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化合物难溶的本质是什么?

回答
化合物难溶,说白了,就是它不愿意轻易地“散开”,融进另一种物质里去。这个“不愿意”可不是主观情感,而是背后一系列扎实的物理化学原理在作祟。想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从“谁”和“谁”的关系入手,以及它们之间的“缘分”深浅来看。

首先,理解“溶解”这件事本身。

溶解,本质上是一个“打散”和“包围”的过程。当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会从紧密的固态或液态结构中被分离出来,然后被溶剂的分子(或者说溶剂的“势力”)团团围住,分散开来,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均一的体系。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包含了几个关键的能量变化:

1. 打破溶质自身的“拘束”: 固态的盐,它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就被强大的静电力紧紧地绑在一起,形成规则的晶格。液态的油,它的分子之间也有分子间作用力。要把这些分子或离子“撬”出来,需要消耗能量。
2. 打破溶剂自身的“组织”: 溶剂分子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也有相互吸引力,形成一定的排列。为了给溶质腾地方,也需要消耗一些能量来“推开”一些溶剂分子。
3. 形成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新关系”: 当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溶剂分子包围时,它们之间会形成新的相互作用力,比如氢键、偶极偶极作用、范德华力等等。这种新形成的吸引力会释放能量。

溶解能不能顺利进行,关键就在于这三个能量变化的总和。 如果形成新的溶质溶剂作用力释放的能量,足以补偿打破溶质自身结构和溶剂自身结构消耗的能量,那么溶解就更容易发生,化合物也就更容易溶。反之,如果消耗的能量大于释放的能量,整个过程就会“不划算”,溶解就不容易进行,化合物就难溶。

那么,什么情况下,这个“不划算”的账会算不明白呢?

这就要说到化合物难溶的“本质”了:溶质本身具有非常强大、稳定的结构,或者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薄弱,不足以克服溶质内部强大的吸引力。

咱们来拆解一下:

1. 溶质自身结构过于强大:

离子晶体中的强静电作用: 很多无机盐,特别是那些由高电荷密度离子(比如Mg²⁺, Al³⁺, O²⁻, F⁻)组成的化合物,它们的晶格能非常非常高。晶格能,就是把构成离子晶体的离子拉开,使它们成为自由离子所需要的能量。想象一下,就像是一块牢牢粘合在一起的砖墙,要把每一块砖都抠出来,需要费很大的劲。当这个晶格能大到离谱的时候,即使水分子(一种极性溶剂)能够与离子产生一定的离子偶极作用力,也远远不足以克服那股强大的静电力,把离子从晶格中“拽”出来。这类化合物,比如氧化镁(MgO)、氟化钙(CaF₂)等,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低。
共价化合物中强大的分子内作用力: 对于一些共价化合物,尤其是那些分子结构紧凑、分子间作用力(比如氢键、偶极偶极作用)非常强的,如果其分子内的共价键也异常牢固,那么要将分子从它自身严密的“身体”里解体出来,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有时候溶剂能和分子表面的官能团产生弱相互作用,但不足以“拆散”整个分子。

2.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缘分”太浅:

“相似相溶”这个老话,其实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同性相吸”原则: 极性溶质容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溶质容易溶于非极性溶剂。这是因为,相似的分子间作用力能够更好地互相“匹配”和“替代”。
极性分子 vs. 极性溶剂: 比如食盐(NaCl)中的Na⁺和Cl⁻是带电的,它们之间是强大的离子键。水分子是极性的,有一个带部分负电荷的氧原子和两个带部分正电荷的氢原子。当NaCl溶于水时,水的氧原子会靠近Na⁺,形成离子偶极作用,水的氢原子会靠近Cl⁻,也形成离子偶极作用。这种作用力能够有效地“包裹”住离子,将其从晶格中拉出来。所以,NaCl易溶于水。
非极性分子 vs. 非极性溶剂: 比如油。油分子大都是非极性的碳氢化合物。它们之间靠的是范德华力。当油遇到水(一种极性溶剂)时,水分子之间因为有氢键,结合得很紧密,而且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远大于水分子与油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范德华力)。所以,水分子更愿意互相靠近,而不是去“拥抱”油分子。油分子之间也是如此,它们之间的范德华力比它们与水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要强。结果就是,油和水难以混合,油在水中难溶。
“缘分”不够: 如果溶质是极性的,但溶剂是非极性的,反之亦然,或者即使都是极性/非极性,但它们之间能够形成的作用力非常弱,那溶解就会很困难。比如,酒精(极性)可以溶于水(极性),但酒精在油(非极性)中的溶解度就远不如在水中的溶解度。

