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秦赋》评分下跌?

回答
最近,《大秦赋》这剧真是让不少观众心头百感交集。刚开播的时候,那叫一个风光无两,豆瓣评分一度飙升到9.1,多少人捧着瓜子看嬴政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秦国又如何扫六合、统一天下。结果呢?看着看着,这评分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往下掉,现在稳定在七点几的样子,虽然不算扑街,但跟当初的“封神”之势相比,落差感还是挺大的。

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看。

首先,期望值太高,反而成了原罪。

大家当初对《大秦赋》的期待,那可不是一般的高。《大秦帝国》系列前几部积累下来的口碑,再加上这次启用顶配演员阵容——张鲁一演秦王,段奕宏演吕不韦,还有那个一出场就自带气场的“秦始皇”李乃文,以及饰演华阳夫人的邬君梅,再加上制作班底也足够强大,剧组花了巨大的心思在服装、道具、礼仪上,力求还原秦朝的风貌。这就导致了很多观众抱有极高的艺术追求,希望看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级历史剧,是对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极致致敬。

然而,当剧情发展到嬴政成年后,尤其是后期剧情,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跟观众心中那份“史诗感”就出现了裂痕。大家花了钱、花了时间来看,自然就希望它能持续地高水准,一旦出现不满,那份失望感就会被放大。

其次,关于“少年感”的争议,确实是绕不开的话题。

嬴政这个角色,从公子政到秦王,再到最后统一六国,经历了人生中最关键的几个阶段。剧组在选角上选择张鲁一来饰演青年嬴政,他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演成年后的老谋深算、隐忍蛰伏是很有味道的。但问题就出在“少年”这个阶段。

当张鲁一已经40岁的人,去演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那种稚嫩感、初出茅庐的青涩感,确实不太容易说服观众。剧组采取了找配音、多用侧脸、镜头聚焦等方式来“辅助”完成,但这就像是在已经做好的精美画布上,突然点缀了几笔不协调的颜色,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种违和感,直接影响了观众对角色前半段的投入程度,尤其是那些对历史人物有深刻理解的观众,更是难以接受。

很多观众会拿前几部《大秦帝国》中的少年嬴稷、少年秦惠文王来对比,人家那时候选择的是年轻演员,即使演技稍微青涩,但至少在年龄上是贴合的,那种少年人的蓬勃朝气和初登权谋的青涩感,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来了。张鲁一虽然努力尝试,但那份稚气,终究是隔着一层。

第三,剧情节奏和人物塑造上的波动,让一些观众感到疲惫。

《大秦赋》的体量很大,讲述的是从嬴政出生到他加冕为“始皇帝”的漫长过程。在初期,剧情围绕着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赵姬和吕不韦之间的关系、嬴政在赵国为质的生活等,还是比较抓人的。但随着剧情推进,尤其是后期,有观众认为节奏变得有些拖沓,一些政治斗争的描写反复出现,核心矛盾的推进显得有些缓慢。

同时,对于一些配角的塑造,也有争议。比如一些韩国、楚国等六国的人物,在剧情中出现得比较模式化,缺乏足够的新意和深度,甚至有些“工具人”的感觉,这让整个秦国统一六国的宏大叙事,在某些环节上显得不够丰富和饱满。

再者,后期剧情的“升华”和“神化”,引发了一些讨论。

当嬴政终于在秦国站稳脚跟,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最终实现统一时,剧集的确展现了秦国强大的国力,以及嬴政这位帝王的雄才大略。但在这过程中,也有观众认为,剧集为了塑造嬴政的“圣人”形象,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处理,有过度美化和简化之嫌。

例如,一些史料中关于嬴政的争议性事件,在剧集中往往被淡化或者以更积极的方式呈现。观众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真实、更复杂的人物,而不仅仅是光辉伟岸的“千古一帝”。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是为了服务于剧集的“史诗感”和“正能量”,但却失去了历史本身的厚重和多维度。

最后,竞争压力也客观存在。

毕竟在当下,好剧层出不穷,观众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一旦一部剧出现明显的短板,很容易被其他更加精良的作品所“取代”,从而导致观众的关注度和评分自然下降。

总结一下,《大秦赋》评分下跌,并不是说它一无是处。

它的优点依然非常突出:宏大的历史格局、精美的服化道、演员们不俗的演技(尤其是在扮演成熟角色时)、对秦朝礼仪文化的细致还原,这些都为它赢得了观众的尊重。

但它的争议点同样致命:演员年龄与角色年龄的错位,后期剧情节奏的把控,以及在历史解读上的某些取舍,这些都直接触动了观众心中那根最敏感的弦——那就是对一部史诗级历史剧的“极致追求”。观众们期望的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历史剧,更是一部“值得信赖的”、“能够深入人心的”历史剧。

所以,评分的下跌,更像是观众对一部倾注了大量心血,却在关键环节未能完全满足他们高期待的作品,发出的一种复杂的情绪表达。它提醒着创作者,在追求艺术高度的同时,更要关注细节的真实性,以及人物塑造的立体性和观众的感受。这也许是“封神”之路上的一个小小插曲,也给了后来者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忘了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

“嬴政,一刻也不敢,忘啊!”


