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孙权和陆逊的关系?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顾雍:至尊,魏军正在集结豫兖两州军队于合肥,他们可能会对我们进行反包围。东路广陵的部队已经被击退。

孙权:没关系,只要陆逊在荆州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顾雍:至尊……陆都督……

全琮:陆都督说他没有足够的兵力。没有发动进攻。

孙权:(迷茫,颤抖,摘镜)

孙权:顾雍、全琮、朱然、诸葛瑾留下来。其他人出去。

(至尊蓄力中)

孙权:那是个命令!让陆逊进攻是个命令!你们竟敢违抗我的命令,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吗……所有的部队都在欺骗我!甚至连江东世家也是!这些世家们都是些不忠不义的懦夫!

朱然:至尊,你不能这样羞辱世家……

孙权:我养的这些世家懦夫!世家叛徒!世家饭桶!

诸葛瑾:至尊,这确实有些过分了....

孙权:这些将军是吴国人民的败类,没有荣誉感!称自己是世家,不过因为你们在江东多呆了几年。但你们只学会了怎么用筷子吃饭!多少年了,世家只会阻挠我的行动!你们所做的只是在扯我的后腿!我早该把所有的大世家都处死,就像曹操那样!

我从来没有到过河北省太学,但我一个人打败了曹操和刘备。 反了他!从一开始就对我欺骗和背叛,对吴国人民的不可饶恕的背叛!但所有的叛徒都要偿还,用他们自己的血。他们将溺毙在自己的鲜血里!

( 孙鲁班对孙鲁育: 请冷静点,别哭)

孙权:所有的命令都被当成了耳旁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怎么领导!

(长久的沉默)

结束了。战争失败了。但如果你们认为这意味着我会离开合肥,那你们错了!我宁愿淹死在合肥的护城河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孙权陆逊曾是一对相知相得数十年,同心协力打赢夷陵大战,配合默契留下许多佳话逸事的君臣,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他们的冲突根源,是由他们各自出生的家族立场决定的,终不以彼此的个人意志和长久的君臣情谊为转移。

孙吴政权的致命伤,就是政治根基不足,统治合法性严重缺失。

孙氏一门出身寒微,孙坚之父、孙权的祖父孙钟仅仅是个瓜农,此前的祖先皆不可考,所谓“兵圣孙武子之后”纯粹是扯淡性质的攀附古人。论家世,别说和太尉之子曹操比,就算和比起本身是汉室宗亲、祖父举孝廉当过县令的刘备比,都相差甚远。

孙坚能得到长沙太守、乌程侯的官爵,完全是白手起家,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基业。

孙策和其父一样,也是靠攻杀朝官、杀戮名士而立国开基。孙策为袁术部将时领兵攻打庐江,陆逊的堂祖父,陆家家主、庐江太守陆康与之苦战两年,病亡于战阵中,陆氏宗族上百口,一半人死于艰苦的围城战和后来的流离迁徙。孙陆两家,可说因此结下血海深仇。

陆逊当时年仅十三岁,就要帮年仅九岁的堂叔陆绩(陆康之子)支撑门户,率领族人返回吴郡。岂知不久后,大仇人孙策兵取江东,陆氏一族不得不从此在仇人眼皮底下讨生活,此时他们对孙氏的观感,自是可想而知。

孙策遇刺后,张昭受命托孤,辅佐孙权继领江东,与包括陆氏在内的江东大族力求和解。孙权将自己的侄女、也是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并将他作为东吴的后备骨干苦心栽培,让孙陆两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为亲。但双方内心的芥蒂,又怎是一桩婚事就能化解的?

陆绩后来被孙权派遣到新征服的交州郁林郡为太守,实为流放蛮荒,三十岁出头就英年早逝。陆绩临终时仍自言“有汉室志士吴郡陆绩”,拒不承认自己是孙氏的臣子,还狠狠立下六十年后南北必混一(也就暗喻孙氏灭亡)的预言。

等到孙策之子孙绍已成年,并一度承袭了“吴侯”之位,大约在孙权称“吴王”期间,被改封为“上虞侯”,可见孙权对其的防范。而作为孙策女婿、孙绍姊夫的陆逊,虽不至于因此被孙权猜忌,毕竟这桩婚是孙权许给他的;然而,却也肯定不能以孙氏之婿的身份,得到额外的好处。

