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17 年最令你震惊、悚然的数据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yiqin-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7 年,全球数字广告支出有 84% 都花在 Google 和 Facebook 上,且美国数字广告市场的增长几乎全来自这两家公司

这组数据可能对不同人有不同含义,但发出最直接的信号就是新闻媒体很难生存下去了。(“新闻媒体”指的是需要在全国、全世界雇佣记者的原创新闻机构。)

互联网普及之前,新闻媒体一直是依赖广告收入生存的,且它们垄断当地的广告市场——印刷机起初非常昂贵,行业壁垒和规模效应决定了一个地区、一个受众群只有一家媒体。广告和新闻报道没有任何本质联系,只是当时的这种商业模式恰好把它们俩绑在了一起。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搜索(Google)和社交(Facebook)两大平台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广告市场。整体来看,经济效用(efficiency)比印刷广告时代高多了,因为广告主现在可以精准定位受众,广告转化效果也可以量化。但对于依赖广告收入的新闻媒体来说,打击是毁灭性的。

以新闻行业的龙头纽约时报公司为例,其 2016 年的广告收入是 2010 年的一半不到*。

2010 年,Facebook 广告收入是纽约时报公司的 1.4 倍。2016 年,这个比例是 46 倍*。

广告之外的商业模式——为什么用户付费行不通?

无法依赖广告收入以后,新闻媒体尝试过各种方法让用户付费。除了让用户付月费、年费,还尝试过 iTunes 模式(单篇浏览付费)、Spotify 模式(媒体组成一个联盟,用户每月付费浏览联盟所有成员的内容)。这些模式无一成功,根本原因我认为有两个。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信息不受版权保护。

iTunes 和 Spotify 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音乐收到版权保护——你想听 Taylor Swift 只能买她的歌。《纽约时报》或者《华尔街日报》的独家内容,其实吸引力真的好比新闻界的 Taylor Swift(你看到“希拉里因使用私人邮箱办公被查”,或者“安吉丽娜朱莉等十多位女星指控好莱坞大佬性侵”这种新闻的时候,能不点进去看吗?)。但新闻和音乐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其他媒体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纽约时报》的独家内容是完全合法的。

以“好莱坞大佬性侵”这条新闻为例,《纽约时报》的几位记者花了几个月调查,生产成本至少几十万美金。但其他媒体在《纽约时报》发布后几分钟就会发一个概括总结,完全合法、成本几乎为零。《Business Insider》和《赫芬顿邮报》就是这种媒体,雇佣“写手”而不是“记者”,每人每天产出几十篇文章。这种非原创内容虽然不如原创的详实,但新闻点全都能涵盖。一旦《纽约时报》把所有文章收费,这种免费的替代品就非常有吸引力。反观音乐市场,Taylor Swift 收费以后,消费者找不到 Taylor Swift 的免费替代品,所以他们愿意付费。

在版权保护完善的国家尚且如此,我不知道原创新闻媒体如何在普遍“洗稿”或者直接搬运的国家盈利。

第二,新闻媒体错误估计了人们愿意为新闻付费的意愿。

新闻媒体的信息有两方面价值:1)真实性、准确性;2)速度。

在媒体人的想象中,每位社会公民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刷新《华盛顿邮报》,看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哪些事,自己又能为其做什么。但事实上,人们消费信息只是为了1)和朋友有话题谈,2)给无聊的生活来点刺激,或许还有3)给自己一种关心世界的感觉。所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速度,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根本不重要。

拿“英国脱欧”这条新闻来说,对于一个普通人,早一小时知道和晚一个小时没区别,在《金融时报》网站看到和在“X 国报姐”头条号上看到没有区别,甚至错误地以为英国没有脱欧其实都没什么关系,因为“英国脱欧”和“明星出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都是刺激大脑的新鲜故事而已。

实证研究方面,有非常多的政治学家、传播学家做过实验,发现读者不能有效辨别提供信息的媒体,不熟悉各类媒体产出新闻的方式,也不会对《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内容格外信任(相比于朋友圈或者其他在非传统媒体上看到的信息)。

