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有没有贵族口音?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河南话,古


user avatar   jia-si-fan-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央视财经频道新春祝福(藏语部分)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2202252706865152

2022年补充:祝大家新年快乐,壬寅年大吉。


补充:

突然想起来西藏电视广播的播音腔,就是以拉萨的上层口音中的士人腔(读书人口音)为基础,部分折衷了老百姓的表达习惯、用词习惯形成的,整体还是偏古雅,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大家都说第一个漂亮,第二个才好听,这也是有道理的。第一个视频里,小姐姐首先是基频太高了,这其实不是上层特色,另外像曲折调之类的几类发音,小姐姐发得些许夸张,这可能是追求主持腔的舞台效果)

拉萨广播电视台广播竞赛(抖音) https://www.zhihu.com/video/1284810122993029120


西藏气象(抖音) https://www.zhihu.com/video/1284810627517648896

2020/09/03补充:

隔壁有关日语敬语的问题看到了这个答案zhihu.com/question/4155 那我也以「谢谢」为例,由低到高讲讲拉萨话的敬语层级。(均采用藏文转写)

(1)o yag

yag byung的缩略,最敷衍的,不够铁的话慎用。

(2)yaɡ byunɡ

非敬语。仅用于对晚辈,或亲密同辈。yag意为「好,善」,byung是表示内向的完成体标记(我在情态范畴那篇文章里讲过),合起来大致可以理解为「(我)得到了(你)的好处」 「(你)使得(此事此物)变好了」

(3)thugs che

thugs rje che的缩略,恭敬意已经很明显了。

(4)thugs che gnang

thugs che的基础上加上gnang,gnang是「做」的敬语,此处可理解为「功劳之举」。恭敬意+20%

(5)thugs che gnang zhu

Zhu为「给予」「禀告」「诉讼」的敬语,在古籍中的本义为「呈献」「上供」。此句可理解为「将thugs che gnang呈献给您」

(5)thugs rje che

源于佛经,意为「大慈悲」,可理解为「承蒙您的大慈大悲」。

(6)thugs rje che zhu

(7)bka' 'drin che

意为「大恩德」。

(8)bka' 'drin che zhu

「承蒙您的大恩大德,将感谢之意上献于您」

别看这句这么中二、夸张…生活中很常见的,尤其是对领导、老师、大夫之类的(小声)


原文:

既然是「中国」有没有,那在解放前拥有封建贵族阶级的地区我估计大概率多少都会有点···其他地区不了解,以拉萨为代表的西藏核心城镇地区,贵族文化在语言上有很深刻的体现。

拉萨这座城市在藏区是十分独特的,夹在万里无人的藏北草原和内卷不堪的藏南农区之间(和鳖京很像了)在整体工商落后的藏区之中,又是茶马道、麝香道的重镇,即有各地士人贵族的从仕、赶考,也有各地流民难民不断涌入···因此社会情况极其复杂多样。

体现在语言上,拉萨话是一种仅流行于拉萨古城内的城市方言,与周围农区、牧区皆不通话。而更为有趣的是城内方言也有很多样的社会方言一是社区方言:例如康区移民为主的八朗学社区,古浊皆不送气,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拉萨话」;再比如,汉地移民为主的河坝林社区,古ky- gy-发[tɕ],而不同于其他社区的[c]

第二个就是阶级方言

阶级方言主要体现为各阶层口音不同,包含着阶级隔阂、文化水平差异、移民源差异等等因素,因此也经常与社会方言的界限不甚明晰,比如热木其社会、八朗学社区大抵为流民为主,故而整个社区的口音都表现为底层特色。

阶级口音细分的话可以有很多小类,但是大体而言贵族口音、士僧口音、穆斯林口音¹不仅使用人群都是相对的中上阶级、互动性较强、特征也一致,故而可以称之为「上层口音」;而市井口音、流民口音、地痞口音也是内部差异较小,适用人群都是下层、底层民众,故而可以称之为「底层口音」

