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少有像欧洲石制教堂宫殿这样高大宏伟的建筑? 第1页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拿着第二帝国时期完工,离现在不过一百多年的科隆大教堂、乌尔姆大教堂和一千年前的应县木塔比,还能洋洋洒洒码几千字。。。。。。。。

这些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

科隆和乌尔姆所谓修了几百年的大教堂,其实在当时根本修不成,初期工程修好后根本就没什么实质性施工,只是教会画个大饼长期骗钱的手段罢了,跟赎罪券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看看完工时间:

科隆大教堂,1880年。。。。

乌尔姆大教堂,1890年。。。。

真正让它们得以完工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和德皇要显摆。。。。。。



至于宏大砖石建筑,汉人不喜欢不等于中国没有。既然大喇嘛喜欢,可以在承德给大喇嘛修一座嘛。


user avatar   kane-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讨论中西方建筑的对比问题,我们首先可以从一个浅显的词入手:数量。

数量这个词,恰好可以被分为两个单字,用在中西方建筑对比的问题上很恰当。当要求建造一个使用功能复杂,体量庞大的建筑时,中国的匠作们更注重增加,也就是类似的小型建筑单体,多造一些,水平铺开,贴着地面向四方延伸;西方的建筑师更注重增加,也就是体量。或水平,或垂直生长,一个单体往往尺度很大。而这个答案要说明白的问题,即是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

为了更加具体的描述这种差异性,我们先引用几个建筑来说明。

1.巴黎圣母院和应县木塔:

巴黎圣母院的钟塔高度大约是68米,是欧洲哥特时期教堂的代表建筑之一,但不是最高大的。中国现在遗留下来的木构建筑中,最高的是应县木塔,高度是67米,但是巴黎圣母院载体量上的优势仍然明显,因为它还有120米左右的进深。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木构建筑中体量最大的,和巴黎圣母院这样一般高的教堂放在一起,仍显得体量不足。



2.威尼斯总督府和恭王府:


威尼斯总督府仍然是一座哥特时期的建筑,作为一座府邸,建筑在高度上的体量扩展不多,但是相应的在面宽上,仍然是靠增加体量来扩展功能,我们来对比一下同样阶级立场的恭王府:

外观类似的小型建筑单体,多造一些,水平铺开,贴着地面向四方延伸。

3.卢浮宫和紫禁城:


卢浮宫经常被用来和故宫对比,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对于主教堂,卢浮宫作为一个宫廷建筑在体量上是很温和的,在欧洲,一旦建筑不涉及到宗教和神权,它的尺度就会趋于正常,比如威尼斯总督府和卢浮宫。卢浮宫总体只有3层,但是水平方向铺开,体量很大,容纳了所有的功能。

和我们国家同等阶级地位的紫禁城在增量方式上的对比:



和恭王府一样,外观类似的小型建筑单体,多造一些,水平铺开,贴着地面向四方延伸。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西方是增加量,而我国是增加数呢?

我们逐一分析。

首先得回答为什么西方建筑增加体量。

四个主要原因:

第一,大体量可以产生纪念性(神性)。高大的体量,尤其是高大单纯的几何形体,会产生很特殊的“场”,这种“场”产生于人的理性对自然界和人造物间无序和有序的区分,这样的特性早在古王国时期的埃及就被发现,金字塔的演化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取人造物的特征后,逐渐纯粹的过程。古埃及建筑文化传入地中海,纪念性建筑巨大的体量对人类产生的压迫感和恐惧感,也逐渐和当地文化融合,被赋予了“神”的特征。

神话在古希腊文化中的重要性深刻地印在了圣地的各个神庙中,西方世界的封建时期和我们国家的不同在于,西方世界的教皇才是神的代言者,拥有最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登基还要到教皇那加冕才行,所以欧洲最隆重的建筑就是教堂,教堂的功能有两个,一是祭拜祈祷,二是掩埋骸骨,前者有关神明,后者有关亡灵,它们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求一个具有纪念性的场所。在空间塑造极其幼稚的年代,古埃及人的经验就显得尤为宝贵:纪念性来源于压迫感,压迫感来源于大尺度。而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如果你想让建筑显得很大,那首先它必须要真的很大才行。

下图是公元118年建造的万神庙的内部空间,高度大概在43m左右,用尺度巨大的单一几何形体表现纪念性:

相比于希腊人,罗马人对建筑空间的塑造显然更为熟练,他们已经懂得用超乎人体的尺度来让进入建筑的人产生对未知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很容易就变为对神明力量的崇拜,建筑也因此拥有了神秘而崇高的氛围。

第二,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理论。

古罗马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即火山多发,大量的火山灰沉积让罗马人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建筑材料,他们顺势发明了混凝土技术。2000多年前,全世界都用泥土,木头,石头来建房子的时候,混凝土技术的应用让罗马人的建筑水平大幅领先其它任何文明,上面万神庙的穹顶就是用混凝土浇筑的。事实上,如果没有混凝土浇筑技术,西方的教堂也不可能如此体量庞大。与此同时,欧氏几何出现了,这也为更复杂的建筑形体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罗马人很早就会画建筑的平立剖和透视图。和今天的施工图别无二致。而我们国家不注重数理科学,就吃了大亏。

第三,中世纪以后建筑结构的创新。

西方人在处理建筑结构时的技术发展也使得大体量建筑不断出现。为什么技术好了就要造的高大呢?看上去二者并没有逻辑联系,但是如果结合第一个原因(追求纪念性)来看,建筑技术的提高就可以说是教堂建筑越来越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自从君士坦丁堡陷落以来,西欧建筑技术的恢复和发展使得一种双圆心尖矢券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哥特式的尖顶盛行起来:



这是一种非常优美的结构形式,好处很多,主要是让主教堂的结构变得轻盈,以往的教堂,都是用承重墙来支撑屋顶,经常看到建筑的墙体有几米厚,而哥特教堂的结构是一种框架式的,用柱子-骨架券体系来支撑屋顶,屋顶侧推力由外圈的一圈大墩子承受,不影响建筑本体,结构变轻了之后,建筑高度继续增加,哥特建筑高耸入云的体量就是这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大量哥特式教堂,都是用这种尖矢券的结构支撑的,比如巴黎圣母院,兰斯主教堂,米兰主教堂等等。

科隆主教堂

而在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其发明的帆拱——鼓座——穹顶的结构体系也传入欧洲。如图:

这种结构形式是和哥特式教堂完全不同的形式,所以虽说都是所谓的石头建筑,但是结构手法是有天差地别的,这种结构体系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进行改造,结合哥特式的尖券,应用在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上:

由于结构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形式的教堂要造的比旧教堂高,才能凸显新结构的优越性。到了圣彼得大教堂的时候,其尺度已经超越了我们国家所有建筑能想象的范围。


这样的尺度,在我们国家是从没有出现过的,哪怕是最大的麟德殿也没有这么巨大,因为这是神的尺度,是体现崇高感的方式。

第四,西欧环境条件不允许建筑以群体组合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之后的欧洲,没有创造大量建筑群的条件。因为西罗马被日耳曼民族灭亡后,分裂成了一个一个的小领地,城市就那么大,不可能为了一个建筑群而浪费那么多的土地,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民居也都是几层的小楼,都是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至于教堂,更不能造成建筑群的形式。我也想象不出一个建筑群形式的教堂是个什么样子。

纪念性的表达是内核,建筑手段的丰富是外因,在前者的驱动下,不断在技术上进行改进,造就了西方纪念性建筑宏伟的体量。

再回答为什么我国是增加数:

从一些实际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跟你说我们国家的文化就是这样,因为文化,礼制上的内容,你知道的也不比我少,所以我只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谈一下,增加数量比增加体量有哪些优势。也会附带一些礼制和文化的内容。

第一,我们没有造高大建筑的动机。西方的教堂别看100多米高,它只有一层,为的是凸显神性,是按着神的尺度设计的。我们不必要这样,因为和西方不同,我们没有要崇拜的神,我们总是祭天,但是这个天,不代表一个具体的偶像,和耶稣不一样。我们有些泛神论的意思。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没有欲望,也没有能力去造一个能容纳天的建筑,要祭天怎么办?