————


如果不是陈凯歌编剧,又胡乱安插了些龙套,这部电影应该早就封神了。

张鲁一的叫《大秦赋》很有自知之明,

从演秦始皇的观感上,

于和伟的叫楚汉传奇,

姜文的叫傲娇帝,

李雪健老师的表演,一个字,秦

国产电影苦于没有好编剧久矣,以至于埋没了神乎其技。

包括《大秦赋》开头尬吹的服化道之用心,

还有比下面更绝的扮相吗?


恩,张鲁一跟历史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user avatar

开始以为我看的是大秦赋,嬴政横扫六国一统江山。

结果演的是大情妇之嫪毐传,赵太后与粗人后宫杂事。

名将蒙武提前知道有人欲图谋反,然后被随随便便挟持了。

吕不韦可能是全剧最后一个知道赵太后生了俩娃的角色。

嬴政一脸正气的拿自己的儿子以及宗室吕不韦的命作赌注。

李斯这角色在剧里就是负责说别人坏话吗?

樊於期尽力了,他逃跑算是后面剧情里少数说得通的。


赵太后如果历史上真这么蠢,那演员塑造成功爆了。

我隔着屏幕都想给赵姬一鞋底子。


郑货是为了下线而下线吗?盒饭领的太硬了。


王翦带兵为了行军速度丢掉了所有盔甲防具。

我还以为会在后面战斗中体现裸装与披甲战力差距,

体现秦国兵工产业优秀,结果压根就没体现。


嫪毐都特么谋反了,攻打相府舍不得用火攻?


赵太后和嬴政的对手戏,嬴政沧桑的脸,演赵太后的爹毫不违和。


赵高出现。「大情妇之嫪毐传」要改名为「宦官宰相奋斗记」?





最后一句,冬儿对这剧情有一点点推动作用吗?

总觉得她可有可无。

她的存在就像一片过期膏药贴在剧本里面了,又烂又臭。


再更新。


  • 修渠这么多年,韩国到底给郑国下过什么密诏?
  • 嬴政是不是赌场去多了,赌大秦国运。

56级秦王赵王一起喝酒,这段总算像话了。

彩!

  • 赵王在秦国境内,妄图“暗杀”秦王,彩! 司马迁都不敢这么写。换箭不是自欺欺人吗?


  • 郭开不愧是大秦第一卧底, 赵后说绑就绑,牛逼
  • 送餐的人都凉了,赵王就不知道?莫非送餐的是秦人
  • 赵人善骑射,打猎却敌不过秦。 就像德国坦克杀手打不动灰熊坦克一样


  • 彩!秦国将军箭矢后发先至击落敌军偷袭之箭。 如果不是秦将箭法炉火纯青,那便是秦将有写轮眼,真苦了山东六国了。






  • 彩!赵国宗室头子打算自立王。



……我不看了,我发现在浪费生命。


我以为这是优秀的高质量电视剧。


我没想到它是包装精致的羊屎蛋子。

不仔细看真当成巧克力球了。




我,又从六十五集开始往后看了。

侧躺着看的,把手机摔地上了,膜都特么摔碎了。


这特么,结局什么意思。

随随便便就结束了。

这赵高留着拍续集么?