二者的差异细看似乎不多,但是在老拉萨,一个人只要一张口,别人能在半分钟内大致判断这个人的阶级出身,这个真的蛮神奇,很类似萧伯纳的《卖花女》中所表现的英国的阶级口音之别。

细究二者差异,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声韵与语音

如同汉地士绅也喜欢尽量地保留入声、昆曲会分尖团等以示古雅一样,拉萨的上层口音在音系上也相对存古,在声母上比如保留鼻冠声母音位:

藏文 mbruɡ 龙
上层 ntʂuk¹³
中下层 tʂuk¹³

在语音上,韵尾脱落等简化趋向情况也会相对没那种严重:

藏文 mar 酥油,黄油
上层 maɻ¹¹⁴
中下层 maː¹¹⁴

(学过社会方言相关内容的,肯定会发现这一点和r尾在美国社会中的阶级提现特别相似)

藏文 bsod nams 福泽
上层 sø⁵⁵nam⁵³
底层 so⁵⁵nã⁵³

另外,我在其他的回答中也提到过,拉萨话存在文白异读的情况,而文读音在上层口音中的出现比例显然是更高的

此外,个别声母虽然说在拉萨存在多个自由变体,但是不同阶级的取向显然不同。我估计大家都晓得日语的ら行,存在[l][ɾ][r]三种变体,而颤音变体出现的底层工商阶级,如今也是「不良」的标志···我觉得很神奇的是,拉萨的情况也和这个类似,藏文的r声母,在上层多发为[ɻ]~[ɾ],而底层、尤其是在骂娘的时候极其喜欢用舌尖颤音[r]。

另外,类似于北京南北城之别,拉萨的下层口音由于语速快、发音散漫,会有很严重的语流音变,包括吞音、擦音化、轻声化,而上层口音多是字正腔圆的:

藏文 ɡa ri byed kyi yod 你在做什么?
上层 kʰa¹¹ɾi⁵³ tɕʰeʔ¹¹ki⁵³jøʔ¹³
底层 kʰa¹³r̩³³tɕøʔ⁵³

2.字调与语调

我一直觉得上层口音的各调类的调值,也都和底层不大一样,但是由于没进行过严格的调查,不敢妄下结论。

但是,很明确的是,上层口音是听一句话都能被听出来的,那种「调调」真的很独特,有一种特别柔婉、稳重、优雅的感觉···我也说不上来哪里不通,目前怀疑和整体基频偏低、语速缓和、抑扬顿挫分明有关···不得不承认,底层口音容易高嗓门、快节奏、语流变调明显···尤其是吵架的时候真的跟母鸡互啄一样···

3.用词

我们都知道语音、音系之后就是语法与词汇,语法这种东西在地域方言之间都很难有特别大的差异,更不用说社会方言了,上层口音可能就是三时一式之类的古典屈折变化,相对保留得多一点,其实也是臭书生求古罢了,和音系存古一样的。

而用词则是一个巨大的鸿沟,这集中体现在敬语²系统之上。很多人都会说“卫藏人儒雅,会用敬语”云云,实则不然,几乎除了日喀则和拉萨城区,卫藏老百姓也都是不使用敬语的,甚至于拉萨的市井居民也对敬语不甚考究。然而!拉萨的上层口音对于敬语系统极其考究,连「咒骂」「蹲牢」这样不上台面的词都有对应的敬语形式。并且在使用对象上几乎是除了自家幼辈,都会使用敬语³,并且敬语内部还会有一般敬语、极敬、更敬···

次仁央宗老师在《西藏的贵族世家》一书中就指出贵族口音如同有魔力一般让人沉浸在一种极其温软、优雅的气氛当中难以自拔,而老师认为其核心就是敬语的使用给人带来的温婉、端庄的感觉。老师甚至认为,敬语系统最早可能就是标志贵族身份的,是优雅、高贵的标志,后来被下层人民习得,成为了下层对于上层表达尊敬的用词···

