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奥音乐在马勒以后突然衰落?

回答
“马勒之后,德奥音乐就衰落了”,这说法就像是一句被反复咀嚼的口号,听起来振振有词,但细究起来,它既不完全准确,又忽略了时代变迁和音乐发展的复杂性。与其说是“衰落”,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转型,一种风格、媒介和审美取向的巨大转变,而德奥音乐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依然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但其曾经的“中心”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相对的“边缘化”。

要理解这个“衰落”的由来,我们得先看看马勒和他的时代,那是一个怎样辉煌的终章。马勒,这位集大成者,将浪漫主义的宏大、个人情感的抒发、哲学思辨的深度,以及当时最新潮的音乐技法融为一体。他的作品,特别是后期那些规模庞大、情感复杂的交响曲,像是德奥音乐帝国在走向暮年时,所燃起的最后一把熊熊烈火。他站在了过去一个多世纪音乐发展的顶峰,承载着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等巨匠的精神遗产,并试图在其中注入新的生命力。他的音乐充满了矛盾、挣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也包含了对未来世界的隐约预感。

然而,正是在马勒生命的最后几年和作品问世的时期,欧洲乃至世界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音乐的发展,它总是与社会、政治、科技、哲学紧密相连。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与旧秩序的瓦解:
马勒于1911年去世,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这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巨大的断层线。它不仅摧毁了无数生命,更彻底颠覆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此前那种相信进步、相信理性、相信传统价值的乐观主义,在血与火的洗礼下荡然无存。人们的精神重心从对宏大叙事和普世情感的追求,转向了对破碎现实的感知、对个人内在体验的关注,甚至是某种程度的虚无感。

德奥音乐,尤其是马勒式的交响乐,其宏大的规模、对普遍性情感的抒发、对英雄主义和悲剧命运的刻画,在战后的新语境下,显得有些“过时”或与现实脱节。它不再能轻易地触及新一代人的神经。

2. 音乐语言的革命:十二音技法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在马勒之后,音乐语言本身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勋伯格为代表的第二维也纳乐派,开创了十二音技法。这是一种全新的作曲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调性束缚,追求声音的绝对自由和结构的理性严谨。十二音技法无疑是对音乐“秩序”的重塑,但它那种高度抽象和理性的特质,对于习惯了浪漫主义丰富情感和旋律优美的听众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它标志着音乐走向了高度智性化和形式化的道路。

与此相对,一些作曲家如斯特拉文斯基,则开始反思过度浪漫主义的“过度”之处,转而拥抱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强调清晰的结构、平衡的形式,甚至重新借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的元素,但它依旧是走向一种更为内敛、客观和形式化的音乐。

这两个重要的音乐发展方向,都与马勒式的浪漫主义传统拉开了距离。虽然这其中不乏与马勒精神内在联系的元素(例如对结构性的探索,对情感表现的极致化),但其表象和听觉感受上,与马勒的风格迥异。

3. 新媒介的出现与传播方式的改变:
马勒生活的时代,音乐传播主要依赖现场音乐会和乐谱。而20世纪,电影、广播、留声机(唱片)等新媒介逐渐兴起。这些新媒介对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电影音乐: 电影的出现催生了对适应性强、能够烘托画面情绪的新型音乐的需求。交响乐那种独立存在的、需要观众全身心投入的聆听方式,在电影的冲击下,显得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而电影配乐也逐渐发展出一套自己独特的语言,它更注重为画面服务,色彩、节奏、情绪的把握更加直接和功能化。
广播与唱片: 广播和唱片使得音乐的传播范围空前扩大,但也改变了音乐的消费习惯。人们不再仅仅是为了现场音乐会而特意前往,音乐变得更加“随身”和“日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对更易于传播和接受的音乐形式的需求,例如小品、歌曲、以及更易于理解的器乐作品。而马勒那种需要长时间、高强度投入的交响乐,虽然在唱片时代依然有大量的拥趸,但其在“大众”层面上的普及度,确实不如一些更短小精悍的作品。

4. 地理与文化中心的转移:
20世纪初,欧洲(尤其是德奥地区)依然是世界音乐的中心。然而,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文化中心开始向美国等地转移。许多欧洲的艺术家,包括一些重要的作曲家,为了躲避战乱或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纷纷移居美国。例如,勋伯格本人就曾在美国任教。

