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理解《千本樱》中“光明磊落反战国家”这句歌词? 第1页

     

user avatar   jiang-yu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Mourtzouphlos 答案的基础上做两点补充:

首先,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思潮并不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持续升温的,相反在大正年间,日本国内的军人的社会地位和风评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低谷。造成轻视军人的原因包括:日本国内民众认为一战过于愚蠢和惨烈,这种愚行不会再发生,其中尤其批评德国的军国主义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劳民伤财一无所获;日本陆军内部士气低落、发生大量违反军纪的行为,这些行为传回日本国内又成为社会批评军队的材料;军队缺乏社会常识又唯我独尊的态度受到内部和外部的批评;日本在一战时经济繁荣,年轻人更愿意投身实业界,而军官收入待遇相对下降等等。这些因素各自对社会舆论造成的影响,远不是有些答案里提到的日本“反战败而不反战”所能够概括的。而军人地位降低的外在表现就是军校报考生数量下降,如下图所示。

这种军人地位下降的现象在当时就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当然也从另一方面引发了军队内部的反弹情绪,有观点认为军人地位下降的社会现实也是刺激日本军队愈发激进和极端的原因之一。但不管怎么说,大正期间的社会思潮的确不站在军队这一方。

不过另一方面,所谓的大正民主主义也不宜高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在日本刚刚战败的1950年代,知识分子反思战争时,并没有将大正时期视为正面的榜样。相反年青一代的知识分子明确表达了对于大正时期教养主义文化的厌恶,他们认为宣传文化和美的教养主义沉湎于个人的艺术思想游戏,缺乏对社会历史和政治的关注和判断。当时代的人并不认为大正民主主义面对军国主义作出了抗争。而在1950年代怀念大正的老一辈自由主义者则是一帮怀念战前体面生活的保守主义者,这些人认为大正时期的日本才是正常社会,因为拥有知识和社会地位的上层阶层可以操纵政治,而军国主义是某种异常情况。日本共产党批评这些自由主义者只在乎自己作为上层阶级的特权,只在意工人阶级的放肆,而不在于资本家的放肆。丸山真男、竹内好、鹤见俊辅等战后崭露头角的知识分子也纷纷批评老一辈自由主义者没有变革意识、难以抗拒权力、只是一味顺从。日本国内对于大正民主主义的认同要到1960年代之后才会出现。


user avatar   mourtzouphl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纵观日本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的近百年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经历了一个“大喜大悲”的历程。

所谓的“大喜”,是指日本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成功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日本成为了众多开明知识分子们的向往之地,亚洲各国也纷纷派遣学人赴日本进修与深造;

所谓的“大悲”,是指曾经专横跋扈的“大日本帝国”最终沦为了战后的一片瓦砾与废墟。数亿无辜的日本民众以及亚洲各国人民都不幸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牺牲品。

造成如此“大喜大悲”局面的根源在于日本当时所采取的军国主义扩张战略,即在政治上实施殖民侵略,在经济上采用霸占和掠夺,在文化思想上实行奴化。整部日本近代史似乎就是“大日本帝国”扩充军事实力,依靠武力不断向外扩张的历史,因此在研究日本近代史的时候,任何想要绕开这段历史避而不谈或是故意美化这段历史的做法都是令人无法容忍和难以实现的。

然而,研究历史的有趣之处不仅在于对某种客观历史事实或者决定历史进程的某种主流思想与决策进行详细地阐释,而且在于对游离于主流思想以外的某些亚流思想政策进行行之有效分析,从而勾勒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可能性。其实,除了对内压迫对外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乃至于发扬到之后彻底使得民主政治消失的日式法西斯主义,日本也存在民主转型或者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可能性。


随着明治天皇的驾崩 ,明治时代走向终结 ,日本长时间被压抑的国民精神也仿佛焕然一新。不得不承认新旧更替、改元换代这一时代的变化让长久以来备受压抑的日本国民对于民主的主张在进入大正时代后也变得愈发鲜明起来。可以说改元换代为民主的发展吹来新风。

