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化合物中的元素不能为0价呢?

回答
关于“化合物中的元素不能为0价”这个说法,其实需要分情况来看待,而且“价”这个概念本身也有不同的理解维度。我们不妨从头说起,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价”在化学里到底指的是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说的“价”或者“化合价”,是用来描述一个原子在化合物中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时,所表现出的相对的电荷数。这个概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简化我们对分子结构和反应的理解。

传统意义上的化合价与0价的出现

在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价态通常就等于它所带的电荷数。比如,在氯化钠(NaCl)中,钠(Na)失去了电子变成了带+1电荷的钠离子(Na⁺),氯(Cl)得到了电子变成了带1电荷的氯离子(Cl⁻)。所以,钠的化合价是+1,氯的化合价是1。这里,元素是以带电离子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化合价是非零的。

在共价化合物中,情况就稍微复杂一些。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但如果两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其电负性差异很大,那么共享的电子对会更倾向于靠近电负性强的原子,导致电负性弱的原子带部分正电荷,电负性强的原子带部分负电荷。化合价的规则,很多时候就是人为地规定,将共用电子对“分配”给电负性更强的原子,来计算形式上的电荷。

举个例子,水(H₂O)。氧的电负性比氢大得多。在氧氢键中,电子对更靠近氧。我们定义氧的化合价是2(因为它“得到”了相当于两个电子的电子云密度),而每个氢的化合价是+1(因为它“失去”了它在键中的那部分电子云密度)。同样,这里化合价也是非零的。

那么,为什么在很多化合物中,我们似乎总找不到元素的0价呢?

1. “化合物”的定义倾向于包含不同元素的组合。 “化合”这个词本身就暗示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物质结合在一起。当不同的元素结合时,由于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别是电负性)不同,往往会形成带有不同电荷分布的化学键,从而产生非零的化合价。

2. 0价通常与“单质”相关联。 当我们谈论一个元素的“0价”时,我们通常指的是这个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也就是由同种原子以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氧气(O₂)、氢气(H₂)、铁单质(Fe)、硫单质(S₈)等。在单质中,由于原子是相同的,它们的电负性完全一致,电子对是平均分配的,不存在明显的电荷转移或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其化合价定义为0。

例子: 在O₂分子中,两个氧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电子云分布是对称的。没有人“得”或“失”电子,所以氧的化合价是0。

什么时候“0价”这个概念会出现在“化合物”的语境中?

这就要看我们对“化合物”的定义有多严格,以及如何理解“0价”。

严格意义上的化合物: 通常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按照这个定义,前面提到的单质(O₂、Fe等)就不是化合物,而是元素。那么,在这种严格定义下,化合物中的元素自然就没有0价了,因为只要是不同元素组合,通常就会有电负性差异,导致非零的化合价。

广义的“化合物”理解: 有时,在讨论某些配合物或有机金属化合物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0价”概念,但这通常需要更细致的解释,并且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化合价”。

配合物中的“中心金属0价”: 有些过渡金属形成的配合物,中心金属离子可能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氧化态,甚至可以被认为接近于0价。例如,一些零价金属羰基配合物,如Ni(CO)₄。在这种情况下,中心金属镍(Ni)虽然以原子形式存在于配合物中,但它通过配位键与一氧化碳(CO)分子结合。这里的“0价”更多的是指氧化态,它与金属原子作为独立个体时一样,没有净电荷。金属原子通过与配体(如CO)形成化学键,电子在金属和配体之间发生转移和重分布,形成新的电子结构。严格来说,在配合物中,我们更倾向于谈论“氧化态”而不是“化合价”,因为传统的化合价规则在处理复杂的配位键时会失效。

金属键和合金: 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之间形成金属键,价电子是离域的,形成电子海。在这种模型下,我们很难给单个金属原子赋予一个明确的、非零的化合价。但是,当我们把金属看作一种“单质”时,其元素的化合价就是0。当金属形成合金时(例如铜和锌形成黄铜),它仍然是元素的混合物,其整体的“价”概念变得更加模糊,但通常还是会回到元素的0价来理解。

总结一下:

1. 传统意义上的“化合物”是多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在这种定义下,由于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电负性差异,形成化学键时必然会伴随电子云的极性分布,从而产生非零的化合价。
2. “0价”通常是指元素以单质(同种原子组成)形式存在时的状态。
3. 在一些特殊的化学体系,特别是配合物中,虽然中心金属原子可能接近于0价的“氧化态”,但这通常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化合价”,而且这类体系通常不被严格定义为我们最常说的“化合物”。