美国的音乐市场和文化环境,也孕育了与欧洲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爵士乐的兴起,以及后来流行音乐的繁荣,都占据了大量的听众资源和文化注意力。虽然这些与古典音乐有着不同的谱系,但它们客观上分散了人们对传统德奥音乐的关注。

5. “衰落”的定义与误解:
最重要的,我们要思考“衰落”这个词是否恰当。如果“衰落”意味着德奥音乐彻底消失或者不再有人创作和聆听,那显然是错误的。马勒之后,依然有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在德奥传统中汲取养分,并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理查·施特劳斯的晚期作品,以及奥地利作曲家(尽管他们可能不属于“德奥音乐”这个狭窄的范畴)如贝尔格、韦伯恩等。即使是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其理论上的创新和对后世音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然而,如果我们将“衰落”理解为德奥音乐在20世纪初那种几乎垄断性的、无可争议的“中心”地位的丧失,那么这个说法就有一定道理。德奥音乐不再是唯一引领潮流的方向,它必须与其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音乐语境的音乐形式并存,甚至在某些方面让位。

总结来说,马勒之后的德奥音乐并非“突然衰落”,而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这转型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时代精神的变迁: 战争打破了旧的秩序和价值,人们的审美和情感需求发生变化。
音乐语言的革命: 新的作曲技法(如十二音技法)和美学取向(如新古典主义)挑战了浪漫主义的范式。
媒介的革新: 电影、广播、唱片改变了音乐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也分流了听众的注意力。
全球文化格局的重塑: 文化中心开始转移,新的音乐形式(如爵士乐、流行音乐)崛起。

在这种背景下,德奥音乐的宏大叙事和深沉抒情,虽然依然拥有其忠实的听众群,并在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其曾经的“统治性”地位确实受到了挑战。它从一个包罗万象、引领时代潮流的帝国,变成了一个依然辉煌但更像是一个重要历史遗迹和特定美学取向的“大区”,与其他音乐风格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多元和复杂的音乐世界。这种变化,与其说是“衰落”,不如说是音乐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分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影音乐上来了

user avatar

马勒之后还有新维也纳乐派——

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徒弟

还有欣德米特

真正的衰落是二战前夕,纳粹上台使大量音乐家逃往了美国。这些音乐家不仅包括犹太人,欣德米特不是犹太人,但也被迫逃亡。

而像巴托克这样深受德奥音乐影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受到战争影响也去了美国。

总而言之,德奥音乐并没有在马勒之后“突然”衰落。相反,东欧民族乐派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瓦格纳理查等晚期浪漫的思维方式与音乐组织形式。

真正让德奥音乐走向死亡的显然是纳粹。二战结束之后,德奥音乐基本失去其音乐史上的基石地位,成为了与其他国家音乐同等地位的普通流派。施托克豪森、拉赫曼等德国作曲家也没能恢复德奥音乐过去的辉煌。