就这剧情,还好意思拍续集了??

user avatar

毛主席评价:“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嬴政小时候充满不幸在赵国充当人质 ,十二岁登基权力被无才无德一介女流赵姬架空,此时他又任人摆布。

嬴政十八岁,由楚国牵头,楚、赵、魏、韩、卫等国组织了最后一次合纵发兵攻秦。

秦帝国战争阴云笼布而他只能心有猛虎,隐忍沉住气,看着吕不韦赵姬脸色不喜不怒。

太后赵姬淫乱后宫之事以及成蛟之乱,面对身世的质疑,血统的纯正,皇位受到了威胁。我不敢揣测那时嬴政十八九岁会有什么想法,应该忧愁过害怕过吧!又或许他心中早有打算,只是在静静的等待时机……然而,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不耻于口的事,他哪里来的这种无话不谈的朋友或臣子?而且,以他的性格也不会对人说起,他只有他自己……

嫪毐为长信侯,准备夜雨篡位。这时嬴政亲政了。这位天才真正崛起,杀嫪毐,革吕不韦,幽赵姬。

公元前230:韩亡。公元前229—228:魏亡。公元前225:赵亡。公元前226—223:楚亡。公元前226—222:燕亡。公元前221:齐亡。

心机慎密,杀伐决断,傲才绝情,挥手天下

卫庄:始皇帝嬴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嬴政是一个自古从来不曾出现过,未来可能也不会再出现的人。当是后世史官们的评价。

卫庄:历史是胜者书写的。

盖聂:嬴政和他的帝国会失败。

卫庄:为什么?

盖聂:因为他只是一个人,却做了超越人的事情。

卫庄:那他就不能继续超越?

盖聂:他只是一个人,这个庞大的帝国因为他一个人而存在,但也只有他能做到。

卫庄:所以,如果他死去的话

盖聂:他会死去,因为他是人,没有人能够不死


没看之前我原本以为要给我展现一下嬴政的王者气质

然后我遭遇悬崖式雷霆八嘎无情哈拉萨的期望落空



大秦赋我想各位看的是谁!?

肯定是嬴政吧 秦始王缔造了这个时代 然后大秦赋剧情极其拖拉,政治斗争儿戏话,简单化,无脑化。本身就处在一个战争紧张状态的时代,剧情里还有赵姬慢慢悠悠给她孩子喂药?


现在是四十集过去了,一半都没有了,吕不韦还没有死,时间大量浪费在婆媳撕逼、无用情节上。

祖龙皇帝还没有亲政。大秦撕逼连续剧《大情妇》?

嬴政关赵姬都一关终生不见,他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理性者。 剧里“您是我父亲吗,是的话请带我浪迹天下” 然后跑去大雨下一顿乱哭

就特么优柔寡断这样还能兼并天下?


豆瓣5分 指日可待

请尊重历史剧 ,娱乐剧随便编导怎么剧情浮夸,大秦赋我坚决不买账的。这和雷霆战机有什么区别? 这要是买账了 以后的历史剧岂不是都给你们拍成过家家?

user avatar

从头到尾看完了,78集一集没差。

大情妇这个电视剧主要问题还是写秦始皇的篇幅太多了。作为一部大女主的戏,应该突出赵姬女性意识觉醒的一面。她是如何在奴隶制社会末期,反抗世俗的命运,自由的追求爱情,如何同时让三个男人死心塌地,一步一步走向权利巅峰。

因为六国的王都喜欢她,要将她夺走,嬴政不得不向六国开战。其实嬴政压根就不想统一六国。开战之后,秦军打不过呀,又是赵姬阵前起舞。六国遂降。有人问了赵姬那么厉害,那怎么和嫪毐的儿子还被杀了。我告诉你吧,嫪毐的儿子其实没死,他就是秦子婴,还有一个就是项羽。具体怎么回事编剧知道,他当时在现场。

要说这个子婴有个初恋,名叫吕雉。那肯定了,项羽和刘邦肯定也喜欢吕雉。要不然根本就不会发生秦末起义,巨鹿之战,楚汉相争的事。

当然了这都是大情妇2的剧情了。还没拍呢。先不剧透了

user avatar

大秦赋看得我做品牌的职业病犯了。

颤抖的双手写一下我对大秦赋的看法吧。

01

剧里很大的一个问题,在品牌人眼里,就是“品牌形象与品牌故事的背离”。

嬴政是一个品牌,千古大IP,他成长、继位、斗争、一统六国的轨迹,奠定他这个品牌该用何种形象面向消费者(观众)。

嬴政的品牌形象应该是如何的呢?