《纽约时报》等新闻媒体近几年很喜欢强调它们的读者订阅在不断增长,但事实上,读者付费带来的收入增长仅仅勉强抵消广告收入的下降。一个面向社会大众的新闻媒体,很难依靠读者付费生存下去,更别说盈利。

怎样的信息媒体可以依靠读者付费呢?答案很简单。愿意为信息付费的人,要么愿意为真实性、准确性和速度买单,要么能从信息身上得到什么其他价值。我大致把服务这些人的信息媒体分为几类:

  • 信息能帮人赚到钱——对金融行业从业者来说,只有信息准确、真实、尽早传达,他们才能赚到钱,所以彭博、《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可以收取高额订阅费,国内的《财新》2017 年也开始收费
  • 信息代表身份象征——对于美国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来说,读《纽约客》杂志是身份象征,所以《纽约客》可以(勉强)依靠读者付费生存下去。一条很有意思的新闻就是《纽约客》的布包(街上免费送的那种)卖到缺货。英国的《经济学人》也可以划在这一类里
  • 信息没有免费替代品——行业刊物、行业分析(而不只是信息)可以依靠读者付费生存下去,因为1)读者在意信息的准确性,2)这类信息没有免费替代品
  • 信息只是幌子,人脉才是商品——商业刊物、行业刊物可能免费阅读,但它们举办活动要付高额费用才能参加。像《大西洋月刊》、很多科技媒体走的都是这条路

记者消失、新闻行业衰败是世界性问题,因为商业模式坍塌

知乎这个问题下面的另一个回答提到中国几乎没有调查记者了。其实这不是个中国的问题,也不是个调查记者的问题,而是整个新闻行业的问题。美国记者行业协会 2015 年以后就不统计记者人数了,但根据当时统计的数字估算,现在记者的数量是 2000 年的一半

全世界的新闻媒体上个世纪都恰好碰上了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但本世纪被互联网瓦解了。所以要想让新闻媒体生存下去,不应该纠结于中国或者某个国家特殊的环境,不应该纠结于付费模式是按篇付费还是按月付费,而应该重新思考新闻媒体的本质,然后重新找寻商业(或者说生存)模式。

新闻行业的出路

我认为目前关于新闻媒体“商业模式”的讨论都走错了方向,因为新闻媒体本质不是商业机构而是公益机构,未来的运行模式应该参考其他公益组织而不是“内容行业”里的商业公司。

世界上所有声誉良好的新闻媒体,它们的编辑部和赚钱的部门(广告部、市场部)都是完全分开的。媒体在互联网到来之前有资本这么做,因为不管他们写什么都有广告主找上门来送钱。但在互联网时代,报道新闻时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效益。

这才是新闻媒体走到今天最深层次的矛盾。《纽约客》主编接受采访时说他没想过杂志怎么盈利这件事——你能想象一家服装公司老板说他设计衣服的时候只考虑美感、没想过能不能卖出去吗?同样,如果你问任何一个记者,他是想把他的文章设为“收费”、从一万名读者身上赚十万块,还是要设为“免费”,从一百万读者身上赚一万块,应该所有记者都会选择后者,因为他们觉得更多人应该知道他们报道的内容,这是他们的社会责任。

英国的《卫报》就是这么想的。《卫报》母公司总裁 2016 年说:”付费阅读我们当然考虑过,但是要求付费会减少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数量及影响力,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同样是“内容行业”,纯商业导向的旅行游记公众号,或者英文教学博主,一定会选择从一万名读者身上赚十万块,而不是追逐虚无缥缈的“几百万读者”或者“社会影响力”。新闻媒体和其他所谓“内容公司”的区别就在这里。2017 年,《卫报》庆祝月独立访问达到一亿五千万,但是母公司亏损 4470 万镑,裁员 300 人,主编离职。

新闻媒体本质是公益的,不是商业的,只是上世纪恰好碰上了可以让它们自给自足的商业模式。而互联网到来以后,这样公益性质的机构如何生存下去,答案也很简单。就像社会上任何公益组织一样,无非三种:

  • 富豪模式:例如贝索斯买下了《华盛顿邮报》,马云买下了《南华早报》
  • 政府(税收)模式:英国的 BBC 资金来自政府拨款
  • 捐款模式:美国的 NPR 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听众捐款

