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各种历史(穿越)小说、电影、电视剧中,有哪些令人无语的 BUG? 第1页

  

user avatar   shalloon-h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类穿越文,其实是对作者要求非常高的一类小说,但由于许多作者自身功力不足,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各种bug层出不穷。照理来说历史小说只要历史的大框架合理即可,不必在意细节,小说首要还是要看文笔如何,构思如何,毕竟“历史”是定语,“小说”才是中心语。但如果太过脱离历史性,搞得《战争与和平》弄几辆坦克出来,或者《斯巴达克斯》弄点板甲骑士出来?那也太不像话了吧。下面,就简要阐述一下个人认为的、这类小说出现的一些bug(或理论、内容误区),想到一个写一个啊。

第一类:历史常识

1、例如主角回到古代,古代人和主角说的是普通话白话,寻秦记就是就处理得不错,一开始就学习语言的而且直到后期项少龙还是很难看懂字。其实文学官话,熟悉环境,可以几笔带过,也花不了多长篇幅。但又有多少作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呢?

2、明明回到的是汉族朝代,大臣却自称奴才(估计作者清宫电视剧看多了)

3、历史背景,不是说的穿越到某某朝、某某年或者书里面有些什么历史人物就算历史背景了。而是说,具有相应的社会、文化、科技背景。比如:你不可能在宋朝的时候对某个官员夷族;比如:庭杖似乎是明代的特色;再如,明朝你出门要带身份证以及介绍信(路引);明朝之前寡妇改嫁那是天经地义的;宋朝当驸马是没有搞头的。诸如此类。

汉朝游侠之风盛行,杀人不一定会坐牢,反而有可能获得名望还能举孝廉当官。汉末的太史慈、臧霸、甘宁、刘晔等。宋朝杀人要充军,当兵的要在脸上刺字。晋代、宋代、明、清武人地位低下。

吃饭、穿衣、吟诗做赋、礼尚往来、交际用语等都是属于每个朝代的历史背景,这个历史背景包含的含义很广泛,凡是更其它朝代不同之处都应当算做历史背景。

4、女真不是游牧民族,是渔猎民族。

5、货币

在某个有名的作者的唐朝背景小说中,有一段开钱庄的经历,然后好象在搞了某个竞争对手的钱庄起获了若干白银,看到这里我就笑了。

在中国明朝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状况,亦即:货币发行量不够,原因有:铜矿产量不足,白银、黄金亦少,中国人喜欢储钱习惯导致流通性匮乏。在宋朝以前,中国的货币只有一种“铜钱”(南宋铁钱),所以在这之前,布帛是等同于铜钱的。

由于宋朝的对外海贸繁荣,带来了大量白银,所以宋朝时,白银也开始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真正发挥货币功能的是明朝,明朝由于大航海时代的开发,更多的白银进入中国,白银正式成为中国的流通货币。

中国古代的赋税收取基本是粮食、布帛、铜钱,到了明中,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就不收布帛、粮食了,改收白银了。我估计张居正的改革除了教科书上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白银流通过剩导致通货膨胀,于是想通过国家手段紧缩银根所以赋税收白银。一家之言哈。所以在古代,如果涉及大量交易,比如汉末升官要向皇帝交纳几千万钱的时候,千万别搞成用马车拉几十车,真不见得有那么多货币,那个时候货币只是一种衡量,你可以用同等价值的布帛、黄金交纳。

6、国号(国名)

有些小说,主角定国后把国家取名为什么华夏帝国,炎黄帝国,中华帝国之类,这很可笑。

中国历史上,真正一国之名都是一个字,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具体的请百度“国号”

只说一点,为什么不能是俩字?

我们从爵位这个侧面来看,王爵、公爵之类有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其他的爵位不述。

亲王爵:秦王、晋王、齐王、吴王、赵王、楚王,等等,一字王

郡王爵:延平王、汝南王、东海王、河间王等等。二字王

从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差异,二字王为郡王,袭的是郡国,一字王是亲王,袭的是大国。

你说你建一个国家弄个郡国的称号算怎么回事?就算你无知,你手下的文臣也无知?