当然,这与大众的认知是相反的,一般都认为敬语还是源自下层对上层的尊敬···但即便如此,发展至现代,贵族内部对于敬语使用的严苛,已经远远大于上层底层之间,或者底层之间的严苛程度。

当然,广义的敬语系统,除了敬语还包括自谦语,但是自谦语在拉萨很少被使用···这经常被敬语、自谦语同样发达后藏老百姓所诟病,某种程度上,很有可能是贵族再怎么放彩虹屁,也不愿意放下自己的身段。

4.表达

以敬语系统为基础,上层群体在进行表述的时候也会去会使用十分柔和、内敛的表述,与下层民众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这在全世界都是大抵类似的···然而,拉萨话上层口音的方言化就在于这种表述是范式化的,拥有常见的、固定的表达模式,其中很多我都觉得蛮像日语的···比如

避免人称:
「你」「我」「他」这种人称都是避免的,甚至连「您」都是要避免的。第一人称全靠语境表达,说出来就很失礼。而第二、三人称则多是“”职位、身份+lags(类似日语的さん)”予以表达,再不济也是“先生(rgan)+姓名+lags”


避免意愿的直白表达:
这个其实各语言也有嘛,能用「可不可以麻烦您xxx」就不用「给我xxx」,但是拉萨话在这方面的表达也是范式化的,喜欢各种模板化表达,例如「xxx sam byung 」,这和日语的「xxx と思いましたが」的表述方式、表述效果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类似的还有很多,不予以一一举例。

这种表达确实会使得表述温婉柔和,但也和日语一样有时候会造成表达不清晰、情感不纯粹···甚至有点矫揉造作。加之很多拉萨人也喜欢用这种表述桑骂槐、不带脏字骂人、或者用成都话就是喜欢「弯酸别个」hhhh···因此被很多老百姓尤其是外地人认为是阴阳怪气,被老百姓所厌恶。

马先贤说的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改后由于我party迅速根除封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封建庄园制度为基础阶级口音之别在民改后逐渐模糊,在80年代大量新移民涌入拉萨后更是快速消失,整体表现为上下融合,比如音系上贵族的老派口音消失殆尽,但是在词汇上老百姓也大量使用精密的敬语···如今,上下层口音区别更多地表现为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区别,单位公职人员、知识分子群体较多地继承了上层口音。

口音模仿 https://www.zhihu.com/video/1284571519889747968

1.穆斯林大多源自南亚、汉地穆斯林,在拉萨几乎垄断宰牲、园林、器乐、面点行业,拥有一定程度的特权,而且长期与贵族阶级打交道,受贵族文化影响较深,而且较少通婚,保留老拉萨文化较多。

2.藏语的敬语不同于日语、韩语,不是靠句法予以表达的,而是类似于汉语的敬词系统(“令尊” “”令堂”这样的),但是几乎每个词汇都有对应的敬词形式,因此更为体系化。

3.据我们社区80岁老奶奶的回忆,她在后藏某官员家中做女佣时,主人家里比她年轻的,也都会对她用敬语。


user avatar   reseted1579091819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形成一个独立口音跟形成方言一个道理,需要一个生活圈子封闭的环境,与外界的交流不能太多,大部分成员只能在圈内交流,而且还得可以传代有持续性。

但是,中国因科举制度和流官制度,上层社会没办法形成这样的圈子,富不过三代官也过不了几代,不断有新鲜血液进入官场,而且天朝人口众多读书人来自四面八方,根本不具备形成贵族口音的环境。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wang-hao-5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huan-kan-jin-m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年前,有一条流传甚广的短信段子——


讲一老外到上海做生意,十年后,生意赔了几百万,沮丧地决定卖掉上海的房子回国,谁知卖完房子,不仅还清了欠债,竟然还赚了一笔。


这个段子的真实性存疑,但核心有二:


一是吐槽搞实业不如炒房;
二是道出了各路热钱投资地产,赚开了花。


这个故事到了2016年以后,又衍生出来了“养老移民”的版本:


如,上海某退休老汉自觉还能活个二十年,干脆卖掉上海房子去苏州养老寻快活,在苏州潇洒了十年,腻了,打算去成都继续欢乐,房子一卖,忽然发现赚的钱不仅足够过去十年的花费,还净赚了80万。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金钱八十万”。


这个故事的内核是:


讽刺2016年新一轮的房价上涨。
道出了一线城市居民利用时间差,坐吃二三线发展红利的现象。


这类故事共同描述了一个现象,就是: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过去二十年来房价一直在涨,以至于让人形成了惯性思维——中国的房价会一直涨、涨、涨下去。

显然,过去二十年的暴涨,不可持续,但什么时候停止?是个问题。如果从明天开始,南阳的房价告别过往二十年的上涨,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可以绝对确定的是:南阳房价如果停止上涨,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一、持有,还是抛售?是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循环:


房价上涨→地价上涨→政府卖地收入提高→提前买房者获利→银行放贷赚到钱→房地产相关行业繁荣,如装修、建材、家电→更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


过往的二十年,上述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无论出台多少政策,都难以压制房价的终极原因。地产,绑架了地方经济,三四线城市,尤其如此。


(来源:《中国家庭财富健康报告2019》)



在中国人的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据了近八成的比例,金融资产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从居民的负债占比,也略见一斑。

(长期消费借款,主要是房贷,黄色部分)

据央行2020年数据,中国家庭负债结构相对单一,负债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房贷是家庭负债的主要构成,占家庭总负债的75.9%。

如果房价停涨,就意味着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阴跌,也间接意味着之前贷款买房的居民,资产缩水。如果不幸房价下跌,房子持有者未来上涨的预期破灭,很可能会出现退房潮或断供,甚至出现大量个人破产的案例。


二、各行业从房地产撤资


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地产商是国企,如招商、保利、铁总、华侨城、金茂、中海等。当然,还有一些知名企业,在一些地市也涉足房地产,如丹尼斯、新田在郑州开启“地产+商业”,京东在北京拿地做“电商房地产”、阿里、中石化做相关地产项目等。


这些“外行”,进入房地产,先进入者早已吃到了地产红利,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后来者进入,也无非是想分一杯羹,甚至是开辟新的业务,艰难时刻,寻求“战略转型”。


如果房价停滞,意味着它们投入的资本将毫无预期,这些本来从事传统实体经济的资本大鳄,如果纷纷从房地产行业撤资,将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不堪设想。

三、借贷困难,房企被迫抛售或破产


任泽平有房价的三大判断: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其实影响房价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中国的货币总量一直在增多。房价是船,货币是水,在过去二十年说,水涨船高,屡屡应验。


中国二十年来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速。

M2增速与GDP平均增速比超200%,也就是说,钱的增速一直是经济增速的两倍多。

(中国M2/GDP增速比值)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2009年,三线城市一碗牛肉面3块钱,到了2018年,就需要7块钱。


经济学家费雪(1911),有一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交易总量)


M:货币的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物价水平
T: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


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总量T,是由社会制度、地区偏好所决定,短期内非政策刺激,都会保持相对稳定,所以M(货币量)一旦增多,就意味着P的价格要上涨。(该理论有不少质疑,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房价的简单参考。)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房子成为了中国家庭抵御货币超发、通胀,实现资产保值的最佳配置,从这个方程式里就可以看出来。


人民币不比美元,国际化之路还很漫长,当人民币无法走出去,这么多钱留在国内,总要有流向。如果不让流入房地产,就意味着银行贷款和各种途径的融资,都对房地产关上了大门。那么地产商,尤其是那些囤地待卖的地产商,只有一条路:抛售等死。

四、地方经济面临艰难转型


什么是土地财政,就是地方财源除了转移支付,主要靠卖地。全国的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比率在2019年达到58.35%,对于部分内陆三线城市,这个会更高,一些地方接近90%也不算夸张。