前两种模式可能我们都不喜欢,但的确是未来新闻媒体仅有的几条出路。而且,能被富豪和政府支持的媒体已经非常幸运,绝大多数报道本地新闻的媒体以后应该都会消失,只有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国家级媒体才会得到资金支持。

新闻媒体存在的必要

可能很多人会质疑新闻媒体存在的必要——网络时代,官方信息可以由认证的机构号发布,突发新闻可以让目击者现场直播,揭露黑幕的爆料人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专家也可以用自己的账号普及知识。

我认同新闻媒体不应该也不会是大家唯一的信息来源,但它们还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如果展开说,这又是另一篇文章。简单概括的话,我认为新闻媒体1)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可以筛选、组织有效信息,2)在知情人之间很难直接沟通、知情人很难公开撰文的情况下,作为桥梁,核实、沟通信息,3)关注无法为自己发声的群体或冷门领域。

”自媒体“、”内容付费“这些概念在国内炒得很热,但它们和新闻媒体本质上完全不同,它们的“内容”是商业导向的娱乐内容,讲如何做饭健身,如何一小时成为全栈工程师、三年内财富自由。还有一些公司看起来像新闻媒体,实际不产出任何原创内容,只是总结概括真正新闻媒体发布的内容,再冠上耸人听闻的标题,加一点夸张手法和吸睛配图。

而新闻媒体是公益导向的,希望曝光下一个”棱镜门“、下一个”三鹿奶粉“,在全国、全世界有几十几百位记者,花几天甚至几个月写一篇报道,向多方核实求证,初稿自己改了几遍后还要由几位编辑再审。

作为有心的读者,一定不要混淆上面这两类,否则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只剩下”X 国报姐“、”X 大神说“这类“新闻媒体”可以看了。

--

注 1:该统计不包括中国市场

注 2:纽约时报公司 2013 年出售了旗下的《波士顿环球报》,因此广告收入受到影响,但即便没有出售该报纸,广告收入还是大幅下降的

注 3:Facebook 在此期间收购了各类社交平台,广告收入受到影响。但即便没有收购,广告收入还是大幅上升的


user avatar   cxt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咪蒙的微信头条软文报价,涨到75万了。最高赞的评论@丸丸说中国的调查记者还剩175个人,比几年前又少了一百多个,这几个数字结合起来看,有一种莫名的黑色喜感。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时代。在我读新闻学院的年代,稿费基本上是全国统一价“千字百元”,2005年实习的时候我的老师就经常跑到报社传达室收给其他杂志写评论赚稿费的邮政汇款单,每张上面几十元到两三百元不等,算是补贴生活。后来不记得是韩寒还是郭敬明说要做杂志,稿费千字千元,我们都还很震惊:那么多钱?


如果十年前哪个TMT行业研究员跑来告诉我,过几年一篇文章可以卖几十万,我一定觉得他是个傻逼。现在来看,傻逼的是我自己。十年前新闻学院的课堂里都在说“纸媒即将消亡”,但恐怕当时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几个人预料的到,消灭纸媒的不是网络,而是大众。


2015年底,我拿到的咪蒙头条报价还是40来万,2016年40万就属于绝对的友情价了,如今更是到了75万,这还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友情价,还要求先付40万定金,推送后3日内付尾款——咪蒙只是一个风向标,水涨船高的背后,是各种短平快的内容风生水起。


深度报道?卧底三个月,冒着被毙稿、丢饭碗甚至送命的风险写了两万字,然后换几千元工资,这还不算什么,关键是有多少人看呢?消灭纸媒的,看上去是朋友圈、今日头条、快手和各大流量IP,但背后的事实就是:我们越来越没有阅读的耐心了。


记者都去哪儿了?我看了看身边的同学朋友,有离职去做自媒体的,有一边当记者一边做自媒体的,还有跳槽去企业同时自己做自媒体的。当然也有留下的,但大都是在中央级或者省级的党媒,而其他留下的人,用一位报社社长的吐槽来说:“都是些没啥追求也没多少能力的”。