《草清》中简单的写了下这个争议,最后还是以“英华”称之,我觉得很不妥。

谢谢

@王胖子

补充:

明朝国号确实是一个字的,在《明史》[本纪第二-太祖二]中第一句话就是“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可见,明朝的国号为“明”而非“大明”;

而清朝据《清史稿》[本纪三-太宗本纪二]中记载“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号礼,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清,改元崇 德,群臣上尊”,表明清朝的国号为“大清”

7、卖白酒。

很多小说,穿越回古代,一定要搞的就是白酒,因为酒精消毒这个金手指可以开,这个我没意见。但是,很多作者把高浓度白酒拿来当赢利手段,并赋予白酒很高的赞誉度,这个我就不能赞同了。

首先,搞清楚,古代喝的什么酒,古代人喝的酒度数很低,这个我们可以参考“醪糟”“米酒”之类,没喝过的人可以尝试下,其实蛮好喝的。

第二:古代人为什么喝酒?古代人的饮品有两种:酒和茶,酒是就餐、宴会时所用,茶嘛,聊天、打屁、吹牛的时候用,当然也是招待客人所用。我们现代人就餐时,不管男女,总要问问喝什么饮料,这就是一种习惯,古代人就餐能选的饮料就一种——酒!不错,酒在古代就是当一种饮料来使用。

我们再来说说高浓度白酒到底好不好喝,我想喝过高浓度白酒的人很多,这玩意什么味道呢?入口辛辣、入腹绞痛,如果一个古代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喝了这玩意他一定会认为自己中毒了!喝白酒的滋味真的是不好受,我在20岁之前那时候跟朋友一起绷面子(虚荣、好面子)可劲的喝,现在基本不沾了,与是否伤身无关,只是觉得难受,现在平时喝啤酒、红酒了。

另一个,小说中,把白酒当一个奢侈、暴利的产品进行出售,那么出售的对象会是谁?士大夫阶层。但,白酒这个东西并不适合士大夫阶层,为什么呢?白酒性烈,有很强的侵略性,如果用人的性格来形容,那就是直爽、暴烈。而中国的士大夫阶层讲究的是“中正平和”,或婉转、或含蓄,讲究的是一个“斯文”。有个词叫“微醺”,听听,多浪漫一个词。你喝了白酒吐的淅沥哗啦是不是有辱斯文?其实白酒更适合“套马的汉子”以及重体力劳动者,因为它有麻醉的特性,这个特性会显得它比较“解乏”,这样这涉及一个问题,需要它的人消费不起,消费得起人不需要它。

请不要拿现代中国的官员来论证什么“大人物”也喜欢白酒这种话,因为,中国已经没有士大夫阶层。

课外作业:请揪出那些到古代贩卖高浓度白酒的穿越者。恩,这一棒子下去,估计95%的穿越文都中了。

8、家庭矛盾(嫡庶之争)

凡是穿越到大家族的小说,十之八九要搞个家庭矛盾,有些穿到小家族的也要这样搞。很不幸,一般情况下主角都是被欺负的那个庶子。

代表作品

《天下枭雄》

《恶汉》

其它名气不彰的就不提了。

看到这些狗血剧情,真是有蛋蛋很巨疼的感觉。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应该是:第一:受父母辈多兄弟姐妹家庭穷,吃饭吃不饱争财产的影响。第二:是受琼瑶那老货写的书影响。第三:独子家庭长大,亲情淡漠。

我只说三点:

第一:大家族之所以叫大家族,那就是没分家的。人很多,有嫡子,有庶子,嫡子中只有一个能继承爵位成为族长。

大家族之所以叫大家族,那肯定也是传承了很多年的,不然那叫爆发户,比如中唐的杨(贵妃)家。如果嫡子、庶子、正室、妾室一天到晚都搞家庭矛盾,这个家族能传承这么多年?

大家族有很严厉的管理手段,妾室能否进门,那要看正室是否点头,还要奉茶。象那种妾跟正室明刀明枪干仗的情况只有在清末民初才存在(谢诸位知友指正),毕竟那个时候开始宣扬人权、女权了。庶子想继续依靠家族的庇护锦衣玉食就要夹着尾巴做人。庶子的地位根据朝代不一地位也不一样,但总没嫡子高,特别是对家族指定培养的接班嫡子,撵出家族都是轻的。但是,庶子也不是某些小说中写的那样就是仆人,这是要看他母亲的身份以及家族子嗣是否昌盛。历史上“袁绍”就是庶出。

儒家讲究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家的要求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贤”,你说你家一天到晚鸡犬不宁,你有脸当官治国?你就是厚着脸皮在台上,你就没政敌弹劾你?

