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是否只有东亚国家在广泛使用味精? 第1页

     

user avatar   feng-xiao-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说是的。

正是中国(东亚)的基因和饮食习俗造成了这种现状。

美味的奥秘

首先,不仅是中国人,东亚三国(中、日、韩)都喜欢味精。其它地区、国家对它没有偏好,味精的流行区域基本被限制在东亚。中国也不是各区域各民族都喜好味精,新疆、内蒙等地对味精的接受度并不高。

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国家、地区、民族的饮食习惯都是由其物产、商业贸易等因素决定的。东亚三国如此偏好味精,必有其共通的饮食背景。

如前文所述,使用味精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鲜味”。“鲜”不是营养摄入所必须,而是为了改善饮食品质,即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有滋有味。“鲜”能够将普通饮食提升到“美食”的层次,令人产生愉悦之感。

在世界美食谱系中,提升饮食愉悦的方式主要有三大类。一种是高温烹饪带来的美拉德反应产生的香气,如烘焙、烧烤等,一种是食材中含有或烹饪加工中分解产生的谷氨酸盐与核苷酸盐,及其它使人感受到鲜味的物质,如肉类、鸡汤、蘑菇、海鲜等,一种是烹饪添加的香料带来的挥发性、溶解性的气味和味道,如大蒜、胡椒等。洒满孜然、辣椒粉是烤肉串和堆着蒜泥的碳烤生蚝都是以上三种的结合体,能抗拒这等美味人就可以考虑出家了。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美食,都是以上三种的结合,也必有其侧重点,这正是构成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烧烤与蘑菇汤

我们可以将全世界的饮食谱系分为三大类:农牧谱系(中西亚、欧洲、美洲等)、南亚及东南亚农耕与海洋谱系(印度、东南亚诸国)、东亚农耕谱系(中、日、韩),其它国家与民族都可以归类为其中之一,比如以牧业为主的南疆、内蒙,饮食习惯更接近于中西亚农牧谱系而非中原农耕谱系。

首先来看以中西亚、欧洲为代表的农牧谱系。这些国家的食品结构中,肉蛋奶的比例很大,以烘焙、烧烤、炖煮为其主要的烹饪手段。

烘焙、烧烤产生的美拉德反应带来的肉香、焦香远高于味精,上图这种土耳其烤肉,加味精不仅毫无益处,反而还会将味道带偏。再者,如上篇所述,味精在高温下会失效。

农牧谱系也很重视谷氨酸钠带来的鲜味,肉汤、蛋汤、番茄、海鲜中的天然谷氨酸钠含量很高,法国蘑菇汤、意大利番茄海鲜面,都是鲜美口味的代表。

农牧谱系同样也很重视香料的使用,由于欧洲本地香料种类很少,才造就了从阿拉伯到北非到大探险时代的两千年香料贩运与香料战争。为了吃得好,人们什么都做得出来。

此外,欧美人不接受味精还有另一个原因,即有极少数人对味精过敏(过量使用时),出于饮食安全的考虑,商家也不愿意使用会带来风险的调味品。需要说明的是,东亚人没有味精过敏现象。味精诞生于海带,欧美人不能消化海带,而东亚人因为基因变异,具有特别的能够消化海带的酶。可以说,咱们就是天生能接受味精的人种。

咖喱与冬阴功

再来看另一个饮食谱系: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与东南亚农耕与海洋国家。这一谱系与东亚三国的主食结构相近,都是以稻米、面粉、蔬菜瓜果为主,肉蛋奶比例较低,烹饪手段多为蒸、炖煮等。显然,南亚与东南亚饮食不能依靠主食材的自然鲜味和高温烹饪提升美味感受。

然而,这一区域却是世界香料中心,香料的种类繁多,品质优异,于是在南亚和东南亚发展出了世界饮食之林中最独特的调料系统,代表性的当然是印度咖喱。

印度咖喱之复杂,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甚至接受的,就如重庆火锅底料,只有当地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在南亚主食材简单且缺乏肉类蛋白的情况下,咖喱能带来多变且刺激的口味,提高了饮食的享受度。咖喱的味道可以压倒所有食材的本味,味精这种仿造食材原始鲜味的调味料在咖喱面前毫无存在感,甚至会起相反作用。