经常在知乎看到一些答案,前面都写的挺好,然后看到最后出现一个二维码“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哦”……这感觉很奇怪,但是不怪作者,写一篇75万啊,谁不想成为咪蒙?就算不为赚钱,谁不想有成千上百万的粉丝呢?连我这样懒的人都写微信公众号了,有朋友最近还跟我说:你是失业开始写公众号了吗?写的都是些什么破玩意儿?我只能说“哎呀写着玩儿嘛”,说得好像不羡慕人家咪蒙一样。


我当然不是说咪蒙写的不好,她写的实在太好了,让喜欢的人恨不得转发一万遍,让讨厌的人恨不得立刻怼一万匹草泥马回去。很多记者其实多多少少都应该感谢从南方都市报出来的咪蒙,还有从新华社出来的六神磊磊这些人,没有他们的一篇篇100000+大河奔流,我们现在可能都还过着千字百元的生活。


高票答主说:调查记者越来越少,会带来什么影响?没有影响。我可以补充一句,自媒体收的钱越来越贵,会带来什么影响?答案是:收入高了,作者很开心;好看的文章多了,读者很开心;流量高了,广告主很开心。


所以,大家应该都很开心吧。



其他相关回答:

比问题疫苗更可怕的,是没有人再愿意揭露真相

如何看待清华毕业生回老家当保安?

如何评价电影《无问西东》?

当年那个犀利的韩寒是否已经离我们远去?

年收入 100 万在目前中国属于什么水平?

如何评价郑州女老师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user avatar   hei-yu-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互联网并非在低龄化,年龄大的人作为网民的比例在增高

2、网民在变得低学历化。高中以及以下的网民占比达79.4%,即使减去其中19岁以下占22.5%的“小朋友”,也依然有56.9%的比例。

即使考虑到我国特色的数据注水能力,也是会高报高学历低报低学历人数,所以实际的学历结构只可能比图中更低。

数据来源: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user avatar   ceciliaca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令人瞠目结舌的儿童性侵数据。


  • 平均每天约50名儿童遭受性侵

2018年1月2日在央视开播的《呵护明天》系列剧集中提到,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2013-2016四年间,全国共审理性侵儿童案10782起,意味着平均每天至少有7个孩子受到伤害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在2017年发布数据称,2016年全年,仅媒体公开报道的14岁以下儿童被性侵的案例,就有433起,平均每天曝光达1.21起

根据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估算,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其“隐案比例”在7:1——即发生7起案件,仅有1起进入司法程序。

根据这一估算比例,将官方公布的数据乘以7,那么平均每天有约50名儿童遭受性侵


  • 约10%的儿童曾遭遇性侵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方向明在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的一项报告中称,其研究文献中提及的女童被性侵的比例为7.5%~11.5%;男童被性侵的比例则是6.5%~9.6%。如果按照最高比例来算,中国可能有至少超过2000万被不同程度性侵的儿童。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很多国家的总人口。

2017年9月15日举行的“2017年儿童权利保护论坛”上,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真爱”项目负责人李梓琨甚至称,约10%儿童曾遭性侵,其中插入式的性侵发生的概率约为1%


  • 关于儿童性侵,4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1. 统计显示,2013—2016年发生的性侵案件中,熟人作案高达87.87%。性侵孩子的人大多数是熟人。施害者可能是邻居、亲属、老师,甚至是家庭成员。
  2. 男孩遭遇性侵的比例可能更高。2012年,香港护苗基金对17所中学5055位学生的调查显示,男孩遭受性侵害比女孩高17% 。
  3. 任何年龄的孩子都可能遭受性侵。尽管7-14岁的儿童是被性侵频率最高的人群,但是即使6个月大的女婴也可能被性侵。
  4. 性侵者可能以隐秘的方式实施犯罪。通常认为性侵者都会使用暴力,实际上,性侵者会利用贿赂、诱骗、关爱等手段,诱骗孩子,进而实施性侵。