古代人喜欢拉帮结派,喜欢叙“乡梓之情”,项羽打天下的中坚力量就是江东兵。古代人连“老乡”这种感情都很珍惜,你觉得人家不在乎亲情?

家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请参考

《红楼梦》

两府关系以及家庭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家族之人必然是同心协力的,表面上也是团结的,当然家庭矛盾也必然是会存在,但到不要明面干仗,打打杀杀的地步。可以看下

《大宅门》

虽然也有败家子,也有家庭矛盾,但家族内部总还是很有亲情的,也是团结对外的。

第二:人家嫡子,天生有富贵命,有继承家业的希望,人家一天到晚跟你个庶子折腾个啥啊?你连竞争对手都不是!有哪闲心还不如去青楼折腾女子。如果真有兄弟矛盾,我估计嫡子之间的矛盾还要大些,毕竟,名义上还有继承的权利。

第三:你说你一穿越回去两世为人几十好几的人了,跟个小屁孩较个什么劲?

我看过

《明季》

这本书,虽然是小家族但也有矛盾,哥哥雇佣了杀手杀弟弟,但那不是为争财产或者单纯的看不惯弟弟,那是因为弟弟不满家族卖禁品勾结鞑子,所以弟弟招呼马贼抢了家族的货,而哥哥害怕弟弟揭露家族而被族灭。

总之,夸大家族矛盾的写手,要么是根本没了解过历史,要么就是堆字数骗钱。

9、抄流行歌曲

还有一个是抄歌,有些SB笔下,作者随便剽窃几首现代流行歌曲,古人纳头便拜,觉得主角很有艺术修养(特别是某些写三国小说想泡蔡琰的货)。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个就是形容音乐上的差异的。听过一首迪斯科里面的“歌”内容是“摸摸你的头啊,好温柔啊,摸摸你的腰啊,好风骚啊,摸摸你的腿啊,好多水啊”吗?古代人听流行音乐估计和现代人听这首是一个感觉。人家只会觉得你下流而不会觉得你风流。还有几个傻B拿屠洪纲的歌来当军歌,简直无语了。《诗经》就是本歌谱,你抄这个也比你抄流行音乐好啊。实际上古代的诗赋本来就是用来唱的,那就是TM一首歌。

10、唐朝有宵禁滴,猪脚不要老是在夜里出来晃悠·啊·····

第二类:军事方面

1、关于练兵

别拿现在的新兵三个月的训练去套古代,很多小说(90%)动不动就站军姿、负重越野,然后三个月一过就成天下强兵了,我真想把咱们老祖宗从坟墓里揪出来边扇他耳光边教训:“你傻B啊?站个军姿都不会?”其实古代一样有队列训练,不然怎么叫“行伍”?不然哪来的阵法?很多人热捧《北唐》这本书,据说那作者还成什么编剧了?那书就是站站军姿、跑跑负重就成强兵了,尼玛饭都吃不饱还跑负重越野,也不怕尿血!反正那本书我看到主角叫官员“大人”我就果断放弃了,这水平还编剧!

我看某个小说的评论区,有个读者说什么,用中学时代的军训就可以把古代的兵连成强兵,然后另一个读者回他:我念了三年军校,看到街头斗殴,我转身就跑!

你说说,现在这作者怎么这么小白?原来是有一群更小白的读者在撑着呢。

2、马其顿方阵(西班牙方阵)无敌说

记得“特别白”写了本叫“顺明”的小说,成绩还不错。

为什么提这本书,就是因为那货写的主角初阵对鞑子用长枪+火枪割了鞑子上千的人头。话说他笔下的鞑子还真蠢,打不过长枪+火枪,骑着马还跑不过?如果鞑子真那么蠢,那后来也没康熙什么事了。