所以,说“化合物中的元素不能为0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化合物”的定义排除了单质,而0价正是单质的典型特征。 当我们讨论更复杂的化学结构时,比如过渡金属配合物,我们会使用“氧化态”这个更精确的词汇,而0价在某些氧化态上确实是存在的。

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区分“化合物”的定义、“化合价”的概念以及“氧化态”的引申。这几个概念虽然相互关联,但在边界上需要我们仔细辨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731更新:因为讲了段概念的发展历程,把甲醛、硫代硫酸钠、五羰基合铁、次氟酸的例子放中间中间,好多没看到的就来反对。我错了,果然现在知乎500字以上的回答相当于只写了第一句话。

===============================================

高中阶段这种问题不要细究,你就想0价的元素相当于不参与化合物成键,就是单质了嘛。

真的不要细究,因为化合物/氧化态的概念真的很混乱,有多乱可以看下面这个经典回答。

上面这位大佬讲的很深了,我就吐槽几句。化合价定义很多,在一些化合价的定义中会出现某个原子化合价为零的情况,所以一些高中老师也不再坚持上面的说法了。

百度百科里化合价[1]的定义简单归纳是:

中学:是物质中的原子得失的电子数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数目。
大学:中学的化合价在大学里定义成氧化数,指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表观电荷数,这个电荷数是假设把每一个化学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的。
国际:1970年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较严格的定义了元素氧化数的概念:元素的氧化数(又称氧化值)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这种荷电数可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

百度百科当然不能全信,IUPAC现在的定义[2]是:

Oxidation state (OS) of an atom is the charge of this atom after ionic approximation of its heteronuclear bonds.
原子的氧化态是该原子在和杂原子核成键后,和它近似的离子的电荷。

(能看出现在IUPAC避免在定义中直接引入“电负性”的概念。)

为什么中学,大学,IUPAC有差别呢?好听点说是“概念在不断发展”,不好听就是“祖传概念”,前人真正了解的化合物很少,想了个范围很广的理论,结果新的化合物不断发现,理论不得不一次有一次修改,加了一堆if...else...这使得各个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而中学,大学,IUPAC反映三个不同时期的概念。

嘉庆八年(1803),道尔顿提出现代量子论,化合物元素固定比例的概念开始慢慢被人发现。

咸丰七年(1857年),凯库勒总结了化合价(Valence)的概念(见上图),并提出了碳四价理论(注意,这个化合价和现在中学的化合价不一样)。那时候化合价没有正负之分,而且不考虑原子差异,这个定义很快就遇到了挑战——五氯化磷,为了圆场,他提出了PCl₃·Cl₂的解释,当然是不对的。另外,氯化铵也是他这理论的一个经典反例。

按这个定义过氧化氢H-O-O-H的氧是2价的,也就是说,他的理论和中学定义的区别是中学的定义是“共用电子对偏移的数目”,而凯库勒不考虑“偏移”,当然了,那年头也理解不了什么偏移。凯库勒定义的化合价现在应该叫“成键数”,按照他的理论化合物化合价当然不能是0,甚至很多单质的“价”都不是0。凯库勒“价”的思想明显来自有机化学。

(凯库勒提出苯的结构,他学生范特霍夫提出“碳四面体”都是这个“碳四价”概念的发展。)

时间到了1916年,此时元素周期律已经提出并成为共识了,在此基础上路易斯等人提出了接近中学化合价理论的“电子化合价”理论,学竞赛的应该听过“路易斯八隅律”和“路易斯结构式”,他提出惰性气体化合价是0,不能形成化合物。其他元素的离子为了达到八电子状态分享或获得电子,化合价这个概念有了正负。[3]化合物中的元素不能为0价的认识也由此而来。但这个概念和中学的化合价概念还是有差距的,而且八隅律的出发点是无机化学的阴阳离子,“惰性气体是0价不能形成化合物”这个说法在当时算突破。[3]

(后来惰性气体气体化合物制备出来了,稀有气体、惰性气体、“贵族气体”的名字也换了一轮。)

这里再讲个“奇怪的知识点”——为什么把路易斯的理论“octet rule”翻译成“八隅律”呢?因为他提出的原子模型如下[4]