答:最好的纪念碑就是天本身

所以说我们的老祖宗是非常有智慧的,西方人的思维很直,我崇拜上帝,就要造一个接近上帝尺度的房子,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祭天,就造一个小建筑来衬托天的广阔。西方人造房子的智慧体现在技术上,我们的智慧体现在哲学上。把天空变成了建筑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的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西方是和自然搞对立,是意欲征服自然,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我们无法征服自然,我们要融入自然。我们的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向是很和谐的。

所以如果把天空也作为一个参照物的话,那我们的建筑格局可是要大很多了,因为房子造的再大也是有限的,但是天空却没有尽头。

抛去宗教建筑,其他的建筑也没必要造得高大。最有潜力造得高大的是宫殿,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没有教皇,皇帝最大。所以皇帝是最有造高大建筑的动机的。

但是,古代没有电梯,不管盖几层,都是要爬楼梯,多层建筑在便捷性上不如单层的建筑好用,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国土资源。而且造一个二层的建筑,也要比造两个单层建筑更贵,更麻烦,不接地气。而且而且,多层的建筑无论召集百官开会,还是做各种文体活动,都不方便。所以单纯为了求高,造一个很多层的宫殿是不划算的。

那么为什么不像西方教堂那样,让宫殿也是一层,然后增加层高呢?

把单层建筑做的很高,是很浪费材料的,所以首先你要有一个把单层建筑做的很高的理由,这个理由一定是为了达到某种场所感,或者说空间效果,教堂为了凸显纪念性,做的很高,空间很神秘压抑,但是政治场所和纪念场所是不同的。行政场所更需要一个适度严肃的氛围。最后,我们的房屋形式也是横向的构图,如果单纯的把墙加高,这个审美的感觉也被破坏了。比如这个:


尺度会失调,就不和谐了,也不天人合一了,这是不行的。

第二.风水及礼教之制。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守传统的礼教之制,我们的文化讲究风水,建筑也不例外,所谓“百尺为形”,就是说建筑要符合人的尺度,不能太大,这一点在很多古建筑上都有体现,在此不作累述。同时,我们建筑在开间数,斗拱跳数,屋顶形式,甚至彩画式样都是分等级的,不能乱造。皇帝之下,没人敢于僭越,造一个比皇家建筑还高大宏伟的房子。所以民间也没有大房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建筑是给人用的,西方的教堂是给神用的,意义不同。我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也很宏伟,但是这个宏伟大多是指群体规模,至于建筑单体,相对西方的教堂,就相当的谦虚了。

第三.受儒家思想影响,建筑艺术在我国地位不高。

梁思成先生曾在《中国建筑史》中感慨:

“古代统治阶级崇尚俭德......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匠作之活跃进展,乃受若干影响。”

我国古代建筑学地位不高,是早在孔子的年代就定了基调的。

《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君子不器。”

这对建筑的影响太大了。

儒学认为君子应该求普世之道,不能只满足于学几门手艺,其实是追求一种很偏执的精英文化,读书人就应该以当官从政为志向,否则就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身襟袍未曾开“,等于白活了。不只是建筑方面,这种思维方式使得除了当官以外的所有职业都没法获得前者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比如去南阳看武侯祠和张衡墓的规模,就知道在古代中国,出世从政,成就功名比起其他职业有多麽大的优越性了。

中国建筑“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一直沿用木材,没有像世界其他民族那样发展石建筑,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这个结论可以一直推到商周时期。永恒是古代全世界民族都渴求的话题,但中国人显然不这么看,这个思想意识早在3000年前便已经扎根了,《易经》告诉我们没有永恒的事物,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本身,这是异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哲学观念,更强调此岸,而非彼岸,所以导致了我们民族对待建筑就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就好,其他的学科也是如此。

这样的实用主义思维,建筑的身份,就只能是一个工匠活计,所以我们的建筑自秦汉以来3000年不变,只发生过一些细节的变化。地位不高,不被重视,也就难言发展了。


第四.建筑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在技术上,木头想要实现比混凝土还大的跨度是很难的,我们的建筑开间都不大,就是因为木材的强度不够。唐朝是我国巨大建筑井喷的时期,实在是和国力强盛有莫大的关系。唐朝以后,我们的社会整体走了下坡路,皇帝往往都没钱,有的时候也不是不想造大,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了明朝,材料来源也成了问题,前朝把巨木都砍光了,巨大的木料已经很难找到了,后来的宫殿,所用的柱子都是小木料拼起来的,也就彻底丧失了做大做强的机会。

技术的限制还包括科学水平的落后,我们的物理学,数学都没有足够的发展,工匠也不懂透视法,而且工匠的文化水平低,大多都不识字,识字的士大夫又大多不懂建筑,所以我们很少有建筑理论著作问世。(想想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伯鲁乃列斯基,贝尼尼,达芬奇,太多的全才,他们推动了西欧建筑科学的飞速发展。)千百年来,都使用同一种建筑形式,未曾求变。

所以在通往大体量的道路上,我们的理论发展和技术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建筑单体不如西方建筑高大宏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梁思成已经答过了,但是根子原因一直没人去说。其实很简单,建筑材料从来都是就地取材,同样材质用久了,经验积累多了,就会一直用下去。

中国人不擅长石工这是不用去洗了,原因很简单,我们一直都是平原文明,取石成本太高,所以很早就会烧砖代替石料了。

而且石头房子并不是有多好,潮湿,阴暗,并不比土木房子舒服,土木结构的房子作为军事建筑,甚至可以做得比石头还耐操(参考胡建土楼)。再加上我们很早就进入了世俗社会,不需要高大的房子来装逼,自然也就是这样了。

最后补充一下,梁思成认为我们很多老建筑因为不是石造的所以保存不下来,这是错误的见解。

中国是个平原国家,一马平川之下,就算是铁做的建筑也不可能保存下来,一旦进入乱世,这些建筑要么毁于兵火,要么被老百姓拆了盖房子,只有那些在山里,在荒僻处的建筑才能保留下来,跟你是石头做的还是土木做的没什么关系。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要简单回答也简单,就是技术。但我想讲的有意思一点。

最近文化部、建设部等三部委联合赞助的《世界建筑史》东南亚卷和南亚次大陆卷出版了,东南亚卷我看完了,提了一些意见,南亚刚看一半。如果我们对比东南亚和中国,就很容易知道差距和区别在哪里。东南亚八世纪以前的建筑很少,但十一十二世纪留存下来的还比较多,如果和中国,或者东亚对比,东南亚的塔还更多一点,但东南亚的塔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玉米芯塔,这种塔原理上就是瘦身的金字塔,看着也美观,但没有技术难度,就是堆砖。但除了塔,东南亚同时期的建筑,基本都只能称为遗址了,遗址大体呈三种保留状况;第一,只剩底座;第二;只剩底座和柱子;第三只剩底座和墙。这是东南亚古建筑与中国古建筑的一个差异,二者本质上都是砖石底,砖石墙,木头顶;但因为温度、湿度、日照的原因,中国的木质顶能保存下来,而东南亚不行。

南亚我实地看的还少。但东南亚和中国的古建筑重要的我已经看完了,其实两点就能总结;第一,就是封顶技术的发展缓慢,绝大多数建筑,要靠“人”字封顶。而不像我们今天,是“一”封顶。这背后是数学、物理的不进步。有如果有时间你可以参观河姆渡遗址,当时人的居所,就是“人”字封顶,类似今天的帐篷,后续很多年,只不过是将“人”字从地上,移到了墙上。第二,就是材料的限制,无论东南亚还是中国,古建筑所用材料几乎都是直接取自大自然,唯一的加工就是烧一下,但这个只是改变物理形态,不改变化学结构。东南亚和东亚地区,极少极少使用自然直接提供以外的建筑材料。这背后是化学的不进步。其实中国宋代时有利用自然生物加固建筑的,例如泉州洛阳桥所使用的“种蛎固基法”。但劳动人民只是发现了这种现象,并没有进一步探究。而提问者所谓的石质教堂宫殿,它是站在数学、物理、化学枝头结出的果实。我们常说数理化,但如果你仔细观察,确实是数学带动物理,物理又带动化学。


user avatar   yin-qi-10-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石头建筑确实较少,就算有,也大多数籍籍无名,若要找出宏伟的石头建筑,那更是比较罕见了,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一种通俗的说法比较好理解,那便是生人建筑,和墓葬建筑,由于建筑风格的形成一般都是在上古,甚至是远古时代,所以,在最古老的年代里,建筑物的通用材料,就很可能流传到今后的文化传承里

古代的两河流域,他们喜欢就地取材,使用极易获取的泥土来修建建筑,所以,他们用泥砖修建塔庙等。
古代埃及,他们的城市建筑比较简陋,但在修建宫殿和陵墓等建筑时,却不遗余力地使用巨大石材,这使得它们可以留存几千年。
古希腊人也有一段疯狂建造殿宇的时期,不过在最初阶段,即克诺索斯宫殿为代表的时代,建筑物内部存在大量的木制构建,所以,大概在约3450年前,他们也是用木头修房子的,不过由于后期迈锡尼文明的入侵和摧毁,断绝了这种木制建筑的传承,由于海洋文明的特殊性、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使得他们很容易接触中东地区的文明,并受他们影响,出土文物也不乏有这些特征,比如泥板文书、石头建筑

所以,西方建筑在某些意义上来讲,受到了来自中东地区古埃及的巨石建筑影响,从而有了后来以石头修建重要建筑的传统。

那么中国这边呢?