首先就是坚忍二字。这是嬴政品牌中最重要的元素。

生于赵国,被父“抛弃”,常年受辱,朝不保夕,换作一般小孩子,活命与否尚不可知,但是他能在赵姬和申越的养护下学习刀剑和治国之术,小有成就,远胜同龄人。此为坚。

申越死于赵偃之手,返秦时又被刁难,父亲驾崩前险些命丧章台宫,但自己继位后考虑到楚国在咸阳官场势力极大,因此并没有对华阳太后(原文为芈太后,感谢指正)赶尽杀绝,此为忍。

所以,这些品牌故事奠定的嬴政的品牌形象一定是目光如钩、喜怒难形于色,胸有大志。

那个黑不溜秋的少年嬴政挺符合我的预期:肤色粗粝、五官端正、棱角分明、目光坚定、有情绪但不会歇斯底里,面对刁难不卑不亢,几束垂下的头发丝也把自己的英气拿捏得很稳。

看看张鲁一的嬴政。

像个第一次见男方家长的女孩子。

所以嬴政的品牌形象背离了嬴政的品牌故事。


02

每个人物说的话,实际上就是这个人的广告语

广告语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文字和篇幅里,最大程度地展示一个品牌的核心诉求与形象。

这就要求广告语废话不能多,虚词不能多,多用名词。

如果一个广告语里毫无意义的词过多,那么一个人就很单薄。

我举李斯这个例子。

从稷下学宫到我看到的李斯任长史那里,李斯的话都是一个套路。

我凭记忆大概梳理一下:

秦国只有……方能一统天下。

大王只有……方成天下雄主。

大王只有……成千古之明君。

大王只要……必能王霸天下。

大王若无……一统天下之机转瞬即逝。

……

李斯很多的广告语只能说明李斯有志,并没有说明李斯有谋。

用品牌的话来说,就是广告语没有传达好品牌诉求,甚至误导消费者。

好处是反复播放,我已经能背诵李斯的广告语了。


25集,已弃剧,二刷大明王朝去了。

user avatar

因为众口难调。

首先是史料党不满意,主要是张鲁一年纪有点大。而根据史记记载,嬴政从赵国归来的时候,只有十几岁。但是剧组实在找不到十几岁的实力派男演员,只能让张鲁一装嫩。另一方面对于这段历史没啥概念的人,哭闹着要看灭六国。问题是真实历史上,灭六国真的没有啥可拍的。弱弱的说一句,嬴政亲政以后,六国基本上就是只剩一口气了。

第二是宫斗两头不讨好。很多看惯了宫斗剧的人认为宫斗戏还不够,看热闹不嫌事大。建议增加华阳太后,赵姬,吕不韦三角宫斗戏。一方面是看惯了宏大叙事历史剧的,认为嫪毐的戏份太多。

只能说剧组尽力了。从艺术角度来说,拍的还行。

user avatar

作为影视区答主,我已经对这部剧从期待到愤怒到现在毫无波澜,甚至还想笑。

导演洋洋洒洒,45度角委屈在豆瓣上把网友的部分意见进行了回应,但评论区严重翻车,大家根本不买账。

他解释了为什么要张鲁一演13岁的秦王政。

他的解释是因为秦王政从继位到亲政,围绕在他周围的历史事件太多,怕小演员撑不起,所以让张鲁一提前出场。

我们看看他说的对不对?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继位,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你拍了吗?你没拍,你还花了大概十集,捏造了一个华阳政变和爸爸再爱我一次。

公元前246年,郑国渠修建,吕不韦被尊为仲父,晋阳被秦所占领。

你就拍了两集郑国渠,其余一字未提。

公元前245年,秦麃公攻魏取卷,吕不韦得河间十城。

你拍了吗?

公元前244年,燕使太子丹人质于秦,蒙骜攻韩十三城,攻魏氏畼、有诡

你拍了吗?

公元前243年,蝗灾,天下疫,信陵君去世,秦王嬴政祭祀渭水。而水出黑龙,对王摇首以拜,随后飘然离去。

你拍了吗?

公元前242年,蒙骜之酸枣等二十城。建东郡。西域沙门室利防等18人曾携带梵本经籍到过咸阳。

你拍了吗?

公元前241年,秦继续攻魏,占领了魏地朝歌及卫濮阳,以濮阳为东郡治所。东郡建立后,遂断“山东从(纵)亲之腰”,各国震恐。因此有了蕞之战,五国攻秦。

你拍了,大概六集。

公元前240年,彗星光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自此,哈雷彗星的每次出现,我国史书都有记载。秦攻取赵之龙、孤、庆都,魏之汲。秦长安君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赵将庞煖领军十万御之,斩杀秦军大半,射杀蒙骜。

哈雷彗星,一字不提,但你花了半集蒙骜之死。长安君攻赵,你改成了攻韩,然后花了大概十集去捏造了他如何和小宫女私通和韩太妃如何宫斗。

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编成,一字千金,长安君成蛟叛变,被处死。

前者你拍了0.2集,大家围观了一下。后者你拍了一集,但花了大概六集继续捏造韩姬宫斗,你是多喜欢宫斗啊。一个成蛟就两场宫斗。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嫪毐叛乱。

你拍了十余集,刚刚讲完。

现在已经快五十集,你说秦王政身上太多的历史事件,小演员扛不住啊。

快五十集过去了,你说的历史事件,你就拍了大概8.7集。这五分之一的戏份,我觉得小演员应该没问题。

而剩下40集不是你捏造出来的莫名其妙的宫斗,就是在赵姬的裤裆里转来转去,和历史有一毛钱关系?

