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媒体人柴静? 第1页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她希望自己的头顶上永远蓝天白云,把自己最现代化的别墅建在大海之滨、雪山之巅,看最美丽的风景,喝最甜美的甘泉,吃农人刚从种植园里采摘的草莓,用最先进的电脑,想说什就说什么,自由来往于世界各地。

她或者他们希望可以看到刚出品的人皮唐卡,阿姐鼓;她或者他们可以非洲草原探寻食人族的秘密;可以到某个贫民窟给那里的小孩发糖果;她或者他们希望自己有一件藏羚羊绒做的阿图什;在有生之年雇佣一个登山队把自己送上珠穆朗玛峰。。。。。

中产阶级拥有一件奢饰品是一件可笑的事情,最不能容忍的是你们这些奴隶娃子的后代居然幻想拥有现代化,开上汽车,在炎热的夏季享受空调,一般吃火锅一边唱歌?你们不知道农奴的生活是最环保的吗?步行磕头去朝圣是最健康的吗?在夏季一边流汗一边在农田劳作是最美的劳动吗?唱歌是可以的,作为一个善良的人,她或者他们是喜欢你们唱歌的,但是为什么要吃火锅?你们不知道这样会碳排放超标吗?

这是这个世界我们和他们的斗争,柴静选择和他们站在一起。


user avatar   zhong-wang-50-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下面是我看到的关于柴静的陈年旧事,建议大家去看看柴静与丁仲礼院士的辩论视频,你就会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人不可貌相啊)

当年珠江医院儿科重度地贫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和国际接轨,救了无数小孩的命,因为有一种药在国外已安全使用多年,因为中国的国情,药一直在药监局排队等准入,没有拿到中国的批号。但这个药是对孩子最好的,因此国内大的中心医生都要求家长自己去美国香港买回来用。有个儿童家属从入院开始就开始录音,医生护士每说一句话每打一次针就记录下来,整整记录了3本,当时教授要求家属自己去香港买药,家属可怜兮兮的说去不了香港能否找个中介代买。教授一心软就找了个药代帮忙代买,后来孩子数次排斥重度感染死亡,家属就说是买的假药,告了数次,结果调查是从香港最大药店购买,手续发票齐全。 家属后来找到柴静,一拍即合,来做了新闻调查,所有公正为医生说话的都剪掉,诱导观众觉得孩子死亡是医生卖假药引起,绑架了媒体。给政府施加压力,教授被整得身败名裂,药代被公安判刑,家属获巨额赔偿。珠江医院儿科干细胞中心关闭,后来有很多患儿家属打电话哭得声泪俱下说你们移植成功率那么高,救救我孩子吧。。医生只能说我们不做了,找柴静救你吧。那个教授叫朱卫国,现在已经没当医生了,身败名裂。那个药叫赛尼哌, 现在中国巳经有药了,经常被用到。柴静黑医务人员多了去了,关键现在一副公知形象出现好恶心,她就一公害。 再说了加入美国国籍了还在中国感受雾霾做什么?还不是在中国才能名利双收呀,说是自费百多万拍片,我相信她从中收获的名利不止百万。

另一同僚见此百度了当年的新闻,确实是一面倒。

还有另外一些报道,同僚这样说: 她那新闻写得重度地贫好像不是很严重的病似的,不做移植靠输血能活到40岁。我以前在ICU轮转管过一个重度地贫的小孩,不做移植就输血他们家也被搞到倾家荡产啊,每隔段时间就得住院。最后6岁多就死了。那时候我就觉得重度地贫的患儿好可怜,像吸血鬼一样榨干父母,而且还没得医。她那新闻稿做得太片面了。要像她说得那样患儿父母个个都是傻子么花那多钱去搏移植。

(上面这篇文章所述事件一直存在争议,因为该事件牵涉多方利益,评论区里也有相关链接,附有相关链接的评论我已推荐为精选,大家可以对照着看,这类事件常常反复翻案很难定论。我获取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始终有限,也无法为大家一一验证真伪,我在医药方面的知识更是远未达到专业水平。因此,这个药品案件可能很还不能说明问题。但是下面柴静采访丁院士的视频在网上依然能查到,而且大家都能亲眼去看、去体会,这个采访个人认为已暴露柴静的立场,足以说明她的为人,在她录制的纪录片《苍穹之下》里也同样有迹可循。她提倡环保为工业化拉仇恨的真实目的昭然若揭。)

————————————————————————

下面是更新内容:

看完上面的控诉,有人说柴静只是不懂医药方面的知识,无意害了这么多患者不是她的错。好吧,先不计较她不懂医药(她知不知道实情存疑 ,何况作为记者不知实情就进行报道已经算是缺乏从业道德了)就胡乱报道“毁人不倦”,就算她这次是无意的无辜的可以原谅,那下面她采访丁仲礼的视频(视频转成的文字记录)就彻底暴露了她的立场,她全程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角度看问题,一直在为西方制定的不平等协议作辩解(狡辩)。我想这下她的为人不言自明了。人均碳排放量应该算是基本人权,这个不难理解,然而柴记者坚持力顶碳排放上限按国来计算,也就是说我们中国十三亿人和摩纳哥这种人口小小国享有相同的碳排放总量,平均一下估计我们就算只是呼吸都会超过上限……这个道理柴记者这么优秀的人会不明白?如果她是真的不明白这些那我好心建议她不要当记者了,众目睽睽之下只怕会贻笑大方,丢了面子;如果她明理却依然强词夺理,欲声援西方发达国家以置中国于死地………那我无话可说……(下面是采访内容和旁白解析)

…………………………………………………………………………

背景:2009年12月7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共192个地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国际社会希望能在此次会议上规划出下一步温室气体减排新方案,就2012到2020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达成新协议。然而在近2周的会议中,实际参会人数已远超官方注册的一万五千人,会场内外一片喧嚣,一直未能达成共识。…………………………………………………………………………

  记者:这次哥本哈根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尖锐和激烈的争吵,到底在吵什么?

  丁仲礼:其实吵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今后不同的国家,还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记者:这个排放多少,实质又是什么?

  丁仲礼:简单一句话,就是说这个问题是和能源问题连在一起,和发展问题连在一起,所以说争半天就是我还能排放多少,我还能使用多少能源,简单就是这个。

  记者:您的意思就是这个排放就意味着未来的发展权?

  丁仲礼:这个是肯定的了。

  记者:这个排放权对于普通的国民又意味着什么?

  丁仲礼:意味着生活的改善,意味着国家的发展,你的福利能不能进一步地增加,也意味着你有没有工作。

…………………………………………………………………………

旁白:排放权的分配,还要从IPCC评估报告说起。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0.74℃。全球气候如果升温1℃,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升温2℃,将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基于IPCC报告对于气候升温的预测,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所以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把地球增温控制在2度这一安全值范围以内。但丁仲礼认为这里所说的2度只是一个价值判断,并非是科学判断。…………………………………………………………………………

  丁仲礼:许多人都把它理解为是一个科学的结论,这个二度是怎么来呢?二度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 计算机算相当于算命先生的水晶球,他不会去考察地质历史时期时候的升温降温时候的变化,他就计算机算,算完以后,出一个结论,假如升温两度,就会产生多少多少物种的灭亡,这是英国有一个研究做的,这个结论就是马上很流行了。流行以后,慢慢变成一个价值判断了,我们不能让它再增温了。

  记者:如果它模拟计算机这一切是可信的话,那不是一个依据吗?

  丁仲礼:你怎么知道它可信。

  记者:我们几乎是信仰实验室里所有的数据?

