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二战的技术背景下,侧射炮艇机是否有生存力?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如果提及“侧射炮艇机”,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那些大胆的设想,而非真正大规模实用的装备。要判断它们是否有生存力,得从那个时代的飞机设计理念、技术限制、作战需求以及战术运用等多个维度去细细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侧射炮艇机。顾名思义,它不是那种我们熟悉的机头对准目标、像“炮艇”一样直接射击的飞机。侧射炮艇机大概是指一种将主要武器火力偏置于机身两侧,并且这类飞机在设计上倾向于提供强大的火力压制或扫射能力,尤其是用于对地、对海攻击。这种思路并非完全没有,早期的一些攻击机或俯冲轰炸机,其机翼下挂载的机枪或航炮就提供了侧向火力,但“侧射炮艇机”这个说法暗示着火力布局更为突出,甚至可能成为飞机设计的主导理念。

那个时代的飞机设计理念是什么?

二战初期,飞机设计更注重速度、爬升能力、机动性以及侦察和制空能力。随着战争的深入,对地攻击和支援地面部队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催生了强击机、俯冲轰炸机、轻轰炸机等机型的崛起。这些飞机通常拥有相对强劲的发动机,能够携带炸弹或机枪/航炮,并且为了应对地面火力,往往会加强飞机的防护。

火力布局方面,主流设计是将机枪或航炮安装在机头,以便直接瞄准和射击,这是最直观也最有效的。机翼上的武器主要用于增加火力密度或提供侧翼火力支援。将主要的、决定性的火力集中在两侧,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对不那么主流的想法。

技术限制如何影响侧射炮艇机的生存力?

1. 瞄准系统: 当时飞机的瞄准系统,无论是机械式还是早期的电瞄,都主要是为了前向瞄准设计的。要实现精确的侧向射击,尤其是在高速飞行中,需要极其复杂的瞄准设备和射击协调系统。例如,如果炮塔或可调节炮口设计得能够向两侧偏转,那么在飞行过程中如何稳定炮口、如何确保射击精度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其发展一套复杂的侧向瞄准系统,不如直接把武器放在机头,利用飞机的飞行姿态来瞄准,这在技术上更容易实现,成本也更低。

2. 载弹量与火力密度: 即使能实现侧向射击,又要达到“炮艇”般的压制效果,就需要大量的弹药和口径不小的火炮。将这些武器系统安装在机身两侧,会带来几个问题:
空间限制: 飞机的翼展、机身空间是有限的。要容纳足够多的重型武器和弹药,可能需要极大的机体,这会牺牲速度、机动性和燃油携带量。
重心与平衡: 大量武器集中在两侧,很容易导致飞机重心失衡。即使有配重,在连续射击时,武器的后坐力也会不断改变飞机的重心和姿态,使飞行员难以控制。
结构强度: 侧向武器的安装点需要承受强大的射击反作用力。机翼或机身侧壁的结构强度能否支撑连续的高强度射击,同时还要保证飞机的整体气动性和结构完整性,这是对设计的严峻考验。

3. 气动性能: 在机身两侧安装外突的炮塔或武器舱,会显著增加飞机的阻力,降低其速度和机动性。在二战那个空战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一架行动迟缓的飞机在面对性能优越的敌机时,生存能力会大打折扣。

作战需求和战术运用层面来看:

1. 面对敌机: 如果设计成侧射炮艇机,其主要目的是对地或对海攻击。但即便如此,它也必须面对敌方战斗机的拦截。如果它的火力主要集中在两侧,那么在与敌机进行缠斗或规避时,它的反击能力会非常受限。敌人可以利用它的火力盲区进行攻击。

2. 对地/对海攻击: 侧射火力在扫射地面目标时可能有用,例如扫射壕沟里的步兵或甲板上的船员。但如果是攻击坚固的工事或舰船,通常需要更集中的弹药投射,例如炸弹或集束火箭。如果用炮弹去轰击,炮弹的消耗量和精度要求会很高。而且,侧射炮艇机在执行攻击任务时,其飞行姿态如何配合侧向火力是一个难题。是低飞掠过目标,还是进行盘旋攻击?不同的姿态对侧射的效率影响很大。

