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高考状元刘丁宁为什么放弃港大再上北大? 第1页

     

user avatar   cdjkncj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概看了下某些港大校友的回复,模糊记得几个文章中提到的观点,但是我觉得自己一下子满足他们所描绘的“学霸”形象,心里很不爽,来此表达一下“我们”这类人的想法。如果外貌和举止表现的和你们不一样,不改变就应该被贴上保守不开化,人际交往能力有问题的标签吗?为什么这类人不考虑下包容性的问题,为什么你们要大家都一样,却容不下一个不一样的人?

我同时想问几句?

不化妆怎么了?

不参加社团活动怎么了?

不加入夜谈怎么了?

难道这些事情很对吗?

1.化妆的话,我不知道是谁说化妆和尊重有关。但是觉得自己化妆就看不起素颜的人,觉得自己素颜就看不起化妆的人,你们都该学学什么叫尊重。爱画就画,不爱画就不画,个人偏好问题,这两类选择没有高低之分。

2.我个人觉得社团活动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没有意思的事情;一群”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非要让自己low到那个地步。所以,你觉得参与集体活动做了之后让你神清气爽自我感觉良好,你去做啊没人拦你;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让你自我感觉降低,那就不要做。何必以此为标准搞人身攻击?

3. 再有什么夜话讨论情史,感情这么深刻的问题凭什么对一群陌生人说?这就叫保守?不把自己的感情经历当笑话说,我觉得这叫重视自己的感情。而且亲们,这是迎新第一夜的活动啊,谁有本事刚刚到陌生的港岛对着一群无比陌生的人说心里隐秘的感情?在那种情况下,反正我是这种没见过世面的人会被吓死的,情史也不会提一个字的。

我记得还有讨论过3P这个话题。公开讨论3p?这个我可以理解为长时间的SX压抑,所以一定要用随时谈论性来缓解吗?就像婚礼上的各种无礼要求一样吗?SX行为应该也是重要的隐私吧。个人经历:初中男生,高中男生,大学部分男生特别喜欢谈论SX,仿佛知道的越多,看的片子越多,在小群体里最有权威。当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两个人的SX生活,3个人?个人觉得那纯粹是看过片子后意犹未尽。

说状元同学情商低,人家只是不屑于出卖自己的隐私来博诸位一笑而已。

我就想了一下,我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和别人想的不一样,又懒得迎合别人,所以大多是时候是一个人。但是一个人怎么了?一个人走得快效率高啊。爱承认不承认,我们自打脐带被剪断那一刻就注定孤独。独来独往就要被贴标签,但你知道多少事情只能自己硬着头皮去做。我已经无数次在各种社交圈里看到这样的状态:“人/男人/女人/女生/女孩一定要靠自己,不要对任何人抱有期望“。受伤的时候知道错了,酒肉朋友欢聚一堂时就看不起身兼重任独来独往的,哎,你们是闹哪样?

我曾经看到一个学者,好像是木心大概表达过这个意思,想要感受西方, 那请去西方; 想要感受东方,那请去东方;香港只是所谓中西合璧,就是介于西方和东方之间,不能满足你的。

最后我想客观的陈述一下我在美国大村的生活,美国就是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别人很少会因为你不一样而对你指指点点。国内腿粗的姑娘都不敢穿裙子,一穿裙子露出健壮的小腿班上的人就窃窃私语。来美国吧,腿无比之粗的人照样穿超短裙,她自己的感觉也是非常之良好,我们看着如此自信的一个姑娘,心情也大好。我过来美国后学习很忙,自己独处的时候也多一些,但是周围的邻居还是客气的相处,见面问好道别送祝福,有时间时聊聊天出去湖边走一走。我从来不化妆也没有人低看我三分,倒是在路上经常被人夸桃红色的羽绒真漂亮(因为大多数美国人就穿黑色白色的羽绒服);黑色的辫子真漂亮,我笑得时候还有人说我的小钢牙漂亮?!!

