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役的坦克,为什么都只有一根炮管?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看到现代坦克都只有一根炮管,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在一些老电影或者早期一些坦克的设计里,我们似乎见过双管甚至更多炮管的装备。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坦克都回归到“独臂将军”的状态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且重要的原因,涉及到技术、战术、成本以及使用上的诸多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坦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坦克的角色就是战场上的“硬汉”,它需要正面冲击敌人的防御阵地,摧毁敌方装甲目标,同时也要能压制步兵和工事。这就意味着它的主炮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火力、穿透力和射程,以应对各种威胁。

为什么不是双管炮?

你可能会想,双管炮是不是火力更猛?理论上,同时发射两枚炮弹,瞬间的打击密度确实会大大增加。但是,仔细想想,这里面藏着不少坑:

1. 装弹和射速的矛盾: 现代坦克炮弹的装填是个复杂且需要时间的过程。即使是自动装弹机,每分钟的射速也有其极限。如果给它配两根炮管,你需要考虑的是:
双管同时发射? 这对炮塔的结构、反后坐力系统是巨大的考验。炮塔需要承受更大的冲击力,设计难度和重量都会大幅增加。更关键的是,即便两根炮管能同时发射,弹药补给速度跟得上吗?你得有两套独立的弹药存储和输送系统,这又是个复杂且增加重量和体积的设计。
交替发射? 如果是交替发射,那实际上意义就不大了,只是比单管多了一个预备弹,但又带来了双管的复杂性。而且,单管炮配合先进的火控系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瞄准和射击,快速的“二次打击”能力已经很高了。

2. 重量和体积的巨大增加: 炮管本身就有相当的重量,再加一根,炮塔的整体重量会成倍增加。坦克的设计首要考虑的就是机动性,重量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坦克的速度、越野能力、甚至运输和部署的便利性。一个笨重的大家伙,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反而会下降。而且,更宽更长的炮塔也更容易被发现和击中。

3. 可靠性和维护的噩梦: 装备越复杂,出现故障的概率就越高。两根炮管意味着更多的活动部件、更复杂的液压气动系统、更精密的瞄准和击发装置。在战场上,一旦某个部件出现问题,可能整个武器系统就瘫痪了。而且,维护保养的难度和成本也会随之飙升。坦克是需要长期在恶劣环境下服役的装备,可靠性是生命线。

4. 精度和弹道的挑战: 坦克的火炮需要精确地命中目标,尤其是远距离目标。两根炮管的同轴度、炮管的形变、后坐力的传递都会对射击精度产生影响。要保证两根炮管都能达到单根炮管的精度,技术难度非常大,而且代价高昂。

5. 成本的飞涨: 复杂的技术、更多的材料、更高的精度要求,最终都会体现在成本上。大规模装备部队的坦克,成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现代坦克火力提升的思路:

既然双管炮不可行,那么现代坦克是如何提升火力的呢?他们的思路更倾向于“精而强”,而不是“多而杂”。

更强的炮弹: 现代坦克炮弹的技术进步是惊人的。例如,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拥有极高的初速和穿透力,可以轻易击穿当前绝大多数的坦克装甲。还有破甲弹(HEAT)、高爆杀伤弹(HEFRAG)等,针对不同目标有不同的效能。炮弹的智能化也在发展,比如具备末端制导能力的炮弹,可以大幅提高命中率和毁伤效率。
更先进的火控系统: 这是现代坦克“一炮毙敌”的关键。先进的火控系统包括:
激光测距仪: 精准测量目标距离。
弹道计算机: 根据距离、风速、弹药类型、炮管磨损等因素计算出精确的射击诸元。
稳定系统: 即使在坦克行驶中也能保持炮管的稳定指向,实现“行进间射击”。
热成像仪和夜视仪: 让坦克在夜间或复杂天气下也能清晰观察和瞄准目标。
猎歼合一系统: 炮长可以像“狙击手”一样,在车长发现目标后,迅速接管瞄准,并完成精确射击。
目标自动跟踪: 部分先进系统甚至可以自动锁定和跟踪移动目标,极大提高了射击效率。
可以说,有了这样一套先进的火控系统,单根炮管也能实现极高的射击效率和精度。

更强的炮管技术: 炮管本身的材料、制造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以承受更高的膛压和射击频率,同时保持精度。

历史的回顾与现代的选择:

回溯历史,早期确实有一些尝试性的双管或多管坦克设计,比如一些试验性的坦克,或者二战时期的某些战列舰上的副炮。但这些往往是为了解决当时特定时期技术水平下的某些战术需求,或者是在弹药和火控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的一种“火力弥补”。

