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杠杆率是什么意思?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li-wei-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来讲三个故事。

故事1:散户张三

张三喜欢炒股,很自信,只是感叹自己资金不足,否则咸鱼翻身,指日可待。听朋友介绍,有一种配资业务,可以用10万,借20万,于是,他开通了这项服务。

张三眼光很好,今年这一年,买的股票赚了30%,30万收获了9万的利润,还去20000的利息和20万的借款,自己还能净赚70000,自己手头的10万现金在杠杆的帮助下,一下净赚70%。

于是张三想了个好办法。

还是10万,张三在A处获得20万的授信,拿到20万,买了30万的股票。

张三拿着这30万的股票,又去B处,B一看有你账户上有30万的股票,于是又给你60万的额度,买完这60万的股票,你手头已经有90万的市值了。

张三还不满足,于是拿着这90万的市值找到C,C同样给了他2倍杠杆的额度,180万,终于,张三这下成大户了。

他还记得自己当时投入股票市场的本金是多少吗?

10万,可是他的市值已经是270万了。杠杆倍数是多少,27倍。

如果股票市场像去年一样上涨,别说涨30%,就是涨个10%,就是27万。

投入10万净赚20万+,200%的收益,多么诱人。

在杠杆的帮助下,小额投入获得巨大回报,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希望。

可惜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今年股票市场不是很好,微微跌了3%,别看这3%的浮动,在27倍的杠杆下产生了巨大的威力,270万的3%就是81000,张三投入的本金是瞬间只剩不到2万元,亏损幅度80%。

还有另外一种假设,那就是股票市场不涨不跌会发生什么?

还记的张三借钱时的年化利率吗?

他总共借了多少?260万,10%,他的资金借用成本,一年就是26万。

也就是说,短短30天即使股票市场没有波动,张三也要亏损26%。

只剩下8万本金的张三,在A处的授信只能从20万变成16万,在B处变成48万,在C处变成144万。

为了把这些钱还回去,张三不得不忍痛割爱,卖掉手头一些股票,大概100万的样子,行情不好,成交量也发生明显萎缩,他这一把梭哈,还差点让这只股票奔跌停去了。

市场上和张三一样不知不觉上了巨大倍数杠杆的人不再少数,盘桓了一段时间的股票市场没有变化,看似没有亏损。

没曾想,资金借入时被忽略的高额成本,露出狰狞面目了。高杠杆下的利息,迅速吞噬着投资者的本金,让他们不得不一次次的割肉平仓,而这一轮轮的相互踩踏,让本来平静的市场再次掀起波澜。

高倍数杠杆的被高息消灭,平仓使得市场下跌波及到低倍数杠杆,低倍数杠杆之后,没使用杠杆的投资者也难逃厄运。

这个市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股票市场上,有一句俗话,叫做横久必跌。

导火索,也许就是这小小的利息?

收益被杠杆放大的同时,贷款利率也被同样放大,只是人们在上涨的盛宴中遗忘了。

故事2:机构小王

小王买了1000万的10年期国债,收益是5%,他觉得这个收益有些低,国债这么稳定的投资品种,又不会赔钱,干嘛不多弄点钱买点呢,于是他就找到A,说我把1000万国债抵押给你,你给我900万的现金,到时候我给你3%的收益行不行,A一看,无风险3%收益,可以啊,成交。

小王随即用这900万的现金买了国债,然后继续找到A,抵押这900万,你给我800万的现金,成交;

小王又用这800万的现金买了国债,抵押回来700万的现金,成交;

……

最后抵押回来100万现金,成交。

此时,小王手里算了一下,借来的900万+800万+……+100万,合计4500万,加自己手里面的1000总共有5500万的国债了,4.5倍的杠杆。

这借来的4500万,5%的收益-3%的成本,纯利2%,4500万*2%,就是90万的收益。

再加上自己1000万的5%,50万的利益。

哇,这下发达了,投入本金1000万,一年后收回1140万,无风险收益达到年化14%,杠杆真是个好东西啊。

这个交易,在正规的交易所叫做:国债正回购。

大家听多了逆回购,就是我们软件中的“我要放贷”,却很少听说正回购,这次你知道了吧,正回购就是持有债券,抵押给交易所,向你借钱的人的操作方式。

只是交易所早早的就发现,反复抵押带来的高杠杆风险,堵住了这个口子,规定正回购只能有3~5次的重复质押,控制住了杠杆倍数,从而控制住了风险。

但这条路被掐断,就会被市场开发出另一条路,谁让资本是贪婪的,债券常年的涨幅,让人们已经忘记了风险,所以,场内的正回购不让做了,就有了场外的“债券代持”业务。

近期大家听到的国海债券门事件,本质上就是“债券代持”业务在高杠杆下的风险爆发。

只是,国债的收益不是很稳定吗,为什么他的价格还会下跌呢?