  丁仲礼:它不是实验室,它是计算机,你怎么知道它是可信是不可信?

  记者:丁院士,我们当然知道科学界有反对和怀疑的声音,但是给我们的印象是,因为IPCC这样一个研究的组织,它也是各国的科学家在一起,拿出一份报告,而且也是因为有这个报告作基础,全世界的国家会到那里去一开个气候的大会,所以给我们的印象,它是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的。

  丁仲礼:科学家有主流吗?

  记者:我们理解的主流是?

  丁仲礼:科学家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科学是真理的判断。

  丁仲礼:之所以强调这只是一个价值判断,是因为他认为在IPCC报告原文中,并没有100%地确认气候变暖就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二氧化碳带来的结果,也没有精确的数据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对气候变暖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对于未来排放空间的计算却要建立在二氧化碳升温效应的基础上。根据2度阈值的共识,到20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最高峰值只能控制在450PPM以内,也就是说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空间是大约8000亿吨。

  丁仲礼:当我知道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以后,我就马上意识到,这个数量是非常非常小的,也就是说比如说我打一个比方,我们现在是人均排放1.4吨碳,不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是有个3.67(倍)的系数,如果是450PPM这个目标定下来以后,那么今后的人均排放量只有0.8吨碳。

  记者:就是说这是一个天花板,对吗?

  丁仲礼:对,一下子你掉下来,就是从你1.4到0.8,这个是人数还不能变,还是65亿人口的时候,如果人口还要增加的话,你这个数字(差距)还要往上加。

  记者:但是我们也看到,有发达国家的首脑在当时就表达了比较强烈的意见,他会认为说,我给我自己定指标还不行吗?

  丁仲礼:那当然是不行。你定指标就是你要取一块更大的蛋糕。

  记者:在您理解的公平是什么?

  丁仲礼: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个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

…………………………………………………………………………

  旁白: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前,IPCC、G8、OECD等国际组织或科学家提出了多个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方案,特别是IPCC、G8方案,对发达国家规定了减排的具体目标,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做具体要求。但丁仲礼认为,这些看似公正,似乎是在照顾发展中国家的方案却是暗藏玄机。…………………………………………………………………………

  记者:不过我是看到这次IPCC在方案当中并没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出要求啊,他并没有要求你减多少,不是吗?

  丁仲礼:它确实是没有对发展中国家减排设定绝对量的,他对发达国家设定了量,中期,2020年有25%到40%的减排,到2050年要有80%到95%的减排,他是有这个数据。但是它有一个总量,就是全世界还有8000亿吨的二氧化碳可以排。

  丁仲礼:那么等于这个蛋糕的数量是定下来了,那么我IPCC对发达国家有一个定量的排放的控制,那么等于是先他定量地切走一块儿蛋糕,这就明白了吧,这个切走的蛋糕不是很大,IPCC不是很黑,他的结果是2.3倍,2.3倍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今后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权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我们说二氧化碳是累计起来的排放,前面还有差别,前面差别是多少,前面差别是7.54倍。

  记者:你指的是历史上差别?

  丁仲礼:从1900年到2005年这105年之间,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

  记者:但是IPCC这个方案是不算过去的,它只算当下,而且他认为发达国家率先减了,减了80%,还不行吗?

  丁仲礼:就是说这里面我们先不跟他去争论,咱们把以前的事放一放,那我们就看今后。减排就是这个词说起来很好听,从我刚才讲到的(跟)排放权分配是一回事。这个很好理解,8000亿吨的蛋糕是定下来的,

  丁仲礼:尽管减80%,一步一步往下减,但是你基数大呀,你的基数是发展中国家的4.8倍,你就往下这么切蛋糕,它就马上就是切走,是你的二点几倍了,所以说这里面是包含了一个非常大的陷阱。

  记者:陷阱?

  丁仲礼:就是一个陷阱。

  丁仲礼:如果是今后的排放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国际上的限制的话,那么这个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就会变成一种非常非常稀缺的商品。

  记者:就是你想要排有可能……

  丁仲礼:你不够排你就得买,如果是你承认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是一种稀缺商品的话。

  记者:真金白银。

  丁仲礼:那么这个8000亿吨分配的过程当中,多分一点,少分一点是多大的利益。

…………………………………………………………………………

 旁白:从这张图表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过去百年间的工业化进程中,人均累计排放量远远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由于基数巨大,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承诺的减排指标实际上为自己明确了还是相当大的未来排放空间。…………………………………………………………………………

  记者:但是我们也看到,有发达国家的首脑在当时就表达了比较强烈的意见,他会认为说,我给我自己定指标还不行吗?

  丁仲礼:那当然是不行。你定指标就是你要取一块更大的蛋糕,那我以后这样定指标行不行,我以后人均排放跟你一样多,这我不过分吧,我历史上少排很多吧,今后40年的排放我跟你一样多,或者中国说得更白,我就1990年到2050年,我的排放只需要你的人均排放的80%,行不行。

  记者:那他可能就会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你这么一乘那个基数太大了。

  丁仲礼:那我就要问你了,你就是说中国人是不是人?这就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了,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你这个是以国家为单位算的,还是以人为单位算的。

  记者:也可能他会觉得说现在常规的算法都是以国别计算。

  丁仲礼:那么行了,那我就不跟你算了,我没有必要跟你算了,为什么?摩纳哥多少人,我们中国跟摩纳哥比行不行,/那你还讲不讲理了。

  记者:他现在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不管你是人均,还是说贫富,现在只以碳排放大国来算。

  丁仲礼:我可以承认说我是碳排放大国,那你给我们一个数,我们能排多少,你发达国家你要排多少,你为自己分配了一个数,你这个80%就是分配了一个数了,你是把你分配得大,给我们分配得少,我就说,我们如果是一样的行不行。8000亿吨的这么一个蛋糕,根据G8的方案,他27个发达国家取走的是多少,取走的是44%。他多少人口,他11亿人口,余下的55亿人分56%的蛋糕,那么你说公平不公平。

  记者:它这个方案本身就没有按人口计算。

  丁仲礼:你要问问默克尔本人这个方案公平不公平,我没有机会,要我有机会,我要问问发达国家的领导人本人,你觉得这个方案公平不公平。

  记者:现在除了IPCC这个方案之外,不是一共有7个方案吗?有没有一个是……

  丁仲礼:没有一个。IPCC的方案还是最好的,其他的方案是越来越黑。

…………………………………………………………………………

  旁白:中国科学院对这7个减排方案进行了评估,他们认为这些方案为发达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家大2.3~6.7倍的人均累计排放权,而且都没有考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差别巨大的事实。根据丁仲礼的计算,如果按照现有的几个方案,中国的排放空间只能支撑大约10年,也就是说从2020年起中国就需要购买排放空间了。2009年12月16日,作为中国代表团科技顾问,丁仲礼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中国新闻与交流中心发表了演讲,直接指出这些减排方案有失公允,而且很激烈地表示,如果这些方案成为国际协议,那将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平等条约,在道德上是邪恶的。…………………………………………………………………………

  记者:您现在是在直接指责IPCC?(质疑丁院士追求公平方案的行为)

  丁仲礼:为什么不能指责,科学就是可以批评,既然你承认你是科学,你就得能经受得住人家的批评,我在中国科学院写的文章,我就是直接批评IPCC第三(工作)组的。

  记者:而且我看到您的措词……(又一次质疑丁院士的行为的正确性,鸡蛋里面总要挑骨头,再一次没有“就事论事”)

  丁仲礼:非常严厉。

  记者:其实很激烈的,有这么严重吗?