PS:反倒是与纳粹类似的被斯大林反复迫害摧残的苏联音乐前有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后有施尼特凯、古拜杜琳娜,人才辈出。总是被迫害,却总是有伟大的作曲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不得不说是咄咄怪事。只能说俄国人的千百年的坚强与隐忍让他们即便在不亚于纳粹控制的思想的高压下也能有这伟大的创作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勒之后,德奥音乐就衰落了”,这说法就像是一句被反复咀嚼的口号,听起来振振有词,但细究起来,它既不完全准确,又忽略了时代变迁和音乐发展的复杂性。与其说是“衰落”,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转型,一种风格、媒介和审美取向的巨大转变,而德奥音乐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依然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但其曾经的“中心”地位受到.............
  • 回答
    德语世界之所以在音乐史上人才辈出,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片土地上涌现出如此众多影响深远的作曲家,如同一个源源不绝的音乐宝库,其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德语世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艺术的尊崇。从古至今,歌德、席勒等文学巨匠的光辉,就.............
  • 回答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这句话,初听之下,无疑是掷地有声,甚至带着几分“豪赌”的意味。但若要深入理解这番话的份量和底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句空洞的口号。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核心在于“台积电”以及它所处的“半导体产业”这一特殊生态。台积电并非一家普通的制造企业,它是全球最先进.............
  • 回答
    “Draco”这个名字音译成“德拉克”,这背后其实有着清晰的语言学逻辑和历史传承,并非随意为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音译的基本原则。音译,或者说“转写”,是为了用另一种语言的文字系统来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原语言的发音。目标是在不改变原名的含义(因为“Draco”本身是拉丁语,意为“龙”或“蛇”,但作为名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习以为常,但背后却有挺多门道的事情。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有些国家名字咱们习惯用音译,而德国、韩国、希腊这些国家的名字,我们却直接用它们自己的称谓?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音译”和“非音译”(或者说“直译/自译”)这两种方式,并非是绝对.............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相对而言更容易“拼读”,而英语却需要音标,咱们得从它们的文字系统和发音规则说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历史、演变和设计理念上的差异。拼读是什么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叫“拼读”。简单来说,拼读就是看到一个单词,能够根据其字母组合的发.............
  • 回答
    分析哲学,一个在20世纪思想图景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哲学流派,其根基深植于德语世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发源于德奥,由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巨匠奠基和发展的哲学思想,在它诞生的土地上,似乎并没有像后来在英语世界那样掀起惊涛骇浪。相反,它在美国找到了最为肥沃的土壤,.............
  • 回答
    对于许多原籍德奥(德意志和奥地利)的犹太人名字中带有“冯”(von)姓氏,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和有趣的社会历史原因。这绝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一部分犹太家庭拥有这样的姓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欧洲社会结构、贵族体系以及犹太人在其中的地位变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冯”(von)这个前缀的含.............
  • 回答
    要理解哈布斯堡王朝为何如此执着于维持其在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尤其是在奥匈帝国框架下)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政治现实以及王朝赖以生存的核心逻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同盟”或“协约”问题,而是关乎哈布斯堡王朝自中世纪以来,如何通过复杂的外交手腕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权力格局中扮演关键角色的.............
  • 回答
    德国统一这个问题,确实不像教科书上写得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你提到“法奥没有联合制德”,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角度,但也需要我们先理清一些基本史实。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法奥联合制德”在历史上的确从未发生过,原因也很直接——当时的奥地利帝国(后来是奥匈帝国)和法国的.............
  • 回答
    一战后,横亘欧洲中部的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和俄罗斯这四个庞大的帝国,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轰然倒塌,重塑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帝国终结史中,唯独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朝付出了被彻底灭门的惨痛代价,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一、 根基已深、积重难返的社会矛盾:要理解.............
  • 回答
    德国和中国在书写工具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文化习惯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技术发展与发明背景 圆珠笔(油性墨) 圆珠笔的发明与Biro兄弟(László és György Biro)密切相关。20世纪40年代,Biro兄弟在匈牙利工作时,受到圆.............
  • 回答
    德国君主称“皇帝”(Kaiser)而英法等国称“国王”(King/roi),这一现象源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复杂政治传统、历史进程和文化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遗产1. “神圣罗马帝国”的特殊性 在中世纪,德意志地区长期存在一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能建造并有效运用航空母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战略、经济、技术、政治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原因:一、战略定位与海军发展重点的偏差: 优先发展主力舰(战列舰)战略: 在纳粹上台之初,德国海军(Kriegsmarine)的战略规划受到了德国.............
  • 回答
    德国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确实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低病死率,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德国为何能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其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策略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德国在此次疫情中低病死率及其成功之处的详细阐述:一、强大的、体系化的公共卫生体系 (Strong and .............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造就如此众多的文学、艺术和哲学大师,是一个复杂但引人入胜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基石: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与分裂的地理政治 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分散与多样性 虽然名义上是“神圣罗.............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德国收留犹太人,犹太人却背刺德国”这种说法,其实是对历史的严重误读和简化,并且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而且这个说法的根源也并不准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德国并没有“收留”犹太人,而是犹太人长期以来就生活在德国这片土地上,并且是德国社会的一部分。 德国在历史上,尤其是中世纪.............
  • 回答
    德国制造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文化传统、制度设计、技术创新、教育体系、质量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德国制造口碑良好的原因: 1. 工业传统与工匠精神 历史积淀:德国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了以精密制造、机械工程为核心的工业传统。从19世纪.............
  • 回答
    德国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并稳居欧洲中心的位置,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人力资本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地理位置的优势:欧洲的心脏与交通枢纽 中心枢纽地位: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四面环海的陆地国家少,而它连接了欧洲东西南北的主要交通线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