什么是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各行各业逐渐货币化的过程。


举例来说,计划经济制度下,依靠计划调拨的服务和项目,如公费医疗、住房分配、物业服务、教育培训等,在市场化大潮下,都开始有了价格,再加上新出现的行业,如互联网、私家汽车的发展,同样带来了货币需求,就需要政府开动印钞机,印更多的钱。


中国在98年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洲经济萧条,大陆开放房地产,就是为了创造新的需求,让货币流入到新的房地产市场,牢牢把控。


以南阳开辟地下空间利用为例,就相当于开辟了新的土地市场,地下空间从原来沉默的、难以交易流通的公共资源,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商品。


如果人为将钱流入房地产的闸门关上,就意味着短期内,国内市场一定要寻找到新的洼地,开辟新的行业,创造新的需求。这对任何区域,都是一种倒逼转型。但是转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它需要几十年的积累,骤然关上,就意味着切断地方财源。


五、房地产周期被打破


过往的二十年,公众对房地产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房地产有波动周期,热几年,冷几年,有规律。


每当有人言之凿凿地讲房价不会涨,最终总是被打脸。发行的货币没有地方去,地方经济顶不住压力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理由,放开房地产市场。如,首付比例降低,首付分期,利率下调,降低购房门槛,放宽人才引进限制,减免契税,土拍出让金分期,降低预售标准等各种手段。

(2005到2017年,房价周期性波动明显)

国内从未有过下决心抛弃房地产的念头,总是欲盖弥彰,反反复复。因为在中国,土地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拥有土地资源的国企。


当然,世界上也有壮士断腕的国家,日本就是一例。

1990年开始,日本真实价格指数骤降,此后二十年,没有恢复

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后,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即意味着只要国际资本持有日元资产,就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获得5%的汇兑收益,国际热钱开始流入日本,疯狂炒房。


最终,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严厉的措施,挤掉地产泡沫,连续加息,政府加收地价税,日本土地价格从1990年开启了下跌,房价随之骤降,甚至暴跌50%。市场上的钱开始回归理性,投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加之日元升值后,原先的日本代工向东南亚转移,倒逼日本经济迎来了供给侧转型。

日本的挤泡沫很惨痛,但回首去看,成就了日本“失去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遂有了安倍及继任者迎来新景气。

六、其他影响


如果三线停涨,会直接造成资本外流,资本向更有“钱”景的新一线城市,如郑州、武汉等地聚集。地方人口被加速虹吸,最终形成“马太效应”,大都市发展越来越好,三线城市越来越被边缘化。

(春运后人口迁徙图,2020数据)

随着政府侧刺激经济,宏观方面增加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在资深玩家的带领下,流入其他行业,会炒热一个个概念,这许多概念里,定会存在不少泡沫,让那些头脑一热的跟风者,成为了韭菜。

所以,对于房价,没有房的人希望不要涨,有房的人期待资产升值。而涨与不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也许从今天起,中国真正进入了房价不再持续暴涨的年代,但你一定要明白:


一个房价合理的未来,是需要牺牲千千万万的相关就业,缩减上万亿的土地财政,才能换来,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这种转型的阵痛。


壮士断腕,就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取得胜利。


user avatar   gnadi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年前,有一条流传甚广的短信段子——


讲一老外到上海做生意,十年后,生意赔了几百万,沮丧地决定卖掉上海的房子回国,谁知卖完房子,不仅还清了欠债,竟然还赚了一笔。


这个段子的真实性存疑,但核心有二:


一是吐槽搞实业不如炒房;
二是道出了各路热钱投资地产,赚开了花。


这个故事到了2016年以后,又衍生出来了“养老移民”的版本:


如,上海某退休老汉自觉还能活个二十年,干脆卖掉上海房子去苏州养老寻快活,在苏州潇洒了十年,腻了,打算去成都继续欢乐,房子一卖,忽然发现赚的钱不仅足够过去十年的花费,还净赚了80万。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金钱八十万”。