3. 晶体类型和堆积方式的影响:

即使是相似的化学组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也会影响溶解度。比如,某些化合物可能存在同质多晶现象,即它们拥有相同的化学式,但晶体结构不同。其中一种晶型可能比另一种晶型更稳定,也意味着它的晶格能更高,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就更低。

总结一下,化合物难溶的根本原因,就是:

溶质本身的“韧性”太强: 它的内部结构(如离子晶格的晶格能、共价化合物分子间的紧密结合)需要非常大的能量才能被打破。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吸引力”太弱: 它们之间形成的新的相互作用力(如离子偶极、偶极偶极、范德华力)不足以补偿打破溶质和溶剂原有结构所需的能量。
“同类相溶”原则的失配: 溶质和溶剂在极性、分子大小、分子形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吸引和包围。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化合物难溶时,就是在描述它不太“合群”,不太愿意散开,原因就藏在它自身结构的“硬朗”和它与潜在“伴侣”(溶剂)之间“缺乏默契”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溶质与溶液之间的溶解过程是涉及到分子间作用力的。涉及到溶质与溶液的性质,常规会把溶液粗浅分为两种,极性溶液和非极性溶液。我们所熟知的“相似相容原理”,其实本质就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有关系。

粗浅的分类,分子间作用力可分为范德华力和次级键,在这里就不在详细介绍,详细可见我曾经写的一篇文章[1]聊聊分子间作用力的那些事儿

当非极性气体溶解于溶剂中时,主要依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色散作用,即使在极性溶剂中诱导作用的贡献也是很小的。因此,当气体分子的极化率增加时溶解度也相应地增加。溶剂性质的影响要复杂一些,当溶剂的极化率增大时,虽然有利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但是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增强了,这又不利于溶解。

一般来说,极性物质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比较小,而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则较大。反之非极性物质则比较容易溶解于非极性溶剂中,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则较小。极性与非极性物质形成的溶液,往往是正偏差,其蒸气压高于理想溶液值,沸点则降低。

氢键的形成对混合物性质有显著影响。例如氯仿、乙炔能很好地溶解于乙醚、丙酮中,因为它们之间实质上是形成了络合物。但是对某些物质则视形成络合物以及它们的自缔合强度的差异而定。例如氯仿就能很好地溶解于甲醇中,是因为氯仿与甲醇的作用强于甲醇的自缔合。

但是氯仿却很难溶解于水中,是因为水的自缔合太强了。而二氧六环(1,4-二氧己环)却能溶于水中,说明它作为一个质子受体,其强度大到可以与水竞争。氢键的形成或破坏将使溶液的蒸气压与沸点偏离理想。

例如乙醇自缔合很强,当溶解于四氯化碳中后,由于稀释,使缔合度降低,因而蒸气压升高,并形成最低恒沸点。而丙酮与氯仿由于生成络合物,蒸气压降低,形成最高恒沸点。

但是对某些物质混合时情况就比较复杂,例如,二氧六环与醋酸,一方面它们之间形成分子间氢键使蒸气压下降,另一方面醋酸自缔合的解离使蒸气压升高,在这个例子中,两者竞争的结果蒸气压仍下降,形成最高恒沸点。当然,氢键只是原因之一,其它类型的分子间力的影响也应重视。