而在东南亚,人们除了大量使用丁香、茴香、姜黄等香料外,还加入了更多香草类调味品,如薄荷、香茅等,这些香料、香草与海洋出产相结合,诞生了以酸、辛、鲜为代表的调味体系,如泰国的冬阴功、马来西亚的叻沙。这些口味都无一例外地使用海鱼、虾作为原料,以取其鲜。在本文的上篇已经介绍过,海虾和海鱼中富含谷氨酸盐与核苷酸,相当于天然的味精和鸡精。

因此,在东南亚菜肴中,一般不需要额外添加味精。此外,冬阴功汤、叻沙都是酸甜口味。酸甜苦咸鲜中,酸甜相辅、咸鲜互佐,在酸甜中加多了味精反而不好。

吃草的东亚人

回到我们的家乡。东亚三国的饮食结构基本相同,我们是深耕细作的农耕民族,千万年来以素食为主,缺乏动物脂肪与蛋白摄入。我们的主食是小麦、水稻、高粱等,我们的菜是萝卜、白菜、空心菜、冬瓜之类。请注意,以上列举的主食和菜蔬都是一两千年甚至更早在本地种植的,土豆、辣椒、玉米等是明清时期才被大规模引种。原产或早期引种的主食、菜蔬,以及调味品与烹饪形式,决定了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

中国传统的主食与菜蔬,简单总结就是两个字:吃草。

白菜,草叶子,萝卜,草根子,稻米和麦粒,草种子。

中式传统餐饮没有烘焙技术,加工青草的方式也就是蒸和煮。直到宋代铁锅普及,我们掌握了能够产生一定美拉德反应的爆炒技术,总算是有了可以减少草汁渗出并增加油脂香气的高等级烹饪技术。

东亚三国另一个不利条件是缺乏香料,我们的丝绸之路,送出去的是丝绸、瓷器,带回来的主要是香料,胡椒、丁香、肉蔻之类现在看起来很寻常但当年贵比白银的调味料。以前的老百姓用不起舶来的香料,除了逢年过节也吃不起肉。

综上,我们没有中东、欧美相对丰富的肉蛋奶食材和烘焙技术,我们也没有南亚、东南亚廉价的香料、香草,古代的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的生产能力低下,内地的老百姓得不到富含天然味精的海里的鱼虾,我们如何提升饮食的口味?

快乐地吃草

咱们并不惨,东亚三国的人均智商世界第一,中式、日式、韩式料理的地位也很高,因为我们能够依靠类型相对单调的食材条件,发明出更高级的提升饮食口味的技术。

最具代表性的是利用一种原产于中国的草种子——大豆,以及汉代从西域传来的另一种豆科植物种子——蚕豆,创造出了豆瓣酱,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诞生的酱油。

酱油之鲜,其实就是大豆蛋白水解出的谷氨酸钠等。豆酱和酱油带来的鲜味,是中餐的灵魂和柱石,缺少了它们,任何一个菜系都会垮塌。不仅是中国,酱油也是日式料理之魂。韩餐烹饪等级低一些,还停留在大酱、石锅的水平,相当于我们的汉代。

豆酱、酱油以及更晚出现的面酱等,为我们提供了鲜美的原生态味精,让我们能更加快乐地吃草。

当然还有别的。沿海地区的虾酱、鱼露、各式的泡菜等,都是为了使口味更加丰富,菜肴更加鲜美。东亚三国对蘑菇的偏好远高于世界其它国家,就是因为蘑菇中富含核苷酸,即鸡精的主要成分。于是我们有了以下这种世界顶级的吃草技术:草+香菇+生抽+铁锅爆炒。不用加味精,这是美味中餐的代表作。

豆酱、酱油虽好,却也有明显的短板:色泽过重、滋味霸道。当我们需要做清淡雅致的菜肴时,这些增鲜调料就不合适了。

于是,我们的老祖先发明另一种富含氨基酸的更高级的增鲜剂:高汤。中国的高汤主要用老母鸡、猪骨等熬制,日式料理的高汤则用海带、干鲣鱼、香菇等制成,上篇介绍过,谷氨酸钠和核苷酸正是从这些食材中被发现的。

顶级的高汤可以带来超乎寻常的口味,开水白菜,它将中国食材中最廉价的草,带到了川菜皇冠的地位。

我们为什么热爱味精?