这些东西都是基于尊重的,尊重然后包容,然后共创和谐社会。

以上吐槽,主观性很强,都是我自己根据个人经验得出的想法,而且港大同学的观点就记得个大概。如果攻击到你了,实在是抱歉抱歉! 6/25 上午

=====================================================================

谢谢大家给我点赞,国内天亮了效果就是不一样,消息一直有提醒,伦家好开心啊(*^◎^*)

我大概看了一下评论,我想说一下,因为我没有去过香港,除了知道港大是我等屌丝高考时考不上的好学校外,对港大一点都不了解,所以我不可能得出任何关于港大学术氛围和人文氛围的结论。我只是根据部分港大校友的部分观点进行简单而且高调吐槽。谢谢!虽然严重跑题,但是我只是想吐槽吐槽吐槽。6/25 下午

======================================================================

我高中就离家很远然后开始住宿舍了,因为经历了很多朝夕相处的室友,所以对于包容有一些感概。以前也会觉得如果这个人和我不一样,我就无法和他沟通不要和他玩。曾经因为自身的优越感随意看不起别人。当年鄙视人的理由特别简单粗暴,因为我听英文歌他听网络歌曲所以我觉得我很时髦他很low,因为我看的书是奥尔罕帕慕克的,他看穿越宫廷总裁文,所以他没有文化。现在想想觉得自己真可笑,这些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就像我室友喜欢吃软的米饭我喜欢吃硬的米饭一样,没有对错,只是偏好。而这个偏好的形成是这么多年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物资条件有很大关系。性格的差异就更大了,有人外向有人内向,社交社会更需要外向的人,内向者也有自身的优势。

我们每个人各方面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样,社会的多元性性需要这种差异。我后来有几个室友,性格兴趣爱好不大一样,但是我们很交心,真实地关心彼此。我听过太多人说一些快速熟起来的人始终很难交心。所以有差异真的不影响交心。

纵使我们来自不同的世界,但这不影响我关心你,也不影响你关心我,我不要求你变成另一个我,我理解你有你的难处,我也有难言之隐,也许这就是爱的包容吧。

一九九九年柏杨先生去香港,有记者问,他曾经批评中国人丑陋,现在经过好长一段时间,中国人进步了吗?柏杨笑说:“要进步很难,这是文化导致的。不过,如果倡导诚实文化,以诚实做基础,提倡尊严、尊重、包容、理性,远离传统的‘谎言文化’就是一个进步的开始。”

谢谢大家点赞,受宠若惊!么么哒!

6/26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么晚了,躺在香港一个不足5平米的隔间里,拿手机看到这个问题,看到了

@鄭諾

的回答,心里有一点刺痛,起来打开电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这么多人回答,我的答案一定很靠后了,不知会不会有人看到。

郑诺同学说,这个女孩子不喜欢香港,也融入不了香港,她描述了迎新时候她的反应,我便想到了我自己,我的经历和她何其相似啊,虽然我的成绩远远不如人家,不过我也是抱着一颗追求学问的心,毅然来到了这个城市,可不多的时间(一年)已经让我体会到,我多么不喜欢这里,这里也多么不适合我。

香港是一个不自由的城市

没有错,如果说在内地在某些问题上没有言论上的自由,

那么在香港,在任何问题,你都没有沉默的自由

香港是一个同质化异常严重的社会,港女港男都是几乎一样的打扮,一样的谈吐,一样的喜好,一样的处世风格。这样的同质化,让香港成为了一个大的集体,而这个大的集体里面,是一个个小的社团,任何一件事情都能成为一个社团,或者说一个小组,比如入学,正如郑诺同学描述的那样,刘丁宁在入学的时候不合群,如果没有来香港读过书的内地朋友来亲眼见识一下香港的这种社团,我敢说有50%以上的你们,也会不合群的。在这样的小团体里,你必须发言,一个一个来,表达自己,和其他人一起大笑,一起认同(hai ya),一起肤浅,我曾在凌晨三点的图书馆外面的楼梯上,看到几个香港同学在那里表达自己对于能加入这个小团体是多么的荣幸,而他们的活动又是什么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练习dem beat(暴露我学校了),知道这是什么的人一定也很无语吧,不知道的搜一下,很多视频的,他们引以为豪。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没有沉默的自由,否则就会被排挤,虽然你知道他们的发言多么的无聊和没有意义。