随着技术的发展,坦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演进。现代坦克的设计哲学更强调整体作战效能的平衡:强大的火力(由单门高精度主炮和先进弹药提供)、优良的防护(厚重的装甲和主动防御系统)、以及灵活的机动性。多一根炮管带来的好处,远远抵不上它带来的重量、复杂性、成本以及潜在的可靠性问题。与其增加一根不确定能否发挥出最大效用的炮管,不如把资源集中在提升单门炮的威力、精度和射击速度上,再配合先进的火控系统,这样才能在现代战场上做到“一击致命”。

所以,虽然双管炮听起来很“霸气”,但放在现代坦克的整体设计考量下,它确实不是一个最优解。单根炮管配上最先进的技术,才是效率和效能的极致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坦克太多了。

具体来说,坦克诞生初期只是一种稀少的平坦地带反步兵武器,不必突出主武器的威力,但必须充分发挥对轻型目标的杀伤和震慑性,所以往往浑身是炮管。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坦克已经成为战争双方都常见的通用武器,也有了专门应付坦克的武器和工事,坦克的敌人不再是简易工事和步兵,还要对付反坦克阵地乃至其他坦克,当然必须把火力集中于主武器

做一个类比,飞机刚刚用于战争的时候,只有侦察机,然后是轰炸机,慢慢才有了战斗机。即早期的飞机数量少,也没有专门的防空武器,所以飞机只考虑对付没有防空的地面目标,设计上不考虑和其他飞机的战斗。慢慢地双方都开始有防空炮,于是飞机开始考虑如何躲避火炮,如何攻击防空阵地。再后来,大家发现消极防空太浪费钱,最好的办法是用飞机反飞机,于是双方都有了战斗机,乃至战斗轰炸机。30年代的飞机已经和20年前的同类完全不一样了。(当然飞机不能走装甲路线,所以只能简单类比)

坦克的发展史与飞机有相似之处。最初的坦克设计出来,不是用来互怼的,而是用来抵抗步枪、机枪火力,碾压一般土木工事的。严格地说,这个时期的坦克更类似装甲车。使用环境则被设定为一个遇不到其他坦克或专用反坦克武器的世界。所以早期坦克的装甲不太厚,火力多而不“精”,经常是浑身挂满了火炮和射孔,甚至只有机枪。毕竟这个时候大多数步兵工事只需要碾压就能拿下,坦克只要节约了死在机枪阵地前的人力,就算完成任务。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到第二次大战初期,由于休战气氛和经济危机,军备研发不算快,很多型号沿用了坦克发展早期的思路,即多炮塔,多炮管,火力强而不“精”。装甲能防御一般的步兵火力和轻型火炮就好。


慢慢地,大家都发现了坦克的作用,把更多的工业产能用于造坦克/反坦克。装甲师当然有坦克,步兵单位得加强一个坦克营,没装备坦克的部队,也要加强工事,配发反坦克炮,反坦克枪。

如果说早期的步兵相对坦克是兔子对狼,现在起码也上升到牛犊对狮子的层次了。在这种情况下,坦克浑身披挂的那些轻型武器,小型炮塔越来越没用——步兵知道坦克会带着枪炮越野而来,早就躲到了更分散,更坚固的工事里,轻型枪炮对他们意义不大;同时坦克必须在更远的距离上摧毁这些工事,否则里面的反坦克炮/反坦克枪手就会杀出来教坦克做人。

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坦克唯一的选择就是增强主炮的威力和射程,而且“威力”的内涵更强调炮弹的速度与穿透力,而不仅仅是能携带多少炸药——毕竟当时最重的坦克炮弹也就是10公斤左右,如果射不透敌人的工事和装甲,在墙外搞个一两公斤的爆破意义不大。

坦克之间的战斗明显增强了这一趋势。因为大家都发现了,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另一辆坦克。在坦克的对战中,那些用来对付步兵的零碎枪炮没有任何用处,交火会在坦克最强一门火炮的射程上开始,也几乎必然以主炮打破装甲而结束。所以,一旦双方都大量使用坦克,大家都宁愿放弃一些副炮和机枪,把节约的吨位(空间)用来加强主炮和装甲。实际上,拆除次要炮塔/炮管,本身就意味着加强防御——铁盒子上开孔越少,必定越结实;铁盒子越小,被击中的可能性越低。因此,坦克越来越趋于单主炮,单炮塔,厚装甲的格局。


说到这里,回头看一下问题,实际上可以拆分成两个设想:

  • 1 多根炮管向不同方向开火,即多炮塔。前面已经解释了为什么现代坦克不采取这个方案。
  • 2 两根以上炮管结合到一起增加火力。这实际上是多炮管设想,前面的陈述尚不能否决。