从以上对东亚三国饮食结构与调料系统的分析可以发现,我们对食物中所含的美味氨基酸的追求,已经刻写在我们的饮食基因中。

然而,东亚餐饮提升美味并不容易,烘焙的肉香更刺激,东南亚等地的香料更多变,而我们酱油体系口味较为单调,高汤那是饭馆子用的,咱们寻常老百姓也吃不起。

所以,答案已经出来了:当我们采用现代食品工业技术,生产出廉价的滋味的精华——味精,想想看它该是多么受欢迎。只要那么一小撮,青草的滋味就变得鲜美,放那么一点,就顶得上一只鸡炖出来的鲜汤。

味精,使得寻常百姓能以最低廉的价格提升菜肴的美味,说它是个划时代的发明并不为过。

无处不在的味精

味精是我们的需求,这种成本很低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也必然带来无节制的滥用,于是味精变得无处不在。所有熟食品中,在各式酱油、料酒、酱料中,我们找不到无味精的饮食环境。甚至是烧烤撒料中,味精都被不必要地大量添加。

以上图的烧烤料为例,如前篇所述,在高温烧烤时,味精虽然不会致癌,但会失效。然而,哪个厂家敢不加味精?我们从小就是被味精养大的,已经难以摆脱无所不在的味精带来的鲜味。厂家在各种食品、调味品中添加味精,都是我们消费者要求的。如果真没了味精,你一定受不了。

另一方面,商家也可以通过添加味精改善、提高产品的口味,甚至以劣充好,比如现在的廉价酱油,若是不加味精,根本就不会有人使用,到了这一步,味精已经成为假冒伪劣的帮凶。

无处不在的味精带来了两个恶果,其一是加大了钠盐的摄入。东亚三国的钠盐摄入全世界最高,就是我们的大酱、酱油、味精调味体系造成的,其结果是东亚的高中风死亡率。其二,过于强烈的人造鲜味降低了人们味蕾的敏感度,使我们愈加背离食物的本味,与中式餐饮的传统渐行渐远。这些年来,流行的口味是什么?想想为什么?

在此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世界几个主要饮食谱系中,为什么恰恰是东亚人发明了味精并使之普遍使用,甚至到了无处不用的程度。

然而,随着食品的廉价化和工业化生产,现如今欧美等国家的很多调料、食品中也已经被大量的加入了人造鲜味剂。同样,情形也在东南亚发生,在华人生产或改进的调料中尤为突出,更不用说中餐与当地餐饮融合带来了味精蔓延。

味精类人造呈鲜剂已经在全世界无处不在。

能否不用味精?

我们已经离不开味精。鸡精的出现适当减少了钠盐的摄入并提供了更丰富的口味,但依然是一种人造鲜味。那些声称不用味精的餐馆,无非是改用挂羊头卖狗肉的浓缩鲜味汁,依然还是味精。没有任何一个中餐馆不使用味精类的增味剂,除非想倒闭。

当今所流行的传统、有机调料,也就是为了迎合反现代的回潮。这些所谓的有机是不是靠谱,笔者也不好评价。也可以完全按照传统酿造、烹饪,代价是你要付出五倍以上成本,其结果可能还是清汤寡水、索然无味,有多少人的味蕾还受得了?又有多少人经济上承受得了?

使用味精,是改善中餐口味最廉价的解决方案,是最符合中餐传统的调味方式,我们的基因和老百姓的钱包决定了必须接受味精。无论经济水平如何提升,能够享受优质食材和高品质烹饪的,总是少数人。

这也是为何,味精已向全世界蔓延,工业社会中的所有依靠商品供应来满足需饮食需求的人,也就是绝大部分不生产食材的城镇居民。都要面对着一个问题:是选择廉价而直接的味道,还是昂贵而多层次的味道?

答案由你的钱包决定。

好像也有第三条路。就是选择廉价而寡淡的味道,那些声称家里不用味精的人就是这样做的。

本文的上篇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声称家里不用味精,也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你只要到厨房里去看看那些调料背后的配料表,除了原生态的盐、糖、花椒粉之类,还有醋(因为不需要)。其它哪一样中没有添加谷氨酸钠与呈味核苷酸?