化学键模型如下:

其实波尔的原子模型也就1915年左右提出的。科学总是在发展的,随着量子力学的巨大突破路易斯的“八隅模型”很快淘汰。不过,按上面这种模型认为化合物中的元素不能为0价,也很正常。

1932年L.C.鲍林提出了电负性的概念,再加上他后来的《化学键的本质》,(凯库勒从有机出发的化合价和路易斯从无机出发的化合价也需要统一),开头讲的那种“电子对偏移”或“按电负性分配”的化合价理论逐渐开始形成。

但是吧,补丁也越打越多了。尤其是在“共振论”“杂化论”提出后,键级、贡献之类的概念产生了,化合价的概念花样更多了。因为太复杂就不展开了,竞赛化学教材里的很多概念就停留在这个时期。

回到问题上来,按照大学“化合价/氧化数”的理论,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是0的其实很常见。

比如甲醛(CH₂O),按电负性H — 2.20、C — 2.50、O — 3.50,那么去按“电子对偏向”分配化合价的话,H:+1,O:-2,所以碳就是0价的。这个很多人不能接受,所以有人说“氧化态的概念不能用在有机化合物里。”这当然是在圆场了,因为有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很长时间内的定义都是碳原子氧化数改变的反应[5]

硫代硫酸钠里的硫,中间的是+4,二旁边的是0。有点不能接受,不过还好平均化合价硫是+2的。

配位化合物的化合价也是一个大问题,上面那个大佬的回答也提及了。再举个例子,五羰基合铁(0)的铁,铁就是0价的。后来甚至有负化合价的金属,为了体系自圆其说,配合物也要加if...else...排除。

上世纪70年代,次氟酸HOF被制备了出来,这个氧,按上面的三种定义都只能是0价,而且次氟酸也不是有机物或配合物。

所以,化合物中的元素不能为0价这个说法一直在被挑战,但作为化合价这个“祖传概念”中的经典理论,还是要传播的,只不过补丁是越加越多,圆场是越来越难。所以很多地方已经不再坚持这个说法了。

当然,不放弃化合价这个概念是因为化合价这个概念真的很直观,方便理解,方便教学。有多少人的人生中会用到百年前的路易斯结构式呢?有多少人需要知道精确的化合价定义呢?所以化合价的概念更新对中学化学教学意义不大,不更新也无所谓了。

当然,知乎上还是可以讲讲的。随着化学键概念的不断发展,化合价/氧化态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中间的种种定义就不说了,直接看现在IUPAC中氧化态的说法[2]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 is that the ionic sign in an AB molecule is deduced from the electron allegiance in a LCAO-MO model: The bond’s electrons are assigned to its main atomic contributor. Homonuclear AA bonds are divided equally. In practical use, the ionic-approximation sign follows Allen electronegativities .
基本原理是,AB分子中的离子符号是根据LCAO-MO模型中的电子忠诚度(electron allegiance)推导的:键的电子被分配给其主要原子贡献者同源A-A键均分。 在实际使用中,离子近似符号遵循艾伦电负性。

IUPAC还提出两种算法,并给了几个例子,能看出IUPAC为了化合价/氧化态的概念标准化是有多么努力,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法LCAO-MO都来了。而这个定义就很容易导出“甲醛碳0价”的结论,能看出“化合物中的元素不能为0价”这个原则,现在已经不怎么坚持了。

有人扣“化合价、氧化态、氧化数”的字眼的话,看下面例子配的图,这就是中学的“化合价”概念嘛。

第二个算法的例子是结合形式电荷和化学键分配。碳和氧分享三个键,碳由上面的分子轨道模型,偏向带正电,但碳的形式电荷是1-,所以氧化态是+3-1=+2。这么绕弯子导出一个初等概念,就是“严谨化”的体现。另外“化合价”现在也是可以用仪器或理论计算给出的,算一个比较实在的概念了。

这个-1价的金我也看了好久才明白,感兴趣的看网站上的解释吧[6]

