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hong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萨特的存在主义:

1.存在先于本质

2.人是自由的

3.他人即地狱


为了更好理解萨特的哲学观,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他那特立独行的爱情观。

萨特最为出名的伴侣也是一位声名赫赫的思想家:波伏娃,也就是女权主义的祖师爷,她的作品《第二性》是现代女权的奠基之作(估计很多微博女权主义者没看过)。

之所以说这段爱情特立独行,是因为他们一致秉承开放式关系,

他们都认为人应当是自由的,爱情应该是选择的结果而不应作为一种束缚,于是他们签订了一种大众不太能接受的契约:

他们是伴侣,但不结婚且允许对方跟其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前提是彼此坦诚不会隐瞒,且契约有效期为两年,也就是每两年双方要彼此确认一下这段关系是否要继续。

emmm,虽然听起来很让人费解,但这段关系延续了51年,直到萨特75岁时去世。

这段关系,也是萨特践行自己哲学观点的最好实证。


1.存在先于本质

自在的存在是没有原因,没有目的,纯属偶然和荒谬的,它是一片混沌的巨大虚无。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实的,是人的存在是外部世界获得意义。

——萨特《荒谬人格》

萨特认为,人生本是没有意义的,存在是虚无,意义(本质)都是人生过程中慢慢构建的。


存在主义的兴起始于科学昌明,神学没落的交替时代,

在此之前,宗教定义了人生,认为人生而有原罪,此一生为赎罪获得神的宽恕而来。

后来科学昌明,尼采说“上帝死了”,价值观陷入了混沌,于是便有了存在主义。

“存在先于本质”,可以拆解为如下三层:

1.生命有限,每个人都有生命终结的一天。

2.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存在的意义。

3.孤独是永恒的,因为你的内在感受是独一无二,无法真正被他人理解。


萨特的观点其实偏丧,因为不管设定了怎样的意义,我们最终都不会满足,按照萨特的哲学解释是“存在结构会溢出我们所占有的对象”,得不到时痛苦,得到了欲望会升级也痛苦,

所以知名段子手王尔德是这么批驳人生的:

“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想一下我们的生活,”意义“这个词儿也是我们自己去定义的,我们究竟为何而活,

有的人自认为高尚“我为了改变世界而活”,

有的人则看起来平凡“我只要我的父母孩子爱人健康快乐”

有人的意义是创造,有人的意义是体验,有人的意义只是观察云往哪儿飘,水往哪儿流。

你可以迈入滚滚红尘追名逐利,也可以超然物外只求行万里路,

可以一边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边去追寻至高真理,也可以笑侃“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去发现生活的琐碎。

没有高下,只有不同。

中国古人也有相似的智慧,所以才有那篇文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人是自由的

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命运。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不能摆脱自由。不论你是多么渺小,不论你受到多少外在的限制,在根本上你都是自由的。

——萨特《存在即虚无》

萨特主张人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出选择,但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

这一点很好理解,我们生而为人,就需要不断做出选择,选择从事什么职业,选择某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每一个选择都带来某种结果,而我们人生就沉浸在自己选择的结果之中。


当然,我们年少时青涩且混沌,总希望有人帮助自己选出选择,比如我在知乎上回答情感问题,就会有很多人咨询”这个男人值不值得嫁?“”小A和小B我应该怎么选?“

但萨特却认为,所有的选择,依据都只能是自己。

萨特的这个主张实际是师承了尼采,认为并不存在客观的朴实标准,人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内心的价值倾向,也就是价值主观主义。


按照这个逻辑推论下去,逃避选择的人是痛苦的,

比如在父母耳提面命下仓促进入婚姻的人,是把父母的人生观当作了自己的幸福标准,然而这种选择往往会衍生会婚姻的巨大不满。

萨特的哲学理念,除了有一点点丧,还有一点点严苛,因为绝对的自由背后,是绝对的责任,就是你不仅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还要勇敢承担接下来的代价。

听起来虽然残酷,但越早开悟,越早远离痛苦。


年少时,我特别喜欢这样一段句子,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陶杰 《杀鹌鹑的少女》

后来才发现这就是”人即自由“的理念表达,人生真的是自由又残忍呀。



3.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来自萨特的一个剧本,名叫《禁闭》

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森以及属过场人物的地狱听差。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劣迹:加尔森竭力要让他人相信自己是英雄,实际上他是个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的胆小鬼,同时又是个沉溺酒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艾丝黛尔掩饰色情狂的身份和杀婴罪责,诡称自己是个为了年老的丈夫断送了青春的贞洁女子;伊内丝则充满敌意地牢记“他人”的存在以求尽可能地包庇自己同性恋的往昔。但是,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与监督。
由于他们生前恶习不改,真实面目迅速裸露。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向相互追逐,另一向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森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拒绝加尔森;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森拒绝伊内丝。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最终加尔森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

“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用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核心理念之一也与此不谋而合:”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


这个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呢?实际上它是上一个观点”人是自由的“的延申,

人是自由的,人能定义自己的价值,掌握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哲学中的”主体性“。

比如当我作为一个个体,用自己的双眼看这个世界时,我是主体,这个世界是客体。

可是,当你开始打量我,阅读我的文章,审视我的观点时,你是主体,我却成为了你的客体。

这时候,我是自由的,你也是自由的,你会审视我,如果我遭受到批判我会还击,这时候我们其实是在争夺这个场景中的主体性,都想自己当主体,把对方定义为客体,

于是,战争便开始了。

因为当你审视我,把你当作主体的时候,实际上我就感觉到被物化,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尊严被贬损的情况。


这种困境该怎么解决呢?萨特没说,

尼采提出了”超人说“,认为人类最终可以摆脱人性中自私的束缚,达至崇高的道德;

但萨特是个悲观的人,所以他不相信人类可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



总结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始于虚无,终于孤独,中间是一大堆不得不去面对的选择“。



以上,希望能帮到你。

我是 @宏桑,一个心理咨询师,

同名公众号:宏桑(hongsang1989),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zhe-xue-yi-xiao-kou-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

自古及今,人类还从未建立过一个真正牢固的利益共同体。

秦桧能得逞的前提是,这个利益集团的老大和他的利益近似。赵构需要恣意享乐,秦桧需要荣华富贵,又都对北伐持反对态度。一拍即合。而同在南宋统治集团中的岳飞,却是坚定的抗战派,而且是主要打手。

当私利被摆到公义之上,自然就有人干出损公肥私。

所以你说为什么这种利益共同体是不牢固的?

根源在于私有制。

只要人类的利益还分彼此,这种内耗就不可能平息。

这和中国人的人种、传统、思维全无半点干系!只要土地足够,地主老财能亲自挖掉祖坟;只要价码足够,资本家能亲手把杀死他的武器卖给你。




  

相关话题

  存在主义、虚无主义、荒诞主义,三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什么时候你感觉这个世界是虚无的(不真实的)? 
  怎样评价波伏娃及其⦅第二性⦆?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什么? 
  为什么萨特的《恶心》在大陆绝版十年? 
  "存在先于本质"中的"存在"和"本质"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有很多人会在高中陷入虚无主义或其它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什么? 
  如何评价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上帝如何看待外星人? 

前一个讨论
小说《笑傲江湖》中的名门正派,当真有那么正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证明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内部任何一点的万有引力均为零?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