其实,回到蒙昧的上古年代,古人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由于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使得同处北纬30度的中华文明区始终气候适宜,土地也没有像其他几个古文明一样,过分的盐碱化和荒芜化,结合地理的特殊性,导致古人们最易获取的建筑材料就是——木材!

而在文化层面来看,由于文明的早熟性质,中国古代,宗教对封建社会的影响远低于皇权,所以也不需要,而且也不敢僭越皇权,去修建宏大离谱的标志建筑。

古代礼法对建筑等级也有严格要求,以至于提出皇帝居所也要符合礼法,提倡节俭,提倡不劳民伤财。甚至在南宋时期,皇帝的宫殿寒酸得需要使用前朝官府,而且皇帝本人想扩建殿堂,还要受到臣子和平民的掣肘。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一些宗教建筑其实也能够在中土修建,而且是砖石建筑的,不过,纯石头建筑被中原文化认为不适合住人,所以一般都是些佛塔什么的,只有到了中古或近代,才出现较多的石头堡垒型建筑,可以住人。典型代表就有大雁塔、四门塔……等等。

不过,我这篇回答也不会着墨于那些古典、中古到近古时期的建筑,而是单独说说中国上古甚至是远古,那时到底有没有留存下来的石头建筑?

答案是——有!

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过,那就是“巨石文化”的一种——石棚

对于石棚建筑,国内考古学者专家们对它们进行了专门分类和定义:

1.棚石

即非人类加工,而是天然形成的,来自于自然界的棚状石头,不能称之为石棚,而应当称之为“棚石”

2.大石盖墓

四周作为石壁的大石掩埋于地表以下,仅有其上部盖石露在地表的,称之为大石盖墓。

3.积石石室墓/封土石室墓

盖石和石壁均在地表以上,但是外围是用土石封起,呈丘状的,也不能称之为石棚,而应当称为积石石室墓或者封土石室墓。

4.大石墓

不是用整块壁石、盖石修建在地面上的,也不是石棚,而应当称之为大石墓。

5.石棚

一般由四块巨大壁石和顶部巨大盖石构成,或底部亦有垫石。早期石棚一般没有加工为方形,且较小,中期石棚加工为较规整方形,且较大,后期则又有往小型化发展趋势。大型石棚,其盖石往往上檐出挑较多,甚至出现断裂情形,大多呈南北朝向。此类石棚一般留存三面壁石,因为第四面壁石往往较薄弱而遭到人为怕破坏。

其年代往往属于4000到3000年前的夏、商及西周时期,至晚可以到2000多年前的东周秦汉时期。

下面,将会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或较为美观的石棚,皆属于中国境内石棚。

(图片皆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湖南零陵石棚

修建年代极为古老,处于新、旧石器时代交替的约2万年前,其底部支石约1米多高,上部盖石重约12吨,有人为打磨加工痕迹。在如此久远的年代,很难想象古人是怎么移动并盖装如此重量的巨石的。

2.析木城石棚

整体高2.8米,盖石南北长6米,东西宽5.1米。盖石呈长方形,长宽高为:6米,5.1米、0.46米,重约45吨。

3.俭汤大石棚

该石棚地穴下面铺着一块较厚的大石板,再由3块大石板围靠而成,一面敞口,上覆一块长6.03米、宽4.03米、厚0.6米的黑色花岗岩巨石,四面出檐,状如石屋,坐北向南,立于山岗。在这块大石棚的周围,原来还筑有类似形状的5座小石棚,早已遭到毁坏,但仍可见遗址。

4.盖州二台乡石棚

二台乡石棚,石棚全高3.1米,内高2.4米,南北长2.65米,前宽2.1米,后宽1.95米;盖石长8.6米、宽5.7米、厚0.46-0.55米;占地约50平方米。

5.白店子石棚

白店子石棚,它在规模和打磨精细度上,均不及析木石棚和盖州石棚。他的石料也是用加工磨制的花岗岩。四壁石套合成箱式,有侧脚。东壁石后上部残破。南壁石向里扭斜。西壁石内面与南北壁石相对应处凿有两道沟槽。盖石伸出壁石外0.50-0.80米为棚檐。有铺底石。西壁石与铺底石之间的缝隙,出有人骨碎片和半个石纺轮。盖石约4.5米见方,四壁高约1.5米。

6.庄河大荒地石棚

其中东壁长2.4米,高2.05米,厚0.34米;西壁长2.45米,高2.05米,厚0.35米;北壁长3.04米,高2.05米,厚0.34米;顶石二块沉覆于南北两面,长5.95米,宽4.85米,厚约0.5米。传说此石棚盖石被雷击断裂,分作两块倾斜,不过考古工作者人为雷击不足以击断几十吨重的巨石,如果其盖石没有断裂,它或将是保存最为完好的石棚之一。

7.盖州双石棚

位于什字街镇邹家屯村封屯西北500米处。西石棚所形成的石室长1.65米,下长1.75米,上宽0.8米, 下宽1米,地上到0.98米。两座石棚东西相对而立,相距32米,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该双石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普期间被定名为“连云大队石棚”。

东石棚东西向建造,面对西石棚,由石板搭建而成,缺西壁石。石棚所形成的石室上长1.65米、下长1.75米,上宽0.8米、下宽1米,地上高1米。底石板埋于碎石之下,整体出现下沉现象。西石棚东向偏南20度,保存较好。

8.大石桥石棚峪石棚

由巨大花岗岩石板构筑,东西向,壁石套合整齐,有侧脚。东壁石残,南北壁石伸出西壁石外。南北两侧壁高2.1米、宽2.6米、厚0.4米,后壁高2.1米、宽2.1米、厚0.4米,上盖石方正长3.9米、宽4.3米、厚0.7米。

9.岫岩姑嫂石石棚

顶盖约20平方米

10.金州小关屯小石棚

是金州地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原来在小石棚南边大约250米的小丘陵土包上还有一座比小石棚要大了许多的石棚,故被称为大石棚,可惜在1950年代初期被毁,据当地老百姓说是当时的苏联驻军给炸毁的,但未见资料有此说明。如今大石棚的石板已经不知去向,在石棚东边不远的一个村庄名字就叫“大石棚村”。在1990年代初期,据当地居民回忆,那时其仅剩东、北壁和盖石,南、西壁仅留底石,南面地上有一石板,长约1.5米,宽度在0.7-0.9米之间,上盖石向西南方倾斜。

11.吉林辉发河石棚墓群

位于吉林省辉发河上游的梅河口市、柳河县境内。目前,这一区域共集中发现石棚墓80余座。这些墓葬大多分布于哈达岭山脉,海拔500-600米高的山岗顶部或山脊上,其范围东起新开岭碱水北沟,西至鸡冠砬子。是东北亚地区石棚墓分布的最北界线。石棚墓的大小有一定的差异,一般砌石高于地面1至1.3米,最高可达2米左右。部分石棚墓内发现有人骨,有些经火焚烧。随葬物有陶罐、陶纺轮等陶器。大约建造与春秋时期。