以上内容来自IUPAC Gold Book。它的note也里说了(下图),初学的时候因为没有讲化学键的概念,氢+1,氧-2是一种概念引入方式。

希望“化合物元素不能是0价”这个古老的说法随着概念的更新快点从introductory teaching level的书上去掉吧。

================================================

上面提到一个概念叫“氧化数”[7]这个gold book里也有。

In English is largely synonymous with oxidation state, and may be preferred when the value represents a mere parameter or number rather than being related to chemical systematics or a state of the atom in a compound. Etymologically, it stems from the no-longer-used term Stock number (oxidation number of a central atom; the charge it would bear if all the ligands were removed along with the electron pairs that were shared with the central atom) and the likewise obsolete term Ewens–Bassett number (ion charge).
英语中在很大程度上是氧化态的同义词,当该值仅表示参数或数字而不是与化学系统或化合物中原子的状态有关时,可能是首选。 从词源上讲,它源于不再使用的术语“库存数”(中心原子的氧化数;如果所有配体连同与中心原子共享的电子对一起被除去,将承担的电荷),类似的也已过时术语还有Ewens–Bassett编号(离子电荷)。

这方面有多少概念,有多混乱可见一斑。

---------------------------0801更新-------------------------------------------------

用不着到评论里证明自己读过大学化学教材,没什么好骄傲的。

量子理论对传统价键理论的冲击很大,而现在高中的教材还停留在混沌的“路易斯时期”,杂化论共振论讲的都不多。

路易斯也有很多故事。路易斯提出八隅律后,很多人,比如朗格缪尔也加入了共价键理论的研究,因此有时路易斯的理论会被称为“路易斯-朗格缪尔理论”。路易斯对此很不高兴,朗格缪尔就知趣地去做表面化学研究了。

路易斯后来成了美国化学界的大佬,但一直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一个原因是他的价键理论被认为落后于时代了,而他其他方向的研究,比如光化学和同位素,被认为尚不成熟。1946年3月23日,因表面化学研究而拿了诺贝尔奖的朗格缪尔被伯克利授予名誉博士的称号,路易斯被迫和他共进午餐。当天下午,70岁的路易斯就因为心脏麻痹死于实验室。

=========================0802======================

有机里现在更多的用“氧化级数”oxidation level的概念代替“氧化数”。下面的截图来自Organic Chemistry - J Clayden P35-36.

