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讲,陆抗优势在我,5个月拿不下永安孤城,多少是有问题的。
罗宪就2000人也就罢了,关键是蜀汉国家都没了,人心惶惶,外无援兵,还爆发瘟疫。
步协是第1波攻势,而陆抗作为第2波攻势,3万人顺长江水路,春夏水涨,后勤无忧,结果5个月硬是拿不下来,这怎么解释?
是怪山城难打,还是守军意志顽强?
所谓“边江长吏皆弃城走”,永安宫就在长江边上,附近一带三面环水,而白帝城则在江中,都不在什么山顶,以东吴之水军优势,在长江上完全是畅通无阻。
而永安一带沿江有10多公里长,以罗宪之2000人只能搞重点防守,所以导致被全面围困,罗宪只能让参军杨宗往北突围求援。从“攻凡六月-距守经年”来看:
264年正月,步协就围困永安了,结果步协打的非常糟糕。
264年春2月,东吴又增派陆抗等3万人围困永安,而罗宪坚守到夏6月,依然没有援军赶到,城内还爆发瘟疫,直到7月,晋王派胡烈围魏救赵进攻西陵,陆抗等人才撤退。
罗宪是各种debuff叠加,陆抗是优势在我,结果5个月拿不下来,怪谁?
不排除存在另一种可能,罗宪的兵力远不只两千。
诚然,资治通鉴采用了两千人的说法,但我感觉两千人的说法仍然存在着不少疑点。
初,刘禅使巴东太守襄阳罗宪将兵二千人守永安 《资治通鉴》
东吴进攻永安共分了三波。
第一波是盛曼(晋书作盛宪)。
吴闻蜀败,起兵西上,外讬救援,内欲袭宪。《襄阳记》
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晋书·罗宪传》
盛曼此时的职位是建平太守,兵力不会太多,推测在3-5千人左右。从这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东吴一开始只是想去捡漏,没想到碰到了硬茬。
二月,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众围蜀巴东守将罗宪。《三国志·孙休传》
罗宪的反应是保城缮甲,告誓将士,厉以节义,固守永安,盛曼无法通过(接管),到这里都没啥问题。
第二波是抚军将军步协。
吴闻锺、邓败,百城无主,有兼蜀之志,而巴东固守,兵不得过,使步协率众而西。《襄阳记》
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晋书·罗宪传》
步协的兵力有多少呢,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可以大概推测。
步协是步骘的儿子,步骘死后,按东吴惯例,步协接管了他老爸的军队,继续留镇西陵。
十年卒,子协嗣,统骘所领,加抚军将军。《三国志·步骘传》
孙权曾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领兵千人,镇抚南境。步骘恩威并用,将交州纳入了东吴的控制范围。待到后来步骘出交州时,众已万人。
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三国志·步骘传》
因此,步协的总兵力当在万人以上。而且西陵那边还有镇军将军、西陵都督陆抗的大军在,步协也没必要留太多部队守在西陵。
此时永安蜀吴的兵力对比为:两千 VS 一万五~两万,接近一比十。
罗宪临江拒射不能御,步协开始围城。罗宪于是令参军杨宗带儿子罗袭突围,向晋王司马昭投降,以期获得增援。突围兵力不详,但如此重要的事情,且要突围成功,百人左右还是得有的,罗宪的兵力又少了一部分。
宪临江拒射,不能御,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告急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任子诣晋王。《襄阳记》
下面最离奇的事情来了。面对步协的攻城,罗宪并没有凭城据守,而是出城迎战,并且大破其军。注意,不是出城杀敌一波,而后回去守城,用以鼓舞士气,而是直接大破其军!
协攻城,宪出与战,大破其军。《襄阳记》
若按两千人看,罗宪出城兵力最多千人,但却能大破东吴十倍以上的兵力。而且赢的很干脆,没遇到任何阻碍,如入无人之境。
我曹三百与张八百大写的不服~
为此,我特意重新翻看了上面两位的记载。
曹仁的记载是这样的:
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三国志·曹仁传》
曹仁的三百人面对的是周瑜数千人的前锋,最后也只是成功将牛金及其部众救回,就这已经是天人了。
再看张辽,率八百人出城与战,被围后越战越勇,成功率众突围而还,顺便搞了一波孙权心态,诸将咸服,也没说大破其军呐。
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三国志·张辽传》
至于曹仁、张辽为什么这么做,孙盛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主动出击也是为了后续能更好的防守。
孙盛曰:至於合肥之守,县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则惧心难保。且彼众我寡,必怀贪墯;以致命之兵,击贪墯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守则必固。
但即使是这样,罗宪表示我们明明才刚开始第一步,你们怎么就没了~
步家的军队已经烂到如此地步了吗?但从后来步阐反叛拒守西陵,面对陆抗大军时的状态来看,不至于此。
要是罗宪和张辽一样,是开了天神下凡的勇将,倒也还有可能。但罗宪并不是。
罗宪师从谯周,周门人称为子贡,少以才学知名,年十三能属文。后主立太子,为太子舍人,迁庶子、尚书吏部郎,走的文官路线。孔子门人子贡善经商,会做人,懂政治,能够学以致用,但并不善于军事。孔子门人好勇尚武的当属子路,而不是子贡。
所以,要是按两千人的总兵力来看,《襄阳记》的这段记载就太夸张了。
话说回来,虽然被击败,但步协此次进攻并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至少探清楚了永安守军的虚实。
接下来就是关键的第三波,镇军将军陆抗和征西将军留平。
协攻城,宪出与战,大破其军。孙休怒,复遣陆抗等帅众三万人增宪之围。《襄阳记》
陆抗率领三万人增援步协。这三万人包含陆抗本部,以及征西将军留平。留平是猛将留赞之子,本来是被安排去协同在南郡的施绩进攻魏国以救援蜀国的,没成想蜀没救着,却被安排着和陆抗一块进攻永安。
冬十月,蜀以魏见伐来告...甲申,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留平别诣施绩於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三国志·孙休传》
结合后面西陵之战的情况看,陆抗本部约两万人左右,征西将军留平约一万人。那么问题来了,进攻两千人防守的永安,陆抗本部两万人还不够吗?为什么还要将留平一起派过去凑足三万呢?小小的永安城下,能摆的开这么多人吗,或者说去那么多人真的有意义吗?