这个故事的内核是:


讽刺2016年新一轮的房价上涨。
道出了一线城市居民利用时间差,坐吃二三线发展红利的现象。


这类故事共同描述了一个现象,就是: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过去二十年来房价一直在涨,以至于让人形成了惯性思维——中国的房价会一直涨、涨、涨下去。

显然,过去二十年的暴涨,不可持续,但什么时候停止?是个问题。如果从明天开始,南阳的房价告别过往二十年的上涨,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可以绝对确定的是:南阳房价如果停止上涨,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一、持有,还是抛售?是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循环:


房价上涨→地价上涨→政府卖地收入提高→提前买房者获利→银行放贷赚到钱→房地产相关行业繁荣,如装修、建材、家电→更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


过往的二十年,上述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无论出台多少政策,都难以压制房价的终极原因。地产,绑架了地方经济,三四线城市,尤其如此。


(来源:《中国家庭财富健康报告2019》)



在中国人的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据了近八成的比例,金融资产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从居民的负债占比,也略见一斑。

(长期消费借款,主要是房贷,黄色部分)

据央行2020年数据,中国家庭负债结构相对单一,负债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房贷是家庭负债的主要构成,占家庭总负债的75.9%。

如果房价停涨,就意味着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阴跌,也间接意味着之前贷款买房的居民,资产缩水。如果不幸房价下跌,房子持有者未来上涨的预期破灭,很可能会出现退房潮或断供,甚至出现大量个人破产的案例。


二、各行业从房地产撤资


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地产商是国企,如招商、保利、铁总、华侨城、金茂、中海等。当然,还有一些知名企业,在一些地市也涉足房地产,如丹尼斯、新田在郑州开启“地产+商业”,京东在北京拿地做“电商房地产”、阿里、中石化做相关地产项目等。


这些“外行”,进入房地产,先进入者早已吃到了地产红利,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后来者进入,也无非是想分一杯羹,甚至是开辟新的业务,艰难时刻,寻求“战略转型”。


如果房价停滞,意味着它们投入的资本将毫无预期,这些本来从事传统实体经济的资本大鳄,如果纷纷从房地产行业撤资,将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不堪设想。

三、借贷困难,房企被迫抛售或破产


任泽平有房价的三大判断: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其实影响房价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中国的货币总量一直在增多。房价是船,货币是水,在过去二十年说,水涨船高,屡屡应验。


中国二十年来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速。

M2增速与GDP平均增速比超200%,也就是说,钱的增速一直是经济增速的两倍多。

(中国M2/GDP增速比值)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2009年,三线城市一碗牛肉面3块钱,到了2018年,就需要7块钱。


经济学家费雪(1911),有一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交易总量)


M:货币的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物价水平
T: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


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总量T,是由社会制度、地区偏好所决定,短期内非政策刺激,都会保持相对稳定,所以M(货币量)一旦增多,就意味着P的价格要上涨。(该理论有不少质疑,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房价的简单参考。)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房子成为了中国家庭抵御货币超发、通胀,实现资产保值的最佳配置,从这个方程式里就可以看出来。


人民币不比美元,国际化之路还很漫长,当人民币无法走出去,这么多钱留在国内,总要有流向。如果不让流入房地产,就意味着银行贷款和各种途径的融资,都对房地产关上了大门。那么地产商,尤其是那些囤地待卖的地产商,只有一条路:抛售等死。

四、地方经济面临艰难转型


什么是土地财政,就是地方财源除了转移支付,主要靠卖地。全国的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比率在2019年达到58.35%,对于部分内陆三线城市,这个会更高,一些地方接近90%也不算夸张。

什么是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各行各业逐渐货币化的过程。


举例来说,计划经济制度下,依靠计划调拨的服务和项目,如公费医疗、住房分配、物业服务、教育培训等,在市场化大潮下,都开始有了价格,再加上新出现的行业,如互联网、私家汽车的发展,同样带来了货币需求,就需要政府开动印钞机,印更多的钱。