这要涉及到债券久期的概念,我也没能力用直白的话语解释这个概念,就还是老套路,举个例子吧:

老王买了一个10年期的国债,100万,利率是年化5%,和一个1年期国债,100万,利率是4%,快到年底了,眼瞅着一年期的国债4万的收益马上就到手了,老王心里那个高兴啊。

可是突然隔壁李大妈喊了一嗓子,明天早晨开始银行又发新的国债拉,5年期8%,大家赶快去抢啊。

这下老王坐不住了,心里挠塞的,这么高的利息,可是手头没钱怎么办啊?

没办法,只能忍痛割爱了,老王算了笔账,自己10年5%的国债,现在如果卖掉,就是损失掉今年的5万的利息,可5%和8%差了3个点的利息,10年就是30万的额外收入啊,刨去这5万的利息,我也能多赚25万呢,卖掉卖掉,我认了,于是,老王含着泪把自己10年期的国债亏损4个点忍痛卖掉。

为什么自己一年期的不卖掉呢,因为还有几天连本带利就还回来了,回来以后在去买新的,也赶得上趟,就先不卖了。

市场上会算账的老王很多,所以,当出现新的高息产品时,时间越长的固定收益的投资品种,越会被无情扔掉,哪怕有损失,只要新品种的收益能覆盖这个损失即可。而时间占资时间越短的理财产品,反而会因为没有卖出预期而价格没有波动。

债券的有效计息时间就是久期(实在找不到更简单直白的解释了)。

所以,加息会导致久期长的债券价格下跌;降息,会导致久期长的债券价格上涨。

也就是说,久期越长的,受市场利息波动的影响越大。

我曾在美国加息带来的影响一文中提到,美联储的加息不是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市场手段到达加息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利率,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放出大量的高息国债吸收资金,而高息国债的发行,就会出现上面故事当中讲到的,影响了已发行的低息长期债券的预期,从而使造成市面上大量的抛售行为,造成价格大跌,因为这帮龟孙儿都着急的换新的更高息的国债了。

国海证券的债券门事件,说到底,就是美国加息影响下的第一波蝴蝶效应。

故事3:买房人老刘

这两年,房价火箭一般上升的速度,让所有人瞠目结舌,老刘也被惊讶到了,本来心心念的等房价回落的时候,抄个底,这下感觉也彻底没戏了。手里面这100万,年初的时候还能贷款买个房子折腾下,到现在,可真心是连首付也付不起了。

正当他长吁短叹的时候,中介小李的电话响起来了:

“刘叔吗,近期你还打算买房吗?”

“哎,还买什么啊,这房价涨的,首付都不够了。”

“首付啊?没关系,没关系,今天给您打电话,就是告诉你,我们推出了一个新业务,叫首付贷,只要您想买房,我们可以给你贷款,把首付给你凑出来,你看,年初叫您买,你不买,这下少赚了一辆奔驰,赶紧把,现在也不迟。”

“首付贷,好好好,赶紧的,我们立马签约。”

于是,老刘拿着手头的100万,从中介小李那里以8%的利率借了200万,凑够首付的300万,从银行又贷了300万,利率5%,买下了一套房子。打算坐等升值。

这一刻老王100万的本金,总共贷出来500万的资金,不知不觉的上了5倍的杠杆。而这5倍的杠杆,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是恐怖的31万。

也就是说,如果今年的房价今年上涨10%,老刘将会赚60万,除去利息的31万,净赚30万,收益是30%。

如果今年放假横盘一年呢?不涨不跌,老刘将会亏损利息31万,等于亏损本金30%。

如果两年没有涨呢?老刘需要继续支付31万的利息,这下他100万的本金就只剩下40万了,亏损达到了6成。

这下不仅仅老刘心急如焚,就连中介也坐不住了,再这样亏下去,自己的利息钱不仅赚不到,连本金可能也要搭进去,那钱可都是银行的啊。

不行了,必须卖房了,只有这样,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可成交量太低迷了, 大家都在观望,老刘报的这个价格根本没有人接受。怎么办,只能不断调低价格看看有没有人接盘了。

其实,在房地产市场,5倍杠杆不算高。

像债券的操作一样,抵押了第一套,买入第二套,抵押了第二套,再买入了第三套,如此反复操作,杠杆就会变得无比巨大。这样的杠杆下,高额的利息才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成交量的萎靡以及价格上涨的停滞,会使得杠杆最高的赌徒因为无法按时支付利息进行大量的抛售

这个市场,还没有涨跌停的保护。

房价上涨,财富成倍增长,可只要上涨一停滞,利息就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去。

不管是自住,还是投资,当你打算买房的时候,考虑一下自己的杠杆倍数和利息的关系,是否能够承受1年甚至更久的涨幅停滞的预期。

三个故事讲完了。

什么是杠杆?

