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化合物名称为什么不能反过来?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化学命名法的一个核心原则:方向性。简单来说,化合物的名称就像一个地址,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不能随意颠倒,否则就失去了指引的意义。

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这个“不能反过来”的道理。

1. 化学命名法的根本目的:精确、唯一、可重复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化合物可以有两个或者更多名字,或者它的名字可以随意颠倒,那在交流、实验、文献检索、产品生产等等方面就会造成多么混乱的局面?

交流无障碍: 化学家们需要一个通用的语言来描述分子结构。一个标准化的名称,无论你是在北京、纽约还是东京,都能准确地指代同一个分子。
实验可重复: 如果你知道一个物质的正确名称,你就能找到它的性质、制备方法,并成功地在实验室里合成它。如果名称不唯一,你就可能拿到错误的试剂,或者按照错误的方法操作,导致实验失败。
文献检索效率: 论文、专利、数据库都需要按照统一的规则来命名和检索。一个标准的命名体系,能够确保你找到所需的信息,而不是被大量的重复或错误的条目淹没。
安全与监管: 在药品、食品、工业化学品等领域,准确的名称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产品的安全性、疗效以及法规的遵循。

2. 为什么“反过来”会出错?——基于结构和性质的逻辑

化学命名法并不是随意的,它深深植根于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让我们拿几种常见的化合物类型来举例说明:

有机化合物(碳链和官能团):
碳链的编号: 许多有机物的名称都依赖于碳链的编号。命名规则通常要求从离官能团最近的末端开始编号,或者从取代基最近的末端开始编号。
比如,我们有一个丁烷(四个碳的链)上,在第二个碳上连了一个甲基(CH₃)。正确的命名应该是 2甲基丁烷。
如果你把名称“反过来”,变成“丁烷2甲基”,或者试图从另一个末端开始编号,比如在第一个碳上(另一个末端)编号为1,第二个碳上编号为2,那就会出现混淆。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的命名规则是“从离官能团最近的末端开始”,那么从哪边数,官能团都在2号碳上,所以2甲基丁烷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再比如,一个含有羟基(OH)的化合物。如果是一个长碳链,羟基在链的哪一端,决定了我们从哪一端开始给碳原子编号。比如,一个有三个碳的链,末端连着一个羟基,那就是丙1醇(或1丙醇)。如果我们反过来,说成“丙3醇”,这就不符合从离官能团最近的末端编号的规则,而且丙3醇实际上就是丙1醇,这会造成重复和混乱。
官能团的优先级: 在含有多个官能团的分子中,通常有一个主官能团。命名时,通常会将主官能团放在名称的后缀(如“醇”、“酸”),而其他官能团则作为前缀(如“羟基”、“醛基”)。名称的“方向”就是围绕着这个主官能团确定的。
取代基的位置: 取代基(链上连接的其他原子或基团)的位置必须明确。例如,在苯环上,取代基的位置可以是邻位(1,2)、间位(1,3)或对位(1,4)。“1,2二氯苯”和“1,4二氯苯”是完全不同的化合物,名称的顺序“1,2”和“1,4”至关重要,绝不能颠倒。

无机化合物:
阳离子和阴离子: 无机化合物通常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命名顺序是“阳离子名称 + 阴离子名称”。
例如,氯化钠(Sodium chloride)。钠是阳离子(Na⁺),氯是阴离子(Cl⁻)。如果我们反过来,说成“钠氯化”,或者“氯化钠”变成“钠化氯”,这不仅听起来奇怪,而且失去了逻辑。
更重要的是,有些金属可以形成不同价态的离子,比如铁。氯化亚铁(FeCl₂)和氯化铁(FeCl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它们的命名“亚铁”和“铁”区分了铁离子的价态。如果可以随意颠倒,就无法区分是+2价的铁还是+3价的铁,这在化学反应和性质上是天壤之别。
氧化态的表示: 在一些命名法中,会用罗马数字来表示金属的氧化态,比如三氧化二铁(Iron(III) oxide)或四氧化三铁(Iron(II,III) oxide)。这个数字的位置和表示的含义也是固定且不可颠倒的。

配合物:
配合物的命名更是复杂,通常遵循“配体名称 + 中心金属名称”的规则。配体的顺序(通常按字母顺序或某种优先级)以及配体数量的表示(如“二”、“三”、“四”)都是有明确规定的,不能随意改变。