孙权极信任的大将吕蒙,曾经高度赞扬陆逊之才,在诈病袭关羽时推荐他代替自己的职位。可是到荆州战役,陆逊已经立下率军阻断三峡峡口,打垮关羽留守军团数万的大功后,吕蒙临死前推荐代替自己的,却变成了孙权的发小兼死党朱然,这样的变更,本身就意味深长了。

【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

夷陵之战期间,刘备遣吴班诱敌时,东吴诸将请战不成,都认为陆逊胆小畏敌,才会连退百里,不敢出战,因此“各怀愤恨”。

这正说明陆逊虽有卓绝才能,但在吴军中威信严重不足,已经年过四十还被诸将藐视,对比26岁即以中护军与张昭共掌军政大事的周瑜,可说天壤之别。这也深刻体现了吴军中众多孙氏嫡系的淮泗及寒门将领,对陆逊这个江东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

【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於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吴书》

陆逊火烧夷陵,大破刘备,被东吴军民视为如同周郎复生的江东守护神,但出生江东大族的陆逊,和周瑜实有本质差别:周瑜食邑四个县,私兵部曲不过数千,而陆逊食邑只有一个县,历年征战通过胁诱、俘获、招募而得兵甚众,其私兵部曲竟可能达四万人以上。

【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
【郡民吴遽等果作贼杀祗,攻没诸县,豫章、庐陵宿恶民并应遽为寇。逊自闻辄讨,即破,遽等相率降,逊料得精兵八千余人,三郡平。】——《陆逊传》

ps:东吴私兵部曲情况:陆逊约4万人,诸葛恪约4万人,全琮约3万人,贺齐2万余人,张承1.5万,凌统万余人,孙瑜万余人,鲁肃万余人……(陶元珍先生的《三国吴兵考》)

所以,以孙权这样历史上出了名的雄猜之主,对陆逊如此做派,又怎么可能真的心神无二,信赖无间呢?

孙权在位晚年,任用吕壹,挑起“二宫之乱”,迫害陆逊、顾雍等出身江东士族的贤臣,更多不是他当真老糊涂了,如何昏庸暴虐,而是身为出生汉末之人,看不清之后的历史大势,不明白其后整整三百多年的士族当道、门阀天下,正是历史发展必然,非人力所能抗拒。

所以他才和陆逊为代表江东士族,做了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唐吉柯德战风车的斗争,徒自损耗国力,摧残人才,埋下东吴的灭亡的隐患,这是其历史局限性所致。

其实孙权要是少自作聪明瞎折腾,痛痛快快顺应历史潮流,“孙与陆共天下”,向江东士族全面投诚,而不是与其内耗不休;没准东吴还真能顺顺当当地多维持几十年,熬到西晋自我爆炸,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时,那之后接收源源不断的北人,就可以代替历史上的东晋,延命上百年了。

毕竟东吴与东晋、宋齐梁陈并称南方六朝,作为六朝的开启,亦是秦朝大一统后,第一个成功割据江南的政权,也算是开历史之先河。

而后来东晋能立国的关键,无非也是王导这个奇才居中调度,协调好了南渡世家和江南士族的关系,以南渡世家控制中枢,地方权益尽委于当地士族的利益分配,取得各方面一致支持。至于本身只是远支宗亲的晋元帝司马睿,仅仅是个招牌幌子罢了。司马睿本人可是对当地士族谦虚表示,寄居他人国土,不好意思的。

换言之,短短三十年,西晋朝野还并没有真正将江南当做自己的国土,某种程度上,东晋亦是东吴借尸还魂。


user avatar   qian-dui-ji-you-you-li-j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众所周知】是指无知搬砖群众吗?

哦我没有讽刺,而是事实——请问陆胤是谁,干了什么?

我赌起码七成的【众】会目光呆滞,半张着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不知道,应该就相当于【无知】了吧?没太多意见吧?

你们还真以为事实就那么简单的【陆逊上书保太子,阴谋论养大的孙权突下杀手】啊?

陆逊是受人所托保太子的,谁所托?陆胤。

陆胤被谁所托?当时的太子孙和。

孙和为什么突然急得托人?他得知了孙权和鲁王党臣子杨竺的谈话。

孙和怎么得知的?他有心腹藏在孙权床底窃听。

请各位孙权黑(别装了)拍着良心告诉我:你们有几个能容忍床下有人听你们悄悄话的?五个有吗?

孙权不暴跳如雷的话,他就不是正常人了,换我早都气得把孙和砍了。

有人还有脸拿贾诩张良出来,那是妥妥的反例好吗?他们谁去正面刚老板或者窃听老板的?