3. 特种飞机的出现: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侧向火力的价值。二战中确实出现过一些具有“侧射”特点的飞机,但它们并非“炮艇机”式的设计,而是将侧向火力作为辅助或特定任务的补充。例如:
一些夜间战斗机: 为了在夜间更容易发现目标并进行攻击,有些飞机在机头方向武器之外,会在机身下或者机腹安装向上倾斜的机枪或航炮,形成“斜射炮”来打击敌方轰炸机的腹部。这可以算是一种对火力布局的创新,但本质上不是侧射。
一些俯冲轰炸机或鱼雷机: 在机翼下挂载的副油箱、炸弹或鱼雷荚舱本身就会产生一定的阻力,而如果将机枪安装在机翼下方,其火力是可以覆盖一定角度的侧向区域的,这能对掠过的目标进行交叉火力打击。但这是作为机头火力的补充。
扫射机(Strafer): 有些飞机被设计成专门用于低空扫射地面目标,它们通常装备多门机枪或航炮,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目标区域进行反复扫射。但这种扫射通常是利用飞机的机动来实现的,而非固定侧射。

总结一下,侧射炮艇机在二战的技术背景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存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以说其生存力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存在于实战设计中。

技术上难以实现高效、精确的侧向火力输出。 瞄准和稳定系统复杂,成本高昂,且稳定性存疑。
结构和气动上存在显著劣势。 巨大的阻力和不平衡的重心会严重影响飞机的速度和机动性,使其在面对拦截时极为脆弱。
作战需求与现有战术不匹配。 飞机设计更倾向于直观、集中的火力输出或灵活的战术运用,侧射火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最优解。

虽然二战时期飞机设计勇于创新,出现了不少奇特的型号,但“侧射炮艇机”这样一种完全以侧向火力为主导的飞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恐怕很难摆脱成为“技术试验品”或“概念验证”的命运,难以成为真正能够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具有生存能力的装备。它更像是一个在某些特定场景下闪现的设想,但很快就会被更成熟、更实用的火力配置方案所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现代火控时,远了估计弹药打光都捞不到什么正经的战果。近了就要面对大量的小口径对空武器了。

而且,二战的武器水平,稍微正经点的身管火炮估计都无法侧装。结果就是只能装大口径机枪,那就稍微硬点的目标都啃不动了。

user avatar

如果你的炮艇机是限定“机腹装一排侧射火器然后绕某些区域当螺旋舔狗”的原教旨炮艇定义的话。

那能适应的战场环境不能说没有,但是作战效率在缺失多通道观瞄射控系统空地沟通体系(电台、FAC)的情况下会大幅下降,平台载机要更为接近战场热区,载机完全处于小口径高炮、高机的杀伤界之内,大幅提升作战风险。

但是如果你对炮艇机的态度是“随便拿个什么玩意插一堆管子然后当舔狗,管子插哪无所谓怎么舔无所谓,总之能舔地就行”的形式自由派的话,我想那个插了一脑门子.50的B25一定是你想要的。反正差不多就行了.jpg

