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太子胤礽从册立开始就是为了稳定政权,是否曾替他考虑未来? 第1页

  

user avatar   jian-dan-81-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只看清史是看不明白的。要看康熙朝立储后的政治布局的本质,必须要了解这几个名词:贵族政治(庄园式经济)、官僚政治(地主经济)、部落奴隶主贵族政治(渔猎游牧经济)。

有一个基本历史事实必须要重视,中国历史上的废太子基本都是贵族政治时代的,准确表述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废太子都是官僚政治构建成熟之前的时代的(中古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用了200年时间)。从隋文帝到唐玄宗,中古贵族政治最后的时代,所有皇帝的第一任太子,除了20出头就死了的(杨昭、李弘),其他的全部以被废、被杀结局,杨勇、李建成、李承乾、李忠、李贤、李重润(被武则天所杀)、李重俊、李重茂(废帝)、李成器(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时的太子)、李瑛。

本文全文20000余字,分为四大部分。前言、康熙朝立储的政治布局简述(兼谈贵族政治下的君储微妙关系)。一、太子胤礽在史书上的形象问题(浅析殴打平郡王讷尔苏的事件、兼谈什么是帝王教育)。二、简析“司马炎模式”(中古贵族政治的本质与八旗制度的本质对比,剖析康熙帝立储后为什么采用晋武帝司马炎开创的政治布局)。三、康熙朝立储后的博弈剖析。

太子胤礽在史书上的形象问题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两废太子诏上那些怂人听闻的罪名不过是历代《废太子诏》标配的童话故事罢了,康熙帝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还编了“帐殿夜警”这样的童话故事,其实归纳起来就是历代废皇帝诏、废太子诏标配的三个方面的罪名,源流就是援引汉朝霍光废刘贺故事,也就是历代的废皇帝诏、废太子诏一大抄,最初的版本是霍光发明的,当然了,康熙帝应该是照着唐太宗废承乾的那个模板抄的。

所以《废太子诏》上的太子的形象问题,本身没有研究价值。康熙朝诸皇子围绕着储位争的是一地狗血,然而除了太子胤礽,谁也没能成功染指储位。一个人在豪门林立、派系斗争错综复杂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时代居储位36年之久,本身就证明他的政治手腕是不一般的。一个人既要超然于各派系之上,在各派系之间的博弈中努力周转,还要维护好君储之间的微妙平衡,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并且康熙帝在复立前不惜损坏自己的明君形象为他翻案,公开承认“皇太子获罪之处、虚诬者甚多。”等于是承认一废的责任在自己,不在于太子。这本身就说明太子胤礽的智商和情商都是非常出色的,因为在几十年的朝夕相处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是靠后天双方的努力,而绝不是出生时的嫡庶能简单决定的。

但是考虑到清史上仅此一例废太子故事,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具体阐述下《废太子诏》的写作技巧问题。

康熙朝立储后的政治布局:“司马炎模式”在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回望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皇权政治与贵族政治(豪门寡头政治)不断博弈的历史,皇权政治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努尔哈赤起家,到1616年称汗,到1636年皇太极称帝,到1644年清朝入关,再到1722年康熙帝去世,100多年的时间,完整的经历了从部落军事贵族联盟,到皇族独大、大族共享的初期贵族皇权政治,到士族门阀乃至最后的官僚政治的全过程。可谓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入宋700多年历史的浓缩。

所以,清初的政治斗争异常残酷、激烈,努尔哈赤两次立储全部以失败告终。皇太极去世后,两大强势亲王(多尔衮、豪格)竞争皇位,最终却博弈出幼龄皇帝(顺治帝),这是标准的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剧目。皇帝的弟弟(多尔衮)可以与皇帝的成年儿子(豪格)争夺皇位,最后还让皇帝的成年儿子无法上位,这本身就说明皇太极一系的权力当时并不稳固。

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基础道理,“九子夺嫡”这样的局面绝不是康熙帝立储时愿意看到的局面,换句话说,当出现废黜太子这样的重大政冶事件时,即意味着康熙帝一生政冶布局的彻底失败。

康熙14年12月,康熙帝把年仅1岁零7个月、在册立仪式上还需要由保姆抱着的嫡子胤礽册立为皇太子,即是向普天之下正式宣告,从此清帝国的天下是康熙帝玄烨和皇太子胤礽共有的天下,任何一个敢于挑战这种秩序的人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普遍皇帝广纳后宫,生育众多皇子,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取代皇太子的,也不是为了让他们当皇帝的,只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血统,让自己这一系掌控更多的政冶、经济等社会资源,仅此而已。当然了,这里指的是普遍皇帝,极个别特例不算。

关于这一点,可以看下康熙47年第一次废太子时,康熙帝的表现。

康熙帝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哭着勉强读完了《废皇太子诏》前半段等到即将要读到正式宣布废黜太子的那句最关键的话时,康熙帝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痛苦的伏在地上落泪不止,然后,大臣将他扶起后,康熙帝艰难的读完了这段诏书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将胤礽废斥”,紧接着另一句同样重要的话,宣布大皇子胤禔出局,并送给了大皇子“秉性躁急愚顽”的评价。[注1]

“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个54周岁的大男人,从小就登上了顶级的政冶漩涡中心,什么样的风雨没经历过,这样的男人通常都已经到了非常世故,对任何事都荣辱不惊的地步,如果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帝国最高级的官僚们都在场的情况下,能表现出那样的失态,一定是触及内心的无法抑制的痛苦。但是,就是在这样与太子胤礽已经反目的情况下,康熙帝还是没忘记遵循由三国时代的政治强人孙权开创[注2]、两晋南北朝无数政治强人遵循[注3]、由唐太宗李世民进行法理化的政治规则[注4],立刻宣布了用来制衡太子势力的大阿哥胤禔出局。

[注1]:○(九月初四日)丁丑。上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行宫前。命皇太子胤礽跪。上垂涕,谕曰:朕承太祖太宗世祖弘业。……谕毕。上复痛哭仆地。诸大臣扶起。上又谕曰:太祖太宗世祖之缔造勤劳、与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俟回京昭告于天地、宗庙、将胤礽废斥。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清圣祖实录》

[注2]:和为太子,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顷之,和、霸不穆之声闻於权耳,权禁断往来,假以精学。……时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阴共附霸,图危太子。谮毁既行,太子以败,霸亦赐死。流竺尸于江,兄穆以数谏戒竺,得免大辟,犹徙南州。霸赐死后,又诛寄、安、奇等,咸以党霸构和故也。《三国志.吴主五子传》

[注3]:上欲废(太子)邵,赐(始兴王)浚死。《宋书》

[注4]: 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资治通鉴》


列历史上三组经典的“司马炎模式”布局与康熙朝布局对比

晋武帝司马炎布局(用于晋惠帝时期):立太孙司马遹,设置亲王(汝南王)、两大外戚(杨氏、贾氏)互相制衡,共同维护中央朝堂的稳定

后赵石勒布局:立太子石弘,设置亲王(中山王石虎)、两大外戚(刘氏、程氏)互相制衡,共同维护中央朝堂的稳定

唐肃宗李亨布局:立太子李豫,设置亲王(先为建宁王李倓、后为越王李係)、宫廷力量(张皇后)互相制衡,共同维护中央朝堂的稳定

康熙帝第一次布局:立太子胤礽,设置皇子(胤禔/明珠)、三大外戚(赫舍里氏、钮祜禄氏、佟氏)互相制衡,共同维护中央朝堂的稳定

那么问题来了,第二次立储、也就是复立太子,是为了将来废着玩的么?

显然也不是的。

太子刘据兵败自杀之后、汉武帝立了刘弗陵。隋文帝废了太子杨勇、立了太子杨广。唐太宗废了太子承乾、立了太子李治。唐高宗废了太子李忠、立了太子李弘、李弘死后又立了太子李贤、随后又废了太子李贤立了太子李显。唐玄宗杀了太子李瑛、立了太子李亨。

而康熙帝废了太子胤礽、又立了太子胤礽。康熙帝复立太子时找的典故是先秦时期的“古放太甲、卒成令主”。

如果康熙帝想立别的皇子,24史中什么样的模板找不到呢?汉武帝立汉昭帝、唐太宗立唐高宗,这是强势皇帝+强势太子组合失败后,改立强势皇帝+弱势太子的两组比较经典的模板。汉族王朝模板不行,还有辽、金、元供选择。康熙帝又不是缺儿子,只能在太子胤礽这一棵树上吊死。

历史上废了太子或皇帝,后面局面又翻转的比较经典的两例就是西晋时的愍怀太子和唐中宗。愍怀太子被贾后废杀后,经过一系列政冶博弈,晋帝国又选择了愍怀太子之子为太孙。如果愍怀太子被废后没有被杀,愍怀太子也会被复立。康熙朝之所以能做出复立太子的事,并不意外。

事实上,宣布废黜太子仅仅12天,康熙帝就后悔了,在回京的当天,不得不向全国正式颁发《废太子诏》的时候,康熙帝居然还在问众大臣意见,反复地说太子的好,言下之意,有没有大臣能带个头让他有个台阶下,他就先不急着颁发《废太子诏》。

大家在选择站队时,通常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这样做,符合自己的利益吗?

第二、别人会怎么会选择?