贾诩从来没有力陈曹丕多好,而是不动声色地提出废长立幼的危害。

张良可没有急匆匆上书说刘盈多好,而是建议吕后去请商山四皓,提升自己势力。

诸葛亮更不用说了,刘备早有杀刘封之意,诸葛亮可没言语激烈地去护刘封。

他们可没一个人吃了熊心豹子胆的去窃听君王,和君王公开激烈对着干。

或者再加两个小故事吧:

1、武则天晚年,对立武承嗣还是李显犹豫不决,力挺两人任何一边的基本都呵呵了。狄仁杰可没像陆逊那样窃听怒怼一条龙,而是简简单单的“姑者不能入太庙”。一言顿开,全身而退。

2、三国演义虽然是明朝时代的,虽然不是政治读物,但是在著名的曹丕曹植争斗中,曹操开始对杨修起杀心是源于什么?杨修做了答案,教曹植应对曹操问答时按答案忽悠。

这严格来说都不算隐私了,但照样惹得曹操大怒。

我也不怕豪言一句:历史上有几个忠臣去窃听君王的?有几个大臣、太子导师被授权到可以去窃听君王的?求指教。

是,陆逊没有直接窃听,但政治中株连何其多,已经触犯了君王大忌。刘封屡立战功,就因为碍了刘禅的事被砍,大家没一个去看他的功劳,纷纷高呼活该。怎么到陆逊又换一副嘴脸了?

因为凡是孙权就要喷,是吧?

虾米,你说就算如此也不该轻易杀?

我同意,真的,我同意。

因为陆逊根本没被杀,他的官职私兵爵位全部保留。

陆逊急病而死确实很凑巧,但这不是他做错事的借口,实际上历史上很多重臣在位高权重之际都是慎言慎行,不入政治,陆逊这方面反而不太合格。

顺便也不用阴谋论了,你还以为几千年就只有你会脑补?真有阴谋,野史早都黑翻天了。


user avatar   lu-han-71-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孙权与陆逊的关系如何,看史料记载。

【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
这是建安二十一年时的事情,孙权亲自做主将侄女许配给陆逊,并引为帐下右部督,屡屡就世务咨询于陆逊。


【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夷陵战后,孙权直接将自己的王印Ctrl+C一份粘贴到陆逊那里,与蜀国相关的事宜,基本都让陆逊拿主意,陆逊认为可以了直接盖印,都不用再送到孙权那里请求批复,这种待遇东吴其他人均未曾有过。


【诸军振旅过武昌,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
石亭之战后孙权更是赐陆逊以等同于自己的规格的恩赏,这无疑表示的是十足的信任和宠幸。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周瑜于江东的功勋和地位无需多言,孙权认为陆逊是完全可以比肩于周瑜的。


【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是岁,权东巡建业,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征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
孙权称帝之时于武官最高官阶大将军之上首创上大将军之职授予陆逊,同年孙权东还建业只带了丞相顾雍,其余的班底全部留在武昌由陆逊领导,储君历来为国本,但孙权直接钦定陆逊辅佐太子孙登,并且给予了陆逊掌握东吴近一半国土的最高权力,对比刘备集团董督荆州的关羽,可以说孙权授予了陆逊等同于关羽之于蜀汉的地位和权力,其受重视的程度是东吴群臣无与伦比的。


【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总司三事,以训群寮,可不敬与,君其勖之!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
赤乌七年陆逊位极人臣代顾雍为丞相,孙权将其比喻为伊尹、吕尚,亲自授予其统领百官,并保留之前的一切权力。如此权重,孙权与陆逊的关系可见一斑了。


至于认为陆逊干预二宫之争没能自保的荒诞言论实在不值一驳。

且不说早在陆逊任上大将军之时就有监护太子的权力与责任,孙虑不务正业玩物丧志陆逊都能正色训诫,孙虑还得乖乖听话,更别说孙登死后陆逊的职权更进一步位极人臣仍被特许保留之前的权限了。陆逊力保太子孙和无可非议,给出的理由也是字字珠玑【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陆逊说的很清楚,太子跟鲁王本来就应该有适庶之别,太子系国本不可轻易动摇,这件事完全是孙权犯糊涂,陆逊从没做错什么。

若要以陆逊维护太子非议陆逊的话,诸葛亮还有过“进谗”“陷害”刘封以其【易世难制】劝刘备杀之呢,诸葛亮也是错的?贾诩智计过人可算是彼时当之无愧的智者,亦以一言定储君,使得曹丕的储君地位稳固,有人非议贾诩吗?往前看还有张良力保太子刘盈迫使刘邦打消易储的念头,谋圣张良维护太子的作为如何?况且历史上因适庶之争进而国本动摇引起内耗最终导致国家衰亡的例子比比皆是,没处理好继承人问题的帝王多如牛毛,这些难道都不是历史教训吗?