题主问“香港和大陆两地的学校管理,教学理念,模式有什么不同”

可以概括的说一下:

香港在一切制度,理念上都是西方化的,这点和大陆完全不同,只是在民族性上,香港人真的是中国人,只有他们自己认为自己不是。

最后,对于刘丁宁的选择,我结合自己求学的经历以及对香港的了解,我认为是正确的。

他的目标在于学术,北大文学系的师资力量未必有港大或者中大好,但是问题在于,本科阶段最重要的不在于师资力量,而在于环境,在于同学。显然,北大本科从学术氛围,到同学学术素养,要高过香港所有高校不知道多少个层次,香港有10%的人可以上港中科三所名校,这样的比例放在国内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也就是普通211,我知道我所在的学院有的专业的PhD只招本系的第一名,而清北和华东五校前十名都要,可见香港高校对于自身本科学术培养的认识。

综上,佩服她,祝福她。

----------------------------------------------------------------------------------------------------------------------------

补充一:

郑诺同学提醒我说问的是为什么退学,作为一个同在港校念书,同不喜欢也不被喜欢的被同学不怀好意的称为学霸的人,体会下刘丁宁的心情,不难得出回答:

1、她还年轻,有资本重来

2、她有实力,有资本重来

3、她和周围人玩不来,也不屑于玩的来,有动力重来。

Ps. 我看在别的答案里说她适应不了这里学业的,因为我匿名,所以只有在这里说了,抱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对香港本科教育缺少基本认知,能来香港读书的大陆学生,分分钟就能爆了香港绝大多数local,更别提考试过关了。

---------------------------------------------------------------------------------------------------------------------------

补充二:

谢谢大家的支持,对于评论中有同学好奇dem beat,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很好的让大家了解所谓的融入香港高校,有一个直观上的了解,话不多说,先插入一段优酷视频,保证内地的同学可以看到:

2012 港中大O'camp 惊叹号大组dem beat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0NzQ0MzQ4.html

这是一个O‘camp的dem beat, O’camp就是郑诺同学所说的迎新的小组,而dem beat是几乎任何一个团体都热衷于搞的一个活动,活动形式见视频。视频里的同学们说普通话,估计是内地生的dem beat吧,说实话搞得没有香港人精彩呢,因为内地生在练习dem beat上实在没有local努力,我如果告诉你们经常夜里10点了还在康本的天台上看到香港同学在练习dem beat,而上次看到他们是早上10点,你们会相信么?他们就是真的会连续一整天,一整天地在这里练习这玩意!!!

请有心的同学注意视频里这一堆人里面后面的一些同学,有些人根本不愿意做这些动作,喊这些口号,但是他们还是要参加,为什么呢?怕被说不合群呗,谁想刚来学校就被排挤呢?

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的大学时光,有很多次你必须继续参加dem beat,因为你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社团,申请宿舍才有优势,简单说,宿舍资源短缺导致要参加社团,参加社团导致要练习dem beat。。。。。。当然除了宿舍申请,其他比如想找工作,简历写得好看,也要多参加社团,但是社团。。。。那你们也看到了 。

这也就是我所说的香港的不自由:无比成熟完善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势逼迫所有人必须去融入认同这个游戏规则,认同这个生存文化,否则就会被社会排挤。

先更新到这里,看有同学有其他的好奇我们再聊。

----------------------------------------------------------------------------------------------------------------------------------------

补充三:

先说个题外话,居然1000赞了,谢谢大家的认可。

我也要提醒各位的是,这个答案是我的个人感受和个人所见所闻,我看到下面有的同学说看了答案都不想来香港了,这个责任臣妾负不起啊。。。

我必须强调一下我这个回答完全是设立在刘丁宁这个事例下的,因为我和她有类似的追求--追求学术,可能性格也相似吧,所以才有诸多怨言,如果有谁开个题比如说,要说说香港信息获取多么便捷,管理多么规范,我照样必须真诚的把这里夸成一朵花好吗?所以抛开立场和视角评价问题是不对的好吗。。。

我这里的point是想说:一个有志于基础学科的学术,可以自由选择清北+港中科三校的孩子,本科阶段强烈建议选择清北,进而给出了从校园文化上到学生组成上的说明。并从我自身感受来揣测刘丁宁同学在港校遇到的困境。从而试图澄清,有人说他人际交际能力不行这样的一个论调可能是不那么合适的。

至于dem beat嘛,说实在的,虽然我以及我接触的一些内地生,很多都表示不可理解,但我早已被这种文化所折服,因为你烦或者不烦它就在那里。。。以至于每次有机会都要带着膜拜的心情来观看,来聆听。建议有机会来香港玩的同学不要错过!!

观景路线:罗湖或者落马洲上港铁,大学站下车,康本,中央,甚至就在大学站就有机会看到,学校巴士免费,最好开学的时候来~~

至于dem beat或者社团是否强迫?我要澄清的是,制度上当然是自由的,但是香港社会文化的单一化,特别是价值评价的单一化,会导致无形的强迫。当然啦,有的同学说哪里都是这样的,我也认同嘛,只是这里真的不适合刘丁宁同学嘛,当然,喜欢这里的人会喜欢得不得了的。

最后,谢谢各位认同和不认同的中大的朋友~我爱中大。

----------------------------------------------------------------------------------------------------------------------------------------

最后的补充:

去了深圳一趟,回来一看,已经2000多赞了,这是我在知乎从未有过的赞数,多过以往的总和。但是我的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原因有两点:

1、

2000多个赞说明至少有这么多人认可我的回答,其中一部分知友来自于香港,他们能明白我说的不自由是什么意思,也认同我说的,我很欣慰有人和我有一样的感觉。

我的担心来自于另一部分朋友,没有在香港生活过,或者没有来过香港,看了我的答案就对香港产生很不好的印象,就对香港的高校尤其是中大产生不好的印象。特别是我在评论中看到一些朋友说看了我写的答案都不准备来香港读书了,我感到非常的惶恐,因为我本人经历过轻信网上的别人的经验分享,而走了人生弯路这样狗血的教训。所以我想在这里最后再次再次重点强调,这是我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不是香港,也不是港中大的“实在”,这只是我眼中的香港,我眼中的中大。比如如果你有志于商科,香港将是你非常好的选择,这些我看来很傻的dem beat,其实也是你锻炼勇气,增进和同学友情的好机会,届时再有人问起你对香港的印象,相信你会有和我完全不同的答案。我想,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就可以了,别人的看法不重要。希望那两位说要改变来香港的志向的同学能看到我的补充,把握好自己的路。也希望更多没有来过香港的朋友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在心里形成一个你们的香港,或繁华,或浮躁,那都是你的香港。

2、

600多条评论,说明我的回答引起了很大争议,说起来这也非常正常,比如对于dem beat,维基百科中文版有这样一段话,怕有些同学点不开链接,我索性粘贴过来:

争议

Dem beat是香港中文大学校内团体间十分流行的仪式,特别是在开学后一两个月的上庄高峰期,大学站广场、文化广场每逢早上、中午和傍晚人流故多的时间都成为Dem beat的热门地点,更有几个不同团体排队轮流Dem beat的情况出现。然而Dem beat对部分人士而言十分滋扰,在2009年则发生过“SCBA Dem beat事件”,当中一名外国女士认为Dem beat对她构成滋扰,上前阻止,但同学没有理会,引起广泛讨论。此外,亦有人对这种校园文化感到不解,认为行为荒诞、反智,质疑其所谓团结的意义。2009年,中大学生报一篇名为《校园文化:被逼大杂烩》的文章也批评Dem beat这类行为是透过群体压力对人压迫,使大部分人无法抗拒要参与其中。