这两个问题,你都需要考虑。如果你只思考第一个问题,通常是非常危险的。

对于现场的官僚而言,你现在站出来带头为太子说话,阻挡康熙帝正式废太子,如果未来太子胤礽成功登基了,你当然是功臣,这个红利够你吃一辈子的了。而如果太子胤礽最终未能登基,无论上位者最终是谁,估计都会把你视作东宫派的一员。

最后的结果就是,也许你原来不是东宫系,最起码不是非常显眼的东宫系,这下在普遍官僚的眼里,你也是东宫系的代表人物了。那为了官场的下半场仕途,以后必须为东宫的利益奋斗了。以后直郡王胤禔、八贝勒胤禩一系估计会放不少注意力到你的身上。

只为了讨好下康熙帝,要付出这么多代价,这个代价跟收益最后很有可能是不对等的,对官僚们而言是不划算的。

总的来说,在这种标准的站队过程中。你站错了队,后果很严重。

总之,没人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站出来给康熙帝台阶下,康熙帝只好宣布“朕志已定。当即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废斥皇太子,着行幽禁。”[注]

[注]:○(康熙47年9月16日)己丑。……宣谕曰:“皇太子名分、关系重大。朕熟观史册、岂有轻举之理。当胤礽幼时、朕亲教以诗书。……彼不可谓不知义理矣,且其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今忽为鬼魅所凭、蔽其本性,……尔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众意云何。”和硕康亲王椿泰等诸王贝勒、满汉文武大臣官员齐跪奏曰:“皇上之于皇太子,仁以育之,义以训之,历年已久,不意数年来,皇太子忽染狂疾、为鬼物所凭,种种行事不似平时。皇上深念祖宗弘业国计民生,如此施行允协于理,臣等当公同上本具奏。”上谕曰:“朕志已定。当即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废斥皇太子,着行幽禁。”

看到康熙帝的这种表现,即使我们不参考其他史料也可以知道,那张洋洋洒洒、总结历史上《废皇帝诏》、《废皇太子诏》的写作经验写出来的罪名要打多少折扣。

当然了,康熙帝的第二次布局又失败了。

康熙帝复立太子后的布局实际就是对第一次布局的修补。比第一次布局还要简单,列几组历史上经典的太子亲王互相制衡的布局与康熙朝布局对比:

东吴皇帝孙权布局立太子孙和,设置亲王(鲁王孙霸)与太子互相制衡,共同维护中央朝堂的稳定→废黜太子孙和,杀鲁王孙霸

南朝宋文帝布局立太子刘邵,设置亲王(始兴王刘浚)与太子互相制衡,共同维护中央朝堂的稳定→始兴王倒向太子,这个过程有点复杂,最后是父子三人的悲剧,是两晋南北朝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悲剧

唐太宗第一次布局:立太子承乾,设置亲王(魏王李泰)与太子互相制衡,共同维护中央朝堂的稳定→废黜太子承乾,同时贬斥魏王李泰

唐肃宗布局:设置太子李豫主政,建宁王李倓主军→建宁王倒向太子→肃宗杀建宁王,设置越王李係主军,作为新的制衡太子的亲王→肃宗病危时,越王李係与张皇后联合,试图复制玄武门之变的成功,被太子李豫联合宦官首领击败,太子李豫武力登基为唐代宗

康熙帝第二次布局:复立太子胤礽,设置皇子(八贝勒胤禩)与太子互相制衡,共同维护中央朝堂的稳定。胤禩一系的成员相当部分都是来自直郡王胤禔一系。→废黜太子胤礽,八贝勒胤禩在复立太子之前即被康熙帝宣布出局

这样的太子亲王互相制衡的模式,是“司马炎模式”的简约版,去掉先秦故事,大约算是东吴孙权开创的,在中古贵族政冶时期算是不成文的传统,细分为两种看上去很类似但是其中有些微妙的差别的模板,即「太子主政、次子主军」和「太子次子(亲王)并重」。(汉朝是外戚领兵)

也许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让太子主军呢?如果太子主军,请看唐睿宗的在位时间,再请看太子李亨(唐肃宗)灵武登基的故事。所以,只有“御驾亲征”这个词,相信谁也没听过“睿驾亲征”,“睿”在古代指代皇太子。古代一直是太子监国、天子亲征。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皇帝亲征时,往往会给次子或其他皇室亲王安排军中重要职务,这就是「太子主政、次子主军」。

探讨康熙帝复立后的政治布局本身意义不大,因为这是历史上失败了无数次的布局,康熙帝最终立储失败后,将站在太子对立面的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全部清除出局的做法(康熙57年将胤禵派往前线军队即公开宣判了胤禵的出局),也是遵循了由孙权开创,唐太宗李世民进行法理化的政治规则。

因为历史上所有的皇权布局,都是以皇帝和皇太子为中心布局的,如果你把太子拉下台就能破局上位,那家天下制度早就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当立储失败时,将制衡太子的亲王一系同时清除出局,也是对试图上位的亲王的震慑,不要试图破坏皇帝的布局,拉太子下台,将太子拉下台后,绝不是你成功的开始,而是你失败的开始。

复立后清廷实际上已经进入“囚徒困境”,根据历史经验,康熙帝还有另外三种布局可以选择,并且康熙帝说过自己考虑过太上皇-皇帝模式[注](高湛传高纬时用的此布局),可是康熙帝最终连皇帝-皇太子-皇太孙模式都没设置(唐高宗、明成祖设置过该布局),甚至连唐玄宗圈养皇子的布局都没参考,而是选择了最不利于平衡的一种。探讨康熙帝布局时的心态问题、探讨当时清帝国的各种利益集团中,到底是什么因素制约了康熙帝设置其他布局方式,才更有利于了解第二次立储失败的问题。

[注]:朕无日不向皇太子胤礽言治理天下、爱育黎庶、维系人心之事。又尝慕宋孝宗之孝养高宗,语胤礽曰,将以政事付汝,朕当择居水土佳处、时闻汝之令名、以优游养性。


贵族政治下的君储微妙关系

对康熙帝而言,太子胤礽是他最想培养好的皇位继承人。当时八旗制度尚未完成官僚政治改革,尚属于贵族政治的范畴,康熙帝不得不给太子胤礽配置以最亲近的母族赫舍里家族为核心的强大的东宫班底(在贵族政治下,(母系)外戚是拱卫皇权的最核心的班底),以保证自己去世后,太子胤礽登基后,有足够强大的直系班底抗衡贵族集团,以防止宗室亲王擅权事件(多尔衮)、“罪己诏”事件、乱臣贼子擅权事件(鳌拜)重演。另一方面康熙帝又要防止太子胤礽的势力失控以至于威胁到自己的安全,所以康熙帝不得不安排其他势力制衡太子的势力,共同维护中央朝堂的稳定。

因为这样的微妙感情,康熙帝布局时,就会很微妙。如果没有感情,那直接防范太子的势力就可以了。问题在于既有感情又要防范太子的势力伤着自己、又要防止制衡太子的势力伤着太子。这样就需要根据时局的发展不断地调整平衡。

因为这样的平衡是很难维护的,所以中古贵族政治鼎盛时代的两晋南北朝、走马观花的王朝、流水的皇帝。中古贵族政治末期的唐朝、宫廷政变就没中断过。而中古贵族政治肇始的东汉,就是在外戚和宦官的平衡下艰难经营。

我们必须要了解康熙帝的这种微妙感情。才能理解康熙朝的史料上,那些看上去矛盾重重的事件。

注:为什么贵族政治下,皇帝要给太子配置执政班底,宋、明两朝(官僚政治)为什么君储矛盾迎刃而解,在《二、简析“司马炎模式”》这个章节里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上有具体剖析。


矛盾分两种,一种是内部矛盾,一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

对康熙帝而言,只要太子胤礽不给他考虑太上皇的身份或直接弑君,那他与太子胤礽之间的一切矛盾都是内部矛盾。当太子胤礽遵守这个秩序时,作为回报,他负责帮助维护胤礽的太子地位。一旦太子压到了这条红线,康熙帝就会考虑是否向敌我矛盾升级。

而康熙帝和其他皇子之间,只要他们在尊重太子胤礽为唯一的皇位继承人这个大框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一切矛盾都是内部矛盾。如果一个皇子不再尊重这个秩序,追求自己取代太子胤礽为新的皇位继承人,那么康熙帝会把这个矛盾升级为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

我们必须要了解康熙帝的这种微妙感情。才能理解康熙朝的史料上,那些看上去矛盾重重的事件。才能理解为什么直接站到了太子对立面的直郡王胤禔和八贝勒胤禩都得到了康熙帝给予的人格上的最沉重的打击。[注]

[注]:胤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
[注]:大阿哥为人下贱无耻、不堪之处、大臣侍卫等无不知晓。
[注]:胤禩庸劣、无有知识。
[注]: 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这并不是康熙帝一个人的心理,这是中古贵族政治时代普遍皇帝的心理。这也是古代普遍帝王的心理。

所以才有了东吴孙权时代,鲁王孙霸的待遇与太子孙和“无殊”,然而到了太子孙和被废的时候,鲁王孙霸直接被孙权赐死。

南朝宋文帝时代,“上欲废(太子)邵、赐(始兴王)浚死”。

唐太宗时代,魏王李泰“为太宗所爱,礼秩如嫡”、“每月所给料物又逾于太子”,然而,因为太子承乾试图复制玄武门之变的成功而未遂后的一句话「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唐太宗随即宣布了魏王李泰出局,并为唐朝制定法规“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将孙权开创的潜规则、彻底公开化、法律化。

唐肃宗李亨就更牛X了,李亨在唐玄宗手下做了将近20年的太子,唐玄宗晚年看到太子李亨跟见到鬼一样,李亨刚当上太子时跟他关系不清不楚的西北军事集团的两名高级将领皇甫惟明和王忠嗣被唐玄宗杀了,后面跟太子妃也离婚了。等到太子李亨抓住“安史之乱”的历史性机遇、在西北军事集团的支持下灵武登基后,可能觉得他这将近20年的太子生涯太不容易了。对自己的太子李豫(唐代宗)给予了最大的宽容,建宁王试图为太子李豫复制玄武门之变的成功,肃宗皇帝也只是杀了建宁王放过了太子。对太子李豫想火并张皇后和大太监的行为都是睁一眼闭一只眼。

宋、明两朝,官僚政冶构建成熟后,威胁君储矛盾的外力消失,皇帝和太子普遍和谐相处,再也没有废黜太子的事件。

宋、明两朝的皇帝通过近600年的历史告诉后世读史者、普遍帝王的心理,只要客观环境许可,普遍皇帝都不会废黜太子的。

康熙朝的八旗官僚们普遍想对储位的归属问题发表点自己的意见,然而对于康熙帝而言就是,除非你有后赵石虎、前秦世祖苻坚、北朝齐肃宗高演、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那样的本事武力上位,否则你的意见对康熙帝而言,说得文雅点就是浮云,说得粗鲁点就是放屁。用康熙帝的话说就是“如此则立皇太子之事、皆由于尔诸臣、不由于朕也。”