1914 年 7 月 28 日,随着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爆发。这是一场西方列强瓜分世界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最初,日本政府抱持中立态度。但 8 月 7 日,英国要求日本协助击退在中国海范围活动的德国巡洋舰,日本于是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并于次日宣布,将站在协约国一侧,参与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共历四年,最终于 1918 年 11 月结束。参与这次战争的国家接近 30,死伤者 6500 余万,可谓首次世界规模的全民战争。战争不再局限于职业军人范围,而是扩展到全体国民之中。对于当时的日本统治阶级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啻为“大正新时代的天佑”。所谓“外患之时,国内平稳”,从“举国一致”的立场出发,不仅可以抑制民众运动,还可以巩固内阁统治。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日本又伙同美、英、法等国于 1918 年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战争,出兵西伯利亚,成为对苏干涉战争的作战主力。

1918 年,日本出兵干预俄国内战,并从国内大量采购粮食,以接济日本扶持的捷克军团。政府大批量的购米行为导致市场上米价腾贵,民众无法忍受,各种抢米行动开始爆发。从富山县开始,抢米行动很快演变成一场遍布全国的暴动,也称“米骚动”。

此次事件之后,一直被自由派人物攻击为不符合宪法的寺内内阁辞职,由原敬组建政党内阁。原敬内阁是日本政治史上第一个正式的、由政党组建的内阁,原敬本人也因为没有爵位,不是士族而被称为“平民宰相”。从1918 年原敬内阁成立,至 1932 年军部发动“五一五政变”,此期间日本出现了以政党内阁,普遍选举为标志的“大正民主”。

大正二年以“打倒藩阀”“拥护宪政”为口号的第一次护宪运动爆发 ,意在推翻藩阀元老政治 ,实行政党内阁制的这场政党与藩阀的斗争最终以代表藩阀政治的桂太郎内阁集体被迫辞职告终。这次运动标志着日本政党力量日渐壮大 ,经验日益丰富 ,并开始走上确立自己指导地位的政治道路。第一次护宪运动后组阁的山本权兵卫内阁在制度革新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囿于时代条件和自身发展所限 ,这些改革取得的成果虽然是有限的 ,但是改革过程中的革新精神和改革方向却孕育着日本近代民主的希望。新内阁的诞生绝不只是大正政变表面上的产物 ,它包含着国民思想上的巨大变动。后来运动逐渐扩大到以知识分子和学生为首的大规模全国性民众运动 ,当时的思想家们 ,以及万朝报、东京朝日新闻等后期成为民主思想宣传主阵地的主流媒体率先执言 ,支持运动 。

民意对政局影响的不断增大标志着大正民本主义的民众潮流正在形成。面对这一社会现象,进步人士随即指出:“自明治末年起,民众倾向便已开始勃兴;进入大正后,于政治上表现得更加鲜明。我们不应忽略这一点。”为使政治适应民众潮流,便应首先促成“民众政党”产生。这正是大正时代政治改革的基本方向。诚然,群众感情“未必皆以智识判断为基础”,但“支配今后天下之大势力乃国民大集团,无论如何厌恶政党,亦当明确此节”。与政党势力相呼应,民众运动的规模亦不断增大,这一社会力量必将取代少数元老及藩阀官僚势力,成为规定政治走向的基本要素。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便需对立宪政体进行改革,使之民众化。这也正是大正民本主义的最终目标。

大正时代日本的和平思想强调自由、民本,宣扬国际协调合作。同时,基督教和平思想及社会主义和平思想亦均继承发展了前一阶段的思想成果。然而,天皇制国体与新生现代国际体系间的矛盾日益扩大,和平思想仍缺乏与前近代家族国家观针锋相对的觉悟。大正时期的和平思想可谓近代日本和平思想史上最后的顶峰。

所谓大正民本主义,概括而言可说是近代日本的第二次民主主义运动。明治初期的自由民权运动将自由、平等、民权等一系列概念传入民间,促进了日本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贯穿明治时代,民权理念始终顽强地与藩阀势力进行着斗争。为稳定政局,藩阀官僚势力也逐渐改变最初的镇压方针。自中日战争后,便开始与民权派进行妥协。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明治元老更操纵民党组成内阁。伊藤所创建的政友会便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征,日式政党形态的雏形于焉产生。