  • 2017年三起全网关注的儿童性侵案
  1. 2017年4月,台湾女作家林奕自杀身亡,其父母沉痛声明在其生前的小说中,女主角悲惨遭遇全是亲身经历,包括遭补习班名师诱奸,引发痛苦抑郁等内容。
  2. 2017年8月,网友曝光,在南京南站,一男生将手伸进未成年女孩的衣服内进行猥亵。15日,警察以涉嫌“猥亵儿童罪”将该男生逮捕,据警方通报,女孩系涉案男生家里收养的女儿。之后,此事交由当地妇联处理。
  3. 2017年12月,北京一级教师邹明武借辅导功课之机猥亵并强暴学生达一年之久,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6个月。

拓展阅读:


user avatar   whitehear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中国目前共有6000万文盲。

根据2017年统计年鉴,中国目前的文盲率为5.28%。

还是根据2017年统计年鉴,全国15岁以上人口为:100260+15003=115263万人。

做个简单的乘法:115263万人*5.28%=6085.88万人。

我不知道6000万人在大家心中是个什么概念,这里给大家比较一下:

如果这6000万人口是一个省,那么这个省人口数在全国排第8,几乎等于西部五省人口(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的总和。

如果这6000万人口是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人口数在全世界排第24,等同于意大利全国人口,是澳大利亚全国人口的2.5倍。

可能因为中国人口一直很多,大家对大数字比较麻木。那么我们看相对数,文盲率5.28%。

也就是说,每20个成年人,就有1个是文盲。

很多人认为,目前大多数文盲都是老人,随着大量建国前出生的老人去世,文盲率只会一路走低。实际上并非如此:

近十年来,文盲率并没有一路走低,反而在降至4%之后有所反复,2010年4.08%,2013年4.60%,今年为5.28%。

各位仔细想想自己认识多少个成年人?里面有多少个不认识字的?

知乎有一个很火的问题:没文化可以有多可怕?迄今为止,有14万知乎用户关注了这个问题,回答有1万6千多个。但是一个一个往下看,万赞千赞,几乎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文盲。唯一看见把受教育程度作为一个没文化的点来写的,写的是小学未毕业。

当然这很正常,出身决定眼界。以多数上知乎年轻人的出身,会认字就和会呼吸一样是必然。眼中“没文化”的下限大概就是喜欢脑残明星的小工厂厂妹,或者是坐地铁插队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和真正没文化的六千万人有任何接触。为什么发展不平衡现在是主要矛盾?这就是绝佳的例子。

这种发展不平衡反映在教育资源上,就是一边是动辄上百万的一线学区房,一边是大量读不起书的农村半文盲。这点楼下关于农村高等教育数据的答案写了很多,就不再展开。还是那句话,出身决定眼界,我们国家面临的许多问题,可能比大家所看到的、所能想象的,要严峻的多得多。


相关回答:

没有发达国家的命,却得了发达国家的病是怎样一种体验?

有哪些经历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行程”?

如何看待 2017 年 10 月 M2 货币供应同比增长 8.8% ,增速创历史新低?

如何看周小川19日提到要防范明斯基时刻的剧烈调整?

如何看待 2017 年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疯涨的现象?

有哪些大部分中国人都有的好习惯?


user avatar   Halo_zoom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8年1月2日早晨7点35分:

因显示问题,本答案内容暂时删除,预计于2日早上10点恢复


第一固定锁解除
确认解除

从1号到15号安全装置解除
内部电源充电完毕
外部电源插头无异状

2018年答案第一弹出口前进路线清除完全没有障碍

北京时间2018年1月2日早晨8点58分

答案内容重新启动


=============以下为正文内容,彩蛋请见文末==================

我国农村的年轻人中能拿到高中学历的不到50%,而这将是中国可预见的最大的危机之一

源自一次斯坦福大学和中国的清华、北大、中科院合作的学术研究报告,报告人是罗斯高


中国的经济已经连续高速增长了40年,全球瞩目

但中国经济是否能一直增长?