“司马炎模式”的开创者晋武帝司马炎在最初设置这套布局时,从远处说,是为了司马氏的江山能够一世、二世、乃至千万世的延续下去;从近处说,很现实,就是为了保障自己去世后、太孙司马遹(愍怀太子)在失去自己的保护的情况下,能够依靠这套层层制衡的格局顺利登基。如果任何一个人敢于挑战愍怀太子的地位,就让挑战者在这套层层制衡的格局下自行博弈。

最后的结果就是,愍怀太子司马遹被废杀后,打出了八王之乱,也没有人能够成功破局上位。

一、太子胤礽在史书上的形象问题

剖析这段历史绕不开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本来不是问题,但是因为清史上仅有此一例,所以又成了一个问题。

题主问题里提到的太子胤礽失德跋扈,这不是康熙帝不掩饰,恰恰是太子胤礽并没有那样的失德跋扈,这完全是康熙帝在《废太子诏》里对他妖魔化的结果。

从两废太子诏之外的史料、康熙朝的文人著述以及传教士著述来看,太子胤礽的个人品德都是在正常的范围内。

从留存的康熙35年-36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太子留京监国主政时期亲书的满文奏折看[注1-3],太子胤礽首次独立执政时,表现出来的执政能力也是相当出色的,他当时年仅22-23岁,与康熙帝后面给他的很多高评价十分符合。

[注1]:皇太子臣胤礽谨奏:……臣交付大学士阿兰泰曰:马匹乃大军急用,若不预备饲秣,则突有用马初,不能及时送达,酌取上驷院马匹来,秣之肥壮。至太仆寺孳生牧群马匹。如何取之交付兵部饲秣之处。应行会议。等语。……后饬侍郎王国昌曰:尔等报单内所奏乃军用急务,然不交驿站笔帖式,而交步兵传递,实属不妥。再未到驻土木侍郎马尔汉处,而直抵京城。嗣后,凡属急务,俱皆交付驿站笔帖式等送至驻土木侍郎马尔汉处。等语。《康熙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序号156》
[注2]:皇太子臣胤礽谨奏:……时臣曾批:若将州县所贮粮食酌运数万石至省城贮存,则有无裨益,输运序号时劳民与否之处,著该总督查明,定议具奏。等语。《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序号162》
[注3]:皇太子臣胤礽谨奏:……查得,贵州定广营之副将申勇,乃福建人,康熙三年,自福建归服后,赐都司佥书官札。五年九月因开拓荒田,故升用参将。……浙江杭州之副将蓝原,为福建人,所加功者:……遵旨补授浙江杭州之副将。故此,臣拟将杭州之副将蓝原补授为金门总兵官。(朱批:好。此补授者适宜。)《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序号174》

当一个皇帝被推翻后,肯定要被妖魔化的,否则推翻他的正义性何在呢?推翻他的人如果不能把自己写成正义的一方,那推翻他的人就是乱臣贼子了。

皇太子是储君、储贰,虽然在皇帝的面前是臣,但是在天下臣民的面前是君。所以,当一个太子被废黜时,同样肯定要被妖魔化的,否则废黜他的正义性何在呢?废黜他的皇帝在史书上又是怎样的昏君形象呢?皇帝如果不把太子被废的责任全部推到太子的身上,那皇帝就要承担废黜太子的责任了。

杀一个亲王,或者削掉一个亲王的爵位,随便什么莫须有的罪名就行了。但是废太子是大事,需要像废皇帝那样,给天下臣民一个交代。

中国历史上的权臣废皇帝时通常都是援引汉朝霍光废刘贺的故事。刘贺是怎么被废的?复制汉文帝收权的过程中被霍光击败,然后被霍光按上了1000多条怂人听闻的罪名。所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一堆耸人听闻的小皇帝。包括明朝朱棣起兵时,同样给建文帝编排了强奸老母猪等一堆耸人听闻的罪名,《奉天靖难记》中记录了相关内容。

而古代被废太子的罪名基本也是在皇帝被废的罪名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所以,康熙帝在《废太子诏》上写的那些怂人听闻的罪名,不过是历代《废太子诏》标配的童话故事罢了。类似的童话故事还贯穿了东汉的废皇后故事[注],总之,就是纯粹政治上的事情,却从个人品德的角度解释。

[注]:光武帝死后,各派继续在各级官僚机构中斗争,而都只能暂时取得胜利。在此期间,大朋党的历史成了外戚及其同伙的历史的同义语。皇后的立和废完全是出于政治动机,虽然史料宁愿从个人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剑桥中国秦汉史》

所以,康熙帝在两废太子诏上说的那些荒诞不经的童话故事,无论是雍乾之际萧奭编纂的《永宪录》,还是曾经是清朝官员的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都没有收录,也不认可。[注1][注2]

[注1]:密亲王昔为东宫三十余年,无大失德。因皇长子媒孽以致祸。《永宪录》
[注2]:论曰:理密亲王在储位久,未闻显有失德,而终遭废黜,圣祖手诏,若有深痛钜慝至不可言者。夫以圣祖之仁明,而不克全监抚之重,终父子之恩,谗人罔极,靡所不至,甚矣!……《清史稿》

中国史上几乎所有被废的皇帝的罪状都如出一辄,主要是三个方面:1、不孝,2、私生活荒淫,3、亲小人远贤臣。有的时候还会加上一条精神有问题。

不孝,意味着这个皇帝违背祖宗法统,也就是有了被废的法理依据。私生活荒淫,指的是这个皇帝渎职,在其位却谋私利,心里没有天下,不具备当皇帝的素质。亲小人远贤臣,指的是这个皇帝妄图进行权力洗牌,让当前掌握权势的大臣下台,建立新的执政班底。

古代被废太子的罪名基本也是在皇帝被废的罪名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也是主要从三个方面:1、不仁不孝,2、私生活荒淫,4、亲小人远贤臣。有时会加上精神有问题。

不仁,指的是对兄弟不友好,对大臣暴戾,不具备做君主的素质。不孝和亲小人远贤臣,指的是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已经无可调和了,太子的势力超过了皇帝能掌控的范围。私生活荒淫这一块,《废太子诏》通常比《废皇帝诏》强调的更多,一般就是从爱好美色和生活奢侈这两个角度来写。

所以,只要一翻史书,中国历史上被废的皇帝都是差不多的模子,中国历史上被废的太子也是差不多的模子。好像一个君主被推翻了,一个太子被废黜了,就是他智力有问题、性格有缺陷。无数“忠臣义士”规劝他,他不听,非要一意孤行地干一些害人害己的蠢事。当然了,如果他是皇帝,他统治下的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当然了,如果他是太子,等他当了皇帝,明天朝代就要就要灭亡了。此时,一位伟光正的大人物站了出来,推翻了他,建立了王道乐土,于是普天同庆了。此时,皇帝代表天下老百姓的利益将这个“天地所不覆载”的太子废黜。

所以,读中国史,如果看到一个被废的皇帝、一个被废的太子,这三条罪名全占了,基本史书上记载的恶行的真实程度你可以想想了,当代主流史学界享誉度非常高的《剑桥中国秦汉史》等经典著作直接说明,这完全是政治上的事,却用个人的角度来解释。

这是曹魏皇帝曹髦(被杀后追废皇帝位,称为高贵乡公)的废诏。

[注]: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遂隔绝两宫。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吾即密有令语大将军,不可以奉宗庙,恐颠覆社稷,死无面目以见先帝。大将军以其尚幼,谓当改心为善,殷勤执据。而此儿忿戾,所行益甚,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吾语大将军,不可不废之,前后数十。此儿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鸩毒,重相设计。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呼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言今日便当施行。吾之危殆,过于累卵。吾老寡,岂复多惜馀命邪?但伤先帝遗意不遂,社稷颠覆为痛耳。赖宗庙之灵,沈、业即驰语大将军,得先严警,而此儿便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卫共入兵陈间,为前锋所害。此儿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当令内外咸知此儿所行。又尚书王经,凶逆无状,其收经及家属皆诣廷尉。”《三国志》

曹髦的废诏是历史上经典的妖魔化被废皇帝的案例。曹髦因为剿灭司马昭失败而被杀,随后被按上了一堆怂人听闻的罪名并被追废皇帝位,然而因为晋朝统一后没多久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了,所以没来得及销毁一些不利文献。推翻东晋的刘宋王朝,让裴松之重新整理了三国时期的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大量引用《汉晋春秋》、《晋纪》、《世说新语》、《魏氏春秋》的内容,为曹髦翻案,原原本本地展示了这位被钟会盛誉“才同陈思,武类太祖”的皇帝被妖魔化的过程,陈思指的是曹植,太祖指的是曹操。

所以,我在文章开头处就说了,康熙朝废诏上写的“账殿夜警”不过是一个编造出来的逻辑不通的童话故事罢了,这种抹黑失败者的童话故事历史上多了去了,这种故事看多了,难免给人一种感觉,皇帝就是拿着金锄头耕地的人。

康熙朝第一次废黜太子的时候一共有两个版本的《废太子诏》,最初的版本是给大臣宣读的,里面只有三个方面的罪名,没有精神有问题这一项。一般都是不加精神有问题这项的,因为前三项罪名已经全了,本身就说明精神有问题。把精神有问题这项加进去一般都是有特定原因的,康熙朝时之所以加了这项,是因为后面在向全国正式颁发《废太子诏》的时候,康熙帝已经后悔,准备复立,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结合《请圣祖实录》上康熙帝回京之后,要正式开启废太子程序时的一系列不正常表现,以及《秦道然口供》里的关于太子看到祭天文书后的辩护记录,互相验证,康熙帝在宣布废黜太子后仅仅12天的时间就后悔了,于是,康熙帝在无可奈何启动正式废黜程序后,在向全国颁发的、给老百姓看的《废太子诏》里加上了太子可能精神有问题这一项,言下之意就是太子之前一直是好的,后面那些事都是他得了病的情况下做的,为复立准备理论依据。

当然了,这种说辞,只要太子登基了,掌握了话语权,肯定不会承认的。所以,在复立前夕,康熙帝亲自给太子翻案,在众大臣面前公开表示“皇太子获罪之处、虚诬者甚多。”所以,即使不看别的资料,也可以知道,这份洋洋洒洒的废太子诏上可信度有多少。