大正民本主义运动期的政治继承了明治初期自由民权运动的政治理念,随明治藩阀、元老政治的衰退而迅速抬头。一战爆发后,日本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长。西方世界反独裁、反军国主义的民本主义思潮亦于此时传入日本,促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伴随民本主义运动的高涨,日本于大正年间建立起政党政治,实现了普通选举,言论、集会、结社自由进一步增大,军国主义势力有所衰弱,同时产生出与宪法精神紧密相关的民本主义思想。受民本主义思潮影响,这一时期的和平思想也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战争结束后,日本知识阶层并未从绝对反战和平主义的内面性道德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重新审视,并借此分清个人信仰和国家权力之间的矛盾;反而直接联系外在政治权力,开始从对外强硬论立场排斥这种和平观。强调势力均衡、以“武装和平”为核心的欧美和平观成为反西欧膨胀主义的催化剂,沦为为日本特殊性正名的政治工具。前往巴黎和会前,近卫文磨便写道,

英美政治家口中的“人道主义”实际上乃是维护本国利益的“利己主义”,欧美论坛倡导的“和平”归根结底只是以人道为借口,企图维持现有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双方都拥有殖民地,极力维护本国的独占性利益,实际上乃是“以维持现状为利之国与以打破现状为利之国”间的争夺战。因此,英美等国所标榜的“和平”即是维护自己利益的现状维持政策。日本舆论不应为其所蒙蔽,寄希望于国际联盟。

应该说,这种论调的确揭露了一战中协约国为战争正名的虚伪性;但其批判方向却并非反战和平主义,而是为日本的膨胀政策寻找借口。日本统治阶级及军国主义势力鼓吹日本乃列强中的“无产阶级”,应打破没有领地的现状,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秩序,并宣称这才是“新的和平主义”。未经内向化吸收的近代思想作为传统国家观的对立面遭到打压,这种论调直接影响着昭和前期日本国内舆论发生变化,一步步走向军国主义方向。

由于近代和平思想是从西方传入日本,这就为日本国内的反和平主义势力提供了借口。他们鼓吹,理想主义的和平观完全是从西方借来的外来思想,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理应扩大军备、维护本国利益,将反和平主义的军事化政策当做理所当然之事。这一论调一方面指出了近代日本的和平论带有向外寻求普遍价值标准的倾向;另一方面却因此便将普遍价值本身都加以否定。从其理论逻辑中可以看到明治启蒙思想向国权主义倾斜的演化过程,也正是这种论调最终将日本拖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在军国主义化与民主主义化关系的问题上,日本论坛大体分为四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从军国主义向民本主义转变乃世界之大潮流,是历史进化过程,日本自然会随之迈进,充满乐观情绪。

第二种观点认为,军国化与民本化无法并存,两者势必相互对立,较第一观点来说相对悲观。

第三种观点主张,民本化可通过军国化得以实现。通过举国一致的国家总动员构建起全民总体战体制。

第四种观点则指出,民本主义与军国主义的确有并存的可能;若利用大众的排外心理,将之“民本化”,的确容易达到“举国一致”的目的。

日本自幕末以来,便形成本国特有的反和平思想的传统;这种排外思想若形成大众化现象,便极可能将传统排外主义与大众排外主义结合起来,是非常危险的。

然而,大正时期知识界的主流观点仍是乐观主义的文化主义和教养主义,此时的和平思想也多受西方影响,带有乐观主义的观念化倾向。在现实层面上,大正民本主义和平思想缺乏与国家权力的抗衡意识,对以主权国家为前提的“武装和平”也少见批判态度。乐观的和平观蔓延论坛上下,只为人们勾画出一座形而上的空中楼阁;与此同时,军国化却以大众的排外情绪为基础,一步步形成自己的社会基盘,并迅速蔓延至国民教育层面中,这本身便反映出“武装和平”的局限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后,围绕缩小军备问题,日本与欧美等国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这使日本国内民众产生了一种幻灭情绪。军备论争并未能促使日本走上绝对反战的和平主义道路,反而使大众开始漠视和平、甚至对这一理念抱持冷笑旁观的态度。这也对昭和前期的日本舆论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大正时代,天皇制国体已在日本国内全面确立起来。人民大众的政治力量虽有明显增长,但政党组织却始终难以摆脱元老、藩阀等守旧势力的影响。大正民本主义运动所宣扬的民本主义从根本上看,是与天皇制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缺乏独立人格的国民意识无法与天皇制正面交锋,只能一再妥协退让。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以胜利者的姿态正式成为西方列强所主导的帝国主义国际秩序构成一员。自 1905 年到 1930 年,日本未爆发伴随大量伤亡的重大战争。其间,日本虽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未前往主战场,亦几乎没有作战伤亡。这与欧洲诸国有着本质不同。 然而,伴随日本帝国主义的确立与发展,日本国内的民众力量也在增长。1905 年 9 月 5日,因不满政府与沙俄签订的讲和条约,东京爆发了日比谷烧打事件。对于民众而言,自己积极参与到战争中去,流血流汗换来的结果却因政府谈判的失败于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赢得战争的喜悦至此化为失望。而对政府来说,日俄战争的胜利全因“国民精神”。