孙权跟陆逊的关系直接看史料自己推断,至于以陆逊参与二宫之争就认为陆逊“死有余辜”的,估计不是蠢就是坏,抑或二者兼之,不值一哂。


user avatar   zhang-ting-61-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仲景 邀。

孙权和陆逊是一对很奇特但又让人扼腕叹息的君臣。

孙家和陆家的关系一开始是敌对的形式,两家的恩怨很深,孙权的哥哥孙策曾经拜访陆逊的从祖父陆康没有得到接见。后来陆康和袁术交恶,孙策带兵进攻陆康导致陆家宗族死者近半,最后让年仅12的陆逊为之纲纪门户。

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
时袁术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甲。康以其叛逆,闭门不通,内修战备,将以御之。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政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
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於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孙策攻打陆康的事件对其名声的影响极为恶劣,扬州牧刘繇原本是袁术的部下护送渡江的,因为陆康事件,两家彻底翻脸,大半个扬州和袁术敌对。后来孙策渡江建业,受到的阻力极大,从朝廷命官到当地士人多不愿为之效力,太史慈投降后孙策还要亲自解释自己当年攻打陆康是迫不得已,足见这一事件的影响。

陆康的儿子陆绩后来被孙策招为宾客,算是孙策向陆家示好的表现。但众人在讨论形势,认为应当用武力平定四方时,只有十来岁的陆绩当场提出反对,认为应该尊崇道德而非武力,与孙策的做法针锋相对。可以说,当时的陆家是并不支持孙策的。

事情在孙权时期得到改变,孙策的死代表了一种路线的失败,孙策的遗言其实也是暗示孙权应当以安定地盘作为要务。孙权的统治方针是政权的本土化,要想方设法让当地大族支持自己,因此他需要陆家。而孙权势力的日益壮大也令江东大族知道为了自身的发展存续必须与其合作,所以陆家也需要孙权。这样两个互相需要的家族便抛开了各种仇怨,开始了合作的历程。

然而孙权无法一开始就完全信任陆家,况且陆家自己意见也不统一,陆逊是愿意和孙家合作的,陆绩却一直以汉臣自居。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时陆绩是投降派之一,虽然历史上并没有陆绩支持投降曹操的记载,但这段剧情却非常符合陆绩当时的立场。

陆逊21岁出仕孙吴,35岁接替过世的凌统成为孙权账下右部督,孙权还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示陆逊此时已经成为孙权的亲信将领。史书记载这时期的孙权经常找陆逊咨询世务,这其中应该包含有孙权对陆逊才能的惊异,同时也是其对陆逊的一种试探和考察。以陆逊的才能,35岁才得到提拔重用,本身就是孙权对其有防范的体现。

之后陆逊在擒杀关羽期间表现优异,本来应该是继承吕蒙的不二人选,孙权却在吕蒙病危时再次向其询问继任人选。孙权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他对于吕蒙之前推举的陆逊是有疑虑的,他认同陆逊的才能,但并不想让陆逊来坐这个位置,于是吕蒙举荐了朱然。

在擒杀关羽之后,陆逊已经官至右护军、镇西将军,是孙权手下地位数一数二的大将。而同年,一直与孙权有嫌隙的陆绩却死于被外放的交州郁林,年仅32。陆逊和陆绩二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也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虽然仍旧对陆逊有怀疑,但在刘备伐吴时,孙权还是不得不把才能更为出众的陆逊提拔为大都督,让他率领众将对抗刘备。而在陆逊完美完成任务后,他终于成为了吴国的第一名将,孙权也将其作为了支柱,称周瑜终于有了后继者。这一时间孙吴政权的本土化基本完成,对于当时的孙权而言,没有比陆逊更好用的工具,论出身、论能力、论忠诚,陆逊都是最适合用来展示自己和江东世族合作成果的对象。

