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25日,17点38分,随着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持人敲下槌子,大会审议通过我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英文名:Quanzhou: Emporium of the World in Song-Yuan China),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
作为本届大会中国唯一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完整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泉州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这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商贸中心是一个大概念,泉州自身的特点是一个港口。港口作为货物从陆地进入海洋或者从海洋进入陆地的通道,城市的规划、建筑甚至宗教、日常生活都有自己的特点。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认为,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发现,为适应海洋贸易的发展,古代港口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内陆城市的形态,可以称之为“海港模式”。以泉州为例,有管理海洋贸易的市舶司,有作为航标塔的万寿塔与六胜塔,有作为贸易集散的泉州港码头(石湖码头、美山码头和文兴码头),还有适应海洋贸易的祭祀与宗教设施,如九日山祈风石刻、天后宫、清净寺、通淮关帝庙、开元寺、真武庙、灵山伊斯兰圣墓、草庵(摩尼教寺院)等遗址,以上这些遗址构成了一个体系,见证了泉州古代的灿烂辉煌。
复数的海港通过海上的航路联接在一起,就会形成贸易圈和跨贸易圈的远程贸易线路。明朝时期的郑和时代,中国主要的海上远程贸易线路为:南京-泉州-占城(越南)-巨港(印尼)-“锡兰山”(斯里兰卡)-古里(印度)-忽鲁谟斯(波斯湾口)。这条航线将东南亚文明、印度文明和波斯-阿拉伯文明连贯在一起,进而延展至东非和地中海世界。
不单中国如此,14世纪以后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西方殖民贸易者也建立了自己的远程贸易线路。
以两大早期殖民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例,葡萄牙人的远程贸易线路为:里斯本-开普敦-霍尔木兹-果阿-马六甲-澳门-长崎;西班牙人的远程贸易线路为:菲律宾马尼拉港-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秘鲁;两者以澳门-马尼拉航线相互连接。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形成了诸如广州、泉州、马六甲、古里等著名国际海洋贸易集散港口,同时还形成了诸如斯里兰卡、琉球、马尔代夫这样的贸易枢纽地。泉州就是像珍珠一般散布在海岸线上著名古港中,最闪亮的那一颗。
跟随着姜波老师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泉州。“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申遗,并不是一些孤立古迹遗址的罗列,而是呈现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泉州申遗的成功对于文物保护的漫漫长路来说,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申遗的成功是文物保护未来的大计,文博人正像这样(敢“偷梁换柱”?看看古建维修的胆子有多大)默默地守护着文物,让文物在未来持续熠熠生辉。
▼
图文|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