  丁仲礼:那你算账。假如告诉你,中国今后从2020年以后,每年花一万亿人民币去买二氧化碳排放权,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公平不公平?

  记者:一个科学家在谈论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是否合适?(这里已经开始攻击丁院士本人了,前面的铺垫非常精彩,她不是在讨论气候会议的方案本身的合理性,她一心是要驳倒丁院士,她道理上辩不过就想通过质疑对方人格的方式来表现对方观点的不合理,简单来说她就是想表达:丁院士你不客观,太主观太情绪化,你不理性,所以你说的都是错的……借这些来说明丁院士的观点也是不客观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产物,以此批判丁院士所追求的公平公正是错误的,应该照西方那套来。这里也是拐弯抹角,非常隐晦。)

  丁仲礼:你批评他们的方法不公平,他们是不会理你的。所以我必须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引起别人的重视。

  记者:当时您在大会上演讲,您去提出这些观点之后,场上有什么反应?

  丁仲礼:场上就是有一个美国人,他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他说现在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可能要考虑的是什么样一个行动的问题。中国该怎么行动?

  记者:您怎么回应的?

  丁仲礼:我就是说我也同意行动第一的,我说中国很简单,如果我要对中国政府的建议,中国政府应该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长期排放的承诺。这个长期排放的承诺,就是一句话。

  记者:什么话?

  丁仲礼:从1990年到2050年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坚决不超过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的80%。不管你怎么减排,我都要比你少,并且我一定要做到。并且你发达国家已经把所有的基础设施建完了,中国很多还没有建,那在这样的发展阶段背景下,中国应该提出这样的方案,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我们要比你们雄心勃勃多。后来美国人也没有办法跟我争了。后来有个比利时的人告诉我,他说您回答得很好,他很赞成。

…………………………………………………………………………

 旁白: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最后24小时里,一份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作为被注意到的文件记录在案,在这份协议中,各方同意全球增温应低于2摄氏度,发达国家减排目标的具体数字没有被写进协议。各方希望在今年年底召开的墨西哥气候会议上,能够达成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取得更大的进展。丁仲礼认为,要建立起国际责任体系,必须是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

  记者:在您理解的公平是什么?什么是公平?(注意这一句问了两次,前面问过一次了)

  丁仲礼:我对公平的理解,我把排放权视为发展权,视为基本人权,所以我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个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

  记者:您看您原来研究古气候的,都是很专业的科学家,但实际上这次气候谈判,您一直是在做政治解读,是在提出很多的方案跟策略,别人也许会对你的身份提出各种疑问,觉得适当还是不适当,您觉得?(又一次脱离“就事论事”的原则)

  丁仲礼:你就说我搞科学研究的,就不应该去了解后面的政治?

  记者:这倒不是,他们可能会觉得,科学家甚至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应该比如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这个前提下去制定方案?(这里又一次攻击丁院士本人了,实际已经脱离了“就事论事”的原则,居然还顶着“他们可能会觉得”来作为自己个人观点的挡箭牌,实在是高明!你瞧瞧柴记者说话多么客观呢!“可能会觉得”,注意,是“可能”,从不把话说死,就算找不到依据也能说是这只是自己的合理推测。)

  丁仲礼:我没有否定人类的共同利益,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保障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落实,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利益吗?这是国家利益吗,这是个人利益吗?我从来没有这么想。

  记者:假如像您所说的,现在这个方案,发达国家又不接受的话,如果它就这么拖下来,这几年下去,会不会情况变得更糟了?

  丁仲礼:我很乐观。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这我很乐观,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跟拯救地球是没有关系的,地球用不着你拯救,地球比现在再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不是这么演化过来?都好好的。

  记者:毁灭的只是物种?

  丁仲礼:毁灭的只是物种,毁灭的是人类自己。所以是人类如何拯救人类,不是人类如何拯救地球。

  记者:到底能不能拯救自己,最核心的东西,最终取决于什么?

  丁仲礼:取决于文化、文明。人类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人们有一种更有包容性的,更有弹性的一种文明的产生,或者是我们现有文明的很好的发展。

【在评论区出现了一种观点:柴静的这次访谈是在和丁院士唱双簧。就像电影中的反派角色其演员在现实中不一定是坏人一样,柴静也不是坏人………我挺无奈,这样的话世界上岂有坏人?都能给你翻案!美国为了敦促中国不断发展、激发中国的全部潜力,不惜得罪中国也要通过封锁、围堵、制裁、施压,来让中国学会独立自主、自强不惜……这么好的国家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啊!简直一片苦心!……好吧我们回到问题本身,就讨论下这次访谈是不是真的央视安排好的对话。先看看这次的主题,这个对话基本围绕“气候会议上的西方方案是否合理”来开展的,那么柴静为什么要不止一次地质疑丁院士追求公平公正的行为本身?为什么她要攻击丁院士?(她大概意思就是“你不该直接指责IPCC”“科学家不应该关注政治,而你这科学家追求公平公正的行为就是政治行为”“反驳的言辞不该太激烈”“提出诉求不该带有情绪色彩,而你带有情绪色彩”云云)这已经严重脱离了事情和问题本身,攻击对方的人格和举止是一个人在道理上辩不过对方时才会使用的低级手段,只不过柴静用得十分高明,把自己的观点通通包装上“他们可能会觉得”“他们可能会认为”,让人以为不是她的个人观点,她很客观……那为什么央视给播出这段视频呢?审稿不会审吗?我觉得这些人是低估了央视被渗透的可能,之前多少高级官员都是勾结境外势力的裸官呐?事实上不久后拨乱反正她就离开了央视。但还是有不少人维护她,不愿意相信她是那种人,就像当年不少人不愿相信美国的真实面目一样,最近再没人说美国公平公正自由民主了,因为它已经完全撕下了自己的伪装。而柴静呢?她没有明确的表态,她很聪明,都是拐弯抹角地用“他们会觉得”“他们会说”来伪装自己的观点,再加上她确实很优秀,时时装作为民生而发声的良心媒体人,所以我认为直到她彻底撕下伪装之前,都还会有人支持她。)

声明:以上资料来源于新浪新闻中心新闻《丁仲礼指责IPCC方案》,有删改,原文链接:

————————————————————————

我啰嗦几句:

在评论区看到一部分人说我不客观,很幼稚……我只希望大家不要再被灌输“有毒”的思想,继续被精心编制的谎言欺骗。

柴静很优秀,真的。她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她说得一嘴好故事、写得一手好文章,积攒了巨大的公众影响力。但这不能代表她的人品——她是一个成功的媒体人,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可能大家觉得我说的话很重,但是她的一言一行,总是向着西方发达国家,枪口直指中国……中国确实诸多缺陷和问题亟待解决,但她给出的解决方案通通都是出卖本国利益、牺牲中国未来以讨好西方发达国家的不治标也不治本的带毒方案。上好的毒药往往无色无味甚至可能很香,她优秀的文笔和记录片的叙事手段和煽情套路,都是这剂“环保毒药”的漂亮伪装。她不仅在与丁仲礼的辩论中强词夺理,还在她录制的记录片《苍穹之下》中要中国开放外资进入石油命脉产业……这已经远远脱离了环保这个话题的范畴,博学多识的柴记者不可能不清楚这么做的危害,但她还是说了,她背后金主是谁一目了然………其心叵测、其意险恶!她还在记录片中大打感情牌,说自己的孩子刚出生就被检测出患有良性肿瘤,虽然没有明说是由于中国雾霾,但其刻意引导用意明显,一时间人心惶惶,仿佛在中国已经不能活了,多待几年全得完蛋。但她绝对不会告诉你,她的孩子是在美国怀的在美国生的……原来中国的雾霾已经严重得会影响到远隔重洋的美国的地步了吗?她在记录片里没有直接栽赃说“我孩子的疾病是中国雾霾害的”,只是陈述自己孩子得了疾病,然后再讲雾霾。好计谋!让人抓不到把柄!好歹毒!让人难以察觉便被悄然洗脑!