但是你看看坦克的剖面图,坦克炮可不是一根管子那么简单,实际上占据了炮塔和车身相当大的空间。而且越向后部,东西越多。要在狭小的空间内增加一根炮管,必须明显增加坦克的吨位和高(宽)度,提高中弹概率,降低机动性,降低装弹速度。


此外,就像前面说的,在对付其他装甲车辆或工事的时候,打穿是第一要务,一炮是打穿,两炮也是打穿,既然两门炮不可能让一发炮弹从另一发炮弹砸开的洞里面钻进去,杀伤力就不会显著提高。倒是有可能两炮相互影响精度,或是为了安装第二门火炮影响了另一门的最高穿透力,那就得不偿失了。

现实中,使用多管重型火炮齐射的一般是海军,尤其是战列舰巡洋舰等大船:


但海军这样做恰恰不是为了多炮同时命中一个目标,而是保证增加单发命中的概率——战列舰弹道很高,很弯,火炮都是斜向抛射,无法精确瞄准,所以通过齐射来增加命中率。绝大多数情况下,齐射能命中一发就值得全舰庆祝。

坦克和海军重炮不同,基本上在直射距离内开火,除非有非常好的观测数据,否则车长只会攻击自己能看的到的目标。所以坦克炮弹道低平,可以像狙击枪一样瞄准,精度很高,不存在用多门火炮向一个方向射击,增加命中概率的问题。一门炮打不中的目标,基本上两门炮也打不中。尤其是现代坦克,射击计算机甚至要考虑炮管因为重力而出现的弯曲,可以在上千米外以几十厘米的精度击中目标,完全不需要两个炮管来碰运气。更何况坦克吨位很宝贵,多几吨可能就要烧发动机,压断桥梁,不像万吨战舰那样“宽松”,所以各国大多使用单管火炮,老老实实靠成熟技术打仗。

总而言之,如果装甲车辆主要目标是屠杀步兵,那的确炮塔和炮管多多益善,但一旦考虑到对付其他装甲车辆以及工事/反坦克阵地等“硬”目标,单一强主炮就是必然选择了。早期坦克之所以尝试过多炮塔和多炮管,主要原因是因为坦克还不普及,敌人的坦克和反坦克武器还太少。一旦各个大国都开始用坦克装备自己的部队,博弈论必然会把坦克的发展模式扭到单主炮方向,20年代的多炮塔(管)坦克只能算发展早期的非正常状态。

最后,坦克炮不便宜,炮管尤其不便宜。摘录一篇文章来看。

坦克炮是怎样炼成的--浅谈现代坦克炮制造工艺
要制造一门能够满足现代战场形势要求的大口径高膛压坦克炮,从炮钢冶炼、铸造、热处置,到自紧前加工、内外径加工、自紧处理、内膛研磨、药室加工、膛线加工(有些滑膛坦克炮在炮口也有膛线)、外壁精加工、螺丝和沟槽的加工、内部的表面处理、完成时的检验、射击实验、射击后检验,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而限于篇幅所限,我们在此主要谈一谈坦克炮加工过程中的三大关键技术——电渣重熔技术、自紧工艺技术以及内膛表面镀铬硬化处理技术。

电渣重熔是现代坦克炮制造广泛应用的一种先进冶炼工艺,简单地说就是在电渣重溶装置上,将炮钢制成的自耗电极加以重新熔化精炼,通过洁净器重新铸成钢材,以去掉钢材中残留的少量硫、磷等对火炮强度和韧性有害的元素,消除钢锭一般存在的缩孔、疏松、偏析等缺陷,使钢的横向性能、低温韧性和疲劳性能有较大的提高,综合机械性能得到明显的改进,还可提高生产率,使成本大幅度下降,满足火炮身管的生产要求。同一种合金成分,使用两种冶炼工艺,是否经过电渣重熔,仅是钢中硫含量有区别,就可以得到两种不同强度级别的炮钢。经电渣重熔后可在原钢种基础上,把强度提高10千克/平方毫米以上,或在原来强度等级基础上,较大幅度地提高钢的韧性。1958年,苏联乌克兰德聂泊尔特钢厂率先建成了世界第一台实用的半吨电渣炉,使电渣治金进入了工业化生产进程。随后在1960年,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建成了更先进的5吨级电渣重熔炉,从而使火炮的大批量生产中应用电渣重熔技术真正成为可能。

