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毕业时把所有资料刻录成几张dvd,才几年就发现读取不了了,而我老爸读大学时候的笔记本,几十年后仍然保存完好。我前几年保存在移动硬盘里的照片,因为搬家时摔了一次,完全毁坏了,但是我家里小时候的相册却能几十年没有事情。
所以今天数据存储固然比过去更加方便,但是可靠性却大为降低。硬件坏了你还可以花钱再买,数据丢了,你就再也无力回天了。数据对我来讲是最宝贵的东西,无数血与泪的教训后,让我开始深入思考,怎么样才能让我的数据长期安全的保存几十年甚至终身?
可以用光碟么?
光碟是最廉价最受欢迎的介质,他们本来设计寿命是 10-20 年的,而一般情况你不要指望你光盘上的东西五年后还能正常读出来。即便一些号称长期保存百年以上的光盘,寿命也会由于我们各种不当行为大大降低,比如,没法按要求的条件保存(放桌面上被阳光暴晒变形),不小心刮花光盘,在盘面上留下指纹或者手上的油脂,这些都会促进光盘表面化学成分变质,最终导致你的数据损坏。
可以用机械硬盘么?
这两年 HDD/SSD 技术进步很快,成本越来越低。8T 的 HDD 差不多只 1000 元人名币的成本,1T 的 SSD 也从过去的好几千元降价到 600 多了。HDD/SSD 都能组成阵列,用虚拟逻辑卷的形式跨越物理大小的限制,为你提供超大规模的连续存储空间。
然而当你想要维护更大规模的盘阵时,你基础硬件设施的成本会大幅上升,4路阵列和8路16路的成本完全不一样。同时更新换代快,我过去保存的几块 IDE/SATA 接口的硬盘,今天我已经没有任何可用的设备来读取他们了。
遗憾的是,不管是 HDD 还是 SSD 他们都不能长期可靠的保存数据,每年有 1% 的概率由于磁场变化造成 HDD 数据损坏,这个概率如果放到 5 年,就变成了 4.9%。而 SSD 的寿命比 HDD 更短,同时他们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如果长期处在40度以上的工作温度,二者的寿命都会减半。
可以用 raid 么?
Raid 能再你一块硬盘损坏时照样帮你保证数据不丢失,这也是常用方案之一,但是 raid 就万无一失了么?并非如此,因为硬盘设计寿命相同,一起买来的同一个品牌的硬盘,经常要坏就几块一起坏,我就试过两块 raid1 在不到 24小时的时间里先后坏掉。
同时民用电源各种不稳定,烧电器的经历大家都有过吧?由于 raid 下面几块盘都是接在一起,如果碰到电源问题,一个击穿,就全部都坏掉了。
可以用云存储么?
云存储是成本最高的选项,最便宜的百度云 1TB 的大小每年要 200元。然而把数据交给云服务商是风险最大的事情,百度会随意扫描你的照片,我同事曾经传了个身份证扫描件到百度盘上,然后马上删除了,结果第二天百度盘就给他推荐 “证件钱包”服务。我另外一个同事好几 T 的视频放在百度上,全部被替换成“净网公告”:
再者网龄稍微长点的人都有共识,网络服务是不可靠的,不管是过去的各种免费空间还是几年前的各种网盘,说关闭就关闭了,有的给你备份一下,有的连备份机会都没有,一纸通知,说关就关。你很可能一段时间没登陆网盘,没留意到通知,而再登陆时就发现数据没了。
所以网盘只适合保存一些,临时的,非关键数据,比如电影这些,看完一遍丢了也就丢了,而关键数据想要长期保存的话,网盘是风险最大的地方。
可以用大容量 U 盘么?
U盘或者移动硬盘的出现让我们比过去方便很多,但一般 U 盘都是有擦写寿命的,寿命往往比 HDD/SSD 更短,同时容易携带也就意味着容易损坏,物理损坏,或者因为太小了,放在哪里就忘记了,“丢U盘”想必大家都试过。家里有小孩更是,我的几张 SD 卡,被我儿子当积木玩了两天,就再也读不出来了。
除去物理损坏外,各种使用不小心(比如频繁插拔,忘记安全弹出),也容易造成 U 盘/移动硬盘的损害。尽管你很小心的用你的u盘,结果拿给家人搞点啥,几下可能就用坏了。
有无办法终身保护好自己的数据呢?