在现代文明政治下,因为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掌控话语权,所以失败者的形象也不会被肆意抹黑、即使是失败者也会有很饱满的形象,所以现代的政冶人物通常都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关于这一点从米国的总统大选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在顶级政治舞台中心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后面都代表着无数人的利益,无论他们做怎样的决定,都会有人拥护他们,也会有人反对他们,所以大家会知道胜利者和失败者之间的战役并不是正义和邪恶之战,不过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的纷争罢了。

而读古代历史,因为话语权很多时候都是由胜利者单方面掌握着,所以,我们很容易陷入御用文人和皇权政治宣传的圈套,好像历史就是好人和坏人的战役,其实这一切不过是掌控了舆论的胜利者想让我们看到的历史。所以,只要看看历史上政权并立的时代,把他们各自写的历史拿出来看,就会发现,与当代史没什么区别,都是各说各话的罗生门。比如《宋史》、《金史》,还有秦朝时的一些地下竹简的出土,直接推翻了《史记》里的描述。

所以,读历史,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将那些歌功颂德的,描边修饰的还有装神弄鬼的文字统统去掉,只留下史实部分。因为只有这一部分是值得一读的(哪怕这些内容看起来非常的枯燥)。如果你看来看去只看那些原本应该被去掉的内容,那你无非就是在看古代的新闻联播而已---官方修饰过的内容,肯定是对官方有利至少无害的。

因为胤礽居储位30多年,清朝也是不敢全部销毁他的正面形象的资料的,因为那样康熙帝的形象也会有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关于他的正面形象的描述,《康熙朝起居注》上有不少他早期的正面形象的描述,《起居注》和《实录》上康熙帝对他的才能表示肯定的话语也都保留了不少[注1-6]。以朱彝尊为代表的当时的文人私注里也有不少关于他的正面形象的描述。朱彝尊在他被复立后专门写诗庆贺[注7],高士奇的《随辇集》中有“英姿雄略似吾皇”的诗句。太子去世20年后,他的侧福晋李佳氏(弘晳之母)将他的遗墨分发给他的诸子女时对他的评论是“好学好善”[注8],通过李佳氏的描述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他这一系依旧掌控着话语权,我们会看到的很多关于他的正面的形象的描述。

[注1]:皇太子所问甚为详尽。明究事理,同朕之心,朕不胜喜悦。况尔在宫稳坐泰山理事,故朕在外放心无事,多日悠闲,此可轻易得想乎?朕之恩福盖由行善而致也。朕在此无不告知众人。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序号228》
[注2]:朕初次中路出师,留皇太子办理朝事,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清圣祖实录》
[注3]:朕所仰赖者惟天,所倚信者惟皇太子。《清圣祖实录》
[注4]: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清圣祖实录》
[注5]:彼(胤礽)不可谓不知义理矣,且其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清圣祖实录》
[注6]:二阿哥何曾不好?二阿哥学问、骑射、艺能,并无可议之处。《清康熙朝起居注》

[注7]:《三月十日,诏下青宫再建,喜而赋诗》
---清·朱彝尊
震惊由地奋,巽命自天申。
复睹重光日,毋烦四老人。
堂悬银牓旧,笥出纻衣新。
愧远青云路,难扬蹈舞尘。

[注8]:右心经,先王祖手书也。……岁月既久遂積有百十余章。乾隆甲子春,侧妃祖母亲将此经给诸叔父、诸姑与璥,因命之曰:“此尔祖父手书遗墨,当敬谨珍藏,传之子孙,庶我先王好学好善之意,奕世不怠我之愿也。”…… 《永璥敬跋先王祖(胤礽)心经册》

我在这篇文章里详细对比了曹魏皇帝曹髦、唐朝太子承乾、康熙朝太子胤礽三废废诏的内容。在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只说明下其中都殴打平郡王讷尔苏的事件。

平郡王讷尔苏是代善一系三王之一,代善一系一共有一个亲王两个郡王。平郡王就是之一。而讷尔苏的王妃是康熙帝宠臣曹寅的女儿。

在索额图被处置后,平郡王讷尔苏「前往原郎中索额图家时,因非时辰,步甲开栅栏稍迟,王遂生怒,立即令属下鞭打步甲而过。王四更返回时,命执栅栏步甲,带到其院中,亲督打昏,拖出抛之,众步甲抬回栅栏」,被步兵统领托合齐举报给康熙帝,并提出意见「此事,该处步军校扎木布隐匿未报,初十日,职恩特黑查出。」、「街道、堆子、栅栏,向来严之,夜间非时辰,平郡王岂可随意行走?除将步军校扎木布另参解部外,将此案件,奴才将命送部」。康熙帝批示托合齐的做法「很有道理」。

步兵统领臣托合齐等谨奏:为奏闻事。
窃照本月十一日,镶红旗满洲固山达恩特黑来报:本月初四日二更时分,平郡王(讷尔苏)前往原郎中索额图家时,因非时辰,步甲开栅栏稍迟,王遂生怒,立即令属下鞭打步甲而过。王四更返回时,命执栅栏步甲,带到其院中,亲督打昏,拖出抛之,众步甲抬回栅栏。初六日,三等侍卫车克召在其周围四栅栏所设头目拔什库连胜,平郡王言:嗣后,我自己行走,我所派之人无论何时行走时,若尔等稍有耽误,非但将尔等照此杖毙,且与尔等管官算账,等语。此事,该处步军校扎木布隐匿未报。初十日,职恩特黑查出。等情前来。街道、堆子、栅栏,向来严之,夜间非时辰,平郡王岂可随意行走?除将步军校扎木布另参解部外,将此案件,奴才将命送部为此谨具奏闻。
朱批:甚有道理。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序号4097》

讷尔苏这样的做法就把太子推到了一个两难处境。

太子可以有三种应对方式。

上策:鞭打讷尔苏。

中策:稍微惩处讷尔苏。

下策:装没看到。

这三种策略不分好坏,仅以激进程度划分。

我们先看下,太子如果按下策做,装没看到,讷尔苏这样做,太子都不敢出手,那可能会进一步落实朝臣对康熙帝打算废太子的猜想,敢这样对太子一系蹬鼻子上脸的人估计越来越多。这次是一个郡王对太子一系蹬鼻子上脸,那下次可能就是亲王对太子一系蹬鼻子上脸。那太子在朝堂之上还有什么威信可言。而且,如果这次装没看到讷尔苏的作为,那么下次地位比讷尔苏高的亲王也做类似的事时,太子如果再出手理由就不好选了,如果类似的原因惩处亲王,却没惩处讷尔苏,这叫外人看来如此惩处不公,算怎么回事呢。所以,太子只能出手惩处讷尔苏。

太子惩处讷尔苏也有两种选择,一是稍微惩处下,另一种就是重惩。

讷尔苏用鞭打步甲这样擦边球的方式时,他估计也考虑了,以他的身份,礼亲王代善一系的三王之一,太子不敢对他太惩处。讷尔苏可能考虑了,太子要么稍微惩处下他,要么装没看到。那么这两种对讷尔苏来说都不算什么。

对太子来说,如果稍微惩处讷尔苏,不痛不痒的,下次跟讷尔苏身份差不多的人,或者比讷尔苏身份高的亲王也像讷尔苏这样擦边球,那太子会疲于应对。而且惩处的人多了,结的怨更多。那么只能重惩讷尔苏立威,让后面敢于像讷尔苏这样打算以擦边球的方式向太子一系蹬鼻子上脸的人自己先考虑下,你背后的实力有没有讷尔苏大,你做了类似的事情要考虑到,太子是鞭打你还是普通惩处你。为了一点事换来一顿鞭打是否划算。

所谓胡萝卜+大棒,给人胡萝卜的同时往往要伴随着大棒,敬畏敬畏,别人畏惧你往往才会更尊敬你,在社会博弈中,让别人对你保持畏惧之心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并且通过重惩讷尔苏后康熙帝的反应、探测下康熙帝处死索额图后下一步的真实想法。

太子用的什么理由鞭打讷尔苏,因为史料没有记载,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了。当然了,从端上台面的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那就多了,讷尔苏公然藐视大清国法,随意殴打无过错的兵甲,太子鞭打他,那是“爱民如子”,替百姓主持公道,因为圣人说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这些理由还觉得不够严重,哪里找不到点讷尔苏的其他黑点。

其实说到这里,我有种欲说还休的感觉。如果太子胤礽没有被废,而是成功登基了。那以讷尔苏做的这样欺软怕硬、鞭打底层士兵的事,太子鞭打讷尔苏,写到史书上怎么看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形象。然而因为太子被废了,康熙把这件事不写任何前因后果的写到废太子诏上,就成了太子暴戾的形象的案例。事情还是那件事情,然而写法不同,就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官。

康熙帝在不在乎讷尔苏被鞭打呢?不管康熙帝跟太子怎么反目,讷尔苏在康熙帝心中的地位都是没法跟太子比的。对康熙帝而言,讷尔苏不过是七大伯八大叔之流,太子胤礽是自己从小亲自抚养、三藩之乱战局胶着、前途未卜时相依为命的爱子,完全不是一个地位,如果讷尔苏没有明显过错,太子做出了鞭打讷尔苏的事,康熙帝出于维护宗室团结,可能不得不出面做点不痛不痒的事、说点不痛不痒的话。但这次确是讷尔苏被抓住把柄在先,从康熙帝后面一废太子时说的话来看,讷尔苏被鞭打后,康熙帝并没替讷尔苏说什么话。

贝勒海善、公爵普奇被鞭打的原因比起平郡王要复杂些了。但是我们知道的就是,太子并不是无缘无故打他们。

太子胤礽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君主。一名合格的君主,就是超然于各派利益之上,能控制平衡好各派的势力,借力打力,让各派政冶势力处在一种相互平衡的、互相牵制的状态,以此共同确保中央朝堂的稳定。一名合格的君主就是不成为任何一个政冶派别的代言人,无论你怎么决策,都要给人一种感觉“君主永远是好的,坏的永远是大臣”。这是对君主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即使决策失误时,不至于让怒火朝向自己。