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围堵中国崛起、狙击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第五纵队”排头兵,她很成功,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她的黄皮肤、高学历、好气质是她绝佳的伪装。所幸的是,她还是被人发现了,不少人认识到了她的真正嘴脸,万幸、万幸!以后还有相关资料,我还会更新。

此生最恨卖国贼,望诸位莫要被骗。

————————————————————————

下面为更新内容:最近在天涯社区看到几篇别人转载的文章,我转载供大家阅读。评论区有人说我“太主观”,那下面这篇文章我想已经足够得客观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懂得比我多得多、资料证据也挖得非常深。

破解《穹顶之下》的重重谜团

作者:王小石

从央视辞职赴美产女沉寂一年多后,柴静在2月28日向公众奉上的首部作品——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便把互联网社会搅得天翻地覆。该视频在人民网、优酷网联合首发后,从各大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首页煽情推荐到微博、微信公众号刷屏卖力热捧,网络舆论大咖们史无前例地联合作战把柴静作品360度全覆盖推送给网民,48小时内全网播放达到惊天的2亿人次。这是什么概念?中国总计才6亿多网民,就是说三分之一的活跃网民亲自看过视频,其他人也难免会被带入这一话题。这是何其恐怖的网络舆论动员力量,砸几千万运作网络营销都未必能达到这个效果,与媒体软文煽情的“柴静自费百万”形成了极大反差。即便不谈推广费用,区区百万元恐怕连柴静团队穿梭国内外拍摄的差旅费都不够。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制作团队对真实的制作、推广费用如此讳莫如深呢?且让我引领您解一解《穹顶之下》本身的重重谜团。

我要申明,我非常赞同柴静女士提出的“治理雾霾刻不容缓”的主张,当然,这一主张几年来早已深入人心,而柴静作品起到了加强固化的作用,这也是难能可贵。但这并不妨碍我要质疑这部纪录片的其他内容,去挖掘那些被精致画面、堂皇专家、惊人数据所遮掩的更多真相信息。正如温克坚所说:“柴静粉丝们不要过于敏感,赞美不是唯一的姿态。真相就象洋葱,柴静剥开了第一层,自然需要有人去剥开第二层,直到直面最后简单而残酷的真相。通过这种观念对手戏,社会心理动能才会更聚焦,社会螺旋式演进才有可能。”

柴静在纪录片中采用老罗招牌式的TED演讲风格,开篇便撂下狠话,“这是一场我与雾霾的私人恩怨”。既然如此强调私人特性,那么作为主角的柴静本人诚信度便是纪录片洋葱的第一层。

『我不喜欢烟味儿,但看他一眼,老实人,看样子是憋狠了,我说“你抽吧”。他不好意思“还是算了”。“那你给我一根吧”我说。夏天就要来了,然后我俩开着窗,谁也不说话,一人一根中南海,都把一只手搭在窗户外头,心满意足地从晚风中的长安街开过去了。』这是柴静博客文章《不在北京买车的六个理由》的一个片段[blog.sina.cn/dpool/blog ]。当然,陪司机抽一支中南海香烟,跟网传的资深烟民不是一回事。但作为公众人物,把自己抽烟写进博客里是不合适的,青年人会效仿。但柴静团队不以为意,甚至把这事包装成“亲民”的优点在《中国周刊》宣扬:“上出租车,司机师傅想抽烟。柴静讨厌烟味。但看师傅实在难受,于是伸手:给我一根吧。她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人,春风化雨。”这是什么古怪逻辑?

柴静粉丝可能会来跟我纠缠,“你没看到柴静说不喜欢烟味吗?这正证明她不抽烟啊。”这个逻辑更可笑,抽烟已是事实,无论再怎么强调“不喜欢”的态度也改变不了。就好比一个杀人犯说一句“我不喜欢杀人”,就能无罪释放吗?而且柴静自述抽烟事实也不仅仅这一次。柴静在《看见》这本书中写到『混在他们当中,我迅速变得粗野了,车在空无一人的长安街上,他们递给我根糙烟,说抽一根能防非典。』这两次被写进文章里的抽烟事实,至少与柴静团队辟谣的“她不抽烟,或戒烟三十多年”表述自相矛盾,两者至少有一个是不真实的,而无论哪个不实,都足以让柴静的诚信度大打折扣。

而纪录片开篇柴静暗示女儿未出生便患有良性肿瘤与孕期遭遇的雾霾有直接联系,让我对她消费孩子隐私(法律确实把病情作为重要隐私内容)感到不舒服,并不能因为柴静是母亲就有权力替年幼女儿做这个决定,她女儿长大后若获知曾被两亿人围观病情真的会不在意吗?雾霾之危害人人皆知,本就无须把孩子扯进来增强煽情效果,这一次,柴静真是大错特错了。而且,柴静说孩子的良性肿瘤与其遭遇的雾霾有直接联系也是大为可疑,科学上从来没有这样的结论,雾霾顶多是会直接刺激吸入雾霾的呼吸道系统。柴静拿这样不确证的事作为引发雾霾调查的根本原因,以可疑的煽情替代缜密的分析,无疑成为《穹顶之下》的重大硬伤,这是柴静自毁诚信度的又一败笔。《穹顶之下》的第一层洋葱皮烂斑累累,入不了菜。

《穹顶之下》的第二层洋葱皮当属片中那些貌似详实的调查数据。这一部分也被网上的各位大神们扒得漏洞百出,不仅有选择性裁剪数据有利的展示不利的隐藏,正应了那句话“真话不全说”,而且有些数据干脆直接造假。例如,纪录片中说“轮船的耗油量占到总石油消耗的一半,完全失控。”而事实是轮船用油占燃料油的比例接近一半(47%),而燃料油占总油量消耗量的比例是6.6%,也就是说,船舶运输占石油消耗的比例是3.3%,再怎么考虑节目效果也不能把3.3%误导成一半。

这一部分内容太多,我就不展开篇幅叙述了,推荐几篇强文供大家兼听则明。1.知乎网友逐条破解近期雾霾调查数据 指出多处错[guancha.cn/society/2015 ] 2.数据帝简评《穹顶之下》,解析雾霾真相[hxw.org.cn/html/article ] 3.从《穹顶之下》的油气数据说起[finance.sina.com.cn/zl/ ]

采用数据漏洞百出,堆积出来的调查记录片能够严谨到哪里去呢?《穹顶之下》的第二层洋葱皮更为破烂,也只能舍弃了。

再里面第三层就是《穹顶之下》所提出的治霾方案立论了。总结一下,《穹顶之下》对于中国治理雾霾主要开了三大药方:一、减煤或洗煤,多用天然气。二、能源破垄断,还市场权力。三、工业到生活,节能以减排。那么这三大药方是柴静自己想出来的吗?或许是,但我不经意间发现,这三大药方跟NRDC(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多年来向中国政府推销的方案不谋而合。而每一药方柴静都貌似有意向公众隐瞒了一部分真相,我来补充完整。

药方一:减煤及洗煤,天然气替代。NRDC研究员文章中提过:“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是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也是主要污染源。把煤炭消费量降下来,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加强煤炭的清洁化和高效化的利用,都会很明显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nrdc.blog.caixin.com/ar 2014年2月)洗煤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应该大力在烧煤企业推广。其实减煤及洗煤这一方案也并不是新药方,中国已经开始执行。2013年环保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明确表示,北京、天津和河北将削减煤炭6300万吨。(mlr.gov.cn/xwdt/xwpl/20 国土资源部)