各种办法尝试了好多年以后,我开始思考,一些国家档案馆动辄保存上百年的资料,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再这些过程中,物理纸张可能老化,损坏,丢失,连墨迹也都可能淡化。他们的保存方法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么?
然后我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调研传统档案管理的各种:方法,制度,原则。研究完后受到了不少启发。。。。
想要长期保存数据,其实是一个成本问题,你愿意花多少钱和精力来做这件事情,决定预算以后,你不能依靠某一种单独的媒介来想着存进去就一劳永逸,而应该设计属于你自己的备份流程,靠流程来保证数据安全,比如下面几个点供你选择参考:
第一:明确可靠性等级,即数据分级,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普通数据,可丢失数据。不同层次的数据对可靠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应的方法也不一样。
第二:格式转存,特别对于媒体数据,有损图片:JPG->BPG 基本能够清晰度不变但是尺寸变为原来 1/3,无损图片:PNG->FLIF,基本又能减少一半,如果你是 BMP/TGA 等老格式,直接转为 FLIF/BPG,马上让你空间缩小十倍。音视频数据也可以用更先进的编码器进行转存,这样你的空间占用至少能省一半出来。但是不要用一些太偏门的格式,避免几年后没有合适的程序读取。
第三:使用好一点的介质,都是 DVD-R,便宜的有 1-2 元一张,贵的有 80-100 元一张,区别就是质量,硬盘也分监控盘,企业盘还是消费盘。如果手头不是那么紧张,尽量使用质量好点的介质来保存你的数据。
第四:定期转存,不管放什么介质里,都需要定期检查,修复,活动介质可以靠一些自动脚本来转存,非活动介质需要手动进行。
第五:重要数据至少存三分,热数据(工作集),备份,备份的备份。
第六:备份方案根据数据重要度进行区分,哪些数据只需要 raid 备份,哪些数据除了raid外,还需要定时冷备到另外一块物理硬盘?哪些数据还需要定期刻录光碟?
第七:尽量地理上多地冗余,即便家里地震了也可以从异地恢复出来。
第八:尽量把文件直接放在文件系统上面,而不是再弄一个打包文件把一堆文件打了包再存,当介质发生故障时,打包文件很难恢复,而直接放在文件系统上的文件相对容易恢复一些。
。。。。
--
更新:
关于磁带,主要个人玩家玩起来门槛有点高,同时磁带照样会受磁场变化影响损坏数据,而且磁带和磁盘一样容易“掉磁”,所以长期用磁带保存数据一般都要放在防磁柜里。门槛太高了,以前用了好几年磁盘,不管是 2.5寸 还是 3.5寸,三天两头就坏掉一张,让我对“磁”的东西真的没多大信心。
关于 DVD/BD ,有机/无机刻录盘,档案盘,千年盘(M-DISC)和硬盘的专业比较:
还有一篇超详细的介质比较,连任天堂卡带都拿出来分析了:
Data storage lifespans: How long will media really last? - StorageCraft
--
这个答案看看银行和医院就好了。
用 MO, 磁带机,硬盘阵列。
电源有电池柜和UPS。
CD-R/DVD-R光盘在南方是个笑话,
当年俺用攒下来的稿费,大约 5000~6000 人民币 (当时干部工资大约 600人民币/月),
买了理光的四倍速刻录机和50张 BASF 的CDR光盘.