要知道1970年,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速远远超过日本,按照当时的增速,只要再过15年,就能超过日本

但是现在来看永远没有可能了

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有的如韩国,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有的一蹶不振,如菲律宾,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比如下面这张图,图中每一个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坐标纵轴是该国2008年人均收入相当于美国2008年人均收入的比值,横轴是该国1960年人均收入相当于美国1960年人均收入的比值。在左下方红圈内的国家,是横纵坐标都离原点很近的,相当于是这40年基本没变。而右上角的则是经合组织(OECD)国家,相当于世界老牌发达国家,以前跟美国差不多,2008年和美国也差不多。

而红色最多的那一片,就是中等收入国家,他们60年代就在中等收入水平,但几十年过后,他们仍然还在那里。


中国则在中间那个框中最左上角的位置。也就是说经过了几十年已经从低收入迈入中等国家行列。但我们现在担心的是,中国可能和其他这个区域的国家一样,永远地停留在这个框内。


为什么会有中等收入陷阱?

这是一个很热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因为和主题无关我们不展开。这里我们只是简述一个很常见的场景来让读者大致了解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很多低收入国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转移,实现了初步工业化

但是正如没有一个煤矿工通过挖矿又快又好成为矿主,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再上一个台阶不能只靠造衬衫、做皮鞋这些低端工业,而需要继续承接发达国家的更高端的工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业升级”。但是产业不断升级,对于工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学历越高收入越高,而学历低的人则找不到工作被边缘化,最后两极分化不断加剧,最终边缘化的人走上街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国家投资环境恶化,产业升级之路被阻断,而代之以空心化的经济和分裂的社会。


为什么有的国家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

核心是因为教育。发达国家的劳动人口每4个人中有3个是高中及以上学历,而这一水平韩国、台湾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中等收入的情况下已经达到了。换句话说,这些国家已经提前做好了再上一步的准备。因为高中毕业后,人的世界观基本形成,并且形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向新工作转移的学习压力会大大好过只经过初中、小学教育的人。


曾经BBC拍过一个纪录片,跟踪了一群韩国女工20岁和40岁时的经历,在20岁时她们是纺织厂工人,40岁时是韩国各个公司的前台。她们顺利地从第二产业转向了第三产业,而这个时代,正好对应的是韩国经济起飞过程中一二产业萎缩,三产业人口占比持续提升的大背景。


而作为对比,陷阱中的国家,3个劳动力中只有1个有高中及其以上的教育经验。也就是说,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的过程中,将有66%的人面临学历上的挑战。


2017年中国只有58%左右的城市化率,但因为农村的婴儿出生率远高于城市,因此中国未来劳动力仍然有超过一半来自于农村。而在全中等收入国家中,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结果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力资本是最低的。四个中国劳动力中只有一个上过高中。中国的高中教育率是24%,越南是33%,土耳其是31%,巴西是41%。而巴西已经从曾经的金砖四国转而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教育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仍然有瑕疵:

中国城市中的孩子93%能上高中,这个数据比美国还高

而贫困农村这个数据只有31%,这还包括了职高、职中。

这个数据和墨西哥是一样的

我曾经写过一个答案,描述的正是墨西哥的悲惨现状

向日葵人生:有哪些苦涩的故事?


这个答案中没有提到的,据不完全统计,墨西哥的毒贩组织中学历在高中以下的人员比例几乎是98%以上。换句话说,正是因为这些人找不到工作,只能去贩毒,毒品问题才屡禁不止。


作为对比,韩国在人均收入和中国一样的情况下,农村的高中普及率已经达到了100%。


而根据清华和陕师大对137所初中(河北省、陕西省)的调研,当时(2010年)农村的学生初中辍学率就高达33%。


为什么农村孩子辍学率这么高?

不是因为政府对硬件的投入不够,而是缺乏营养。

学者们花了10年时间对13万中国农村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

发现其中贫血率27%、寄生虫率33%、近视且没有眼镜率25%。

贫血的话说明缺铁,贫血的人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寄生虫说明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无法保障营养摄取