因为现实社会的博奕,是普遍人都参与的博奕。从这层意义上,现实社会的博奕是一场几千、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群殴。一旦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怒火一起朝向君主,那失败的一定是君主。圣人的书里,哪里找不出点理由把你推翻,好一点的是你退位为太上皇,把你的直系势力清理出中枢系统,让你儿子上位,差一点的是把你这一系全部赶下台,然后再给你加上一堆耸人听闻的罪名。圣人说了,“尧舜禹”、“商汤周武”、“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闻诛一夫商纣矣,未闻弑君也”。

整个皇权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鱼大吃虾,虾大吃鱼的历史。而古代的史书和御用文人出于神话皇权的需要,却一直在掩盖这种历史真相;好象皇权真有什么神圣、神秘之处。

当一个君主具备掌控局势的能力时,维护好中央朝堂的稳定,帝国的具体工作,自然会有政冶、经济、军事、天文等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去做。

康熙帝之所以一直肯定太子的能力,也就是认可太子胤礽有这种能力。

二、简析“司马炎模式”

谈到康熙帝为什么会采用距离清朝已经1400多年历史时空的晋武帝司马炎开创的制度,我们就必须要了解中古贵族政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八旗制度的起源和本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东汉时奠基、三国时成熟、两晋南北朝时盛行、隋唐时开始走下坡路、唐玄宗时终结的豪门贵族政治(两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时期又称中古贵族政治),其本质就是庄园式经济在这700年的时间内是社会经济的主流。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司马炎模式”就是适应庄园式经济的政治模式。

所以要谈“司马炎模式”就必须要了解什么是庄园式经济,我们才能知道中古贵族政治的本质。

所谓庄园式经济,就是土地高度集中,集中到失去流动性,成片的土地被聚拢起来,属于同一个家族,成片的土地和大量聚集的人口被统一管理起来,土地上的人口与土地的所有者形成了深度的人身依附关系,庄园内部就如同一个独立王国,从耕种到收货(粮食、果蔬),从制作药材到纺织衣服,从加工食物到酿酒,再到修建建筑和水利工程,都可以独立生产、制作,足以满足贵族和部曲奴婢的需要,甚至还足以生产足够的军需物资,训练自己的私兵、满足军事的需要[注]。

[注]:九月,治场圃,涂囷仓,修窦窖。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东汉·《四民月令》

庄园式经济起自汉武帝时期,在西汉末年已经成熟,所以东汉是豪强建立的政权,东汉时期庄园式经济就是社会主流经济,现在留存下来的研究庄园式经济的最早的一手史料就是东汉时的《四民月令》。

庄园式经济之所以能兴起,离不开战国时冶铁技术的发明、成熟和普及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贡献,庄园式经济之所以起自汉武帝时期,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已经有部分土地可以一年一耕,而汉武帝之前,土地都是两年到三年一耕,而庄园式经济之所以在西汉末年成熟,是因为到西汉末年时,一年一耕的土地已经成为主流。

庄园式经济之所以在唐玄宗时期宣告瓦解,离不开东晋末年时杂炼生鍒法冶炼出纯钢,使得生产力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这样,随着农业技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在唐朝开始,自耕农越来越能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扶植下独立地进行农业生产,脱离庄园部曲身份,之前大量被依附于庄园的人口得以释放,庄园式经济存在的基础就开始崩溃了,地主经济开始兴起。建立在庄园式经济基础上的贵族政治的末日就要到来了。从唐玄宗开始,新兴的扁平式的官僚政治开始取代等级森严的贵族政治,士大夫-平民的社会结构开始取代大族-部曲-流民的社会结构。

皇帝和豪门贵族,争夺的最激烈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权利,可是权利是靠什么来获取的呢,当然是枪杆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可是枪杆子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追随和支持自己的士兵,来自于支撑这些支持和追随自己的士兵的源源不断的粮草,武器,装备等等各类物资供应。而这些物资的供应需要一个庞大的、最好是统一的后勤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主要由什么样的人员组成呢?文职官员。

在庄园式经济下,军队的后勤保障体系主要控制在豪门贵族手里,最高统治者无法真正控制军队,所以庄园式经济下,盛行的兵制是府兵制,府兵制最早的起源大约是东晋时期,由郗鉴创建,士兵由南渡的流民组成。所谓府兵,就是农奴兵,用一句话简述就是平时耕种、战时出征。八旗兵的简述也是这一句话。

所以,八旗制度的本质就是一种因为无法控制军队的后勤保障体系而设计出来的制度。

地理上有一个北纬30度黄金线,而东北平原远离这条线,所以古代生产力长期落后,只有辽东半岛可以进行农业生产,而辽东半岛是明朝统治区域,这里的居民主要是汉人。

也就是在努尔哈赤创业之初,他的统治核心地区占有的农业区比重非常有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努尔哈赤无力构建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军队后勤保障体系,也就无法以建州部一己之力满足军队的后勤保障;因生产力的长期落后,女真社会长期处于各部林立的奴隶主贵族政冶时代[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只是改变了女真社会的政冶面貌,但是改变不了当时的东北平原的生产力状况,政冶的形态都是立足于经济的,所以当时女真各部自成体系的旧贵族势力依旧很强大,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手中的经济、政冶权力,而努尔哈赤一时也难以剥夺他们的这种权力。

基于这两点主要原因,努尔哈赤无法真正控制军队,就只能建立八旗制度,也就是金朝猛安谋克制的升级版,将子侄分封为贝勒分领八旗,与各部旧贵族共天下,并且以世管佐领、勋旧佐领等方式保障编入八旗的各部旧贵族的经济、政冶利益。

[注]:金国区别于宋朝的一个特点是有奴隶的使用,这是其本来社会制度影响下的产物,奴隶的使用构成金朝社会中的一个特征。奴隶位于金朝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在这个“遭遇悲惨的贱民”内部,按照财产的多少又可明显分出不同阶层。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民族问题。事实上,奴隶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贫穷地生活于最低生活水准之下的。有时候,一个奴隶可能以大管家的身份获得某些影响和地位。而除了战争情况以外,百姓沦为奴隶有一个普遍原因,每逢遇饥荒或因贫穷不能餬口时,便卖身或卖子女为奴。《剑桥辽金西夏史》

一言以蔽之,读懂了府兵制、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也就读懂了八旗制度。读懂了汉代削藩的推恩令也就读懂了清代康熙朝开始皇子封爵时封入下五旗的制度。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随着后金事业的不断壮大,也就是,随着对明战争的不断胜利,努尔哈赤掌握的人口资源越来越多(有文化的人群),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不断设计下,相关的经济、行政权力逐渐流入一个独立于八旗主之外,直接隶属于最高统治者的文职官员系统(以范文程为代表),也就是开始实行文、武体系分离的政策。

随着后金不断占领原先明朝区域内的辽东半岛农业经济区,后金统治区域内农业区比重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样使得以范文程为代表的文职官员系统可以越来越成熟,势力越来越庞大,从前属于八旗主的经济、行政权力逐渐流失了,到达了一定阶段,可汗就敢称皇帝了。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一个纯粹的游牧、渔猎经济地区,统治者无论有着怎样的愿望及巧妙的手段,也无法构建一个成熟的文职官员系统,关于这一点,可以看一下元顺帝退回漠北直到达延汗中兴乃至林丹汗时期的历史,达延汗时放弃了元朝时的制度,又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时代的制度的大框架内。

当然了,八旗的独立权力,并没有因为皇太极的称帝,而很快消失。因为消除这种贵族政治的残余,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下南北朝隋唐五代入宋的历史就知道了。以刘裕建立刘宋王朝为标志,南朝的皇权开始凌驾于贵族之上,从刘宋开始,南朝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贵族政治了,因为那个时代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人物通常都已经不是士族子弟了,但是因为贵族政治的经济基础庄园式经济依然存在,士族依旧在朝局走向中发挥重要作用,南朝依旧是走马观花的王朝、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士族。到唐朝建立时,门阀贵族的势力已经与两晋南北朝无法相比了,到唐玄宗时期贵族政治就彻底结束了,官僚政冶肇始,然而一直到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才标志着完善的官僚政冶真正开始建立起来,中古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用了200年的时间。

皇太极去世时,皇帝的弟弟(多尔衮)可以与皇帝的儿子(豪格)争夺皇位,本身就是当时皇权不稳定的表现。这样的剧目是典型的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剧目。

随着清朝的入关,对中原农业经济区的成功占领,收编了大量的明朝的军队,继承了明朝在全国各地遗留下来的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这样,统治者迅速拥有了庞大的经济实力,可以构建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执行以文制武的政策。当相关的后勤保障体系构建起来后,八旗军方独自筹饷的权力就会被剥夺,而军方没有权力独自筹饷,就意味着军方大佬在八旗内部的经济、行政体系的影响越来越弱。

而继承的原先明朝留下来的官僚、军队系统,只效忠于皇权,与八旗是完全独立的利益集团。这样使得最高统治者与八旗旧贵族势力博弈时,有了更多的借力。

在上层建筑的表现就是,顺治帝亲政后,大刀阔斧的进行官僚政冶化改革,八旗旧贵族势力无力反抗。直到顺治帝病逝后,才得以进行反扑,以顺治帝的名义发布罪己诏。[注]

[注]:宗皇诸王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应优遇,以示展亲。朕于诸王贝勒等,晋接既正东,恩惠复鲜,以致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反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于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刀不即行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诚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而清朝瓦解八旗主(开国诸王)对八旗控制权采用的方式,用的就是汉朝时削藩时采用的“推恩令”的模式,就是将皇子分入下五旗,瓜分原先开国诸王拥有的佐领。

八旗经过一系列改革,到了康熙朝时,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由皇帝亲自领有,称之为“上三旗”,在文言文里,“上”就是指代皇帝。而其余的五旗由开国诸王分别领有,称之为下五旗。

八旗的基础组成单位就是佐领,佐领以家族为单位划分的,大的家族拥有数个,甚至十多个、二十多个佐领,小的家族人口甚至不满一个佐领,而和别人共编为一个佐领。

在清代封爵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等爵位,不同等级的爵位拥有的佐领数量也不同,爵位越高,拥有的佐领数量越多,反之,则拥有的佐领数量越少。