别自欺欺人。中国人在家里做饭,使用味精只有多和少的差距,没有用和不用的选择。

科学地使用味精

味精本就不应该被抗拒,它绝对安全,只是不应该被滥用。

减少味精使用的办法很多,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就不一一列举。简单地总结就是几条:酸甜口味加味精无益,烘焙烧烤加味精是浪费,海鲜不用加味精,大量使用调料烹饪的菜肴(一般是红烧的肉类)没必要加味精,毕竟调料里已经有那么多了。

有些菜肴,天生就富含鲜味,加了味精反而无益。比如西红柿炒蛋,比如海带排骨汤,味精是从海带里提取的,用海带做汤还加味精干什么?

反之,家里炒青菜、做蔬菜汤时还是应该加味精(或其它增鲜剂),我们不应该回到吃青草的远古时代,青菜和蔬菜汤中原​本不需要多加盐,来点味精没关系的。

本文总结:味精是一款能改善菜肴口味的普通调味料,中餐已不可或缺,它和盐一样,没危险,但不应当多用。

懂得科学,我们才能健康而放心地享受美食,这就是本文的宗旨。

补充说明:本文的上篇《你吃味精么?》专题介绍了味精的使用安全问题。

补充说明:

1. 有留言表示欧美薯片之类也加入了大量味精。本文已经特别说明,味精正在全世界广泛蔓延,只不过东亚三国使用更加普遍。东亚三国是仅有的大部分家庭和几乎所有餐馆都将味精(或其它增鲜剂)作为重要必备调料,且大多数菜肴都会加入的国家。那帮号称自己出过国有见识的,回答一下,中亚欧美的家庭中,味精是不是常见的调料?

2. 欧美饮食体系源于中亚,牧业成分高于汉族,肉蛋奶的比例就是比汉民族高,同样,蒙古族、哈萨克族等肉蛋奶的比例也高于汉族。即使即使中世纪各民族都很少吃肉,奶的比例也高,就如中国的藏民族。那帮在下面留言举例欧洲土豆的,是不是觉得我们吃肉蛋奶少了就丢人?

3. 说个不客气的,某些留言,就是觉得自己农耕吃肉少了丢人,觉得吃味精多了丢人。为什么眼睛里只有欧洲?就不提中亚、蒙古?别那么自卑好不好?


user avatar   wu-jun-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ps不中看的美食 中餐哪一集还是蛮有意思的

美国人谈味精色变,一度达到了一想到中餐就头晕眼花嘴唇发干的地步。在美食纪录片《不中看的美食》中,韩裔大厨David Chang就让观众见识到了这种偏见的可怕。

大厨请来一些志愿者来谈谈吃中餐的感受,一位大妈描述自己吃了中餐以后头疼的经历,说味精让她有种可怕的紧束感,就像在脑袋里面收缩,下巴也在发麻。

老美们每次从中餐馆出来,恨不得喝光全美国的水用来补充脱水严重的身体。

许多美国人对味精十分害怕,甚至有个名词叫「味精恐惧症」。

其实就算中餐馆真的在门口贴出了“No MSG!”的标志,那些「味精恐惧症」的人照样不会去。对他们来说,「味精恐惧症」应该改为「中餐馆综合症」。

事实上,在上世纪60年代对味精的恐惧症状就是被称为「中餐厅症」(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当然这是个被媒体普遍化的伪科学症状。

《不中看的美食》最后,大厨David Chang拿出一袋零食分给批斗中餐的人,他们吃得开心时,一位食品专家登台告诉他们,这些零食里面都添加了味精。

在美国食品工业中,味精经常被大量使用,美国人最喜欢吃的膨化零食,都会添加味精,中餐厅绝非主要使用场景。


user avatar   zhang-qi-ling-24-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国家确实不太使用结晶的味精或者鸡精,但是全世界所有菜系对鲜味,或者说咸鲜的追求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


西餐里有——


1.芝士

高赞已经说过了,巴马臣芝士碎可以说是很多西餐中的万能撒料

像这种包装的瓶装芝士粉,和味精鸡精的区别我觉得不是很大


2.凤尾鱼/鳀鱼

英文Anchovy,一种发酵小鱼罐头,味道极其浓烈,富含谷氨酸钠,西餐里常用调味料,在做酱汁的时候经常丢一两尾凤尾鱼进去,搅碎,也是起到提鲜的作用


3.高汤

法餐里stock可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他们先煮好各种牛肉汤鸡肉汤鱼肉汤,然后再用这个富含鲜味物质的汤来烹饪各种菜品