至于自紧工艺有几种不同的工艺形式,其主要区别是在对炮膛施加内压的方法上。这些工艺方法可分作两类,即液压自紧和挤压自紧(具体又分为水压法、棒压法、气压法)。液压自紧工艺是通过往膛内引入高压液体来获得所需要的应力,通常使用的高压液体是甘油和水的混合液,因为这种液体在高压下具有稳定性。而挤压自紧工艺就是用液压顶杆迫使一个体积比钢管内膛大的冲头或心轴通过内膛,使身管内层产生超限应变,所需压力的大小,取决于身管的钢材牌号、身管壁厚、身管内膛初始直径与冲头的直径差,以及内膛与冲头的接触面积。

……坦克炮这东西,如果不考虑重量、后坐力、寿命之类实际生产问题的话,设计其实还是相对容易的,但能不能将这些指标落到实处就要看国家的工业实力了。事实上,仅仅“单壁自紧电渣重熔”八个字就浸透了多少工业技术人员的血汗,而要将其变为现实,背后又要有多少不计血本的基础工业投入。无论是从设备、工程师、生产技工人员素质,还是从经验方面看来,全吐界在此领域能拍着胸脯说没问题的国家寥寥无几,敢于公开设计图纸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没有材料生产和加工能力,一切都是“浮云”,对现代化坦克炮来讲,关键在于一个“造”字上。

不要觉得坦克都造了,加根炮管有什么难的。炮管占坦克总造价的比例,比钻戒占结婚成本的比例高多了,你一般也不买两个钻戒对吧……


相关回答:

推土机vs坦克,哪个更厉害?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有哪些被改得连他妈都不认识的武器装备?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在你眼中,最完美的冷兵器是什么?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因为人只有一双手,一个炮管一个装填手,两个炮管两个装填手,如果你做10个炮管,那坦克的吨位还走得起来吗?