中国古代,搞游牧民族,无非俩手段,第一:以骑攻骑,代表人物“赵武灵王”、“李牧”、“汉武帝”集团。第二:步兵以弩破骑,代表人物“李陵”以及“汉、唐、宋、明初”。

步兵集团搞赢骑兵集团,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骑兵攻,步兵守,或者是某种不利于骑兵的地理环境。我们从汉将“李陵”的事迹中能清晰的发现这个规律,前半场,李陵集团在弩箭充足的情况下防守匈奴人的进攻,把匈奴人打的没脾气;后半场,李陵集团物资匮乏(武器、粮食)的情况下,他被俘虏了。

骑兵集团的优势不在于它有多强大的攻击力或者冲击力,而在于它相对于步兵的机动力。步兵想打骑兵的时候,骑兵可以跑,你如果去追,你只有吃灰,等你累了,它再回头打你,如果你战斗持续时间很长,它可以断你粮道。

总之,步兵势力攻击骑兵势力,除了搞什么埋伏之类,只有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骑兵搞步兵,攻城你就是个2货。

3、苏格兰长弓及标枪

很多小说中,神话了苏格兰长弓,在作者的笔下,它就成了神器,制作简单、成本廉价并且威力巨大。

网上有一篇帖子,简单的说了下他参加某个射箭俱乐部,并使用这种武器以及对这个武器的了解。总的来说,使用这个武器要求使用者身高臂长,还有训练,据发贴者称,苏格兰长弓手需要经过三年的训练!

想想也是,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完美的东西。

至于标枪嘛,石器时代就有了,宋朝开始大做为制式装备,以我估计,大概是那个时候军队的铠甲技术成熟,对箭的防御力很强,所以开始采用标枪这种大威力武器。

4、敌后游击战

许多穿越文中,主角都会在与外族的战争中,鼓励、发展敌后武装,开展大规模敌后游击战,以此来疲敌、扰敌,配合正面战场,有效打击敌人。

“敌后游击战”,在中国古代亦称“义勇拒敌”、“义民树帜、“窃袭”等。其存在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吴楚之战前,吴国在楚境开展的小规模破袭活动。但在漫长的王朝史中,“敌后游击战”的存在并不常见,且大都以“流民起事”的形式开展,既无法体现明确的破袭、扰敌目的,又不能得到中央政府、主流舆论的支持,而基本沦于盲目的“生存斗争”。

游击战的特殊性,决定了开展游击战的武装力量不能在军事统帅部门的实际监管下进行活动,其行动、备战、扩张,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质。而中国王朝时代的大一统体制,其核心就是对国家武装力量的绝对集中控制。任何己方的军事独立倾向,甚至比异族军事入侵更具威胁性。

世界战争史表明,仅靠自发的民族主义热情维系的游击战,是不能长久坚持的。更何况,中国王朝时代没有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而仅有朴素的族群文化观念。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唯一用来规范游击战的政治理论,就是“以皇权为核心的极权主义大一统”。这种理念下,武装力量的唯一效忠对象,是皇权化统治集团,而非某个族群群体。显然,“换个主子继续效忠”就成为可能。历史上,永嘉、建炎南渡后,中原地区的汉人敌后力量,就是陆续将效忠对象转变为中原胡人政权的。

5、火器无敌论

“火器化”,或者称为“热兵器普遍列装”,是穿越文中经常出现的“金手指”桥段,也是翻转历史的利器之一。火器作为一种远程攻击武器,相对于弓箭的优势在于兵源需求降低,训练难度降低。随着时代发展,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迫切需要这种容易成军的武器。

火器应用初期,在对阵完整建制的冷兵器武力集团时,是不占优势的。火器终结骑兵是在自动步枪出现之后,之前哪怕拿破仑的排队枪毙时代火器都挡不住骑兵的冲锋,而且早期火枪只有在极近距离射击才能打破板甲,不过火枪手的训练成本和周期远低于弓箭手和弩手,而且虽然一分钟内弓箭手的射击量超过火枪,但是火枪手能连发一小时,弓箭不能。但古代那点冶炼技术,打不了几枪枪就得炸膛了吧!火药真要说起来,比弓箭还贵吧!毕竟火药完全是一次性消耗品。