这些东西的核心都是谷氨酸钠为主的一些鲜味物质,所以真没必要看不起味精


就更不要说薯片之类的各种包装食品里暗戳戳的加了多少谷氨酸钠……

吐槽:某漂亮国自己国家口味比谁都重,巨甜巨咸巨油,还好意思嫌弃味精……


user avatar   orca8512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以为欧洲不用么?欧洲也用啊,只是不直接提炼出谷氨酸钠晶体(MSG)而已。

欧洲餐桌上最重要的佐料之一是芝士粉。具体点来说就是帕尔马干奶酪的粉末Parmesan Cheese(或者其他发酵时间相对较长的奶酪)。在吃意面或者其他西餐是放上一些可以用来提鲜。这些奶酪的提鲜是依靠其蛋白质分解出来的谷氨酸。在制作奶酪的过程中,帕尔马干酪中的谷氨酸与奶酪中的钠和水形成了化学键。最终产品是一种天然形式的味精。

很多欧洲人诟病东亚人在菜里使用人造MSG,但事实是他们喜欢的芝士里也存在大量产生鲜味的谷氨酸钠。


user avatar   zhu-xiao-ping-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薯片是美国人最爱的零食,你看美剧是不是经常有个镜头主人公守着包薯片看电视。

看看美国薯片的配料,就拿大品牌 品客薯片来说吧,我找了个原装进口版本的品客薯片

觉得我在中文没有说服力?那么看全英文的


monosodium glutamate就是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缩写为msg。

也就是美国中餐馆挂招牌说我们这里没有味精的msg。


有意思吧,在美国的中餐馆挂招牌说我这里不放味精,美国佬吃完了回家看着电视一边吃薯片一边吃味精。

美国中餐馆打这个招牌是没办法,因为美国有个“中餐馆综合症“的流言。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这人说他每次在美国的中餐馆吃饭后都会出现脖颈后麻木,心悸,疲劳等不舒服,他觉得应该是中国人炒菜放味精导致的。从这文章开始,吃中餐就是吃味精,吃味精有害的观念就在美国流传,逼的各家中餐馆只好打出招牌。

有个美国电视剧《1000种死法》,挺好看的,其中一个故事就讲一个胖子特爱吃中餐,一家接一家,一顿接一顿,终于有一天,他吃着吃着就突然死掉了!

这么胖的家伙,可想而知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都少不了,死因最大可能就是心肌梗塞,但是这个电视剧的死因分析却是:中餐馆放味精太多,吃味精吃死的!

你说冤不冤,这胖子可想而知回家肯定要吃薯片,为啥你不说薯片放味精太多,却赖到中餐头上?

其实味精对人体无害,真无害。毕竟吃味精会不舒服甚至死人的流言传播甚广,所以美国 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门做过系统研究,结论就是 放心,无害!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吃了中餐不舒服,原因要么是食物污染不干净,要么是羊群效应心理作用,反正跟味精没关系。

不过流言显然没那么容易消除,不放味精还是成了很多餐饮店的招牌。不放味精怎么调味呢?看看美国麦当劳薯条的配料表

还真没有味精,但是有天然牛肉香精、水解牛奶,这就是类似味精的调味料。

其实味精算是第一代现代化调味料,日本人化学教授池田菊苗专门研究海带为什么这么鲜,发现鲜味来自于谷氨酸钠这个成分,弄清楚结构后再发明出工业化制作工艺。

从味精第一代开始算,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好几代了。天然牛肉香精,水解牛奶这些算是第三代调味料,也是日本人搞的,在味精基础上改进出来的。第一代的味精用淀粉,蜜这些天然食物作为原料进行发酵工艺,产出谷氨酸钠。而第三代的呢,用牛肉,牛奶,也就是动物蛋白作为原料,也是采用和味精类似的工艺制作,产出物就叫做天然牛肉香精,水解牛奶,听起来好像比味精好听些?其实你仔细琢磨下,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天然食物提取的,本质上能有啥区别?