康熙帝将皇子分入下五旗,就是瓜分原先开国诸王领有的佐领数量,这样在持续不断的分封下,原先所谓的旗主就名存实亡。

从理论上,从八旗旧贵族势力无力反抗顺治帝的改革,以及康熙帝早期亲政的历史来看,直接照搬明朝已经很成熟很完善的立储模式是可以成功的。也就是无需给太子配置个人班底,皇帝去世后,太子仅凭名号就可以登基执掌政权,但是康熙帝受清初早期历史和自己早期的经历影响太严重,可能也有三藩之乱造成无法确定清朝的未来的因素,康熙帝最终选择了“司马炎模式”。

在宋、明两朝,以地主经济为经济基础的官僚政冶下,以科举制为入仕途径的文官士大夫阶层主导了朝堂,并按照以文制武的政策主导了军队。中央朝堂的稳定最有利于文官阶层官员的共同利益。因为他们的权力主要是来源于皇权为代表的秩序,如果皇权为代表的秩序崩溃了,他们的权力就会失去基础,拥有各种尚书、总督之类官职的官员,如果没有了皇权给他们站台,他们的身份在乱世中还有多少含金量实在不好说。科举制一旦中断,大部分读书人的入仕途径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文官士大夫阶层成了皇权的维护者,文官保证皇位在皇帝的血脉中流传,皇帝则保证文官的治权。即君主与士大夫共天下

这样的情况下,皇帝不需要给太子配置强大的东宫班底,也无需给太子配置东宫卫率,曾经长期困扰中国历史的君储矛盾在宋、明两朝迎刃而解。有明一代没有被废的太子。(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导致的特殊情况不讨论,这里指的是没再出现皇帝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然后又废黜了他的情况。)

而中古贵族政治时代,皇帝也不过是众多豪门贵族的一支罢了,只是依靠微弱的优势才短暂成为共主,所以两晋南北朝走马观花的王朝、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士族。那个时代产生了一系列名句“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狗脚朕”[注1]、“陛下你为何要谋反?”[注2]。

[注1]:澄尝侍饮酒,举大觞属帝曰:“臣澄劝陛下酒。”帝不胜忿,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生为!”澄怒曰:“朕,朕,狗脚朕!”使崔季舒殴帝三拳,奋衣而出。明日,澄使季舒入劳帝。帝亦谢焉,赐季舒绢百匹。《资治通鉴》
[注2]:澄勒兵入宫,见帝,不拜而坐,曰:“陛下何意反?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负陛下邪!此必左右妃嫔辈所为。”欲杀胡夫人及李嫔。帝正色曰:“自古唯闻臣反君,不闻君反臣。王自欲反,何乃责我!我杀王则社稷安,不杀则灭亡无日,我身且不暇惜,况于妃嫔!必欲弑逆,缓速在王!”《资治通鉴》

一个皇帝如果没有强大的势力,乱臣贼子会怎么欺负他,司马炎比谁都清楚。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年轻的时候,看着曹操和曹丕欺负汉献帝。到了司马炎这里,从小就是看着父祖之辈欺负曹魏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歇后语的主角。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不得不给太子配置强大的直系班底,以用于自己去世后,太子登基时有足够强大的直系班底对峙贵族集团。而太子这样的政冶势力,向上一步就是皇帝,如果没有有效的制衡力量,太多的官僚会为了官场的下半场仕途去投资的。所以皇帝不得不扶植其他力量与太子的势力相制衡,通常都是选择另外一个皇子或其他皇室亲王。而为了皇子(亲王)的势力不至于伤害到太子,皇帝通常会再布置外戚势力与皇子(亲王)势力互相牵制,共同拱卫皇权的高高在上。

晋武帝司马炎苦思了20多年,总结了秦、汉、曹魏、蜀汉、东吴,列朝各国500年的历史经验,把几乎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进去了,设计出一套层层环绕、互相牵制、互相制衡的贵族联合执政的政冶体系。

晋武帝司马炎的布局实际上就是汉高祖(分封诸王)、汉文帝(两大外戚并重)、魏王曹操、东吴皇帝孙权(太子亲王并重)四个人的布局汇总。

晋武帝司马炎,就是说了“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的父亲,愍怀太子司马遹的祖父,因为晋惠帝的智力问题,所以晋武帝司马炎的布局甚至是考虑了晋惠帝无法根据情况调整布局的情况,默认为一旦自己去世,就让它自行运转,以保护太孙司马遹顺利登基,如果有人要挑战这个秩序,那就让它自行博弈。所以,这是一套本着“人性本恶”的理念设计的制度。

这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立储布局。司马炎之后的四五百年,无数政冶强人都是在这套布局里循环,要么全盘照搬(石勒),要么稍作修改(李世民),要么轻视这套布局吃了大亏,然后变本加厉的遵守(石虎)。直到唐肃宗之后这种立储布局才退出了汉族中原王朝历史舞台,统治了中国四五百年的历史。

“司马炎模式”的失败率极高,因为一登场就是八王之乱结局。但是“司马炎模式”同样是一套非常稳定的政治格局。也正是“八王之乱”检验了这套政治格局的稳固性。公元300年暨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的第10年,年仅22岁的太子司马遹(愍怀太子)被皇后贾南风废杀。从此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启,司马氏诸王联合起来,废杀贾后,族灭贾氏,为愍怀太子偿命。从此7年的时间,司马氏诸王一个个控制晋帝国的政府,再一个个轰然倒下。贾后全族、司马氏诸王,前赴后继的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晋武帝司马炎的政治智慧,不要试图拉愍怀太子下台,把太子拉下台,绝不是你成功的开始,而是你失败的开始。

公元17-18世纪,晋武帝司马炎去世1400多年后,八旗贵族面对强悍的“司马炎模式”,依旧以惨败告终。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和他们身后的利益集团向世人最后展示了晋武帝司马炎的政治智慧,不要试图拉太子下台,把太子拉下台,绝不是你成功的开始,而是开启你失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环而已。

然而,在巨大的权力前,在巨大的利益回报前、因为没有有效的权威仲裁的约束、无数人愿意忽视风险、或者因为周边势力的裹挟不得不向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囚徒困境”。

所以,那个时代、什么皇帝不皇帝的、什么太子不太子的、什么嫡长子不嫡长子的。每个皇子、亲王后面都有自成系统的利益集团,每个人都用身后的枪杆子为自己找上位的理论。只有你有强大的势力,立嫡、立长、立德、立功、立贤总有一款适合你。再不行,尧舜禹禅让,商汤周武。再不行,还有平衡力量来凑。权利站在力量的一边。只要你后面有足够强大的势力,圣人的书里总会找出一款适合你的。圣人说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圣人同样说了“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闻诛一夫商纣矣,未闻弑君也”。

三、康熙朝立储后的博弈剖析

通过前面对“司马炎模式”的介绍,我们就知道了,索额图与明珠之间的党争不过是太子亲王并重局面的产物罢了,索额图代表的利益集团,是康熙帝为太子胤礽培养的东宫班底,作为自己去世后太子登基时所依靠的直系执政班底,在贵族政治下,母系外戚是拱卫皇权的最核心的力量。明珠是大阿哥胤禔一系的代言人,他代表的势力是用来制衡索额图势力的,所以康熙帝一直是偏向索额图一方。比如,康熙18年11月,康熙帝曾有几天偶感小恙,不能理政,当时太子还很年幼,康熙帝安排的内阁理政班子就是以索额图为首。[注]

[注]:(十一月)二十三日甲寅。早,三等侍卫尔格、敦柱传旨,谕内阁大学士等曰:“朕今日偶恙,暂避风寒,不御门理事,可传知部院各衙门官员,其启奏本章俱送内阁大学士索额图等”。……《康熙朝起居注》

这样的平衡是很微妙的,实际上很难维护好,所以两晋南北朝隋唐一直都是在宫廷政变中度过。皇帝会根据情况不断的调整平衡状态,反应到康熙朝的史料上,就是康熙帝对索额图和明珠的态度阶段性有不同变化。虽然对此,康熙帝给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本质上不过是康熙帝对平衡的调整罢了。因为政冶上有很多隐蔽的博弈是端不上台面的。

康熙朝有一件很受争议的事,就是超高规格的皇太子待遇。康熙朝皇太子的冠服、依仗都是康熙14年、也就是册立太子那年确定的。从康熙25年、也就是太子出阁读书那一年开始,每年元旦、冬至、千秋,诸王大臣都要对太子行二跪六叩首礼,当时太子年仅12岁。当康熙帝跟太子反目后,康熙帝把这些全部推到了索额图身上。但这肯定不是索额图一个人能定下来的。这样规模的礼仪制定时,首先礼部把前朝的相关礼仪都摘录出来上呈给康熙帝,康熙帝肯定也给出了相关意见,并且听从了各方意见,然后礼部再反复开会讨论,最后定夺的人也是康熙帝。

实际上,康熙帝这种提高皇太子规格的做法,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两晋南北朝时的表现是增加东宫卫率的数量,晋武帝给愍怀太子配置的东宫卫率增加到四个率。比传统东宫卫率多了两个率,总兵力达10000多人[注1] [注2] [注3]。南朝宋文帝时也给太子刘邵增加了东宫卫率数量。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在豪门林立、贵族联合执政的政冶环境中,用强大的武力护卫太子一系的继承权、以震慑太子潜在的政敌。

[注1]:晋初曰中卫率,泰始分为左右,各领一军。惠帝时,愍怀太子在东宫,加置前后二率。成都王颖为太弟,又置中卫,是为五率。江左初,省前后二率。孝武太元中又置。皆有丞,晋初置。宋世止置左右二率。秩旧四百石。《宋书·百官志下》
[注2]: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复虑非贾后所生,终致危败,遂与腹心共图后事。说者纷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谋,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又恐杨氏之逼,复以佑为北军中候,以典禁兵。《晋书·武帝纪》
[注3]:頠以贾后不悦太子,抗表请增崇太子所生谢淑妃位号,仍启增置后卫率吏,给兵三千兵,于是东宫宿卫万人。《晋书·裴頠传》