战争期间现役军人明显不足,这一缺口则由普通民众来弥补。可战后国民却开始反对政府,这预示着今后已很难再指望依靠“国民精神”打赢战争。这一现象集中反映出明治末年日本社会的重大变化。及至大正初期,民众力量的增长变得更为显著。然而,这股国民力量并未伴随独立人格的觉醒及确立,因此也无法引导日本社会走向理性化。相反,盲目的民众势力为昭和初期日本社会的法西斯化埋下了隐患。

日本的立宪政治却以天皇制国体论为基础,是一种自上而下强权性质的宪政论。天皇制国体就根本而言,是与立宪政治相互矛盾的。政府一方将高涨的民众运动视为社会危机,认为传统的社会美德遭到了“反抗性打击”,并深恐“忠君爱国之大义由此变为一纸空文”,造成日本全国“精神之瓦解”。对统治阶层而言,如果反抗风潮继续蔓延,便会造成帝国主义国民基础的松动;国民对政界的不满会使主导帝国主义发展的藩阀官僚势力支配体制发生动摇。由此可见,天皇制国体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立宪政治截然对立的。统治阶级所鼓吹的日本精神实际上就是前近代家族国家观。为了维护巩固这种意识形态,就必须防止国民大众树立近代国民观念,使民众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奉天皇为绝对价值准则的阶段上。

为防止政党势力成为宪政中心,日本政府拼命鼓吹天皇在帝国宪法中的神圣不可侵性,并以此为基础,宣称超然的强力内阁与强权国民统合缺一不可,在内政外交两方面完全仰赖“力量福音”。同时大力强调皇室中心主义的国体论和国民道德论,将之美化为日本异于他国的独特之处。按照这一理论,为实现完美的君主立宪政治,一方面需“培养君德”,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民意的修养”。这实际上是企图重新将国体观念置于国民精神的核心,以此弥补“忠君爱国大义”的空洞化。通过超然强力内阁与强权国民统合论的结合,再次召唤国民对既有权利体系表示服从。统治阶层仍固守天皇制意识形态,并企图以此继续控制国民思想。此时的立宪政治已站到了民众潮流的对立面上。日本政府所选择的道路并非顺应民意,对现有政体进行改革;相反,为了建立举国一致的政治体制,统治阶层不断鼓吹军事对外膨胀论,欲将国内的注意焦点引向国外。

大正民主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政党内阁无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农民中的苦难生活,刺激了军队中大批同情农民的青年军官,他们视政党内阁为仇敌,欲废之而后快。大正民主期间,政党内阁一直未能掌控国家中最重要部门———军队。这个缺陷带来的结果是政党内阁权威的缺失,也导致了大正时期日本外交政策的不一致。

元老政治期间,军队虽然独立于行政权之外,由于元老和军队的天然联系,军队始终都是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的,它还不具有独立的地位。到了大正民主时期,对军队的压制主要是来自于政党政治的元老,它并不牢靠。当元老们相继逝去之后,军队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不是政党内阁所能驾驭的了。

大正时代的政治家,在民主政治期间,既没有削减军队权力,以文官对军队加以控制,也没有在经济上加以调整,发展中产阶级,壮大政党支持者力量。大正时期的政党领袖们如果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是可以完成民主政治的巩固与发展,弥补明治时期政体设计的不足。但是他们却未能完成这个任务,最后民主政治失败,军部势力上台,日本进入了军部独裁统治时期,为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1]袁灿兴.日本大正民主为何失败[J].文史天地,2014(09):82-86.
[2]王瑶,曲默怡.日本大正时期民主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研究[J].科技传播,2020,12(06):26-27.
[3]李含. 近代日本和平思想的发展轨迹[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user avatar   blacklanc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在诸公眼中反战第一的“光明磊落反战国家”什么时候能把公开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拆了?