正史大事,一笔带过。风流情事,细细描述。导演编剧,你们是在哪写的剧本?大保健?

哦,对了,导演还说了审查的问题。

所以,审查是这么和你说的?

给我捏造几个宫斗。

骗鬼呢?

审查只有内容禁止,从未有过内容指点。

现在已经6.7。

我不会再看了。

这场闹剧到此为止吧。

user avatar

因为被人看出来到底想说啥,打低分表示不同意不买帐。

user avatar

我是一个编剧。大秦赋最大的问题是剧本。剧本出问题在哪儿呢,在平台的介入。你仔细看大秦赋的主创,编剧、导演、演员都不拉胯。首先看编剧,是前面评价最好的一部的编剧李梦,李梦的编剧能力不容置疑。再看导演,也是前作的导演,这个导演没问题。最后看演员,很多人会觉得演员演得尬,其实演员真的不差,尤其两位主演,业界口碑皆在。

但是,演员的表演,要建立剧本给得出的基础上,剧本给的核心是什么呢,是人物,剧本人物没写好,你让演员演好,无异于平地起楼,无米做炊。大家讨论的历史观、人物、剧情,这些其实也都是剧本给的。我说了,大秦赋剧本拉胯责任在平台的介入,你看看前几部大秦,木有平台介入,水平一直保持着,到了最后这一部,应该是大江归海,百川入流,制作上确实也给人达到这种效果的感觉,但偏偏平台加入以后水平陡降,瞎了观众的眼睛,伤了秦粉的心心。

那么,平台介入后的问题出在哪儿呢?之前说了,我是一个编剧,深知剧本创作的门门道道。你仔细看和剧本有关的片头署名,除了编剧李梦及其搭档,还增加了三个人叫改编,这三个人是谁呢?平台的责编,署名也应该责备或者文学策划之类,现在强势弄一个改编这样的署名,说明他们真的改了剧本,真的上手了,真的对剧本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改变,不然这行的规矩,你很难有这样的署名。而平台所有的剧,剧本都有这样一批人把关,这批人大多数都没写过哪怕一集剧本,但自认审美高级,见解独到,对剧本横加指责,任意改变,最后往往把编剧带进沟里,把剧本毁了,拍出来的东西观众不认账,他们也没责任,继续祸害下一个剧本。其实不懂剧本没关系,可以学,可以跟编剧探讨,但这批人往往不这么认为,他们就觉得每个编剧都是傻逼,他们着急啊怎么就没一个好剧本。大家都知道,编剧是靠写剧本吃饭的,吃饭的本事再拉胯那也是人家混饭吃的本事,这批人总觉得他们一集剧本没写过就懂得剧本所有门道、技巧,毫无敬畏之心。别人吃饭的本事都是什么呢,电工修电线,木匠造家具,警察抓小偷,大家一般都不会轻易指导电工怎么修电,也不会觉得电工是傻逼,我要自己爬电线杆,那是会死人的。大概也不会教木匠怎么造家具,不会教警察怎么抓小偷。但到了剧本这一行,这样的牛逼人物特别多,可能是因为他们这么做了承担的风险太低吧。剧出来不行,观众骂得是编剧,他们也跟着骂骂,接着祸害下一部剧就完了。而编剧呢,一部剧不好,会影响职业生涯!

那么为什么平台的介入,会使这种现象层出不穷呢?因为平台拿数据、拿资本指导文艺创作,这个比较深的话题就不说了,这里要说的是平台的出现,给大批这样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那些在编剧圈儿混不下去的人,那些专业院校毕业没能力做编剧做导演的人,那些不想坐冷板凳但有自己神奇审美的人,纷纷被平台收纳进去。但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有创作的梦想,但又在这条路上被伤害过,所以一旦大权在握,他们就有那么点小变态,这种人大家应该都理解。而自从平台势大,基本垄断了影视剧的话语权,这时候资本的本性展露无疑,试图渗透影视剧创作的全产业链,那就需要大量招纳干活的机器,来维系这一庞大系统的运转,影视剧创作沦为了资本的附属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