3. 命名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等权威组织制定了详细的化学命名规则。这些规则的核心在于:

寻找一个“基团”: 比如,最长的碳链、具有最高优先级的官能团、最简单的阳离子等。
确定编号的起点: 根据官能团、取代基或特定元素的相对位置,规定了从哪个方向开始给原子或位置编号。
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元素或基团: 比如,先写阳离子再写阴离子,或者在配合物中先写配体再写中心金属。
使用固定的前缀和后缀: 表明官能团的类型、位置、数量等。

打个比方,就像 GPS 导航。

如果你要导航到“北京市东城区长安街88号”,你不能说“88号长安街东城区北京市”。虽然所有信息都还在,但顺序错了,导航系统就可能找不到路,或者把你带到错误的地方。化学命名也是一样,它为你提供了分子的“精确坐标”。

总结一下:

化合物名称不能反过来,是因为它的构成蕴含着对分子结构的精确描述和对化学性质的逻辑推断。每一个部分、每一个顺序、每一个字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明确含义的。一旦颠倒,就失去了这种精确性,会造成沟通障碍,影响实验准确性,甚至带来安全隐患。化学命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就像一个精确的地图,指引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奇妙的分子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不知道邀请我是不是想听化学史故事?不过我也不是很确定,因为基本关键资料不在身边,大概说说,就当听个乐吧。

因为太长,先说个结论,当然可以倒过来。中文最早也有几种类似现代英语化合物命名方法的“先阳后阴”(“阴阳”是广义的)的命名方案,比如“轻氧_二”(过氧化氢)、“铋下锈”(锈=氧化物)。

但后来受日本化学的影响,(阴)某化(阳)某的方案逐渐称为主流,后来被确立为标准,比如“三绿化燐”(三氯化磷)。

日本“某化某”的译法来自他们最早翻译化学资料的宇田川榕菴,他译《舍密开宗》时,直译了荷兰语的说法,而他译的化学书成形于19世纪初,那时拉瓦锡刚推翻燃素说不久,道尔顿正推广原子论,化合物命名处于混沌状态,原文就是“oxygenated murinatic acide”这种的形式,经过多手转译进入日语就变成“某化某”的形式,比如“酸化水素”(氧化氢=水)。后来这个方案被日本官方定为规范,并传入中国。

我一开始还猜是语言习惯,后置定语,偏正关系什么的,是我自作多情了,那段忽略,就是因为“直译”。

====================================================

首先要说当然可以反过来,你看,CO2 = carbon dioxide,直译是“碳-二氧化物”,不就是反过来的吗?

有机物也差不多,比如ATP = adenosine triphosphate = 腺苷-三-磷酸(盐)。

英语的这个命名逻辑其实很有传承,炼金术时期就有化合的概念了,不过氧气是后面才知道的,所以一开始主要是用硫和金属之间的化合。

既然英语是这么说的,反过来命名也可以啊,下面是1872年徐寿翻译《化学鉴原》,这算第一批汉语翻译化学著作了,那时候就是按英语语序翻译的。

上面左边这个 就是现在的过氧化氢嘛。再看右边的钠养硫养,就是现在的硫酸钠。这不就是反过来的命名吗?

上面是“华文命名”一节,太长不看的可以看看最后一个方程式:

就是

大家体会一下这个译法,我觉得其实挺好的,起码学起英文化合物命名比较方便。

后来倒过来命名有一个说法是受到了日语的影响[1][2],参考下面两篇论文。所以如果不是后来取消了徐寿这种翻译,那么现在可能就会有人问“为什么日语的化合物命名和英语的是反的”了。

徐寿那种命名被称为“连书原质之名”,被淘汰是因为相当于没翻译,约等于把H2O译成H two O。

为此,1901年益智书会提出了一种“类属式命名”,接近英语那种“碳-二氧化物”的感觉。学过英语化合物命名的应该都知道,英语化合物命名很多时候不是carbon dioxide或ATP、ADP这种简单的模式,而是靠前缀或后缀区分价态,记忆量非常大,而且俗名很多,词缀混乱,比如

  • 氯酸 chloric acid;次氯酸 hypochlorous acid;亚氯酸 chlorous acid;高氯酸 perchloric acid。
  • 硫酸铁Ferric sulfate、Iron(III) sulfate;硫酸亚铁Ferrous Sulfate、Iron(II) sulfate。