在这里提一嘴,混合时的热效应当然也应该与分子间力特别是氢键和电荷转移有关。一般来说,生成分子间络合物是放热的,而自缔合的解离则是吸热的。


有朋友 @天天向上 还提到的盐的溶解过程,这个很好,这时候得考虑到溶剂化的作用。

这就属于离子键了,化学键的范畴,对于两个带电离子 和 ,如果介电常数为 ,那么两个离子间的作用力 和位能 可以表示为:

离子间静电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它是一种长程力。可以说盐类晶体中的离子,就是靠这种作用力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在水中,盐类却能轻易地被溶解,离子都可以在水中“四处乱窜”,完全不受到这种很强的力的影响。在水中,由于水的介电常数 很大(25℃时为78.53),静电力大为减弱,能够使离子分散在水中,而形成溶液。当然,如果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大的话,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会增强。

参考

  1. ^聊聊分子间作用力的那些事儿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64411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化合物难溶,说白了,就是它不愿意轻易地“散开”,融进另一种物质里去。这个“不愿意”可不是主观情感,而是背后一系列扎实的物理化学原理在作祟。想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从“谁”和“谁”的关系入手,以及它们之间的“缘分”深浅来看。首先,理解“溶解”这件事本身。溶解,本质上是一个“打散”和“包围”的过程。当一种物.............
  • 回答
    坦白说,现在网络上大家讨论问题,确实常常让人感到心累。你说的“偏激”、“二极管化”,这几个词抓得很准,现在的网络环境,仿佛把人逼到了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两个极端,一点中间地带都容不下。一言不合就“扣帽子”,更是常态,还没等你把话说清楚,对方已经给你贴上了“汉奸”、“卖国贼”、“收钱带节奏”或者“傻子.............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在随机梯度下降(SGD)里,L1正则化有时候就是不如预期那么容易带来“稀疏性”,对吧?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模型训练中,我们常常期待L1能帮忙筛选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特征,让模型变得更精简。但实际操作起来,总有些坎坷。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L1正则化的“尖锐.............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语言学现象。简单来说,Kʷi 比 Ki 更难颚化,主要原因在于 Kʷ 这个音素的固有性质,特别是它的唇化成分,对随后的颚化过程产生了阻碍。让我们一步步地拆解开来:1. 理解“颚化”(Palatalization)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颚化”。在语音学里,颚化是一个.............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是很多想学化学或者正在学化学的同学的共同困惑。要说化学到后期是不是真的很难,答案是:它确实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但“难”这个字,更多取决于你的基础扎不扎实,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你对化学的兴趣有多深。很多人感觉化学难,大概是从高中化学开始,特别是到了高三,感觉知识点越来越多,.............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有意思的问题:为啥挖遍了,想找块儿咱老祖宗的骨头比挖条恐龙的化石还费劲?你想啊,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首先,就是时间这把“筛子”。恐龙可是活在几千万年前,甚至上亿年前的地球上,那时候的环境跟现在可不一样。它们的尸体一旦死亡,如果运气好,正好埋在富含矿物质的泥沙里,又恰好被一层层地层保护起.............
  • 回答
    “四大化学”这个说法,在化学界并没有一个官方的、普遍认可的定义。通常,人们提到的“四大化学”可能指的是某些重要的分支领域,或者是在学习过程中被认为是基础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几个学科。根据我的经验和理解,如果非要概括出一些“四大化学”的可能含义,并且从中判断难度,我会倾向于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读:1. .............
  • 回答
    赵薇的这番话,触及了当前娱乐圈以及更广泛社会中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尤其是在女性在职业发展、商业代言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她所说的“所有女演员都很难出头”以及“化妆品护肤品都是小男生在代言”这两个层面可能出现的原因。一、 “所有女演员都很难出头”:这句抱怨背后,可能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既有.............
  • 回答