如果借钱的数量是那根棍子,利率就是支点。

两件套加一起就会变成威力巨大的杠杆工具。

本金越少,借的越多,杠杆的力量就会越强。同时利率这个支点的反噬作用也会越强。加上杠杆之后,就会存在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贷款后的收益和利息的比较,如果收益大于利息,则这个杠杆可以源源不断的加下去,只要跌破这个临界点,则会像雪崩一样一层层被碾压,最后玉石俱焚。

杠杆广泛的存在于各行各业,尤其以金融行业更甚。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为杠杆的使用者,只是倍数不同而已。

有杠杆的市场,就一定会有泡沫;有泡沫的地方,资产才能上涨。

所以,很多时候,风控就是控制杠杆的倍数。

杠杆控制在什么样的比例下,资产才会与泡沫共舞,也许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

但去杠杆化,已经成为今年以来的主流声音。

上调利率和保证金(首付)的比例,都会间接调整杠杆的倍数。

股市已经完成,债市正在持续,楼市什么时候开始,那只有天,才知道。

如果你爱他,就给他加个杠杆,因为,他就会步入天堂;

如果你恨他,也给他加个杠杆,因为,他就会进入地狱。




------问题统一回复区-----



关于第一个例子,我用真实的写一下:


1、手里面有100万,先上融资融券,2倍杠杆。

2、然后用股票质押购回,行情好的时候70%的质押率,拿回来70万(融资来的不能质押)。

3、70万去配资公司开一个账户,最高可以给你20倍杠杆,听说过吗?算了,别吓着了,就按10倍来吧。

4、股票市场太赚了, 怎么可能陪吗,可配资公司也不给上杠杆了怎么办。

5、旁边有个小贷公司哦,来个信贷员看看我的股票账户,教教我怎么填写资料容易通过,低调点,1倍吧。

6、好多互联网P2P理财公司给我打电话,上传个人信息,就可以借钱哦,把利息说高点,把我的账户信息上传上去,就能获得资金哦,少点吧,先找5个平台借吧,每个一倍,偷懒粗暴点算又借了5倍。

7、借来的钱我一把梭哈买入分级B类,再上2倍杠杆。


每一个上杠杆的方法都是可操作的,组合起来也是可以操作的。我也就是懒点数字倍数不精确处理了。不坑我的数学老师了


举例子粗暴直白的好处是让人容易明白,要想真实点,可读性就会差很多。比如上面这种真实操作的写法,估计很多人看一下就关了,什么玩意,穷得瑟。


这个市场上,只要想上杠杆,市场就会给我们上杠杆的机会。


杠杆的威力很容易被忽视,即便是做配资工具的恒生,钱哗哗来的时候,也一样会忘记风险,罚了4个亿算是花钱买平安了。


因为他带来的潜在风险太大了。


配资公司是提供杠杆的,但是他自己也是杠杆使用者。


比如是配资公司有1个亿,从银行可以贷出来1个亿(或者是其他银子银行),2个亿。


这时他会从配资用户手里面收保证金,看他自己提供的杠杆倍数,低调点算,收回来5000万。


再拿这5000万的保证金,贷出来5000万。


然后继续。


提供杠杆的自己还用着杠杆,


叫啥好呢,叫杠中杠吧。


风险大家自己脑补吧。


关于第二个例子。


其实评论里面有人给出答案了。


还是举例子的硬伤,我还不如说债券。


债券这东西也不是只有国债,还有地方债企业债,后者都是有违约风险的。


而且你不能光看他有利息,你也要看他的流动性,3年5年10年不是谁都有那闲情逸致的持有那么长时间等他到期拿利息的。


要想获得流动性就要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可当你在二级市场交易的时候,就会发现:债券不是你想卖,想卖就能卖。流动性依旧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好,你要想卖,就只能低于全价,不赚或者赔钱卖。


所以,为了流动性好一些,就只能要求低一些的利率水平。


这和你银行存款定期时间越久,利率越高是一个道理。


流动性和利率的好处不能都让你一人占了不是。


这算是个皮毛科普文章,不是学术论文,为了容易理解,举得例子肯定会有一些瑕疵,大家宽容。


最后说一句:


文中说了,风控很多时候是控制杠杆。


但不同机构的风控标准完全不同。


如果市场赚钱,就会有底线更低的融资机构提供更高倍数的杠杆。


这些机构的钱来源可以是银行、可以是保险公司,互联网P2P公司。


当然,源头还是买了高息非法理财、保险的投资者。赚钱的时候,我们都是高杠杆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赔钱的时候,我不说了。


杠杆并不可怕,高杠杆其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已经加上了高杆杆。




  

相关话题

  中国最富有的1%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很多分析师分析的头头是道,一到带单就不灵了? 
  我应该在股票市场投资多少钱才有可能在10年内实现财务自由? 
  央行发文表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坚决依法取缔,透露了哪些信号? 
  知乎上有哪些精准的预言? 
  怎么看2020年7月份的社融和M2数据? 
  近几日,人民币暴跌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如何看待“中国一切都被阿里与腾讯垄断”这种说法? 
  如果穿越回2011年,你还会买比特币实现屌丝逆袭吗? 
  中国大型企业为什么难以全球化? 

前一个讨论
异性朋友来我的城市玩,住同一间房后男朋友为什么和我分手?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12月18日中国空军编队首次飞越对马海峡?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