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司马懿权力落空后他是怎么做到依然能让这三千死士对他死心塌地的? 第1页

  

user avatar   yu-huan-80-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简单的说,就是司马家族在曹魏帝国的权力地位只是处于(曹爽)下风而已,并非没有权势了。

就拿高平陵事变时的一则故事来看,就明白了。

陈志《曹爽传》裴注引《魏晋世语》:初,宣王(司马懿)勒兵从阙下趋武库,当(曹)爽门,人逼车住。爽妻刘怖,出至厅事,谓帐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忧。”乃上门楼,引弩注箭欲发。将孙谦在后牵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过去。

政变时,司马懿带兵去大将军府门前的阙(类似城楼、箭塔的建筑)下经过,要去控制武库(兵器库),曹爽妻子刘氏闻讯,便请帐下守督(姓名不详)帮忙,帐下守督准备下令放箭攻击,而另外一名将领孙谦,则在后面制止,反复几次后,帐下守督也放弃反抗了。

试问一句:如果司马懿在曹魏帝国政府高层中是没权没势的人,帐下守督和孙谦还在犹豫什么?

显然,史书中“司马懿权力架空”这仅仅是对他个人的描述,不代表司马家族(包括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孚)在朝廷中没有地位。

所以司马师的三千死士什么的,只是计划中的一部分而已,要知道,司马师的职务是中护军(曹魏帝国的禁军领导之一)。

到这里,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下面我就多说一些司马懿与曹爽争权的事。

司马懿与曹爽作为明帝托孤唯二重臣,在曹芳登基后次月,由于丁谧给曹爽献策,把司马懿的太尉换成了太傅(按照《晋书》记载,曹爽开始是表奏司马懿为“曹魏帝国当了几年就会升天”的大司马,后来被人领悟了,才换成太傅的。)。

《晋书·宣帝纪》:(曹)爽欲使尚书奏事先由己,乃言于天子(曹芳),徙帝(司马懿)为大司马。朝议以为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乃以帝为太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嫁娶丧葬取给于官,以世子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帝固让子弟官不受。
陈志《曹爽传》:丁谧画策,使(曹)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司马懿)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司马懿由“三公”提拔为“上公”,还给了一大堆的特权,其实,太傅这位置比太尉更虚了。(这段话我描述的不准确,见后文2.6补更

原因大概是这样哒:司马懿做太尉时,公府、尚书台事务可以优先接触并合理参与决策;而做了太傅后,虽然托孤时的决策权还在,大将军曹爽只要说:“我提议尚书台的公文先交给我来处理吧,我解决不了的话,我再去找德高望重的司马太傅商议。你们都知道的,我这个人是最谦虚的,同时也是最尊重司马蜀黍的。”

有人会问,如果司马懿做太尉,曹爽还可以专权啊。

嗯,是这样的,曹爽是大将军,曹魏帝国的大将军的地位应该是三公(太尉)高的,如果曹爽直接架空司马懿(优先参与决策),这样吃相就难看了,难免遭人非议(会说曹爽仗着官大专权,不懂得尊敬长辈)。

《三国志》上没有职官表,所以我只是说曹魏帝国的大将军应该比三公高,要证据我也没有,等我请教别人或再读几年书先。
即便如此,按《曹爽传》曹叡托孤时的安排,曹爽也是比司马懿地位高的。
陈志《曹爽传》:帝(曹叡)寝疾,乃引(曹)爽入卧内,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宣王(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少主(曹芳)。

所以,在开始合作的阶段,曹爽很谦虚礼貌(jiaxingxing)地向司马懿蜀黍请教,司马懿见状,每次也主动把公事推给曹爽处理:“这种小事,大将军你英明神武,你做主就行了!”

其实司马懿的心里是想的:

表面上,两个人互相谦让,你推我让,一团和气,在当时,他们还都还获得了好名声。

随着时间推移,曹爽开始启用明帝浮华案时被罢官的何晏、丁谧、毕轨等人,丁谧等人又劝曹爽干脆架空司马懿算了。就这样,曹爽开始不怎么向司马懿亲近了,专心的提拔自己家族的人、自己的亲信进入朝廷高层。

陈志《曹爽传》裴注:初,宣王(司马懿)以(曹)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丁谧、毕轨等既进用,数言于爽曰:“宣王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以推诚委之。”由是爽恒猜防焉。礼貌虽存,而诸所兴造,皆不复由宣王。宣王力不能争,且惧其祸,故避之。
陈志《曹爽传》:南阳何晏、邓扬、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于时,明帝(曹叡)以其浮华,皆抑黜之;及(曹)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