12.浙江南部瑞安棋盘山石棚墓群

棋盘山石棚墓共有三座,分布在棋盘山西部两个东西相对两山岗上。东山岗称东背蓬岗巅,西山岗称西背蓬岗巅。两山间有山凹,水平距离300米。山顶建有城堡式建筑,作用不详。墓盖石略呈三角形,长宽约4.5×3米,厚约0.6至0.7米。墓口有左右两石支撑盖石,其下空间约深1.2米、宽2.5米、高1.2米。石棚内采集器物有印纹硬陶罐和原始青瓷簋各1件。根据出土文物,浙江石棚墓建筑年代分布,为商朝末期至春秋早期,距今约2500-3300年左右。

13.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桐桥村石棚墓群

共7座,1号、3号墓现仅留支石,支石高约2米,2号墓用整块天然石板为盖,盖石平面呈长方形,长3.68米、宽2.06米,下方以多根条石为支撑(支石),支石四根离地各约为1.5米,其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4号至7号靠近山边,较为集中,表面仅存棚石,支石缺失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14.浙江龙山头石棚墓

龙山头石棚墓,位于鳌江镇垂杨村龙山头,现存3座。墓呈长方形,两侧及后壁有6根支石。除墓口外,均用砾石堆砌三面墙体,上盖巨石板。整体南高北低,空间宽敞。1994年,文物部门对其中一座石棚墓进行发掘,出土有罐钵类陶片等,据考该墓时代为西周时期。

15.岱石山石棚墓

在瑞安莘塍岱石山西南山腰至山坪,计发现37座。墓葬形制与结构大致为:将地表下挖约0.3米作墓底,少数墓铺以鹅卵石,四角各立一块高约1米的不整条石作支石,其上覆盖一块约长2.7米,宽约2米,厚约0.5米的巨石板,重约数吨,左、右、后三面的支石中间,用块石糊以泥土填塞成墓壁,外又围以块石或夯土,且后壁多紧靠山坡,墓室一般高约0.7米,前方都留有墓门,也有支石为3根、6根,或无支石,仅用块石垒筑成墙体以支撑盖石;也有盖石约长4米、宽3米多,重吨十数吨。

16.四川凉山王所大石墓

王所大石墓群在德昌县城南5公里王所乡西南约400米处,属安宁河流域的中段地区。王所大石墓群共有三座,皆为东西向,呈三角形分布,墓室基本在地表以下,表面用巨石盖顶。东墓长7.4米,宽3.5米,地表部分高1.4米,墓室盖顶右不全;南墓距东墓50余米,长9米,宽2.8米,地表部分高1.2米,除墓门一块盖顶石移位滚在墓门前外,基本完好,现存盖顶石9块;西墓距南墓60余米,长10.8米,宽3米,地表部分高1米,有盖顶石6块,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保存完好。

安宁河畔的大石墓群,其盖石重量可达数吨,乃至数十吨重,墓高2-3米,如此巨大的石头是怎么搬运的,至今仍然未解。不过当地组织过一次模仿古迹的搬运过程,猜测为:在搬运路途中,铺垫卵石路面,其尖头朝上,减少巨石摩擦,再以数十上百人拖拽巨石,巨石便可在卵石路面滑行,这也为古人如何修建巨石建筑提供了一个思路。

17.四川五合大石墓群

五合大石墓群位于喜德县冕山镇五合村。整个墓地南北长30米,东西宽26,现保存较为完整的8座。石墓一般长4~5米,宽0.8~1.2米,深1.5~2米,墓葬呈长方形,墓室以大石竖立围砌而成,上盖巨石,石质为花岗岩。与安宁河流域其他大石墓相比,五合大石墓墓室较短,是为大石墓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亦是整个安宁河流域分布最为集中的一处墓群。

18.其他的一些石棚墓

图片都挑选的较为清晰的,可以直接点看大图


user avatar   wu-tong-de-hui-j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是双方都点错科技树了。然后各自路线的硬伤推成现在的模样。

欧洲一直在和 采光差 做斗争,而中国一直在和 火灾 对抗。


太长不看版:防杠说明,此处分析是基于西欧,拜占庭和东欧不在此。

欧洲教堂需要大跨度通透空间,需要高大

经常被抢劫,需要强大的防御力。

所以欧洲教堂采用拱顶石料建筑。

而拱顶石料建筑采光通风差,几千年来就一直在改善采光。

。。。

中国宫殿起初就人的居住空间。

追求采光通风。

大跨度聚集建筑也立柱+木粱。采用两面可以敞开的土木建筑。

土木建筑怕火,中国宫殿追求大院落的众多单体建筑。而不是连续的高大多层建筑。还把花园湖泊纳入宫殿体系中。




。。。。。

实在烦死了评论区的小可爱,补充详细解释一下。

。。。。

罗马万神殿除了穹顶的孔,没有任何窗户。因为屋顶太重,必须用厚重的墙体来支撑,没办法开窗。




罗马灭亡以后,早期的欧洲教堂都是木质结构屋顶的巴西立卡风格教堂。

这个教堂采光效果就好多了。但是到今天好像没有一座保存下来。和其他木质建筑一样。怕火

后来,他们重拾穹顶建筑。并且逐步改进了拱券结构,从桶拱到十字拱,尖拱,肋拱,帆拱目的都是在中庭开窗和减轻屋顶重量。

中庭采光够了,侧厅桶拱的采光依然很差。

十字拱+尖拱+肋拱+帆拱都为了中庭开窗,但是侧厅采光依然很差。


对于侧厅采光问题,最初的解决方案是在肋拱的基础上,加厚墙垛,在墙垛之间开窗。

再后来,干脆把肋拱完全镂空,或者说,拆掉一半房子,只把肋拱和墙垛露出来?

就是叫做飞扶壁的东西。

这样就获得良好的侧墙采光。



尤其是为了减轻屋顶重量,肋拱外的屋顶都采用木结构,比如下面这个著名建筑。

欧洲的石头建筑遇到了中国木头建筑同样的问题

火灾。



好在,石头结构不容易烧毁,起火了再修就好了。

多图来自下文,感谢一下。



中国:我们需要大跨度的建筑


用木柱,木梁,斗拱,瓦顶吧。


为啥不用拱顶?


那玩意采光通风这么差,天天阴间滤镜用那玩意干嘛?


用在坟墓,桥梁,城门,要塞,长城不需要采光的地方就完了。


土木建筑,出来承重的山墙,两面都能开成片的门窗,采光通风好啊。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5275741650227200

上方视频,苏州东山遗存的明瓦窗



即便是以防御为主要目标的坞堡,也要采光通风。比如福建土楼,外墙完全不开窗,内墙也要全开窗。


中国人努力在减轻屋顶重量以产物在木料承重下尽可能大的跨度。

。。。。。。。

福建土楼可能是坊的后代。即便作为防御设施,其在内部的采光通风仍然极为重视。


。。。。


然而,一把火就烧光了。

所以,中国的建筑开始铺开,每一个独立的单体建筑构成建筑群。

之间用防火墙阻隔,用容易拆毁的开放游廊连接。

。。。。

像卢浮宫那样的连接一起的单体建筑,中国是不敢造的。


为什么没有高大宏伟的,因为要高大宏伟,第一层就要用石头做基础墙,采光通风柜那么差,怎么住人。

我们造个铜雀台不一样高大宏伟么。

这就是原因。


一个题外话,西方教堂窗有个问题,就是无法使用可以开闭的木窗,或者容易破损的窗户纸。

这催生了玻璃科技树的发展。为后来欧洲科技发展夯实基础。



关于中国古建筑的力学和木材料的技术,下边的视频讲解的非常精彩。



在思考罗马帝国覆灭以后,为什么欧洲教堂修建的越来越高,同时,他们如何忍受采光通风不好时期的石质建筑?

中世纪早期教堂不也是有土木建筑这个过程的么?

在我查找中世纪早期教堂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木顶教堂是毁于战火。

再结合 福建土楼。丹巴的碉楼以及西藏的石质建筑。

明白了他们的共同点。。。。。。

防御工事

高血压糖尿病的宰相,首辅们,显然是不喜欢上楼的,皇宫大殿到日常住宅都不喜欢上楼。

。。。。

但是维京海盗。。。。





这个陶坞堡,你会不会觉得和哥特式建筑很像?