第三类:政治经济建设

1、“土改”神器

“土改”堪称穿越文中的第一黑科技,这体现在无论左派、右派,穿越后都将“土改”作为强力底牌之一,随时打出。这种强烈的“土改情节”,不能不说与真实历史中,共和国的示范作用有关:一个极小众的党派,凭借一种毫无本土根基的外来信仰,短时间内横扫强大的国家暴力机器,取得统治权。这段令人膛目的崛起,堪称奇迹。

正是这种奇迹,让“土改”具备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特质,成为各种价值趋向的穿越者们难以割舍的技能。但是,当我们将“土改”作为一项常规社会政策加以审视时,就会发现,其本身蕴含了极大的时限性、范围性与不确定性,很难在任何时代任何空间内被普遍推广:

中国历史上,每到王朝更迭时,新兴政权的统治者,都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类土改”的尝试,即“赐田以夸功”,用以改善旧王朝末期的土地极端兼并问题。但很快,这种“土地均分”就会再次转向传统士绅土地所有制,并事实上受到统治者的默认与鼓励。

这主要是因为,建立在农耕技术条件下的大一统王朝,根本无力对分散的小农个体进行财税征缴。极端贫乏的基层国家雇员,面对散布于辽阔疆域内的自耕农,完全束手无策。这也是历代坚持“耕者有其田”的农民起义政权,最终都会出现财政崩溃的主因。传统乡绅土、知识分子,起到了“范围聚敛”的功效,成为事实上的税务官。这对于不具备建立公务员体系的王朝政权,其作用无可替代。

传统中国的基层动员,主要依靠乡绅、知识分子,他们是历代王朝进行基层军事动员的主导力量。事实上,一直到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基层动员依然是“跟着读书郎,上阵打东洋”的模式。

“读书人”在乡而主导征兵,在行伍而凝聚乡人,所谓“出入为民之首,进退为民之胆”。自从秦代的国家总动员体制解体以后,中原各武装集团的争斗,主要依赖于对基层乡绅的使用。

在这方面,后世的红党曾深受其苦。两次清党以后,军队中的乡绅集团整体归属蒋氏。红党所建之独立武装,无法获得“读书人”的精神凝聚与基层动员,其战斗力低到惊人程度。直到毛氏等人提出“政委要读书”、“政委要下乡”,并深入推广后,新型的基层动员模式才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并最终取代“读书人”。但这一点,在传统王朝时代的农耕文明背景下,是很难复制的。

无论以土地国有为目标的土改,还是“耕者有其田”的土改,其本质都是对稀缺的不动产资源的平均分配。这种平均分配,在政权统治阶层普遍赤贫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当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机器后,其成员必然产生对剩余财富的渴望。这种情况下,强制平均地权,就是破灭了统治集团内成员个体的资本垄断希望,必然导致成员的不满,甚至敌对。

事实上,大革命后的红党内部,曾多次爆发干部因不满“土改”而叛逃的事件,有时甚至是成建制的武装叛离。对这一系列问题,历史上,毛氏采取了间歇性内部整顿的解决方式,以宏大的“肃反”、“整风”等手段,动态清理掉产生个体资本垄断欲望的成员,用新鲜血液稀释内部异议情绪,纯化成员身份,保证统治集团的稳定。

“土改”既涉及丈量土地、审核地契、勘测水源、界定沃瘠等纯技术问题,还涉及发动贫民、团结中间力量、策略性打击反对者、保护生产意愿等现实问题,最终更需面对如何阐述“祖产累计”、如何解释“宗族私产”、如何反对“人伦地权”等核心问题。

这一系列宏大、庞杂的问题,哪一项解决不好,都可能导致整个“土改”进程的变异。事实上,历代“均田地”的农民起义者,最终都跌到在“人伦地权”这个核心问题上。起义领导者自身,都无法驳斥这个建立在后汉儒家伦理观基础上的私人财富分配方案,自然更无法发动广大支持者去推翻它。

现实中,毛氏通过一轮轮近乎残酷的内部清洗,才最终压制住“土地是祖辈劳动所得”、“公族土地赡养孤老”等声音,达成“地主是罪恶的,贫农是正义的”一致标准。

这些,只有通过反复的国内革命战争与长期的抗战经历,培养出海量的“政治正确”的干部后,才正式实现。穿越者在纯粹的王朝背景下,是否能完美再现这个复杂、精密的过程,并不值得期待。