我以为,曹爽专权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比如机会是这样来的。

正始二年(241年)五月,孙吴帝国派全琮,朱然等人北伐,司马懿受命督军南征,次月,双方罢兵。

此后,司马懿长时间在淮北工作,协助王凌对抗孙吴帝国(督扬州事应该是征东将军→车骑将军王凌)。

我认为:正是司马懿长期在外,给了曹爽在许昌专权的机会。同样的,也可以解读成司马懿外出避祸,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

补充一下细节:司马懿于正始二年至三年间,在淮北修广漕渠(《邓艾传》为二年事,《宣帝纪》则为三年事),于四年又修淮阳、百尺两渠。

《晋书·宣帝纪》:(正始三年)三月,奏穿廣漕渠,引河入汴,溉東南諸陂,始大佃於淮北。
(正始四年九月之后)帝以滅賊之要,在於積穀,乃大興屯守,廣開淮陽、百尺二渠,又修諸陂於潁之南北,萬餘頃。自是淮北倉庾相望,壽陽至於京師,農官屯兵連屬焉。

两次修渠、修陂工作完成后,司马懿还是返回了京师的。

至于司马懿是在淮北还是在朝廷时间多寡,我是倾向于长期在外的。

五年(244年)正月,司马懿至淮南。

大概是趁着司马懿不在朝,尚书邓扬、李胜等人希望曹爽也能建立功名,便提议征讨蜀汉帝国,曹爽立刻同意。司马懿得知此事,写信劝阻,也于事无补。

后来,曹爽的大军在骆谷吃了败仗,司马懿写信给夏侯玄,让夏侯玄劝曹爽退兵。(二月出征,五月撤军)

曹爽本传是说参军杨伟劝曹爽退兵的,《汉晋春秋》则是说司马懿写信给征西将军夏侯玄(次子征蜀将军司马昭的主将),是夏侯玄劝的。

六年(245年)十二月,司马懿为皇帝曹芳召回朝廷,此时,他所谓托孤决策权已经被架空。

例如(《宣帝纪》为六年八月事)曹爽把中垒营、中坚营废除,士兵全部交给中领军曹羲(曹爽之弟),(宣帝纪为七年正月事)曹爽让前来投奔曹魏帝国的柤中百姓返乡,司马懿都提出反对意见,然并卵。

八年(247年)五月,司马懿称病不参与政事。后来还有装疯卖傻的事。

十年(249年)正月,高平陵事变。

至于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是中护军(与曹羲制衡齐平),司马昭在244年伐蜀时担任征蜀将军,回来后大概是因为战败的缘故,成了议郎。

司马孚(司马懿之弟)是尚书令,这也是要职。

所以,我以为,高平陵政变之时,司马师才是最重要的主要策划及实施者。

——2.6补更——

我是先翻《晋书·宣帝纪》的,其中说到司马懿为太傅时获得某些特权:“乃以帝為太傅,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蕭何故事。

结合《曹爽传》说曹爽在曹叡托孤时获得“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宣王(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少主(曹芳)。

曹芳登基后,又给曹爽封赏:“加(曹)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邑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所以,我以为曹爽拿到军权(都督中外诸军事)及政权(录尚书事)+封侯+特权,远比司马懿高出许多。

经评论区网友提醒,实际在《三少帝纪》中记载了司马懿为太傅时的诏书内容,可见司马懿在接受托孤时也是有军权的:“其以太尉为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

综合一下,曹叡托孤时:曹爽与司马懿是平分军、政两权,互相制衡的。

曹爽把司马懿拔高成太傅(上公),实际上目的还是如本传所说: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

曹爽的吃相还不算特别难看,联系司马孚(司马懿之弟)还是尚书令(虽然在曹爽录尚书事的特权之下没什么P用),司马师(司马懿长子)与曹羲(曹爽之弟)分别领中护军,中领军。

从表面上看,曹爽至少给司马家族还是给了一定面子上的地位。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罗伯特·赫德? 
  如何评评价郭沫若? 
  王司徒到底有何作为? 
  满宠在曹魏集团是什么水平和地位? 
  老奸巨猾的曹操,早就怀疑司马懿,为什么不提前干掉他? 
  陆议为什么要改名为陆逊? 
  西周中期为什么让人感觉十分神秘,这段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家是怎样看待刘备这个人的? 
  希特勒是怎么死的? 
  蜀汉政权的“直百钱”到底是善政还是剥削? 

前一个讨论
你是如何走上反对某些专业劝退的道路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唐武宗?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