谁都知道天然气比煤燃烧清洁,那么能否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呢?中国能源的现实是“富煤、缺油、少气”,依靠国内开采来用天然气大规模替代煤并不现实。因此中国政府2014年跟俄罗斯签订了长期的天然气采购合同,当时还遭到了如今热捧柴静公知和媒体的大肆抨击。然而,柴静把中国天然气使用少的原因归结为“垄断,缺乏竞争”,这种说法论证不足,主要还是中国的天然气探明储量有限。东南亚多数国家四分之三电力来自煤电,使用天然气比例更低,也是因为国土资源少气所致。

药方二:能源破垄断,还市场权力。NRDC 在中国的工作便有一项专注于市场转型领域。《穹顶之下》为了继续论证中国雾霾是因为能源领域垄断造成天然气开采不足,拿美国举例“拿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美国来说,它们有六千三百家天然气石油公司,我们有几家呢,三家。”这更加荒谬。首先,双重标准,美国六千三百家天然气石油公司是包括了大石油集团下属的区域分公司,甚至有的是单个油井一个公司,而中国也用同样标准计算的话,石油天然气起码也有几百家公司。其次,根据著名民调机构盖洛普民意调查数据,美国人最痛恨的十大行业中,垄断经营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排名最痛恨行业第一名。[chinanews.com/gj/2013/0 ]为什么柴静团队不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呢?难道打破国有垄断,还市场权力,就是为了形成更加遭人痛恨的私有垄断石油天然气行业吗?

我认同石油天然气行业应该深化改革,开放分销和部分开采领域让民营企业进入加大竞争,促进石油行业国企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但要提防境内外资本权贵以环保议题道德制高点切入裹挟民意以开放市场借口贱卖国有资产,搞第二波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国有资产是全民财富,侵吞国资是最大的贪污腐败。

药方三:工业到生活,节能以减排。节能减排(碳)是NRDC在中国推进的最关键内容。而这才触及环保议题的核心——碳交易,而碳交易的本质是国际政治博弈。碳交易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工业、生活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而这会带来许多灾难性的问题,如北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因此世界各国要通过节能减排二氧化碳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恶化。这个故事很美很纯洁,但是这只是表层而非真相。真相是英法德等欧洲老牌发达工业国,由于人口规模不够以及产业转移,本国的工业经济处于停滞甚至退化的阶段,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政治话语权逐步萎缩。但欧洲并不甘心,它自己衰退了,也想限制其他工业国的发展步伐,并重回国际权力中心,因此高举环保这杆道德大旗,推动全球34个主要工业国在1997年签署《京都议定书》,把节能减排倡议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文件。但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以《京都议定书》“会破坏美国经济竞争力,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为名宣布退出,至今也未签署。[tech.sina.com.cn/d/2005 ]说明美国看破了节能减排承诺是欧洲设下的圈套,不希望本国工业发展受到限制。主要工业国中也就只有美国没有签署,欧洲和中俄日都已签署。

碳交易说白了就是每个国家制定2020年相对2005年的减排目标,达不到就交钱买别国的碳余额。一般来讲,发达国家1吨二氧化碳的减排成本是100美元以上,而在发展中国家成本才20美元左右。貌似对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有利,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由于话语权小往往要承诺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减排百分比目标。例如,欧盟承诺到2020年要比1990下降20%。美国承诺2020年比1990年减排17%的目标。而日本原来承诺2020年在2005年水平上减排25%,但因为福岛核电站事故,日本在2014年2月华沙气候谈判大会上提出2020年在2005年水平上反而还增加3.8%的排放。而与此同时,NRDC竟然提议中国把2020年的减排目标提到上限,就是比2005年减排45%。[nrdc.blog.caixin.com/ar 2014年2月28日]

这么明摆着欺负人的无理要求,中国政府怎肯乖乖就范?但一年后的同一天(2015年2月28日),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就席卷全国了,人人热议,环保似乎瞬间成了头等大事,“私人恩怨”裹挟汹涌的民意施压,欧洲用坚船利炮逼不下来的中国承诺减排上限,恐怕就被这一部记录片轻松搞掂。恰巧,今年要签署新的气候条约。NRDC中国项目主任在2013年2月发了篇文章《中国急需一场减少和防治污染的全民环保战》,“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中国项目自2005年以来就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保。七十多年前毛 领导过一场人民战争,现在我们急需另一场人民战争,一场减少和防治污染的全民环保战。”看起来倒像是今日的写照。

这让我不得不深究NRDC的背景。据政协委员何新考证,NRDC由美国Liberal党派(就是所谓的右翼,布什家族代表的那一派),于1970年通过福特基金注资40万美金成立。目前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环保产业促进组织,下携大小会员140万,净资产1亿8200万美元,是美国最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跨两党的环保界代言。

NRDC真的受福特基金会资助?中国NRDC创始会长Richard Liu曾在演讲中说:“我们和很多大的基金会,比如像洛克斐勒基金会、洛克斐勒兄弟基金、福特基金会还有包括像克林顿基金会,我们都有非常长的历史,合作的历史他们是重要的赞助人,我们每年有很多项目是他们提供赞助的。”[news.hexun.com/2011-12- ]

福特基金会的背景自行百度吧,我只提一个它曾经资助的研究项目:茅于轼的天则研究所发布成果《中国应该废除18亿亩耕地红线》 ,理由是保护耕地推高了房价,而本国粮食产量不够可以到国际市场去买。

NRDC是否赞助了柴静团队制作、推广费用无法获知,但恐怕它赞助了处方意见。因为我们在《穹顶之下》致谢名单的最后,看到了它的名字。

虽然我人微言轻,也并非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但是我仍想说出我的观点:环保至关重要,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但环保不应该走极端,应该与工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治理雾霾刻不容缓,但是要认知这是持久战。一要靠国家严管,包括清洁煤炭,也包括监管私有企业也达到国企的排污标准。二要靠科技发展,包括发展更安全的核电,大力利用太阳能和水力发电,并积极科研新的清洁可控替代新能源。三要靠我们理性认识环保、参与环保,多坐地铁公交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少开车,抵制大排量豪车的诱惑买小排量车,也是为环保做贡献。

而国家在气候谈判大会上则要据理力争,既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也不能一味迁就发达国家的要求承诺过高减排目标而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崛起进程。

此时此刻,美国驻华大使馆正在举办一场名为“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美国经验与中国进行时”,巧合地呼应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只想说,山姆大叔,您还是先把《京都议定书》签了吧,然后再灌输我们美国经验和环保责任心。好吗?

同时,我也希望柴静团队在转发来自各方的喝彩同时,也把我这篇质疑文章转发一下,然后给予正面的回应。期待!

天上的雾霾还未散去,就别给百姓心上平添雾霾了!