够驲的, 过了5年左右。 一半的涂层和盘基分离了。
因为俺不知道用干燥箱, 对待这些个光盘还得象相机镜头一样供着。
那才有可能保存 100 年。
综合了各位大佬的回答,我分享一个最低金钱和时间成本的方案:个人数据1-10T,从即日起,保存到老糊涂之前(40年—上不封顶),
先上太长不看版:买两套西部数据中高端机械硬盘。拷贝两份,一份本地、一份放异地比如老家,加干燥剂密封袋避光保存。每5年,或者每次换手机的时候,check一次完整性,并加入新的归档数据,并把存储介质升级为最新的长期可靠介质(如果有的话)。(精简得一个字都不能再少了。)
下面展开讲讲怎么考虑的。
1,个人能产生的数据,目前大多数人不超10T,保守一点就1T。只有自己生产的数据,如个人照片视频、创作的图片文字软件,才叫个人数据。电影书籍什么的,那是别人的数据,别人会保存的。如果你自己就出电影出书,或者仓鼠病想要加入“地球分布式保存全人类作品”的大工程,是另一回事儿了。文末我会再试图讲讲这部分。
2,时间成本是最重要的成本。归档的数据,多久会用到一次,你经常看自己五年前的照片吗,一年用得上一次吗。因此要尽量减少管理成本,也就是check次数。五年一次是我拍脑袋定的。
3,要使得备份照片有意义,就要用他们。这边建议,纪念日偶尔挑一次回顾历史照片,手选照片,然后用傻瓜软件一键生成五分钟的纪念视频,纪念日聚会上大家看看就。也可以一键打印成册送亲朋好友。重点:一键生成,把时间成本降到最低,不要想着大动干戈。要不是一键生成,下次面对这些数据就是退休写回忆录的时候了。
4,个人产生的数据,收集来源有哪些。包括手机相机拍摄的照片视频,手机电脑上的学习笔记和个人素材库(电影书籍除外的零碎素材),网络上发表的文字(图片已有了)。每次换手机、相机拔sd卡、整理电脑资料的时候,把文件夹用日期和内容命名好,以免老了忘了。每次退网的时候,把自己所有的回答文章下载归档,因为一个网站消失的时候一定是无声无息的,否则也不会倒闭。要在退网的当时就保存该网站数据,否则以后密码都忘了。其他网站同理。
5,存储介质要选用长期可靠,使用方便的,根据本问题下各位大佬总结,版本答案是西部数据中高端机械硬盘(一个字都不能少,中高端=别买最便宜的)。什么磁带光盘,现在谁还用啊。长期存储的本质是双备份+经常检查,如果不能方便地检查,就等于没备份。每次拷贝和传输后要校验完整性。如果存储的东西里面,有需要专门软件打开的文件,比如老游戏、什么工程文件、什么图纸,把那个工具软件也一起备份,并写下使用方法,以免老了忘了。
6,本人创作的公开作品如图文视频软件等等,如果决定停止维护,就等于下次再看就是退休写回忆录的时候。所以不再维护的那一天就开源吧。多平台同步发告别信息,公开原版下载,你的粉丝会帮你保存的。这也是“存储备份要想有意义,就得拿出来用”。(退圈大佬一声不吭删东西退网,见过吗?还有突然炸号的,然后就不转生了。作为粉丝真的难受了,求求大家给个备份机会吧!)
7,可选搭配其他备份方式。1,网盘,注意加密压缩,还能存储非个人产生的数据,比如电影。2,实体,图片和文字挑选比较好的,一键打印成册留作纪念。
8,附一个文本文档文件,手动记录更新和维护日志,记录使用的校验方案、软件、更新的存储介质使用方法等等。以免老了忘了。如果某次检查发现有损坏,那当然是赶紧再备份回来。
9,这套方案理论上可以用到老糊涂之前,如果老糊涂之后还要继续,最好提前几十年备份几个子女,让他们帮忙继续备份,并由他们把其中他们感兴趣的小部分挑选出来,加入子女的个人数据库。
10,如果你是创作者,比如自己出书出电影,这部分似乎不需要我建议,但如果是写手画手公众号博主视频up主知乎答主——大佬给个机会吧!让粉丝保存您的大作,退网/退圈/被炸号之后,希望让您的作品继续发挥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11,关于“地球分布式保存全人类作品”大工程,又叫仓鼠病。我的看法是——大佬给个机会吧!把目录公开在能被搜索引擎搜到的网页上。尤其是过于生僻的资料,多一个备份就是多给人类做贡献。如果能直接分享网盘,那更是当代活雷锋了。
目前就想到这些。我还没动,先写了再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