于是孙权让陆逊全权处理和诸葛亮的来往,还刻了个代表自己的印,让陆逊随便盖,甚至自己写给蜀国的文书还要拿给陆逊让他看看是否合适。这中间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向所有人宣布陆逊就是自己的诸葛亮,自己对待陆逊有如刘备对待诸葛亮。此时二人关系称得上亲密无间,石亭之战时,孙权亲自为陆逊执鞭,战后开庆功宴时不但把自己的外套赐给陆逊,还喝到兴头上跟陆逊一起跳起舞来。孙权称帝后,专门在武昌留了一套班底,让陆逊辅佐太子掌管整个荆州以及豫章等三个郡的事务,这待遇确实能和诸葛亮相比肩了。

备寻病亡,子禅袭位,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魏大司马曹休侵我北鄙,乃假公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主上执鞭,百司屈膝。
假逊黄钺,吴王亲执鞭以见之。
诸军振旅过武昌,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於时莫与为比。
陆逊破曹休。上与群僚大会,酒酣,命逊舞,解所著白鼯子裘赐之。
陆逊破曹休,上为郡僚大会酒,与逊对舞,解所嘴畴军子裘赐逊。
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是岁,权东巡建业,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徵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

然而孙权终究不是刘备,这人喜欢左右横跳,他虽然将政权本土化,但对江东世族始终是有怀疑的,于是有了吕壹事件。而这种矛盾随着孙权年龄越大越发严重,最终以太子孙登的死作为导火索彻底爆发了,这就是二宫之争。

孙登是孙权一直着力培养的继承人,在吴国这种复杂的国情之下,作为国君必须要有号令大族的能力,否则容易为大族所制,受其摆布。孙权用了很长的时间让孙登与东吴的元老重臣以及青年才俊建立良好关系,令他拥有深厚的根基,足以担当重任,前面提到的给孙登和陆逊专门留一套班底便是其中的一环。

权欲登读汉书,习知近代之事,以张昭有师法,重烦劳之,乃令休从昭受读,还以授登。
太傅张温言於权曰:“夫中庶子官最亲密,切问近对,宜用隽德。”於是乃用表等为中庶子。后又以庶子礼拘,复令整巾侍坐。
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羊衟等皆为宾客,於是东宫号为多士。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谘询,然后施行。
时权太子登驻武昌,爱人好善,与骘书曰:“夫贤人君子,所以兴隆大化,佐理时务者也。受性闇蔽,不达道数,虽实区区欲尽心於明德,归分於君子,至於远近士人,先后之宜,犹或缅焉,未之能详。传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斯其义也,岂非所望於君子哉!”骘於是条于时事业在荆州界者,诸葛瑾、陆逊、朱然、程普、潘濬、裴玄、夏侯承、卫旌、李肃、周条、石干十一人。

然而孙登英年早逝,这代表孙权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孙权的其他儿子根本没有孙登那样雄厚的实力,而孙权也已经年满六十,没有更多精力从头开始培养接班人,此时强大的江东世族反而成了继承人的威胁。就如同朱标死后朱元璋开始滥杀功臣一样,孙权也开始使用极端的方式来为继承人铺路,于是便扶植了鲁王党。

从孙权最后赐死孙霸的举动来看,他未必有多么疼爱这个儿子。鲁王党也好,鲁王本人也罢,不过是他所利用的一个工具,就如同之前的吕壹一样。孙权的目的是想利用鲁王党和太子党进行内斗,达到削弱大臣的效果,这样便可以使得继承人被强臣控制的概率降到最低。

但孙权的心思是很难懂的,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孙权这样一条喜怒无常的江东之虎。孙权是一个心思藏得很深,很难被猜透的人,他当县长时有事找管财务的吕范帮忙被拒绝,孙权因而气愤,功曹周谷利用职权帮了孙权,孙权很高兴,结果孙权上台后再也没用过周谷。孙权曾经怨恨校尉殷模,大家都来给他求情,结果越求情孙权越生气,最后是诸葛瑾帮殷模向孙权认罪才使其被原谅。校事吕壹以为自己摸透了孙权的脾性,帮他构陷大臣,结果最后做得太过火反而被孙权处死。孙权从来不会把自己想做的事直接告诉手下,而需要他们去猜,并且孙权也是一个经常变卦的人,但陆逊最后却没能猜中孙权的心思。

从孙权在陆逊去世前后的表现来看,他并不希望陆逊死。顾雍去世后,孙权任命陆逊为丞相,并让他继续执掌武昌,这表明此时的孙权依然重视陆逊。而陆逊死后孙权怒不可遏,还继续责问陆抗,说明孙权对陆逊的死是很气愤的。如果孙权的目的在于逼死陆逊,此时的他应该松了口气才对。