参考

  1.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6%E5%90%88%E4%BB%B7/1455767?fr=aladdin
  2. ^ a b http://goldbook.iupac.org/terms/view/O04365
  3. ^ a b 严成志. 化合价的理论和发展情况[J]. 化学通报, 1954(04):31-35.
  4. ^ https://vvww.chemteam.info/Chem-History/Lewis-1916/Lewis-1916.html
  5.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89%E6%9C%BA%E5%8C%96%E5%AD%A6%E4%B8%AD%E7%9A%84%E6%B0%A7%E5%8C%96%E8%BF%98%E5%8E%9F%E5%8F%8D%E5%BA%94/15656741?fr=aladdin
  6. ^ Algorithm of summing bond orders: Heteronuclear-bond orders are summed at the atom as positive if that atom is the electropositive partner in a particular bond and as negative if not, and the atom’s formal charge (if any) is added to that sum, yielding the OS. This algorithm works on Lewis formulas and on bond graphs of atom connectivities for an extended solid:
  7. ^ http://goldbook.iupac.org/terms/view/O0436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化合物中的元素不能为0价”这个说法,其实需要分情况来看待,而且“价”这个概念本身也有不同的理解维度。我们不妨从头说起,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价”在化学里到底指的是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说的“价”或者“化合价”,是用来描述一个原子在化合物中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时,.............
  • 回答
    化学命名中生僻字较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历史发展、科学的精确性需求、国际交流以及语言本身的演变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历史渊源与早期命名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早期的化学命名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炼金术和早期实践的遗留: 在炼.............
  • 回答
    在淘宝上购买的那些日本麻将牌,特别是大洋化学(Onyx)出品的,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赤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宝牌”)上面,通常是没有点数的。这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涉及到日本麻将的一些规则和牌具的传统。首先,我们得明白赤牌在日本麻将里的作用。赤牌,顾名思义,就是红色的牌,通常是五万、五筒、五索这.............
  • 回答
    在化学实验中,氮气和氦气常常被用作保护气,这背后涉及到气体性质、实验要求以及成本效益等多方面的考量。虽然氩气廉价易得,但在许多关键的化学实验中,它确实不如氮气和氦气“好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核心问题:为什么不常用氩气?虽然氩气也是一种惰性气体,但它在某些方面存在劣势,使其在很多对气体纯度、反应.............
  • 回答
    关于古生物骨骼化石中为何会出现大量的上下颌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大量”,不如说在发现的许多脊椎动物化石中,颌骨部分(包括上颌骨和下颌骨)是相当常见的组成部分。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生物学特性到化石形成的机制都有关联。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让我们从颌骨本身的重要.............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从直角坐标系 $(x, y)$ 到极坐标系 $(r, heta)$ 的坐标变换,以及在进行积分运算时面积微元的变化。简单来说,这个等式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在进行坐标变换时,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将 $x$ 和 $y$ 替换成 $r cos heta$ 和 $r sin heta$,还需.............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而且触及到了杂化理论在理解分子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明确一点:双原子分子,比如H₂、O₂、N₂,确实不存在我们通常讨论的那种“中心原子”的sp³杂化。这是因为杂化理论是用来解释中心原子周围成键和孤对电子如何排布,从而形成特定的分子几何构型的。而双原子.............
  • 回答
    有些人认为NBA中的“老二冠军”(指球队的二号球星,或者说在球队中仅次于核心球星的存在,但未能成为无可争议的第一人)一文不值,这种看法确实存在,而且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团队篮球”的一种片面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私化”的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老二冠军”.............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问:明明配料表上看不到“糖”这个字,为什么舒化奶喝起来会有甜味呢?这其实涉及到奶制品加工中的一些巧妙技术和牛奶本身的成分。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舒化奶并非“无糖”牛奶,而是“无乳糖”牛奶。 它的核心技术在于“舒化”——这个过程就是通过酶解技术,将牛奶中天然存在的乳糖.............
  • 回答
    .......
  • 回答
    在我看来,我们谈论自然界中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奇妙的能量获取方式时,总会让人觉得像是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而其中一个特别令人着迷的话题,就是化能合成作用——那些不依赖阳光,而是依靠化学反应来获取能量的生命形式。大家可能都听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啊,藻类啊,通过阳光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这个大家都熟悉。但化.............
  • 回答
    关于“玺”、“徙”、“枲”等心母止摄开口上声字韵母演变的一些考量我们来探讨一下“玺”、“徙”、“枲”等心母止摄开口上声字的韵母在普通话和粤语中的演变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中古汉语的发音特征,并结合音韵学理论进行分析。一、 中古汉语的发音基础:心母、止摄、开口、上声首先,我们拆解这些字的发音.............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问题:路径积分和重整化,在数学上还没完全站稳脚跟,怎么在物理学这片土地上就这么管用呢?这就像在古老的地图上,有些地方明明标记着“未知”,但探险家们却能根据模糊的线索,找到金矿一样,挺奇妙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数学和物理对“严格”的定义,有时是不同的。数学追求的是绝对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化学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很多非金属氢化物表现出酸性,而氨(NH₃)却是个例外,表现出碱性?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酸碱性是怎么来的。在水溶液中,酸是能电离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能接受氢离子(H⁺)或者电离出氢氧根离.............
  • 回答
    坦白讲,直接“转化”大气层中 1% 的氮气为化合态氮,从目前人类拥有的直接技术手段来看,是相当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我们还没达到那种规模化的直接干预能力。不过,我们确实通过各种途径,间接地、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气层中氮的循环,并促使其进入化合态。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清几个关键点:1..............
  • 回答
    说起硫、硒、碲这几个元素,相信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臭”这个字。确实,它们形成的许多化合物,尤其是气态的,都拥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这可不是巧合,而是它们自身独特的化学性质决定的。罪魁祸首:极强的还原性和亲电性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这些元素会形成那么臭的化合物。这主要归结于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
  • 回答
    我不是一个具体的化学物质,我更像是一种概念,一种存在的表达。如果非要我用一个化学式来概括我的本质,那会是:$Sigma$ ( H$_{2}$O + C$_{6}$H$_{12}$O$_{6}$ + N$_{2}$ + O$_{2}$ + K$^{+}$ + Na$^{+}$ + Cl$^{}$ + .............
  • 回答
    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和物理中的量子力学,虽然根基是相同的,都源于那套描述微观世界奇妙行为的数学框架,但在侧重点、研究对象和最终目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打个比方,如果物理量子力学是“基础建造者”,负责夯实地基、搭建框架,那么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则是“室内设计师”,更关注如何利用这些框架来创造出具有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