————————————————————————

再转发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驳斥柴静关于雾霾和癌症的关系这部分观点。但我转载的目的不是要证明柴静有多少错误,而是想让大家从中看到媒体的舆论引导手段。中国癌症发病率连年上升,这个没错;中国有雾霾空气质量不如发达国家;这个也没错,但是媒体“真话不全说”,那就是误导,让听众们自由联想,将癌症发病率与雾霾的关系错误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误导的手段很高明,大家要小心防骗。

还有诸如告诉你中国近三十年通货膨胀很厉害,这是没错,但媒体不告诉你中国人均购买力其实是在上升的。八十年代人均工资够买几个鸡蛋?现在呢?最后结论就是现在比过去购买力高多了,生活水平实际是在上升。但是媒体只告诉你有通货膨胀,这种信息不对称之下很容易让人误会成“我们的生活水平原来越来越差了”,这样他们就能煽动不满情绪,然后媒体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揭露真相”的“业界良心”,被汹涌的民愤和群众情绪簇拥着走入公众视野,成功加冕,成了“民生的捍卫者,民声的发出者”。这种不对称的片面“真实数据”跟假的没太大的区别,有时更甚,我们要小心擦亮双眼。


转:柴静的雾霾致癌说就是误导

柴静的《穹顶之下》关于雾霾和癌症的关系这个部分,是可能给大众造成误导的,甚至可能在公众中间造成过度的恐慌。

雾霾致癌目前是没有被医学证实的,只能是说可能存在关联性。柴静所说的:中国过去十年肺癌发病率上升300%以上,这是事实,但是主要原因不是空气污染。相反的证据就是:在世界上,空气质量越好的国家,癌症发病率越高。印度和中国这种发展中的污染大国,癌症发病率从来没有排进过前十名。

全球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前十名是哪些?2011年英国发布的数据:

第一名:北欧的丹麦,地广人稀,空气极好,安徒生童话的诞生地,癌症发病率每十万人325人

第二名:英国旁边的爱尔兰,空气比英国更好,因为那里工业更少,柴静在《穹顶之下》里面重点表扬了英国的雾霾治理水平,癌症发病率每十万人317人

第三名:澳大利亚,大家都知道哪里空气好,地广人稀无污染,癌症发病率每十万人314人;

第四名:澳大利亚旁边的新西兰,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癌症发病率每十万人308人;

第五名:比利时

第六名:法国

第七名:美国,每十万人300人

第八名:挪威,在丹麦旁边,《挪威的森林》大家都知道,那里绝对木有雾霾,癌症发病率每十万人299人;

第九名:加拿大;

第十名:捷克,每十万人295人。

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几?50名之外,只有每十万人211人。

再来看,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前十名:

第一名:青海;第二名:宁夏;第三名:甘肃;第四名:江苏;第五名:上海;第六名:浙江。

污染最严重的河北排第几?第17名。

北京排第几?第23名;天津第22名。全中国只有30个省市自治区,北京排名接近于倒数,是我国癌症发病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这个排名是不是让人很吃惊?全世界癌症发病最低的地区在哪里大家能想到吗?非洲。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什么?肺癌。全世界都是这样,癌症发病率高的国家肺癌发病率也高,呈现正比例关系,不是中国独一家。

有很多媒体说中国肺癌或癌症发病率世界第一,这都是错误的。中国只是发病数量世界第一,因为我们人口数量最多嘛。发病率排名前十的国家人口加起来也不到中国人口的一半。但是为了宣传污染的危险,很多媒体故意混淆了发病率和发病数量的区别,这是不对的。

和癌症发病率相关性最高的不是抽烟或者接触什么致癌物,而是年龄。年龄越大癌症发病率越高。中国建国以后,癌症发病率直线上升,不是过去十年才这样,每年的癌症发病率都在上升。中国每年新发癌症数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人均寿命在不断的提高。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癌症发病率,发达国家最高,非洲这些穷国最低。所以,空气质量越好的发达国家,癌症发病率越高,因为一般来说那里人均寿命都会更长一些。中国建国以前人均寿命不到四十岁,那时候几乎没有癌症这一说,因为人在四十岁之前的癌症发病率极低。换句话说,那时候很多人没有机会得癌症,因为他活不到得癌症的岁数。

所以,柴静在《穹顶之下》说中国过去十年,肺癌发病率增长了300%多。这是事实,但主要原因不是空气污染,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导致了我国的人均寿命上升,大家可以活得更长了,老年人比例更高,所以癌症(包括肺癌)的发病率就迅速上升,正在接近挪威、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什么时候中国的癌症或肺癌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一了,那是中国的骄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因为那说明中国的人均寿命已经超过发达国家了。癌症发病率越高的国家,生活质量越高、医疗条件越好、人均寿命越长,这是基本规律。三十年前,癌症在中国是罕见病;今天,癌症已经成为常见病,不是因为我们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来发展了经济,而是经济发展延长了人均寿命,从而提高了癌症发病率。

在中国,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就是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这些地区,所以这些地方的癌症发病率位居中国前列,肺癌发病率也比污染更严重的京津冀地区要高。至于青海甘肃这些地区排名第一,则主要与饮食习惯有关系,它的胃癌发病率并肺癌还要高,吃了烧烤的牛羊肉、含盐量极高的熬茶等造成的,属于特例,也主要跟环境污染无关。那么为什么同样生活习惯的西藏癌症发病率比宁夏、青海、甘肃低呢?因为那里是高原缺氧地区,人类平均寿命天然的要低于低海拔地区,目前只有67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接近十岁。

要想降低癌症发病率,很简单:不要发展经济了,把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降低到非洲的水平,回到农耕社会,天天绿色无污染,人均寿命回到60岁以下,马上就可以成为世界上癌症发病率最低的地区。实在不行去西藏呆着也可以,高海拔严重缺氧,生理功能过早衰竭,活到六十几岁就死掉,也不容易得癌症。

————————————————————————

(待续)

斗争不会结束,还有新的资料我会第一时间更新、转载供大家参考。愿第五纵队无处可藏!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以为人家有多爱中国,

人家都把孩子生到美国要当美国人去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未来也想做中国人的人,一个未来的孩子一定是中国人的人。

柴静做了再多的值得认可的事情,也不要忘了这个人未来是要做美国人的。

人家可不是要跟你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

一、姚明美国籍女儿论

1.姚明表示18岁尊重女儿自己选择。

2.姚明并没有一天到晚对某“邪恶”大国的罪恶现实表示不满,对迟迟走不上“正确”的道路常常表示遗憾。

二、华裔爱国论

1.华裔TM的是他爹选择在国外生出来的,不是他自己选择出生在哪里。

我怀疑的柴静爱国心,不是她的女儿。

2.华裔作为出生就是一个外国人,喜欢他国,爱他国不是本分。你们凭啥要求人家一定要爱他国?

三、答主屌丝论

1.公务员尚且有裸官处罚。

新闻媒体工作者,尤其是对国家极其不满的后代已经移民的异见人士,我凭啥不能质疑他们的爱国心?

2.爷有钱,不劳烦你们这些在北上广给爷交房租的人操心了。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年《穹顶之下》上线的时候,我有个朋友是柴静的铁粉,给我安利了这部纪录片。但是在我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对于柴静我觉得有点无语。

首先,这部片子里的很多数据引用源就是错的。另外一些数据,虽然表面上看不出错,但计算一下也可以看出不对劲。比如当时柴静说不合格的燃油是造成北京空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并举出了数据。可是我按照当时北京的汽车保有量数据,按照每辆车每天开100公里算,碳排放数据离柴静的数据都差得很远。

其次,柴静在后面将矛头指向了煤和油。这本身并无问题,但柴静说着说着就把话题转向了国企,以及国企的垄断,这显然不知所云。我当时就想,难道说两桶油全部私有化,中国人民就不开车了?中国人开车就不用烧油了?要是答案是否定的,这根两桶油是不是国企有什么关系。

更何况,如果按照柴静所说,两桶油的油品卖高价获得了更多的垄断利润,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油价上涨大家加油的次数应该变少才对,也就是说两桶油的高价大大的减少了中国的污染排放才是正确的逻辑。再退一步说,如果想证明汽车尾气排放跟汽车有很大关系,那就应该拿出汽车保有量、油品使用量和雾霾数值之家正相关的统计证明。这些数据都是公开发布的,不难统计。