那么,欧洲教堂为啥越修越高大,采用石质建筑拱顶似乎可以解释了。

桶拱需要的厚重外墙,正是非常好的防御设施,高大的塔楼和屋顶那是火力点啊。

正还特别好理解为啥哥特式的塔楼都放在教堂正面。因为只有教堂正面是桶拱教堂唯一的防御薄弱环节。

这东西不叫塔楼 叫 维京见愁

哈哈,这富有的教堂终于可以抵抗维京人了。



最初的版本:

欧洲人: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容纳很多人的大跨度房屋。最新需求,能抵抗维京海盗


用石头墙壁,石头屋顶吧。

沉重的屋顶导致了墙壁的厚重,过多的墙壁和柱子

他们用拱顶来扩大跨度,而拱顶需要厚重的墙壁来支撑,于是最初的教堂只能用又窄又高的窗户采光。

他们不断的试图提高采光率,飞扶壁,帆拱,再到拱顶粱+木板屋顶,

于是,他们遇到了中国路线的问题,火灾。

好在石头建筑不怕火。巴黎圣母院烧了就烧了,重建骨架还在。

中国:我们需要大跨度的建筑

用木柱,木梁,斗拱,瓦顶吧。

为啥不用拱顶?

那玩意采光通风这么差,天天阴间滤镜用那玩意干嘛?

用在坟墓,桥梁,城门,要塞,长城不需要采光的地方就完了。

土木建筑,出来承重的山墙,两面都能开成片的门窗,采光通风好啊。


即便是以防御为主要目标的坞堡,也要采光通风。比如福建土楼,外墙完全不开窗,内墙也要全开窗。

中国人努力在减轻屋顶重量以产物在木料承重下尽可能大的跨度。



user avatar   qiaozhi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手机随便选了几张自己拍的照片。

请问题主,这种明显考验智商的问题也就不用再提了吧?

最后一张,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建于晚唐,距今一千多年,无论是自己独自来还是跟随老师来测绘,多少次站在“现代”的山门前,看着高台之上将要展翅欲飞的佛殿,从来都觉得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反而做的最好,好过西方建筑无数倍,更是秒掉几乎所有的现代建筑。

有提问问题的时间,不如先认全我发的照片都是什么地方的,都去实地看看吧,或许还能看到正在工作的我们,总归是极好的。

更新:

评论太多没有时间看,再发一张我拍的照片,懂的人自然懂

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还是要把梁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认真的看完才有前提有基础在讨论如是问题吧


user avatar   gu-xiao-feng-5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有歧义

你这个问题有歧义:1,很少石头(或类似)建筑,2,很少高大宏伟。3,补充问题有误。

歧义在于:

第一,石头建筑中国并不缺乏:部分长城、桥梁许多地方是用石头的。(当然,也不乏高大的。)

第二,高大宏伟也不缺乏,比如,仅仅汉代秦始皇陵封土堆来看:封土底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76米。(上面原来还有建筑来着,封土的夯筑水平,不能单做土堆来看。)

第三,我觉得,按照你的意思,应该是:缺乏高大宏伟的单体石头(混凝土)建筑吧?


————中西现存古建筑来看————

必须要肯定的是,现存古建筑中:

1,中国在:建筑物总和体量、规模上,普遍大于西方。

(占地面积,建筑数量,建筑面积。)

2,西方在:单体建筑的体量上,一般是高于中国。

(单体建筑的长、宽、高、跨度。)

解说:这就好像,西方建设的是一座教堂,中国建设的是一座少林寺。一个是一座建筑,一个是一群建筑。


————需要纠正错误的印象1————

一,由于目前西方文化强势,国人对古代西方文化有误解。

1,古希腊、罗马文明灭亡了。

古罗马时代修建了许多单体大建筑,但是,他们的文明基本被灭绝。也就是说,那些文明不存在连续性了。

2,古希腊城邦是古代文明地区的边缘。

你没看错,古希腊城邦是那个时代文明边缘地区,那时文明核心是西亚,即现代的:古埃及,新月沃土,小亚细亚半岛,波斯,你能相信文明边缘地区比文明核心地区建筑物还高大吗?

这就好比日吹集体吹嘘日本,而中国大陆全成了伊斯兰的天下,伊斯兰没兴趣跟西方争(异教徒的东西,毁灭还来不及),于是全世界都以为中华是日本的。

所以:传说中的灿烂古希腊文明,的确有,但绝对没有西方人吹的那么灿烂。

3,现存的古罗马、希腊建筑基本都是复建的。

说实在的,中国当代现存的哪些城墙还大多都是修修补补才保存下来的呢。不要盲信这些东西真的在那矗立了几千年。

整修

(还是不要放大看图了,免得看到往上面吊石头让你笑出声来。)


罗马斗兽场修葺中

古罗马斗兽场数据: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围墙高约57米。

(但是:你相信现代的混凝土大楼可以矗立2000年?古罗马斗兽场是由石灰华建造的,石灰华比较透水,不知道这种石头是怎么撑到现代的,所以真像就是后人原址修修补补的修出来的。)

英国巨石阵……这是在建造之中吧?
这种是需要不停的修复的,能矗立两百年就不错了,真实情况不过是后人修出来的。
埃及巨石柱,你告诉我4000年的东西,石柱上的雕刻这么清晰?

人家分明是修了一点,没钱修的漂亮,于是你当做人家原汁原味……


4,欧洲中世纪,没多少巨型建筑,大约只有教皇们修的几座教堂。

中世纪,除了教皇修的教堂外,目前见到的西方巨型单体建筑,是在文艺复兴时代才又出现的。中间千年是黑暗时期。比起中国层出不穷的巨大城市,一座寿春县城都7公里周长,比不了的。


5,西方现存的高大单体建筑:绝大部分是文艺复兴后期和之后建设的。

此时,西方也已经结束了封建割据,才能开始大规模兴建巨型建筑(之前只有教皇有能力修大建筑)。

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教堂以外的高大建筑,是文艺复兴后期、或者之后建设的。

如:凯旋门终于在1836年7月29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新天鹅堡是在19世纪晚期才建成。

香波堡同样19世纪才内部整修。

爱丁堡也是19世纪建设到如此规模。


6,西方高逼格城堡、宫殿等非宗教建筑:同样是在文艺复兴靠后时代出现的。

这是因为,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以后,城堡才完全以艺术,生活为发展目标,只是保存了城堡的形式,大体上就是豪宅。

换句话说:之前城堡也就相当于中国戍堡,基本没什么逼格。

所以说:你猜中世纪贵族生活是什么鬼模样?


7,但是西方修来修去,还是单体建筑多……

西方花几百年修些教堂、城堡(堡垒?),

中国修筑无数庞大城池、工程。

东西不一样。


二,中国建筑,除了单体体量不足外,后期逼格不够外,大部分时期指标上超过西方。

1,城墙系统、长城系统(如果算的话):单体体量大、长度长。(但是保存下来的很少)

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京城城墙,35.3公里。外郭城墙,60公里。


2,塔:高度确实有高的,甚至比当时西方的还高。(但保存下来的不多)

比如:最高的,北魏时(516年),洛阳永宁寺的九层塔。 136米。

还存在的80米以上塔。(保存下来的塔也大多是从宋朝起的。)

泾阳崇文塔, 陕西省咸阳市,明代,1605,87.2米。

汾阳文峰塔,山西省汾阳市,明代,1623,84.97米,高度位于全国砖结构古塔之首。

定州开元寺塔, 河北定州市,北宋,1055,83.7米。

宁城大明塔,内蒙古赤峰市,辽代,1098,80.22米。


3,皇家宫殿建筑:庞大有余,但是却像建筑群。(而且已经成废墟了)

这种建筑既不是单体,又不是独自出现。

还多建立在夯土台上,夯土台算不算进去也是问题。

注意:这仅是前殿

中国宫殿排行,故宫最小,最大宫殿是其2000倍!

NO10、故宫 0.72平方公里(明初1406年)

NO9、兴庆宫 约1.3平方公里(约700年)

NO8、洛阳宫 2.5平方公里(约700年)

NO7、大明宫 3.2平方公里(始建于唐634年)

NO6、太极宫 4.2平方公里(始建于隋582年)

NO5、未央宫 约5平方公里(建于汉,前200年)

NO4、建章宫 约5平方公里(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NO3、长乐宫 约6平方公里(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

NO2、阿房宫(未建成)

NO.1、咸阳宫 面积未知(前350年)(长乐宫在秦兴乐宫基础上营修而成)

———————需要纠正错误的印象2——————————

1,提前说明:中国缺乏与西方城堡、宫殿类似的建筑。因为:西方城堡诞生自西方贵族文化。中国没有贵族这个阶级。

王子和公主住进私人城堡合乎世俗想象……

如果:

住进土楼、围龙屋档次太低;

住进布达拉宫是要出家吗?

