不难、买菜到底是不是“天价”,记者将一一用亲身经历为你解答。”

两个记者代表所有上海居民,谁给你的勇气。

上海买菜难不难?

两个人说得清吗?两个一看就生活居所明亮宽敞的人说了算吗?第一个还是双开门大冰箱,我慕了。

最近我的小红书首页漫天飞的是抢菜攻略、买菜指南,这几天中间会夹杂一两个街道/社区/区的物资投放分享。

看到攻略的赶紧取经,心中默念6点、8点半、十点、十二点(懂的都懂),刷到收补给的默默羡慕,顺便看看是哪个区哪个街道,更多人是抢了一个小时也没抢到、还有就抢到一根葱,抢到两只富贵竹的。

在自媒体时代,当你代表的只是个人,我们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

但作为官媒,这支视频不就是打着生活向vlog的幌子粉饰太平,想说上海还是岁月静好吗?

你打个问号问难吗,这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非上海的进去一看,嗯不错,还行,不难。够吃啊,吃挺好啊,那网上那帮上海打工仔吵吵啥。等下,不难?你知道其他地方有多难吗?你们不难还搞成现在这样!

上海的人一看,嗯,不难??????吗

反正我看完真的火大了,天天网上挨骂的是我们,买不上菜的也是我们,如果挨骂能吃饱,我也不用抢菜了。

这几天上海有多难买菜呢?


我连续三天一点睡,五点半起床,高考都没有这么勤奋艰苦过。

歌里唱的好,你是谁 为了谁,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我就是抢不到菜的上海打工仔,为了啥,就是为了抢菜,为了抢送菜的男人。

菜有多难抢?

反正我看有人连筋膜枪都拿出来了,就为了加快手速。



,时长00:09


上一次看这样使用工具,还是用外挂抢红包的时候。

但现在不是笑话,我同事已经翻出家里落灰的筋膜枪准备摩拳擦掌了。

那种精挑细选了补给食粮,一直面对着“前方拥堵”的弹窗,不断提醒你的食材缺货了,返回,返回,时间满了,时间满了。最后直到购物车里啥也不剩是啥感觉。

先别说你能理解,如果你没有这样真情实感的抢过,绝对无法理解。


为什么抢不到菜恐慌?

因为在最近主动或被动隔离的日子里,你已经惊喜的发现,根本没有人能帮助你。

你说的话连个屁都不如,屁还能被红外热感拍到,你说的话,你的发声,你的恳求,你的呼吁,人微言轻,在这个城市没有人听到。

感觉全世界抛弃了自己,没有人能帮助你,这样的恐慌就是个人最大的恐慌。

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时候结束,没有人告诉你所在的XX路XX弄新增是什么情况,没有人告诉你你的楼为什么封。

你不仅丧失了知情权,却还要必须配合工作。


为什么宣布浦东浦西各封闭四天的时候,有人在浦东的菜市场为了抢菜打起了架?


因为在这之前的经历让大家无法相信不靠自己还能活下去。

人都是怕死的,都是趋利避害的,再精致的人,彬彬有礼的人在生存面前也会不那么讲理。

做编辑,写一万个字,可能阅读量不高,但是我确实在写。


抢菜呢,真的一场空,菜没抢到,觉没睡到,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这几天的闹钟是这样的:



七点四十是居家办公前,正常上班起床的时间,现在这几天五点起床抢菜。


5点半是美团点菜。八点十分是叮咚买菜。晚上十一点半是每日优鲜。九点四十那个是大润发,不过我家附近没有,试了一天就删除了。不在盒房区,省掉一个闹钟。

我同事住的市中心的一点的,附近外卖多点,她在火锅店选点蔬菜,加点钱让老板整颗输送。非常野路子,非常机灵鬼。


我这种住的穷乡僻壤的,线上仅有的就是一家卖猪肉的店,和一家买45元两斤半香蕉的水果店。

线下?想peach。善于早起的爷爷奶奶已经拎着小车洗劫一空。


小区团购?一般是业主群,或者高级一点活跃一点的小区,我这种的还谈啥社区服务,社区只在盘查我身份证核实我行程码的时候出现过。

所以我抢菜只能仰仗这几个平台。

今天看了一张网图,咱们租房子就是异乡人异乡客,都不配上榜。


上海有多少人?


七普说是2487万。


其中15-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到60%,里面还有超过一半是没有上海户籍的外来人口,比如我这种上海打工仔,简称沪漂。

上海人均工资多少?工资在一万以下的有多少?

我查了数据只有个一万三的人均月收入,我只想诚恳建议,能不能去掉一些高位数呢?比如那种被罚款都是几个亿的人。


有多少人是租房的?月租平均多少?

2000的住宿条件,在我老家能租三室一厅,带阳台带厨房带大客厅带餐厅,但在上海能租到什么?

