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提升自己对信息的分析能力? 第1页

  

user avatar   he-ming-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分析信息的流程:

1.收集信息。

2.筛选信息。

(以上步骤是准备工作,是任何分析的基础。)

3.在所有信息之间建立逻辑网络。

4.量化信息。

5.将逻辑网络归纳及总结。

(以上是实际的分析过程。)

6.尝试推翻自己的结论。

(这是检验过程。每次分析都要进行自我检验。)

---------------------

赞同上了一百,兑现诺言。

---------------------

我将会平行地举两个例子,一个简单,一个复杂,为大家阐释“怎样对信息进行分析”。

第一个例子,是“老师今天领带打反了”。

第二个例子,是“我的房子涨价了”。

这两个例子,第一个比较简单,且生活化;第二个比较复杂,需要一些经济头脑。

开始。

---------------------

1.收集信息。

我们对任何信息的分析,都不是独立的。想要知道每个信息的前因后果,就不能只看主信息本身。

以“老师今天领带打反了”为例,我们为了分析这个主信息,就必须要收集到更多的信息。

首当其冲的,就是“领带一般来说应该正着打”。

没错,“信息”不仅仅包含事件和状态。一切知识,不论是你本来就拥有的,还是专程去查找到的,也都是信息,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好了,我们现在收集到了第一个信息:“领带应该正着打”。

为了继续分析“老师今天领带打反了”,我们还需要什么信息呢?

“老师是一个严谨的人,以前从来没打反过领带”。

“老师每天都会更换领带,但今天用的仍然是昨天的领带”。

“上周有期中考试,现在正是阅卷期”。

“老师的头发也有点凌乱”。

“老师的专业水平很强”。

“老师家住得很远,平时只有周末回家”。

“今天是星期二”。

等等等等。

下面转换思路,来想想“我的房子涨价了”。

为了分析这个主信息,需要收集其它的什么信息呢?

“我的房子已经很久没有涨过价了”。

“附近的楼盘都涨价了”。

“全市的房子均价也上涨了”。

“最近国家颁布了房地产新规,要加强对房价的调控措施”。

“地铁要修建了,有一个站点规划在了我的小区附近”。

“我的城市是高房价城市之一”。

“全国的高房价城市,近期房价比较稳定”。

等等等等。

我所举出的信息,仅仅是相关信息的冰山一角。尤其要注意的是,很多信息并不是你一开始就知道的,而是需要你去主动获取的。

这意味着:

你永远无法获取到所有的相关信息。因为你收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在第一个阶段,只要在合理的时限内尽可能地搜集到足够多的相关信息,就可以了。其余没有被收集到的关键信息,一般来说会在分析的过程中继续被发现。

---------------------

2.筛选信息。

这个部分不难。顾名思义,主要是要在刚才收集到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信息。

但是要注意的是:有用或者没有用,很有可能会随着分析的进行,被推翻掉。所以,在这个阶段中筛选掉的信息,应当根据其跟主信息的关联远近,进行“关联性”的标记。

继续用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在为“老师今天领带打反了”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

“老师的身高是一米八”。

“老师是山东人”。

“老师昨天下课后跟学霸班花进行了短暂的讨论”。

以上三个信息,跟主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似乎很小。所以我们需要暂时将这些信息封印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再解除它们的封印。

而在为“我的房子涨价了”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下跌”。

“PM2.5又升高了”。

也是关联性比较小的,封印术,起!

---------------------

3.在所有信息之间建立逻辑网络。

如果认真起来,那么这件事情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你所收集到的信息越多,所需要建立的逻辑链条就越多。更别提链条多了之后还要交叉成为网状,那个工作量,是几何级数地增加的。

这里仅仅举例子,不代表我在这两个例子里的逻辑网络是完善的。

“老师今天领带打反了”:

“老师是一个严谨的人,

以前从来没打反过领带”

——>今天老师连自己的领带打反了都没有注意到

——>早晨出发匆忙

——>有可能是休息不足导致睡晚了

这根链,在仅仅使用一个事实信息,加上一些常识信息的前提下,推到这里就推不下去了。

所以我们需要联系上别的事实信息。

“上周有期中考试,现在正是阅卷期”

——>可能是昨晚老师在阅卷,导致了晚睡,并最终导致老师领带打反了

到这里,似乎已经将主信息分析清了。

但是,我们要牢记一点:

造成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其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多的。我们永远只能分析出可能性最大的那一个原因,而不能穷尽所有可能性。

所以我们还要接着联系其它的信息,来看看有没有别的可能性。

比如说:

“老师的专业水平很强,平时用不了两天就能把这种普通的阅卷工作做完”

——>由于阅卷导致休息不足的可能性不大

瞬间,之前似乎很成功的一次分析,就被我们找出了漏洞。

接下来我们又要联系更多的信息,以找到更加合理的分析结论。

“老师每天都会更换领带,但今天用的仍然是昨天的领带”+“老师家住得很远,平时只有周末回家,工作日住宿舍”+“今天是星期二”

——>老师昨天没回宿舍

推到这里,又停住了。

上面这一大堆信息,其实都是互相有联系的,是一张逻辑网。其中有一些点,看似可以推出结论,却被其余的逻辑链条堵死了,而新的链条,又由于缺乏相关的信息,无法继续延伸下去,以至于到现在都没有合理结论。

因此我们必须要寻找新的信息。这是在分析信息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

发现了信息不足,重新进行收集。

经过更大范围的收集,我们发现了另一个信息:

“在传言中,老师是个色狼,跟女学生有染”。

这是一条传言没错。但是传言也是信息,有分析的价值。

根据这条传言,我们又联想到了之前被我们判定为关联性不强的一条信息

“老师昨天下课后跟学霸班花进行了短暂的讨论”。

这条线索,突然在此时有了继续追踪的价值。

于是我们把学霸班花从封印中解救出来,拷问她。

她供出了三条新的信息:

“学霸班花每次考试之前都会有一晚不在宿舍”。

“昨晚学霸班花不在宿舍”。

“今早学霸班花似乎也很疲劳”。

根据以上的新信息,我们暂时得到了一个新的结论:

昨晚学霸班花可能是跟老师那啥了,导致老师领带打反了。

既然是举例,我也就只写这两种可能性了。事实上能导致老师领带打反了的可能性还有很多很多,如果真的想要深究下去,完全可以再收集更多的信息,推出更多的可能。

我这里只是要强调逻辑网络的作用:帮我们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可能的结论

-----------------------------------

4.量化信息。

一看这四个字,大家就会知道这个步骤是必要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却又是最容易出现漏洞的部分。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量化”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

举例来说明吧。

“我的房子涨价了”。

如果看到这句话,你不能立刻问一句“涨了多少”,那就说明你还没有建立好“量化”的思维模式。

如果我回答你“涨了每平米200块”之后,你不接着问“涨之前的价格是多少”,那也说明你还没有建立好“量化”的思维模式。

这个话题要是展开来说,可以写一本书。所以我就点到即止了。

在这个部分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把每一个信息进行量化

“我的房子已经很久没有涨过价了”。——整整16个月。

“附近的楼盘都涨价了”。——也涨了每平米200块。

“全市的房子均价也上涨了”。——每平米涨了100块。

“最近国家颁布了房地产新规,要加强对房价的调控措施”。——力度不大。

“地铁要修建了,有一个站点规划在了我的小区附近”。——结合其余信息,分析该站点的影响大小。

“我的城市是高房价城市之一”。——与其他高房价城市关联性更高。

“全国的高房价城市,近期房价比较稳定”。——普遍在每平涨跌100块的范围内浮动。

----------------------------------

5.将逻辑网络进行归纳和总结。

这个步骤,才是我们正式得出结论的步骤。

先接着“我的房子涨价了”来说:

有了量化过的信息,再结合前一个步骤所总结的逻辑联系,我们接下来的结论就应该是这样的:

1.房地产新规对我房子的价格影响不大。

2.全市房价的上涨可能带动了我房子的价格上涨。

3.地铁的修建可能给我的房子带来了新的上涨空间。

至于有多大的可能性,影响又有多少,则需要更多量化过的信息去综合分析。

换句话说:

量化信息的目的是,在众多可能的结论中,分析出可能性最大的那几个。

其实,只有将建立逻辑网跟量化信息结合起来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出结论。我此前在建立逻辑网络那个步骤里所得出的结论,其实是预支了量化过的信息之后,才得出来的。

比如之前的这个判断:

“老师的专业水平很强,平时用不了两天就能把这种普通的阅卷工作做完”

——>由于阅卷导致休息不足的可能性不大

这个判断,其实已经是结合了对信息的量化之后得出的结论。如果不知道“用不了两天”这个量,就无法推断出该结论的可能性小。

把已经量化过的信息,套入逻辑网络当中,计算出每一种结论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我们才敢说一句“我已经将这个问题分析过了,有哪些哪些的可能性,其中又有哪些可能性比较大”。

--------------------------

6.尝试推翻自己的结论。

如果是简单的问题,分析起来就很快,结论正确的可能性也就很高。

比如我迎面打了你一拳,两秒钟后你流鼻血了,我几乎就可以断定是我把你打伤了,而不是你对我的拳头产生了性欲。

但我们面对的问题,常常不是这么简单的。

事实上,越是复杂的问题,准确分析的难度就越大。

信息无穷无尽,无法收集完全,是一个难点;

信息太乱太杂,却又难以筛选,是一个难点;

逻辑网太复杂,无法建立联系,是一个难点;

限于自身能力,无法量化信息,是一个难点。

总之,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来说,在得出结论以前的每一个步骤里,都会藏着大量的陷阱,影响我们结论的正确性。

想要让自己的结论更加接近事实,就要对自己的分析过程反复进行推敲。

另外一个我们必须清楚的事实是:

在分析一个我们不熟悉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永远不可能一蹴而就。

越是不熟悉的问题,我们越会在各个步骤中产生错漏,并需要在后续的分析过程中回头来进行修补和改动。

想要分析好一个复杂的问题,就不要想着从一做到十,流水线一般地得出结论。

不断地回头,不断地自我推翻,才能让你的结论经得起考验。

--------------------------

总结一下。

一次成功的分析,从收集并筛选信息开始,然后建立逻辑网络,再根据量化后的信息,计算每个逻辑网络中的结论的可能性,最后经过反复推敲,得出最终的结论。



(本来想在量化信息那个部分进行大量阐述,但写了半天才感觉到,“量化”的思维方式实在是太有料了,没有万把字根本不可能说清楚。所以这篇答案就这样了,希望对各位看官有所帮助。)

--------------------------

附一个我的分析文章。

如何看待「流川枫终于懂得传球了」?



  

相关话题

  初学法律应该看哪些书? 
  阅读下面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对话”,你更会支持哪一方? 
  有时候判断底线时,总是要陷入长久的思考,该怎么克服? 
  有什么链接或渠道可以报名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为资本家辩护? 
  快乐是一种思考吗? 
  人生有哪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反复思考? 
  如何看待知识型直播,知识型直播会成为又一个新风口吗? 
  特立独行的人和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有什么区别? 
  你认为有效的思考方法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张孟宁(马佳佳)?
下一个讨论
学佛之后觉得对生活没兴趣了,对事物没感觉了,怎么办?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