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的化名可不是QQ网名,翻翻党史文件,王明博古这些名字直接就写在会议决议上和回忆录中,化名用的比真名多,已成习惯了,张闻天文件上和众人的称呼里也一直是洛甫,题主的疑问在红军时期是基本不成立的。解放战争前后张闻天就恢复张闻天这个名字了,之后的各类文件里里自然不会叫他“洛甫”了,随着时间推移,张闻天这个名字的印象就会越来越深,对于近几代人来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集体记忆塑造。(但是和张同代的人回忆录中提到张闻天时,尤其是涉及到红军时期,多半还是叫他洛甫,习惯的力量可见一斑。)
而王明在建国一年不到的时候就去苏联了,此后再没回来;博古牺牲在解放前,死于空难。这两个称呼习惯也就沿续下来,毕竟一旦提起这二人,基本都是在说红军时期以及之前的事,那时候他们基本不用真名。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我能想到的原因,使用习惯背后还有其他政治和历史背景原因,不做赘述。有些人觉得只叫秦邦宪陈绍禹化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误不愿提起,臆测的成分太多了,没有证据,另外还有说了真名就会促使别人探究这段历史这种毫无逻辑的论断,徒增笑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