住圆明园的皇帝还有三妻四妾呢,逼格还不够。

住苏州园林,这就不是王子和公主了。

住进城墙的阁楼,当兵打仗吗?

没办法,谁让中国贵族阶级在汉代就被消灭了呢,造成相应建筑缺乏。

2,直观印象对比:

文艺复兴以来,加上西方文明占世界主导,加上文明昌盛,总体规模虽然不及中国故宫、圆明园,但影响力却比中国原因强大,而且更贴近世俗,以下仅仅从规模对比。

圆明园,,,:占地面积350万平方米(5200余亩),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方圆20里。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1080亩),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布达拉宫,,: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540亩),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

山西王家大院: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375亩)。

普陀宗乘之庙: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330亩)。

记住上面数据。

3,西方城堡。

(1)军事为主城堡。

欧洲现存的最大城堡——法国南部的卡尔卡松城堡,城墙全长约为3公里。

比故宫的周长(约3.4公里)还要少一些。

但是这种城堡是这个样子的:以下图。

是以军事为主的,跟中国城墙、戍堡差不多。

(2)居住类城堡(豪宅):

德王行宫:新天鹅城堡。(1869年)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是德国的象征,[1] 由于是迪斯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灰姑娘城堡

数据:主体建筑长130米,总共使用面积有近0.6万平方米。主塔楼高79.16米,四角塔楼高48.22米

新天鹅城堡
新天鹅城堡

法皇行宫:卢瓦尔河香波城堡。(初步建于1519年,1864年全部完成。)

长156米、高56米、宽100多米。

卢瓦尔河香波城堡
卢瓦尔河香波城堡

实际上这就是豪宅麻。

(3),下面这些我懵逼了,不知道他算是城市,还是豪宅。

圣米歇尔山城堡
德国霍亨索伦城堡


奥地利萨尔斯堡
苏格兰爱丁堡

4,小城堡对比故宫可能不公平,以此补充法国王宫。

中国: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1080亩),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法国: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占地11万平方米。

1689年初建,后历代修建,1710年,整个凡尔赛宫殿和花园的建设全部完成并旋即成为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

(没数据,不知道持续了多久。凡尔赛宫后来废弃几十年,损毁严重。)

卢浮宫: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8万平方米。

1546年初建,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

5,小段总结:

(1),西方现存的最大的城堡也就故宫大小,由此可知以上城堡的大小。

这种城堡是放不下几万人的,所以中国的是城池。

(2),宫殿式的城堡逼格确实很高,仅供贵族居住,还有许多是王室的宫殿。

但是,这种城堡大多是文艺复兴晚期建造的,战争作用几乎为零。也就是豪宅而已。

(文艺复兴后期的文化造诣,确实高逼格。)

———————正式讲解:————————

原因:

一,在古代中国:纯石头建筑多是用来建造墓穴用的。

在中国:讲究人死永生。石头房子象征着灵魂永恒,墓穴用纯石头建筑,那么自然不会用到居住上。这导致地面建筑保存完好度、单体规模上较小。

墓地的拱券结构


二,中国文明发祥地中原地区,是河流冲积平原、黄土高原,缺少石材。

中国方面:中原地区(或者说黄淮海地区)缺乏石头,石头运输也困难,黄土高原图层厚重,挖窑洞就好了。

石头主要是用来当艺术品、磨盘、地基、铺路、之类用的,你盖个房子还要去百里外拉石头?经济成本太高。

而中国石头房屋、建筑多集中在南方丘陵地区、北方的山地、丘陵。还不是主流,而且,就算石头建筑也很少是石头屋顶,多是用作承重墙。

西方方面:多山石、火山灰,发现混泥土很便利。而且靠海洋运输,运输便利,石头裸露,就地取材,成本要低很多。

中国,黄淮海地区没有石头、黄土高原石头运输困难。
欧洲,遍布各地的丘陵。

三,中国是皇权高于宗教。

(1)解释:

中国:皇帝一代皇帝一个想法,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个性,再加上大臣们的制约,花百年时间建造单体建筑,没那个条件。

西方:宗教高于世俗皇权,宗教为神服务,延续性极强,制约少,因而可以用几百年时间建设一座建筑。(所以前期的大教堂建筑数量很少。)

(2)换个角度说:

中国:单体建筑建筑多是人来居住、实用的,讲究实用价值,而且教权又没有那么庞大势力,自然不会去修庞大的石头建筑。

西方:单体建筑多为神权服务,神权要的就是高大、宏伟、永久,自然,石头就是首选。


四,气候因素。

第一,对建筑影响。

中国:是冲积平原面积广大,季风气候,河流变化幅度很大,洪水干旱灾难频繁,造成许多城市都需要不停的复建。自然,木结构复建要比石头结构复建更简单。

(典型的是开封城,泥沙掩埋了旧开封城,人们在原来基础上重新盖,开封城下有5、6座老城)

西方:气候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洪水、干旱、风暴等自然灾害少,气候比较稳定,自然,石质建筑受到损害小,也更适合。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古建筑保留的很多的原因之一。)

平原洪水对建筑损害极大,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多夯土台,防水浸泡。

第二,对人影响。

中国:讲究风水天人合一。中国是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南方湿寒),夏季闷热,如果住在石头建筑里,生冷湿寒,居住舒适程度没有木质、砖木结构舒适啊。

西方:气候条件下,对人不利影响稍微较小一些。(西方历史上木材建筑同样非常多。)


五,中国除了最高统治者之外,缺乏有实力兴建类似建筑的地方割据势力和贵族。而皇权对地方控制力极强,对建筑制度有一些列规定,又限制了单体建筑的规模和大小,自然缺少庞大的单体建筑。

比如:一个大臣在首都旁边建了一座城堡,皇帝一定觉得这大臣要造反,所以中国古代有钱人多是以庄园为主,而不是城堡。

比如:各代都有规定,城内建筑不能高于城墙。(直接限制了建筑高度。)

比如:明清政府对民居进行了等级划分,就限制了建筑多样性和单体建筑的大小。

西方政权零碎,地方势力自主性很大,许多中高层贵族可以自己建设城堡,因而单体建筑规模比较大。


六,再是,因为中国的战火和政治运动太厉害,许多古建筑都被拆了,比如北京古建筑基本被拆完,秦汉时代的古建筑都只剩下夯土堆了,石头建筑也只剩一片废墟了。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中国建筑结构容易拆啊,不行的话一把火就烧了……)

被拆没了,看不到,自然认为没有……

(在这,要特别感谢人民政府的拆除行动……)


七,因为中国地域封闭,风格万年如一啊。

中国:在大陆东端,四周比较封闭,路上丝绸之路要经过大漠,海上丝绸之路要经过漫长海路,缺乏交流。所以,木头占据主体后,很难被其他建筑风格取代啊。

欧洲:有地中海这个内海,旁边的中东就是文明交汇点,所以欧洲受世界各民族、各文明、各文化影响。走马灯式的公国更替,及林立的小国,导致风格在历史上来回变化啊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古罗马风格;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巴洛克建筑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石头建筑自然容易流行开来。

中国这边,只有陆、海丝绸之路与外国文明联系。


,最重要的是:木质结构的极限。

中国的古建筑多是平铺,占地面积广大,夯土台高,大殿的大小多限制于木材大小,但是参天古树的运输和成长费时费力,而且高大的巨型参天古树,在宋之后逐渐枯竭,所以建筑还有缩小的趋势……。

(这就是历代皇家宫殿面积不断减小的原因之一)

到了宋代许多地方做高大木材耗尽后,才出现硬山、无梁殿,但是远不是主流,而且,无梁殿同样不是给人住的……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梁。


九,战争模式不同。

(长期的战争是城堡类建筑产生的重要原因。)