有机命名里这个问题更严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书上不写几羟基几酸,而全是柠檬酸、乌头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之类的话,是一种什么感觉,不知道的朋友可以参考生化的“三羧酸循环”。英语化合物命名中的俗名问题,可以参考我之前的一个回答:

这也是SAT化学和AP化学一开始非常劝退的原因,“类属式命名”完全继承了这个缺点。

想一想如果在化学书上看到铋下锈、铋弱锈、铋中锈、铋强锈是一种什么感觉,是不是要想一会才能得到化学式。而三氧化二铋、四氧化二铋、五氧化二铋是不是明显好很多。

这种“某化某”式的无机物命名早在日本学者宇田川榕菴的译著《舍密开宗》(1837,比徐寿早几十年,舍密是荷兰语chemie的音译,后来川本幸明觉得中国人译的“化学”更好,改用“化学”) 中就已经出现了。

在1891年的《化学译语集》与1900年的《化学语汇》中,它被确立为日文无机物的命名方式。留学日本的化学家虞和钦最早将这种命名方式引人并应用于无机物的中文命名上。1901 年,虞和钦在《普通学报》第3期上发表《化学命名法》,论述了他的酸碱盐命名方法,当然,就是学日本人那一套了。

这个方法确实符合汉语的特点,而且比较明确,命名和化合物对的上。虞和钦为了“折中”,后来放弃了日语中的水素(H)、酸素(O)、窒素(N)……的叫法(这三个来自德语,前两个的德语又来自拉丁语意译),改用了徐寿的轻、养、淡……(见上表)。

至此,一个土洋结合的“汉语格物致知思想”(轻、养、淡……)+“拉丁语音译”(钠、钾……)+“日语化合物命名规则”(……化……)的命名规则体系形成了。

甲午战争之后,大量日文化学书籍被翻译到中国。中文化学术语翻译受到了日本化学术语的极大影响。“某化某”式命名在当时的书刊中比比皆是,大家开始接受这种命名方法,这对‘某化某’式命名的确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日语化学术语翻译化合物的例子可以看上面的资料[3]。其中水素就是氢,酸素就是氧,所以过氧化氢就是“过酸化水素”。

那么日语又为什么要说“某化某”呢?

我没有日本化学史的资料,只能猜他们是觉得英语那个算是“后置定语”?日语中定语也是放前面的,重要的放后面,所以反过来?希望有日语大佬可以解惑或者提供资料。

==================更新=============================

有同学私信我说早稻田大学图书馆[4]有公开的《舍密开宗》的资料,结果下载了一看简直雷击。

而且在宇田川榕菴留下的书稿中,虽然没有“化”字,但已经是阴离子-阳离子的顺序了。

「粦酸曹逹」就是「磷酸钠」(钠→sodium;曹逹→ソーダ→so-da,谢谢 @王赟 Maigo 的提醒,这里应该是「当て字」,应当和现在日语中「苏打soda」的说法一致,现在日语中小苏打还是「重曹」→じゅうそう,「重炭酸曹逹」の略)。又比如苦土是镁,wiki[5]中说:菱苦土石(りょうくどせき、magnesite、マグネサイト)は、鉱物(炭酸塩鉱物)の一種。其他的是什么化合物大家可以猜猜看。(这段用「」因为有日语ダ等)

很难想象这是1837年(道光十七年)左右的书。

「炭酸水素ナトリウム」。

====================================================

当然要说对现在使用的化学术语影响最大的还是1932年出版的《教育部公布 化学命名原则》。这本书中的很多规定沿用至今。我之前贴过这本原则的元素部分。这本书确立了中文无机物的命名的标准。

其中,化合物部分是这么说的“阴性之名居前,阳性居后”,这种书自然不会说我们这个顺序是从日本那儿学来的,但也确实符合中国人喜欢的“阴阳”顺序,也说的过去。

==================================================

开头说英语的这个“元素-某某化的”的叫法非常古老,有多古老呢?不如看一看“现代化学之父”波义耳的《怀疑的化学家》的最后一段。

要注意在写这书的年代(1661年左右)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正在形成。受炼金术的影响,当时还认为一些化合物只是“元素”的一种变化,当然这个“元素”也不是现在意义的元素。(更多指的是四大元素、七种金属那类)

比如mercurius dulcis,拉丁语“甜的汞”,就是“甘汞”、氯化亚汞。命名理由如下:

这段原文如下,升汞是“金属的腐蚀性盐”(看来炼金术士没少被升汞祸害啊),甘汞没有腐蚀性,因此称为“甜的”:

顺路提一句,第一次看到这段的时候,解决了我心中多年的疑惑,中医古籍中“轻粉”(即甘汞)的描述基本上是“辛冷而燥”,而很多书上看到“甘汞”便说是甜的,我之前还以为是东西方甘汞的制备方法不同。

===================0724===============================

我想了一些,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结构模型,1808年出版了《化学哲学新体系》,这本书最早解释了现代原子论和倍比定律,这之后才会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这种说法。

《舍密开宗》里就记载了这件事。上图的的「越列機多爾」是电[6]。所以日文化合物名翻译比较晚,所以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中文借鉴并接受这种翻译方式也有点道理的。

====================================================

我曾经想过会不会是因为当时道尔顿理论刚出,欧洲化合物命名方法不统一,有的语言修饰词放前面的,所以宇田川榕菴其实和徐寿一样是直译的。但我不懂当时荷兰的语言,网上这类资料也不多。朋友找到了1825年《舍密开宗》的初稿(不得不佩服,日本人资料公开做的真好。)

可是这写的是荷兰语,而且也太花了。

找到的另一份资料叫——松川利行:『舎密開宗』からたどる,和名「塩酸」,「塩素」の名称の起源について[7]这份资料证明了我的猜想,这个语序确实是来自逐字翻译。我日语属于自学不成才那种,见谅,欢迎大佬给出更好的译文,原文在注释里。

(而且这篇论文又解了我心中的一个疑惑,「盐酸」一词原来是这么来的。)

译文1:在《舍密开宗》的最初原件亨利的书Elements of Experimental Chemistry中,因为参考了拉瓦锡[8]的化学体系,所以认为盐酸被记为muriatic acid。这个单词里应该是没有「塩」这个说法的。然而,特洛姆斯多夫先将其译成德语,再译成荷兰语。在《舍密开宗》的直接翻译原本,荷兰语的《为初学者所写的化学入门书》中,盐酸被记为zoutzuur。荷兰语zout在英语中是salt,zuur是acid。因此,zoutzuur直译的话就是「塩酸」。由此可知,榕庵只是把荷兰语直译成日语[9]

译文2:第一次分离氯单质是在1774年,由燃素说[10]的大家舍勒完成的。因为还是燃素说支配的时代,所以舍勒发现的气体(氯气)不被认为是单质,最初被命名为脱燃素海酸(dephlogicatedmarine acid)。但是,后来燃素说被拉瓦锡等人否定了,贝托莱[11]就遵循拉瓦锡的想法,因为氧化radical muriatique得到的acide muriatique〔盐酸〕,所以再被氧化的东西称之为 acide muriatique oxygéné(这个顺序是现在英语中的顺序)。亨利一书中的英语是oxygenated murinatic acide(这里就是反的了),伊佩书中对应的荷兰语是 overzurd zoutzuur。《舍密开宗》中把这个直译成日语,所以Cl2就是「酸化塩酸」。[12]

氯气被发现是单质要到1810年11月,英国“电解狂魔”戴维正式提出氯是一种元素。亨利写书的时候还不知道这一点。

谜底终于揭开了,经过多次转译后,在当时的荷兰语里就是「酸化塩酸」(氧化盐酸)这样的语序,日语直接翻译了荷兰语的说法。

要注意历史背景,1777年拉瓦锡推翻燃素说,1803年道尔顿公布他的科学原子论,这使得化合物命名面临重新洗牌,亨利的书Elements of Experimental Chemistry(1801-1808年)差不多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所以其中的一些说法不符合后来的规范。这本书的德语译本的荷兰语译本被选作日本官方的「蕃书和解御用」选中,做化学资料翻译原本。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翻译出版,因为基本是直译,所以保留了荷兰译本的一些表述方式。

当然,兰学大师宇田川榕菴在完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想出了「化」字对应-ated,也是很厉害。有文献讲他后来也做实验,确认每种物质对应的日本说法是什么,所以前面的图里有 硫酸铜-胆矾石 之类的表述,真的不容易。