近视就不用说了,看不到黑板。


情商是后天形成的,但人的智商是90%是在0~3岁形成的


中国的一线城市,IQ低于90的孩子占总数的15%,这和旧金山、纽约、悉尼的数据是一样的,符合正态分布。


而对陕南的1800个农村宝宝抽样调查的结果统计显示,这个数据基本上是40~50%。后来这个实验在很多农民工子弟校重复,数据在30~40%。


而造成城市和农村孩子差别的因素,就是营养,而不是基因。

城市里喂孩子是用进口奶粉

但很多农村喂孩子别说是国产奶粉了,直接就是用馒头、粥、咸菜


此外,农村父母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远远落后于城市

这不是意愿问题,调查中95%的农村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

但她们不知道该怎么带孩子,换句话说,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基础教育能力。

会每天给0~3岁孩子读书的母亲,农村的数据是4~10%

会每天和孩子玩1个小时以上的,这个数据是5%

而这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认知能力发育。


认知发育迟缓的孩子比例,在城市是15%,在农村是53%,两个叠加在一起,大概33%中国未来的劳动力都有可能有认知缺陷。


但为什么说这在未来是一个问题?因为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幕已经拉开

越来越多的人会从工厂流水线转向第三产业。

而如果缺乏学习能力,这些人将大概率在转型中边缘化,最后不仅无法变成有效劳动力,还会成为这个社会的负担和发展的阻碍。

这里引用一张 @chenqin 答案中的图,可见对于未上学的男性,即使到40岁未婚比例仍然接近50%,这对于维持社会稳定肯定是极为不利的。

美国40%的教育财政资源投入到了对低IQ孩子的教育中,包括特殊教育、包括各种培训机制,因为不这么做,这些孩子将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或者社保的最大负担之一,而这部分人群占总学龄人口的10%。


但如果中国有53%的学龄孩子都是这样,中国的教育资源要怎么办呢?

中国的分裂已经开始

一边是上海北京,完成全流程教育最高需要投入500万人民币,相当于一辆96A式坦克的造价

一边是贫困农村,只需要10万元就能塑造一个可塑之才,只需要5万元就能保证一个宝宝智商正常


所以现在中国开始的全面脱贫攻坚战,并不单纯只是一个政治任务,而是通往中国的未来最重要的钥匙。


========我就是文末彩蛋=================

1月1日,本答案第一次推出后,出现了非常诡异的情况,整个答案页面一片马赛克,大概画风如下:

我以为只是因为我所在的城市雾霾太重的原因

然而,很快私信和评论区就爆掉了

最多的时候未查看私信就有36封

但是,我和评论区的知友一样,无法查看我的回答内容,自然也没办法修改,网页版和手机客户端均是如此。除了给知乎管家私信,我也毫无办法。


但后来经评论区提醒,我发现网页端的个人主页是可以在不跳到答案页面的前提下打开看回答内容的,但继续点击跳转到回答页面,就又是一片雾霾

就在我各种切换时,突然发现,虽然网页端需要在查看全部内容的情况下才能点击修改,但手机客户端是可以直接修改的

于是在网页端个人主页上保存了内容后,我切换到了客户端删掉了文章的正文

重新粘贴了一次后就可以正常浏览了


整个过程中知乎管理员并没有参与

这当然怪不得人家,因为人家还没上班……


不过好在事情总算是顺利解决了,所以还是那句话,求人不如求己。

至于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诡异的情况

我至今未明

我觉得知乎这么大一个公司,不应该在算法上专门针对我吧?

不过在重新粘贴过程中,确实看到了一些乱码,删掉这些乱码之后就好了

但不知道第一次写作过程中这些乱码是怎么加入我的答案的

一想到鬼都会写代码了,不禁让我瑟瑟发抖,你们鬼魂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太让人钦佩!应该是高中以上学历吧?


最后,评论区那位以为是自己手机出问题怒摔手机的那位

希望你和你的手机在2018年都能平安顺遂

感谢大家的关注、提醒、支持

以及在看不到的情况下给我的200多个赞


======后记=======

经热心的小伙伴提醒,有一些公众号未经许可转载了我的这篇回答

为了不帮他们带流量,我就不说是哪些了

这些我都会举报,并且管他们要钱

但如果你不剽窃就说想转

我从来都是说OK的,只要你跟我说一声,并注明出处

我从来不会要钱

但你非要剽窃

那就对不起了


我一直觉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行我会奖励,恶行我也会斗争到底

以我一己之力,把善恶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不管是剽窃,还是评论区那些大爷一样的留言

我不是不接受批评,任何问题都可以探讨

但你要做出一副指点江山居高临下、欠你钱一样的态度

我只能说吃屎的把拉屎的逼着了别怪被收拾。


user avatar   ethan-lee-79-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知友听风就是雨,讲了体制内退休金如何如何高,加剧老百姓仇富心理,制造冲突

比如下面的这位回答:

我特意去问一个大学同学,他是中烟的,他夫人是国家电网的:

我们家外公,从参加川军打鬼子开始到加入解放军经历解放战争,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碾庄他们一个连上去了,就回来他和指导员2个人。渡江战役后留在南京地方,上海铁路局工作,直到干部退休,现在90几岁了,每年站上的领导都会到家里看望他,你们猜该拿多少退休金?

