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范进中举以后为什么马上就有人送钱拉关系?

回答
范进中举后,立刻涌来一堆送钱送礼、拉关系的人,这事儿在《儒林外史》里写得活灵活现,看得人又好气又好笑。为啥这帮人跟苍蝇闻着血腥似的扑上来?其实原因挺复杂的,说白了,就是咱们这社会里,一直存在的“利益交换”和“面子文化”在起作用。

首先,得从“举人”这个头衔说起。在那个时代,读书考功名是士子们的唯一出路,而“举人”可是迈向仕途的关键一步。中了举,就等于敲开了官场的大门,前途一片光明。这可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能达到的高度,那得是凤毛麟角。所以,范进一旦成了举人,他的身上就自带了一种“光环”,一种“投资价值”。

你看范进之前是什么样?一个穷困潦倒、饱经风霜的穷书生,穷得叮当响,连个像样的衣服都穿不起,更别说上得了台面的物件了。他的邻居、亲戚,平时对他都是鼻孔朝天的,觉得他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没啥指望。就算他年轻时跟着马二老爷出门跑过一趟腿,那也只是个打杂的,没人瞧得起。

可现在不一样了!范进中了举,这就说明他有真才实学,而且背后可能还有什么贵人提携(虽然范进这人本身没什么背景,但大家会这么想,觉得能考上肯定有门道)。这下可好,他就能被朝廷授予官职了。一旦有了官,那可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儿了。这帮人脑袋转得比谁都快,立刻就想到,这范进将来要是当了官,那不就能说得上话了?就能给咱办点事了?

所以,他们来送钱送礼,可不是单纯地“恭喜”,更重要的是“投资”。他们要把关系“打好”,等范进将来当了官,比如当个小县令,他们就可以去找他,请他“关照”一下。可能是自家儿子读书不行,想找范进帮忙写个推荐信;可能是生意上遇到点麻烦,想找范进打个招呼;甚至可能是自家有几亩地,怕被官府征用,想找范进疏通一下关系。

这些送礼拉关系的人,里面有他的远房亲戚,有他的街坊邻居,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平时压根没怎么搭理过他的人。他们之所以这么积极,是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范进将来只是个小官,也能给他们带来很多便利。而现在送出去的这点钱财,跟将来可能获得的好处比起来,那简直是九牛一毛,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再者,这里面也夹杂着一些“面子”的考量。在中式这个喜庆的场合,大家都要凑个热闹,表现出自己的“热情”和“人脉”。如果你不去送礼祝贺,别人都会觉得你不够意思,显得你不够重视范进,不够有情有义。到时候,万一范进当了官,你再想去找他帮忙,就显得尴尬了,甚至可能直接被人家晾在一边。所以,送礼也是一种“面子工程”,既能给范进面子,也能给自己留条后路,还能在邻里街坊面前显摆一下自己的“交情”。

你看范进中举那场面,他是激动得晕过去了,被扇巴掌才醒过来。这说明他这辈子都是个老实巴交、没什么“心眼”的人,对人情世故也不太懂。所以当这些人蜂拥而上时,他可能都懵了,不知道这些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他不知道,这帮人来得可比他清楚多了。他们就是来提前布局,为自己未来的“利益”铺路。

总而言之,范进中举后,大家蜂拥而至送钱拉关系,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态的一种真实写照。这反映了人们对功名的极度追逐,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在这种追求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利益交换和人情往来。这不仅仅是范进个人的幸运,更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在起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殿试过了后,结交就晚了。

user avatar

大家查历史资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朝代,像题主所说的这句话,放在唐宋时期是一点不错的,这一时期的举人,会试如果没有中进士,确实是没有一点特权的,就连举人身份也不能保留,下次还有重考:

中举后还要经过会试淘汰,殿试,有的还要再考试推荐什么的

但范进是明清时期的,只要考中举人就是有特权的,举人可以享受国家津贴,可以免十几户的徭役,一二百亩的地税,这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以举人选官,只要不是排名过于靠后的,至少可以当个县丞,范进是广东省乡试第七名,直接当县令也是可能的。古人有云“破家县令,灭门知府”,县丞和县令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就是神一样的人物,不巴结行吗?具体的内容可以看我之前的回答:

小说中的范进,几年后又中了进士,钦点为山东学政。学政在明朝的一省的官职系统中,仅低于三司使和粮道,是一省的第五号人物。而且学政由皇帝亲派,能办成好的连三司都办不了的事情,这时候再想送钱拉关系,恐怕连门都进不去了。

user avatar

想不到大家会看这些东西,补充一下个人对范进的一些看法。范进五十多中秀才,然后中举,接连中进士是很独特的。作为一个三十多岁都嫁不出最后和他结婚的屠户女儿,要么是土肥圆,要么就是胡家名声很臭没人愿意结亲。可想而知范进在婚恋市场多么的不堪。话说回来,以前科举虽然说是封卷考试不知道名字,但是这些初级考试肯定没有那么严谨。以前的学官也是很泛活的,你要是没家世没学问其中一样是不会给你好成绩的。学官都希望自己点中的考生有个好前途以后让自己沾光。作为一个没实力的老童生,基本是科场上的弃子,一般考官看到年龄这一栏就不会点中范进了。但是即使这样,范进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却开挂般连中秀才举人进士,最后还成为一个清贵的学官,只能说他的考试技术突然爆满了,是在当时水平最高那一档。学官觉得不可以错过这个人才,要不就会被同行质疑自己水平,才捏着鼻子把一个搞不好过两年就死掉的读书人点中。而他以后一路通关说明他在科举考试里面真真的大器晚成,要不学官为何浪费一个又一个珍贵的名额给一个大龄老穷酸呢?




以前称号秀才为相公,但是年纪大的秀才,一般人都不大叫了,怕人家以为你讽刺他考了多年都还是个秀才。举人就不一样了,直接叫你老爷,二十岁中举也是这么叫,因为你真的家大业大啊。

这么说吧,秀才就是NCAA,你读大学搞体育是比一般学生有优待的,免学费,免食宿等等,我们古代的秀才也是有米粮补贴生活的,好让你安心读书。

NBA球员就是对应中举的秀才,一签约就身家百万以上。

举人的免税额度是惊人的,除了经营出产免税之外还有徭役的免税,一般人家要是没有这一个即使是个大富翁也分分钟让你破家,修河堤,老太爷五十五了 老爷四十 孙子十八岁,轮流征召你去担泥,扛不动就拳打脚踢,这就是徭役了。所以有钱没官身是非长久之计,迟早被官府毒打。那这些大富翁只要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免税或者依附于统治阶级免税,才可以活下去。

范进中举了,胡屠户马上就免税了,胡家的亲戚都投靠到范家门下签个卖身契做实在的或名义的下人,就不用服徭役了。然后为了让范家收容自己,有土地的过户给范进,马上免税了。范进又不可能耕得完那么多,那么生产者保持不变,原来交给国家的,打个折交给范进,大家有好处。当然了,后来制度发展了还搞出来永租权这样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制度保障生产者。

举人可以去选官,七品以下运作好了就可以去当个杂官,要是遇上那些穷乡僻壤或者草原边的小镇,分分钟做个七品正堂也没人说你,甚至佩服你为了当官连命都不顾。

秀才,功名可以被地方革去,只要找到正当理由,功名就不保。举人,要不是犯了通天大案,例如唐伯虎那样被认为科举舞弊的话,官身一般都不会随意丢掉的,一世富贵是稳稳的。

所以,骂人有骂穷酸秀才,饿死老婆等等。骂举人的……没人敢骂举人好吗……县官见了举人都是客气的,谁敢骂举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