说真的,诸如此类的争议太普遍,对同一个事物,持有不同看法,太正常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肯不肯承认对方观点的存在,进而试着去理解对方,如果不能理解,能不能试着包容。我一直很欣赏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的话: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想把这句话送给自己,也送给可能还在气头上的评论区的你,这是我最后的更新了,评论区我也不再回复。我要感谢那些理解我说的以及支持我的观点的朋友,我也感谢那些指出我言词不当的朋友,我要对那些被我带着某些情绪的言辞所冒犯的朋友说声抱歉。

看刘丁宁已经发了公开信,请大家把她忘掉。是啊,这些事毕竟还是别人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理想的路上过的好。

最后的最后,给我个机会让我表个态吧:我认为中文大学是香港最好的大学,没有之一!

----------------------------------------------------------------------------------------------------------------------------

因触动中大某学生团体的神经,答主已决定关闭评论,感谢支持和认可的同学,尤其是在港求学的同学,你们让我看到我不是一个人。


user avatar   penins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她最nb的地方就是她压根不需要在乎这些舆论讨论的东西。退一万步做个假设,她去了北大发现北大也不适合自己,退学重考个其它学校继续追求自己想要的,以她的高效执行力和过人的心理素质也不算什么难题。

所以,即便就算像某些人说的她现在眼界还太窄,以后可能会后悔,她也证明了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以后继续修复自己的错误,所以压根没什么讨论的意义。

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始终具备翻盘的能力和胆识。这点上她至少甩开了90%的人,就是很NB。


user avatar   huang-wei-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微博上看到的,现在已经保送北大的研究生,挺好的

微博原文:

“上次发跟刘丁宁同学的合影,大概是五年前吧?她昨日对我说:姐姐,到了大三,我才敢面对当年那件事,在网上搜搜我的新闻,于是才看到当年你写的那篇给记者的信。真的谢谢你。那时我清楚的知道舆论会把很多负面的评价加诸于她。于是需要我说出真实的情况,果然后来改变了舆论的方向,把社会伤害降到最低。第二年我就不发声了,因为已经花好月圆。“

戴眼镜的是刘丁宁


user avatar   lilili-19-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zhang-zhi-rong-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至今日 再看这个问题 不能不说 这个孩子智慧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9年11月再来看这个问题,怪不得说人家是状元,而你只能上蓝翔。


user avatar   fuqiu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问者修正了题目,那按章来答。

首先,刘丁宁事件和陆港教育差别没有直接关系。

其次,陆港教育差别这种话题泛泛而谈几无意义。

第三,刨除客观约束来谈事物的差别就是耍流氓。

刘丁宁事件对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指导意义在于:

1.教育要因人制宜。不要错把天才教成**,也不要妄想**成龙。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决定了一生的天花板所在,能让他尽可能够得着顶才是教育的意义,而非每个人都能顶天立地。

2.教育要排除杂念。不要因为**亲友蜚语流言影响自己,也不要惧怕陌生人的**舆论干扰心绪。一个人的路途取决于选择的每一步,没谁能在人生棋局里步步为营,这才是生命的乐趣。

3.教育要从人做起。不是有思维的动物都是人,有的不过是行尸,有的不过是傀儡,有的不过是走肉,有的不过是提线木偶,更多的只是一坨废物。

性成熟之后尚不能抉择自我人生的,也只能叫动物。

别人行常人之事便心有郁结不解的,也只能叫废物。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两个游戏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严重程度完全不一样。