我个人认为,孙权是希望陆逊来陪自己唱一出戏。作为陆逊的前任,顾雍是一个让孙权很满意的丞相,他位高权重,是江东世族的代表人物,但很少对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正是孙权所想要的对象,他需要这样一个人来帮自己堵住江东世族的嘴。顾雍死后,江东世族里没有任何人比陆逊更适合来坐这个位置,陆逊的能力和威望都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这样的人是最好的工具,孙权还需要他来帮自己忙。孙权希望通过打压陆逊来起到震慑整个江东世族的效果,因而陆逊的表现很重要,孙权想要用陆逊的狼狈和不堪来体现自己的权威,这样其他人就更加无法对抗自己的决策,陆逊如果学顾雍一样闭嘴当个吉祥物,孙权就可以逐步实现计划,这正是他想看到的局面。

陆逊在大家的印象里通常是这个样子:


或者这个样子:

然而真实的陆逊却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史书中经常记载他一脸严肃地骂人,连皇子都会挨他的骂,活像一个中年版的张昭:

时建昌侯虑於堂前作斗鸭栏,颇施小巧,逊正色曰:“君侯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虑即时毁彻之。
射声校尉松於公子中最亲,戏兵不整,逊对之髡其职吏。
南阳谢景善刘廙先刑后礼之论,逊呵景曰:“礼之长於刑久矣,廙以细辩而诡先圣之教,皆非也。君今侍东宫,宜遵仁义以彰德音,若彼之谈,不须讲也。”


这样的陆逊在被孙权斥责后,因为激愤而死。原本孙权想要一个狼狈的陆逊,然而陆逊宁死不肯低头,大家为陆逊感到惋惜,更加痛恨鲁王党,局面开始失控。孙权是想要让陆逊来背黑锅,陆逊的责任是活着并听任孙权责骂,他却用死的方式把锅扔回给了孙权自己,孙权对于这样的结果十分错愕和震怒:“好,你正义,你聪明,你是忠臣,要流芳百世,而我是昏君,是老糊涂,我祸国殃民,会遗臭万年。你的家族可以继续繁盛,我的基业要谁来保护?到了最后这一步了,你也不肯帮我,只顾着成全自己的英名了,你混蛋!“

孙权原本以为吴国朝廷是自己的玩物,无论哪一方的大臣都在自己掌控之中,就像之前的吕壹事件一样,结果陆逊却计划外地死在了自己面前。随着二宫之争走向失控,事态发展远远出乎孙权预料,这场变乱对吴国的打击大到连敌国都知晓的程度,孙权也想方设法善待老将中硕果仅存的朱然,然而一切都晚了。孙权在病危时,向陆逊之子陆抗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将当年责问陆逊的文书全部焚毁。

基曰:“昔孙权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后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后权竟不能出。
诸葛瑾子融、步骘子协,虽各袭任,权特复使然总为大督。又陆逊亦(本),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太元元年,就都治病。病差当还,权涕泣与别,谓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建兴元年,拜奋威将军。

但孙权并没有恢复陆逊的名誉,陆逊的追谥工作也是在孙休时期完成的。孙权焚毁文书的举动除了对陆逊有些许愧疚,更多还是希望陆抗能不计前嫌,继续为孙吴服务,就如同他父亲当年做的那样。而孙权本人,也许直到去世还是对陆逊怀有恨意的。




  

相关话题

  诸葛亮北伐若是成功了,有没有可能挤掉姜尚成为武庙庙主? 
  三国里谁最不可能统一天下? 
  为什么会有人真情实感地恨邓艾? 
  现在中美俄三国关系是否类似于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关系? 
  三国里作死的人很多,但如果排起名前五是哪五个? 
  谯周写的《仇国论》,极尽揶揄讽刺之事,把敌国称为肇建之国,本国称因余之国,为啥没受到惩罚? 
  《三国演义》中刘备既然默认关羽被杀,为什么又要冒着全军覆没的风险去为关羽报仇呢? 
  为何并州地区在三国时期,在题主的认知中其存在感几乎为0,怎么说也是东汉十三州啊? 
  三国历史中,刘备如何才能完成统一? 
  有没有东吴投降蜀汉的将领?如果有,都有谁,如果没有,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杀人如麻的曹操能够写出《蒿里行》这样的作品?
下一个讨论
DC 中的超人为什么带上眼镜成为克拉克,而别人就认不出他是超人?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