user avatar

有地方装两门炮,不如装一门更大的炮

user avatar

当加上一门又一门火炮,装甲越来越薄,每门火炮备弹量逐渐下降,你就得到了——一辆火箭炮载具。

(图百度百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看到现代坦克都只有一根炮管,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在一些老电影或者早期一些坦克的设计里,我们似乎见过双管甚至更多炮管的装备。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坦克都回归到“独臂将军”的状态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且重要的原因,涉及到技术、战术、成本以及使用上的诸多考量。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无人机干坦克优势这么明显,为啥都不愿意承认坦克快被淘汰的现实?” 这个问题,说实话,触及到了军事领域一个非常敏感、也极具争议的核心。很多人看到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对坦克造成的损失,觉得坦克“不堪一击”,预言它将走向消亡。但军事领域的事情,从来没有那么简单,现实也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咱们就来掰扯掰.............
  • 回答
    现代主战坦克炮塔尺寸相比二战时期有了质的飞跃,这背后是技术进步、战术需求和设计理念的全面革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火炮的进步是炮塔尺寸增加最直接的驱动力。 二战时期的坦克炮主要依靠弹道性能和炮弹本身的装药量来获取穿透力,口径多在75毫米至122毫米之间。而现代主战坦.............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就像是在游戏里你挥舞着一把巨剑砍翻一片小怪,现实中同样一把剑在战场上可能就没那么好使了。为啥游戏里大口径弹夹炮坦克那么吃香,现实中却少见呢?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为啥游戏里大口径弹夹炮坦克那么猛:游戏设计,尤其是战争类游戏,追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爽快感、策略.............
  • 回答
    战后一段时期,主战坦克确实有过装备中小口径机炮的尝试,而且这种尝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逻辑和现实考量。但就像很多技术发展路径一样,随着战场环境的变化、对手战术的演进以及自身武器系统的升级,这些尝试最终被证明并非最优解,也就不再被主流采纳了。要弄明白这个转变,咱们得从头说起。为什么当初会想到给主战坦克装中.............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自行高炮的高昂价格,甚至比先进主战坦克还要贵,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绝非简单的“零件多”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自行高炮可不是把普通的高射炮往卡车底盘上一架就完事儿了。现代自行高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对空作战的精准性和反应速度。这就需要一系列极其复杂的、.............
  • 回答
    面对周边国家装备的第三代坦克,中国此前现役的数千辆59式坦克(以及其各种改进型号)在现代战场上所能起到的作用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些坦克数量庞大,但其技术水平与第三代坦克存在显著代差,这使得它们在正面高强度对抗中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被视为“炮灰”。然而,在特定的战术场景和运用方式下,它.............
  • 回答
    以现代技术制造20吨级的坦克,要达到“最强防护”的水平,这实际上是一个需要权衡和妥协的设计挑战,因为20吨级的定位本身就意味着要在防护、机动性和火力之间做出取舍。在现代战争中,即使是轻型坦克也需要面对各种威胁,包括反坦克导弹(ATGM)、破甲弹(HEAT)、动能穿甲弹(APFSDS)以及地雷和IED.............
  • 回答
    这个想法光是听起来就够带劲的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较量!不过说实话,真要这么干,那德军坦克营基本就是去“送死”的,而且是那种连个响都发不出来就结束的送死。别说什么“毫无预兆”,就算预兆十足,也改变不了什么大局。咱们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一场二战德军坦克营对阵现代美陆军基地的“突袭”,究竟会是个什么.............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现代坦克设计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权衡与妥协。答案并非是现代坦克侧面/背面装甲“普遍非常容易被破坏”就是有某种设计目的,而是这种“相对薄弱”是基于一系列复杂因素权衡下的必然结果。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装甲防护的原理与挑战 防护的本质是“.............
  • 回答
    对抗来袭的反坦克导弹(ATGM)是现代坦克设计和战术的核心考量之一。坦克的生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日益致命的威胁。要理解现代坦克如何应对反坦克导弹,需要从硬件和软件(即战术)两个层面来分析。硬件层面:多层防护体系现代坦克并非仅仅依赖那一层厚重的装甲,而是一个集成了多重防护手段的复杂.............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比较一下二战德国的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和台湾现役的M60T2/CM11“勇虎”主战坦克(我们通常称之为“勇虎”坦克,但其具体型号可能为M60系列改装或CM11等)。这涉及到双方武器的性能参数,尤其是穿甲能力和防护能力。先来了解一下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P.............
  • 回答
    如果仅凭你一己之力成功摧毁了一辆现役的美军主战坦克(M1 Abrams 是最典型的代表),那么接下来的发展将是极其复杂、严峻且后果极其严重的。以下是我为你详细分解的可能情况:1. 现场即时反应与封锁: 瞬间的混乱与难以置信: 摧毁一辆全副武装的主战坦克,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哪怕是科幻设定的“一己之.............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美军现役坦克连的编制和装备,尽量讲得透彻点,就跟咱们平时聊天一样。美军坦克连,名字好听,但实际人家叫“装甲部队营的坦克连”(Tank Company, Armor Battalion),这说明它本身就是装甲部队营(Armor Battalion)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 回答
    现代坦克,可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只会冒烟、笨重的老古董。它们简直是陆地上的钢铁巨兽,集合了最尖端的科技,集防御、火力、机动于一身,简直就是移动的堡垒,战场上的收割者。一、 厚重的“铠甲”:铜墙铁壁的守护现代坦克的防护能力,绝对是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之一。它们的“铠甲”可不是单单一层厚厚的钢板。 复.............
  • 回答
    要让战斗机甲真正具备与当今坦克相媲美的实力,它们需要在几个关键领域达到甚至超越现有坦克的水平。这不仅仅是把坦克安上两条腿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技术与设计的彻底革新。首先,我们得聊聊装甲和防护。现在的坦克之所以皮糙肉厚,是因为它们使用了多层复合装甲,里面可能夹杂着陶瓷、金属合金,甚至贫铀材料。这些材料能够.............
  • 回答
    我得说,你这个问题抓住了现代坦克设计里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常常被忽略的方面。很多人一提到坦克防御,就想到厚重的装甲和先进的炮塔,但其实火焰伤害,尤其是来自现代反坦克武器的火焰,可是个棘手的问题。简单来说,高端坦克应对火焰伤害,不是靠某一个单一的“防火层”,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主动防护到被动防御再.............
  • 回答
    坦克的威力,远非“打中目标就能造成杀伤”这么简单。这背后牵扯着一整套精密的设计、复杂的技术,以及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打个比方,就好比你手中握着一把超级锋利的刀,即便刀刃对准了,最终能造成多大的创伤,还得看刀的材质、你的力道、目标的位置以及它当时的防护有多严密。坦克也是如此,它的杀伤力是一个多维度考.............
  • 回答
    要回答“现在的科技水平下,能不能量产性价比良好的超过120吨甚至超过200吨的重型坦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地说“能”或“不能”,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先说说“重型坦克”这个概念的演变和现在的处境。历史上,重型坦克那是战场上的巨无霸,火力强大,装甲厚实,主要任务是突破敌方防线.............
  • 回答
    哎呀,你这情况跟我差不多!当年也是三国时期在坦克世界里摸爬滚打,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工作忙、电脑不行、结婚生娃……各种理由都有)就淡出了,最近又心痒痒的,想重新拾起来。一进来发现,这游戏变化太大了,跟当年完全不是一个味儿了。既然你问了,那作为同样是从三国时期过来的“老炮儿”,我肯定得掏心掏肺跟你聊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