中国:是大规模王朝战争,之后会迎来和平时期,战争规模大,烈度强,时间短。战争以争夺城市和人力资源为主。所以有大型城池。修城墙了。

西方:是小国林立的贵族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战争,规模小,烈度低,时间长。以侵扰、掠夺为主。所以建立私人城堡,保护自己,而且还是不停的修建。

所以,西方城堡多据险而建,附近多石材,就地取材修建。

中国城市是帝国体系一部分,是给数量庞大的百姓居住的,又不是据险而建的贵族城堡,城池所在地是冲积平原,因而只能修建城墙了。

(至于你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大型城池、城堡,基本上是西方现代人想象的。)

十,还有最现实的一点:宣传力度不到位,你对某些历史缺乏了解。

中国由于缺少贵族阶级和战争需要,多以私人居住的园林和庄园为主。如果非要对比西方城堡、教堂,中国也可以找出类似的建筑。

(一),绝大多数是村一级的城堡。

(所以缺乏艺术价值,也不够精致,这种建筑是民间长时间、大规模械斗、冲突、宗族战斗、民系战争的产物。)。

比如:客家土楼、客家围龙屋数量足有上万座吧。

比如:某些山寨,地主院落。

彭家楼子(1864),重庆云阳县里市乡黎明村,占地0.35万平方米。
饶平道韵楼,建于明末清初,内切圆直径是101.2米,周长328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
安贞堡(1885年)又名“池贯城”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
谦光楼创建于民国6年(1920年),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
泰安楼1763年,占地6684平方米
大田土堡
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方形土楼。外墙东西宽136米,南北长76米,占地10336平方米。
河南康百万庄园(1820年)总占地面积为6.43万平方米

(二),大量的历史上的据险而建的宗教建筑。

天台山伍龙寺,集军事古屯堡建筑和宗教建筑为一体,建筑面积0.2万平方米
不知道哪里
山西青莲寺
五台山、菩萨顶(众多建筑的一小部分)
武当山(众多建筑的一小部分)
悬空寺(众多建筑的一小部分)
老君山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木质屋顶的弊病,确实不好弄出很大的穹顶跨度。


(三),战争时期修建的各种军堡,数量同样极其庞大,但基本都被废弃。

河北蔚县:历史上有八百庄堡之说。

(但,都被废弃了,毕竟战争时期需要防御,和平时期只好废弃。)

西大坪军堡

(四),最接近题主所述的中国建筑是:喇嘛教的寺庙。

艺术价值、精致程度有了质的提高(对比民居),规模也是极其宏大。

地方元首、贵族级别。合宗教、居住、战争一体,与西方城堡类型相似,建筑等级和艺术精美层次都极为类似。至少看起来是很庞大,具体的话,不知道怎么划分的,不知道算不算单体。

布达拉宫(唐初建立,清1645年重建),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

布达拉宫建造时间和规模,比巴黎圣母院还早,还大,仅供给某些人打脸用吧。


日喀则的桑珠孜宗堡
那曲地区索县的赞丹寺

当然,北京附近也有这种宗教建筑。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这些建筑屋顶似乎是平的,至于跨度到底多大我不知道,算不算单体不知道,但是体量是够大了,表面看来宏伟也有了。

(五),汉地核心地区建筑:城池、寺庙、庄园。

诚如以上所见,因为汉族核心地区战争多是大规模王朝战争,其他时间比较平静,缺乏修建私人城堡的必要性。

所以,汉地核心居住、宗教、军事性质建筑分开的,分成了:

1,巨型城池。

宏大有余,但大多不是石头的。

例子1:平遥古城墙:周长 6.1 公里。高8~10米,底厚 8~12米,顶厚3~6米。

最完整的古城:平遥古城。(县城), 因为穷没拆成,不多的几个存下来的古城池。

例子2:西安古城墙:周长13.74公里。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

西安城墙:省城。不多的最完整的城墙之一。


例子3:古代长沙城墙:周长8.7公里。

长沙城墙残余,天心阁。

例子4:北京城墙:周长24公里。

北京古城墙照片

2,平铺面积广大的庄园、寺庙。

皇家园林:占地5200余亩,方圆20里的圆明园。

(里面不少中西合璧建筑,单体规模同样不小。)

私人园林:拙政园78亩。山西王家大院375亩。

(单体建筑、高度小很多了。)

圆明园

——————补充正文————————

撕:bai lee: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少有像欧洲石制教堂宫殿这样高大宏伟的建筑?

先看故宫全图:故宫 。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

天主教总部,圣彼得大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

(西方19世纪前最大的教堂)

再看:其对比。

1,他的最重要对比:故宫的太和殿(皇帝办公地1695年)vs圣彼得大教堂(教皇办公地建于1506年至1626年)

2,太和殿1695年,小的那个(奉天殿,大的那个1406年)与圣彼得大教堂实景对比。

3,太和殿与圣索菲亚教堂(532年~537年)(位于土耳其)对比。

3,欧洲中世纪的大跨度木屋顶,

但是:

1,现存太和殿体量是最初建造的1/3(奉天殿1406年)

是因为清朝时期大型木材已经消耗殆尽,体积受到限制,所以与圣索菲亚大教堂对比,这样对比就显得很不公平了。

2,圣索菲亚大教堂属于拜占庭帝国。

位于现今土耳其,其历史不属于西方历史,这样对比的人该去好好学历史去了。

(当然属于欧洲还是必须承认的,毕竟君士坦丁堡是在欧洲地面上。)

3,太和殿只是故宫建筑群中的一小部分,而教堂却是建筑中的主体。

拿百分之一对比别人三分之二,这种对比欠妥当吧。

(看首图故宫太和殿标注位置)

4,太和殿也不是故宫中最大、最高的单体建筑吧?

个人觉得午门才是。

(去故宫时直观印象,可能那个作者认为建在宫墙上就不算单体建筑了吧,这个我没办法评论,定义不是我能定的。)

5,清朝蛮族统治中国,许多技术都已经倒退,并不代表最高巅峰时期。

而西方却在进行着文艺复兴,进程上有代差,这样比,公平么?

6,为什么不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单体最大木构建筑进行对比?

比如:

第一,汉唐皇宫前殿。

第二,唐朝的明堂,高达89米。90米X90米X89米

第三,唐朝的天堂。高达100米以上。

就建在明堂的后面,建于689年. 据史料记载,天堂共5层,在第三层就可以俯瞰明堂。)

7,你所谓的大跨度屋顶是否可以撑得住中国的气候?

你嘲笑中国建筑柱子多,没有欧洲那种大跨度木屋顶,但是,你却忘了地理因素。欧洲可以建造了许多大跨度的建筑,那是因为:

(1)欧洲大风少。

(2)暴雨少。

(3)无雪。

(4)全年气温在0度以上。日温差、年温差均较小。

(5)地质活动强度小于中国。

把你的欧洲大跨度屋顶建造到中国能撑几年?石头混凝土的不知道,你那个木头的恐怕一年不到就被积雪压倒了吧,呵!

西方石头建筑诞生在西亚埃及、新月沃土、小亚细亚半岛。

气候以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无积雪,干旱,屋顶跨度可以做的很大,为以后大跨度屋顶和大型单体建筑积累了经验。

——————

到这里想起另一条限制中国单体大建筑的原因:因为地理因素。

中国建筑发源地,地质活动活跃,多地震。

1,季风气候为主,降雨集中,多暴雨。(排水需求)

2,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多暴雪。(每年被暴雪压趴下的现代工厂都不少。)

3,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北风强大,夏季多临时性大风。(抗风)

4,沿海还有台风、寒潮天气。

5,大雨浸泡建筑。(高台的作用?)

6,多临大河建设宫殿,需要应对河流爆发的洪水。(所以建筑多建设在高台上?)

7,全年温差大。石头建筑遇到小于0度的气候,热胀冷缩下,会加速摧毁速度。

8,昼夜温差大。石头建筑遇到小于0度的气候,热胀冷缩下,会加速摧毁速度。

9,地基多是冲积平原上,土质松软。

10,大地震的摧毁。(北方地震多发,强度很大。比如唐山大地震。)

综上:中国适合小跨度屋顶,加上木质梁柱支撑,所以跨度就要小很多了,缺乏大跨度房屋修建经验。

所以:没有水泥时代,照搬那种大跨度建筑搞到中国,恐怕问题很大。

另外,保定天主堂,全称:圣伯多实禄堂。1901年建设。到了中国不也一样用一堆柱子撑起来。

————

8,后面你提到古埃及,两河流域,新月沃土地带。那是欧洲吗?那是西方文明吗?你在逗我吗?那和西方文明是一脉相承?你别说梦话了,那是西亚地区,已经绝种的文明,算不到西方人头上。

———————

所以,题主问题的答案就很清楚了

—————————正文完结—————————

终于写完了,累到快吐血了,点赞吧,不然,你良心不痛吗?