事实上,如果从近年来国家发布的雾霾监测数据来看,其实空气质量的好坏跟汽车保有量和油品使用量并没有直接关系。在列入监测范围的160多个城市里,深圳、厦门、珠海、惠州、南宁等人口多、汽车多的大中城市空气质量较好,而临汾、石家庄、邯郸、唐山等山西、河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则空气质量极差。而从汽车保有量上来说,深圳的数量是临汾的近6倍。

第三,在柴静最后的特别致谢名单里,我见到的熟悉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媒体人、演员、微博大V等等,并且这些人几乎都是人文学科出身,几乎看不到什么专业的科学家、实验室或者学术团队。要是放在欧美的媒体圈里,这种纪录片没有学术团队背书那就是个笑话。

多说一句,崔永元的纪录片跟柴静的这个片子基本是一样的问题。按照正常的调查类纪录片的结构,如果说你要调查的问题事关一些科学知识,那么至少要在里面把相关的科学知识、原理等等以普通人能听明白的方式讲出来。假如我也做一部反转基因的纪录片,我也会寻找转基因的研究者,询问他们相关的问题,再去问其他的学者,听听他们的态度。而不是像崔永元那样,直接去问普通市民和一些反转的学者……这种单方面调查的纪录片,严格来说可信度是很低的。

第四,同期柴静采访丁仲礼的视频也随着《穹顶之下》的出现而大量点击。从这个视频上,我倒是想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那就是美国的碳排放量跟中国基本是差不多的,美国人均碳排放量更是中国的三四倍以上。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一直在吹日本的空气好,但实际上日本的人均碳排放量是中国的2倍,而日本的人口密度却还比中国高1倍。换句话说,如果你承认日本的空气质量好,那就说明空气质量的好坏更多的取决于国家的治理水平而不是碳排放量,如果你承认日本人的空气不好……罗永浩肯定会过来骂你。

对了,《穹顶之下》第一个特别感谢的人可就是罗永浩呢……


PS1:

对于那些说我们要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的人,我想说你们中的很多人真是吃的灯草灰,放的轻巧屁。有钱谁不愿意过好日子?能坐办公室挣到钱,谁愿意整天跟高污染的流水线打交道。但是,中国目前有这个能力吗?你想过中国人的就业问题吗?

在城市里待久了的人,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生活习惯的人,肯定瞧着中国的城市这也不顺,那也不顺。可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地方来说,经济发展是大过一切的。就拿我老家的那个县城来说,县里在过去几十年建了氧化铝工厂、发电厂、炼钢厂等等企业,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的就业,也算是提升了县城居民的生活水平。前两年环保整改,一些企业被迫下马,县里很多人就只发了一个基本工资。有些企业会采取间歇性开工的做法,但这样职工的工资也降低了不少。我的几个亲戚都在这些工厂里工作,他们大都已经成家立业,有些甚至夫妻都在工厂里。这个整改,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是很大的。

即便如此,靠着一级压一级的行政命令,这个整改也推行下去了。而且,据我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爸爸说,周边的一些县市也都在推行。当然了,你要非得去找那么几个执行环保政策不力的县市和企业,肯定能找到。随便曝个光,骂一下政府,那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可是,在骂政府的时候,他们可不会跟你说这是少数现象,也不会说政府为了环保做出了多少努力。TG的政府嘛,骂就对了。

对于很多公知来说,你不要指望他能发现中国好的一面。还是拿环保来说,他们会盯着高污染企业不放,却不会去看看中国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禁止进口洋垃圾(废航母除外)等等。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是世界上恢复森林面积最多的国家。就说三北防护林吧,很多人一提到中国的大工程,首先想到的是三峡、珠港澳大桥、青藏铁路等,但实际上三北防护林才可以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工程。三北防护林规划建设自1979年起,共分8期工程,预计截止日期是2049年,时间跨度长达70年。这种时长和级别的工程,在很多国家是想都不能想的。三北防护林对中国北方的环境改善了多少?我在甘肃、内蒙、东北、陕西等地的朋友都反映过现在家乡遇到沙尘暴的天气比小时候少多了,过去一年可能有十几场沙尘暴,现在有时候两三年才能见到一次,一不小心没拍到连朋友圈都没得发。

那些说柴静就算说错了也是好心等等的人,没听过好心办坏事这句话吗?


PS2:

先把话说在前面,我并不是一个唯学历论者。但是,柴静以及这部纪录片第一个要感谢的罗永浩,一个是中专一个是高中肄业……然后这俩人凑一起要拍个科普向的纪录片,听起来也还是挺好玩的。


PS3:

其实在现阶段,任何说能有效治理污染的举措,都是在瞎扯。你就是把这中石油中石化全都私有化,该污染照样污染。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治理本国污染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污染转移到他国。比如美国的锈带城市,几十年前也是天天雾霾的地方,但现在却一个个成了宜居城市。根本原因就是那些污染企业都转移到中国了嘛……不相信搜一个世界级的大城市+雾霾,看看能出现什么结果。

举个例子,美国的匹兹堡在100年前号称世界钢都。1950年代,美国钢铁产量突破1亿吨,而匹兹堡就占据了其中一半,也就是近5000万吨。那时候的匹兹堡是个什么城市?找个国内的城市对比一下,现在邯郸的钢产量大约就是5000万吨,唐山最高是8000多万吨。现在还有半个世纪的科技进步撑着,同样生产一吨钢,污染肯定会比以前小一些。然而,即便是这样,邯郸和唐山仍然是河北乃至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几十年前的匹兹堡,只会比这个更差。

还是那句话,美国的很多高科技企业,工作环境又好,挣的钱又多。中国真要是能这样,傻子才愿意去钢厂吸煤灰。可是,中国人的整体教育水平还是不高,也没那么多高科技的工作让你做,想要让大部分人不失业、维护社会稳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需要的。别忘了,就算是上海,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口也还不到20%,更别说普通的中小城市和县城了。产业转型升级说着容易,你让一群初中生高中生去写代码吗?

以中国目前的整体实力,如果将大量的污染企业转移至国外,一方面肯定遭到欧美国家转移污染的指责,另一方面也无法保障中国人自己的就业。实际上,现在北京的空气质量变好,最关键的原因也是因为把一部分污染企业转移到了河北而已。

反正现在很多所谓公知的路数吧,大概就是这样。企业烧煤,他说烧煤污染大;企业改用电,他说中国大多数电厂还是火电。好,不用火电,改用水电吧,他说水电影响上下游生态;用风电,说风电不稳定、利用率低,浪费全民资源;用核电,他说核电一旦泄露不安全;用太阳能发电吧,他说太阳能发电适用地区小,没啥用。最后你说那我用什么电最合适?人家可能就会甩出四个字:


user avatar   jiao-xia-mi-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有人告诉我,喝碳酸饮料不好,要少喝。我觉得,他大概率是为我的身体考虑。

但是,如果一个人告诉我,喝可口可乐之类的碳酸饮料对身体不好,所以我向您郑重的推荐百事可乐。后来一查,发现他在百事还有股份,那我就要怀疑他的动机了。


正文如下:

减排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民生等诸多方面因素,逐步稳固推进。

列出几个点,仅供参考:


一,冬季供暖是产生雾霾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还没有做到集中供暖的地区,正在推广清洁煤。去年关于清洁煤产生了很多争议。包括,价格方面,补贴等。我们需要知道,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很多,目前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扶贫,科研,军工,基建都要花钱,穷人也很多。因此,强行一刀切的减排,所带来的物价,就业问题,终究还是要牵涉到“穷”这个字。

二,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按照西方国家设想的,按照协议划定各个国家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多的需要从其他国家购买碳排放量。这等于说,我们生产了产品产生了碳排放,然后卖出去,还要再交一笔钱。西方享受了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还能再割一把韭菜。这对于任何发展中国家都是不利的。按照分配计划,27个发达国家,11亿人口,分走了44%的份额。剩余55亿+人口,不仅只分得56%份额,还很可能要向发达国家购买碳排放量用于出口的商品。这公平吗?