上海单间普遍2500-3000的价格,住的好一点3500的单间也有。一居室4500是正常价格。

这两年自媒体博主疯狂席卷上海,还有回国的大批留学生,导致上海房租居高不下,导致我说的这些数字可能还要往上走。


老家的房供大于求,所以物美价廉,盘亮条顺的。

上海的房,长啥样都不缺人租,人不用收拾还有人要那为啥还给你收拾。

所以上海的租房市场非常乱,也没人管。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才没人管。


视频里的两位记者都住的不差。这样的情况下,你俩抢不抢到菜又能代表什么?说明什么?

策划这个选题没什么错,媒体都要抢热点,人尽皆知。这个选题做的好是真的会爆,做的不好就是一滩狗屎,狗都嫌弃。


这个视频真实吗?两位记者大概都是真实的,经历也应该是真实的。但她们不能代表大部分上海打工仔的状态。


媒体不是小部分人的代表,你要诉说的是大多数的人的现况。

甚至把现在官博下面的评论出一篇稿子都真实可靠得多。


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

如果中青报所有关于这次策划选题报道的媒体人,他们在这次疫情下的生活现况都是如此,那我只能说,牛逼克拉斯。我只能感叹世界如此参差,你们生活的比较好,不知人间疾苦。

但媒体最忌讳的不就是以己度人吗?

你们的报道是真实的,但你们的报道就是空中楼阁,敢往下看看吗?

而你们如果只是为了粉饰太平,那真的是丧失了人类的良知。

上海有多好,不需要再报道了,他如果足够好,就不会出问题。没有人说不能出问题,不能犯错,人都会犯错,一个由人组成的城市也肯定会犯错。


可知错不改,死鸭子嘴硬,面子最重要有啥用呢?


现在露馅露的还不够多吗?还要装到啥时候?

人的本性:难以承认错误。

我记得我毕业找的第一套房子,群租房,多群租呢?一个大房子里大概6、7户,小区很高级,房子真他妈烂。

一个房间两千五,房子里一张90×180的小床,一个小学教室用的铁课桌,一个棺材大小的衣柜。墙面斑斑驳驳,一股子霉味。

我问她哪里晾衣服,她费劲开了窗户,指指上面,示意我看:喏这里。


一根白绳子在雨中晃荡。


我问带我看房的女人,有厨房吗。


她反问我一句:现在白领谁还做饭啊?我们这里住的都是高级白领,不做饭的。然后白我一眼。

我没忍住,说太贵了。她说地段好。我说好的我不要了。


后来我在小区对面找到了一个房间,三室一厅,三户合租,我和朋友住的是主卧,剩下两间房分别住了一对年轻情侣、一对和我父母年纪差不多的叔叔阿姨。阿姨叔叔住的还是二房东搞的隔断房。


对,二房东,隔断房,这些违规的事情我都遇到了。而且即使三年后的今天,上海仍然有这样的情况。

我现在的房子离市区很远,因此相对价廉,4500一个月,两室没厅。


但是搬来那天我们发现,这里信号差得出奇,我俩手机刷了四十分钟才点到外卖。从家里到地铁的路上,手机基本收不到消息,因为信号都是E。

在上海的打工仔,当然有有钱的打工仔,但我想说的是大多数和我一样的打工仔,所以别杠。


可能住的市中心一点为了通勤方便,但是居住环境不尽如意,平时工作在外睡觉在家,姑且也还能苟苟,但要真的很多天很多天居家办公+生活,真的很痛苦。

为啥监狱会把人关禁闭作为惩罚。


活动范围只有几平方米,除了床只有衣柜,我同事就是这样,这几天办公都是在床上,好在她还有一个床上小桌,不过空间闭塞+床上办公,她说她是封了,也疯了。

我要是住在毕业看的那间房,可能就是一个没法做饭的打工仔,菜都不用抢。但要和6个人抢厕所。


抗疫是一条如何艰难的路不想说了,全世界人都有体感。


这段时间周围悲伤的讯息快把人淹没了。曾经这里为人道起的,不就是它的公平透明,可大考来了后,我发现不是没有僵化的制度,只是华丽的袍子掩盖了虱子罢了。

得不到救治的病人,形同虚设的警车,桥洞下的老人,累瘫了的大白,到底是谁出了问题。


令人糟心的不只是疫情,还有瓦解的信任,和看不到的未来。

不过神话就此打破也好,不会有人自视甚高,也就不会有人不要里子要面子。




最新消息,浦东东解封了。接下来,又get了一个新词,“阶梯式管控”,有人做了思维导图:


封控区有哪些呢?


总结一下就是:浦东接着封。



PS:我真的已经魔怔了,想下载美图秀秀做一个封面,下到一半发现自己搜的是美团。




PS:今天看到一些物资发放图片,对比真的惨烈。




PS:我真的开始认真思考种菜这件事情了。




最后,拜托,一切,都快点好起来吧。





PS:据说今天是上海跨年夜。线上跨了,氛围还不错,挺热闹的。


上海抢菜难吗?
糖糖

user avatar

未来能拍一部叫上海团长的抗疫电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