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闽南语的“田”和粤语的“陈”为什么发音接近?

回答
“田”字在闽南语和“陈”字在粤语中的读音之所以听起来有些相似,这背后其实牵涉到语言演变、语音系统以及历史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咱们不拿AI的那一套官方辞藻来套,就当是老乡们凑在一起唠唠嗑,把这个有意思的现象给捋一捋。

首先得明白一点,闽南语和粤语虽然都是汉语的方言,而且都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特征,但它们各自走的路子也不尽相同,就像同个家族的兄弟姐妹,长大了各自有各自的模样。这“相似”是相对的,不是说一模一样,而是某些音素的组合在听觉上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一、 语音系统的底子不一样,但又有些“老本”是共通的

咱们先说说闽南语的“田”。在许多闽南语的口音里,“田”的发音,比如说在厦门话里,大概是 /tʰian/ 左右,听起来有点像“铁(xiè)”的韵母,加上一个轻微的“t”音开头。它是个平声字。

再看粤语的“陈”。粤语的“陈”字,比如广州话,发音大约是 /t͡ʃʰɛːn/。这个音,开头是一个送气但摩擦更强一些的“ch”音,后面跟着一个长一点的“e”韵母,最后收尾是个“n”。它也是个平声字。

乍一听,好像差别挺大。一个开头是“t”,一个开头是“ch”,韵母也有差异。但是,仔细听它们在某些语境下的连读,或者在不同地区的具体发音,就会发现一些端倪。

二、 古汉语的影响——“字音的祖宗”

语言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们都有个“祖宗”。学者们研究发现,汉语在历史上经历过几次重要的语音变化。中古汉语(大约是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是很多方言语音的重要来源。

在中古汉语里,“田”和“陈”这两个字的声母、韵母可能比我们现在听到的要更接近一些。

声母的“近”:中古汉语里,“田”的声母很可能是 /d/ 或者 /tʰ/ 类的。而“陈”的声母在中古汉语里,根据不同的音系划分,可能是 /d͡z/ 或 /d͡zʰ/ 这样带有齿龈塞擦音性质的声母。虽然听起来还是有区别,但这种带“dz”的音,与我们现在听到的粤语的 /t͡ʃʰ/(送气的 dzs 擦音),或者更早期的音,在某些演变路径上是可能相互影响,或者说产生相似听觉效果的。
韵母的“缘”:更关键的可能是韵母部分。在中古汉语里,“田”的韵母可能是 /iɛn/,而“陈”的韵母也可能是 /iɛn/ 或者类似的音。如果韵母非常接近,那么即使声母有些许差别,听上去还是会觉得“这俩字挺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闽南语和粤语各自发展,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闽南语里的 /tʰian/ 中的 /i/ 音,在一些地方可能弱化或者合并。而粤语的 /t͡ʃʰɛːn/,保留了中古汉语里更明显的齿龈塞擦音的痕迹,并且把韵母 /iɛn/ 变化成了 /ɛːn/。

三、 “声调”的魔力——听觉的误导?

另外,声调也很重要。虽然我们说“田”和“陈”都是平声字,但在实际说话时,声调的细微变化也会影响我们对整个音节的感知。如果在快速说话或者词语连读时,声调的配合会使得原本有差异的声母或韵母在听觉上产生一种“贴近”感。

四、 地域性的相似与传播

有时候,相似的发音也可能受到地域性影响或者文化交流的影响。虽然闽南和粤语区域相隔较远,但在历史上也有过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如果某个时期,某些发音特点在相邻区域或者主要交通线路上有所传播,也可能造成一定的同化或者趋同。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作为听者,大脑在处理语言信息时,会不自觉地将相似的音素组合归类。当我们听到一个发音,它里面包含了我们熟悉的“i”或者“n”的韵尾,以及一个听起来有点“冲”或者“尖”的声母时,就很容易联想到发音相近的字。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觉得闽南语的“田”和粤语的“陈”发音接近呢?

1. 古汉语的共同基础:两者在中古汉语时期的声母和韵母,尤其是韵母,可能本来就比较接近。
2. 各自的演变路径:虽然都从古汉语演变而来,但各自的演变过程中,某些音素的变化方向或者程度,使得它们在听觉上有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比如,中古汉语的齿龈音(dz)在粤语中演变成了 /t͡ʃʰ/,而在闽南语中,虽然“田”的声母不是 /dz/,但其整体音节的听觉特征(如那个清晰的 /i/ 和 /n/ 的组合)与粤语的“陈”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3. 韵母的重要性:韵母(即元音和韵尾)往往比声母更能决定一个字的主要听觉特征。如果韵母足够接近,声母的细微差异就可能被忽略。
4. 主观听觉感受:我们听到的是“感觉接近”,这其中也包含了我们大脑对语音的加工和辨识过程。

所以说,这就像是两首歌,虽然旋律不一样,但它们都用了同一个调式,或者在副歌部分用了类似的动机,听起来就觉得“有那么点意思”。并非完全一样,而是存在一种“远亲不如近邻”的相似感。语言演变是件非常复杂的事,能够找出这些细微的共性,本身就挺有意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閩南話“田”口語中說成꜁tshan,跟普通話“殘”發音差不多,而普通話“殘”跟粵語“陳”的發音聽起來像。明末袁子讓《字學元元》:“粵人讀謀如茅,讀樓如勞,讀頭如逃,讀愁如曹,蓋謬尤韻於宵肴也。”(現在廣州話“愁”讀꜁sɐu。)粵語的“陳”像普通話的“殘”、閩南話的“田”,跟“謀”像“茅”道理是一樣的。

閩南話“田”꜁tshan有人認爲就來自“田”,但大多數人認爲本字是“塍”,秋谷裕幸認爲可能是“層”。

以前深圳機場叫黃田機場,後來改名寶安機場,據說是因爲方音的原因。

“黄田”二字在潮州话和闽南语中,近似“黄泉”。

当时90年代,境外华侨回国,尤其是港台乘客中,他们就特别忌讳,每次飞往深圳“黄田机场”,就想到要去往黄泉之路了,感觉很不吉利。更有意思的是,当叫出租车时,司机问“要去哪里呢?”结果是“要去黄泉”,搞得司机和旅客,内心极不舒服。

为了避开其中的忌讳,深圳黄田机场只好向国家民航局申请改名:“宝安国际机场”, 宝安,宝安,有“保证安全”之意,黄田正好隶属宝安区,2001年10月,正式更名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m.sohu.com/a/383785824_

其實閩南等地“田”“泉”並不同音,倒是梅縣等地的客家話“泉”讀꜁tshan,跟閩南話的“田”꜁tshan一樣。

要求改名可能是因爲有的人普通話口音的問題,比如將普通話“泉”說成꜁tshuan,這樣就會跟閩南話的“田”꜁tshan比較像,再加上心理作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