user avatar   ben-shen-shi-you-shan-wu-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歌词要看整体,这句歌词本来就是讽刺。哪有光明磊落反战国家后面接少男少女战国无双的,这不诚心自相矛盾。

其实很明显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表面上大喊着大东亚共荣,转眼又把年轻人派到战场送死。疾行穿过环状线,指闪击满洲。

歌词高潮部分,

千本樱,随风片片凋落,寓意就是帝国最终惨败挨核弹。

射向天空的闪光弹,寓意原子弹的光。

铁牢之中,宴请众人,就是明明都已经败局已定,东京的报纸刊登的还全是胜利的消息。

圣者行进,安乐净土,就是战死者的尸体太多了每天都有人死去。

很多解析都说这首歌是讽刺日本现状的,但就歌词来看,这歌就是讽刺大正昭和初时代的。

说不上反战,更像对日本这种国情从未改变的嘲笑。千本樱这种老二次元文化了,比较延伸披头士潮流


user avatar   nian-que-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琉球的织物和渔产,虾夷的毛皮和牧场,台湾的木材和甘蔗,朝鲜的矿山和奴工,巴达维亚和马尼拉的南洋姐,日租界横行黑帮浪人,真特么的大正民主,狗屁的反战国家。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什么别的意思。洋化革命不用说,后一句反战国家,日本作为“反战国家”的时间段是有的,那就是大正时代。上面的答主有说过,1960年后日本国民对这个民主主义广泛传播的开明时代认同度不断增加。至于是不是真正如此对这个问题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P主本人这么认为。

唱完反战国家之后马上就开始日之丸印大战车,这指的是军部兵变,日本转向军国主义道路。那么作者到底倾向于哪一边?只看这两句并不能看出什么来,紧跟着后面几句甚至看起来有点像右翼。不过从磊々落々这个形容词来看作者对大正观感不坏,右翼应该只喜欢招核。

不过,再看后面几句歌词。

禅定門を潜り抜けて/从佛门之地穿过
安楽浄土厄払い/安乐净土消灾除厄
きっと終幕は大団円/终幕定是大团圆
拍手の合間に/于掌声一片之中

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反讽的味道了。你穿过佛门祈求佛祖消灾除厄,祈求了个什么玩意?后面那个终幕定是大团圆那就更讽刺了。再加上歌曲中描述兵变场面时有几句莫名悲伤,与其他一些激昂的句子不和谐,可以说明作者至少是不认同近代日本侵略道路的。至于更加细节的东西,我也不敢妄言。


user avatar   a-tao-1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那么多都是从历史讲的

那我从《千本樱》的官方小说讲讲

小说里的情节发生在大正100年

背景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后

那时影凭成为人类的主要敌人

“光明磊落的反战国家”

在小说中可以理解为日本zf反对人类战争,联合对抗影凭的行为

_(:з」∠)_

_________________

这里说一下官方小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V家的小说在中国不怎么火

目前《千本樱》只能在网上看到2卷

在某宝与某东上已经基本找不到


在某鱼上也是鲜有

本人幸而收到全套

小说与原曲的贴合度还是很勉强的

第一二卷明显比较缓

整体风格偏向轻刀治愈

第三卷开始唐突赶板

从轻刀开始转重刀

第四卷前部分又缓下来

后部分又赶板

加黑发刀

第五卷不得了

前几卷黑的更黑,没黑的唐突转黑

主角队几乎全灭

但最后为了符合“最后一幕是大团圆”

强行让未来开挂

迎来团圆结局

_________________

总之小说偏厨向

对原曲不像是解释更像是拓展

_(:з」∠)_


user avatar   li-jiang-feng-87-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战国家这四个字同时用红色打了大大的✖

后面的歌词节选:

少年少女戦国無双

少年少女 战国无双,

浮世の随(まにま)に,

尘世若梦 唯有随之沉浮,

千本桜 夜ニ紛レ,

千本樱 夜中飞散,

君ノ声モ届カナイヨ,

你的声音 亦无法传达,

此処は宴 鋼の檻,

铁牢之中 宴请众人,

その断頭台で見下ろして,

断头台上俯视众生。

这首歌很明显的反战曲啊你们怎么理解的?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毫无逻辑思维能力,看问题粗心大意,民族情绪强烈的人,不要继续阅读。这篇文字略微需要思考一下。

——n————

二战的时候,德国人为什么会保卫柏林到最后一刻?