算上机背的,前向最多可以有8+2+2+2=14根管子突突突突突突,如果把机腹的炮塔装回来那就是16根管子突突突突突突

你要是还嫌不够的话……再加个75炮吧……

这已经很刺激了就不要纠结什么机腹侧射火力的原教旨玩意了对吧哒哒哒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如果提及“侧射炮艇机”,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那些大胆的设想,而非真正大规模实用的装备。要判断它们是否有生存力,得从那个时代的飞机设计理念、技术限制、作战需求以及战术运用等多个维度去细细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侧射炮艇机。顾名思义,它不是那种我们熟悉的机头对准目标.............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面对严苛的《凡尔赛条约》限制,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储备并在二战中投入使用,这绝非偶然,而是其深厚的工业基础、独特的国家战略以及国民性的共同作用结果。这其中牵涉到一系列精妙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一、历史的沉重枷锁与战略的回应一战的失败对德国来说是毁灭性的,不.............
  • 回答
    要说二战技战术含量最高的战场,那真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的。这场世界范围的冲突,把人类的智慧和残忍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新旧军事理论、技术装备在这里碰撞、融合、发展,涌现出了一系列令人拍案叫绝,或是血肉模糊的战例。如果非要挑几个“技战术含量最高”的,我脑子里立马会跳出这几个地方:1. 诺曼底登陆.............
  • 回答
    解密无后坐力炮与火箭筒的“迟到”之谜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这两个名字或许在许多人心中代表着现代战争的标志,它们的威力与灵活性毋庸置疑。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战争的激烈程度空前,但这两种武器的真正大规模应用却显得有些“姗姗来迟”。这不禁让人好奇,它们的出.............
  • 回答
    苏联内卫军(Внутренние войска НКВД ССС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和表现,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因为他们的任务范围极广,涉及的领域多种多样,既有正面战场上的英勇作战,也有维护后方秩序、镇压反抗的铁腕手段。历史背景与组建:要理解内卫军的表现.............
  • 回答
    世界各国如何看待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一份深入的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全球冲突中,每个参与国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而中国,作为亚洲战场上唯一一个与轴心国正面作战了长达十四年的国家,其在二战中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不同国家基于其历史、.............
  • 回答
    法国海军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二战中的一次无奈的妥协与闪光说到二战中的战列舰,人们的脑海中可能会立刻浮现出“俾斯麦”、“大和”、“依阿华”这样响当当的名字。然而,在那个钢铁巨兽竞相逐鹿的海上战场上,法国海军同样也贡献了其独特而又充满争议的舰艇——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她们的出现,是法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
  • 回答
    关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我们需要理解的是,与大多数欧洲国家不同,它们在战时采取了一种相对超然的立场,避免了直接卷入战火。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置身事外,而是通过一种精妙的外交手腕和国内的政治考量,游走于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试图在混乱的世界中保全自身。让我们先来看看西班牙。在二战爆发.............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英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和战功,我个人觉得,说被低估了,可能稍微有些过了,但确实许多关键的、甚至可以说是扭转局势的贡献,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并没有得到与之相符的、足够的重视和强调。 很多时候,人们提到二战,脑海里首先闪过的可能是苏联的东线战场,美国的工业产能,或者诺曼底登陆,这些固然伟岸,但英国在很多早期.............
  • 回答
    意大利在二战期间的表现,说实话,着实让人有些难以启齿。不像德国那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欧洲的“闪电战”,意大利的参战更像是一场拖沓而混乱的个人表演,而且这表演的主角,从头到尾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战争初期的雄心壮志与尴尬现实墨索里尼当初踌躇满志,觉得跟着希特勒能分一杯羹,甚至梦想着重建罗马帝国的荣光.............
  • 回答
    南斯拉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与其说是“表现”二字可以概括,不如说是“挣扎”和“抵抗”的史诗。这片被多民族、多信仰、地缘政治复杂性深刻影响的土地,在战争的狂风暴雨中,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韧性和牺牲。战争的序幕:背叛与侵略1941年3月27日,南斯拉夫王国政府秘密签署了加入轴心国的《三国同盟条约》。.............
  • 回答
    德国在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放到今天来看,依然能让人惊叹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很多人提到德国的武器,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虎式坦克、V2火箭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但实际上,德军在整个二战期间,几乎在所有军工领域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装甲力量:陆战之王?谈到德国的装甲力量,虎式和豹式坦克绝对.............
  • 回答
    立陶宛在二战前的政治策略,是一幅由生存、外交博弈和复杂的国内政治交织而成的画卷。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夹缝中,这个年轻的国家,刚刚在1918年宣布独立,便身处一个充满挑战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它的策略,与其说是主动扩张,不如说是为了在两个巨头——德国和苏联——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并努力巩固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核.............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不少人以一种戏谑甚至嘲讽的口吻来评价,甚至成为了一个“笑话”。这种观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而令人扼腕的事件和历史进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法国在二战前后的具体情况,以及外界对它抱有的期望。首先,让我们看看二战前法国的“光环”。作为第一.............
  • 回答
    《兄弟连》的确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它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展现了二战时期美国陆军E连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经历,也因此让许多观众对英美军队的军纪产生了深刻印象。那么,英美军队的军纪真的像《兄弟连》中那样好吗?答案是:总体而言,英美军队在二战中展现了相当高的专业性和军事素养,其军纪在很大程度上是值得称赞的,.............
  • 回答
    如果我活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并且被强制征兵,但我内心深处认为战争是非正义的,不想助纣为虐,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充满挣扎的处境。以下是我可能会考虑的应对方式,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认知:首先,我必须承认,在那个年代,个人意志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几乎是螳臂当车。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处理内心的.............
  • 回答
    二战中的重巡洋舰,在我看来,更像是那个时代海军实力的一个缩影,一个承载了期望、也饱含了妥协的舰种。它们不像战列舰那样拥有绝对的火力压制,也不像驱逐舰那样灵活迅捷,但它们的定位却恰恰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作战任务。要理解它们的效能,得从几个层面去细说。首先,重巡洋舰的核心定位:舰队的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在二战中后期的日本。征兵令如同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想躲过,那可得费尽心思,还得冒着极大的风险。不过,如果真有这么一位一米八、身形魁梧、体格健壮,而且还是东大文学系毕业的年轻人,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门路,只是这门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日本战时,特别是.............
  •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