退休加各种补助一个月总共也就1W多。

我们家都是铁路子女,老丈人丈母娘退休了,退休金也就3K多。

普通国企员工一个月拿2W?凭什么?

普通员工的工资38K 40K? 还98K呢!工资并没有一般企业高多少,顶多福利待遇好点公积金帮你交多点,没事安排旅游,疗养之类的,发发慰问品。那也是在中央大刹贪腐之风前。以前铁路还经常发发东西,夏天发点西藏的青稞啤,发发锅具,洗发水,水果之类的。刘总出事后,铁路上毛都没有,求生欲强的一塌糊涂。下面基层员工怨声载道。

别信某些人鬼扯。

唯恐天下不乱。

@vczh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7年年初,国家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

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

这里有两个想法

1,中国的贫困人口竟然依然有4335万

2,这个贫困线,真低。2017年这个标准大概是3000左右。

所以,想到2020年要消除贫困人口,我觉得我是不会被消除的。

另外,根据统计局

2017年1-6月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31.86元,同比增长7.3%;2016年1-12月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同比增长6.3%。

生活不易,所以每次难受的时候,想想比我更难受的,我就不难受了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kaidi-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当然知道明星影响力大,但是有时候看到明星号的三维数据还是会恍惚……




尤其是,薛之谦这个【人设崩毁】的存在,看到这条新微博数据后我真的是……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只能说庆幸他们只是明星只卖人设赚钱而不输出价值观不传教吧……


user avatar   kang-k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个亲身经历的事。

2017年12月份前后,在东北某三线城市三级甲等医院,在电梯里下行时的电梯里的一组对话,内容大致如下:

A:我交了一辈子社保,不就想老了老了有个大病小情的,国家能管我嘛。你们怎么能不收呢?

B:我们也想收,可ZF不管我们啊,我们垫了一个多亿了,真金白银啊。ZF不给我们报,我们也没招。

A:那我找谁去啊?

B:你找哪都行,找赢了才好呢。

我对B说:你说的再多,和老百姓没关系啊。

B:是没关系,反正我不收…………


次日晚上,护理家属睡不着,与值班护士闲聊,聊到有社保,但医院不收的问题,大致内容如下:

H:你还知道这事呢,国家新规定的,即使收了最高报销上限是5000,不管多大病。

我:为什么是5000呢?为什么会有不收的情况呢?

H:我们领导和我们说了,不让收,收了的话,如果报销5000,我们这个科室比如10个护士,那么次月的工资就要每个人扣除500,什么时候把亏空补回来,什么时候再发。所以我们想收也不能收。…………


什么趋势,不得而知,以上全是亲耳所闻。




        

相关话题

  各位大佬觉得联邦学习可以研究的问题有些什么 小白了解一下这个水深不深? 
  如果你高考即将迟到,路上遇到受重伤的老人你会救吗? 
  为什么自动控制理论这么玄学? 
  我不知道现在这个社会怎么了? 
  是什么造成了「出国才会爱国」这种现象? 
  从零开始学数据分析,什么程度可以找工作,如何计划学习方案? 
  为什么现代人更注重衣品、消费而不是更注重才艺、学识和品德智慧? 
  AlphaFold2 解决了蛋白质结构问题吗?DeepMind 解决这项生物学五十年难题有何重大意义? 
  如何看待现在学生不会说方言,只会说普通话的现象? 
  为什么人们经常说女性做律师不好?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成为一名电竞选手比考上 985 更难」这一观点?
下一个讨论
AK47 垂直对天上打,子弹能飞多高?掉下来会砸伤人么?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