参考

  1. ^ 张澔. The Character Hua (Change)in Chinese Inorganic Nomenclature: 1896-1945%中文无机名词之"化"字:1896-1945年[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6, 025(003):205-214.
  2. ^ 何涓, HeJuan. 清末民初(1901~1932)无机物中文命名演变[J]. 中国科技术语, 2006, 8(2):53.
  3. ^ 中日双语辅导教程 eju理科 化学
  4. ^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
  5. ^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8%8F%B1%E8%8B%A6%E5%9C%9F%E9%89%B1
  6. ^ エレキテルは、江戸時代の博物学者平賀源内が復元した摩擦起電器のこと で、オランダ語(ラテン語)のelektriciteit(電気、電流)がなまったもの。
  7. ^ https://www.chart.co.jp/subject/rika/scnet/36/sc36-3.pdf
  8. ^ https://kotobank.jp/word/%E3%83%A9%E3%83%9C%E3%82%A2%E3%82%B8%E3%82%A8-147704
  9. ^ 『舎密開宗』の究極の原本に当たるヘンリーの本,‘Elements of Experimental Chemistry’では,ラボアジエの化学体系を参考にしているので塩酸はmuriatic acidと表記されていたと考えられる。この単語からは「塩」という和訳は出てこないはずである。ところが,トロムスドルフによってドイツ語に訳されたものを,さらにオランダ語に転訳した,『舎密開宗』の直接の和訳原本『初学者のために書かれた化学の入門書』には,zoutzuur と表記されている。オランダ語zout は英語ではsalt,zuur はacid である。したがってzoutzuur は直訳すると「塩酸」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このことから,榕庵はオランダ語を日本語に直訳しただけであることがわかる。
  10. ^ https://ja.wikipedia.org/wiki/フロギストン説
  11. ^ https://ja.wikipedia.org/wiki/クロード・ルイ・ベルトレー
  12. ^ 塩素の単体をはじめて分離したのは1774 年で,フロギストン説の大家,ドイツのシェーレである。まだフロギストン説が支配していた時代であったので,シェーレの発見した気体(塩素)は単体とは認識されていなくて,当初は脱燃素海酸(dephlogicatedmarine acid)と名付けられた。しかし,ラボアジエらによってフロギストン説が否定されてしまうと,ベルトレーはラボアジエの考えに則り,radical  muriatique を酸化したものacide muriatique〔塩酸〕をさらに酸化したもの(acide muriatique oxygéné)と名付けた。ヘンリー本の英語ではoxygenated murinatic acide,イペイの本のオランダ語では overzuurd zoutzuur となっている。これを日本語に直訳して『舎密開宗』ではCl2 が「酸化塩酸」となったわけであ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化学命名法的一个核心原则:方向性。简单来说,化合物的名称就像一个地址,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不能随意颠倒,否则就失去了指引的意义。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这个“不能反过来”的道理。1. 化学命名法的根本目的:精确、唯一、可重复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化合物可以有两个或者更多名字,或者它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法规、行业惯例,还有消费者认知这些复杂的层面。要理解为什么面膜的成分表上那些化学名让人头疼,我们可以一层层剥开来看。1. 法规的硬性要求:准确性和严谨性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法规。化妆品,包括面膜,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严格的监管。监管机构(比如中国的国家药品监督.............
  • 回答
    关于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为什么没有更名成一个更“印度化”的名字,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好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艾哈迈达巴德”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它不是什么外来强加的殖民者名字,而是从一开始就与这座城市的创建者息息相关。这座城市是在14.............
  • 回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得把历史的大背景、个人情况和当时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都考虑进去。首先,咱们得看看王明(陈绍禹)和博古(秦邦宪)的“名号”是怎么来的。这两位,尤其是王明,他的“王明”这个化名,在咱们党早期活动,尤其是在苏联学习和活动的那段时期,是相当响亮的。当时咱们党的不少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护肤品标签上那些“××植物提取物”,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大家更熟悉的化学名称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远不止是懒得写那么简单。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1. 植物多样性与成分复杂性: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植物”二字。植物可不是化学试剂瓶里那种纯粹.............
  • 回答
    要为中国各省名字进行罗马化,我们需要考虑几种不同的方法和标准,每种方法都有其道理和适用范围。最主流和官方的罗马化系统是汉语拼音(Hanyu Pinyin)。此外,历史上也存在过其他罗马化系统,但它们在现代的普遍性和官方认可度上不如汉语拼音。我们将以汉语拼音为基础,详细讲述中国各省名字的罗马化,并简单.............
  • 回答
    在真实的化学世界里,并没有一种名为“化尸水”的特定化学物质。这个名字更多地出现在武侠小说、影视剧等虚构作品中,作为一种具有极强腐蚀性和溶解性的神秘液体,能够迅速将生物体(尤其是尸体)化为脓水或灰烬,从而达到销毁证据、制造恐怖效果的目的。尽管“化尸水”本身是虚构的,但它所代表的“极强腐蚀性液体”的概念.............
  • 回答
    在中国,“污名化”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思潮演变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一些原本中性或带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赋予负面色彩,甚至被广泛用来攻击、排斥或贬低特定群体、思想或现象。这类词汇的污名化过程往往是多层次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要列举在中国被污名化.............