鸡精这些的调味料算最新一代的调味料了,叫做复合调味料

看看鸡精的配料表

味精一样有,但是还加了呈味核苷酸二纳,这算是第二代调味料,反正也是在味精基础上改良的。另外还有其他调料,加起来就叫做复合调味料。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答案,味精以及后面几代的调味料都是是人类现代化工业化的产物,广泛用于全人类,起码美国人是肯定在用的!

正是有了味精这些调料,我们才能吃的真香!


user avatar   dh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让我想起我看过的一个纪录片: 里面的西方人首先被主持人询问对于中餐的感觉,然后里面几位就吐槽味精,然后还说自己吃了就如何不舒服,结果主持人给他们带了肥宅快乐片: 薯片。问他们吃得怎么样,他们又说舒服。然后主持人告知他们里面放了味精。

哈哈哈哈哈哈。

其实西方各种薯片零食其实里面放了满满的味精,笑死我了。

味精非常安全,它也是提升鲜味最廉价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素菜),它的危险程度就和盐一样,别多吃就行。作为一个下得了厨房的男人,我自己做菜也不怎么放味精鸡精,因为酱油这些里面就自带了一些。如果需要高汤,我也能自己熬。但是,我不排斥味精鸡精,需要提鲜就适当放一点。


user avatar   zou-yu-tong-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他们用肉桂粉!!!!

美国大妞经常问我的:

why do you dislike cinnamon?(你为什么不喜欢肉桂口味?)

西方部分国家真的偏好加肉桂粉,

吃一口欲仙欲死………口味有味精10倍重。

有cinnamon 味精都是小弟弟了。


user avatar   bai-tang-de-xiao-lang-g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罗天大醮的篝火晚会见识过他的禁制术法,让人印象深刻,上图,过百赞上视频。

…………………分割线…………………

抱歉了各位,我要食言了。

编矣匿名不能上传视频,之前想着取匿的,现在不行了。老爷子又把我们召集过来了,不过这次没说什么事,只是交代我们最近随时做好准备。我们也不太敢问,不过好像不是因为唐门这件事。这次见到他们几个后发现大家都变强了,萧霄的事对大家打击挺大的,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什么线索。接下来我们就要没日没夜地训练了,老爷子专门安排的,指导我们几个的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长辈。近期都没时间上编矣了,这次任务后再来和各位聊天。

再次对各位说声抱歉!等这次任务过后一定取匿传视频,或者直接发gulogulo。

ps:我怎么可能是藏龙那个死胖子,他那天拍的全是玲珑,第二天一早就被花儿她俩打了。


user avatar   lu-ren-zha-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实在是太憋屈了。


user avatar   liang-zhen-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堪称蜀汉政权的一大善政,也算得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多、可圈可点的经典政业。只是长期以来遭受曲解,大多差评。大史家陶元珍在《三国食货志》里说:“刘备在益州复铸直百钱,圜法愈趋紊乱矣。”

公元214年刘备攻占成都后遭遇财政危机,军需供应严重短缺。名士刘巴说这好办,只须铸造直百五铢钱,让各级官府开设官市,平抑物价即可。刘备照办,于是在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当时的史料记载只有这么多,原文不再照录。下面是直百五铢钱。

单纯按照史料记载,蜀汉直百五铢钱原本没法评说其善恶。后人所以恶评如潮,是按照考古出土的实物秤量,这种直百五铢每个只有大约9克。而两汉五铢钱每个大致3.5克。直百五铢的“直”通“值”,就是一个重量不足三个五铢的新币,价值却是后者的一百个。

乍看上去,这是赤裸裸的经济盘剥。


古人信奉等价交换的理念,钱币本身得有相应的价值才算公平交易——这种朴素的货币等价计重理念,一直到上世纪的上半期仍然是社会公识。“袁大头”就是当时典型的计重货币。

但是按照这种传统的货币计重理念来看,蜀汉直百五铢的发行还有更离谱的。根据考古出土的实物秤量,这种钱在此后发行中不断减重,越铸越小,越来越薄,从原来的八九克减到五六克,后来减至两三克,到蜀汉后期最小的还不到1克。像下面这些,币面小得连字都容不下了,所谓“直百五铢”,铢字笔划太多,干脆省了,仅留两个字:“直百”