康熙帝给太子提高礼仪规格的做法,清朝史料上虽然没有给出原因,但实际上与两晋时给太子提高东宫卫率的数量是一样的政治原理。从宋朝开始,就不再给太子配置东宫卫率了,相关官职也只是虚职。康熙朝立储时同样没给太子配置东宫卫率。但是摆在太子胤礽前面的实在没有什么好的例子。在太子胤礽之前,清朝的几次立储都是以失败告终。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一次册立的继承人褚英被赐死。第二次册立的继承人代善很快又被贵族势力联手拉下了台,真真假假的代善私通大福晋的段子。

在前面失败的例子前,估计康熙帝心里也不敢确定自己的立储未来不会重蹈覆辙。所以康熙帝就采取了给太子胤礽制定高规格的太子礼仪的方式,强化诸王大臣、普遍百姓、属国对皇太子地位的认知。并且太子的名讳也要避讳。朝鲜国王给清朝的国书里曾因为没有避太子的名讳,而受到康熙帝的严厉指责。大臣除了上呈给皇帝的奏折外,还有给皇太子上呈的笺表。[注]

[注]:
川陕总督、奴才博霁谨奏:为请千安事。
奴才跪请千岁安。奴才自辞慈颜已有半年,依恋主子厚恩,时刻弗忘。身虽在西疆,仍如跟随左右。为此具折谨奏请安。伏乞睿鉴。
康熙四十三年九月初一日
(皇太子批语):知道了。身体安善。尔好?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目前有一种理论认为康熙帝用错了模式《[转载]复制了后赵石虎布局的康熙帝》,清朝的政治环境是可以用宋、明的模式的,但是康熙帝受清初和自己少年时在辅政大臣下的阴影,最终选择了“司马炎模式”。其实我觉得这种理论是对的,我在文章里也剖析了清朝入关后的政治博弈力量对比,并且中古贵族政治最后的时代,唐玄宗就没用皇子制衡太子,唐玄宗采用的是圈养皇子模式,唐玄宗时代的局面比康熙朝复杂多了。唐玄宗只是在太子李亨(肃宗)私自前往灵武后,为了不失去大权,才安排了皇子制衡太子,结果当时就出了永王李璘事件。唐肃宗用了“司马炎模式”,是因为唐肃宗时代是安史之乱,需要皇子主军。


user avatar   hasura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看到这个基情满满(咦?)的问题,本打算睡了的我决定给康爹鸣个不平。

康熙晚年在立储这件事情上是弄得乱七八糟,但如果是因为太子两度被废就怀疑康熙对太子的真爱,那真是对不起康熙这个性情中人……

很多人在评价历史上的君王时,总喜欢把他们看成无感情无血肉的NPC、无论何时都是冷酷无情无理取闹(咦?)的政冶人物——事实上他们面对自己家人的时候,多数情况他们也不过是个普通人罢了,也有正常人的感情——如果对着家人还成天搞政冶斗争,人生还有神!马!意!思!累不累!做皇帝还有神!马!意!义!

皇帝,也是个人啊。

——对这些把帝王生活想象成整日端着阴森脸时刻算计任何人何时何地都要穿着大黄袍端着架子不说人话的孩子们我不得不说一句:(艾玛这么长一句话累死我了)少看清宫剧,少看清穿小说,少上贴吧通过和萝莉交流获取知识——这有助于你们理解正常人的情感世界

-------------------------------------------------------吐槽完毕的分割线-----------------------------------------------------------

人总是要有感情寄托的,康熙的夫妻生活我是不知道,但从他和青年胤礽的交流中,父子亲情绝对是康爹不可忽视的感情寄托之一。作为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男子,康爹对太子可谓是父爱满满,反过来青年太子对康爹则有点忽视。太子小时候康熙待他极好,这一点题主也是没有异议的。我就说说我看到的一些太子青年时期的资料。

这不得不说到康熙三十五年,康爹跑去鄂尔多斯巡视,顺带把太子留在京城坐镇。为何单说康熙三十五年?因为这时候康熙太子分隔两地,人家说异地早晚分……啊不是,小别胜……好像也不对……反正异地才能见真情——这期间由于太子和皇帝隔得远了,奏折书信来往比较多,比较能够体现两人之间的互动。

恰好康熙朝这个期间的奏折我收集的是最多的。起居注也是很好的记录,但一是我不怎么关注,另外起居注市面多见汉语,又是经过史官润色的——汉文用词太过文绉绉,加上不是本人写的,在表达人物真实情感上面打了很大的折扣。

以下提到的奏折,都是康熙三十五年,康爹巡视鄂尔多斯之时与太子之间的奏折和朱批,原文都是满文。《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一书中有一史馆的翻译——但是一则他们有些地方翻译的有错误,二则一史喜欢使用“文雅”的词汇翻译这些朱批,看起来味同嚼蜡,一些有趣的地方被翻译的特别没意思。所以下面我就用自己的翻译来举例说明一下康熙是一个有感情的父亲、儿子,康爹很可爱哒不要黑他 - -b……


康熙三十五年,太子同志已经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了,这一年十月末的时候,康熙巡视鄂尔多斯(顺便打个兔子- -b),就把太子留在京城坐镇。由于出了远门,康熙养成了时常给家人写信(好吧内叫“谕旨”)的习惯。

康熙的谕旨除了正事以外,更多的是把路上的见闻、收集的好东西事无巨细发送给了京城的家人

如十月二十四日,太子胤礽的奏折提到二十三日收到康熙寄过来的歌曲,给了皇太后奶奶,又在宫中播放了【ucun be hūwang taiheo mama de wesimbuhe...gung ni neigen donjibuha】;

还说在石头上烤过之后焖熟的羊肉也好好的收到了【wehe de šeringgiyefi hūktambume urbuhe honin i yali umesi sain i isinjiha】

——从后文看,康熙大概是因为觉着这种烤肉方式很古老,所以烤了块邮寄给家人尝尝,还在发来谕旨中不好意思的说“你们不要讥笑我”【suwe ume basure】。可惜这么亲切的谕旨不知道为啥全译中也没有,满文本中也没有……


十月二十七日,康熙奏谢皇太后不远万里送上贴心小皮袄一事,他对太后是这样说的:

...jibca kurume isinara jakade alimbaharakū urgunjehe. damu amban meni ubade bira gecere unde, monggo boode tuwa daburakū, edun tugi akū, halukan ofi ememu inenggi serguwen babe baimbi. hūwang taiheo enggici, meni nenehe mudan be gūnime untuhuri jobošome gūnimbi dere. Ne ere etuku be etuci ojorakū, jai baji šahūrun oho manggi urgunjeme etuki.

——“【…皮袄、外褂收到的时候,不能承受的喜悦之情击中了我~但是臣我们这里河水还没有结冻,蒙古包中不生火,由于无风无云,天气暖和,几日来(都)在找凉爽的地方。皇太后私下里惦记着我们上次的事看来似乎是徒然忧虑了。现在还不能穿这件衣服,等一段时间天气冷了之后再愉悦滴穿上吧~】”

除了“滴”字是我恶意卖萌,其他部分我向太阳发誓我是极其忠于原文逐字翻译的

在这篇给皇太后的奏折里,康熙还说道鄂尔多斯兔子和野稚很多——这个话很重要,因为随后康熙就开始狂热的打!兔!子!围猎活动……原话他是这样说的:

ere uthai ordos i ba, ulhūma gūlmahūn fihekebi ambula elgiyen.

——【这就是鄂尔多斯地方啊,挤满了野雉和兔子,大大滴丰裕啊~

- -b

十一月一日,在太子奏事的折子中,康熙非常温馨的写了这样一个朱批:

mini beye elhe, si saiyūn? sinde wasimbuha bithe gemu emu inenggi emu inenggi son son i arahangge ofi, meyen meyen i fakcashūn. hūwang taiheo de wesimburede getuleme wesimbu. aikabade ginggun akū ojirakū.

——【我身体很好,你好吗?给你的谕旨都是我一日一日零零散散写的,因此一段段不连贯。给皇太后上奏的时候要写清楚,若是不恭敬可不行】

大概是这“一日一日零零散散写的”走到哪里写哪里之言显得皇帝太有人情味太温情,这个朱批前面用汉语写着“拟不译”这三个字:


随后十一月初六,皇太子连着收到康爹的两道“谕旨”,讲述了他在鄂尔多斯的见闻——说是见闻,多数还是围猎打兔子的娱乐活动,另外还讲了些好吃的(- -b吃货!)。第一个谕旨写得很长,按照折痕来看足有20页。这封只给了太子,康熙在末尾写到,让太子把谕旨中所说的事情誊抄给太后一份,也让宫中听闻。又说本来考虑到再写一封,但觉得再三写也只是重复,所以就给了太子总一份。又嘱咐太子不要告诉其他人

第二封谕旨完全是逗比,专门跟太子炫耀说鄂尔多斯的兔子有重达5斤的,京城有吗?这么逗比的谕旨雷的我外焦里嫩,找了下原折,是这样说的:

ordos i gūlmahūn sunja gin ningge bi, duin gin jakūn yan ci wesihun ningge labdu. niyengniyeri cooha de genehede sonit ba sucin gūlmahūn sunja gin de isinjiha bihe. ging hecen i gūlmahūn ere gese ujen ningge maka biheo?

——【鄂尔多斯有5斤的兔子,重于4斤8两的很多。春天去军营的时候,索尼特地方的孕兔重达5斤。不知京城的兔子可有过重5斤的?】

……这么多天讲了这么多趣事,明知道太子看得见来不了,还问人家京城兔子可有过这么重的,你说这什么人啊……


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又发了谕旨讲述驻跸黄河及围猎的情形,这次不但打兔子,还抓马(情节也极其抓马):

此谕旨亦是极长,过程极其精彩,其中康熙不停的挑逗太子看了这么多天娱乐性家书已经很脆弱的神经……

如:

...ice jakūn de indefi, wargi julergi mangkan be abalaha. gūlmahūn ulhūma ambula elgiyen. bi ninju isime waha....uheri ilan tanggū funcehe waha. ereci amasi ele elgiyen sembi... meni yaburede amtangga babe ambula gocime araha, jalu araki seci, hūwang taizi agese boode bisire urse, dolo wajime buyerahū seme gūnimbi. ——

——【初八驻跸,西南岗围猎。兔子野雉大大滴丰裕。我打了快60只……(前面说一起围猎的其他人)总共打了三百余只……我们出行的趣事我简要写了写,要是写全了,皇太子和其他在家中的阿哥们,心中恐怕是要爱死了吧我想~


然后又抓马了:

indeme tehede gūlmahūn feksime boso hoton de gemu dosinjimbi... ere inenggi ...yala gūlmahūn ulhūma elgiyen, bi uyunju isime waha. aba i urse ninggun tanggū funceme waha. ere udu inenggi ordos i morin be kemuni ilgame wajihakū, dergi ton de dosika morin dehi funcembi, gemu lakcaha sain morin. agese ne gemu nadata jakūta yaluhabi.