  • 回答
    如何看待将名著窄化和浅显化的解读?文学真的可以自由解读吗?将名著窄化和浅显化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既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阅读的目的以及“自由解读”的边界。 一、 窄化和浅显化的解读:现象与原因所谓“窄化和浅显化”,指的是将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 回答
    关于陆金所是否涉嫌以担保之名放高利贷,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当借款年化利率达到37%时。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陆金所的业务模式与定位:首先,理解陆金所的业务模式至关重要。陆金所(Lufax)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之一。它最初以P2P网贷信息中介的身份起家.............
  • 回答
    看到南开大学在天津市的最高分考生以703分、位列143名的成绩选择了化学系,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其中蕴含着考生个人的选择、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吸引力,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和教育观念。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考生的选择:理性的决策与内心的召唤1. 高分考生的普遍选择倾向: 70.............
  • 回答
    不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会被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所吸引,比如电子信息、光电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等。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专业在实际教学和科研中的内容时,会发现其中一些与最初的想象大相径庭,甚至在很多核心技能和知识体系上,与“化材”——也就是化学和材料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是高.............
  • 回答
    化合物难溶,说白了,就是它不愿意轻易地“散开”,融进另一种物质里去。这个“不愿意”可不是主观情感,而是背后一系列扎实的物理化学原理在作祟。想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从“谁”和“谁”的关系入手,以及它们之间的“缘分”深浅来看。首先,理解“溶解”这件事本身。溶解,本质上是一个“打散”和“包围”的过程。当一种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触及了核物理学和有机化学的交叉点。答案是肯定的,这个环确实会变成氮杂环。不过,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其中的过程和影响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基本概念:同位素衰变。你提到的C14是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它会通过一种叫做β衰变的过程发生转化。β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
  • 回答
    关于“化合物中的元素不能为0价”这个说法,其实需要分情况来看待,而且“价”这个概念本身也有不同的理解维度。我们不妨从头说起,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价”在化学里到底指的是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说的“价”或者“化合价”,是用来描述一个原子在化合物中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时,.............
  • 回答
    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点宏大和神秘,仿佛是某种巨型的物质。但它的“高”,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这得从它的构成单位说起,就像我们盖房子,离不开砖块一样,高分子化合物也离不开它的“小砖块”——单体。微观世界里的“巨无霸”:分子量我们通常说一个东西“高”,可能是指它的体积大,或者在某种尺度上的尺寸长.............
  • 回答
    要说“毒性最大”的化合物,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很多角度的解读,而且“毒”这个字本身也挺能引起人们的遐想。我们通常理解的毒,可能就是指一丁点就能让人致命的东西。如果按照这个最直接的理解,那很多剧毒物质都会跳出来,但要说一个绝对的“最大”,就得细细掰扯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我们说的“.............
  • 回答
    月球上存在有机化合物吗?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问题,也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答案是:是的,月球上确实发现了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含量非常非常少,而且来源和分布情况也相当复杂。想要详细了解这件事,我们得穿越时空,回到月球的“过去”和“现在”。月球的“无机”世界,但并非完全死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月.............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物质构成和晶体类型判断时容易出现的误区。你对ALCl3是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是正确的,但 daraus 归结为原子晶体,这是不准确的。我们来仔细捋一捋其中的道理,让它说得明白透彻。首先,明确几个基本概念: 共价化合物 vs. 离子化合物: 这是判断物质内部成键方.............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妙了!我们平常见到的有机物,比如我们吃的米饭、穿的衣服、用的塑料,绝大多数都逃不开“碳链”这个框架。但事实是,有机化学的世界远不止于此,确实存在着一些不是靠碳碳键连接的“有机化合物”。你想想,我们说有机化学,核心是“碳”。碳原子有四个最外层电子,这让它能够跟自己形成数量惊人的长链、环,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