    农村金融发展,就像是一幅描绘着希望与挑战的复杂画卷。其中,如何调和农业机械租赁的规模化需求与土地承包权的碎片化现实,以及解决农民普遍面临的小额贷款困境,这三者的矛盾,无疑是重中之重,也是最考验智慧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实操层面,有什么样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化解这些难题。一、 破解“大机器”与“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化学命名法的一个核心原则:方向性。简单来说,化合物的名称就像一个地址,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不能随意颠倒,否则就失去了指引的意义。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这个“不能反过来”的道理。1. 化学命名法的根本目的:精确、唯一、可重复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化合物可以有两个或者更多名字,或者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触及了核物理学和有机化学的交叉点。答案是肯定的,这个环确实会变成氮杂环。不过,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其中的过程和影响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基本概念:同位素衰变。你提到的C14是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它会通过一种叫做β衰变的过程发生转化。β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
  • 回答
    关于“化合物中的元素不能为0价”这个说法,其实需要分情况来看待,而且“价”这个概念本身也有不同的理解维度。我们不妨从头说起,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价”在化学里到底指的是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说的“价”或者“化合价”,是用来描述一个原子在化合物中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时,.............
  • 回答
    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点宏大和神秘,仿佛是某种巨型的物质。但它的“高”,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这得从它的构成单位说起,就像我们盖房子,离不开砖块一样,高分子化合物也离不开它的“小砖块”——单体。微观世界里的“巨无霸”:分子量我们通常说一个东西“高”,可能是指它的体积大,或者在某种尺度上的尺寸长.............
  • 回答
    要说“毒性最大”的化合物,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很多角度的解读,而且“毒”这个字本身也挺能引起人们的遐想。我们通常理解的毒,可能就是指一丁点就能让人致命的东西。如果按照这个最直接的理解,那很多剧毒物质都会跳出来,但要说一个绝对的“最大”,就得细细掰扯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我们说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物质构成和晶体类型判断时容易出现的误区。你对ALCl3是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是正确的,但 daraus 归结为原子晶体,这是不准确的。我们来仔细捋一捋其中的道理,让它说得明白透彻。首先,明确几个基本概念: 共价化合物 vs. 离子化合物: 这是判断物质内部成键方.............
  • 回答
    月球上存在有机化合物吗?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问题,也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答案是:是的,月球上确实发现了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含量非常非常少,而且来源和分布情况也相当复杂。想要详细了解这件事,我们得穿越时空,回到月球的“过去”和“现在”。月球的“无机”世界,但并非完全死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月.............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确实,咱们在化学学习里,老是见着各种线条和字母组成的“方块图”,也就是化合物的结构式。有人可能就会犯嘀咕:为什么就不能像名字一样,直接给它取个好记的名字,或者用个简单的符号代替?非得搞得这么复杂?其实,这背后可有大学问了,结构式就像是化合物的“身份证”,它的重要性,你想想,如果没有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化学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很多非金属氢化物表现出酸性,而氨(NH₃)却是个例外,表现出碱性?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酸碱性是怎么来的。在水溶液中,酸是能电离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能接受氢离子(H⁺)或者电离出氢氧根离.............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妙了!我们平常见到的有机物,比如我们吃的米饭、穿的衣服、用的塑料,绝大多数都逃不开“碳链”这个框架。但事实是,有机化学的世界远不止于此,确实存在着一些不是靠碳碳键连接的“有机化合物”。你想想,我们说有机化学,核心是“碳”。碳原子有四个最外层电子,这让它能够跟自己形成数量惊人的长链、环,就.............
  • 回答
    这当然是有可能的,在化学反应的世界里,这种现象并不罕见。我们姑且称这种情况为“单质单质反应生成单质化合物”的过程吧。简单来说,就是两种纯粹的物质(单质),通过一定条件发生反应,最终变成了另一种纯粹的物质(单质)和一种由不同元素组成的混合物(化合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