——【住下之后,兔子都跑到了boso城(兔子啊兔子,乃们这是入了虎口啊T_T)……这天……兔子野雉果然丰裕,我打了快90只。一起围猎的众人一共打了600余只(你看,果然是虎口吧)这几天鄂尔多斯的马都还没分辨完,上数有40余匹,都是超然绝好的马,阿哥们现在都各自骑了7、8匹。】

最后致命一击:

... erebe saha bihe bici, gemu gajime jifi, ere morin elgiyen bade gūlmahūn abalara bihe. ereci amasi gūlmahūn geli ambula elgiyen sembi!

——【若是早知如此,就把你们都带来着马匹丰裕之处围猎兔子来着了!从此以后兔子也就大大的丰裕了啊……的说~

……

我保证我是按照原文翻译的。


这等马后炮的功力,太子终于忍不住,就在收到了这个谕旨的当天,给康爹上了一个哀怨耍赖撒娇抱大腿求跟的极其搞笑的折子~由于这个奏折太搞笑,并且接下来太子和康熙之间的互动太切合本答案主旨,我就把原文转写和我个人的翻译+吐槽都放上来

hūwang taizi amban in ceng ni gingguleme wesimburengge, han ama i tumen elhe be gingguleme baimbi. jai hesei bithe, omšon biyai juwan duin i erde farhūn suwaliyame isinjiha. han ama i bira be doha ferguwecuke, gūlmahūn elgiyen, abalara de inenggi tome tanggū isime wara, aba i ursei minggan hamime wara, indeme tehede, gūlmahūn feksime boso hoton de dosire, lakcaha sain morin dehi funceme baha, agese gemu juwan funceme yaluha, ba geli beiguwen akū jergi babe yooni bahafi donjiha. unggihe huwesi be gingguleme alime gaifi, kesi de hengkilehe. geli hese wasimbuhangge, erebe saha bici, gemu gajime jifi, ere morin elgiyen bade, gūlmahūn abalara bihe. ereci amasi gūlmahūn geli ambula elgiyen sehebi.

amban bi, ere hese be sabufi, adarame songgoro sere dabala. uthai bucehe gese oho. sain babe han ama ainahai sarkūni, gemu amban mini gese bengsen akū niyalma i ere sain bade han ama be dahame genefi abalara yabure, sain morin yalure ba waka ofi gamahakū dere. damu amban mini gūnirengge, ere niyengniyeri tanggū inenggi funceme tobgiya fejile bihe akū dade, te geli abkai cira be juwe biya funceme bahafi acahakū ofi, amban jui kidure narašara gūnin be yargiyan i kirire de mangga. ne boode bisire heren i morin, gūsai morin, coohai jurgan i morin yali gemu sain. jai amban mimbe hūlaci dahara hūsun be kemnefi han ama majige aliyakiyame bici umai tookabure ba akū. hontoho biyai dolo heo seme isinaci ojoro gese. amban bi, balai ereme wesimbuhe, enduringge gūnin i seolefi yabubure be ereme gūnimbi.....(jingkini baita be dulemšere)

翻译:

奏 皇太子臣胤礽谨奏:

恭请汗阿玛万安。其次,谕旨于十一月十四日黎明时到来。汗阿玛渡河之奇、每日打兔子近百、围猎兔子总数近千、住宿时兔子跑入boso城、得到超然绝好之马的40余匹、阿哥们都骑了十多匹、地方也不冷等事全都听说了。送来的小刀恭敬的收下了,叩恩。


又有谕旨:若早知如此,(把你们)都带来,在这马匹丰裕之处,围猎兔子!【这个衔接……真的很奇怪好嘛……】从此以后兔子大大地丰裕了!

【接下来太子要耍哀怨了!!!】

臣我,看了这个谕旨之后,只能说让我怎么哭去哟罢了~就是要死了一样喔~【打了一张悲情牌】这样滴好地方汗阿玛怎么就会不知道尼!!!像臣这样没本事的人,完全不是跟着汗阿玛去这样的好地方围猎出行骑好马那块料,因此才不带我去的吧><太子很有怨妇的潜质!!满文这里完全是一口气说下来的!!!


只是,臣我想着,原本这个春天就百日有余没有承欢膝下了,现在又有两个月有余没见天颜,因此,儿臣真的十分难以忍受思念依恋之情【偷打一张亲情牌】。现家中的马、旗马、兵部的马膘好~另外,叫臣我节派跟役,汗阿玛稍后,并无耽搁,半个月之内足以达到了。

臣我妄想着请奏,期待着以圣意思索之后准行~~~【咳,经过如上耍赖溜须的铺垫后终于暴露真实意图。要跟去啦!!o(≧v≦)o~~】


(正事一共就三句,略……)

我再次对着太阳发誓:我.真.的.是.按.照.原.文.忠.实.翻.译.的.....

于是在看过太子同学这番 言辞恳切(?)、情谊深长(?)、感人肺腑(?)的奏折后,康爹非常没有诚意的让太子见识了“儿高一尺,爹高一丈”……

朱批是这样说的:

hūwang taizi gisun inu uttu tuttu sehe seme, mini yabure ba gemu wajiha. suwe jitele ai erin ombi. boode baitai inu oyonggo. erebe ja i gūnici ombio? bi dehi ilasa ofi teni ere gese elgiyen gūlmahūn sabuha, bi orin ilan sei fonde aika ere gese elgiyen gūlmahūn be saha biheo? ai ekšere ba bi. te g'aldan i baita wajici muse ai bade yabuci ojirakū? ume fosokiyame ekšere. elheken i aliya. 何必着急

翻译:

皇太子的话(虽)这样那样说了,我的行程都结束了啊~到你来了都啥时候了!家中之事也很重要【有木有】!轻视这个能行吗?!【接下来这段话令人啼笑皆非】我四十三岁了才见得这等丰盛滴兔子,难道我二十三的时候能知道还有这等丰盛滴兔子咩?!【言外之意你二十三的时候就听说这样的大~~~~场面比老子不知强了多少倍噢~~~知足吧臭小子!】

【随后开始喂甜枣了——】

着神马急嘛~现噶尔丹之事要是了了,咱啥地方不能去呀!表气恼着急嘛~慢慢等着。(最后汉文朱批四字:何必着急)

收到这样一个回复之后,太子大概黯然销魂了……很久都不认真回复康爹的朱批,奏折中无关心康爹之辞,于是后来康爹在太子的一份奏折中,很伤心的写了这样一个批复:

十一月二十一日,康熙写道——

Mini beye elhe. hūwang taizi saiyūn. bi hūwang taizi be goro baci gūninjarahū seme meni ubade sain i yabuha babe dahūn dahūn i dalhidame arafi unggihe bihe, ainu minde emu karu gisun jasihakū? ere utala bithe be ararade inu majige joborakū doro bi? ereci amasi bi fulu arara be nakaha!

——【我身体安好。皇太子好吗?我唯恐皇太子自远方过于思念,(因此)将我们这里出行愉快之处反反复复咯哩啰嗦写了送去了,为什么一句回复我的话都不寄信过来?这么多奏折的时候,一点担心忧虑也没有,有这种道理吗?从今以后我多余的话再也不写了!


读罢忽觉十分心酸。康熙果然是个有血有肉的好爹啊……T_T……



之后(暴躁地)写了些公事,在朱批的最后,康熙又写到:

...Mini ubade duhe (dūhe) huwesi emke niyese emke be unggihe. jai ubade, unggire aika jakabe gingguleme hūsifi hūwang taizi tuwaci sain. buhū uncehen hūsihangge sula ehe. gemu garjahabi. umai tuwara ba akū.Mini ging hecen de unggire jakabe gemu mini beye tuwame uhumbihe.

—— 送去了在我这里打造的小刀一把、镊子一把。下次再往这里送的一应物件,皇太子最好查看一下。鹿尾包裹得很糟糕,(随后补了句:)全都散开了。一点没有可看之处了。我送往京城的东西,都是自己亲自看着打包裹的。



不要说康熙没有给太子掩饰——这一段朱批,一样是写了“拟不译”字样的


后来,太子在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奏折上说自己没有回复的原因是“...tere inenggi amban bi uju bilha majige nimeme ofi karu wesimbuhekū”【……那日头痛嗓子不舒服,所以没有回复】,康熙在此处批复了一个saha【知道了】,也不知道是真的相信了太子的理由,还是不想太子心中忐忑才如是回复。



总而言之,康熙对太子的父爱是不应该收到质疑的——在他做皇帝的大半时光里,他都是真心对待太子的(为什么这话我越说感觉越不对味呢……)


太子一生与康爹的相爱相杀(咦?),可以用一言以蔽之:太子你不懂爱……东宫之位掉下来……


完。




  

相关话题

  清朝末期的旗人还讲满语吗? 
  元明清为何取消了比部?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日本却讨厌清朝,甚至一提到清朝就觉得是耻辱,但提到日本就不会。? 
  历史上有哪些废皇帝的大臣? 
  为什么在清朝这么多皇帝里面,雍正名声最好? 
  嘉靖隆庆万历三个皇帝,和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比较如何?注意,不是单个对比,是三朝对比。 
  金国时期的女真服饰与后金、清代的旗人服饰有何异同? 
  邓禹是不是最水的第一功臣? 
  如何评价清文宗咸丰皇帝? 
  清朝汉族朝臣的满语水平普遍如何? 

前一个讨论
《亲爱的》原型孙海洋的儿子找到了,但孙卓养父母家的姐姐会如何看待所谓的弟弟和父母?
下一个讨论
联想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那么多普通网民谩骂联想?但又很多大咖、名人却表态支持联想?为何如此分裂?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