———有人和我撕逼拜占庭帝国属不属于西方————

先声明:看看我文章,我什么时候说拜占庭属于伊斯兰文化了?别说笑话。认真看清答案在回答。

我的看法是:拜占庭帝国不属于当代西方。

原因:

1,拜占庭帝国是从东罗马演变过来的,王国信封东正教。

东正教诞生在今天小亚细亚半岛、埃及、以色列、叙利亚,希腊地区。与欧洲主体天主教文化根本就不是一脉,本就是一对互不认同的冤家。文化上算不得一体。

2,拜占庭帝国灭亡,帝国领土被奥斯曼土耳其继承,人口皈依了伊斯兰。

而奥斯曼是的西亚东方国家。

3,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直系继承者是俄罗斯。

俄罗斯这个异类又被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基本将其视为非西方国家。

4,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两州,但主体在亚洲。

首都虽然在欧洲,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5,按照继承来说,继承者是现在的土耳其,他是西亚伊斯兰西亚国家。

奥斯曼土耳其主体是现在土耳其,文化继承者俄罗斯,西方国家都不认为其是西方人。拜占庭是灭绝了的文明,一个文明灭绝了,其历史地位应当归于继承者吧?怎么算也轮不到西方人来继承吧?

6,西方历史学家一直不当拜占庭(东罗马)文化为西方文化。

出于宗教、血缘、地理等因素,千百年来拜占庭帝国一直被西方认为是东方国家,怎么到了你们口中就变成纯西方文化了?

圣索非亚大教堂:地理位置在欧洲伊斯坦布尔,但是国家属于东方土耳其好不好!

(所以这个教堂,拿来当欧洲教堂还马虎说的过去,拿来当西方教堂,我喷你一脸。)

关于东正教(百度百科):

公元1世纪,希腊裔基督徒的耶路撒冷安条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亚历山大港罗马之五城联邦原型诞生。4世纪,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国家教会首都。[4] 5世纪,因单性论被开除的近东边缘教会形成东方人派正教会

—————更,跨度问题。——————

评论中某人原话:中国古代的数学、几何、物理落后,无法设计和建设大跨度高强度的高大石材建筑。

这话是扯淡。

1,赵州桥公元(606),桥长50.82米,跨径37.02米,桥高7.23米,两端宽9.6米

2,清明上河图(描写的是实景)中的虹桥(木质)。

3,自己搜索”叠梁拱桥“

叠梁拱桥。

——————更,中国藻井——————

1,在艺术成就上,晚期西方教堂内部逼格的确很高。

(废话多少年就修教堂,还没人破坏,能不高?)

但,并不代表中国建筑内部就是空白了,其中藻井具有代表性。

2,中国缺乏大跨度穹顶建筑,导致方教堂、皇宫在单体建筑体量上大于中国。

(以大穹顶代表。)

不过,中国却有小型的与之类似的穹顶结构,其中还是以藻井为主。

戏台藻井
天坛公园 皇穹宇藻井
御花园千秋亭中的蟠龙藻井
大觉寺蟠龙藻井
斗八藻井
太和殿上的蟠龙藻井
太和殿藻井
钦安殿藻井
隆福寺藻井

———————————

当然你若要画在石头穹顶上的也有:主要是在墓地里……

(汉墓是挖开建造的,不是洞穴)


还有一种是画在洞窟里:

莫高窟

——————————灵山梵宫(当代2008年建)现代佛教石质建筑———

————————————————其他文章——————————

我是你枫哥哥: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城堡型建筑?

我的世界观整体论述(内容庞杂,仅供洗脑):《枫哥哥的世界观》(word文档)

——————————我的其他文章————————————

中国人真的有“素质”问题吗?

什么是人造民族?举例说明?

如何理解「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和「汉族是伪装成民族的文明」?

有哪些令你细思恐极的冷知识?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少有像欧洲石制教堂宫殿这样高大宏伟的建筑?

为什么我们开地图炮的时候基本不提河北?

如何评价金灿荣「中国知识界以自己的浅薄和刻薄掩护中国的战略崛起」的论断?

我是你枫哥哥:中国人真的有“素质”问题吗?

我是你枫哥哥:什么是人造民族?举例说明?


user avatar   he-mao-c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民不是移民,中国显然不应该接收任何形式的难民,难民经历了太多人性中的极端状态,人性中的残忍被激发的更多,再加上宗教与战乱因素,为了生存难民的底线会更低,为了生存难民不惜恩将仇报、鸠占鹊巢,其对于稳定的社会有巨大的破坏性。

—————————————————————————————————

难民如果席卷欧洲,欧洲没落,欧洲储备的大量人才,中国要做好准备。

中国要为未来潜在的优秀移民提前做好准备,所有移民至少符合以下标准:

1、接受归化。接受中国法律、传统和习俗的归化,华文参加水平考试;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进行郑重的归化仪式,宣誓并视频记录这一过程。

2、有一技之长,科学技术领域优秀人才优先。优秀人才需要中国指定科研、技术或教育机构进行鉴定。

3、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4、在移民中国之前,没有触犯过法律(以中国现行法律为准)。

5、符合以上四条者,到中国后需要数年的准备期方可有资格加入中国国籍。

6、6岁以下健康儿童(以中方骨龄测定为准),以及符合1至4条相貌姣好的25岁以下女子。

7、宗教类神职人员、有反华行为及反华言论者禁止移民。

——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以上是移民的标准。


——————————————————————————————————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各种人均指标都较低的国家,按照“谁提出问题,谁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原则”,哪个国家指责中国多,哪个国家就应该帮助中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些国家要真金白银的给中国出钱,不出钱不帮助就别BB,还要中国人自己勒紧裤腰带独立自主的自己解决。美国作为经常指责中国的国家,我觉得美国应该尽力帮助中国,比如至少接收中国1个亿的“难民”,如果美国接收不了也不想出钱,最好闭嘴。


user avatar   bao-lai-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史上的刘备,与演义里的刘备,完全是两个人。

正史刘备,若用一个字表达,那就是“枭”;用两个字,“枭鸟”;用四个字,即为“食母恶鸟”。

仅不完全统计:

刘备投了公孙瓒,然后就拐了公孙瓒的兵,去徐州不回来了;

刘备投了陶谦,然后就把陶的丹阳兵搞到了手;

刘备投了吕布,然后就搞了吕布的战马,还在吕布的地盘私自扩军,挖吕布墙角;

刘备投了曹操,然后就带了曹操兵在徐州造反了;

刘备投了袁绍,然后就带了袁绍的兵跑路了;

刘备投了刘表,然后就搞到手了一只较大规模的水军;

刘备投了孙权,然后就把大半个荆州搞到了手;

刘备入了川,然后就把刘璋的兵马钱粮搞到了手,后来又反过手来把刘璋整个吃了。

试问,有刘备的这份辉煌的答卷,在“食母”方面,还--有--谁……能望其项背?




     

相关话题

  我们知道,岭南的“岭”指的是南岭。历史上的越南是中国的安南省,那么、“越”是什么意思?指代的是什么? 
  你经历过哪些事使你感受到了埃塞俄比亚的强大? 
  印度未来国运如何? 
  为什么抗战时华北的发展远不如满洲国? 
  匈奴人的人种到底是蒙古人还是高加索人? 
  还有哪些逆天级的大牛健在? 
  为何唐朝皇帝少见有活过60岁的? 
  八年抗战里,37,38年,国军虽英勇但节节败退。为什么日军没有一鼓作气打下去,而是让战争转为战略相持? 
  西周时期晋南地区是怎样的文化面貌和政治格局? 
  古代欧洲为什么不像中国一样实行中央集权,而采取分封制哪?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雷诺日产董事长戈恩突然被捕?
下一个讨论
中国老百姓对于枪械的理解是什么?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