三枚直百的重量还不抵一枚五铢,但它一枚仍然抵它一百枚。

所以,后世历来把蜀汉直百五铢与王莽的“大泉五十”(一枚值五十枚)、“契刀五百”(一枚值五百)、“一刀五千”(一枚值五千),和董卓小钱、孙权“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相提并论。

如果单纯按照发行时的兑换情况看,蜀汉“直百五铢”与“一刀直五千”“大泉当千”等著名劣币还真的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小斗出、大斗进”,都是以少换多、以小换大,都是虚值大币。而在那种货币计重时代,人们对于虚值大币都是避之惟恐不及、弃之如敝履。王莽、董卓、孙权的货币改革都因此遭到强烈抵制,直接导致货币体系崩溃,是载入史册的粗暴恶政。

只有蜀汉政权的直百五铢能够长期保持稳定流通,而且后来的考古出土表明,当时还大量流入东吴和曹魏。因为在江浙、安徽和河南、河北、陕西乃至新疆,都有蜀汉钱币出土,有些地方出土的数量还较大。这表明蜀汉直百一直是稳定流通的,也意味着刘备当年发行直百五铢钱,对于益州民众来说其实谈不上什么剥削、榨取——流入东吴的曹魏的直百五铢如果只是用于边贸的话,应该说也不存在盘剥,但是这些虚值大币一旦在其内部流通,那就是蜀汉政权对于东吴和曹魏的财富榨取。

名士刘巴提议铸造直百五铢钱,各级政府开设官市流通,按照现代的理解就像是校园餐厅里发放就餐卡,大学生入学,先要往卡里充值。当年的蜀汉民众要把粮食、布帛、土地、房产等真金白银换成一堆虚值大币,看似没有任何公平可言。问题的关键在于,考古出土表明这些货币是长期持续流通的,因而蜀汉民众既要把粮食、布帛、土地、房产兑换成虚值大币,同样也能随时用这些虚值大币去兑换粮食、布帛、土地、房产等他们需要的物品。这个过程也像现在把工资、存款转入微信、支付宝,只要能够稳定流通就不会有任何损失。刘备政府当年的实际收益,只是一笔笔社会财富流经国库时的留滞价值,其实也是政府对于民众的无息负债——这是任何政府“央行”的天然红利,并非只是蜀汉如此。蜀汉货币大量流入东吴和曹魏,则应该是当时的北方和江浙等地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通货紧缩,由于钱币系统瘫痪,民间根本无钱可用——没有能够保值流通的信用货币,因此叫通货紧缩,百物自然贬值。此间的情形可参照防疫紧张时期的消毒夜、口罩。

蜀汉直百五铢钱虽然背离了货币计重原则,却具有现代信用货币的核心要素:政府信用。诸葛亮当年毫无疑问在益州打造了一个稳定有效、清平有序的施政体系,从而使政权具有良好信用,因而能把这种政府信用附加于货币之中。在坚挺的政府信用面前,货币自身的大小、轻重、自身价值统统无关宏旨。现在站在信用货币的角度回望历史,反倒感觉之前的计重货币问题一大堆,尤其是极其庞大的资源浪费,原本用木板、纸片乃至数码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年却需要动用当时最稀缺、最昂贵、最核心的战略资源:金、银、铜、铁、锡等,而且动辄数十、百吨。按照史料相关记载估算,如果两汉时期的铸币耗费投放于军械,完全可以装备另外一支与当朝规模相当的汉军。




     

相关话题

  有哪些女人必须知道的女性健康常识? 
  2 月 19 日湖北新增 349 例确诊病例,累计治愈出院人数过万,目前防治情况如何? 
  北京丰台区新增 1 名甘肃来京确诊病例,为银川市确诊病例艾某某的密切接触者,目前情况如何? 
  从事食品行业和餐饮行业的人,不会去吃哪些食品? 
  花椒致癌么? 
  从小父母做菜难吃是怎样的体验? 
  重水是水么?重水可以(日常)饮用吗? 
  转基因食品有哪些切实已证的危害?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真的对阿根廷产生巨大危害了吗? 
  美国一反口罩运动领导者死于新冠,年仅 30 岁,曾创建组织对抗新冠限制措施,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前一个讨论
古代中国为什么从未想过占领西伯利亚?
下一个讨论
小米被美国列入相关黑名单,要求美国企业出售持有小米的股份,你怎么看?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