2、取消农业税

在诸多穿越文中,“农无税”始终是穿越者获取民众支持、改变国家税收结构的重要政策。似乎只要大幅提升商税征收额,就可以免除农业税,以惠及自耕农阶层。

事实上,“皇粮国税”本身,不仅具有满足政府财政需求的经济功能,更主要的是,它是保证王朝时代中央集权制落实民间、深入社会基层的主要手段,是不能被轻易废除的:

自汉以降,历代王朝政权均实行“皇权不下县”的统治策略,政府结构仅止于县府一级,而将基层自耕农、雇农及流氓无产者的管理权限赋予民间自治。这一方面源于农耕经济模式难以供养大规模公职人员,统治阶层只能“抓大放小”;另一方面也由于作为统治基础的地方乡绅、族宗势力的权力博弈。

很显然,“皇权不下县”体制,与极权主义大一统模式,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也是皇权所不能容许的。这种情况下,征缴“皇粮国税”就成为中央政府插手基层事务、对基层民众进行人身控制的主要手段。每一次农税征收,事实上就是国家行政体系进行的一次基层人口普查。因征税本身带来的连带受益,使各级官吏有足够的利益驱动,来完成这项庞大而艰巨的普查任务。中央政府则以普查结果,作为控制、役使民众的依据。

征税行为本身,让集权政府的统治威望与名义深入社会基层。王朝时代,乡绅知识阶层掌握主流舆论。极权统治阶层在一般情况下,无法直接接触基层民众,表达统治能力。只有借助征缴“皇粮国税”,这种统治威望才能直接传递到普通百姓身上,确立中央集权的基层根基。

3、去古代发展共产主义

想想王莽是怎么死的吧········


------------------------------------------------------------------------------------------------

相关问题:

穿越到民国元年,如何由一个小白成长到一方军阀或者权贵? - 知乎用户的回答

中国内地有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哪部作品让你有「能写出这种东西的人真是了不起啊」的感觉?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欧洲各级封建领主拥有初夜权是真的么? - 知乎用户的回答

你读过哪些堪称经典的旷世奇文? - 知乎用户的回答

user avatar   yang-ai-ho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得反对一次 @秋原 老师。

穿越者瘟神论,恰恰才是对生物学一知半解。

病菌、病毒也是要承受自然选择的环境压力的;在现代医疗条件的环境压力下,还能在健康人身上活得好好的病菌、病毒,技能点显然更多地是点在了抵抗抗生素等现代医疗手段上;这一块儿技能点多了,那在传染性等方面分配的技能可能就弱了(毕竟一个技能点就得对应一种或多种蛋白质,而表达一种蛋白质也是有成本的)。

这样的病菌、病毒穿越到古代,并不会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甚至反而有劣势:病菌、病毒为了对付现代医疗条件的枪林弹雨,演化出了一身“防弹衣”和“匍匐前进技术”;扔回古代,没了枪林弹雨,古代的同行们都是站着裸奔,你却一身负重还匍匐前进……

穿越者需要成为瘟神,唯一的办法就是穿越之前先感染个埃博拉、鼠疫之类的烈性传染病。然而现代城市人要想接触到这些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太难了,除非主动作死(比如跟非洲雨林或者蒙古草原来个亲密接触),否则身上就不会有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不是“数量较少没有致病”,而是真的没有。




  

相关话题

  斯大林算不算一个共产主义者? 
  《水浒传》中的好汉为什么没有小喽啰升上来的? 
  像李广这种老是战败的人为什么还有机会独领一军参与漠北决战呢? 
  有哪些我们习以为常,其实似是而非的历史观? 
  如何评价《西游记女儿国》? 
  东亚汉文化圈国家有没有可能以后由中国主导形成一个联邦制超级大国? 
  法国媒体称「中国期待在未来成为世界电影中心,不过国产电影出口仍有长路要走」,国产电影该如何走向世界? 
  假如奥斯曼土耳其跟万历时期的明朝杠上会发生什么? 
  八位机游戏中出现过哪些真实人物?活到今天的还有多少?比卡斯特罗/格瓦拉出名的还有吗? 
  守望者的小丑看医生的笑话说明了什么?寓意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蔡学镛从唯品会离职?
下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从大陆回台湾过年,就像回到原始社会了”?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