日本人高喊一亿玉碎,在裕仁宣布投降以后,日本人为何会立即拜服于地,连一起针对美国占领军的暗杀事件都没有?

搞不清这个问题,就理解不了这句歌词的意义。

是希特勒让德国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塑造了德国的民族性,让德国人知道自己在保卫什么。

个人与国家最终融为了一体。

虽然二战后德国政府展开了大批判对历史进行了切割,但是纳粹思想从来没有离开过德国。

希特勒把德国带进了失败的深渊,但是德国历史上伟大的光荣与骄傲,也是希特勒带来的。

作为一个有着现代民族感情的现代德国,他们看待这段历史是痛苦的,但也是不能忘记的。

而日本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却是因为美国。

日本在政治上、经济上、国家民族思想上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国家,是被美国人改造的。

日本投降之前,日本只能算是一个半现代化国家。

有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教育、近现代化的政治体制。

但是思想上,民族感情上却仍然是一个半封建的国家。

贵族、武士、平民、贱民仍然是当时日本的基本社会结构。

明治维新时迫于社会舆论,于1871年以太政官符宣布在全国废除贱民称号,称为新平民,后改称特殊部落民。

说是这样说,但是并没有多少实质上的作用。

明治维新以后,为什么日本人纷纷要求参军,到海外作战?

因为在明治维新以前,平民和贱民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

加入大日本帝国军队,这是提升自己阶级的绝好机会。

这样自己可以有机会晋升到武士阶层。

成为一个武士,这是多少日本男儿的梦想。

而随着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皇姑屯事件等的发展,一些日本的普通军官得到快速晋升,仿佛一夜之间就从武士发展了贵族阶级。

这也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下层军官希望通过荣立战功的方式跻身到更高的阶级。

为了这个目标,大家根本不在乎国家的利益,不断放任并持续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一直到最后完全失败。

日本投降以后,所谓的贵族、武士都成了云烟,连裕仁都要听美国人的。

没有了个人梦想,谁还去关心国家的事情。当时 的日本人不过是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

但是,美国开启了重建日本的计划,对日本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将日本的民族性进行完全西式革新,彻底否定日本的传统阶级观念。

贵族、武士、平民、贱民这样的等级制度,是被美国人最终溶解掉,形成了现代日本人的思想观念。

这样日本人的认识里,就很轻易地进行了历史切割。

他们认为:

发动侵略战争的是军国时期的日本,是半工业化半封建制度的旧日本。他们认为:

现代日本是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是一个欧美式的国家,不应该承担旧日本的债务。他们认为:

侵略战争和现代日本无关。他们认为:

现代日本奉行的是和平宪法,是所谓“光明磊落反战国家” 他们认为:

这首歌词的逻辑就是这样的。

只有这样不断进行注解和加粗,才可能让一些人搞明白对应关系。

经常看动漫有可能会导致人的逻辑混乱。

中国人看历史是连续性的,认为应该为历史负责。

日本人看历史是功利性的,历史是当代史的需要。如果某段历史对于当代是有损害的,那么就毫不犹豫地进行切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生存需要。日本一直以来都有着生存危机,为了这一目的不择手段,可以杀人放火。切割一段历史,简直就是小意思。

比如说日本女性拍爱情片。

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甚至于为国家为家族争得过荣誉的女性(为了让一些慌慌张张连句子都没读懂的人以最快的速度看懂,因此进行加粗),当她走投无路,又想过上好生活时,毫不犹豫地就将过去的历史进行切割,然后投入影视事业。她当然知道大多数日本人对于爱情片女郎是有看法的,但是她不在乎。

同样的情况《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甚至于为国家为家族争得过荣誉的女性(为了让一些慌慌张张连句子都没读懂的人以最快的速度看懂,因此进行加粗)》,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无论多么落魄,都有对自己的历史负责的态度。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干出这样的事情。或许偶有例外,但绝不是一种共识。

切割历史的日本女人,既可以拍有伤风俗的影片,也可以唱出“光明磊落反战国家”这样的歌词。


题目问的是:

如何理解《千本樱》中“光明磊落反战国家”这句歌词?