中国在98年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洲经济萧条,大陆开放房地产,就是为了创造新的需求,让货币流入到新的房地产市场,牢牢把控。


以南阳开辟地下空间利用为例,就相当于开辟了新的土地市场,地下空间从原来沉默的、难以交易流通的公共资源,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商品。


如果人为将钱流入房地产的闸门关上,就意味着短期内,国内市场一定要寻找到新的洼地,开辟新的行业,创造新的需求。这对任何区域,都是一种倒逼转型。但是转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它需要几十年的积累,骤然关上,就意味着切断地方财源。


五、房地产周期被打破


过往的二十年,公众对房地产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房地产有波动周期,热几年,冷几年,有规律。


每当有人言之凿凿地讲房价不会涨,最终总是被打脸。发行的货币没有地方去,地方经济顶不住压力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理由,放开房地产市场。如,首付比例降低,首付分期,利率下调,降低购房门槛,放宽人才引进限制,减免契税,土拍出让金分期,降低预售标准等各种手段。

(2005到2017年,房价周期性波动明显)

国内从未有过下决心抛弃房地产的念头,总是欲盖弥彰,反反复复。因为在中国,土地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拥有土地资源的国企。


当然,世界上也有壮士断腕的国家,日本就是一例。

1990年开始,日本真实价格指数骤降,此后二十年,没有恢复

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后,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即意味着只要国际资本持有日元资产,就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获得5%的汇兑收益,国际热钱开始流入日本,疯狂炒房。


最终,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严厉的措施,挤掉地产泡沫,连续加息,政府加收地价税,日本土地价格从1990年开启了下跌,房价随之骤降,甚至暴跌50%。市场上的钱开始回归理性,投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加之日元升值后,原先的日本代工向东南亚转移,倒逼日本经济迎来了供给侧转型。

日本的挤泡沫很惨痛,但回首去看,成就了日本“失去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遂有了安倍及继任者迎来新景气。

六、其他影响


如果三线停涨,会直接造成资本外流,资本向更有“钱”景的新一线城市,如郑州、武汉等地聚集。地方人口被加速虹吸,最终形成“马太效应”,大都市发展越来越好,三线城市越来越被边缘化。

(春运后人口迁徙图,2020数据)

随着政府侧刺激经济,宏观方面增加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在资深玩家的带领下,流入其他行业,会炒热一个个概念,这许多概念里,定会存在不少泡沫,让那些头脑一热的跟风者,成为了韭菜。

所以,对于房价,没有房的人希望不要涨,有房的人期待资产升值。而涨与不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也许从今天起,中国真正进入了房价不再持续暴涨的年代,但你一定要明白:


一个房价合理的未来,是需要牺牲千千万万的相关就业,缩减上万亿的土地财政,才能换来,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这种转型的阵痛。


壮士断腕,就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取得胜利。




  

相关话题

  那些名字特别长而复杂的非洲土著为何有这样「奇特」的起名文化? 
  为什么中国现代年轻人在交谈中喜欢使用"上帝"这一词汇而不是"老天爷"? 
  现代德语是哪个日耳曼部落的后裔语言? 
  以罗曼语族语言为母语的普通人看古罗马的拉丁文文献,和一个中国普通人看文言文时的理解程度相仿吗? 
  世界上最精炼的自然语言是什么? 
  留学生是否需要给自己起一个当地语言的名字? 
  如果日语用罗马字「la、li、lu、le、lo」来表示「ら、り、る、れ、ろ」,会产生什么影响? 
  朝鲜语/韩语属于自然语言还是人工语言? 
  中文是不是比其他语种的信息摄取速度快很多? 
  有哪些只有既懂中文又懂日文的人才能听懂的笑话? 

前一个讨论
如果有得选的话,就业进外交部好还是公安部好.?
下一个讨论
葡萄牙当时殖民地为何选澳门而不是台湾?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