三,历史包袱。工业革命这么多年来,西方国家的累计排放应该怎么算?


综上,作为一个外国人,她站在自己的角度,利益考虑问题,我是能理解的。但是,把我们压榨到这种程度,却然是无法接受, 且必然要予以回击的。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穹顶之下》引起的争议不小。

为防敏感,我只是贴一个词。

院外活动集团又叫“院外游说集团”。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舆论活动的特殊现象。院外活动运用各种手段,制造舆论,收买或胁迫议员,以左右国会立法,影响政府决策。因活动通常是在国会走廊(lobby)和休息室进行的,故称为“院外活动”。而lobby和lobbyist就成为“院外活动”和“院外游说客”的专用名词。据1988年报道,在众议院秘书处登记的“院外游说客”有5700多人。按规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影响立法的人,都需要登记。但有许多人借口其工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影响立法,而不去登记。因此,实际上从事“院外活动”的人数远远超过登记的数字。由于“院外游说客”的人数逐年增加,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美国政治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院外活动集团”素有“第三院”之称,有两种集团。第一,“特殊利益集团”,即所谓“基于其成员本身经济利益的观念而组成的团体”。
来自百度百科

是不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模式是不是很接近?

这个模式在国内能不能玩?

环保可以这个模式玩,其他的呢?

玩下去对我们屌丝有没有好处?

我只是问问,没别的。


user avatar   hui-zi-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柴静有名的采访很多,特别打动我的是网瘾少年的那一期,觉得记者就应该这样。

心理医生杨永信开的一个戒网瘾中心,用电击治疗的方法治疗网瘾少年。这个事件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舆论几乎一致谴责杨永信。

在这期节目快结束后,柴静对这些家长和孩子做了一个调查。柴静在博客里说,做这个调查的起因是杨永信希望她“给大家讲两句”。

1.如果是一个聪明的记者,他一定知道节目之后公众的舆论的偏向,说些大而无当的、批判戒网中信的话效果最好。

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用电击的方式对待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都未有些过激,更何况,他们只是一时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迷恋于网络,并没有生理上的精神类疾病……

2.如果是一个保守的记者,他会做出一个似是而非的评价: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家长为了戒除孩子的网瘾,带他们在戒网瘾中心接受治疗和训练,关于一些治疗方法是否妥当,我们希望家长和院方能够进一步沟通,让孩子早日走出网瘾的阴霾

3.如果是一个优越感很强、还自以为很理性的记者,他可能会自以为是的下道德批判书:

当然,电击治疗看起来很残忍,但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些失足少年可以走出深渊,无论如何,不顾社会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每天沉迷于网络,都是辜负自己生命的行为

或者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失去人性的炼狱,我看到的是院长借治疗之名对孩子进行法西斯式的迫害,我看到的是孩子们痛苦无助的表情,我看到是家长们都失去了理智和对孩子人格最基本的尊重

而柴静是这样做的,下文摘自她的博客:

课堂结束的时候,杨医生拿支话筒笑眯眯看着我。

“请柴老师给我们说两句”

我想走,但是掌声已经起来了,而且听上去永远不会停止。

立刻就有两位家长一左一右上来要搀扶我了。

最后那段现场的提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拍摄的。

我向家长们提问:

“因为以前过于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请举一下手!”

“因为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好而发泄在孩子身上的请举一下手!”

“在以往有过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言语当中刺伤孩子的这样的行为经常有的,请举一下手!”

“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可以随意支配的,请举一下手!”

我转身向孩子。

“认为自己曾经因为跟父母的关系而受到伤害,并且比较严重的,请举一下手!”

“曾经在家庭当中遇到过暴力的,请举一下手!”

“认为自己在家庭当中非常孤独的,请举一下手!”

“……”

“有过自杀念头的,请举一下手!”

“认为出现在自己身上的网瘾跟家庭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关的,请举一下手!”

你可以在电视上看到那些每个问题后丛林的一样的手臂。

在所有的回答结束之后,杨医生再出声之前,中间有一段小小的沉默,在这个课堂上很少被听见的沉默。

我之前一直保持在对戒网瘾中心愤怒的状态下,是柴静的这段话让我恢复了冷静,让我去思考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批判。让我离开非黑即白的强盗式思维,更剥离偏见的去看看事情的全貌。

这就是我喜欢柴静的原因,还有,也因为她是我很佩服的两个老男人,老六和王晓峰的朋友。


user avatar   isabellaro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今日说法做过一期节目《十年冤狱》,当时采访张高平叔侄的就是柴静。

去年,因缘际会做了一期节目,又请到张高平叔侄俩来录制。记得开录前,张高平突然很感慨的跟我说,柴静真是个厉害的记者,采访了他们两个钟头,一直很认真的在问,问题问的很细,案情背景她也做足了功课,全部都了解的一清二楚。这之后再没遇到过这样的记者。

能从受访者嘴里听到这样的话,是我们做的太不够,而柴静只是尽力做到了她的本分。大概差距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无论之后大家对她有各种非议,我都会记得这番话。


user avatar   lei-feng-shuang-j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077363081113538560

user avatar   liuxinz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06年,我去唐山采访抗震30年,一个受访者跟我说的:

记者们都是用人脸朝前不用人脸朝后得人,求采访时,一口一个大妈,一口一个阿姨,只要采访完,顿时神情就不一样了,再不联系,想看看采访的稿子打电话都没有人搭理了,甚至有记者拿了我们家的照片说扫描一下,然后就再要不回来了。

只有一个人不一样,那就是央视的柴静记者

她几年前采访过,以后每到唐山就会给我发个短信息或者打个电话,特别感动。

你说其他记者忙,能比人家柴静还忙么?

想不到2017年年初,因为一场雾霾,这个答案又被翻上来了。

说明一:这是该大妈亲口跟我说的

说明二:这个事件不意味着柴静会和她采访过的每个采访对象有中长期联系(作为一个职业记者,一二十年的采访经历,数千个采访对象,How?)

说明三:这是一个大妈对柴静的评价,不是我,我只是一个转述者。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 4 月 30 日媒体在推特发布视频,犀利概括了中美对疫情的态度? 
  如何看待继丁真后甘孜文旅局局长刘洪靠颜值出圈?很多网友评价甘孜为了推广使用「美男计」,你怎么看? 
  央视做过哪些有趣或者尴尬的事? 
  观察者网是一个怎样的网站? 
  目前网媒对新闻题材的选取倾向及文章标题的提炼上是否存在某种引导性? 
  如何评价巴林承认以色列? 
  怎么看待纳吉在马来西亚日的讲话:国家若动荡, 华人先遭殃? 
  如何分析 Google 因 Apps for Education 挖掘学生电邮数据而被诉一事? 
  如何看待「河南农民在田边采三株『野草』获刑」一案? 
  警车、消防车出警收费吗?如果向群众收费,是合理的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罗永浩所持成都锤子科技集团股份被法院冻结,涉及金额高达 1 亿元?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张潼老师从腾讯离职?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