歌词

这句歌词是初音未来写的吗?

初音未来到底是歌姬,还是词作者?

这句歌词难道不是人写的?

你用电脑算法写一篇高赞回答出来。你写的出来,我可以删了这篇回答。

什么叫所答既所问?

什么叫答非所问?


关于德国的问题,和本问题相差太远,如果要说,篇幅太大,暂且放下。

下面说一说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问题。

我看有些人有可能太过于热爱日本动漫,热爱到已经没有底线,拼命给日本帝国主义切割。

我们一字一句来剖析这句“光明磊落反战国家”

记住,主语是国家,不是人民。

你要认为国家暨人民,那么这摊子是你支上的,不是我。

有人认为,日本明治大正时期是热爱和平的,是没有战争的,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反战国家”

你们确定这样讲没有问题吗?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
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1895年1月20日,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
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日俄战争(英语:Russo-Japanese War;日语:日露戦争;俄语: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是1904年-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而进行的战争。
公元1868年至公元1912年是日本明治时期
1912年~1926年是日本大正时期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在8月12日发表最后通牒,要求德国交出胶州湾。8月15日对青岛发动全面进攻,日军集中5万人猛攻青岛。
日本统治台湾时期
1913年,罗福星领导的“苗栗事件”,到1915年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又称“噍吧哖之战”,但都以失败告终。日本正规军镇压游击队,实行了集体大屠杀。之后,台湾反日运动转为维护汉文化的非武力形式。不过在1930年期间,原居民部落还是发生了“雾社事件”,引发日本军队用大炮和毒气,压制没有现代武器的原居民。

这就是你们这些日漫迷眼里浪漫而又充满了所谓的“和平”的日本。

日本动漫给日本人洗脑,这没什么。

一个中国人,居然忘了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日军杀了多少中国人?

这是不是明治时期?

你们所谓的没有多少战争的大正时期,日本可是正式参加了一战,并且进攻在青岛的德国驻军。你去同德国人说:这不算战争,是德国人怂,自己主动交出了胶州湾。

胶州湾可是中国的地盘,你们要给日本军人一首爱的赞歌吗?

日本在占据台湾时期,杀的台湾人,你们是不是嫌少?

集体大屠杀,大炮和毒气,居然不算战争?

而后来的昭和,是明治大正的延续,你们居然自自然然地进行切割。

热爱和平的日本人是反战的?

你们读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还他妈很明显明治大正时期的日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这就算“光明磊落反战国家”?

你们看日漫,听日文歌曲就学到了这?

2020年还要当“狗汉奸”?

还不如现在跑去台湾加入国民党。


user avatar   wei-ling-zhen-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名听众,我更愿意把“英勇无畏维新革命,磊磊落落反战国家”理解成一种幻想,一种“未曾设想的道路”。

这种意境是随夜飞散的千本樱,是无法传达到的“你的声音”,是“青蓝苍穹”、“希望之丘”的遥远彼方。

而歌词同样写出了残忍的现实——印着日之丸的二轮车化作了战国乱世少男少女们毫无生气(“圣者”对应的,难道不是凡人吗?)的队列;自称是要退散恶灵,却自己先举起了铳口;至于佛门前对乐土、消灾、团圆的祈愿,也随着ICBM(代指)的降临而落下了终幕。

不愿面对钢铁的监牢与断头台下的目光,只好这阴暗的三千世界。浮世の随に,如此而已。




     

相关话题

  日本战国时代顿顿吃饭团就是人上人了吗? 
  日本武家为什么会男嗣断绝? 
  桶狭间之前,鼎盛时期的今川家的实力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织田信长做大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支那一词为什么是贬义和侮辱性的? 
  日本有什么不好? 
  如果你是晚年的丰臣秀吉,做些什么可以让丰臣家延续长久一些? 
  初音未来真的过气了吗? 
  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的治国能力各有什么优劣之处?若是石田三成取得了天下,日本还可能会建立幕府吗? 
  历代信长之野望有哪些该继承而没继承的优点? 

前一个讨论
南师大 20 岁学生校内宿舍死亡,家属回应未尸检称「做完也不能确定伤口来源」,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韩国女团成员用衣服遮腿被阻止,阻止者称「就是为了给别人看腿」且疑似掌掴相关人员一事?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