再则,如若将陆抗的西陵守军,以及留平的机动部队全部派往永安,魏军趁机进攻东吴上游防线的重镇西陵,又该怎么办呢?这风险是非常大的。
别人不敢保证,264年的陆抗,其战略和军事素养,还是在线的。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三万人的数字肯定包含了一些东西,是有说法的,并不是一时兴起。
再结合前面步协进攻的情况,罗宪的守军数量其实已经不难看出了。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要攻克永安这座蜀汉经营多年的防御重镇,非十倍兵力不可。陆抗、留平的三万,加上之前步协、盛曼的近两万,总兵力达到了五万左右。
所以,反向推之,罗宪的兵力应在五千上下。
以上是反向推导的结论,那正向直接的依据有吗?
当然是有的。
其实,最直接的依据就来自于《襄阳记》本身的记载。
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不与同,皓恚,左迁巴东太守。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魏之伐蜀,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襄阳记》
由于之前听过罗宪两千人守永安的事迹,最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以为我看错了。
为什么是【留(下)宇两千人】,而不是【留(给)宪两千人】?或者干脆说【留两千人,令宪守永安城】也没问题。
如果只是【留宇两千人】,只能说明,阎宇回援成都时,留下了他本部的两千人给罗宪,协助守永安城,这根本就不能说明罗宪的总兵力。
为什么呢?阎宇是右大将军都督巴东不假,但罗宪此时是巴东太守,正常情况下,一般的郡太守也是有自己的直属部队的(例如前文提到的盛曼),更何况是作为蜀国门户的巴东郡太守呢。
阎宇带回了多少兵力暂且不论,罗宪此时的兵力至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阎宇留下的两千人,二是巴东太守直属部队。
巴东太守的直属部队有多少人,这点没有记载,推测三千左右肯定是有的。
所以,罗宪的兵力当在五千左右。
另外还有一个间接的依据。
孙盛在点评刘禅投降时提到,罗宪以重兵据白帝。
孙盛曰: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蜀土险狭,山水峻隔,绝巘激湍,非步卒所涉。若悉取舟楫,保据江州,徵兵南中,乞师东国,如此则姜、廖五将自然云从,吴之三师承命电赴,何投寄之无所而虑於必亡邪?
霍弋以强卒镇夜郎,这个没问题。但如果罗宪只有两千人,远远算不上重兵吧?
所以,此次永安之战的经过当是这样的。
是时,罗宪以五千左右兵力镇守永安。东吴第一波,盛曼过来弄清了罗宪的态度。第二波,步协弄清了罗宪的兵力情况。第三波陆抗到来后才算得上是真正开始进攻。
陆抗连续攻了六个月之后,罗宪感觉已经快坚持不下去了。
被攻凡六月日而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大半。或说宪奔走之计,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於此矣。"《襄阳记》
在这关键时刻,就像上面所担心的那样,胡烈率军两万攻打西陵,围魏救赵,陆抗率军撤退。
陈骞言於晋王,遣荆州刺史胡烈救宪,抗等引退。《襄阳记》
魏使将军胡烈步骑二万侵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引军退。《三国志·孙休传》
陆抗率五万人围攻罗宪以五千人拒守的永安,兵力上,真谈不上优势不优势,十则围之,算是常态吧。要是把胡烈的兵力也算进去,那就更说不上兵力优势了。
陆抗虽然没攻下永安,但在胡烈进攻西陵后,陆抗也能从永安安然撤回,并保住西陵。这一局,算是五五开吧~
既然荆哲提到序数,那当然得提到基数
事实上不用我来,知乎上已经有关於不可达基数的套娃问题了:
该问题中套娃层次最深的回答由hhh给出:
因为第不可达基数个不可达基数不是不可达基数的极限。不可达基数的正则极限至少是k是第k不可达基数,但也不能让不可达基数形成无界闭集,让不可达基数形成无界闭集至少是马洛基数。不过第不可达基数个不可达基数的确是无界的,的确可以使里面的奇异基数形成无界闭集。
设I0是第一个取幂不可到达正则的基数,In是大于In-1中最小的取幂不可到达正则的基数,Iα(α是极限序数)是前α个In的极限。那么你的第不可达基数个不可达基数是I(I+1)。不可达基数的极限都不是。
大家可以数一数总共套娃了多少层(下界大於第不可达基数个不可达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