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不够,没有人手把愿景在限期内做出来,导致后期狂砍。但从已有的成品来看,CDPR是完全有人才有能力把东西做出来的,只不过没时间做。光影效果,已有的垂直城市设计,以及主线和很多支线任务的演出都有毫不输巫师3的气质,尤其是日本城浮空平台那关,无论是游戏流程还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把类似银翼杀手2047的那种气氛和感受做到了极致。有人说CDPR的人才都跑了,或者CDPR傲娇了开始放水,这并不客观。2077确实是个半成品,主机优化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你关注已经完成的部分,用高配置PC玩,其质量并未令人失望,依然是巫师3的水准。

2077就像是一个优等生忘了做背后的几题的考卷,开天窗导致不及格,但已经做了的题目还是正确率极高的。

谈到E3的demo,单从画面上讲你很难说它缩水了。只不过CDPR没告诉你想要E3画面,就得上3080+光线追踪。。。

我猜想没有光追的话,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达到光追的效果的,只不过人工工作量会很大,有些地方需要离线烘培,而有些地方需要人工设置虚拟光源。CDPR可能发现项目后期工作量太大搂不住了,就上了光追这个大杀器。。。


至于无人深空,现在口碑很好,但我要不客气地讲,这个游戏到了今天依然是垃圾,只配卖$19.95,打折的时候卖2.95的那种。

Hello工作室自始自终都没有把初始愿景实现的技术能力。

你可以看无人深空进入大气层的技术实现。先是一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摩擦发红的特效,然后可以看见地形通过一种非常粗糙、视距很近的情况下刷新出来,并且刷出来的地貌和太空中看到的地貌完全不同。所以从头到尾,hello工作室都没有类似精英危险和星际公民的无缝行星登陆技术。

无人深空更新了十几次,并没有触动这个游戏除了机械刷就没有任何深度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其无聊的游戏。但它刷了两年的DLC,玩家也就给他点面子,没功劳有苦劳。它每次更新我都会进游戏看看,但玩不了半小时就会放弃。一是实在无聊,二是它美术设计和渲染水平有限,色彩及其刺眼。比如在母船机库里,到处都是亮瞎狗眼的点状光源,但这些光源不会照亮周围的任何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有种不带护目镜看焊接的流泪效果。你说更新了那么久,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解决,有什么用呢。游戏中随处可见低级设计的痕迹,比如说有很多行星上有一种可以卖钱的球,这种球没有任何贴图,只有亮瞎眼的纯白色材质,在HDR效果下极其刺眼,但它又不是个光源,放在地上不会照亮周围任何东西。这种打开Blender就存盘的建模初手垃圾素材居然也能放在游戏里,真是活久见。

所以无人深空就像是一个学渣冒充学霸,把期望提得无限高,却每题都答错结果接近0分,被骂,然后花了漫长的时间在那里订正,一题一题的改,最后终于接近30分了,然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全然忘记了它改了那么久依然是不及格。

无人深空的贴图我就不贴了,首发的时候真是纯垃圾,基本上是2008年魔兽世界首发的那个水准。现在也依然是垃圾,开个HDR看着眼睛都疼。




     

相关话题

  为什么长辈遇事喜欢忍耐,认为「吃亏是福」? 
  如果一个政府不爱人民,人民必须拥护它吗? 
  如何评价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桃园天平超市? 
  如何看待历史课本将(五胡乱华)描述为(少数民族内迁)? 
  为什么不规定「如果一个人不好好学习,就对他进行处罚」? 
  北京一小学到校先上体育课再上文化课,你赞成这样的上课顺序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香港2022年还有可能通关吗? 
  如何看待香港的内地游客挤到扰乱当地居民生活? 
  张桂梅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她的社会贡献有多大? 
  如何看待北大以「成绩太低,极可能被退学」为由将考生退档?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同样错过工业革命的东亚和阿拉伯,东亚在科技复兴上要比阿拉伯快?
下一个讨论
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理解薛兆丰的「为了不损害社会总福利,可以对交不起暖气费的老太太停止供暖」的观点?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